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88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八八卷)  2004/7/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288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九段光照十億界,偈頌第四首看起:

      【眾生著我入生死,求其邊際不可得,普事如來獲妙法,為彼宣說是其行。】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這一首是「救著我眾生」。經文只有四句,境界無量的深廣。六道眾生哪一個不『著我』?起心動念總是忘不了我。什麼是我?都執著這個身是我,煩惱裡面這是根本煩惱。大家都知道,根本煩惱有六個,貪、瞋、痴、慢、疑、惡見。什麼叫惡見?惡見就是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個就叫惡見。所以,六個根本煩惱就是見思煩惱。惡見裡面頭一個是身見,能斷掉嗎?

      修行,古來的祖師大德確實這裡頭有諸佛再來,在中國、在日本,都知道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他老人家一生給我們示現的,慈悲到了極處,示現是個普通的出家人,為什麼要做這個示現?知道這個世間眾生根性太劣,實在說一代不如一代,只有表面、虛名,沒有實德。外表,所謂充殼子,做得挺好看的,裡面不是,自私自利的念頭太強了,這就是身見,這就是我執。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迷了之後才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根本無明,分別是塵沙惑,執著是見思惑。佛教我們修行,真正老老實實幹。自古以來,確實有不少人自視過高,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是圓頓根性,要修上上乘法,最後怎麼樣?最後都是墮落三途。其中有不少修成什麼?修成了魔王外道,王還稱不上,魔子魔孫,求升反墮,這種人不少,大有人在。冷靜觀察,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你要不細心觀察你不能夠覺察。

      所以,理可以頓悟,事需漸除。悟有解悟、有證悟,解悟沒有用,不能夠破我執,不能夠了生死。連智者大師的示現,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像法時期,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智者示現的,示現悟了。他示現的是什麼個地位?圓教大心眾生,悟入的境界確實跟佛說的差不多,實際上,見思煩惱一品都沒破,我見沒有破。我見如果破了,證須陀洹果,在大乘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一般經教裡面講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這是小乘須陀洹,圓教大乘初信位的菩薩。

      智者大師說他見思煩惱沒斷,在六即佛裡面是觀行即,五品位,五品位的境界是解悟,煩惱沒斷。念佛,除了念佛之外,要是學其他的法門,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三界。為什麼?煩惱習氣沒有斷,五品位的人生天,生什麼天?欲界天,色界天都沒有分。所以自己一定要想想,我常講的這十六個字,自私自利你有沒有?冷靜自己反省,有沒有自私自利?有沒有名聞利養?你還貪不貪戀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你還有沒有貪瞋痴慢?人家讚歎你,還生不生歡喜心?毀謗你、侮辱你,你心裡還有沒有難過?有沒有瞋恚心?有沒有報復心?如果統統都有,你夠不上五品位。五品位雖然煩惱沒有斷,他能伏得住。我們今天煩惱伏不住,無論修行哪個法門,就是修淨土法門,你有沒有淨土?沒有!什麼叫有淨土?能把煩惱、習氣伏住了,這個人有淨土。為什麼?他確確實實有把握往生,凡聖同居土,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就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我們凡夫認真努力能做得到,再向上真的是難,斷煩惱不容易。

      有不少同修來問我,我們很想認真學,煩惱習氣伏不住,這什麼原因?緣跟因當然有。因是什麼?過去生中煩惱習氣太重,也就是阿賴耶裡面惡的種子多,它常常起現行;善的種子少,力量也弱,偶爾起個現行,這是因。因得有緣,緣是什麼?緣是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修學的環境,不善!外面社會環境,內裡面,我們佛門裡面寺院修學的環境,你想想這個環境能成就我們的清淨心嗎?能幫助我們得念佛三昧嗎?不可能。所以,今天修行人真可憐,找不到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以我們自己這個小道場來說,包括我們圖文巴的淨宗學院,我們這兒是出家人,道場不大,人不多,都擔任執事。清眾有來自當地的,有來自海外各地的,在這裡居住修學的時間都不長,人與人相處,這就是修行功夫。我看你不順眼,你看我不順眼,你在這個地方怎麼能得念佛三昧?怎麼能得清淨心?

      我們的道場比其他一般道場稍稍殊勝一點,沒有別的,天天講經。講經充其量幫助你解悟,你聽經能不能悟?說老實話,聽經不能開悟。為什麼不能開悟?聽經、聞法要能開悟,連印光大師都說得好,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我們自己沒有誠敬心,怎麼聽,聽的時候稍稍把自己煩惱壓住,聽完之後就忘了,煩惱馬上又起現行。所以不悟!要悟就好了,不悟。老毛病幾乎人人都有,老毛病是什麼?心不專一,如果專一,這個人是了不起的人,他一定成功,實在講就是古人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修的法門常常換,修行道場也常常換,從這個地方就看出他心不定,怎麼能成就?口裡說的是一套,心裡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相應,每天在造業,自己不知道,把造業當作功德,罪過就大了。所以《地藏經》上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個話講得一點都不錯。

      晚近,我只聽到黃念祖老居士還講真話。修行要真正在心地上用功夫,把那個心轉過來,依什麼?依經教。你在初學的時候,什麼叫初學?沒有開悟之前,沒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前,都叫初學。黃老也說,除了老實念佛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你學禪,你不能開悟,你不能明心見性;學密,你沒有辦法做到三密相應;學教,你不能大開圓解;修淨,你沒有辦法得一心,你說這個事情多難!禪教密律在今天都非常困難,這種根性的人已經找不到,末法時期只有老實念佛,專修淨土。

      淨土的成就,只要老實人,你不老實就難了。老實人到哪裡去找?末法時期,千百年來念佛成就的,你看看《往生傳》,看看《淨土聖賢錄》,都是老實人。我們這一生所看到的,真正念佛往生,預知時至,走的時候瑞相希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臨終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大家「佛來接引我了」,沒有痛苦,都是老實人。老實可貴!老實人聽話,聽了之後永遠不改變,這種人是法器,很容易成就。古來的祖師大德為我們所示現的,一生依一部經,一句佛號,一生不改變,無論在家、出家,這樣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有成就。他心無二念,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他什麼都沒有。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六字、四字都行,真正做到了淨念相繼,淨是清淨,不夾雜、不懷疑;相繼是不中斷,除非睡覺,醒來之後他就念佛,他心裡真有佛。念,出聲念行,默念也行,功德一樣。有些時候可以出聲,有些時候不宜出聲,我們在公共場所,我們出聲念佛干擾別人,我們默念,不干擾。

      功夫綿綿密密日夜不間斷的,我只見到一個人,章嘉大師。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你看到他,他在念咒,金剛持。你看他口微微的在動,沒有聲音,我們看出來了。我跟他老人家三年,從來沒有看到他放逸過,很隨便,很放逸,沒有。佛法裡面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我們從章嘉大師威儀裡面看出來,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那個威儀自自然然讓人見到了生恭敬心,沒有雜念,那是我們念佛的好榜樣。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大乘經教我們非常羨慕,無量法門,古人講得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可是真的要往生,你得要把「我」放下才行,我要不放下走不了。念佛堂堂主常常掛在口頭上,口頭禪,「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你看看,身、心、世界,身、心是正報,世界是依報,娑婆世界依正莊嚴統統放下。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不放下你不能成就。《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都應當要把它捨掉,何況是世間法?為什麼?佛法因緣生,凡是因緣所生之法都不是真的,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我執才能破。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無不是破我執。念佛,功夫念到極處,我、法兩種執著都破了,那是理一心不亂;我執破了,是事一心不亂,法執破了,理一心不亂。都要念佛的功夫得有深度,深到極處這效果就出來了,跟參禪沒有兩樣。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句佛號把它念掉了,所以這個法子妙絕,容易、穩當。《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什麼不肯捨?為什麼不放下?

      清涼大師在這首偈裡面註解,「前半」,前面兩句,「所救」的,前半是所救,「著我為因,受生死果,未證無我,浩無邊際」,『求其邊際不可得』。這一句「求其邊際不可得」,就是佛常常講的苦海無邊。苦海沒有邊際,為什麼?自性沒有邊際,你迷了自性,把自性轉變為娑婆,轉變為六道,轉變為生死苦海,就是這麼個道理。這個道理不好懂,古大德給我們說比喻,讓我們從比喻裡面去體會,比喻裡頭用得最多的是夢。世尊一生講經,舉比喻用夢用得最多,《金剛經》上雖然講「夢幻泡影」,夢是主,幻泡影是陪襯的話。

      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是什麼變的?識心變的,唯識所變。識心,我們現在人講意識心,下意識,變成夢境。你的意識心像什麼樣子?你的意識心在哪裡?不知道,找不到。你看《楞嚴經》上七處徵心,阿難尊者算是聰明,他能說出七處,都被釋迦牟尼佛否定。心到底在哪裡?心沒有邊際,求其邊際不可得。所以,不能說內,不能說外,不能說中間,其實它一切都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有一法不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迷了,就變成六道三途。十法界裡頭,我們今天在人法界,人法界這個法界沒有邊際,畜生法界也沒有邊際,餓鬼、地獄都沒有邊際。性變的,哪有邊際!麻煩在哪裡?麻煩在著我,執著,執著就有生死。這個生死是六道,執著就有六道,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這是真功夫。

      我們學佛要知道先後,要知道次第,要知道從哪裡學起,破執著學起。破執著一定要在事相上修,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了解諸法實相,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你要是了解這個道理,你對於一切事相就會看淡了,你不會那麼認真,不會那麼計較。《般若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先要學著不執著,轉煩惱為菩提,你在這裡下功夫。轉貪瞋痴為戒定慧,你今天持戒為什麼那麼困難?你沒有轉過來。修定,定不下來,我們坐在這裡聽經,聽一個小時是修一個小時的定,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兩個小時,我在這裡修兩個小時。我們在這裡一起學習四個小時,這四個小時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不必刻意,只要有誠敬心就真的得利益。

      聽經聞法,或者是讀經,你能不能記住,你記住多少,這樁事情與自己過去善根、福德有關係。過去善根福德培得少,那麼這一生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愚痴、狂妄都是煩惱。習氣重的,它怎麼會不障礙,不障道?障礙我們的智慧,障礙我們的德行,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不如法,不如法就是造罪業。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培得厚的,這個人是老成、穩重,對於戒定慧,他聽了能生歡喜心,肯認真學習。這是過去善根深厚,有栽培的,這一生遇到緣,接著認真努力來學習。所以,有因有緣,當然就有果報,花報,放下,不執著了。日常生活當中,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處事待人接物你會發現這個人很厚道,這個人很慈悲,你從這裡看出來。

      自己用功如法、得力,當然這個我執,身見,包括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哪有那麼簡單能斷掉的?功夫得力的人,他能控制住。像智者大師講的,他五品位能夠圓伏五住煩惱,他伏得住,沒斷。沒斷是凡夫,能伏住,這個在六即裡面是觀行位,在淨宗裡面講功夫成片,沒得一心。功夫成片就是你念佛功夫得力,能把你的煩惱習氣伏住,這一伏住,智慧、慈悲、德行就向外面透露,就透出來。雖然透的不多,但是世間人完全沒有,你透一點點就很寶貴,就很難得。可是自己謙虛,絕對不能得少為足,你才得一點點,固然你能生極樂世界,你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事一心不亂,那不是伏煩惱,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生方便有餘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才生實報莊嚴土。我們今天做不到,做不到沒有關係,到極樂世界肯定做到。參與蓮池海會,親近阿彌陀佛,斷煩惱,證菩提,得法身,決定一生成就。

      這個法門殊勝,我們在《華嚴》上看到,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而且還勸導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求生極樂世界,你們想想這種氣象,我們雖然學不到,學不到要知道。我在講經的時候也多次提到,毘盧遮那佛的心量多大?他是華藏教主,是華藏世界的導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他的學生,是他的徒眾,文殊、普賢是他的左右手。現在文殊、普賢皈依阿彌陀佛去了,不但皈依阿彌陀佛,把所有他的這些徒眾全部都帶去,毘盧遮那佛發不發脾氣?有沒有責備他們?沒有。而且怎麼?歡喜!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今天道場,道場的人跑到別的道場,我們就受不了;別的道場人到我們這個道場,我們對他歧視,這是凡夫。毛病都出在我執,心量太小,不能容人,你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心量都大,我們今天講包容。你不能包容,你就決定不能往生,你修得再好,你也沒有辦法,跟西方極樂世界不相應。

      怎麼樣學著把分別、執著放下,不能徹底放下,總要是一年比一年輕,一月比一月輕,你的修行功夫有進步。自己要認真反省、檢點、思惟,我的煩惱習氣比十年之前怎樣?比五年之前怎樣?比一年之前怎樣?如果一直是輕,你有進步;如果還是一樣的,你就完全沒有進步;如果是現在比從前還嚴重,那你麻煩大了,你退了。功夫是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你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總要記住,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才能救。

      第三句裡面,『普事如來獲妙法』。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這是「救方」,就是救度的方法,他說得很好,「說二無我,唯佛有之」。六道的根是執著有我,你要真懂得無我,無我不是說你明白了,明白是解悟,解悟沒用處,你解得再多、再深、再妙,你的執著沒有放下,還是出不了生死輪迴。不管修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一定要把我執破了,你才能出得了六道輪迴。小乘須陀洹是只破見惑,思惑沒有破,這個在此地不必細說,經教裡面講得很詳細、很明白。見惑斷了之後,有一個好處,就是你的知見正確,見解正確,你決定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不墮三惡道?你決定不做三惡道的業,雖然你阿賴耶識裡頭,過去、今生有三惡道的業因種子,現在沒有緣;現在不做貪瞋痴慢,就是三惡道的緣沒有了,有因沒有緣,不會起現行。

      所以,證得初果之後,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不墮三途;這個七次往返就把思惑斷了,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斷盡,超越六道輪迴。二無我,「人無我」,六道外面還有一重難關,十法界,那一重難關是什麼原因?法執;如果再能夠破「法無我」,你才能超越十法界,你才往生一真法界,往生華藏世界。法身菩薩,最低的位次是圓教初住,《華嚴經》上入了華嚴境界,這是一真。如果從這個理論基礎、這個方法來修學,我們凡夫這一生沒有指望,這是事實,沒指望。這一段意思還沒有講盡,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學習第四首的第三句:

      【普事如來獲妙法。】

      這句經文一開頭『普事』,「事」是奉事,就是淨業三福裡面所說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普」是普遍、是平等,那就不是一尊佛,「普事如來」是一切佛。真正遇一切佛,那是沒有問題,為什麼?佛佛道同。像我們人間的老師,那就不行,我們每個老師所學、所見、所體會的(這不能說證)不一樣。所以,跟一個老師,你學的是一條路,跟兩個老師是兩條路,三個老師是三叉路口,四個老師是十字街頭,你無所適從,麻煩在這裡。所以在中國古代,儒釋道三家都講究師承,你是跟哪個老師學的,你的老師他又是跟誰學的。

      以佛法來說,我們最初的本師是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門,在中國十個宗派,十宗,派別就更多了,每個宗就分很多派別,根本的老師都是釋迦牟尼佛,一個老師傳下來的。老師所傳的這些學生,學生沒有成佛,學生裡頭有菩薩、有聲聞,沒成佛;沒成佛,他契入的深度就不相同,所說的法不一樣。雖然不一樣,方向、目標決定不錯,殊途同歸,這就叫正法,這不是邪法。如果方向、目標不一樣,那就是邪法,不是正法,這是我們要有能力辨別的。

      由此而知,普事是到什麼時候?至少,這是講我們現在的狀況,最低限度我們要能夠圓伏煩惱,你能夠伏得住。開一點智慧了,這個智慧,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善惡,你可以出去參學了。而實際上,在《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示現給我們做了榜樣,出去參學需要什麼條件?明心見性,教下常講得根本智,然後你才有資格出去參學,參學是圓滿後得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定,從定開慧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你才有能力辨別,這時候老師不留你了,勸你出去參學。你看善財他代表一個大乘學人,是表法的,是大乘修學的代表,他的老師文殊師利菩薩,他在文殊菩薩會中成就了根本智。

      《般若經》上講智慧有兩種,第一個是根本智,第二個是後得智,根本智叫實智,真實的智慧;後得智叫權智,就是佛法裡講的方便,善巧方便。《般若經》上講得好,「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又說「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所以,從方便,方便是對人的,幫助別人的是無所不知,對自己,自己是無知,一念不生。根本智是一念不生,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不但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分別,他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他不是不看,不是不聽,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活活潑潑,真的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時候根本智現前。根本智現前之後,這參學,善財為我們表演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你廣學多聞,就是此地講的「普事如來」。

      如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就是如來,佛的十號你統統具足了。大乘經上佛常常說,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這個心是菩提心,菩提心真正發出來了。《觀經》裡面所說的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心;《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經論合起來看比較容易懂。什麼叫直心?至誠心就是直心,真誠到極處。深心,經論相同,自受用,就是對自己,真誠心對自己。真誠心對別人,《經》說的是迴向發願心,《論》上講的是大悲心。古來祖師大德為我們解釋這個菩提心,菩提心是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有體有用。第一個是講的體,第二個是講自受用,第三個是講他受用,有體有用,不是三個心,是一個心。這一個心,真誠心對自己是什麼樣子,對別人是什麼樣子,我們為方便起見,我是用了五句十個字。第一個是真誠心,真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我們要學這個。真,決定沒有虛妄,誠,決定沒有虛偽;真就不假,誠就不偽。我們用這個心對自己、對別人、對一切眾生,用真心,不能用妄心。

      真誠心,什麼才叫真誠?每個人都說我的心真誠,我對人都是真誠。你要曉得,真誠這兩個字怎麼講法?我常常引用曾國藩先生讀書筆記裡頭,他對「誠」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跟佛法講的很接近。他說什麼叫誠?「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跟佛法很接近;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不起,這是誠,這是真誠。這裡面還有妄想分別執著,誠就沒有了,真也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一生起,你的真心就變成識,妄想是阿賴耶識,執著是末那識,分別是第六意識。八識,佛法稱之為妄心,妄心就是八識,你把真心已經轉變成妄心,這下面就墮落了。

      所以,相宗修學教人轉識成智,智是真心,轉八識成四智是相宗修學的總綱領,這就是轉八識。八識有因上轉,有果上轉,果上我們辦不到,從因上轉,因上就是六、七;六、七轉過來,前五識跟阿賴耶自然轉過來,真正功夫就在這兩個。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你想想看,只要你有末那(就是你有執著),決定不平等;你有分別,決定不生智慧,所以從這兩方面來下手。只要這兩個轉過來,阿賴耶自然轉成大圓鏡智,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自然轉成成所作智。這一轉過來就是法身菩薩,跟禪宗裡面明心見性沒有兩樣,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理一心不亂,都是這個境界,教下所謂大開圓解,轉八識成四智。法相學家他們用功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怎樣練不分別、不執著,從這上面用功。

      分別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我們迴向偈上常常念「願消三障諸煩惱」,二障、三障是一個意思。二障破了,圓成佛道,這叫做真功夫,真正的在修行。佛把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講給你聽了,你要不懂,不能契入,你要不能做到,沒有用處,所以你要真正學,要好學。古今中外,哪一種人他學成功了?我常常講,我們觀察古今中外這些修道成就的人,他具備三個條件,所以他成就了。第一個條件,這是因,善根、福德深厚,這是因。沒有善根福德不行,善根福德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其餘兩個是緣,跟四緣生法是一個意思,善根深厚是親因緣。第二個是尊師重道,尊師重道是所緣緣。為什麼?重道,他一定尊師,尊師一定重道,這兩個是決定分不開的;一體的兩面,一個手掌一樣,一個是掌,一個是手背,它決定分不開的。老師找傳人,傳法的學生,他怎麼找?就是觀察他有沒有這個條件。他懂得尊師,就說明什麼?他重道。不重道的人絕對不會尊師,決定是陽奉陰違,不會成就的。第三個條件,好學,好學是無間緣,他不會間斷。只要具足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就是「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他就能成功。

      第四個是外緣,外面幫助你的,這三個是主要的,你只要具足這三個,外面肯定有很多幫助你的。幫助你的不一定是善緣,善緣、惡緣都幫助你。通常我們講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善緣、惡緣是人事,善人、惡人,順境、逆境,你在這個當中就磨鍊成就了。無一不是消你的業障,增你的福慧,你得會,你不會不行,這些道理、方法都是從如來那裡學來的。

      學,記住要有次第,所以我常常講,講了多少年,四弘誓願我們這一生當中只學兩條。一定要發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特別是這個世界上苦難眾生,度就是協助,就是幫助,我們要盡心盡力,全心全力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幫助他什麼?方方面面都幫助。幫助裡頭最重要的,這個不能不知道,最重要的是幫助他覺悟,那他真的就得救了;如果他不覺悟,他沒有得度。他沒有飯吃,我們送飲食給他;他沒有衣服穿,我們送衣服給他;他沒有房子住,我們送房子給他住,他沒有覺悟!這種慈善救濟,小!諸佛如來那個慈濟功德是無量無邊,幫助人覺悟。釋迦牟尼佛用什麼幫助?講經說法。大乘經教裡頭說得很清楚,老人家當年在世,從三十歲到七十九歲(他老人家七十九歲圓寂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大慈大悲救度一切眾生。幫助你開悟,悟了之後,你的業障消除,你的福報現前,你的智慧開了,德能現前,這才叫真正的救濟。

      世尊為我們所示現的,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用現在人的說法,是一種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不要待遇,不收學費,義務教育。有教無類,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貧富貴賤,也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你肯跟他學,他就教你,你只要親近他,你決定得利益。大根器得大利益,小根器得小利益,小利益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大根器,你成菩薩、成佛,決定得利益。

      我們如何能夠幫助現在眾生,像佛一樣這種目標,幫助他來生不墮三惡道,小根性,他要覺悟,他不覺悟不行。覺悟之後怎麼?他回頭,回頭是岸。為什麼人墮三惡道?貪瞋痴墮三惡道。真正覺悟了,轉貪瞋痴為戒定慧,雖然阿賴耶識裡頭有三惡道的業習種子,現前沒有緣,種子沒有緣不會起現行。當然每個人,每個眾生,阿賴耶識裡頭十法界的種子統統具足,看你覺悟的程度。我們曉得,我阿賴耶識裡頭有佛種子,我今天如果是在佛種子這個緣上全心全力來培養,你這一生就成佛;你有菩薩種子,你全心全力培養這個種子,你這一生成菩薩。這是從如來那裡所獲得的妙法,真的一點都不假,「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想求作佛,行!你有佛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佛種子。

      怎樣成佛?佛說,修平等心,你能夠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完全平等,沒有高下,你就成佛。佛是平等心,平等心是真心,真誠。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還起心動念,不平等;還有分別執著,這是輪迴心。完全沒有分別,完全沒有執著,法身菩薩的心,法身菩薩就是佛。我們要怎樣學佛?大乘經教裡頭就是講這些道理、講這些方法、講這些境界。你聽了之後,你要能信,你要能解,解得愈深愈好。你要能落實,把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方法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叫真修行。先要依教,佛是我們的老師,菩薩、聲聞、祖師大德是我們的學長,學長也是老師,他是老師的助教。老師現在不在世了,他們是修學有成就的人,我們依經典,遇到困難的地方向他請教,這一生才能有成就。能不能成就的關鍵在好學,鍥而不捨,你要真正依靠教誨。

      善導大師,人稱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日本人有這個說法。大概在唐朝那個時代,很多日本的法師到中國來留學,親近善導大師。日本的淨土宗是從善導傳到那邊去的,所以日本到處你都看到善導大師的像,造像。有很多寺廟稱善導寺,所以你一看到善導寺,這個寺廟是淨土宗的,他們對於善導,對於祖師非常尊敬,尊師重道。善導大師教的方法非常重要,總的來說,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接受這個法門之後,一生決定不改。《四帖疏》,就是《觀無量壽經》註解,善導大師註的,你看「上品上生章」,《四帖疏》我們講過,上品上生那一章特別也講過,都有光碟,諸位可以參考。你看善導大師教我們,我們選擇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或者是我們選擇這本《彌陀經》,或者《無量壽經》,就一部經,一個法門,決定不改。

      另外有個很高明的法師,有德行、有威望,他來告訴你,還有一個比這個更好的法門,更容易成就的、更穩當的。你聽了之後,謝謝他,我已經選擇這個,我不會再改變,絕不為他所動搖。他說另外有個修行證果的人,阿羅漢來教你,教你一個另外法門,菩薩來教你,地上菩薩來教你,等覺菩薩來教你,佛來教你,你都不動心。佛來教你,你感謝佛陀,這個法門是佛陀傳的,我遵守這個法門就夠了,其他的法門我不學。人要有這樣的志氣、決心、毅力,你哪有不成就的!他是用事上來說,一層一層的來跟你分析,非常感動人,對於這個法門真的叫重道尊師,決定不改變;決定不改變,給你說那就是戒。

      功夫得力,定就現前,絕不動搖,不動搖是定,定功增長,智慧開了。智慧一開,一切通達,你所學的,你沒有學的,全部都通了,根本智得到了。沒有人問你的時候,你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無知,無智亦無得,這是你自受用的時候。有人來問你的時候,無所不知,無論他問什麼,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你學過的通達,你沒有學過的也通達,什麼原因?見了性。世出世間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自性變現哪有自性不通達的道理?

      這樣修學的人,在中國到底有沒有?有,而且很多。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個例子,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一門深入。他得的是什麼法?五祖傳給他的《金剛經》,《金剛經》他也不會念,五祖跟他講,實際上也沒有講完,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這一悟了,後頭不要講了,一悟一切悟。他為什麼能悟?這就是我剛才講,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深厚,他不是這一生的。神秀就沒有他的善根深厚,怎麼知道?還是有執著,還是有分別。他雖然是個沒有學過佛的人,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一聽他就懂得;念經的人不懂得,他在旁邊聽的,他懂得了。

      從他見五祖,你看見五祖的時候他說的那幾句話,《壇經》上有記載,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什麼叫智慧?明瞭,他的心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他不迷惑,他明瞭,明瞭是智慧。我們一般凡夫要論到這個問題,一定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們生煩惱,他生智慧,我們糊塗,他明白,這就是他的善根深厚。善根裡頭有福德,他要沒有福德,他怎麼能遇到佛法?怎麼能遇到五祖?大福德!五祖要找個人傳法,到哪去找?沒想到來了,真叫可遇不可求。那個時候惠能大師才二十四歲,很年輕,什麼都沒有學,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懂,好學不倦,所以他的條件具足了。我們要學就學專精,惠能那樣的根性是生生世世培植的,這是我們一般講,實際上他是什麼人再來的,他的本跡,他的本,沒有人知道,他也沒有透露。中國歷代祖師大德很多是古佛再來,菩薩再來,應化到中國。不露身分的人多,暴露身分很少,那就是特別因緣,身分暴露了,身分暴露之後馬上就走了,就示現圓寂,入般涅槃。你知道他是什麼身分,你再也找不到他,走了。

      智者大師一生他都沒有暴露身分,臨命終的時候,他還示現的比丘相,人家問他往生品位,說五品位往生。這是因為什麼?領眾,領眾要分心,不能專心。他說他不領眾他一定可以得到一心不亂,因為領眾,做不到,捨己為人,五品位往生。這是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真相,自己決定取得往生,才可以捨己為人,就是一生告訴我們這麼一句話,你自己沒有淨土,你就不能主持寺院裡頭的事務。所以,從前寺院叢林裡面,方丈、當家、許多執事,都是得道的高僧,都是再來人,不是凡夫。凡夫搞這個事情一天到晚生煩惱,他怎麼能成就?凡夫做什麼?清眾,接受他們教導,我們才能成就。

      在中國古時候都是這樣,許許多多佛菩薩示現,你看看國清寺,史書裡頭有記載,阿彌陀佛是豐干和尚,文殊、普賢是寒山、拾得,他們示現在廟裡,在廚房裡面工作。豐干是在碓房裡面舂米,就跟六祖惠能在黃梅做同樣工作,廚房裡面舂米,碓房;寒山、拾得是在廚房裡頭打雜,佛菩薩在道場為大眾服務。他們的身分最後被暴露,暴露就走了,再也找不到他。讓人,讓這一般凡夫僧生慚愧心:我們還要這樣講究、那樣講究,你看看他們所示現的,過清苦的生活,真的是以苦為師,以戒為師。

      我們今天要曉得,六道,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四聖法界,有妄想、有分別,沒有執著;一真法界,妄想還沒有斷,分別、執著沒有了。分別、執著是第六識、第七識,六、七識轉了之後,到一真法界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一真法界裡頭,就是華藏世界,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可見得,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是慢慢的轉,不是一下就轉過來。全部轉過來需要多少時間?三個阿僧祇劫,這是經上講的。第一個阿僧祇劫證滿三賢位,第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八地到十地。你就曉得轉阿賴耶(阿賴耶是無量劫的習氣種子)真不好轉。所以,只要六、七識轉下來,那個慢慢的轉,時間雖然長一點,肯定只有進步沒有退步。

      為什麼文殊、普賢把這些人統統帶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裡面轉,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比在華藏世界快速。所以毘盧遮那佛看他這麼多學生,統統到極樂世界去接受阿彌陀佛教誨,歡喜!一點都不會責怪。這是叫什麼?拓開心量,這一點我們要學,不要執著,不要分別。我們的道場很小,因為常常講經,從內地來的、從海外來的同參道友很多。他們到這個地方來,我們要互相尊重,不容易,千萬不可以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有分別心、有執著心,你在這個道場造罪業,你就錯了。我們能夠包容,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學習,互助合作,這是佛法,這是覺悟!樣樣都要學,為什麼?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你看這幾天從北方來的同學,他們的麵食做得很好,我們在南方的,麵食做得不如他。我們學習他的麵食,他學習我們的飯,互相交流,這是智慧,這是福德,彼此生歡喜心,沒有嫉妒障礙。不僅是在佛法裡面我們要一起學習,生活就是佛法,怎樣把佛法落實到生活,生活簡單乾淨,養生之道。在飲食方面,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得多,麵食的營養比米飯要高,他說出家人最好選擇麵食。為什麼?出家人多半是過午不食,這是在國內海外都很多,如果是日中一食,或者是持午,過午不食,採取麵食營養高。南方人米飯吃慣了,麵吃不慣,北方人麵吃慣了,米飯吃不慣,我們遇到很多。互相學習,一定要學到什麼?學到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都習慣,那就對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出去是托缽,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選擇的。如果有分別心、有執著心,就錯了,這是什麼?墮落到輪迴。托這一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五味變成一味,一味是法味。法味不是說酸甜苦辣鹹味道都沒有了,一樣有味,有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叫做法味,要懂這個意思,在這裡頭學。與一切人相處,一切眾生相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法侶,佛家也叫法眷屬。只要離開分別執著,與法就相應,那你就真正獲得妙法。普事如來一定是生到極樂世界以後,到極樂世界之後,我「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這兩句到極樂世界完成。現在在這個世間,我只著重「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就是斷分別、斷執著。斷不了,要伏住,伏住就能往生。

      末後『為彼宣說』,為這些執著我、執著法的眾生,要對他們講清楚、講明白,這是佛菩薩的事業,這叫佛事。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