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十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82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五面第一行:

      【復有無量化樂天王。所謂善變化天王。寂靜音光明天王。變化力光明天王。莊嚴主天王。念光天王。最上雲音天王。眾妙最勝光天王。妙髻光明天王。成就喜慧天王。華光髻天王。普見十方天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調伏一切眾生令得解脫。】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經文第六「化樂天王」,這是表四地菩薩,焰慧地的菩薩。第一句是舉數標類,數量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得很明白,那是無量,類別是化樂天。兜率陀天是欲界第四層,化樂天是欲界第五層,經論裡面常講,這一層天人,他所有一切受用都能夠自己變化,不需要求助於別人,自己能夠變現日常一切的物質享受,所以也稱之為「善化」。現代的科學家,他們研究也相當的深入,知道所有一切物質的現象都是從能量轉變出來的,能可以變成質,質也能夠變成能;原子彈根據這個理論發明出來的,那是把物質變為能量,但是怎麼樣能夠把能量變成物質,現在還不知道。如果哪一天有方法把能量變成物質,我想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爭奪現象統統沒有了。為什麼?能量是充遍虛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不知道怎樣把能量變成物質。佛告訴我們,欲界第五層天人就有這個能力,所以他們一切物質的享受都不必求助於別人,他自己能夠變化;實在講就是能與質的轉變。由此可知,欲界第五層天的科學技術比我們高明很多,我們想想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更殊勝,更是不可思議。這是近代科學家他們研究的成果,證實佛經上所說的真實不虛。因為自己樣樣都能夠隨心所欲的變現,自己來享受,當然決定不會侵犯別人,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這才是真正能得自由的真諦。有真自由,而後才有真平等、才有真民主,這個意思含得很深。轉變,他們能夠把粗轉變成妙,無轉變成有,這在佛法跟當代科技裡面所說的可以講完全相同。非常可惜這些世間科學家沒有讀《華嚴經》,如果他們能夠讀《華嚴》,他們比一般人聰明,我們深深相信對於他的科技發明,技術往上提升,必定有很大的幫助。請看下面經文,也為我們列了十位上首,十位上首顯示四地菩薩的智慧德能。因為他是化樂天,化是變化,樂是自在快樂。

      第一尊菩薩的德號,『善變化天王』。這種變化剛才說過,就是能量與質量的轉變。我們在往生經裡面讀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邊天人生活的狀況,想要吃東西的時候,百寶的餐具就羅列擺在你的面前,美妙的食品都是那麼樣圓圓滿滿。過去帝王,作皇帝他吃飯,每一餐飯菜餚是一百道不會缺的,不管皇帝喜不喜歡吃,廚師一定要供養一百道菜,所以做御廚也相當不容易;一百道菜還得天天變化,如果每天都一個樣子,那皇帝要罵人,可見得相當不簡單,這是看到帝王的福報。在西方世界,你的生活絕不亞於帝王,但是不必要廚師去料理,你起心動念,這些飲食、珍寶的餐具就擺在你面前;等到你不想吃的時候,這些東西就沒有,就不見了;也不要收拾,也不要去洗碗筷,也不要去擦桌子,你說多自在!這是什麼道理?變化。當我們需要物質受用的時候,能量就變現物質來提供我們受用、享受;享受完了,不要它了,物質就又回歸能量,沒有了,所以自在。我們這個世間科學家們天天在想,用什麼方法把能量轉變成物質,看看再過些年他們能不能夠想得出來;即使想出來,那個方法也是很笨拙的方法,跟天人、跟極樂世界簡直不能相比。

      「善變化」,善字味道很濃,意思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如果說到根本的原理,我們在《華嚴經》上體會到,不但是六道十法界,即使是一真法界,像本經所說的華藏世界,往生經裡面所講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都是變化現前,沒有例外的。能變的、能現的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現所變,佛告訴我們「心能現,識能變」,識是什麼?心之作用叫做識,當它不起作用的時候,這時候是真心,所有一切境界相都是真心所現;一真法界是真心所現,十法界也是真心所現。這是我們講原理,所以佛告訴我們「萬法平等,萬法一如」,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無論現的是什麼樣的相狀,能現之體是真如本性。如果你真正覺悟,問問: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宗門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他說一句話,「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個意思就是講真如本性在哪裡?法法皆是,頭頭皆是,無有一法不是!所以法是平等的,不但是平等,法是清淨的,法確實沒有污染。古人為了要把這個境界說出來,讓大家容易體會,不得已用個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為什麼用金做比喻?在七寶裡面,金唯一是不變的。黃金不管在什麼狀況之下它不會變,顏色色彩不會變;不像銀,銀氧化就變成黑色,金不會,所以常常用金來做比喻。譬如我們講十法界,我們把黃金塑成十個像,把它造成佛像,黃金鑄的,再鑄一尊菩薩像、鑄一尊辟支佛像、鑄一尊羅漢像,再鑄一尊天像、修羅像、人像,再造畜生像、餓鬼像、地獄像,全是黃金鑄造的,成分一樣、重量一樣,你們想想它價值一樣不一樣?當然一樣。你說見的佛像是藝術品,它造一個鬼像也是藝術品,價值一樣,它有沒有被污染?沒有,鑄成地獄像也不污染,還是那麼可愛,還是那樣受人寶貴,真如自性亦復如是。諸位要知道,我們在六道十法界被污染,什麼東西被污染?妄心被污染,真心不會;妄心,妄心被污染不要緊,妄是假的,不是真的。問題在哪裡?今天你把妄當作真,真的忘掉了,那你可得吃虧,你的生活就苦不堪言,是你錯認了心。這個道理,《楞嚴經》上講得最多、講得最透徹,佛說我們凡夫錯用了心,也就是現在一般人常講,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哪些人騙你?邪師說法騙你,你跟他走了;佛說法勸你不聽,聽不進去,這正是經上講的可憐憫者。

      我們懂得基本的原理原則,因此有能力善變化的,我們就不會感到奇怪,也會把它看到這是很正常。換句話說,我們不會變化那才奇怪,會變化是正常的。欲界第五層天是凡夫,沒覺悟,煩惱也沒斷,不過他有相當的定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定能發通」,相當的定功能生起神通,所以欲界天人有五通,這六層天人都有五通,神通能力大小不一樣;位子在下面通的能力小,位子往上面去能力大,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化樂天王為什麼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聖人,這是凡夫。凡夫神通能力有兩種:一種是修得,一種是報得,欲界六層天兩種因素都有、都具足。我們從經典上知道,專修福報能夠生天,生的天不高,最高只能生到忉利天,所以單單憑福報,諸位要知道你將來生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從夜摩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定功一層比一層深,都叫做未到定;定沒有修成功、沒有修圓滿,他有這個功夫,但是不圓滿。假如定功修成功,他就不在欲界,他就生到色界,你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到色界天去了。欲界這些天人,他們修上品十善業道,再加上未到定,才能夠生到欲界上面這四層天,所以他們的神通也是修得,也是報得,兩個意思都有。到化樂天才變化隨意,兜率、夜摩能不能變化?能,沒有他這麼自在,沒有他們這樣的隨意,所以特別說第五天善變化。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裡面,我們每個人從早到晚起心動念真的是千變萬化,關鍵在我們千變萬化不善,如果能夠與善相應,這變化就好了。尤其是我們修淨宗的學人,佛教導我們念佛,念佛是善變化,善中之善,達到了究竟圓滿的善果。念阿彌陀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阿彌陀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這個變化沒有人能比,天王也不能比。這句佛號怎麼念法?放下萬緣,一直念去,你在這一生當中必定成佛。你的功夫得不得力,關鍵在你是不是真放下,是不是徹底放下,我們自己要明白、要覺悟,還有一些些沒有放下,那都是障緣、障礙,障礙你這一生,不但是修學不自在,生活也不自在。我們有沒有認真去反省過、去檢點過?

      今天在此地,李木源居士領導發起來建彌陀村。彌陀村最大的功德是什麼,大家知道嗎?最大的功德就是,叫你進了彌陀村之後萬緣放下,這個了不起。你不要帶一分錢來,你一點牽掛都沒有,不但免費供給你吃、供給你住,而且還供給你衣服;彌陀村將來穿制服,你自己的衣服都丟掉、都不要了。衣服要什麼樣子,你們自己設計,你們自己去研究,喜歡哪一種款式、哪一種料子,大家歡喜我們就採取哪一種,我們不硬性規定。每個人都有參與感,好!我們來徵求樣子,你們回去都可以動動腦筋,設計一個樣子,最好做一個樣品送給李居士,李居士將來給它展覽出來,大家選。這才是真的一切放下了,唯有真正放得下,功夫才得力。這個變化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所以我們要學著轉變自己,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統統捨掉,使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都能夠與彌陀教誨相應,這叫善變化。

      再看第二尊,『寂靜音光明天王』。德號裡面有兩樁事情:一個是音,一個是光。「音」是寂靜音,《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六結三空」,說到動靜。我們今天只知道動能夠發音,但是不知道靜音之殊勝,靜要寂靜,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淨極光通達」,《楞嚴經》上說的,天王德號就是顯示這個意思。光通是智慧現前;由此可知,真實智慧現前是要靠很深的定功。寂靜音就是甚深的禪定,寂靜音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心,心像水一樣,一塵不染這是寂,不起波浪是靜;我們每天在佛前面供一杯水,這杯水就是表這個意思。水在清淨、在不動的時候,它能生照的作用,照見的作用,那就是光明。自性的智慧現前,你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宇宙人生的真相正如世尊在般若會上所說,般若會上講得最多、講得徹底、講得究竟圓滿,總歸結來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徹底覺悟之後,你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你的生活得大自在,縱然你每天忙碌不停,也正是所謂「大作夢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場」。道場就是今人所謂的事業,你所有的事業,一切的建樹,空花水月。這樣子,要不要做?要做。你如果不做,你就落在空邊;你做,與事實真相不相應,你落在有邊,落在空有二邊都是過失。諸佛菩薩所謂是「中道第一義諦」,空有二邊不住。不住空,認真努力在工作,做得很起勁,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社會,一切為佛法常住世間,做得很自在、很快樂;不住有,雖然做,心地清淨不染,中國道家所說「為而不有」,我做,做決定不是自己去佔有,這個意思好。佛法裡面講「三輪體空」,我每天做,做的時候決定不著相,這也是《般若經》上告訴我們,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這是寂靜光明,這是真實功德。人在這個境界裡,真實功德這個意念決定沒有,佛菩薩讚歎你,世間人讚歎你:真實功德,你不住相,空有二邊都不住。這是表焰慧地菩薩的境界,四地菩薩。

      第三尊,『變化力光明天王』。第五天善變化也叫善化。什麼力量讓他在變化?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諸佛菩薩的變化,絕不是自己隨心所欲,不是的;如果他心裡還有欲望,還有欲,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諸佛菩薩決定沒有欲望。那他變化是什麼原因?感應。眾生有感,「法爾有應」,自自然然有應,一絲毫勉強都沒有,應裡面就有變化。這個變化力,因地發心發願有關係,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在因地都發過大願。每一個人發的願雖然不一樣,但是我們將諸佛菩薩所發的一切弘願,歸納起來總不出四大類,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所有一切諸菩薩大願的總結,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不會超過四弘誓願。這是動力,這就是變化力,這個力是依智慧而生起的,絕非感情;凡是依感情決定會退轉、會磨滅,唯有依智慧發的願不會退轉、不會消失。我們自己感覺得願心常常會退,諺語常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心很懇切;「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心就退轉,淡了,佛遠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了。什麼道理?感情的,感情也多變。感情變是生滅的變,理智的變是轉變,愈轉愈殊勝,感情是愈轉愈惡劣,往好的方面轉少,太少太少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所以他幫助眾生願懇切,這是最主要的一個動力,推動他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我們今天為什麼煩惱習氣不能克服?度眾生的願不切。天天提醒你,好像有這麼回事情,一轉頭忘掉了,還是為自己要緊;念念想著自己,沒有想到別人,他怎麼能斷煩惱?念念想自己,煩惱只有增長,不會減退;如果念念為眾生,煩惱會減少,智慧會增長。這裡面有大道理,你幫助眾生,度眾生的願很懇切,你一定會認真的修學;因為自己曉得,我早一天成就,一切眾生早一天離苦,我晚一天成就,一切眾生就多受一天苦,我怎麼對得起他們?所以你才會勇猛精進,你才會認真努力,發憤向上,動力非常重要。信心不堅定,願力不懇切,就沒有力量來推動你,靠別人勸你、勉勵你,很難有進步。我們自己修學,我們幫助別人,都要明白這個道理。

      第四尊,『莊嚴主天王』。莊嚴,意思諸位都明白,最簡單的解釋是美好。我們雖然懂得這個意思,可是要做到卻不容易,為什麼?一切的美好,就是眾生的好榜樣,「莊嚴主」就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模樣。佛家常講依正莊嚴,正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容貌,我們的行誼,一舉一動,行住坐臥;戒經裡面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那是莊嚴,能令社會一切眾生見到你生起恭敬心,生起仰慕之心,實在講我們很難做到。正報莊嚴,最簡單的意思就是守禮,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節;可是現在人不講禮,也不學禮,也不知道禮是什麼,這就難講了。現在在這個世間,無論是中國、外國,你要是跟人家講禮,人家說你頭腦有問題,你到底是哪個時代的人?大概是新時代的人物都不講禮,這有什麼法子?難!可是大家雖不講禮,如果一個人有禮節,懂得禮節,每個人都歡喜,歡喜別人對我有禮貌,我對人家不要講禮貌,現在是這麼個社會。可是我們為佛弟子,他不講禮,我們也要學禮,禮在佛法裡面就是戒律,戒跟律我們一定要懂得。儒家的禮跟佛家的戒律是一樣的,可是他們的精神目標還是不相同,佛法是超越世間的,儒家沒有離世間,這是不相同的所在。禮,雖然社會大眾不再講求,我們學佛的同修決定要學。今天學禮,無需要學古人那些繁文縟節,不需要,我們只要學到些綱領,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叫別人討厭我們,我們就得受用了。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跟我們講《禮記》,這個科目是我發心啟請,請了好多遍他才答應。原因是什麼?現在大家都不講禮,講這個幹什麼,所以請了好幾遍才勉強的講。第一天開場白,就把學禮的宗旨告訴我們,我們學禮目的在哪裡?目的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叫人對我們討厭,目的在此地。所以在這個書裡面我們就選講,的確對於處事待人接物就會很有受用,我們的舉止言行懂得分寸,哪些話應該說的,哪些話不可以說的,言語之間就婉轉,舉止之間也祥和,不能說沒有幫助。

      佛法裡面這些禮節,實在講現在人真的不講,基本的教學是《沙彌律儀》。我們在《戒律全書》裡面讀到,蓮池大師編的《沙彌律儀註解》,這是我們學佛、學做人、學做佛弟子,不能少的一門功課,學這個就是學禮節、學做人;如果把這個東西捨掉,不想去學它,其他的你就全部落空了。你經教研究得再深入再廣,你能說得天花亂墜,可是人家看你言行談吐不像這麼回事,與你所說的不相應,怎麼能夠令人生起信心?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決定不能夠好高騖遠,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努力去做。能把《沙彌律儀》十條戒律,二十四門威儀做到,你就是真正的莊嚴主。明朝末年蕅益大師,他知道比丘戒根本就不能夠得到,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你怎麼能得比丘戒?比丘戒至少要有五個比丘傳授,你才能得到;南宋以後是名字比丘,沒有真比丘。蕅益大師對於戒學很認真、很留意,他通達明瞭,所以他受形式的比丘戒之後,他退戒,一生守住菩薩戒沙彌。因為菩薩戒、沙彌戒不必要比丘傳授,甚至於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發願自己受,都可以得到。後人有從「占察輪相」裡面修學,由占察輪相顯示你有沒有得戒,這個修行不容易,依照《占察善惡業報經》來學。他的學生成時法師,因為老師自稱菩薩戒沙彌,學生比老師降一等,自己稱出家優婆塞。所以我們今天要曉得自己的身分,我們只是出家優婆塞而已,這個身分是真的名實相符,決定不敢以比丘自稱;如果我們自稱是比丘,實在講這是屬於妄語,你沒有得比丘戒你稱比丘就是妄語。自己對自己身分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然後知道自己如何處事待人接物。

      尤其是修大乘,大乘菩薩當中,諸位知道有一尊常不輕菩薩,在今天特別值得我們學習的。對於任何一個眾生都不可以輕視,說不定他成佛比我們早,我們將來還會做他的徒弟,還會當他的徒子徒孫,都很難說,你怎麼可以輕視人?人不能輕視,物也不能輕視,這些小動物,牠現在雖然墮落在畜生道,也許牠死了之後得人身、聞佛法,往生不退作佛去了,我們還在搞六道輪迴,將來還要求他來度我們,你怎麼可以輕視畜生?同修當中有不少人看過《金山活佛神異錄》,前兩年這邊有同修將這個本子印了兩千本。金山活佛出現在民國初年,江蘇鎮江金山寺的一位出家人,他的法名叫妙善,跟現在普陀山的老方丈名字完全相同。這個人是個修行人,他所表現的形態有一點像傳說當中的濟公和尚一樣;非常受人的尊敬,在家人跟他頂禮,他立刻也跪在地下回拜,任何在家人,無論男女老少,只要跟他頂禮,他一定回拜,他也跪在地下給你拜。在那個時候樂觀法師看到,看到這個現象覺得不以為然,在家人給出家人頂禮是應該的,出家人怎麼可以回拜?心裡面起了這個念頭沒說出來。金山法師到房間裡跟他說:你不以為然?他有神通,你起心動念他都知道,樂觀法師嚇了一跳,以後跟他相處了一段時期,知道這個人不是凡人。想想我們現在是什麼身分?大模大樣接受在家人磕頭禮拜,處處以出家比丘自尊自大,顯得狂妄無知,自己沒有冷靜想一想,我們哪一點勝過在家居士?如果我們冷眼來觀察,這些年來念佛往生,在家居士表現的瑞相令人尊敬,出家人往生究竟到哪裡往生很難講?在家人真的捨棄貪瞋痴慢,出家人天天增長貪瞋痴慢,人家是捨,我們天天增長,怎麼得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莊嚴主天王深有所感,如何真正做到正報莊嚴、依報莊嚴,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以我們居住的環境來說,能不能給人看?我們每一天桌椅有沒有收拾得整整齊齊,保養得乾乾淨淨?依報莊嚴。有客人來,還早通知,要好好整理一下才能見客,莊嚴意義就沒有了,時時刻刻保持整潔,不是特意做給人看的;無論有人見到沒有人見到,我們的家風原本就如是,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莊嚴。這部經對這樁事情講得很多,足見世尊慈悲到極處,苦口婆心,千百次的叮嚀,希望我們醒過來、覺悟過來,真正做到。

      第五尊,『念光天王』。這個名號裡面的意思很明顯,「光」是智慧,「念光」是心裡面充滿智慧,佛法裡常說轉煩惱成菩提,那就是念光。如果我們就世俗的話來說,念念正大光明也是念光,只要你能把意思說出來,講得通順、講得合理,這就很好。佛在經中常常教我們六念:念佛、念法、念僧,這當中還有念天、念戒、念施,施是布施,這六念都是光明智慧的意思。而這六念意思很深,境界很廣,都應當很細心的去研究,然後把它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第六尊,『最上雲音天王』。《華嚴經》末後結歸到極樂世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上雲音」就是六字洪名,兩位天王名號連在一起意思更深,我們在念三寶。念天,天人之德性是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所以念十善、念四無量心就是念天。念戒,我們前面剛剛說過,能夠常常憶念修學沙彌律儀就非常好。念施就是念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以施為首,布施將六波羅蜜全部包括了。六波羅蜜布施裡面有三種: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都是法布施,所以說一個念施,六波羅蜜統統圓滿;我們一定要懂得,不是說,說一個就是單純一個布施,意思就不圓滿了。接著這個地方「最上雲音」就是教我們執持名號,一句佛號念到底,這是最上的妙音。此地講「雲音」,這個意思很深,用這個意思是教我們雖然念佛,要懂得「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不念?念,很認真很努力的在念;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念佛就是雲音的意思。雲是非有非無,佛號相續不斷是有,雖念佛的時候,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無;這個念佛法才相應,與非有非空的體性相應,這種念法功德很大,非常殊勝,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如果學不會,你就老老實實執持名號。什麼叫執持?有分別、有執著也行,這個念佛方法也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能夠用最上雲音的方法來念佛,你往生是生實報莊嚴土,不一樣。但是同修們不要去執著,不要打妄想,為什麼?西方世界跟他方世界不一樣,生凡聖同居土就是生實報莊嚴土,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所以不要想著我一定要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去不了,凡聖同居土也沒去得了,你不是搞壞了嗎?這個事情搞壞了。所以不要打妄想,老老實實念就好,四土九品隨便生到哪一土統統圓滿,極樂世界比華藏世界還要圓滿。

      第七尊,『眾妙最勝光天王』,眾是眾多,妙是指諸法,無有一法不妙。為什麼法法皆妙?因為一切法與「最勝光」相應。最殊勝的光明是自性的性德,是自性般若智光,這是最勝光。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與自性般若光明統統相應,這是事實,非常可惜我們見不到。我們見不到,是不是就改變這個事實?不是的,事實還是事實,我們並沒有能力改變它,我們改變了自己,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如果我們能改變外面的境界,那就跟佛菩薩們的神通沒有兩樣,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轉境就是改變外面的環境,那我們跟如來就無二無別。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只改變了自己,沒有改變外面境界,這個道理很深,一定要懂得。所以自己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只有令自己受災受難,沒有妨害到別人,也沒有妨害到外面的境界。外面所有的境界是緣生之法,為什麼你不能影響它?緣起性空。所以我們細細思惟這些道理,這個事實的真相,慢慢去體會;實在講這要有相當的清淨心,你才能夠體會得到。如同宗門開悟,教下圓解,他就見到眾妙最勝光明,不是他那個時候才見到,本來就是,以前沒發現,以前沒見到。沒見到的原因,是自己心裡面有障礙,有煩惱做障礙,有所知做障礙,見不到事實的真相;這兩種障礙放下,事實真相就見到,一真法界是眾妙最勝光,六道三途也不例外,也是眾妙最勝光。理事,佛在本經給我們透出來,剩下來的是要我們自己去理解、去證實。

      第八尊,『妙髻光明天王』。這個德號與前面意思很接近。「髻」是高顯的意思,也是表法,表一切諸法無有一法不稱性,唯有自性才是至高無上;如同髮髻一樣,在我們一個人頭上最高的位置上。從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分無不微妙,這個意思不好懂,我們得舉比喻來講。我們人身是不淨的,經上常講三十六種不淨物組合的身體,不乾淨就是不妙。諸佛菩薩也應化在我們世間,像釋迦牟尼佛他也來投胎,給我們示現八相成道;歷代祖師大德當中,有不少暴露身分,像近代的印光大師,大家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他也投胎,他也從小慢慢由父母帶大,以後出家念佛修行,顯示一些成就給我們看。我們說我們這個身不妙,他的身妙不妙?他的身跟我們沒有兩樣,他那個身妙,我們的身不妙,何以見得?我們跟他在一起,蚊蟲跳蚤會咬我們不咬他,那就是妙。虛雲老和尚究竟是什麼人再來的,我們不曉得,我們聽說他老人家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髮,身上穿的衣服從來不洗的,領子的油垢從來不洗的。我們衣服幾天不洗,氣味很難聞,不妙;他的衣服一年都不洗,聞聞有清香,妙。然後我們才恍然大悟,六道凡夫身本來也是妙,為什麼會變成不妙?佛法裡面常講「薰習」,這兩個字很有味道。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乃至我們住的房子,我們用什麼薰習它,用貪瞋痴慢、是非人我薰習它,所以它就變成不妙。這些高僧大德身跟我們一樣,也是父母所生之身,每天也穿衣吃飯,他們用什麼方法來薰習這個身,薰習衣服,薰習居住環境?人家是用戒定慧三學、六波羅蜜,所以他身妙,衣服聞聞也妙,居住環境也妙,道理在此地,也是給我們說明境隨心轉。由此可知,物無所謂妙與不妙,無所謂善惡,無所謂蕅益大師講的好醜,好醜存於心,善惡也在一念之間,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心轉境界,清淨心轉境界,慈悲心轉境界,這個境界就妙,妙髻光明,光明都是表智慧。清淨光明,身就現妙相,你的周邊環境無有一法不妙,我們從古德行誼當中可以體會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第九尊,『成就喜慧天王』。這是佛門裡面常講「常生歡喜心」,歡喜是慈悲的流露,我們世間人看作是愛心的流露,但是這裡面有情與智的分別不同。愛心如果是從情生的,不能叫成就,為什麼?它是無常的,愛會變成恨,喜會變成惱,那怎麼能叫成就?成就是永遠不變的,所謂常生歡喜,那是歡喜成就。所以歡喜心要是從智慧裡面生的,永恆不變,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無論接觸什麼樣的人物,平等的生歡喜心。在菩薩裡面,彌勒菩薩為我們示現,特別是布袋和尚。古德對於布袋和尚有兩句話的讚頌,「生平等心,成喜悅相」,成就喜悅相,成就喜。怎麼成就的?生平等心;一切萬事萬物當中,他的心是平等的,所以才常生歡喜心。由此可知,我們歡喜心生不起來,什麼原因?心不平等。如果心平等,你一定常生歡喜心,對每一個人、每一個物都是生歡喜,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我們能夠修清淨心、修平等心,成就歡喜是果德,一定會現前的。

      第十尊,『華光髻天王』。佛經裡面凡是講到「華」,都是表菩薩行門。「華光」,光表慧,慧是權智;就是在日用平常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事事充滿了智慧,智慧表現在事相當中。我們今天講高度智慧的生活,智慧的工作,智慧的待人接物,在此地就用「華光髻」來做代表,表現的智慧讓一切大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末後第十一尊,這一段表法有十一尊天王,『普見十方天王』。「普」是平等、是普遍;平等普遍,你能夠見到十方虛空法界。這一類天王他們代表的是四地菩薩,當然有這種能力能夠普見十方法界;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聯想到,他的德行高超,福報廣大。見十方法界就是見十方如來,怎樣才能見到?我們心地真正能夠修成清淨平等覺就見到,心地清淨平等,障礙就除掉了。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到?有障礙才見不到,障礙除掉之後就見到。如果說不難見到,不難兩個字都不需要,障礙去掉是自然見到,當然見到。菩薩到這個境界,他的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也破得差不多,他怎麼會見不到?當然可以見到。在此地勉勵我們要修清淨平等覺。

      下面,『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這一句是結束。末後歎德一句,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們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