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3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三二卷)  2001/12/1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532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說偈讚佛,百目菩薩偈頌第六首:

      【寶枝光燄若明燈,其光演音宣大願,如佛往昔於諸有,本所修行皆具說。】

      這是讚歎寶樹的樹枝。『光燄若明燈』,這個句子的意思容易懂,表法的意思,諸位如果從前面一直聽下來,我們在一起學習的,我相信都不難懂。『寶枝』是表道場的分支機構,道場是遵循佛陀的教誨,分支機構當然也不例外。為什麼?它是一個和合僧團,這一點我們特別要留意到。弘護這些大德們,都是深入經藏、深解義趣,與諸佛如來同心同願、同德同行,當然稱得上是三寶的分支機構,如佛光明普照世間,若明燈無處不照。

      『其光演音宣大願』,所宣揚的、所顯示的是諸佛菩薩的弘願,像我們淨宗,當然這是《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彌陀四十八願,我們學習之後,都要把它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落實在日常應酬之中,處事待人接物。同時要知道這裡面最重要的是發心,心是根本,願由心發,心真願就是真的,自然如佛一樣,念念確實是普度眾生。我們以四弘誓願來講,斷煩惱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有人說:「我早一天、晚一天成佛與你有什麼關係?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墮地獄活該,與你也沒有關係。」世間這樣的人是大有人在,這是他不了解,菩薩修行確實是念念為眾生、願願為眾生、行行為眾生,不能說與眾生沒有關係,那就錯了,與眾生有密切的關係。什麼關係?給眾生做一個好榜樣。沒有善根的人,這個榜樣幫他種善根,他看了,阿賴耶識裡頭落下善根的種子,他縱然沒有看到,聽說了,阿賴耶識裡頭也種了種子。有善根的人聽了之後,確實是幫他增長。業障淺的人,增長的速度很快,業障重的人,增長的速度比較慢,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善根深厚的人,他看到這個形象,幫他成熟,幫助他契入佛境界,一生成就,怎麼會沒有關係?

      『如佛往昔於諸有,本所修行皆具說』。就像佛過去生中在六道裡修菩薩道,「諸有」就是六道,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我們今天在六道,聽說佛在六道修行,我們感到特別的親切,佛是從我們這個地方修行成功的人。他怎麼修的,怎麼成就的,圓圓滿滿為我們宣說出來,他宣說這些,目的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是教導我們、勸導我們向他學習,永脫苦海。六道輪迴是苦海,佛家常講「苦海無邊」,但是「回頭是岸」,不回頭那真的是沒有邊際。所以這一個道場的分支機構,我們在這裡特別留意,凡是從事於佛法弘護工作的同學同修,無論男女老少,無論你在哪一個崗位,都要通達佛法,而且要通達本宗的法門。這要怎麼作法?不能不讀經,不能不聽經。

      過去我在美國、加拿大、臺灣、馬來西亞也說過,勸導這些同學們,早晨早餐之後能用個十分鐘、十五分鐘,在一起做共修,這個共修不是早課,這個共修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精神交換,交換工作經驗,做各個不同部門彼此互相合作的聯繫,非常有必要。就像一般機構裡面講的早餐會報,他們早餐會報是業務,我們這個早餐在一塊學習,是特別著重在「六和敬」,著重在深入經藏、深解義趣。我們佛門早晚課是讀誦,這個地方可以做深入的研究討論,在一塊共同學習十分鐘或者十五分鐘,學一句經文或者四句偈,每天不間斷,這樣就能建立共識,六和敬裡面講的「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只要把六和裡面這兩樣做好,其他的就容易解決,決定沒有問題了。所以早餐之後,不要多,十分鐘,不要超過十五分鐘。

      我們從前講的早餐開示,我們也做了好幾年,現在我退下來了,我完全是退休的生活,教內教外的事情我不聞不問了。身體,這是三寶加持,還可以,退居之後我從事錄像室裡面的工作,錄這一套《大方廣佛華嚴經》,只做這一個工作,專心在做。我們這部經往後的進度要加快,我們現在講的是「世主妙嚴品」,《華嚴經》有三十九品,這是第一品,第一品經是比較長一點,總共有五卷經文,從開講到現在,同學們告訴我將近一千個小時,這一部分的經文全是講表法,都是意在言外。我們道場,道場裡面有分支機構,道場外面有分支機構的也不少,像臺灣「佛光山」,它的大本山是在臺灣高雄,它的分支機構遍及全世界,到處它都建立道場,這是寶枝。它的分支機構是多,但是「寶枝光燄若明燈,其光演音宣大願」這兩句並沒有做到。原因是什麼?沒有真正的弘護人才。由此可知,培養真正弘護人才是今天佛門第一樁大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新加坡居士林這幾年的興旺,得力於講經不間斷、教學不間斷,弘法人才培訓班現在是第六屆,看來愈來愈殊勝,前途光明。這些同學們大家在一起學習經教,在我們一般說這不是外行,將來居士林的分支機構多了,有這麼多同學來擔任執事,希望這一首偈能夠落實,真正做弘法利生的事業。第七首:

      【樹下諸神剎塵數,悉共依於此道場,各各如來道樹前,念念宣揚解脫門。】

      『樹下諸神』就是講樹神。樹神是哪些人?各種建樹裡面的負責人是樹神,分支機構的負責人。「新加坡淨宗學會」,這是一棵大樹,淨宗學會裡面也分了很多單位,有管教學的,有管總務的,有管財務的,有管聯絡的,現在又辦了培訓班,有管培訓班的,有管慈善救濟工作的,許許多多這些小的機構。這小的機構就是樹幹、樹枝,負責的人都是樹神,學會董事會諸位董事,那是大神,他們主管教學弘法的政策。經文的義趣在這個地方。「樹下諸神剎塵數」,數量太多太多了,包括各個單位主持的人,各個單位的幹部,一直到義工,數量就多了。

      『悉共依於此道場』,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實實在在這一句就是六和敬,一直到「利和同均」,佛家是世界最理想的社會。見和同解,我們只有一個理想、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個理想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決定沒有自私自利,如諸佛菩薩捨己為人。這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裡面決定沒有自私自利,佛陀教育裡面決定沒有特權階級。釋迦牟尼佛過的生活跟他的弟子們完全平等,當年世尊在世,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出去托缽,都一樣,我們有沒有想到?釋迦牟尼佛處事待人接物,以真誠清淨平等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對待不同國家的人、不同族群的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一律平等,熱心的照顧,為大家服務。

      這個團體愈來愈大,世尊是大家精神之中心,佛給大家制定一些規矩,人人都遵守,這個就是戒律。「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個個人法喜充滿,「利同均」,物質生活一律平等。非常可惜,共產黨人不懂得佛教,他們要認真學習,才叫真正的共產黨。佛家沒有「共產黨」這個名稱,實際上是共產,這是事實,一點都不假。佛家不管團體大小都是平等的,現在的佛教變質了,清朝中葉以前,中國佛教的寺院庵堂,只要是出家人,不怕沒地方住,任何寺廟都留你;只要你是真正出家人,你受過三壇大戒。到一個寺廟裡面叫討單,討單就是我要在這個地方住幾天,寺廟沒有理由拒絕。為什麼?出家人,道場叫十方道場,所有寺廟都是出家人的家,出門真的方便,有地方住,有地方吃飯,身上一分錢沒有就走遍天下,只要是出家人決定是一家人。到清朝晚年之後,寺廟逐漸變成子孫廟,變成一個私人家庭,你想要到他那裡住幾天,到他那邊去吃飯,一定要跟常住熟悉,是朋友,認識的;如果跟他沒有關係,不認識,客氣留你吃一餐飯,不會留你住。不像古時候,古時候出家人到寺廟裡頭,你願意住多久就住多久,一住進去就要守道場的規矩,道場會分配工作給你做,你領一份執事。

      共產的制度,什麼地方能推行?阿羅漢以上可以推行。為什麼?人沒有私心,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了。真正能夠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這是世法裡面所謂理想的社會,無法落實;理想的社會,在佛門裡面落實了,推行了三千年。往年方東美先生跟我說過很多次,佛法要復興必須要恢復叢林制度,我聽他講過多遍,聽到耳熟,印象很深。叢林一切公開,叢林的主席領導人,我們一般稱為方丈、住持,是大眾選舉的,任期一年,無論擔當什麼樣的執事,跟大眾地位完全平等,只是你的工作崗位不一樣,生活完全平等。擔任執事是替大家服務,不是特權,你為了辦事情方便起見,你有一個房間住。大眾住通鋪,我們佛門叫廣單,不是一個人一個房間,一個房間住很多人。這個制度是百丈大師定的,這個制度好,依眾靠眾。我們生活、工作、修行都在一起,宿舍好像軍隊一樣,一個班一個房間,一個班裡面一個班長,生活有規律,什麼時候休息同時休息,什麼時候起床一起起床,沒有特殊階級。執事,除了他工作方便起見,他有一個房間,作息起居還同大眾,跟大眾沒有兩樣。悉共依於此道場。

      『各各如來道樹前,念念宣揚解脫門』。「念念」,不必說,你這樣做,別人來看就得受用,你就在宣揚了。從前一般大寺院總有客人,你自己家裡都常常有親戚朋友來訪問,何況佛門的道場!來參訪的有出家人,還有在家居士,甚至於還有一些文人、讀書人,不見得他是學佛的。這個地方好,環境清淨,是個好的讀書場所,寺院裡面有藏經樓,收藏的圖書非常豐富,他到這個地方來讀書非常便利,寺廟歡迎,為社會大眾服務。所以藏經樓裡面不僅是藏佛經,世俗一般典籍統統都有,實在講就是一個圖書館。

      印光大師過去管理這個事情,他管了三十年,他是管普陀山藏經樓,那也是寺院裡面一個分支機構,專門管圖書的,這個工作好,你所接觸的都是真正在研究教理,讀書求學。印光大師也有這麼一個好機緣,三十年不離開藏經樓,國學、佛學,你說這個基礎奠定多麼深厚,這是他一生示現成就的原因,成為一代的高僧大德。人家心是定的,三十年不下藏經樓,過最簡單的生活,吃飯一個菜,一缽,飯菜在一個缽裡頭,不需要第二個碗裝菜,吃完之後倒一點開水,缽洗一洗當作湯喝掉了。一代的祖師大德,都是做給我們看的,天天這樣教導我們,天天這樣暗示我們,我們想成就,這樣就成就了;想成就,不是這樣作法不能成就。他受到當時真正是天下四眾弟子的尊敬仰慕,所以不認真的學怎麼行!

      認真的學,認真的修,這就是「念念宣揚解脫門」。宣揚,不離身語意三輪,念念不捨眾生,念念幫助眾生,這個念頭永遠不中斷,要存這個心,時時刻刻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威儀重要,自己常常要警覺到「舉頭三尺有神明,樹下諸神剎塵數」。這個房間沒有人,人看不到你,鬼神看到你,鬼神看到你這個樣子不像話,你能對得起鬼神嗎?你能對得起諸佛菩薩嗎?你能對得起你自己嗎?果然有這個警覺,有這樣的念頭,自自然然守規矩,哪裡要人勸!想想我這個樣子,佛看了怎麼樣,菩薩看了怎麼樣,鬼神看了怎麼樣,是讚歎你還是來呵斥你?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明瞭。所以要養成習慣,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我養成習慣了。這個習慣是好習慣,完全順從如來教誨,就是「念念宣揚解脫門」。

      怎樣脫離六道輪迴,怎樣解除煩惱習氣?脫離六道三途要學佛,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已經做出這個榜樣來給我們看,煩惱習氣不能不放下,不能不克服。這個東西是難,難在什麼地方?生生世世的習氣。這一生從小又沒有人好好教導你,過去生中習氣是因,這一生當中一切的習染是緣,所以養成懈怠、放任,隨便、馬虎,粗心大意,養成這麼一個習氣。可是自己要警覺到這是錯誤的,這是不善的,不足以為眾生效法。一定要學佛菩薩,學佛學得要像!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言語造作,常常想到像不像佛?所以《沙彌律儀增註》,出家人要是不讀,你要發心弘護正法,難了。你真正去讀,真正去研究,真正去落實,你是真正發心弘護正法,諸佛菩薩都感激你,怎麼不護念你!護法神敬佩你,怎麼會不護持你!你要是搞假的,有名無實,諸佛菩薩一句話不說,護法神瞧不起你,善神遠離你。誰親近你?惡鬼親近你,「善神遠離,惡鬼屯門」,這佛經上講的。由此可知,要常常自己做內省,不能做克己的功夫就不會有成就。第八首:

      【世尊往昔修諸行,供養一切諸如來,本所修行及名聞,摩尼寶中皆悉現。】

      稱世尊、稱佛,都是從相上說的。特別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應化的身分不一定,隨眾生的感來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無論他用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一定示現一個修行的樣子,出家有出家修行的樣子,在家有在家修行的樣子,示相給我們看。形象有許許多多的差別,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讓我們會清清楚楚體驗到,他的真誠不變,他的恭敬不變,他對人對事對物恭敬,這個恭敬不是假裝的,是從內心裡面發出的;他的清淨不變,他的慈悲不變,再往深處看,他全身充滿了智慧。現在練氣功的人講氣,看那個氣,那個氣是什麼?智慧。我們佛法裡面講光,練氣功的人說氣,外國人講磁場,都是一樁事情,這個東西不變,仔細去觀察,他把他過去、現在的修學用這個全部都表現出來。凡是接觸他的人,稍稍有善根的都能夠體會到,只有一種人不能體會,粗心大意,沒有善根,他體會不到。這一首偈我們下一堂課接著再講。

      第八首:

      【世尊往昔修諸行,供養一切諸如來,本所修行及名聞,摩尼寶中皆悉現。】

      大意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重要的是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特別是在現前這個階段,我們要怎樣學習。總而言之一句話,要學得像佛,不但自利,實際上是利益人天。經典裡面常講,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是佛陀最親近的弟子,也就是說常常圍繞在身邊的學生,他們的形象就是佛陀的形象,佛陀對他們的要求比要求菩薩、比要求優婆塞、優婆夷要嚴格得多,用意之深,我們這些人粗心大意常常疏忽了。佛一個人示現的形象影響範圍小,這個僧團要是愈大,人數愈多,道場各處建立,對於整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擴展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才真正能夠圓滿的實現「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好的形象,諸位要知道,古大德說得很好,助佛弘化,我們的修持,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幫助佛陀教化眾生。我們自己這種作法,就是在做弘護正法,好像自己一點力也沒出,什麼事也沒做,就是這個形象,這個形象做得很如法,就弘護正法了,你細心想想對不對?一個人一生做弘護正法,你這一生沒有空過。你去裝,裝得很像,這個裝的功德也不可思議。裝久了,時間裝長了,自自然然由假的變成真的,只要你肯一直裝下去,又何嘗不好!這是好事情,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能不知道。

      下面這一句說得非常的具體,『供養一切諸如來』,這一句關鍵是「一切」,一切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未來諸如來是誰?現前一切眾生,情與無情。《華嚴經》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眾生有法性,無情眾生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真理,這是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那麼我們就不能不供養。佛供養諸佛。一切諸佛如來到九法界裡面示現,是什麼一回事?你想想,是不是供養九法界眾生?現身,這個身是示現一個好的形象,用這個形象來供養眾生,讓眾生看到生歡喜心,讓眾生看到起覺悟心。無論佛菩薩示現什麼樣的形相,或者是示現佛身、示現菩薩身、示現聲聞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三十二應是三十二類,我們講各行各業,舉例而已。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佛都現身,現種種身,用這個身相來供養諸如來。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他有佛性,佛一定要幫助他們明心見性,幫助他們早一天成佛,佛在九法界示現就這麼一樁事情,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事,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曉得。

      真的曉得、明白了,要學佛,我要學佛所行,佛所行的,我要效法、我要學習、我要發心供養,不能不發這個心。起心動念就如佛所教,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供養九法界眾生,供養一切諸如來,這是善法供養。心裡面常存清淨,我說一個「清淨」,諸位一定要曉得,清淨裡面一定包含「真誠、平等、正覺、慈悲」,缺少一個,你的清淨不圓滿。清淨是體,真誠平等正覺慈悲是用,可是華嚴境界裡面,這五條,跟諸位說,互為體用。慈悲是體,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是用;真誠是體,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用。所以體不是獨一的,法法都可以為體,法法都可以為用。《華嚴經》講的主伴圓融,一個是主,四個是伴,主不是定主,伴不是定伴,它才是平等,它才是圓融自在,如果有一定就不自在。這才是宇宙人生真相,讓你無論是做主,無論是做伴,都得大自在。所以那個爭的念頭怎麼可能發生?不可能發生,不可能起這個念頭。現在人講競爭,這個念頭決定不可能起來,迷的時候才會起這個念頭,覺悟了不可能起這個念頭。不平才會有爭,所有爭執,平等了哪有會有爭執!主伴平等,體用平等,無有一法不是平等,用這個來供養。總的一句話來說,普賢菩薩所講的「依教修行供養」,這句話全都包括了,我們要曉得依教修行。

      『本所修行及名聞』,「本所」兩個字我們要特別留意,為什麼?「本所」是我們選擇的這個法門,像我們在念佛,我們本科,這個重要。本科如果不認真努力修學,其他科系到處去旁聽,你怎麼能夠學得好,你怎麼能畢得了業?你的學位拿不到。所以一定先把本科修好,還有餘力,我還有多餘的時間,還有多餘的精力,可以涉獵其他的法門。我們現在一般講選修,你有餘力、你有時間、有這個精神,你可以選幾門,或者多選幾門都行,「本所修行」這個重要。

      我們今天修什麼法門?我們今天修淨土法門,一定要淨土法門修行有把握了;什麼把握?肯定往生,有把握往生,這個時候我涉獵其他的法門沒有關係。為什麼?不礙往生,往生的品位低一點,這個沒有關係,不把它放在心上,不在乎,肯定得生淨土。如果對於念佛往生沒有把握,我決定不涉獵其他的法門,其他法門好,其他的法門經典也好,我有一個想法,等我到極樂世界再學,我以阿彌陀佛做老師。《華嚴經》太大太長了,當然我們今天在學習這部經,是宗淨土,而不是宗華嚴,這一點諸位要曉得。同樣是這一部經典,各宗有各宗解讀的方法,各宗有各宗學習的方法,我們是本著淨土宗這個宗旨來學《華嚴經》,我們把《華嚴經》看作是淨土宗《無量壽經》的大本經,這個話是清朝彭際清居士說出來的。歷代的祖師也默認,沒有反對,沒有提出反對就承認了,也有少數幾位大德們肯定他的話是正確的,我也肯定,確實《華嚴經》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典。它也是法相宗的根本經典,法相唯識宗,它的根本經典有六部經、十一部論,六部經裡面就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什麼?《華嚴經》講宇宙的來源、生命的來源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法相唯識,這兩句話是它的原理原則。怎麼現,怎麼變,講這個問題在一切經論上確實無過於《華嚴經》,把這兩個問題說得太詳細了。

      我們今天所取的,為什麼是淨土宗的經典?《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還不說,你看看「入法界品」怎麼入的?善財童子做為入法界修行的一個代表,一個榜樣,他怎麼入法界的?念阿彌陀佛入法界的,他入的這個法界,我們知道是極樂世界。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上成就根本智,也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然後專修淨土。怎麼知道?出去參學,第一個善知識,文殊菩薩指導的,給他介紹、給他推薦的,叫他去參訪吉祥雲比丘。《八十華嚴經》裡面叫德雲比丘,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吉祥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而且吉祥雲比丘自己修行的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也叫做「佛立三昧」,它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睡覺、不能夠坐下來,只可以經行,可以站著,不可以躺下來,不可以坐下來,九十天日夜不間斷,般舟三昧,念阿彌陀佛。所以念佛法門,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到了,是以繞佛為主。所以一般打佛七,我交代悟道法師,他常常領眾打佛七,打佛七這期間當中是以繞佛為主。我們現在看一般道場是止靜為主,這個與教義不合。

      你看看吉祥雲比丘,我們末法時期眾生業障太重,叫你一天都站在那裡,你受不了,你要坐下來休息休息,甚至於還要躺下來休息一下,可以,時間要短,那是特別方便。我們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至少繞佛要一個小時,當中止靜最好是十五分鐘,另外十五分鐘自己起來拜佛,這樣就好。如果完全繞佛,不需要止靜,那就是吉祥雲比丘教的方法,這是正確的,特別適合於中年以上的人,諸位曉得中年以上的人什麼運動最好?散步,繞佛就是散步。佛想的這個方法太妙了,長時間的散步,你能走一個小時,一天能夠走上三四個小時,對你身體健康大有幫助,人真的不容易老化。坐在那裡不行,坐在那裡還有個毛病,我們是凡夫定不下來,坐在那裡不是打瞌睡就是胡思亂想,不如繞佛,繞佛頭腦清醒,心裡面可以集中在佛號上。佛祖給我們定的方法,都有大學問、都有大道理。所以止靜,坐下來止靜是不得已,是體力不能支持,不可以不懂這個道理,這是我們淨宗的本所修行。

      吉祥雲比丘,這是第一個老師,我們世俗人一般講的「先入為主」。你要問:善財童子主修的是哪個法門?吉祥雲比丘傳給他的是主修法門。到最後結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想想看善財修什麼?善財是修淨土宗的,是修念佛法門的。我們是本著這個宗旨、這個目標、這個方向來學《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哪裡能錯得了?淨土宗出自於《華嚴經》,普賢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部講這部經,後面普賢菩薩就特別提倡這個法門。《華嚴經》到最後導歸極樂,所以彭際清說這是大本的《無量壽經》。魏默深居士,這是清朝咸豐年間人,跟慈禧太后同時代的,他就將《普賢菩薩行願品》最後一卷,別行流通的這一卷,他把它附在淨土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這個作法沒有人反對,沒有人反對就是默認,祖師大德都承認了。我看過《淨土四經》,好像我手上還有一本,現在在澳洲,放在圖書館裡面,木刻版本的《淨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附在四經後面,變成《淨土五經》,實在講非常非常圓滿。《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可以說是淨土宗的《心經》,二百四十四個字,非常精彩,淨土宗的典籍於是完備了。再加上天親菩薩的《往生論》,那是天親菩薩自己修行往生的心得報告,提供我們做參考。夏蓮居老居士有一個簡單修行的方法叫《淨修捷要》,《淨修捷要》就是依據天親菩薩《往生論》裡面的方法捷要編成的,把它簡化。夏老會集《無量壽經》,編《淨修捷要》,對於淨宗的修學、淨宗將來的弘揚有大貢獻、大功德,不可思議,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這是我們講到「本所修行及名聞」。『摩尼寶中皆悉現』,「摩尼寶」表的意思我不說了,你們應當能體會得到。第九首:

      【道場一切出妙音,其音廣大遍十方,若有眾生堪受法,莫不調伏令清淨。】

      『道場一切』,全部都包括了,場地,場地上面的花草樹木,甚至於這個場地裡面還有小河流、小溪,還有池塘,池塘裡面還有很多水族,道場的建築,殿堂、房舍,道場裡面所有一切設施,道場裡面四眾的修行人,都『出妙音』。每一天,我們現在想,從粗的想,早晚課的聲音,講經、研究討論的聲音,內心喜悅那種震動,法喜充滿。對於一切苦難眾生的悲願,雖然你沒有說出來,只要你有這個意念,那個念震動,震動也出聲。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極其微細的震動,甚至於自己都不覺察,佛菩薩、鬼神覺察到了,他才有應。眾生有感,佛菩薩、鬼神都有應。

      『其音廣大遍十方』,確實周遍十方法界,所以九法界有情眾生都得益。殿堂屋簷上都掛鈴鐺,風吹鈴鐺法音宣流。寺廟裡頭法器的聲音、鐘的聲音、鼓的聲音、木魚的聲音,敲法器的人心地清淨、平等、真誠、慈悲,這一敲下去,這個音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音,周遍法界。如果敲法器的人在胡思亂想,這個音聲就很不好,不是正音,是邪音,這就有罪過。為什麼拿起法器要恭恭敬敬?敲法器的人,他的心、他的念、他的願、他的行,就在一個聲音統統表現出去了。

      『若有眾生堪受法』,當然不是一切眾生,成熟的眾生,聽到法器的聲音開悟了。《鐘聲偈》裡講,「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它真是這樣的。寺廟裡面早晨的鐘聲,傍晚的鐘聲,就是早晚課的鐘聲,許許多多的人從這個地方得到清淨安寧。我在臺灣聽到一些朋友跟我說,蔣介石先生常常到日月潭去度假,日月潭有個「玄奘寺」,每天晚上撞鐘,幽冥鐘,他是一定要把這個鐘聲聽完,這個鐘差不多將近四十分鐘到五十分鐘,對他好像很有啟示。聽到鐘聲心地很清淨,身心都能放鬆,善根深厚的人各人得利益不一樣。『莫不調伏令清淨』,「調伏」是對治煩惱,讓你身心清淨。

      第十首,這一首總結莊嚴的周遍。不像前面,前面每一首頌是著重一樁事情,舉例而言;而實際上太多太多了,真的是說之不盡。

      【如來往昔普修治,一切無量莊嚴事,十方一切菩提樹,一一莊嚴無量種。】

      我們在大經裡面懂得了佛門表法的義趣,看什麼東西都特別有味道。諺語講:「俗人看熱鬧,行家看門道。」懂得佛門表法的旨趣,看門道了;不懂得表法義趣,讀《大方廣佛華嚴經》像看神話小說,跟看《西遊記》、《封神榜》差不多。這是真的,也挺有趣味,看不出門道,他看熱鬧。我以前在臺灣,認識一個臺灣大學的教授,嚴一萍先生,以後他不教書了,他開書店,藝文印書館,香港都有他的分店。這個人已經不在了,他的年齡比我大,大概大十幾歲的樣子。他告訴我,他看《金剛經》,他說看不出味道,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講的話前後矛盾,不合乎邏輯。大學教授,還是相當有名氣的教授,那要他看《華嚴經》,豈不是看神話小說嗎?看不出門道。《華嚴經》難懂就難在此地,你要懂得表法,那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來往昔普修治』,這句話就是四弘誓願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什麼時候學?本所修行成就了,這個必須要懂得。本所修行成就的標準是明心見性,大乘佛法常講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叫本所修行,要有這個功夫,這是標準。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這是什麼境界?超越十法界,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已經是《華嚴經》講的菩薩摩訶薩,不是普通菩薩,是法身大士,這個時候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諸位要知道,這個時候對於任何法門,一接觸就通達。為什麼?智慧開了。

      像龍樹菩薩,這是修學大乘的,沒有人不知道,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他老人家,他是出生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學習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他三個月就學完,智慧開了。學完之後覺得這個世間沒東西學了,印度九十六種外道,他要不了幾天全部都學會了。在這個時候他生起了增上慢,「增上慢」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值得驕傲,他值得驕傲。大龍菩薩知道了,他一有感,大龍菩薩就有應,當然他跟他有緣,好,大龍菩薩到人間來把他帶到龍宮,看看龍王的藏經樓。這裡面收藏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有多大?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他到那裡一看,傲慢的心馬上就沒有了,生慚愧心,自己學的東西太少太少了。這個本子,閻浮提眾生,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沒有人有能力學習,分量太大了。看中本也不行,然後再看下本,下本等於是目錄提要。好像中國《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紀曉嵐編的有一套《目錄提要》,《全書》一千五百冊,《目錄提要》是精裝五冊。看看這個還可以,這是下本《華嚴經》,分量有多少?十萬偈,四句是一偈,不管長短,長行文也是這個算法,只要四句叫一偈,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總共有四十品。

      四十品,十萬偈,龍樹菩薩很厲害,記憶力好,他在龍宮裡面就背下來,背下之後出來,寫下來、記錄下來,《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傳的,這個世間才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小乘人不承認,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不是佛說的,小乘人還有「大乘非佛說」。龍樹菩薩能夠造《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肯定龍樹菩薩早就成佛了。不是佛,怎麼能說得出來?這是佛的境界。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華嚴經》這十萬偈的下本也沒有完全到中國,到中國是殘缺不全的本子,所以中國翻譯的稱為「略本」,不是下本是略本,只有原文的一半,諸位要是研究這一部經典你就曉得。

      『一切無量莊嚴事』,無量法門你都學了、都通了,莊嚴的事情,我們今天講的是真善美慧,自然是無量無邊。『十方一切菩提樹,一一莊嚴無量種』,此地所說的菩提樹,絕對不是一個品種,而是無量的品種。我們要知道,所有一切智慧的建樹,所有一切啟發九法界眾生破迷開悟、回頭是岸的種種設施,都稱為菩提樹,這個菩提樹的意思我們就很清楚體會得到,說的是什麼?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菩提樹。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講「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是無量菩提樹。「一一莊嚴無量種」,一一是每一株菩提樹,都具足無量無邊的莊嚴,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個法門遍攝一切法門,普遍攝持一切法門,一切法門圓融在一法門當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個法門都圓融一切法門。為什麼?性德,法爾如是。自性沒有大小、沒有去來、沒有生滅、沒有一異,法爾如是。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雖然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要往這些地方去體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