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99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九一卷)  2008/10/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99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七段「西南方智慧菩薩」,偈頌我們還是從第八首看起。我們先將偈頌表面上的意思簡單介紹,然後我們再研究怎麼學習。

      【能知此實體。寂滅真如相。則見正覺尊。超出語言道。】

      這首偈是「順理」,就是我們隨順自性,下面的「得」,得是底下的六句,包括第九首;如果違背理,那你就失掉了。『能知此實體,寂滅真如相』,你怎麼知道它的?自性是清淨寂滅的,我們要想見到自性,見到自性就是見性成佛,你必須心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滅掉。妄想就是我們常講的起心動念,這個非常微細,如果起心動念放下,你就成佛了。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的境界相同,你跟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面聽到《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怎麼悟的?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阿羅漢。菩薩、阿羅漢都是佛的學生,那是真的學生,不是假的。阿羅漢六道輪迴就沒有了,你就曉得六道輪迴是從執著生的,不執著就沒有,有執著就有六道。你要想問你什麼時候能夠離開六道,了生死出三界就是指這個,你什麼時候執著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世間聖賢常常教導我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又說「好事不如無事」,這話裡頭真正的意思就是放下執著。事可不可以做?事可以做,沒有執著,那是阿羅漢,在佛法裡面講小聖人,小聖,菩薩是大聖,佛是究竟圓滿的大聖。

      我們學佛方向目標在此地,不搞世間法。實在講,你要是真學佛的人,大梵天王讓位給你,你要不要?他決定不要。三界天頂摩醯首羅天王把位置讓給你,你也不會要,為什麼?出不了三界,就是出不了六道。你地位再高、再富貴,福享盡了,還是墮落。福修不容易,生生世世累劫修行,可是享得很快,一生就享盡了,一生的時間長短不定。你們翻開中國歷史看古代這些帝王,那都是福報達到極處,有很多帝王享這個福都沒有超過十年,福就享盡了。像乾隆皇帝一樣,他能享六十四年,他做皇帝做了六十年,四年太上皇。在中國歷史上只有這一個,你就找不到第二個,你就曉得那個福不容易。乾隆修的福實在是太大!歷代帝王沒法子跟他比,可是還是會享盡的。享盡之後,再第二生,第二生的福報就差遠了,這些都是事實。中國古籍裡記載得多!現在外國也承認,我們看到西方心理醫生做出診斷的報告、催眠的報告,肯定人有過去世、有輪迴。這個總是要常常記住。記住這個,你在這個世間就不會爭了,你就真的能放下了,一放下你就自在了。放下的生活是神仙生活,你哪有這麼多煩惱?有煩惱就造業,造業,你的福報、智慧都打折扣,你享福的時間也快速,很快就享完。這個道理我們總要懂。

      所以學佛沒有別的,學什麼?心地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果然修得清淨平等覺,果報在哪裡?果報在經題上頭一段,你就得「大乘」,大乘是什麼?大乘是智慧;你得「無量壽」,無量壽是福報,壽命長;「莊嚴」,莊嚴就是一切都美好,這三種是果報。從哪裡修的?從清淨心修的、從平等心修的、從覺修的,覺而不迷。我們這一段講「啟悟」就是覺,你開悟了,你這三種果報才能現前。這裡講的是阿羅漢以上證得果位的。我們六道凡夫如果也能修清淨平等覺,當然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跟阿羅漢比差遠了,阿羅漢可以打六十分,菩薩是八、九十分,佛是滿分。我們今天修的能夠有個三分、五分就不錯,三分、五分在人間就不糊塗了,肯定他就不斷的向上提升。如果三分、五分都沒有,那就下墜,那個業障就很麻煩。所以一定要懂得體是清淨寂滅的,所以因也要清淨寂滅,因果才能夠相應。

      他得的是什麼?得的見佛。這個地方我們要明瞭,見佛就成佛,你不見佛你怎麼能成佛?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善財童子參訪德雲比丘,我們就曉得他證初住了,德雲比丘是初住菩薩。他不證初住,他就見不到初住菩薩;他不證二住,他就見不到二住菩薩。五十三參,他見到普賢菩薩,普賢是等覺菩薩,那他也證等覺了;他不證等覺,他見不到普賢菩薩。這裡講『則見正覺尊』,正覺尊是佛,見佛了,見佛成佛得大圓滿。『超出語言道』,就超越了,這個境界大乘教裡面佛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個境界是說不出來的,只有你心達到清淨寂滅的時候你明瞭。言語它是有範圍的,它的能力是有範圍的、有限的,它不是無限的,向上一著,說不出來。不但說不出來,你也不能夠想,叫心行處滅,就是你不能起心動念去想,一起心動念就錯了。佛告訴我們這個境界「唯證方知」,你自己證得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證得的時候與證得的人可以說,那個境界大家懂,證得的人跟沒有證得的人沒法子說,怎麼說他也不懂。古人有個比喻,比喻得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杯水我喝一口,這是熱水,這熱水多少溫度?只有你嘗一口、我嘗一口,我們兩個之間就等了。如果我嘗一口,你沒有嘗到,我說這個水熱,到底熱到什麼程度,你不知道;我說這個水涼,涼到什麼程度,你也不知道。所以唯證方知,這說得很好,「超出語言」。為什麼?下面說:

      【言語說諸法。不能顯實相。】

      語言跟心思也是如此,你說心思想『諸法』也是『不能顯實相』,你沒有法子,為什麼?因為你想像是第六意識,你執著是第七識,第七、第六可以緣到阿賴耶,緣不到自性。它的能力確實是非常廣大,但是緣不到自性。你要想自己緣自性,你決定不能用這個。所以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那就見性,你轉過來,你不能用它。

      【平等乃能見。】

      平等性,妙觀察,那就能見。

      【如法佛亦然。】

      我們見法的真相,這經上講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這才能見得到。見佛亦如是,真佛、真法,這是經文表面的意思。我們怎麼學法?總的來說,不要忘記放下。所以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師。我接觸到佛法,什麼都談不上,方老師介紹我,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我跟方老師是學哲學的,不是學佛的,他跟我講佛經哲學,這是一個系列,佛學概論是最後一個單元。我有疑惑,他老人家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佛經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是他的原話,他這樣教給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樣入門的。很難得,大概兩個月的時間,有位蒙古的親王,是清朝時候的,敏親王,我們是鄰居,他看到我在看佛經。他是個虔誠佛教徒,來找我,問我是不是看佛經?我說我剛剛接觸,才開始看經。他說你有沒有困難?我說困難當然有。想不想找個老師請教?我說好!他說我介紹給你。我說誰?章嘉大師。是由他介紹的。

      第一天我見到出家人,這是第一次見到出家人,我向他老人家提出問題,我說方先生告訴我「佛經是高等哲學」,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的就契入。章嘉大師聽了我的提問,看著我,他的相貌非常慈悲、非常莊嚴。他看我,我看他,我們看了半個鐘點,他才說一個字「有」。說了有,我們的耳朵豎起來要聽,他又不說話了。大概隔五、六分鐘,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們提問,老師用這麼長的時間沉默,這裡頭有很大的道理,當時我們不知道,十幾年之後,我們才真正體悟到,那就是心浮氣躁的時候不答。我們年輕,老師一看提出問題,你心都沒定下來,看著你,看了半個鐘點,那個浮躁的習氣定下去了。說了個「有」,我們精神又提起來,浮躁又上來了,還是不答你,讓你靜下來,然後這個話說的才有力量!這一句話叫你一生都不會忘記,不但不會忘記,你會依教奉行。這種教學的方法,我在之前沒有遇到過,以後也沒有遇到過,才知道這個方法之妙。現在人能不能用這個方法?不能。因為什麼?他沒有定性。如果提個問題你半個小時不答覆,老早就溜掉,走了,他怎麼會聽?所以現在出不了人才的原因在此地,沒有定力、沒有耐心,浮躁,所以就困難。不但佛法你學不到,世間法也學不到。

      從這個地方讓我們想起來,古時候那叫私塾,小朋友四、五歲就上學,老師教什麼?教他背書,老師自己要把《弟子規》做出來給小學生看,身教,那不是言教。教他寫字,寫字就是教他修定,他要有妄想,心浮氣躁,字就寫不好。寫字的時候一定是很端莊、心地很清淨,字才能寫得好。所以中國人的教學從小就搞戒定慧。戒是什麼?方法,教給你的方法,這就是戒;教你專注就是定。這跟外國人不一樣,外國人著重在遊戲,中國人不是的,娛樂裡面都是戒定慧。你看教小孩吟詩、教小孩彈琴,心浮氣躁決定學不好,統統都是與性德相應,都是隨順性德,這個教學方法是正確的。所以從前中國的小孩八、九歲就像個小大人,規規矩矩,一舉一動他都合乎規矩,《弟子規》的要求他全做到了,穩重。

      現在西方人看到我們這個教學法他不贊成,搖頭,他說小孩活潑天真,好像他這個活潑天真的味道沒有了。其實活潑天真在與自性相應之間,他不懂!他為什麼不懂?他心浮氣躁怎麼會懂?東西方境界的優劣高下我們要知道。我們有好的東西在它之上,不能捨棄了去學他們。現在這個社會,諸位都曉得,天災人禍這麼多,從哪裡來的?我們把中國傳統東西丟掉了,完全去效法西方。西方現在走向末路,苦不堪言,他們還有聰明人,想到東方來挖寶、來取經。他來找儒、來找佛、來找道。我們是不是還要等他們把儒佛道都找到,我們再去跟他學習?儒佛道在我們家裡。我們家裡面現在有儒釋道的典籍,儒釋道的修行人找不到、沒有了,要等外國人來發掘。這什麼原因?是我們自己對祖宗的信心喪失掉,這是真正的可悲。

      說到隨順性德,利益太多了,這個地方只講了六句。我們學過「還源觀」,從「還源觀」裡面,我們就能知道無量無邊的利益。首先要知道,宇宙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這兩個問題是大問題。自古以來,古今中外這些大哲學家、科學家,包括宗教裡面的神學家都在探討這個事情,到現在沒有定論。而佛在《華嚴經》裡面早就跟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就是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是一句把依正都包括了,宇宙是萬法,我也是萬法之一,我跟宇宙是同時發生的。怎麼發生的?起心動念發生的。從哪裡發現的?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自性是能生、能現、能變,萬法,包括我,是所生、所現、所變。為什麼會發生?佛在大經上講得很多,這個事情我們學經教學了幾十年,都是模模糊糊搞不清楚。佛怎麼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又給我們說「無始無明」。我們怎麼想法?無始,大概是太久太久,找不到開頭叫無始。全搞錯了,不是這個意思。但是這種錯誤的觀念,這個想法、解釋,至少我們搞了二、三十年解不開,看古人的註子看不懂。現在看看,古人講得很清楚,就是那個時候我們的程度不夠,看註也看不懂,也把意思給扭曲、給猜錯了。什麼叫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就是無明根本就沒有開始,要有始有終就是真的了,不是假的。無始就是說它是假的、是虛妄的。譬如你晚上作夢,你醒過來的時候,我這個夢是幾點幾分幾秒鐘發生的?就跟我們今天講無始無明是一個意思,你會不會去找這個,幾點幾分幾秒發生的,這個夢開始?幾點幾分幾秒我醒過來?假的,假的你搞這個幹什麼?你就是搞清楚了還是假的。隨《華嚴經》上稱為妄想,你去想,這是想,「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想是妄想。妄想就不是真的,你要去計較它,你去執著它就錯了。你從這裡面生執著,見思煩惱出來了;起分別,更深層次的妄念又增加了,那就愈迷愈深,你什麼時候能夠明瞭真相?這是祖師從《華嚴經》裡面提煉,把精華提煉出來告訴我們,我們從哪來。

      自性,佛把自性比喻作大海,叫性海。這個大,其大無外,沒有東西能超過它。在哪裡?現在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就是。我們六根接觸的範圍不大,那是什麼?我們的心量很小。這個自性以及自性變出來的這些現象,這個現象有精神、有物質,都不是真的。自性沒有對立,也就是說它沒有大小,它沒有方圓,它沒有廣狹、沒有長短;也就是說它沒有空間,它也沒有時間,時間、空間也是從它變出來的,也不是真的。自性才是真正的自己,叫自性清淨圓明體。你能夠找到這個東西就成佛了,你就曉得宇宙、自己是從這裡變現的,起心動念就變現出來了。

      因果也從這裡出來,什麼是因?起心動念是因,依正莊嚴是果。所以因果定律跟宇宙生命的緣起同一個時間,同一念!這一念很微細,我們是粗略的計算一下,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是我們粗略的計算,這樣的微細,就一念,這一念當中宇宙、我們生命出現了。存在多久?就是那麼短的時間,這個現象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現象就是這個速度裡的相續相。可是你要曉得,相續相是念念不相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前念跟後念不相到,只有相似,沒有相同。所以這個現象是什麼現象?這個現象是一種相似相續相,它不是真的,我們誤以為這是真實,在這裡面又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錯了!佛在經上常常提醒我們「萬法皆空」,他附帶跟我們凡夫說「因果不空」,這個意思太深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類的話講得太多太多,都是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他跟我們和光同塵,他清淨自在,為什麼?他裡頭一念不生,那是菩薩。所以你看菩薩常生歡喜心,他沒有煩惱、他沒有計較。這是我們常常提醒同學們的,我們自己認真努力做的,把對立這個念頭化解掉,這頭一關;這一關不能化解,你沒有法子修行。你有對立,你就有疑慮、就有懷疑、就有顧慮、就有矛盾、就有衝突,它連續往上升,統統發起來了,那個根是對立,自性裡面沒有對立。所以你真正修行從哪裡修?要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對立,不再跟一切人對立、不再跟一切事對立、不再跟一切萬物對立,不對立是什麼?是一體。

      整個宇宙在佛法裡面講的叫法界,遍法界虛空界,我把它比喻縮小,像我們一個人身體,不同的境界就好像我們不同的器官,我們有眼睛、有耳朵,不一樣!功能不相同,眼睛有沒有嫉妒耳朵?耳朵有沒有跟眼睛對立?沒有!為什麼沒有?一體。我們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阿羅漢以上知道,所以同體的大悲心生起來了。這裡面我們用一個世俗的話來講,「愛」字,宇宙裡面只有這一個東西,真的,愛。中國五千年的教育奠定在愛的基礎上,這是我講過很多遍。中國教育從哪來?教什麼?父子有親。所以中國教育是親愛的教育。現在大家不愛了,不要這個教育,所以自私自利的念頭上來了。起心動念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損人利己,這個社會怎麼會不亂?你生活怎麼會不苦?動亂、苦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是你自己迷惑顛倒,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就好像我們一個人,一下糊塗,不知道耳朵跟眼睛是一體,它兩個打架了;它要是知道一體,它就互相合作、互助合作。

      佛菩薩、阿羅漢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沒有別的,就是做這個示現,不但有言教,有身教做出來給我們看,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不能分割。不但我們身體是整個宇宙的濃縮,跟外面法界虛空界是一樣大。佛在這個經上說的,乃至於一個細胞,一個細胞還太大了;一個毛孔,一毛孔也太大了,現在講什麼?現在講基本粒子,夸克,佛家裡面講的微塵,極微之微,就是講這些東西。那麼小的一個物質,眼睛看不見,那真是要用高倍的顯微鏡才能看到,那麼小。那麼小的一個物質它也周遍法界,就好像是整個法界所有一切的資訊全部都在這一粒微塵裡頭,沒有大小!我們今天看到科學家發明的電晶體,一塊小電晶體像指甲這麼大,裡面內容可以含藏一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還沒有做到,我看到《四庫全書》這個光碟片好像是有十幾片的樣子,有十幾片,也很了不起了。沒有想到佛告訴我們,那一粒微塵裡面的資訊是整個宇宙。所以說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大小不二,是一。這叫奧妙,奧妙是從這裡說的。

      這種神奇奧妙人人都可以證得,佛說了,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證得,你學跟不學沒有關係。釋迦牟尼佛示現,他學了十二年,放下之後見性了。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給我們示現的沒學,一天書沒念過,一堂經沒有聽過,放下就行了。這一放下全通了,整個佛法通了,一切世間法也通了。佛說這是我們的本能,在《華嚴經》上給我們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佛說這個話,我們聽了很痛心、很感激,老佛爺把這個祕密說出。他老人家說出,意思在哪裡?意思是希望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跟他一樣,你就見了佛,你就成了佛。

      我們為什麼不能放下?這裡我們就想到「示三遍」裡面講「一塵出生無盡遍」,出生無盡,隨順自性出生無盡的莊嚴。那是哪裡?大乘教裡面講的實報莊嚴土。不要講其他的,就講一個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隨順性德,那你所見的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沒有菩薩、羅漢。這是什麼?這是你圓滿的隨順性德,百分之百的隨順。如果欠一分,我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九,不能做到圓滿,等覺菩薩的境界;再減一分,十地菩薩的境界,這講的隨順。如果是相反的,相反什麼?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還是出生無盡,這個出生無盡是什麼?六道三途,出生這個東西。

      那再問你,有沒有真正的佛淨土?有沒有真正的六道三途?告訴你,沒有,全是假的。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它全是自性現的,自性裡什麼都沒有,自性現的是從你的心想變現出來的。所以你心清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就現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有了分別執著,這就現十法界;嚴重的執著,就現三途、就現六道,就這麼回事情。所以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是迷,迷的時候有,覺了就沒有了。我們如果是真正有一點小覺悟,在這個世間你就很自在。譬如講安居,實在講,有一點小境界,什麼地方都是安居,都是安全、平安的。你沒有這個境界,你心裡有分別執著,你就找不到一處安居的,處處都不安全。你有懷疑、你有憂慮,你哪來的安全?你沒有安全感。現在很多人,我都遇到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怎樣能找到一個有安全感的地方?我告訴他《大方廣佛華嚴經》,你能入華嚴境界,你就得到安全,所有一切疑慮都沒有了。

      生在這個世間隨緣,隨緣就是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緣有真妄,一真法界是真,《華嚴經》上講的初住以上這是真,十信以下是妄。妄裡面有染淨,四聖法界是清淨的,淨土;六道是穢土,是染污的。染污裡面又有善惡,你是隨善還是隨惡?隨善,這三善道;隨惡,那就是三惡道,全是自己搞出來的,出生無盡。尤其是,你隨順惡,惡是十惡,殺、盜、淫、妄、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你隨順這個,出生無盡。出生什麼?出生,佛在經上講的,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夠你受的了,你隨順這個;如果你反過頭來,我隨順性德、我順著性德。違反性德,那就是出生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也可以說無量無邊的煩惱;如果隨順性德,就出現大乘教裡面八萬四千細行,也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在你一念之間,與外頭境界毫不相關。

      從一切境界裡面你的感受,你就知道你自己的修學程度提升到哪一個等次。我們一般人要遇到別人對我們的傷害,毀謗、嚴重傷害,生不生煩惱?有沒有憂慮?有!那功夫不到家。自己再想想看,幾年前遇到這個事情感受如何?現在遇到這個事情感受又如何?現在比從前輕了,那就進步,你提升了。現在遇到沒什麼感覺了,你境界就更高了,不是麻木不仁,沒有感覺。給你嚴重的打擊,你還笑咪咪的若無其事,為什麼?假的、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幹什麼?錯了!現在不放在心上,這是正確的。把什麼東西放在心上?佛陀的教誨。這個東西是真的嗎?這個東西也不是真的。但是什麼?那是負面的,這是正面的。我們現在功夫還不純,我們有正面的善,負面的惡沒有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成就一切善。再提升?再提升像清淨,善有沒有?善有,但是對這個善行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就叫清淨。純淨沒有惡了,純淨沒有染污了,那你就提升到菩薩境界了。為什麼是菩薩?因為他還有起心動念,我還在純淨純善。再提升,純淨純善的念頭沒有了,那就口開不得了,這是這經上所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成佛了,這才達到最高的境界。從最高境界回過頭來看十法界,那是一場夢,四聖法界是美夢,六道三途是惡夢,一場夢而已!你才真正得到解脫。這不可以不知道。我們再看末後一首偈,這舉個例子,誰做到?

      【正覺過去世。未來及現在。永斷分別根。是故說名佛。】

      我們才稱他作佛。『正覺』就是佛,成正覺者。他對『過去,未來及現在』,這講的三世。『永斷分別根』,分別的根是什麼?起心動念。執著的根是什麼?對立的念頭。這個要知道,對立的那個念頭,佛教的術語叫邊見,身見、邊見,邊見是二邊,對立的。這是所有煩惱(見思煩惱)的根,但是這個根的根,這個根還有一個根,還有一個根是什麼?身,有我。有我就會跟人對立,無我了,對立就沒有。所以《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千萬不要以為身是我。什麼是我?如果你是學大乘的,遍法界虛空界是我,這個好!這是什麼?這是法身。這個身是我,那個身也是我,另外身也是我,沒有一樣不是我,山河大地也是我,樹木花草是我,蚊蟲螞蟻是我。有這樣的認識是法身菩薩,他不是普通人。那你利益他不就是利益我?害他不就是害我?真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流露出來了。所以分別的根是起心動念,執著的根是我跟對立。我要特別說出對立,為什麼?「我」不容易忘記。如果從對立上下手,我不再跟一切對立,你就能破我執。破我執,恭喜你,你入了佛門,《華嚴經》裡面初信位的菩薩,入門了。只要入了初信位,你就不會退轉,三不退,你證得第一個叫「位不退」。你絕對不會再退回去做凡夫,從此之後上了學,你慢慢的就不斷的提升,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就一直往上去了,就怕進不了門。諸位要記住,我常常勸導大家,我們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聞利養放下、把貪圖五欲六塵享受放下、把貪瞋痴慢放下,這什麼境界?這在門口,就是我幫助大家到達初信位菩薩的門口,就是一年級的門口,沒進去。進去怎麼樣?進去必須再跨一步,「我」放下了,這個對立放下了,你進去了。成見放下了,我以為怎樣怎樣的,這是成見,全是屬於妄想。不再有成見,到這個時候什麼都好,你才真的快樂。而且你對於一切事,佛法裡面講的性相、理事、因果,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看到這個人幹壞事將來要墮地獄,能不能講他?不能講他。為什麼?講他,會幫助他墮得更重;不講他,會輕一點。講他更重,為什麼?講他不相信,他還毀謗,他墮得更重。所以你勸他是慈悲,不勸他還是慈悲。勸他,能勸他就是他能信、能回頭,一定要幫助他、要告訴他;他不能回頭,他不能相信,決定不告訴他,讓他不要墮得太重。這樣你才看到諸佛菩薩說法是慈悲,不說法也是慈悲,一片慈悲!時節因緣他看得清清楚楚,什麼時候該告訴你,什麼時候不能告訴你,出生無盡的意思。我在前面講「還源觀」,這一段沒有說得這麼細,在這個地方補出來。

      第三句「一塵含容空有遍」,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把心量拓開。含是包含,容是容納,心量要大!要能包容。含容空有,有就是萬法,萬事萬法,空就是虛空。佛門在法事裡面常常讚歎釋迦牟尼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包太虛是含容空,量周沙界是含容有,他有這麼大的度量。這個度量是自己本來的度量,你說這裡頭哪有驕傲?哪裡有嫉妒?哪裡有貪欲?而我們這個心量今天變得這麼小,造無量無邊罪業,錯的,自性裡頭沒有。傲慢、嫉妒、貪婪,自性裡頭真的沒有,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從迷惑顛倒、分別執著裡面發生的,完全是錯誤。這種錯誤造成我們在三途六道裡面生生世世在受苦,不知道事實真相。果然知道了,你自然就放下了。

      這一段清涼大師有註解,「後偈舉佛釋者」,舉佛做例子來解釋前面的意思。「上云佛然,佛云何然」,佛怎麼然法?下面解釋,「釋云,覺於三世,離分別故」。佛對於過去現在未來完全明瞭,一點都不含糊,為什麼?他不分別了,不分別就通三世。「種習斯亡,為斷根也」,根是阿賴耶裡面的種子、阿賴耶裡面的習氣,這個說法是對法身菩薩說的,我前面的說法是對我們現前大眾說的。起心動念是分別的根,身見、邊見是見思煩惱的根,我們可以從這邊下手,逐漸逐漸才能夠提升自己。

      底下一句說得太好了,「又亦無心捨於分別,名為斷根」,那真斷得乾淨了。你還有心去做,習氣沒斷;真正斷了,連這個念頭都沒有,那真斷了。譬如我們講傲慢的習氣,現在我們的修學,我有傲慢,我見到人行九十度鞠躬禮,為什麼?破我的傲慢,我有心在做,這叫修行。修到一段時期之後,自自然然的念頭都沒有了,那真斷了。嫉妒心,看到別人好事情心裡面就難過,總得想方法破壞它,現在心裡是難過,不破壞它,你有進步了。再進一步,不但不難過,可以修隨喜功德,這在大乘佛法裡面學到,你的好事我隨喜,你那個好事就有我一分在裡頭,隨喜功德。

      譬如,我老師早年告訴我的,學講經,真正講得好就走投無路,這什麼原因?嫉妒!沒有人不嫉妒你,你真的走投無路。可是有聰明的,有聰明怎麼?他請我講經,隨喜功德。所以我們自己要覺悟,要跟人結好緣。別人請我去講經,當然這是出家的法師,信徒受皈依,統統皈依這個廟裡法師,不要來皈依我,他就高興了。信徒所有的供養統統供養這個廟裡法師,為什麼?他下一次還會請你。如果你在這裡收在家徒弟、收皈依,又紅包都拿走了,他下次再不請你了。所以法緣是這麼結的。那麼他請我這就是隨喜功德。居士道場亦復如是,居士道場可以做皈依不能拿紅包,因為他皈依要皈依出家人;供養的,所有供養都要歸這個居士道場,一分錢都不能帶。廣結法緣,法緣殊勝,這叫修什麼?修隨喜功德。千萬不要有嫉妒心,不讓他來,障礙他;障礙他,我們自己的損失太大了。為什麼?讓許多眾生聞法的緣斷掉,那將來的果報?生生世世愚痴,他得這個果報。所以點點滴滴要細心觀察,不能做錯了。

      看到有能力學經教的年輕人,我們自己有能力、有這個環境,一定要幫助他、成就他。將來他一生能弘法利生,那就是你的弘法利生,他就是你的替身,你成就了他,這個功德太大了,這個要曉得。有些真正發心的年輕人,我們可以叫他來,在道場住兩個月、三個月,細心觀察,他真能夠扎根,把三個根真能做到,這就是很有希望了,要長時間去帶他,他就能起來。不能夠說看到這個人才把他埋沒掉,我不喜歡他,我不讓他在這裡學習,這就錯了。這什麼原因?當然有過去世的業因,冤冤相報。但是人家學佛了,學佛一定要把過去世的冤家轉變成親家,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要轉變我們現前的法侶、法眷屬,這就好,業障就化解了。所以利他是真正的自利,妨礙別人是真正妨礙自己,成就別人是真正成就自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對人如是,對一切畜生亦如是,對鬼神也如是。我們對一個畜生,我們都希望幫助牠,能跟牠溝通,真能,至誠就通了。真誠到極處,什麼障礙都沒有,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小動物能溝通。我在澳洲,有一次發現佛的供桌上有幾隻螞蟻在那裡跑來跑去。螞蟻我們都把牠請出去了,跟牠溝通,牠來找食物,我們把食物放在外面院子裡面,牠不進來,還有幾個,我們覺得很奇怪。那天晚上,有幾個年輕的法師他們作夢,夢到什麼?這幾個螞蟻告訴他們,牠們這幾隻螞蟻跑來跑去是來巡邏的。很有味道,來巡邏的。到第二天來跟我說,昨天那螞蟻晚上托夢給我,牠們是巡邏的,巡邏隊。所以小動物牠能通人性,我們怎麼對待牠,牠很高興,牠說我們合掌稱牠菩薩,說他稱我們作菩薩,牠很歡喜、很高興。我們沒有小看牠、沒有輕視牠,對牠很尊重,牠很歡喜。這些都是事實,我們親身經歷的。

      對鬼神亦復如是,雖然我們沒有通靈,跟他不能溝通,可是有時候通過有通靈的人告訴我們,他們跟我們相處也很歡喜。縱然是跟我們過去世有怨,因為現在我們這樣和睦恭敬對待他,他的怨氣已經消掉,他很樂意跟我們恢復很好的關係。都要我們自己去做,不能夠輕慢。連那個山神、樹神、草木神,不要看到地上的小草,都有靈性,不可以輕慢。那個小草的神就像嬰兒一樣、像小孩一樣,我們要尊重他、要愛護他,常常給他灑一點水去滋潤他,他很歡喜、很感激。學了《華嚴經》之後,我們才曉得,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的有機體,就是它有生命,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這個從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就做出最好的證明。水是礦物,你看它有見聞覺知,有見聞覺知它就是有機的,它不是死的。連這種礦物都有,何況植物!所以我們用真誠心對待這個植物,植物就長得非常好,開花供養你欣賞、結果供養你,它歡喜。這些道理我們曉得之後,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都在修行,沒有一分鐘一秒鐘空過,這樣你才能夠契入華嚴境界,才能真正學得像佛。在這個地方,我們簡單做個總結,佛是永斷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斷了,不再會現行;永斷分別,這是菩薩;永斷情執,這就是阿羅漢。我們要常常記住佛對我們的開示。

      在現前最重要的,我們要修禮敬,中國的古禮《禮記》裡面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普賢菩薩十願頭一願「禮敬諸佛」。不要以為這種禮敬、恭恭敬敬做出樣子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是什麼?你沒有誠意。你如果有誠意,內有敬,外有禮,你就能感動人,而且一定要做成習慣。不但對人,對物、對事都要修禮敬,對事的禮敬是認真負責,對工作;對物的禮敬是要照顧周到,對花草樹木的禮敬,照顧周到,對桌椅板凳的恭敬,你是把它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是對它的恭敬。這在普賢法裡面就叫做修禮敬諸佛。桌椅板凳都是諸佛,《華嚴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桌椅板凳屬於無情,為什麼?它有法性。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現在我們知道法性裡頭有見聞覺知,這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一微塵裡面有三種周遍。所以它跟我們是一體,你能恭敬它就是恭敬自己、就是恭敬自性,性德的流露。我們失去恭敬,煩惱就起而代之,煩惱現前了。煩惱是什麼?傲慢!從傲慢變成嫉妒,從嫉妒變成造業。所以都是有什麼?有不敬。為什麼不敬?傲慢。要知道傲慢,六道凡夫各個都有;阿羅漢雖然斷掉,他還有習氣,到辟支佛才習氣斷掉了。阿羅漢有傲慢的習氣,確實他沒有傲慢的心,所以習氣不好斷。我們再看下一段,「第八西北方真實慧菩薩」,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爾時真實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這個句子我們念得太多了,每一位菩薩出來做報告都是這麼好的態度,為什麼說這麼多遍?這個意思就是這一段非常重要。我們《華嚴經》念過一遍,這一句就念了幾十遍,你的印象就很深,你就要認真的去落實,道理在此地。先學什麼?學謙虛,不說他自己有能力,是承老師威力加持。佛是老師,念念不忘師恩,這是什麼?孝道。中國文化傳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大乘佛法亦復如是,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知恩報恩,時時刻刻不忘。上台做報告的時候,不是我有能力,老師威神加持的。這也變成一種習慣,可是這個習慣非常重要,是孝道、是尊師,所示現的念念不忘。

      『普觀十方』,這好像就是含容空有的表現,前面不忘老師的恩,不忘十方大眾的恩,十方大眾是來聽你做報告的,他們來成就你的報告。如果你上台沒有人聽,你報告做不成了,所以這麼多聽眾對你也有恩德。這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教學相長,師資道合,上台報告是老師,下面聽的是學生、聽眾,聽眾資助老師的提升,老師教導學生、提攜學生,互相都有幫助。特別是在問對的時候,學生有發出問題,有時候老師都還回答不了,回答不了老師就會很認真在查參考資料怎麼解答。他要不問,老師就疏忽掉,這一問提醒老師。所以學生幫助老師提升,老師幫助學生成長,彼此互相都有恩德,彼此互相都尊敬。所以菩薩念念不忘老師的恩,也不忘眾生恩。我們迴向偈裡說「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父母的恩、老師的恩、國主的恩、眾生恩,你看佛講得多麼的圓滿,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念念不忘成就你自己的大慈悲心。無論在什麼時候跟大眾講話,大眾多少人?三個人、五個人都是的,幾百幾千人也是的,只要跟大家在一起的時候。這雖然不是說出來,心裡頭是這樣的,這個地方沒有說「爾時真實慧菩薩說承佛威神」,他沒有說,心裡頭,這是在這裡教我們。我們憑什麼能說?憑佛力加持。憑什麼能說?憑大眾成就我。尤其是一個講經的法師,居士發心講經也不例外,也是一樣的。

      所以「法師」這個稱呼,不一定是出家人。順便跟諸位做個簡單報告,凡是講經說法的都稱法師,在家也稱法師。所以在家稱居士,那是稱一般的,他出來講經的時候稱法師,這才如法。所以這個不分在家出家。再有一個稱呼,和尚,和尚也不分在家出家。和尚是印度話,意思是什麼?親教師,這個關係深了,比法師的關係深。法師是尊稱,不一定教過我的,我也不一定跟他學的;教我的這個老師,我跟他學習的,他是我的和尚。和尚翻作親教師,好像現在學校裡講指導教授,你直接跟他學的,這個人稱和尚。所以我們在學習,雖然出家了,我稱李炳南居士稱和尚,他是我的和尚,我的經教是跟他學的,這個要知道。只有比丘、比丘尼那是專門稱出家人的,在家人不能稱。所以和尚、法師在家人都可以稱。這是佛門一般的稱呼。

      你從稱呼的意思上來說,你就曉得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你看宗教裡面稱牧師、稱神父,他比人是高一級的,他是神聖的代表。佛教不是的,佛教稱和尚、稱法師都是老師,關係是師生關係。師生關係只有在學校裡面才有,然後你才真正體會到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雖然不是宗教,現在在形式上它變成宗教了,我們也不能反對,但是學佛的人不能不清楚,可不能混為一談。我們學佛,我們學的是佛教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現在佛教在世間出現很多的形象,不一樣。像我們在一起,我們是接受世尊的教育;可是有一些寺廟庵堂確實是宗教,也不能不承認,宗教的佛教。現在我們還普遍見到的旅遊的佛教,寺廟建得富麗堂皇,為什麼?做觀光旅遊的景點。所以那是旅遊的佛教,每天觀光客川流不息。還有學術的佛教,像這個世界上著名的大學,哲學系裡面都用佛經來開課,它變成學術了。還有,企業的佛教,佛教也辦起企業,企業化,這是近代我們才看到的。最後一個是邪教的佛教。我們都要把它辨別清楚,我們到底學的是哪一種?我們目標在哪裡?我們學佛希望有個什麼成就?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學佛不是求名聞利養,也不是求升官發財,這要知道。我們求的是什麼?提升自己的靈性。我們跟著釋迦牟尼佛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回歸自性。大乘裡面,要記住,確實真的是回歸自性,但是也不離十法界,這個妙!所以這叫做什麼?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在「還源觀」裡面講「隨緣妙用」,同時提升又不捨棄眾生。妨不妨礙?不妨礙。你有分別執著就妨礙,沒有分別執著不妨礙。所以你可以很熱心全心全力幫助苦難眾生,只要沒有分別執著就提升了,你看妙用,它不妨礙。如果有妨礙,佛菩薩怎麼能乘願再來?那一來不就墮落了?哪有這種道理?他到這個世間來教化一切眾生,只有自己更高的提升,他不會墮落的。我們今天會墮落,跟大眾一接觸就會墮落、就會被染污,是什麼原因?我們不是妙用,我們是什麼用?染用,一接觸就被染污,就這麼回事情。他們不染污,不染污就妙!所以我們一接觸就染污,一接觸煩惱就起現行,這個不行。所以要學,好好的去學,接觸的時候是智慧現前,不是煩惱現前,智慧提升,那就叫妙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你看經上這麼多的佛菩薩為我們做報告,就是為我們示現、就是來教導我們,我們要會學。宗門裡面的老師教導學生常說「你會麼?」這句話的意思很深,會就是佛菩薩,不會就是凡夫。會,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會,理事有障礙,事事都有障礙,不會!障礙從哪裡來的?障礙都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就出障礙了。

      所以佛教我們放下,不但在佛教,其他宗教裡面做禱告,禱告有時候產生很大的力量,現在我們講能量。為什麼它會產生?沒有別的,真誠心。就是做禱告的時候,這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個禱告就靈。你們諸位看《了凡四訓》,雲谷禪師講畫符,畫符跟念咒的意思一樣,它那個符從這個筆點下去一點起,一直到一道符畫完成,裡頭沒有一個妄念,這個符就靈。也就是這一個時間裡面,幾分鐘的時間裡面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他畫下來是自性裡面畫出來的,它就靈;如果打個妄念就不靈。念咒也是這樣的,大家都曉得《楞嚴咒》功德不可思議,都學著去念,有沒有功德?真的沒有,為什麼?那個咒太長!不知道有多少妄念在裡頭,就把這個咒破壞了。所以念咒不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短,我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頭沒有一個妄念,它就靈。所以古大德教導我們「十念法」,一口氣念十聲佛號,清清楚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十句佛號靈。蓮池大師教我們念四個字比念六個字的更簡單,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十聲佛號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這個佛號靈。特別在什麼時候?在我們看到些小動物,我們合掌教牠念佛,這十聲佛號牠會感動。如果我們心不在焉,心裡還有別的妄念,那你念的就不靈,牠聽不懂。咒也是如此,所以你看藏密所傳的六字大明咒,簡單,容易攝心。咒太長了,當然,像楞嚴那麼長的咒裡頭沒有一個妄念,那是相當的功夫,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所以受持、修行愈簡單愈好。我們要想理解,那是愈詳細愈好。

      《華嚴經》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講得透徹、講得明白。所以人家講開悟了,悟的什麼?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就是這個。說穿了,他悟的就是這麼個境界,這是釋迦牟尼佛開悟的境界,全說出來了,毫無保留。我們學教,這是聽佛詳細說出來了,說出之後,是他的,不是我的。我們要做的呢?我們如何求證,佛所講的這個境界我把它證實,證實之後就是我的境界。所以我們今天接受這個教育,我們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最後行到極處,極處是什麼?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我們所證得的境界跟《華嚴》上講的是完全一樣,那就對了,證明我們證的一點錯誤都沒有。所以這時候的經是給我們做證明,我們的境界跟一切諸佛有沒有差別。這是經書的兩種作用,給初學的做教科書,給證果的人做證明,你契入的境界是真的還是假的。

      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經文,雖然是看了幾十年,常常看,那個意思是每一遍都不相同,遍遍有會心之處、有體悟之處,這也說明經是無量義,為什麼?因為它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不是像報紙、雜誌裡面寫的文章,長篇大論,你去看看,一個意思,沒有第二個意思。看佛經、看世間聖人的經典,像中國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也是遍遍有新的意思,從小學習到八十、九十還是有濃厚的興趣,永遠讀不厭,那就是它有新的意思。佛經就更不必說了,那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為什麼他們寫出來的東西寫得這麼好,會裡頭含無量義?沒有別的,你要是明白了,你一想就通了,他講的時候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寫的時候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自性流出來的。如果他講的時候,他有想「我這個要怎麼講法」,那意思就很簡單,就不會有無量義。他寫的時候也常常想我這個怎麼寫,那意思就是一個意思,就這麼個道理。這就是說出開悟跟沒開悟兩個不相同。沒有開悟的,他從意識心裡面流出來的,語言文字是第六意識流出來的;開悟的人不是的,是從自性裡頭般若智慧流出來的,它怎麼會一樣?你真的看清楚、看明白,相信!

      所以我們學經教的時候,早年我都常講,佛經沒意思,你要說佛經有意思,你謗佛。真的是沒意思,因為佛講話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不像我們,我們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說出來、寫出來的東西不行,不能跟人家比。你有問題向佛請教,你提出來,佛立刻答覆你,佛並沒有想一想這個我得怎麼答覆他,沒有。所以他統統是從自性流的。他回答你決定沒有絲毫錯誤,幫你解決問題。自性無量的智慧功能,人人都有,就是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把它障礙住,它透不出來。這些道理我們要懂。經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再來學習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