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6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六五卷)  2002/9/28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865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右旋十海,第五金剛輪莊嚴底海所持二十層佛剎。請看第十五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光嚴妙宮殿,佛號一切義成廣大慧。】

      世界的名稱很莊嚴,『光』是光明,莊嚴『妙宮殿』,顯示出依報環境的美好,處處有莊嚴道場林立。佛陀的德號『一切義成廣大慧』,「一切義」是講的大義,佛在四依法裡面教導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一切義當然是了義。所以從世界的名稱跟佛的德號,我們能想像到,這個世界一定也是「純一清淨」。因為這個一切義是了義,「成」是成就,成就「廣大慧」;廣大慧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能夠肯定這個世界是一真法界,是法身菩薩居住修學的道場,無比殊勝莊嚴。我們要怎樣來學習?換句話說,我們在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如何能與這一尊佛陀有少分的相應?當然完全相應我們凡夫做不到,總得要有少分相應,我們就沒有白學,我們真的學到東西了。

      世界莊嚴,道場莊嚴,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些富麗堂皇的宮殿?我們知道不需要。什麼是真正的「光嚴妙宮殿」?是這個地方有真正如理如法的修行人,能真正依照佛陀教誨去修學,這個人他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光嚴妙宮殿。縱然搭一個茅篷,佛菩薩一定也讚歎那是光嚴妙宮殿,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這個修行人見思煩惱斷盡,無明也能夠破若干品,那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示現的一樣。佛陀示現在菩提樹下成道,八相成道裡面成道的示現,我們凡夫看到佛在樹下,樹下鋪一個草墊子,塞一些茅草,鋪一個墊子墊在地下,佛在上面打坐;我們凡夫看到的。而淨居天人、諸菩薩看到的,那不是的,佛在菩提樹下坐的是金剛寶座。為什麼天人、菩薩看到的跟我們不一樣?菩薩、天人看到是如來性德自然的示現,唯心所現。凡夫肉眼為什麼看不到?這個肉眼有障礙,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他,他見不到金剛寶座,他見不到妙嚴宮殿,凡夫看到的是茅篷。

      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深深體會到,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講「境隨心轉」。隨誰的心?隨自己的心。自己要是佛心,你看到的境界是佛境界;我們是凡夫心,看到的境界是凡情。如果我們是嚴重的染污心,看到這個世間濁惡不堪!境緣真的沒有好醜,好醜在自己的心。所以自己的心善,看一切人事物沒有一樣不善;自己心要是惡,看到佛菩薩好像也是惡人,他也沒有什麼善行值得人讚歎的。所以這個境界轉,不是對方,是自己。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也不例外,也是這個樣子。由此可知,古大德教導我們,修行要從根本修,要在心地上下功夫,不要在境界上用心。在境界上用心,你就錯了,你到哪一輩子才能成就?回過頭來,心地上下功夫,成就就不難,而且成就也就殊勝。尤其佛的德號「一切義成」,我們換句話說,了義的成就。

      了義的標準是什麼?實在講,佛法裡頭不立標準,這個道理要懂。「佛氏門中,不立一法」,從來沒有立標準的。了義跟不了義,這怎麼說法?還是個人,了義不了義的標準在我自己。我修學這個法門,對我非常適合,我感到不困難,沒有壓力,修學法喜充滿,很得受用,這個法門對我就是了義;對你未必是了義。這個東西就跟人生病吃藥一樣,這個藥對了症,藥到病除,這個藥了義!如果這付藥不對你的症,吃了你的病沒有好;不但沒有好,有的時候還加重,這吃錯了藥,那個藥就是不了義。絕對不是這付藥的價錢很高,用的許多珍貴藥材,這個是了義,那你就錯了。往往這個人害大病,那個藥只值幾塊錢,十幾塊錢,他的病就好了。

      諸位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你才真正明瞭佛陀所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末後一句教我們「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感情,我們要依理智,不能依感情。感情用事肯定要出麻煩的,感情是煩惱,是輪迴心;理智,這是菩提心。但是我們今天真正的智慧沒開,換句話說,我們的心都是輪迴心。哪裡來的菩提心?因此古聖先賢教導我們,隨順聖賢的教誨就是隨順菩提心。佛的經典、儒的經典,都是自性之中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不是從阿賴耶識裡頭流出來的,更不是從意識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個道理要懂。所以我們凡夫有沒有辦法能夠隨順自性?有辦法!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律論,就是我自己性德的流露。嚴持戒律是隨順性德,依教奉行是隨順性德,就是此地講的「一切義成」。隨順久了,不知不覺就入了佛的境界,這個入佛境界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這裡面最重要的一樁事情,決定不能夠隨順煩惱習氣。

      我們讀中國聖賢書,中國聖賢書簡單明瞭,這是中國跟印度的文化不相同,習尚不相同。中國人喜歡簡單明瞭,所以文字跟語文要求的標準是簡要詳明;要簡單,要扼要,要詳細,還要明白。這樣的言語,好言語;這樣的文字,好文字。而印度他們的習尚,喜歡繁瑣,喜歡重複,真的叫不厭其煩。你看看《大智度論》,梵文原文是一千卷,傳到中國來翻譯,只翻成一百卷,適合中國人的口味。翻譯的法師有智慧,了不起,第一分完全翻譯出來,讓你看看《大智度論》原來的面貌,往後都是節錄的。重要的地方翻譯出來,不重要的統統省略掉。中國跟印度,我們要做一個比較,各有長處。

      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要用佛法來講,他是度上根眾生的;簡要詳明,點到為止,就悟了。而佛講經說法教導眾生不厭其煩,百遍的重複,千遍的重複,萬遍的重複,這是大慈大悲,三根普被,下下根人也得度。什麼道理?薰修,薰習,一遍一遍的薰習。上上根聽個一遍、兩遍,開悟了;中根可能要聽上幾十遍、幾百遍,開悟了;下根恐怕要聽到千遍、萬遍,他才開悟。下下根裡頭還有下根,那個薰習的時間長!這一世受到薰習不能成就,來生接著再來接受薰習。「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陀生生世世在教誨,從這個地方顯示出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的學習幸虧遇到佛陀,我們要不遇佛陀,遇到孔老夫子、孟夫子,我們這一生成就不了。什麼原因?他們講東西點到為止,我不是上上根。換句話說,薰習的時間不夠,講得不夠詳細,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可以說儒家也講求,但是沒有佛法講得那麼徹底、那麼究竟。中國古人也有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遍數要多,幾千遍,心定了,定能開慧,慧才有悟處!你慧不開,你到哪裡去悟?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佛菩薩教化眾生,苦口婆心,我們知道真正的感恩戴德。給我們最適合的課程,最適合的修學方法,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像法身菩薩一樣,有一個究竟圓滿的成就。

      現在這個「一切義成廣大慧」,我們怎麼修?就我們現前這個身分,這麼一個程度,我們從哪裡著手?專依《無量壽經》。也許你要問:既然專依《無量壽經》,法師你今天為什麼講《華嚴經》?你這個問題,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你向我提這個問題,那我再反過來問你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聽古人說過,《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有沒有聽過這個話?也許你聽過,也許你沒聽過。如果你聽過,那你就明白,《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細說、廣說。《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那《華嚴》不就是大本《無量壽經》?所以《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細說。細說《華嚴》,《無量壽經》才真正通達明瞭。我們今天跟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經,沒有離開《無量壽經》,這個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諸位想想這裡頭的味道,我們就明瞭。

      這是經,所依靠的經,了義經。古人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了義經,《無量壽經》是了義當中的了義,大乘當中的大乘,這找到了。從哪裡下手?我們的功夫從哪裡下手?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們依照經論定了五個修行的科目。這個科目,我們也不厭其煩,重複千遍萬遍。為什麼?你沒有做到!沒有做到,再往說上面沒有用處。就跟學校念書一樣,你現在是個小學生,小學一年級,你一年級的功課沒有做好,沒有做好不能升級,明年還讀一年級。明年考試還不及格,後年還讀一年級。年年留級,你沒有把這個課程學好;學好了,考試及格,你才能升到二年級。一年級的學生能跟你談二年級的功課嗎?這個比喻好懂。

      同學們自己要好好的反省、思量,我現在學習的功課有沒有學好?夠不夠標準?能不能升級?果然你要是修好了,做好了,就是老生常談當中,裡頭有無量妙義。你體會不到,你根本不懂,為什麼?你沒有到這個境界。我在講經,過去曾經講過幾次,我有印象。你果然是上上根人,果然是法身菩薩,我們把幼稚園小朋友的課本拿來,「小狗叫,小貓跳」,這裡頭都有無量義,法身菩薩聽了開智慧。你不相信,我相信!這正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不圓的是什麼?不圓是我自己。說法的人是圓人,我自己不圓,無論他怎麼說,我都聽不懂。這話都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活到一大把年歲,依舊是凡夫一個,煩惱覆心,覆是蓋覆,把你的心性蓋覆住了。

      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什麼起現行?不是戒定慧,煩惱起現行,習氣起現行;依舊是輪迴心,學佛也造輪迴業。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哪個可憐憫?這些人可憐憫。沒有接觸到佛法,不學佛的人,如果佛說他可憐憫,那個話說得太過分了;佛不是對那些人說的。遇到佛法,遇到正法,遇到善知識,不會學,這個真是可憐。這是什麼原因?實在講,《彌陀經》上講得很好,《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這些人因緣有了,遇到佛法,遇到正法,遇到善知識,我們缺少什麼?缺少善根,缺少福德,三個條件我們只有一個。什麼叫善根?善根是能信、能解;我們不信,我們不解。真的,我們對佛懷疑,我們對經教懷疑,我們對老師、對善知識懷疑,誠敬的心生不起來。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的誠敬心生不起來,所以利益得不到。

      福德沒有,什麼叫福德?福德,真正有福的人依教奉行,肯定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經論的教誨。佛教我怎麼做,我老老實實就去做;佛教我不可以做,我決定遵守,決定不會違犯,這個人有福!想想我們,縱然跟一個好的老師,什麼態度?陽奉陰違,表面上恭維讚歎,背後就毀謗,一點福報都沒有。所以三個條件,縱有因緣,缺少善根、福德,那又有什麼用?善根、福德、因緣在一生當中統統具足的人真不多!早年我在台灣講經,有一位藍吉富居士來看我,談到佛法修學之難;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他來問我什麼原因,我就把這個話告訴他。他聽了之後點頭肯定,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具足善根、福德、因緣不容易。這三個條件具足,他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成就高下,那看他的精進,他要勇猛精進,他成就高;他如果做不到勇猛精進,他成就低。

      現在我們再把話說回來,因為這個話太重要了。行門就是日常生活、工作(無論在家出家,你都有工作)、待人接物,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從淨業三福做起。淨業三福,頭一個「孝養父母」,我做到了沒有?現在別談做到不做到,「孝養父母」這一句的意思你懂不懂?「奉事師長」的意思,你懂不懂?說老實話,真正懂得的人不多。淨業三福,三條總共十一句,我曾經做過專題報告。這很多年以前了,多少時間講完我記不清楚,至少是六個小時。好像留的有錄音帶,那個時候大概我們還沒有錄相的設備。詳細講過。

      單單講這個「孝」字,談何容易!你能懂孝的意思嗎?什麼人能夠盡到圓滿的孝道,一絲毫欠缺都沒有?跟諸位說,如來果地才做到圓滿的大孝!等覺菩薩還欠一品,欠一分,他的生相無明沒破,孝道沒有圓滿。不容易!什麼叫孝?你看看中國「孝」這個字的寫法,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上一代跟下一代,合起來叫做孝。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如果分了家,現在人講有代溝,代溝就是不孝,孝沒有了。真正孝裡頭沒有代溝,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個孝的意思你就能體會到少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個生命的整體,這是孝的真義。

      中國古聖先賢教人,為什麼要紀念祖先?我們的遠祖、始祖,追溯到上古時代;這個肯定的,我的父親有父親,祖父他也有父親。追到遠古,不是幾千年,幾萬年,幾十萬年,幾百萬年,幾千萬年,幾億萬年,這祖宗我們都不認識,我們今天還要祭祀他,還要超度他。為什麼?孝道!遠古的老祖宗,我們對他念念不忘,就像眼前親人一樣,那我們現前的父母怎麼可能不孝順?中國古時候的教育,把祭祀列在第一優先,祭祖,那是教育。《論語》裡面講得很好,「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我們看看今天人心多薄,自私自利。為什麼會搞成這個樣子?祭祖的教學疏忽了。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人情味,不要說人與人之間,你人與父母之間,與你祖父母之間,與你的家族,那個人情味都沒有了,其他的還談什麼?今天人與人相交,只有利害,沒有道義。仁義禮智信,都不曉得到哪裡去了?怎麼樣恢復人性?我們講人性的教育,怎麼樣恢復?還是從祭祖,把這個根慢慢再培養起來,「孝養父母」要從這裡做起。

      現前具體落實,我常常講,《弟子規》;《弟子規》裡頭不但講孝親,也講到尊師。「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最基本的修行教學的綱目就是《弟子規》。《弟子規》不是念的,天天念有什麼用?是要教一個人從少小,三、四歲開始,到你一生,你就活到一百歲了,都不能夠違犯,都必須要遵守。那你也許問:我們老的時候還要遵守?是的,你不遵守,你不孝父母,你不敬師長。為什麼?到老還是遵守,做給下一輩人看的,讓下一輩的下一輩人,再下一輩人,後來之人也能像我一樣,少小學習,到老大還做出榜樣給社會大眾看。人人一生都能夠遵守,天下太平,人心淳厚,厚道!決定不能夠看輕這個教育,比今天尖端科技教育還要重要。尖端科技發展,如果人倫道德教育沒有了,科技發展到顛峰,世界就毀滅了,就世界末日了。拯救世界,就在這個地方。

      在佛法裡面基礎的教育,就跟儒家《弟子規》一樣。佛法落實在哪裡?十善業道。這十條做到沒有?十善要做得圓滿,也是如來果地;等覺菩薩也沒有做到圓滿。你們諸位同學要是留心、留意的話,你仔細看看我們佛門常常畫佛像,我看到的很多,畫的佛像佛的頭部有個圓光,圓光的上面寫了三個字。這三個字最普遍的,有梵文的,有藏文寫的,也有中文寫的。梵文、藏文、中文,文字的形象不一樣,發音是相同的,意思是相同的,這三個字念「唵阿吽」,什麼意思?就是十善業道。「唵」,身業清淨;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在家人不邪淫)。「阿」是口業清淨,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吽」是意業清淨,不貪、不瞋、不痴。這個十善業道圓滿,你看在佛的頂上;菩薩頂上有圓光,沒有這三個字。你就曉得儒跟佛教化眾生,開頭是這個,到最後還是這個。由此可知,千經萬論講些什麼?沒有離開十善。千經萬論都是十善的註腳,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你看這十二個字「是諸佛教」,「諸」是一切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一切義成廣大慧」,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得。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下一段的經文: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離塵寂靜,佛號不唐現。】

      這一段,佛的德號含義,一般人不好懂。世界『離塵寂靜』,從名號上來觀察,這個世界上的眾生根性,修禪定能得大利益。「離塵」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三大類的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統統叫塵垢;「離塵」,把這個都放下。「寂靜」是定中的境界,佛在這個世間教化,是以禪定最契這個世界眾生的根機,禪的根機多。

      在我們中國過去,從達摩祖師到中國,把禪宗傳過來了。雖然傳到中國,學禪的人不多。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只傳了一個慧可。一直傳到惠能大師,惠能是第六代,所以稱為六祖,中國禪的根機才成熟。六祖在一生當中傳了四十多個人,他以前代代是單傳,只傳一個。於是禪的風氣在中國展開,一直影響到清朝末年。到民國,禪風衰了,不但修禪沒聽說有開悟的,就是得禪定的,也非常非常希有了。修行,在佛門裡面修行功夫得力的,幾乎都在淨土,淨土宗的帶業往生是末法時期了義的法門。前面佛號講「一切義成」,我們仔細觀察,往後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這九千年當中,「一切義成」肯定是念佛法門。老實念佛,那就是大智慧,沒有大智慧的人不老實。死心塌地,一門深入,老實人,這人能成就。

      修行,修禪要斷煩惱,要離妄想分別執著,修哪一個法門不如是?門門都沒有例外,這一點同學們一定要曉得。我們今天學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我常常講,為什麼要一再重複的講?你沒做到!天天提醒你,時時刻刻提醒你,希望你真做到。你要是真做到,你的學問、你的福德、你的智慧自然就現前,真正能幫助你離苦得樂。我不能不重複,不能不天天在說!我常講十六個字,「自私自利」,你斷掉沒有?「名聞利養」,你還有沒有?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念頭還有沒有?「貪瞋痴慢」,你還有沒有?如果有,你沒入佛門,你在佛門外。你今天學佛,說老實話,佛教的幼稚園,把這十六個字斷盡了,這是佛教幼稚園,你可以上小學了。

      小學學什麼東西?學十善業道,學「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今天為什麼十善做不到?起心動念跟這個十善恰恰相反。起心動念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起心動念跟十惡相應,不是跟十善相應。口裡面雖然念的是彌陀,身、語、意三業是跟十惡相應,你怎麼能往生?縱然你學會講經說法,也升座講經,講得天花亂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舊跟十惡業相應,你造的是輪迴業。你說你講經有沒有功德?告訴你,講經沒有功德。為什麼?你是輪迴心,你哪來的功德?那要問:講經有沒有福德?福德有一點兒,不多,講台上這兩個鐘點比罵人好一點。你學佛沒入門,你的心行跟經教不相應。不相應怎麼樣?你白學了。

      『唐現』,佛經裡面古人用的成語是唐捐,唐宋時候常常用。唐捐是什麼意思?白費了。現是示現,「唐現」是你白白在這裡示現,一點效果都沒有,這叫唐現。「不唐現」,佛在這個世間示現教誨,確實收到真正的效果,佛的示現不唐捐。禪宗裡面多半用「示相」來教學,它是不立文字的,修定。禪堂裡面每天面壁坐香,不講經,不說法,也不念經,也不念佛,每天坐香,要把妄想執著坐掉,那就成功了。單單坐如何能斷掉?祖師大德教人「參話頭」。實在講,禪宗早年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是用「觀心」。觀心,真的要上上根人。你看《壇經》,六祖所接引的,上上根人!心非常細密,一絲毫粗暴都沒有,這人心細,心氣平和,才有辦法學這個法門。心浮氣躁,你怎麼觀法?所以祖師就換了一個方法,叫參話頭。

      參話頭是提疑情,給你一個疑問,這個疑問沒有答案,你千萬不要去找答案。譬如(話頭多了,每個祖師傳的不一樣,決定沒有意義)叫你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常常想著這個問題,沒答案。如果你要想尋求答案,錯了,永遠不能開悟。這個話頭真正用意在哪裡?叫你精神集中。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就專注在這個問題上。注意這個問題上,在這個問題上起了疑情,沒答案。專注久了,人就得定,他沒有妄想執著了。定功深了之後,豁然開悟,明心見性。也有不少祖師用「念佛是誰」作話頭。不管用什麼話頭,用意完全相同,都是用一個疑問集中你的精神。所謂是用一念止一切妄念,用這個辦法。說老實話,參話頭也要心平氣和,煩惱習氣太重,妄念太多的,不行。

      另外一個毛病,昏沈,到那裡面壁盤腿一坐,沒有幾分鐘打瞌睡了,那叫昏沈,那個不是禪的根機。這個是宗門教學,一個昏沈,一個叫掉舉(掉舉就是妄念紛飛,心定不下來),這兩種人不能開悟。禪堂裡面堂主,也就是老師,老師不說法的。老師巡堂,看著你,看你昏沈了,或者看你妄動,供養香板,打香板!最初用這個方法,這一打,他真的就開悟了。堂主是過來人,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能觀機。你在禪堂坐香,心地「離塵寂靜」,到將悟未悟這個瓶頸的時候,你沒有辦法突破,他大聲一喝,或者這個香板打下去,你這一驚醒,馬上就開悟了。所以那個手段是非常手段,不是明眼人不能用這個手段。我們自己不是過來人,也看不出參禪同學的根機,你用香板打,打死了他也不開悟,那就是罪過。

      所以到晚近,禪堂裡面有這個樣子,不要說開悟的人沒有,得定的人也沒有了。我所接觸的幾個,依舊是心浮氣躁,瞋恨嫉妒很重;言語、態度如果是得罪他,他報復!可見他沒「離塵」,他也沒「寂靜」。所以今天「離塵寂靜」念佛,功不唐捐;「離塵寂靜」,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肯定得生。我們對於這個法門深信不疑。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人,成就的人很多。再看底下這一段: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摩尼華幢,佛號悅意吉祥音。】

      世界的名號,『摩尼』是如意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華幢』,「華」是表菩薩修因。我們遵循的修學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因花,因地上的花。我們修得好,叫花好;花好,果報就好。這個地方怎麼能看到花好?那個「幢」就是好,幢是高顯。這個世界的修行人,他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很自在,都很如意,換句話說,不會感到困難,不會感到有壓力,而且所修學的法門都有很好的效果。名號意思裡頭顯示的。

      佛的德號『悅意吉祥音』,「悅意」就是法喜充滿,《論語》裡面所說「不亦悅乎」。「不亦悅乎」是法喜,不是外面五欲六塵的刺激,不是的;是你學習有心得,從內心流露出來的喜悅,「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吉祥音」就是佛講經說法之音,佛陀的教誨,字字句句都是圓滿吉祥。遇到的人有大福報,沒有福報的人,他哪裡能遇得到?遇到不信、不解,不能依教奉行,遇到等於沒有遇到。這個事實我們要知道。今天我們有沒有遇到?這個答案要問自己,不要去問別人。你是不是真的相信?如果你還相信你自己的意思,還相信世俗一般的見解,你不信佛。

      我們講個最粗俗的,佛講財布施得財富,你相不相信?你不會相信。你相信怎麼樣才能得財富?損人利己我才能得財富,現在大家相信這個。天天在動腦筋,怎麼樣把別人口袋的錢,把它挖到我這兒來。錯了,大錯特錯!他以為是正確的,他以為佛說這個話是騙人的,目的是無非勸人做好事而已。把佛的教誨都想偏差,都想歪了。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是,決定不能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是現代大多數的人(這個我不是說一般社會大眾,大多數學佛的人),他不相信。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佛在大小乘經論,處處說,時時說。非常可惜,眾生茅塞未開,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不知不覺,糟不糟糕?

      佛到不到這個世間來?不來,菩薩也不來。為什麼?佛菩薩來了,眾生毀謗。眾生不相信,不能接受佛法,佛要到世間來示現,要來說法,引起眾生的毀謗,叫眾生造更重的罪業,他要墮惡報,佛不忍心。所以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這是個重要的因素;這個世間人不相信,不能接受,佛不來。什麼時候來?眾生歡喜接受,眾生能理解,歡喜依教奉行,佛菩薩都來了。這在佛法裡面叫根熟,這個世間眾生根性成熟。眾生根性成熟,佛要不來幫助眾生,成就眾生,佛怎麼對得起眾生?佛哪裡能算慈悲?眾生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不肯依教奉行,佛不能來。佛要來了什麼?眾生毀謗,惡意的批評、破壞,反而造極重罪業,那都是造地獄罪業;佛不來,避免眾生造業。由此可知,佛示現在這個世間,大慈大悲;佛不來,不示現,還是大慈大悲,慈悲到極處。

      我們今天極力勸勉善根福德深厚的同學們,你們果然回頭,果然能信、能願、能行,這就是感;自自然然這是能感,佛就有應,佛菩薩就出現在這個世間。佛菩薩出現的多,這個世間的災難就少!我們今天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化解這個世間災難,用什麼方法求?用自己的真信、正解、正行,用這個來感。自己不是真信,不是正確的理解經義,依教奉行,你拿什麼來感動諸佛菩薩?現在人求佛菩薩,他用什麼來求(那個求就是感)?用賄賂。認為什麼?佛菩薩也跟貪官污吏一樣,我想升官發財,我到廟裡燒幾炷香,買一點供果供一供,巴結巴結,賄賂賄賂。甚至於還許願,許的願,我們聽起來很好笑:佛菩薩你保佑我發大財,我發了財之後,我替你修廟,我替你裝金身;發一百萬,我可以分一萬塊錢給你。佛菩薩不傻,一百萬,九十九萬歸你,你只給我一萬,算什麼!跟佛菩薩討價還價。你把佛菩薩看作什麼人?你說你這種念頭,罪過大不大?迷惑顛倒到所以然處,居然不覺,真正是可憐憫者。「吉祥音」就是說法的聲音,這個世界耳根利的人多,所以佛還是以音聲作佛事。我們看這一段最後的一大段: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雲藏,其狀猶如樓閣之形。】

      這一段講得詳細,這是講這個世界的形狀像『樓閣』的樣子,有很多層。兩層以上的,這才是樓閣。

      【依種種宮殿香水海住。】

      『宮殿』是表法,『香水海』也是表法,前面都說過,都是表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

      【一切寶燈雲彌覆其上。】

      這是講這個世界的上空。

      【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

      這是說周邊的莊嚴。

      【純一清淨。佛號最勝覺神通王。】

      這個第五海,右旋的第五海是金剛輪莊嚴底香水海,所持二十層佛剎,我們在這一段裡頭看到了,它最後是『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但是實際上經文少了兩個佛剎,我們從經文一直念到這個地方,經文實際上是十八段,少了兩段。這種情形在這個經裡頭常有,什麼原因?原本傳到中國來有殘缺,大概這兩段(可能是兩頁)掉了,所以在這一大段當中少了兩段的文字。這個缺少與整個《華嚴》教學的宗趣無關緊要,所以大致上教學的旨趣都相當完整,只要我們好好的來學習。

      『世界名普雲藏』,這個世界的名號,「普」是普遍。「雲」的含義很深,也很圓滿,前面多次報告。「藏」是含藏。用這個名號,可以說它這個含藏包羅萬象,雲彩在空中千變萬化,相有體無,可以欣賞,不能執著;可以欣賞,不能得到。告訴我們,宇宙之間萬事萬法就像浮雲一樣,可以欣賞,可以受用,不可得,不可取。這個名號,也充滿了智慧。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的心地清淨,萬緣放下,哪裡還會有自私自利?哪裡還會有貪瞋痴慢?那我們想一想,我講的這個十六個字,這是基本的障礙,「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真的都跟空中浮雲一樣,事有理無,相有性無。《般若經》上講得好,這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那個心就變成輪迴心。把這些拉拉雜雜東西,不要說這些,包括出世間法,都不放在心上,你的心是真心。諸位一定要記住,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我用妄心!你不是用真心。妄心怎麼能成真果?哪有這個道理?妄心不能證果,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

      帶業往生,諸位一定要清楚,祖師大德們講得很好,帶舊業,不帶新業;帶過去,不帶現前。你現前還造業,你怎麼能往生?當你往生那一剎那的時候,你的煩惱確實被這一句佛號控制住了,決定不起現行,這個時候跟佛感應道交,佛來接引你。如果在這個時候,你的煩惱還起現行,佛不會現前;佛不現前,你的冤家債主現前。在現在,現在人造作惡業太多太重,臨命終時妖魔鬼怪現前,這還得了嗎?現在你就明白了,臨終的時候最後一念,煩惱伏住了。那不要緊,現在多造一點業還無所謂,到臨終的時候,我來保住最後一念。理論上講沒有問題,是這個樣子的。事實上,難了!你能敢保證你臨命終時頭腦清楚嗎?你能保證你最後一口氣是念阿彌陀佛嗎?那個時候你真放下嗎?

      你看現在這個社會,走的那些人,有幾個人頭腦清楚?我們自己親眼看見的,親耳所聞的,許許多多人往生,幾乎一半以上痴呆症;到痴呆症,那就完了,肯定隨業流轉。萬萬不能得痴呆症!痴呆症怎麼來的?醫學報告裡頭說的因素很多,說的也都很有道理。在佛法裡面講,惡業造得太多,真正的因素!惡業多了,心理就不正常,現代人常講的憂鬱症;他有憂慮,他有牽掛,他心不安,他有恐懼。這些真的是造成痴呆症最主要的因素,在佛法裡面講緣;真正的因是造作惡業,不知道懺悔,不能往生!人還沒有斷氣就已經不省人事,甚至於家親眷屬都不認識。自己的兒子、孫子在他面前:你是誰?跟他講:我是你的兒子。他還懷疑,不認識了;助念也沒有用,你想想這多麼可怕!看到別人是這個樣子,就要想想自己,我會老會死,我到死的時候,會不會像他這個樣子?這個事情可怕!

      我們如何保證自己將來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現在就要萬緣放下,不能等待。一定等待自己老了快要死了再放下,愈是老是愈放不下,這個是古人經驗之談。愈老分別執著愈嚴重,這人之常情。修行人如果不是真修、不是真幹;真修真幹,天天放下,年年放下,到了七老八十的時候,差不多都統統放下,世出世間法不放在心上,心開意解,他不會得痴呆症,他頭腦靈活。為什麼?他沒有憂慮,他沒有得失,他生活在這個世間非常快樂。今天吃飽了,穿暖了,沒事!念佛誦經,跟佛菩薩往來,不離佛菩薩。經典是佛菩薩的教誨,是佛菩薩的法身舍利,這個有意義有價值。不但心結解開,煩惱習氣天天減少,對自己的身體大有幫助。什麼幫助?不容易衰老,不容易生病。

      那你要去問問那些醫生,研究醫學的,人之所以衰老,多半是憂鬱,憂能使人老!人有憂慮,老化就非常快。人要是天天開心,我們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天天開心,天天快樂,這個人怎麼會衰老?我們看到新加坡許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四歲了,還是年輕人,一點衰老的樣子都沒有。每天還在練瑜伽,教瑜伽。我想等我們淨宗學院教室蓋好之後,我會請她到這邊來教瑜伽,請她來開一堂課,讓她到此地來現身說法。我說的這些也都是佛號裡面所含的,『最勝覺神通王』,真的要覺悟。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