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49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四九卷)  2006/5/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4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六大段第三小段,第十一首偈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清涼大師給我們舉出諸佛示現的十種恩德,前面我們已經學到第八,今天從第九看起。第九是「示滅生善恩。故法華經云,若佛久住於世,薄福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人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住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乃至云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這是清涼大師這段的開示。

      示滅生善,佛有沒有能力常住世間而不滅?給諸位說,有,確實有這個能力,怎麼知道?佛的弟子當中,賓頭盧尊者現在還住在世間,大迦葉尊者也住在世間,等待彌勒示現成佛,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授給彌勒佛。釋迦滅後到彌勒降生這個世間示現成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說,這個時間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換句話說,迦葉尊者要等到那個時候。迦葉現在在哪裡?經典上記載的是在中國雲南雞足山,所以虛雲老和尚朝雞足山也是非常恭敬,三步一拜,拜到山上。雖然沒有見到迦葉尊者,聽到課誦的聲音,聽到鐘鼓楗槌的聲音。而賓頭盧尊者,世尊不讓他入滅,讓他常住世間為眾生種福田。我們一般打齋供眾修福,一定要真正有福的人來應供,這福報就大!這樁事情世尊就交代給賓頭盧尊者,所以他還在世間。應化在世間我們人不認識,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沒有一定的身形。

      從經典外表上來看,他們是大阿羅漢,而實在他們全都是法身菩薩。如果剋實而論,我們知道迦葉尊者久遠劫就成佛了,示現聲聞身,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賓頭盧尊者也不例外。這是前面我們所看到垂形六道,身分不定,權實不定,形相不定,說法不定,常在人間。釋迦牟尼佛怎麼可能沒有這個能力?他為什麼要示現入般涅槃?

      《法華經》上講得好,同樣一個道理,所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早年李老師住在台中三十八年,在台中建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開班教學。我到台中去的時候他已經在那裡教了十年,我看到這些同學追隨老師十年了,我非常羨慕,我如何能迎頭趕上?老師雖然教了十年,實際上上課的時間並不長。老師在台中教學,跟大家講經說法,一個星期兩次,一次是兩個小時,但是需要用台語翻譯(閩南話翻譯),所以實際上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台中蓮社每個星期講一次,慈光圖書館每個星期講一次,兩次,另外還有一次教儒學,所以只有三次,一個星期只有三次。教儒學是兩個小時,沒有翻譯的,那是對自己學生內部教學的,所以一個星期實際上教學是四個小時。

      我初到台中去,那個時候我心裡就想能追得上。老師教學的時間一年大概四十五個星期,逢年過節他放假,所以一年大概四十五個星期,因此時間不長。我那個時候心裡想如果我不要工作,以全部的時間來學習,我相信兩年可以趕上他們十年,動這個念頭。怎樣把工作放下?那就想到章嘉大師勸我出家,我出家是章嘉大師勸勉的,我就動了這個念頭,到第二年這個緣果然成熟了,我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就問我為什麼要出家?我就把這個道理向老師說明,我說老師在這裡教十年了,我在這裡有工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每天學習只有四個小時;如果我不需要工作,用出家人的身分好好的來學習,我一天至少可以學十個小時,兩年就追上了。老師聽了也點點頭有道理,不無道理,這樣才同意我出家。所以我出家沒多久就又回到台中,不要工作了,不需要工作,兩年真的追上了。

      我學的進度比他們快,台中的同學就問我:你是怎麼學的?老師怎麼教你的?我說:老師從來沒有一次特別教我。上課的時候、講經的時候,我們大家都在一起,從來沒有說私下單獨教過,一次都沒有。我說:可能我比你們學得多一點,那就是我們學習的心態不相同。我們同學很多,這是經常在一起的,他說:怎麼不同?我說:你們是台中人,你們的家在台中,老師常年在這邊教學,你們今年學不會有明年,明年學不會有後年,有的是時間。我說:我跟你們不一樣,我從外地來的,在台中沒有根,所以我對於台中每一天的時間我都非常珍惜,我很認真的學習,為什麼?不一定哪天我就沒有這個緣,就得要離開,這個心態不一樣。他們聽了覺得也有道理。所以我比他們認真,我比他們精進,這與這一條就相應了。

      所以這舉的《法華經》的例子好,如果佛常住在這世間,佛能住世幾百年、幾千年,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人就不肯學佛了。第一個看到佛,你是神,你的壽命那麼長,我們做不到,我們是凡夫,怎麼能跟你學!第二個世間真的是福薄之人,不是不種善根,沒有辦法種善根,也就是雖然天天跟佛在一起,善根生不起來。下面的文就講得很清楚,為什麼生不起來?貧窮下賤的。貧窮是沒有福報,下賤是沒有地位,這樣的人在世間多,佔大多數。貪著五欲,還是追逐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現前的享受,你叫他種善根學佛。不要緊,佛常住在世間;就是我對台中人講的,今年沒有學好,還有明年,明年學不好,還有後年,有的是時間。懈怠、因循,這樣就誤了一生大事,他不肯精進。對於聞法他就擺在次要,追求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就把它擺在第一位,這種心態學佛就非常非常困難,對佛法、對三寶誠敬心生不起來。

      佛菩薩、善知識示現滅度,這一滅度之後真的度很多人。大家一定想佛不在了,老師不在了,一定會想想我跟老師這麼多年,他教了我些什麼,我在他會下我學到些什麼,就認真反省。就如同當年我追隨章嘉大師,大師教我一個星期兩個小時,星期天。因為我自己有工作,只有星期天去親近他,他給我兩個小時的時間,三年如一日。三年老師往生了,我就非常認真的反省,在他火化的那個場所搭個帳篷,我在帳篷住了三天。守在老師身邊的人有十幾個人,帶頭的是甘珠活佛,我們都是很熟的朋友,這都是章嘉大師的學生,他們在火化場住帳篷大概住了一個星期,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只請了三天假,住三天。認真的反省這三年大師教給我些什麼,認真反省。

      因為老師在的時候疏忽了,用心不懇切,這一反省,讓我接受了他老人家一向的教誨,而這個教誨是我完全疏忽掉的。因為我學佛是從哲學進去的,方老師帶我,把佛經看作哲學,佛經哲學。是從這個角度進去,不是從宗教,所以對於經典的理論方法很羨慕,而對於戒律就很輕慢。雖然在老師面前不敢說話,可是老師肯定是看出來我有個很錯誤的觀念,認為戒律跟中國古代的禮性質相同,是我們一般人的生活規範。

      生活規範的禮教,決定是因時、因地而不同。中國的古禮,三代就不一樣,三代是夏商周,就不同。譬如從前在帝王時代最敬禮,人民、臣子見皇上那個禮是三跪九叩首,現代我們的禮,最敬禮是三鞠躬,怎麼會一樣?在佛法裡面這些戒律,這戒律就跟禮一樣,生活規範,三千年前,這時間不相同,我們這是三千年後;地區,那是印度的禮,古代印度的禮,那我們現在學它幹什麼?我們今天是二十一世紀的人。所以看看這個東西當作一種紀念,知道那個時候一般人民的生活狀況,社會一些制度、風俗習慣,把它當作歷史來看就好,現在怎麼可以用?所以經律論,經論很重視,戒律完全沒有想到那個東西要認真學習,沒想到。

      大師很慈悲,每個星期我去看他,絕大多數我離開的時候他都會送我到門口,常常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輕輕的說這麼一句話,輕描淡寫,三年當中聽了我記得至少有三、五十遍,所以印象就很深,沒有在意。大師往生了,我在帳篷裡住三天,想想他老人家的教誨,立刻這個印象最深,馬上就浮起來,講這麼多遍什麼意思,難道真的很重要嗎?這才把這樁事情重新思考,接受了。如果大師要是不往生,我永遠不會接受佛家的戒律,「示滅生善恩」。

      老師離開世間的時候我真正重視這句話,完全接受它,這才認真看《藏經》裡面戒律這部分。才知道世間法裡面的禮,那是世間的,所以古今中外不相同,佛家的戒律它不是世間法,我想到這點,它是什麼?它是凡聖的標準,凡聖標準超越空間、超越時間,我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們今天如果想超凡入聖,戒律就非常重要;如果不想超越六道,儒家的禮行。古今中外的禮我們要遵守,我們要懂得古人的,但是我們決定守現代的,我們不會守古時候的禮法。這個觀念是一個很新的觀念,讓我接受了戒學。而戒學是根本,所以戒是佛身,教是佛言,禪是佛心,一而三,三而一,缺一條都不可以,這樣我才重新再去學三皈五戒。所以他老人家要不走,我雖在他老人家面前受三皈五戒,形式,有名無實,這一走等於說一棒把我打醒了,跟這段的這個恩意思完全相同。

      所以佛在經上講,這是一般常人,特別是今天的社會,我們看了就太明顯,貪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憶想是妄想,妄見就是見思煩惱。見煩惱裡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思煩惱裡面,思是思想,貪瞋痴慢疑。憶想妄見網中就是講這十種煩惱,這是常人哪個沒有!六道眾生,就是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個煩惱習氣沒有斷!愈往上面去定功愈深,定功是把煩惱伏住,沒斷,而煩惱習氣偶爾還起現行。

      所以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壽命到了還會往下墜落,所謂是爬得高跌得重。爬到最高,無色界天,墮落下來,不是墮落到人間,肯定墮落在地獄,為什麼?在那個境界裡面他定功失掉的時候,他生瞋恚心、生疑惑心,毀謗聖賢。聖賢明明說的,佛菩薩明明說的,修行契入涅槃境界就不生不滅,為什麼我現在已經到涅槃境界;他把四禪四空天當作涅槃,以為那個境界是不生不滅,為什麼我今天還會墮落?可見得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這一念就是墮阿鼻地獄的因。所以在五逆罪裡面,毀謗三寶、破和合僧這個罪是在阿鼻地獄,道理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是他自己產生誤會,並不是真正涅槃境界,那個境界跟涅槃相似,不是真的。涅槃是永恆不變,決不會退轉的;四空天的境界會退,定功失掉他就會退,他是靠定功維持的,所以它不是長久的,它也屬於無常。三界無常!

      這一句就是講的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如果見如來常住不滅,這些學佛的人一定起傲慢心,自以為是佛的弟子,但是又不認真學習,懈怠、厭倦這是肯定的,所以就不會想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他想不到這些。認為我得人身很幸運,佛常住,什麼時候學都可以,現在可以享受五欲之樂,到年歲大了再學不遲,佛常住,都有這種僥倖的心理。這個事情我遇到很多,以前有很多朋友,年歲比我大的,還有我父親一輩的這些老人,我學佛之後也常常去看他們,他們也都點頭:很好,出家學佛不錯,很好。他說我現在還有工作,等我年歲老的時候再來學,沒有幾年他就過世了。黃泉路上無老少!他要等到他退休再去學,還沒有退休他就過世了。縱然還有這個年歲,六、七十歲以後退休,確實精神體力都衰退了,很想學,精神體力不足,也就放棄了,這樣的人我遇到很多很多。

      所以要知道,善知識、佛並不是常住世間,古來的祖師大德不到七十歲走的人很多,五、六十歲就走了。我們想想,這些都是示滅生善恩,讓接受他教化的這些學生們,老師走了之後他真正知道難遭想,那要把老師所教的認真學習,勇猛精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所以老師一滅度,有很多學生證果了、成就了。給他很大的一個刺激,讓他認真反省、檢點、懺悔、改過自新。所以他生對我們有大恩,他走、他滅度對我們也是大恩。我對於章嘉大師感恩,他要不走,我不會有成就,頂多是把佛法當作哲學,當作世間一門學術來研究,體會不到佛陀教誨真實的義趣,體會不到。

      大師走了之後,隔了一年我認識李老師,李老師的年齡好像跟章嘉大師同年。我認識章嘉大師時他老人家是六十五歲,他是六十八歲走的。隔一年我認識李老師,李老師那一年七十歲,所以他們兩個好像年齡頂多相差一、二歲。我就想到,這麼大年歲不定什麼時候走,中國古人講,這是自古以來所謂是七十古來稀,「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七十以後在一般人都講風燭殘年,隨時會走。

      在中國古禮,這是李老師曾經給我們說過,「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七十歲以上的人不要留他在家裡住,一晚都不要,萬一在家裡住,這一晚他過世走了,那你不是惹一身麻煩嗎?七十歲就不留宿,可以請他吃飯。八十吃飯都不能請了,萬一他吃一餐飯,噎住了,走了,還說你害了他,你在食物裡頭下毒。所以中國古禮說八十不留飯,那個不算失禮,七十不留宿。李老師這個話常講,講這個話我懂得他的意思,提醒我們做學生的,老師現在在世間這麼大的年齡,不定什麼時候走,要想學要認真、要努力,可不能把大好的光陰給耽誤了,那就錯了。

      我們李老師也算是慈悲,不錯,他到九十七歲才走的,在台中的教學真的是三十八年。在台灣可以說他是最有成就的一個人,雖然福報不大,他是真的教。教學沒有密集,因為他自己本身有工作,如果他要是把那些工作都辭掉專心教學,天天講經,那就不得了!一個禮拜講兩次經,時間實在是太少。如果學生對老師、對自己所學的這個功課不生難遭之想,沒有誠敬之心,那就沒有成就。我們講的是續佛慧命,為往聖繼絕學這樣的人才不能出來。

      所以佛在世常常講,這個我們在許多經論裡面都看到,釋迦牟尼佛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尤其在當時,世尊當年在世,早晚課念《無常經》。這個經《大藏經》裡面有,好像我也看到有單行本,流通的不普遍,經文不長,提醒自己萬法無常。你真正能體會到無常,你才會認真,你才會努力,你才知道這個世間什麼最寶貴,光陰最寶貴,其他全是假的。學佛的同學人人都會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佛教弟子善惡這兩種業都要放下,專修淨業。為什麼?善業在三善道,惡業果報在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遇佛法就更不容易,遇到佛法要不能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那是真可惜!所以我在這一生經驗當中這體會得深。

      現在這種世界我們為什麼沒有被染污,原因是什麼?天天讀經,天天聽佛菩薩教誨,天天跟祖師大德們在一起,這些註解都是祖師大德,沒有一天離開,才能保得住!三天不讀經,試問問你能不能禁得起五欲六塵的誘惑?禁不起你肯定就墮落,就走向三途。所以我能保住,實實在在給諸位報告,就是天天講經。天天講經你就要天天讀經,你不讀你講什麼?五十五年如一日。所以才看破世間,然後你才能真正放下,不再把世法,不把六道也不把十法界放在心上。自己根性不是上上根人,這個東西要講實話,要老實,我們中下根性,除了念佛求生淨土之外,要想用其他法門斷惑證真,我做不到,這個路走不通,自己比什麼都清楚。我接受李老師的教誨,一生專修淨業。他老人家做示範給我看,專修淨業,求生淨土,親近彌陀,成就道業。我們的成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這一生當中就是一個目標,迴向西方。

      我們生在現前這個環境,這個環境是天下大亂之世,不是大治是大亂,史無前例,中外歷史上找不到。過去雖然有亂世,跟現在相比,那還是很難得的好社會。現在這個亂,亂到極處,所以外國宗教講世界末日。我們適逢其會,那就不能不分一部分時間來幫助社會,幫助什麼?化解衝突,恢復安定和平。那要怎麼做?除了像諸佛菩薩辦班教學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幾千年的歷史,古今中外我們細細觀察,開會不能解決,如果能解決,古人一定用開會的方法。古人能夠收到教學的效果,統統是辦班教學。必須把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方法我們來做試驗,試驗果然有效,所以現在信心十足。這是為什麼要抽一點時間去做這些工作,道理在此地。如果要是太平盛世,那我們一生的工作就是講經教學,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會參與,這是我們的正業。好!現在時間到了,這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接著請看最後一段,「悲念無盡恩」。大師給我們說,「謂世尊同人中壽,應壽百年,留二十年福,以庇末法弟子。大集經云,悲愍眾生故,捨壽第三分,令我法海滿,洗浴諸天人,假使毀禁戒,悉住不退地。若有撾打彼,即為打我身,若有罵辱者,則為毀辱我。又云留白毫之福以覆弟子。言留教者,即三藏八藏,廣益眾生,依之修行,皆得成佛」,這是悲念無盡!

      這個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在世那個時候人的壽命,這是我們講平均壽命一百歲。諸位要知道,佛法講人的壽命,有增劫、減劫兩種不同。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減劫,減劫是每一百年減一歲。人壽最長是八萬四千歲,到八萬四千歲的時候,每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壽十歲,十歲是最短的,人壽十歲;從十歲起,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這是佛法裡頭計算時間。所以小劫是一增一減。我們現在是在減劫,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人的壽命是一百歲,一百年減一歲,佛滅度之後到現在三千年了,我們中國人的記載三千年,所以現在人的平均壽命是七十歲。當然這是講大多數的,共業,共業裡頭有別業,別業的壽命就不一樣,所以有超過七十歲的,有不到七十歲的。佛陀在世那個時候有超過一百歲的,也有不到一百歲的,一百歲是很正常的。但是佛八十歲就圓寂,那他還有二十年,照一般講還有二十年,這二十年是留二十年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應當享的壽命是百歲,這他提前走了,八十歲就走了。

      同人中壽。就是在這個時代人的壽是多少,佛菩薩示現跟人間壽都相同。留二十年,就是他八十歲就走了,留二十年的福,佛的福報。這個福報給誰?給末世眾生,給弟子。末世是指末法。末法弟子認真的修行,不要怕餓死,不要怕凍死,絕對餓不死也凍不死,為什麼?佛二十年的餘福足夠到佛法滅盡,這些弟子們四事供養所需都能夠不缺乏。這個四事就是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我們生活不能夠缺少的四樁事情,佛都給我們提供了。所以只要專心修道,不要考慮物質生活的問題,佛菩薩會照顧。如果我們自己要去攀緣,佛菩薩就不照顧了,那你就隨業流轉。

      這個話要相信,為什麼?你才敢放下。很多人知道,佛常常教我們要放下,要布施、要捨,但是不敢,怕捨掉之後明天沒飯吃了,明天要受凍了,他不敢。這是什麼原因?還是不信佛!對佛的教誨依舊有疑惑,不能夠徹底奉行。這個過失不在佛法,在我們自己。所以疑是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就是對佛陀的教誨懷疑,不能完全接受,這個錯了,一定要相信。我這些基本的學習原理原則,全是從章嘉大師那裡得來的。那三年當中教了我一些基礎的東西,非常重要的綱要,我這一生五十五年來得受用。真的只要依教奉行,障緣、災難肯定是有,但是都很順利的度過,三寶威神加持。

      下面引用《大集經》上說,悲愍眾生故,捨壽第三分。這就是晚年這二十年佛捨掉了。令我法海滿,洗浴諸天人。前面這一句就是正法久住一定要靠世尊威神加持,他這二十年的福報。所以佛法今天還衰,衰得這個樣子,將來能不能復興?能,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我曾經問過他,他說末法時期還有九千年,九千年當中這佛法有興有衰。興衰不在法,法沒有興衰,興衰在人,也是在眾生的福報。眾生都能夠相信善法,佛法就興,諸佛菩薩應世;大家不相信,大家不肯學,那佛法就衰。縱然我們這一代衰,下一代可能有人會興起來,所以末法九千年有興有衰。

      佛法決定不會滅,為什麼?他法運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那佛法就滅了。所以這一點我們不要擔心,要自己真正努力,真正發憤,要肩負起正法久住的使命。我現在明白了,我覺悟了,我選擇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是神聖的,是無與倫比的,為什麼?續佛慧命,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續佛慧命、利益眾生都要從我自己做起,不能要求別人。我做了,我做得有效果,決定能感動一些人,一定有志同道合的。這樣志同道合的人愈來愈多,那佛法就興旺。所以不從自己做起是決定不可以的。令我法海滿,這就是正法久住,洗浴諸天人,這就是弘法利生。

      下面幾句話講得好,假使毀禁戒,悉住不退地。受了戒,受了戒做不到,為什麼說他還住不退地?受戒的時候阿賴耶裡面種了善根,這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決定不會退的。我們眼睛看,看經、看佛像,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但是你要是能持禁戒,你這一生成就;你要是不持禁戒,要毀戒律,這個悉住不退地,它是講每個人將來決定會有緣分遇到佛法,善根會起現行,這叫不退。不是說這一生,是講來生後世,你那個善根種子(那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縱然是無量劫以後起現行也會成佛,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經文裡頭可不能把意思錯會,錯會了意思那就不對。不是說我們今天什麼戒都不要持,我們現在就不退,不是,將來這個金剛種子不會退,是說這個。你現在迷惑顛倒,你造作罪業,你還是要受輪迴的果報,果報受盡了、受完了,遇到有緣,這個善根它又起作用,它又起現行,這叫不退。千萬不能把這個意思錯會。

      下面兩句,若有撾打彼。這就是有人欺負佛弟子,佛說即為打我身,這個話是真的。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再把底下兩句念下去,若有罵辱者。這是罵佛弟子,包括在家的,無論是出家在家,你要是罵他,則為毀辱我。「我」是世尊的自稱。這個話是真的。所以出家人犯了過失,我們怎麼對待他?普賢菩薩講得好,對他禮敬,不說他的過失,為什麼?他是佛弟子,我對他恭敬我就種福,我要批評他,我是批評三寶、毀辱三寶。毀辱三寶為什麼罪這麼重?讓其他的人看到、聽到對佛法不生信心,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要顧慮到影響,我們讓一切眾生對三寶有好的善念,不要讓他因我而生惡念、而生不善的影響,那我就錯了。

      所以無論是出家在家,在家受過三皈五戒,不管他持不持戒,他造作惡事與我不相干,為什麼?各人因果各人受報,我何必要去批評他?我何必要去責備他?我的批評責備,實在對自己來講有失厚道。但是在一種情形之下可以去批評他,可以去責備他,那是什麼?沒有第三者在其中,我勸導他,關起房門,可以,只要有第三者在就不可以。這是如來的教誨。現在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太少,真正能做得到的更少更少,他不懂他怎麼會做?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我們隨便在批評,今天社會大眾對佛法失去信心,為什麼失去信心?他聽到的太多,他看到的也太多,他怎麼會相信?那我們隨便批評、隨便辱罵,有沒有責任?有,障礙許多的眾生入佛門。古人說的話有道理,「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我們互相都是讚歎,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善念、最好的善緣;也給這些破齋犯戒的佛弟子讓他良心發現,他會回頭,回頭是岸。如果他做錯事情你常常罵他,他罵皮了,他也無所謂了,依然我行我素,根本就不理會你,反而什麼?反而讓他不知道反省,不知道回頭。如果他的惡行、惡業我們一句話不說,他有一點點善行我們都讚歎他,久而久之良心發現,這叫教育,這真叫護法、護持。所以這個意思非常之好,非常的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果然能依教奉行,你是真佛弟子。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還是看到世間過失,我們講經也常常說,不是世間過失,是你自己的過失。自己什麼過失?妄想分別執著,你說是不是?昨天我還說一個人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他就成佛了;能夠放下分別執著,他就是菩薩;妄想分別放不下,執著放下了,他就成阿羅漢,他也超越三界,那就對了;你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放下,你是六道凡夫,你錯了。這三樣東西要不能一時放下,你就不能往生,念佛為什麼往生?這個東西是沒有放下,但是在往生那一刻,就是那一剎那,他放下了,他才能走得了,所以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臨死,最後嚥那一口氣還放不下,那一生的佛都白念了。

      淨宗講得很好,帶業只帶舊業,不帶現行。舊業是什麼?昨天的業都是舊業,可不帶今天的、不帶現前的,現前這一念還在就不能往生。所以我們念佛,每天念佛就好比什麼?好比練兵,訓練,臨命終那個時候就是打仗,希望臨終最後一念是正念,是阿彌陀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才能往生。由此可知,平常這個訓練非常重要,你臨終才有把握;平常訓練要是疏忽了,臨命終時沒有把握。到那個時候還有一念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就誤了大事。

      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日用平常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臨終一念來想。所以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念佛怎樣才能成就?他那個方法很好,把「死」貼在額頭上。就是說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我今天就要死了,看看你還要不要放下?他老人家的關房我去過,他關房裡小佛堂很小,一間房子,大概只有我這個攝影棚三分之一大,佛案上只供了一尊阿彌陀佛,佛像背後牆壁上貼了一個字,他老人家自己寫的「死」。天天看到死,時時刻刻想到死,萬念俱灰,萬緣放下。對人謙虛恭敬,只有對什麼人有責備?真正肯受教的學生。他老人家一生不收出家徒弟,沒有出家徒弟,都是皈依的弟子,在家出家皈依弟子。真正肯學,真正好學,真正想這一生有成就,那他就很不客氣的教訓你。如果不是真心想學、想求生淨土的,他老人家對你很客氣,你會看到他很慈悲。

      這是我們在現前的社會看到對出家人、對佛教的誤會,對出家學佛錯誤的看法,影響整個社會;對於佛陀教育的誤解,障礙佛陀教育的推動。不但他自己不學,讓社會大眾看了這個現象也誤會佛教是迷信。我在童年的時代,小學、初中都以為佛教是迷信,對它沒有好印象。我接觸宗教比較久,因為同學當中有基督教徒、有回教徒,他們做禮拜常常邀我去參加,我也去過很多次,聽聽牧師、阿訇講道,也覺得滿有道理;看看他們的經書,也都能生歡喜心,唯獨對佛教嚴重誤會。因為佛教沒有人講經,寺廟很多,都是燒香拜拜,都是做經懺佛事,超度死人,所以印象很不好。不能怪社會大眾,現在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我們違背了佛陀的教誨。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那是什麼?用今天的話來講辦班教學。我在台中的時候,李老師的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他老人家一共辦了三十多個班,開班教學,有長期的、有短期的。像大專佛學班時間就短,兩個星期,最長的一次好像是第三屆,四個星期,那是暑假期間最長的,通常以後寒暑假都是兩個星期,這是比較短的。長期的,講經的班,最長的《華嚴經》這個班。講《阿彌陀經》班、《無量壽經》班,《無量壽》大概是三、四個月,像講《阿彌陀經》大概是一、二個月。辦班教學,使人明理,持戒守法。

      除這個之外,蓮社裡面念佛班有四十八班,依照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蓮友太多了,分班,四十八班。平常念佛,每個星期兩次來聽經,每個月每個班還有一次聚會,邀請老師講開示,解答疑問。這都是長時期的,月月都有的,幾十年不間斷的。對於兒童,他辦了兩個幼稚園;對於老人,有一個安老院;對於病患,他有一個菩提醫院;年輕人有青年班、有女青年班。在科目上,有佛學班,有儒學班,還有教書法的書法班,詩詞班,美術繪畫班,一共開了三十多個班,開班教學,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是這樣的,所以它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我們這才明瞭什麼是佛教,才搞清楚、才看清楚佛教沒有迷信,而且佛教不是宗教,是社會教育,為什麼?宗教裡面決定不能少的是神,佛教裡頭沒有,佛教裡頭只有老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他不是神,他是老師。所謂成佛,這個經論上,《華嚴經》上講得這麼透徹,「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話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那什麼是佛?佛就是如來,他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相好,佛說這個智慧、德能、相好一切眾生統統有。佛在哪裡?一切眾生個個都是佛,你本來成佛,現在為什麼不是佛?現在你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變成凡夫。

      《華嚴經》上教我們,只要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如如佛,諸佛菩薩那種智慧、神通、德相你統統有,你全都恢復了。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你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蓋住了、障礙了,雖有不能現前,不起作用。所以凡夫成佛,在理論上講一念之間。你只要肯放下,那你就成佛,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成佛,現在放下,現在成佛。妄想放不下,能放下分別執著,你就成菩薩;分別也放不下,那你把執著放下,你就成阿羅漢。放下執著就是放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從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它不是真的。

      我當年向章嘉大師請教,我說我知道佛法好,有了粗淺的認識,這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向他請教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能夠契入?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我學了五十五年,感激老師頭一天就把這個祕訣教給我。我真幹,但是放得不徹底,雖不徹底,這是煩惱習氣太重,一年比一年放下多一點,一個月比一個月放下多一點。這樁事情你們同學有沒有發現?我相信大多數的人沒有發現,有少數人很細心,他們發現了,怎麼發現?聽我講經,年年不一樣!年年不一樣,年年有進步,月月不一樣,月月有進步。

      智慧不是學來的,智慧從哪裡來的?放下一分,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就透一分,放下二分就透二分,德能相好亦復如是,這叫性德的顯露。看破放下是修德,雖有性德,你要沒有修德,性德就不會現前,所以諸位只要細心去觀察你就看出來。要看得透徹,要放得徹底,這叫真正做功夫。以這個實際的功夫念佛求生淨土才相應,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道理在此地。

      一定要依教修行。佛給我們講的決定不錯,普賢菩薩十願你能夠學到,那叫大修行。心地清淨平等慈悲,一切恭敬,對人對事對物隱惡揚善,這是「稱讚如來」。所有一切不善的不放在心上,見聞接觸所有一切善的,沒有不讚歎,這叫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凡是對眾生有利的,盡心盡力的貢獻,佛法講供養、講布施。「懺悔業障」,怎麼懺悔?天天改過,天天自新,天天看破,天天放下,真懺悔!「隨喜功德」,就是我們常講隨緣,日常生活當中樣樣隨緣,心地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說多自在!「請轉法輪」,不要請別人,請自己;請別人,人家不答應你就生煩惱了,請自己。「請佛住世」,也是請自己,正法久住。

      末後這一條重要,「恆順眾生」。眾生造惡、造罪也要隨順,他墮三途、墮地獄,還是要隨順,很有耐心等待機緣成熟;機緣不成熟度不了他,你跟他講什麼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他必須造業受報,苦難受盡他才會回頭,他才會覺悟,這個時候你去幫助他不遲!像這些道理、這些事相,大小乘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我們要學學不完、學不盡,但是你只要抓到綱領,你就能契入,這叫會學。

      所以祖師大德們常常測驗學生,問他「會麼」?這句話裡頭意思很深很深。會學的人,經論上我們常常看到善學,經上講的善學就是祖師所說的會麼?會,能契入,不會,那就難了,會,好教,抓住了綱領。看破就是清楚明白,一點都不糊塗,智慧!放下就是持戒,就是得定。持戒,恆順眾生,得定,清淨不染,這是佛法,這是自性!佛法不是別的,佛法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真心本性裡面,惠能大師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我們常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統統沒有,自性真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是什麼?妄心裡頭有,不是真心,所以它不是自性、不是真心,它是習性。習性不是真的,習性可以斷掉的,可以放下的,真性裡頭沒有。真性裡面無量智慧、無量德能,只要你把虛妄的捨棄掉,真的就現前。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要去求真,真自然就現前了,這個說法說得好,「但除妄想,莫更覓真」。你要是再求真的,真的就變成妄的,你不求自然現前。好,這後面還有一小節,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