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4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四四卷)  2000/8/1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44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迦樓羅王長行,第二句:

      【不可壞寶髻迦樓羅王,得普安住法界教化眾生解脫門。】

      清涼註解,「遍坐覺樹,名住法界。現通說法,名為教化」。這兩句話我們要如何去體會?怎樣落實?體會是解門,落實是行門,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迦樓羅這一個族群,就是我們現實社會裡面,從事於太空、從事於航空,這一類的眾生。迦樓羅在梵語是稱「金翅鳥」,所以第一位代表的,他的名稱叫「大速疾力」,就是他有很大的速度,快速。從這個地方看,我們就知道佛法包羅萬象,即使近代從事尖端科技研究發展的這些人,也都包括在其中。

      昨天我們講過,人要開悟、要成就,首先要有高瞻遠矚,遠大的眼光。所以前面第一位得「無著無礙眼」,就像飛行在高空一樣,你看太空、看地球,要有這麼大的眼光,要有這麼大的心量,包容虛空法界,你才會有成就。眼光很窄小,心量狹小,永遠不能成就。這樣的人無論他怎樣勇猛精進,跳不出他自己畫的圈子;這圈子不是別人畫的,是自己畫的,他跳不出。這個表法的意思我們要懂。

      第二位『不可壞寶髻』,這都是表法。「髻」代表高顯,髻是頭髮,從前人梳頭髮挽一個髻在頭頂上,代表最高的部分。這個「髻」不是說的髮髻,「寶」;寶用現在的話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理,真理不可壞。至高無上的真理是什麼?心性。《華嚴經》上講,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性、性識就是此地所說的「不可壞寶髻」,這是一切眾生統統都有的,決定平等的。理如是,事如是,相如是,無一不如是。非常可惜的,有一些眾生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有寶髻,不知道。六道凡夫,我們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雖有不曉得。誰曉得?佛曉得。佛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佛看地獄眾生也平等的。他墮地獄,沒錯;受罪,沒錯;他的心性、他的性識沒有改變,心性、性識跟他墮地獄不相干。佛眼睛看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不同的是你現在在迷,你沒有覺悟。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來為什麼?點化眾生,幫助你覺悟,幫助你回頭,回到你的心性,如此而已!你一回頭,凡夫就作佛了;你不回頭,那還是在六道裡頭輪迴。

      有許多同修問我,「我很想回頭,我回不了頭怎麼辦?」很想回頭這個「想」就不錯了,這個「想」在佛法裡面叫什麼?叫「始覺」,你已經開始覺悟了;就怕你不想,想好!為什麼回不了頭來?這個我們在講席裡講得太多了,因素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兩點。一個是什麼?對於佛所講的這些道理,知道得不夠透徹。佛教給我們深入經藏,我們入得不夠深,知道得太少、知道得太淺,所以雖然是想,想構不成一個力量。然後我們才體會到,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想想這是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點一點不就可以了嗎?就可以走了嗎?為什麼還要天天講,講四十九年?幫助你深入,你入得不夠深,解雖然解,沒有解力。第二個煩惱習氣太重,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煩惱作主,這個事情麻煩。所以佛教導我們修行,修行是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要怎麼做?解行並重,不能偏在一邊。

      清涼在《華嚴》註解裡面說得好,「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可見得偏在一邊都不行,決定要解行並重。解行並重是我了解多少我做多少,不做不行。你能做到了,你的悟性就又升一級。行幫助解,解幫助行。如果只解不行,不論你讀多少經,你在經教上下多少功夫,你不能夠依教奉行,智慧不開。你只是讀得多、記得多,你也會說,不是你自己的真智慧;換句話說,你所說的都是別人的。經典是釋迦牟尼佛的,註解是祖師大德的,沒有一句是自己的。你要有行,那就有自己的。從自己內心心性裡面流出真智慧,真智慧展開經教,我想的跟佛說的一樣。確實是一樣,為什麼?佛所說的是從自性本具般若裡頭流露出來的,我自己自性本具般若也流露出來了,跟佛菩薩講的沒有兩樣,這叫「佛佛道同」,我們同一個自性。不做怎麼行?做,克服煩惱。

      大家每天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句大家念得很熟,回歸到自性,知道的人就不多,就沒那麼普遍了。但是老同修也都知道,「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回歸到自性。這四句是度自己的,前面四句是廣度眾生。自己沒有得度,怎麼能度眾生?要度眾生,先度自性,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無量法門沒有一個是例外的,淨土法門也不例外。

      我講《無量壽經》講過很多遍、講過很多次,提醒同修們,我講往生西方世界的品位跟古大德講的不一樣,我講的好懂。我是這樣說的:《無量壽經》上講的道理、講的方法,你能夠百分之百的理解,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往生是上上品往生;如果你只能夠理解、做到百分之九十,你是上中品的往生;這樣九品一直減到最後,至少你要能理解、做到百分之二十,你才有個下下品往生;換句話說,兩成做不到,往生就沒有把握了,這是真的。念佛人多,往生人少,什麼原因?沒有落實,沒有搞清楚。真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經教不能不讀,不能不深入研究,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學習。

      根性利的人念頭轉過來了,從哪裡轉?凡夫的念頭為自己,我活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的?為自己。菩薩的心念跟我們恰恰相反,菩薩活在這個世間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生死與自己毫不相關。眾生有緣,這個身體多住幾天;眾生沒有緣,少住幾天;他是為眾生活的,不是為自己活的。這個念頭轉過來了,轉過來就相應,轉不過來怎麼搞都不會相應。我們學佛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頭一個關口,這個關口不能突破,難!永遠不能契入佛境界。起心動念,我,我執。見思煩惱裡頭,見惑第一條是「身見」,這是經教裡面所講的顛倒迷惑的大根大本。《金剛般若》大家念得多,一開端佛就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破我執,破見惑、破思惑。「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破所知障;「無我相」是破煩惱障。偏偏執著有個「我」,那怎麼辦?煩惱不能斷,所知障也除不掉。兩種障礙障礙了我們自性,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都不能現前,這是很值得惋惜的,真的是大錯了。

      佛法的修行,宗門教下祖師大德教給我們「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念頭。你能把念頭轉過來,這是從根本修,三業裡頭從意業下手。念頭轉過來了,無有不善,佛教給我們「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你才真能做得到;念頭轉不過來,決定夾雜。我做好事,好事裡頭還有自私自利在裡頭,做多少好事沒有把自己那一分捨掉,總有自己一分在。請大家吃飯,我也有一分,沒有把這一分丟掉,這叫根本煩惱,這就叫夾雜。能把這一分捨掉了,這才能入境界,清淨心現前。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界你就見到了,華藏世界你也見到了。

      不捨怎麼行?佛家的術語叫「捨得」,你捨了,你才得到。得什麼?得諸佛的境界,得諸佛的知見,入佛知見,入佛境界。這樣才知道捨是大利,什麼樣的利益都不能跟它相比。你捨得愈多,得的愈大。我們曉得圓教初住菩薩捨了,見思煩惱捨了,塵沙煩惱也捨了,無明捨了一品,他入佛境界、入佛知見,華嚴會上的法身大士,無明捨了一品;再捨一品,他就是二住菩薩。佛跟我們說,無明有四十一品。一真法界裡面的眾生,他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也是眾生,地位也有高下不一樣。這個高下不一樣是他無明頭數不相等,捨得愈多,那個地位就愈高。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捨盡了,圓滿的佛果,佛法裡面稱為圓教佛。

      我們也聽,聽了為什麼會忘掉?聽的遍數不夠多。現在有同修要提倡,我們講經說法要精簡,不要重複。釋迦牟尼佛就重複,佛經裡面最大的一部經,《大般若經》,六百卷,裡面重要的話重複上萬遍。古人也做了精簡工作,為什麼?重複得太多了,把它編成一部《般若綱要》。這個過去我們印過很多,都送給大家了。六百卷《大般若》的綱要,把六百卷濃縮成十卷,濃縮得很好。濃縮裡面還是不斷在重複,這個重複是必要的,不重複一個眾生都度不了。哪一個眾生聽一遍,他就覺悟了?他的念頭就轉過來了?不可能。

      我們自己經驗告訴我們,我在講台上講經,幾乎每天都不中斷,每天至少講兩個小時,講了四十一年,念頭才轉過來,不簡單。十年、二十年轉不過來,什麼原因?習氣太重。如果不是天天在講,講什麼?勸自己,天天拿著經本來勸自己,在五欲六塵當中才沒有被埋沒。如果有三個月、半年不講,我自己也保不住,能禁得起五欲六塵的誘惑嗎?難怪古人所謂的,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什麼叫面目全非?貪瞋痴慢都起來了。讀經、研教、講經是壓伏自己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太重了,時間太久了,無始劫以來的累積,哪有那麼簡單克服?所以自己要認真努力,不能一天不幹。我現在每天讀書的時間至少有三個小時,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不能鬆懈,聖賢書不可以不讀。

      世間這些東西必須遠離,為什麼?對我們沒有好處,只有害處,染污我們的身心。但是你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你愚痴,你沒有智慧;知道而不染污,知道絕不把它放在心上;也不必去刻求知道,隨緣就行了。但是對於佛法必須要深入,深入之後,我們自己才找到一個立身之處。立身之處在哪裡?這裡說得好,『安住法界』,這是我們立身之處。「法界」是什麼?法界就是自性,法界就是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很難懂,很難體會,很難講,當然也很難明瞭。我們就事相上來說,從真心作用上來講,大家好體會、好懂。我們把它歸納為十個字,我們的自性、我們的真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大家好懂。決定沒有虛偽,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為什麼有事情不敢告訴人?我執,有自私自利。你要無我了,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告訴人?現在外國社會,法律上定的有隱私權,這是誤導眾生。隱私是什麼?永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你的心永遠有黑暗的那一面,不能曝光。世出世間聖賢教誨裡頭,你們仔細去讀,你仔細去查,決定沒有教你隱私的,正大光明,「事無不可告人言」。

      真誠,別人不真誠,我知道他搞六道輪迴,我要真誠,我不再搞六道輪迴,我現在真的明白了。諸佛菩薩是坦誠的,決定沒有一絲毫虛偽,我學佛菩薩,我跟他走這一條路。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坦誠,我跟佛菩薩同一條道路。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事情?不可告人是為自己,不是為眾生,依舊停留在我執、法執裡頭,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清淨心是自性,我們要安住在清淨,清淨是決定不污染。什麼叫不污染?決定不會叫外面境界讓我們起心動念。諸位要知道,起心動念就被污染了,就不清淨了。

      昨天我跟同修們說,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是表法的。供具裡面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香花、其他沒有都沒有關係,最簡單的、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清淨、平等。我們看到這杯水,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決定沒有污染;要像水一樣平等,決定不動搖、不起波浪,供水意思在這裡。天天供水,不曉得什麼意思,以為佛菩薩要喝水,你是錯了。還有人說,供水這水少了一點,佛菩薩真的吃了。少什麼?天太熱了,蒸發掉了。佛家這都是教學,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供佛像我要跟他學,念念不忘他,我走佛道,十法界我走佛法界,是這個意思。

      佛對於十法界一切眾生坦誠,沒有一絲毫隱瞞,我們還要處處隱瞞人,這怎麼行?這跟他的道路不一樣。學佛從這裡學,學清淨,決定不污染。心要清淨,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貪瞋痴慢,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心就清淨了。夾雜這些東西在裡頭,怎麼會清淨得了?我們要做好事,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隨緣不攀緣。為什麼?攀緣,心就不清淨了。我想要怎樣怎樣做,要想怎樣怎樣幫助人,你的心不清淨,你心也不平等。隨緣而不攀緣,有緣我們做;做,心還是清淨的。沒有緣不做;不做,心依舊是清淨的,永遠保持著清淨、平等。平等很重要,沒有高下。佛跟佛平等,佛跟菩薩平等,佛跟眾生平等,佛跟餓鬼、地獄、畜生都平等。不但跟有情眾生平等,佛跟樹木花草也平等。為什麼?《華嚴經》上說得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就平等了。平等決定不生高下心,「我高你下、你高我下」,這個念頭沒有了,這真平等。

      平等才能和睦相處。我們這個世間一切有情眾生,哪一個不求和平?求了幾千年、幾萬年,和平沒有求到,什麼原因?不平等。只要不平等,就沒有真正的和平,就沒有永久的和平。所以佛法界裡面、菩薩法界裡面,有永久和平。為什麼?他們知道平等,知道所有一切諸法都是唯心所現,一個心現的。能現是一,所現哪有不平的道理?平等。平等是事實真相,現在科學家懂得這個道理。大家珍惜的金鋼鑽跟地下的泥沙平等,科學家曉得,在化學裡頭一分析,分析到最後都是原子、電子、粒子,完全一樣的,只是它們排列組織的方式不一樣,其實是一樣的,從這裡看出真平等。眾生愚痴迷惑,金鋼鑽看到是寶貴得不得了,泥沙一文不值,不知道它是平等的。你要曉得是平等的,你看金鋼鑽跟看泥土沒有兩樣,你把它畫成等號,你決定不會起貪愛的心。我們從這個地方生平等心,上跟諸佛平等,下跟樹木花草、跟泥土都平等。平等性現前,距離佛就近了。佛跟我們講十法界的業因,佛的業因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六度心是菩薩。我們今天修學,依佛心行菩薩道,過這個生活,你說多自在!

      正覺心,「正」字重要,不偏不邪,這叫正,正中。心稍稍有一點偏,不正;稍稍有一點偏,邪了。什麼叫正?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正。所以佛在《金剛般若》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為什麼?他心邪了、心偏了,不正,不是菩薩,菩薩的心正。心正,行當然正。行是什麼?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是行。心不正,這四句做不到,必須要心正。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不能有絲毫偏邪。為什麼會偏邪?歸根結柢是自私自利,我們就被這個害了。

      無量劫來,過去不是沒有遇過佛法,佛在大經跟我們大家普遍授記,《無量壽經》上就授記。我們在經上看到,阿闍王子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我們跟阿闍王子相比不輸給他。我們過去生中供佛,在我想像當中不只四百億,為什麼?供養四百億佛,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生歡喜心,還動不了求生淨土的念頭,這個念頭沒起來;你們今天聽到的時候,「想極樂世界好,我要求生」,你比他超過。他供養四百億佛,你可能供養五百億。為什麼沒能去得了?被自私自利害了,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害了,這個東西在誘惑,你禁不起誘惑,這就沒能去得了。這一生當中看看,你能不能禁得起誘惑?這個誘惑在佛法裡叫魔障,魔在哪裡?我們四周圍全是魔。財色名食睡都是魔,地獄五條根,大魔。你要禁不起誘惑,在這裡起心動念,墮落了。五條根有一條根,你就出不了地獄,五條根都具足就完了。這一生聞法修行,阿賴耶裡頭種一點善根,不起作用。如果要在這一生成就,要克服,要捨棄,要捨得乾乾淨淨。

      我常常感嘆,上一次在香港講經還提到,年輕人發心出家好事,很難得。出家稍有成就,就被居士害了,害他墮落,又把他拉到地獄去了。為什麼?供養他。五欲六塵的供養,這一供養,他糊塗了,立刻就墮落,把這些人害死了。他們沒有智慧,稍有智慧,供養不能不接受,不接受人家毀謗你,說你不跟人結法緣、不跟人培福,其實人家是種了福,你墮落了,你不是福田。應該怎麼處理法?這手接到供養,那一手就出去了,不能留。我在各個地方弘法,信徒所供養的全部歸常住,我所需的常住供養我,全歸常住。在居士林,你們供養全部捐去建彌陀村;在這個地方,全部去捐下面做光碟。不可以留,一留就墮落。

      人沒有財的時候不起貪心,有財愈多愈貪。世間人做好事,幾個真的有錢人來做好事?都是沒有錢的人做好事,有錢的人很吝嗇。有錢人做好事,一定是對他有很大的好處他才肯做,沒有好處他不做。所以老天爺很公平,有錢的人來生變成窮人,窮人來生變成富人,風水輪流轉。窮人肯布施、肯做好事,他們自己收入非常微薄,一點點供養幾乎是他全部的。你們從中國來的同修,到這個地方來布施供養,我一看都有供養幾百塊錢,幾百塊錢可能是你們一個月的工資,這個供養的福大。此地有多少一個月收入幾十萬的,一塊錢他都不肯供養。縱然他們想做好事,拿個十萬、八萬,都比不上你們的功德。比例上算,你一個月全付出去了,他一個月才百分之幾,那怎麼能比得上你們?諸佛菩薩、鬼神算帳是算你收入多少、布施多少,是從這裡算的;不是講你錢財多少,你功德大,不是的。所以佛在經上講圓滿功德是什麼人真正做到?討飯的。他什麼都沒有,今天討飯人家給他兩文錢,他把這兩文錢全部拿去供養佛陀,那是他全部的財產。

      佛經裡頭有這個故事,供養兩文錢,道場裡面方丈和尚是菩薩,親自給她迴向。到後來這個要飯的、這個供養的人,以後她做了皇后,帶著許多宮女到佛門裡面修大供養,方丈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她覺得很奇怪,她說:從前我記得很窮苦的時候,到這兒來布施兩文錢,你老人家親自給我迴向;今天我帶這麼多財富來供養,你怎麼讓你的徒弟來給我迴向?老和尚就說:那個時候兩分錢,你是真心,那是你全部的財產,我不能不替你迴向;今天你做了皇后,你的財富是億萬,你拿這點錢,是你九牛一毛,我徒弟給你迴向足夠了。世法跟佛法不一樣,所以不要認為我們很窮苦,不能修福,窮苦人修的福比億萬富翁大得多,幾個人懂這個道理?富的人不是生生世世富,窮的人也不會生生世世窮,這裡頭有大道理在,這真實智慧。

      一定有真實智慧,才有真正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愛人、愛物,這個愛心充遍法界,這個愛心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感情的。感情裡面生的愛,那是煩惱,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常常會變。自性智慧裡面流出來的大愛,永恆不變。對於冤親債主、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這個愛始終不變,這個愛沒有減少一分,這是真的。所以佛道是什麼?就這十個字,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十個字相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走的是佛道。你心是佛,你的言行決定是佛,不必學就會,都會了。你的言語行為,展開經卷,決定是一樣的。經卷裡面字字句句含無量義,你為什麼看不出來?因為你有障礙,你有業障。你的業障排除了,無量義,橫說豎說,塵說剎說,說不盡。為什麼說不盡?稱性,字字句句都稱性。

      性德就是這十個字,性德的落實是看破。看破是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明白叫看破。看破當然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有很多人把意思會錯了,把他的工作放下了,放下之後寫信給我,「法師,我聽你的話我是放下了,但是現在我沒有辦法生活了」,這是把意思搞錯了,不是放下工作,不是放下生活。佛菩薩要把生活、工作放下了,他還去度眾生嗎?他為什麼還要去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為什麼不放下?工作沒有放下,生活也沒有放下,放下的是妄想分別執著。生活不是為自己,我每天吃飯穿衣養這個身體,不是為自己,是要養這個身體,拿這個身體為大家服務,身體是眾生的,不是自己的,這放下了,自己放下了。凡夫是身體第一,不管幹什麼,自己沒有放下。做再多的好事,「我做的」,值得驕傲,值得驕傲煩惱就起來了。你們看看這一部《大藏經》那麼多,從頭到尾翻過來,有沒有看到有一句佛菩薩說「我值得驕傲」,有沒有?沒有!

      諸佛菩薩普度一切眾生,真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諸佛菩薩從來沒有居過功,放下這一點了。永遠安住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叫「安住法界」。安住法界,你才有能力『教化眾生』,為什麼?智慧現前了,德能現前了,自自然然現前,不需要學習的,性德,它不是修德。我們今天修的是什麼?不是別的,就是把障礙性德的業障:煩惱障、所知障,把這個修掉。智慧、德能、相好是現成的,不需要修的,障礙去掉了,自然就現前,就這麼回事情。所謂「修」,除障礙而已。而障礙頭一關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不能夠放下,其他就免談了;換句話說,什麼障礙你都破不了,這是破障礙的頭一關。這一關應該如何破?起心動念為眾生,為正法久住,為利益一切眾生,決不要想利益自己,自己什麼都沒有。

      印光大師在近代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老和尚一生沒有道場,住別人道場;老和尚一生沒有收徒弟;一生不傳戒,他只給人傳授皈依,三皈、五戒,絕不傳大戒。所以他常常講:「我印光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我也不怕死。」為什麼?他沒有生死,他活在世間是為別人,不是為自己,自己沒有生死。這是祖師在這一個時代,示現一個榜樣給我們看。老人家德望、學問都是大眾所尊敬的,皈依的信徒多,供養多,他一分錢沒用過,把這些供養全部拿來做印經,流通法寶。他在蘇州報國寺設立一個「弘化社」,四眾弟子的供養全部做弘化社的基金,社會有一些慈善救濟事業他不做。其實他做的是真正慈善救濟事業,救人慧命,比救人身命還要重要。救人身命,世間有一些慈善家都在做,救人慧命的沒有人做,慧命比身命重要。這是他老人家示現給我們看,全心全力做弘法的工作,弘法就是流通經典,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在他一個小冊子裡面看到,就是《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這個法會做了八天,前面七天法會,後面一天三皈五戒,傳授三皈五戒,八天。頭一天,在他老人家講開示的時候就提到,那個時候北方有災難,很嚴重,老和尚從印經的款項裡面提出三千大洋去賑災。我在這裡面才真正體會到,救災的錢是臨時的,是從印經裡面撥出來一點,主要的就是在流通經教。我明白這個道理了,我知道這個事情重要。

      我學佛、出家,李炳南老居士勸導我,以印光大師作老師。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他不敢以老師自居,他把我看成同學,我們都學印光大師,我接受他的教誨。印光大師在哪裡?《文鈔》就是,天天讀《文鈔》是親近老師。明白老師的教誨,依教奉行,這就是印祖的學生。李老師謙虛,我是他的學生,我把他看作我的老師,但是他把我看成同學,這是真正覺悟人的大德大能。

      我一生也是住別人道場,我自己沒有道場,我也不收出家徒弟,我剃度的那些人都是韓館長的徒弟,我代她剃度的。她是個大菩薩,末法時期找不到第二個,護持佛法三十年,我們今天有成就,完全是她栽培的,沒有她我們就沒有今天。我們感恩戴德,她提供我們機會,讓我們天天有地方講經,講席不中斷,第一德。也是艱難困苦,她去租地方、借地方,使我們三十年講席不中斷,這個根紮下去了。

      我也是什麼都沒有,生活一樣過得很自在,這一點是章嘉大師教的,給我堅定的信心。我親近他老人家三年,他教我真誠心為佛法、為眾生,你就得諸佛護念,一切交給佛菩薩,佛菩薩護法,不找人。世間的難事,所謂是「登天難,求人難」,事事看別人臉色,你的心怎麼能安?你的心怎麼能清淨?絕不求人,求佛菩薩。佛菩薩怎麼求?不是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禱告,那個沒有用處的,依教奉行就是求。佛教我怎麼做我就做,佛教我不能做我就不做,這樣就是求佛菩薩。佛菩薩絕對不是看到你,天天給他磕頭燒香禱告,不是的,佛菩薩不喜歡這種人。你每天也不燒香、也不禱告,但是你把佛的教訓都記住,認真奉行,佛菩薩喜歡這種人。所以求有求之道,「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想要一個道場,佛菩薩送來了。送的不大,不大有道理,你不需要大,夠用就好了。如果太大了,太華麗了,就有很多人動腦筋,想來爭奪,那不就給人造罪業嗎?所以小小道場好,人家瞧不起,送給他,他都不要,這個好,不造孽。

      現代的社會,大家曉得已經全方位的走向高科技,所以往後的道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衛星電視傳播,把講經說法送到每一個人家裡面去,道場不要大,這麼大場地足夠了,向全世界廣播,你在家裡面就可以聽經、就可以學教;第二種形式是共修。共修,什麼人?退休的人。你年輕有工作,你沒有辦法修,你每天忙著你的工作。等到你退休了,工作都放下了,老實念佛。所以我就想到彌陀村,彌陀村就是養老院。志同道合的老人,我們聚集在一起互相照顧。現在這個時代,兒女已經不照顧父母了,你年歲大了,靠人靠不住,沒有可靠的,真是六親無靠。怎麼辦?靠佛法,佛法能靠得住。

      我二十多年來,我每到一個地方,一定去參觀訪問老人福利事業,許多國家地區我都看。老人福利事業辦得最好的是澳洲,澳洲條件好,地大。土地面積跟中國一樣大,人口只有一千七百萬,地大人少,所以居住的環境,每一個人居住的地方都好幾畝。我們這個地方算面積多少呎,你的房子多少呎,澳洲問的是你家裡有多少畝。普通一個房子,農人住的,農家住的一個房子,不會少過十個英畝。十個英畝是中國多少畝?六十畝,住家,你一個家就六十畝,你說居住環境多好!都是些大樹、樹林,裡面建個小房子,通常都是用個鐵絲網圍起來,這是他的家,地大人少。農夫耕地,他耕作多少地?都是幾百畝、幾千畝,那個畝是英畝,一個英畝是六個中國畝,他的一百畝就是中國六百畝,一千畝就是中國六千畝,他們耕地是這個耕法的。所以老人福利事業辦得好,老人退休住在退休村,就像住在花園裡面一樣,你到那裡面去,你都不想離開,做得真好。可是物質條件有了,精神條件沒有。我們去參觀,老人一個個的吃完飯之後,躺在躺椅上晒太陽,很可憐,連個談話的人都沒有,在那裡等、等死,你說這個精神多麼悲哀!像這樣環境裡面,如果我們建個講堂、建個念佛堂,老人吃完飯之後,來聽經,來念佛,肯定往生。

      最近我聽說中國對這個事情已經很注意,也想模仿外國,在中國做老人福利事業,大概也有退休村、安養院這種計畫,這個好,我聽到非常歡喜。可是要怎樣建得很理想,真正照顧晚年幸福的生活,希望在一生當中,晚年是他一生當中最幸福的、最快樂的,這養老。必須到外國去參觀、去考察,吸收他們好的這一部分,他們的缺點我們把它改正過來,我們的養老就世界第一了。所以要著重老人的精神生活、老人的娛樂生活、老人的宗教生活,能把這三種補充進去,老人就真正幸福了。

      這是講到教化眾生,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第一樁事情教我們「安住法界」,第二個教我們「教化眾生」,自行化他,也是屬於相輔相成。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己修行,是一不是二,這一樁事情才能做得好。這一樁事情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三種真實:「安住法界」就是經上講的「真實之際」,「教化眾生」就是「惠以真實之利」,「安住」是「住真實慧」,真實智慧。三個真實,這是一般經論裡頭很少講到的,這一句裡面包含三個真實,很圓滿,應當要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