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9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九四卷)  2002/7/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94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臺面寶地偈頌第二首:

      【金剛為地甚可悅,寶輪寶網具莊嚴,蓮華布上皆圓滿,妙衣彌覆悉周遍。】

      這四句偈對前面長行都很清楚,重要的是我們要曉得它表法的意義,我們怎樣學習。「地」是講的心地,『金剛為地』。前面跟諸位說過,金剛是表智慧,真實的智慧,絕對不是我們世間一般人講的聰明,那個沒有用處,智慧不是從問學當中得來的。世間人書念得多、看得多,我們講的是觀光考察見識很廣,這些佛法裡面都稱之為記問之學,這裡頭有知識、有聰明,這是可以學得來的,不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六道凡夫沒有智慧,智慧要從定中來;換句話說,清淨心就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可見得要到清淨心現前,清淨心是禪定,佛法裡面講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那是智慧。

      所以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透出來的,是從禪定裡面透出來。不是說書讀得多、經讀得多就有智慧了,不是的,那是世智辯聰,不管用的,這一點我們就很容易辨別。真正智慧生的時候,煩惱就沒有了。你還有煩惱習氣,哪來的智慧?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檢查出來,最重要是自己,我自己到底有沒有智慧?別人有沒有智慧,說實在的話,他有智慧我也沾不到光,他沒有智慧我也不受損害,最重要的是自己。凡夫的心是妄想,妄念紛飛,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佛菩薩的心,是般若智慧。佛門裡頭常講:禪是佛心,諸位一定要知道,那個禪不是說禪定,也沒有離開禪定。那個禪是講什麼?禪是講般若智慧,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心是般若智慧。怎麼知道?諸位讀《壇經》就明瞭。

      《壇經》是禪宗必須修學的功課,《壇經》上第一句話,六祖說的「總念般若波羅蜜多」,開宗明義就把什麼是禪給你說出來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瞭,中國禪宗不是講禪定,是講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怎麼生的?從禪定生的。禪定是手段,般若是目的;不依禪定的手段,般若智慧不能現前。總得要明瞭,否則的話,你到哪裡去修?般若現前,煩惱就沒有了。為什麼?轉了,轉煩惱為菩提。所以能大師在五祖那裡才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就是般若現前的樣子,起心動念它是智慧,它不是煩惱;換句話說,他沒有妄想,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不是智慧,這個地方首先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

      我常常勉勵初學,教初學,你們一定要記住、要明瞭,學佛學多少年了,連邊都沒有摸到,什麼原因?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放下,你智慧從哪裡來?不但智慧不能來,戒定都沒有,你沒有學佛,你在佛門裡頭混日子。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真正要想學佛,從哪裡入門?我講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障礙你,障礙你修戒定慧;換句話說,障礙你學佛。你要問我從哪裡學起?我告訴你,就從這十六個字學起。把這十六個字放下,把這十六個字拋棄掉,你的障礙就沒有了,你的戒學能成就,定學能成就,開智慧就有指望。這十六個字要不放下,你今生來世依舊搞輪迴,你搞的是世間法,不是佛法。在佛門裡頭也是搞世間法,你天天念佛、拜佛、誦經、持咒,全是世間法,把無上的妙法都變成修世間的福報,有漏福報。為什麼?有漏心、輪迴心幹什麼都是輪迴業。

      我這個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學佛的人不能有自私自利,不能有名聞利養,不能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不可以有貪瞋痴慢。你們仔細去想想,每天認真的反省,這十六個字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淡薄?果然淡薄了一些,我們不能說一天一天,一天一天恐怕辦不到,一月一月你才能見到效果;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你的功夫得力了。你要不每天認真的反省檢討、改過自新,你不會有進步;如果不進步,麻煩就來了。你要穿上這一套衣服,你就造罪業。這一套衣服是佛菩薩的標誌,我們今天講招牌,打著佛菩薩的招牌造輪迴業,其他的都不說,這個罪有多重?你要問我這是什麼罪?我簡單的告訴你,這叫做破壞佛菩薩的形象,這叫做破和合僧,那你就曉得,戒律裡面講這個罪業的果報在阿鼻地獄。不是嚇唬人的,是事實真相!

      世間的苦難不是苦難,算不了苦難,畜生、餓鬼、地獄那是真正的苦難。三途很容易進去,很不容易出來,這個事實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如果你能把這十六個字捨棄掉,你的智慧就生了。愚痴的人、沒有智慧的人,這十六個字放不下,誰能放下?有智慧的人就放下了。為什麼?他知道這個東西是造罪業的根本。我能把這個根本拔掉,永遠不造罪業,縱然有點過失,那是小過失,算不了什麼大過失,學佛你才能夠正解,正確的理解,不會把佛經解錯了。你有正見,你有正思惟,這容易入門。麻煩就是這個,你想想看幾個人能把這個捨掉?想捨捨不掉,起心動念總是個「我」,我的利益、我的好處,這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諸位你要想成就,你要相信我這個話,捨是不容易,給你講要淡薄。什麼時候有一點智慧現前?真的捨掉了,這是老實話。捨不掉,智慧不能現前,這個東西把你的智慧蓋住了。

      這個地方講的法身菩薩,他斷掉了,斷得乾乾淨淨,所以他的金剛般若智慧現前,起心動念金剛般若。「金剛為地」,這樣的心,這是我前面跟諸位講過的真誠心、正覺心,真誠、正覺達到了高峰。『甚可悅』,這個「可悅」不是別人,是自己。一般經裡面講的「法喜充滿」,儒家《論語》裡面講的「不亦悅乎」,就是這個。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相關,永遠是法喜充滿。下面這是起作用。處順境、處逆境,對善人、對惡人,都是一片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就是『寶輪寶網』,這就是『莊嚴』。佛經裡面講的莊嚴,我們把它換句話講,大家就懂得了,「真善美慧」。處事待人接物從內心裡面發出,表現在外面是真善美慧,一絲毫虛偽沒有,一絲毫染污沒有,一絲毫的傲慢沒有,一絲毫自私沒有,真善美慧從這個地方表現出來。「輪」代表圓滿,沒有欠缺,「寶」表性德,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都透出來了,佛法當中常說的萬德萬能,圓滿的德能。這一樁事情我們有少分相應,透少分的德能。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學佛,一下到佛的這個境界,當然做不到,沒有人能做到。像爬樓梯一樣,步步高升,境界往上提。提升境界,沒有別的,放下!你想想看,我們上樓,我們不放下第一個階梯,我們不能爬上第二級;放下第二級,我們就能上第三級,就是這個道理。你不能放下,你永遠站在地下,樓梯在你面前,一級你也沒有上去;你要上一級,你把那個地放下。菩薩聰明,歡喜放下,得到馬上就放下,絕對不保留;保留就停止在那裡,不能前進。像上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往上去,他不停。諸位細細去想這個道理,只有不停,他才是圓滿的,他一停止就耽誤了。縱然繼續再往上爬,你也落在別人後面,別人已經上去了,你還在半路。

      「網」含義就多了。輪是自利,圓滿的自利;網是利他,自利利他。自利不利他,談不上莊嚴,利他不能自利,也談不上莊嚴;圓滿決定是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自他不二,這個意思才圓滿。所以佛教導我們,受持是自利,讀誦是自他兩利,為人演說是利他,利他當中有自利。為什麼?自己要表演,自己要說,說就是溫習。孔老夫子講得好:「溫故知新」,豈不是自他兩利!這不是個道理,這是事實,我對於這一方面經驗豐富,體驗很深。只要你們細心聽我講經,特別是同樣一部經,我講過很多遍的,遍遍不一樣,愈到後面愈精彩。不是我前面故意說得淺,不是!我前面說的那就是我的境界,第二遍講的是我第二遍的境界,這兩相一比,不一樣,境界提升了,這就是夫子所說的溫故知新。

      菩薩為什麼「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請,他也去表演、去給他說,沒有別的,提升自己境界,希望自己早一天成佛,就是這個道理。不肯給人說,不肯溫習。最大的進步是為人演說,你不肯做,你的進步遲緩,這是說得好;如果講得不好的,恐怕你會退墮,你退轉,你墮落了。能常常為人演說,你能夠保持住,不但不退轉,進步。特別在什麼?演!演是做到,我們常講說到做到。你看看,演擺在前面,說擺在後面,它為什麼不說「為人說演」?你想想這個字、這個名詞,它是什麼意思?做到以後再說!演說,演是做到,表演,做到以後再說。如果是說演,那就是說了以後再做。中國這個名詞,我常常講文字、詞彙充滿了智慧,演說是做到說到,先做後說。佛在經教上教我們的,我們做到了沒有?

      我們道場九樓要做一個「萬姓先祖紀念堂」,不是百姓,現在正在做這個祖先的牌位。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有一萬二千多個姓,這個牌位的排列我們按姓氏的筆劃,這是最公平的,也容易找。我們不是按照百家姓,趙、錢、孫、李,不是按照這個順序,我們按照筆劃。同一個筆劃裡面這個排列,單姓的單字的擺在前面,兩個字的擺在其次,還有三個字的。中國姓氏最長的是九個字的,很少人聽說過,七個字、八個字、九個字的,我們的邊疆少數民族。所以在同一個筆劃,我們的順序按這個排,按字數多少排,好找。現在正在趕著做牌位,牌位做好之後,我們要陳列出來,今年冬至我們舉行一個祭祖法會。祭祖法會怎麼做?照我們往年在「華藏圖書館」的作法,「華藏圖書館」很多年來都是這樣的,我們這個道場沒有經懺佛事、沒有超度、沒有法會,一年三次祭祖,清明、中元、冬至,一年三次,以後這個地方也是一年三次。

      祭祖用什麼儀規?佛七,大家到這個地方來念七天佛。我們希望這個佛七七天七夜不中斷,七天七夜,當然你沒有那麼長的時間,輪流,輪班來。預先我們報名登記,你是什麼時候到這邊來念佛;這個七天,白天你念幾個小時,晚上你念幾個小時。二十四小時念佛堂都有人在念佛,也都有法師在帶領。我們總得請個七、八位出家人輪流來帶,分班就由佛七主七和尚去負責,看一個人念多少個小時,輪班。最後一天做一個三時繫念,佛事圓滿,這個好!在祖先紀念堂裡面念佛,我們用這一種來供養我們的祖先。一般那個祭祖的儀式收不到效果,那只是一兩個小時,儀式完了就沒有了,實在講有形式沒有實質。我們今天重實質不重形式,希望我們道場首先做表率、做模範,把這個祭祖的佛七法會帶動起來。

      我們第一個佛七在冬至,冬至前面七天這個佛七就開始,冬至那一天三時繫念。到明年清明,清明前七天佛七,清明那一天三時繫念。中元是農曆的七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前佛七,七月十五這一天三時繫念。我們這個道場一年就做這三次祭祖活動。祭祖活動裡面可以帶牌位,這個超度的牌位,可以帶牌位,這是印光大師往年在念佛堂裡面他這個作法,我們效法祖師。所以如果同修當中要超度家親眷屬的,可以,可以帶牌位,不另外做超度佛事,念佛超度,天天迴向。這也是屬於這個地方的「寶網」,寶網的意思很廣很廣,我們這個在寶網這一句裡頭。

      『蓮華布上皆圓滿』,蓮華表法的意思多,前面跟諸位說了不少;表清淨不染,表因果同時。因果的教育就是蓮華布上怎樣做到圓滿。因果教育印祖一生提倡,我們一定要接著祖師這一個事業,要更把它發揚光大。前面我跟諸位提過,我們用文學藝術,用種種不同的方式,集合現在的科學技術,向全世界推廣因果教育。早年我在美國,有同學蒐集中文的譯本,還帶著有圖畫的,大概我想我們淨宗學會跟學院的檔案室裡頭應該能夠找得到,完全是外國的,講因果輪迴的。大部分也是用催眠的方式,這個人說出前生不是從人道來的,前生是從畜生道來的、從地獄道來的;畜生裡面前世他的身體是蟒蛇,還有的是熊,都是屬於野生的,我們要多多蒐集這些資料。這些資料都有出處的,不是編造的,從許多資訊發表裡面蒐集的,中國外國都很多。我們先把材料蒐集起來,然後用這些材料,用什麼方法把它展示出來,然後再用經論裡面的道理來加以說明,能令人信服,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中國古籍裡面記載這個事情非常之多,連正史裡面都有記載。在民國初年,有人發現在二十五史裡頭,把這些因果報應的事情節錄出來,編成一本書,《歷史感應統記》。這個書我們「佛陀教育基金會」印過,我記得印得還相當精緻,要大量流通。這些書在我們學佛人當中可以當作國文來讀,因為它是正史,文詞都非常的優美,可以把它當作國文來讀。如果我們要辦華文培訓班或者補習班這一類的,辦這樣的短期講座,都可以用它來做教材,這些都是「蓮華布上皆圓滿」。我們要知道,這個經典字字句句給我們啟示,提醒我們,我們要怎樣學,怎樣幫助別人學。這個社會上修學的人多了,人心就純樸了,社會安定了,安定才會繁榮。人與人的交往,希望逐漸逐漸能回歸到信義,人講信講義,偷盜就沒有了。你們想想看,哪有講信義的人會幹偷盜的事情?講信義的人哪裡會有騙人的事情?存心騙人、存心佔別人的便宜,這種人沒有信沒有義。為什麼他沒有信沒有義?他不相信因果報應。所以,因果的教育確確實實它能夠幫助人回歸到仁義禮智信,不可以疏忽。

      我在講席裡面講過很多遍,中國這個國家民族在這個世間幾千年還能存在,還沒有被消失,這麼一個古老的國家,什麼原因?我過去想得很久,它有三寶維繫著這個國家民族永垂不朽。第一個就是孝道,代表孝道的是祠堂。中國在海外的僑民,中國人散居在海外的人多,真的,這個世界上哪個地方有土地,那個地方就會有中國人。中國人沒有不敬祖先的,家裡頭都供一個祖先牌位;中國人沒有不愛自己這一族的,我們講這個姓氏、這個族,遇到同姓的都會講「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同宗同姓同鄉鄉土的觀念,那個感情特別深厚!所以只要是中國人聚集的這些處所,你去看一定有祠堂、紀念堂。在外國,我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見到的很多,每年他們的宗族至少有一次聚會,同宗族的人這一天統統都來祭祖。所以祠堂表孝道,維繫國運。

      第二個是教育,師道,孔廟做代表。從漢武帝制定了國家教育政策,以孔孟學說為主流。中國在這兩千年來改朝換代很多次,不少次,唯獨祭祖、祭孔沒有改變過,朝朝代代都依教奉行。這裡頭什麼原因?肯定有大道理在,維繫道統,維繫人心,社會安定、天下太平要靠這個。還有一個不能少的,城隍廟。現在很多人疏忽了,從前不疏忽。城隍廟是教育,它教什麼?它教因果,教人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一定要得惡報。「蓮華布上皆圓滿」,因果教育真的是蓮華布地,為什麼?在中國每一個城鎮都有城隍廟,大的縣市有好幾個城隍廟,小縣市至少都有一個,不迷信,它教人斷惡修善。這是三寶,祠堂、孔廟、城隍廟,三寶。只要這三寶在,這個國家民族永遠存在。

      我們在南洋,華僑到南洋的人多,這三寶都帶去了,有祠堂,有孔廟。現在馬來西亞麻六甲有沈老先生,九十多歲了,這是馬來西亞的大儒,九十多歲了還在講四書五經,我們不能不佩服。最近他要發起建孔廟,我贊助。在南洋,雖然城隍廟少見,大伯公到處都有,大伯公就是中國的土地廟。土地廟跟城隍廟是同屬於一個類型的,都是教因果的;城隍好比是縣市長,土地好比是鄉鎮長。在從前,我們家鄉是個小縣分,小縣城,城隍廟有一個,土地廟就很多,大概有十幾二十個,教因果教育。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藏海安布莊嚴」,偈頌第二首:

      【金剛為地甚可悅,寶輪寶網具莊嚴,蓮華布上皆圓滿,妙衣彌覆悉周遍。】

      前面三句跟諸位介紹過了,後面還有一句。說到因果教育,我們講到城隍。現在我們這個道場,印的有城隍的畫像,這個像是台灣江逸子老師他畫的,這個原本現在在澳洲供養。這個像是從原本照相而且縮小了,現在縮成差不多是照片十寸的樣子,我們一般供養比較方便。在市面上買相框可以買得到,家裡面都可以供養。城隍也是我們的護法神,不但是佛門裡面的護法神,他是我們國家民族的守護神,這個要知道。

      末後這一句『妙衣彌覆悉周遍』,「妙衣」前面跟諸位說過,衣表禮儀、表遮羞,遮羞就是忍辱的意思。所以佛家講我們這個袈裟叫忍辱衣,特別表這個意思。禮儀,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得到,佛法裡面講八萬威儀,儒家也講三千威儀,這是日常生活當中的細節,微細的這些規矩。佛門出家人初學,威儀是二十四門,在沙彌戒律裡頭;沙彌戒律前面是十條戒,後面是二十四門威儀。在此地是「妙衣」表這個法,但是現在沒有人學了。中國古時候這個威儀都在《儀禮》裡面。古禮有三種:《周禮》、《儀禮》、《禮記》。《周禮》就相當於現在國家的憲法,周朝的憲法,典章制度都規定得很清楚;《儀禮》是一般生活的細節,包括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現在已經沒有人去講究這些東西了。我們說到這個地方,不能不懂。人懂禮,即使我們現在不想學禮,可是遇到有禮貌的人,總是喜歡,這是人的天性。

      由此可知,禮不是人為的,禮是天然的,天然的就是性德的自然流露。佛法的戒律不是釋迦牟尼佛制定來約束人的,不是的。釋迦牟尼佛自己在生活當中表現就是這樣的,他演,他都做到了,你把它記錄下來就叫戒律。你將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你給他做一個介紹,那就是戒律。不是制定的,確確實實像經上所講的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它是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裡頭流出來的,我們要明瞭。我們今天看這個東西的時候,你說學經教倒還有一點興趣,要叫學戒律的時候,沒人來。我們在這裡講經,如果講戒律誰來聽?沒有人肯來聽,聽了處處受約束,怎麼也不自由、不自在。現在講民主自由開放,還要這個東西幹什麼?而不知道這些東西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現在不喜歡,什麼原因?我們隨順煩惱習氣已經成習慣了,把煩惱習氣看作自然,把自然的性德反而覺得格格不入,這個問題嚴重。

      學佛的人要不能認真好好的學,不但你成不了佛,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成了問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各個戒律清淨,威儀具足,我們到那裡去一切不習慣,跟他們格格不入,你能進得去嗎?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一般人都能懂得的。你總不能在那個團體裡面放逸,那不可以的。大家都守規矩,你一個人不守規矩,那像什麼話?別人不責備你,你自己也覺得難看。所以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無量壽經》上頭一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的威儀具足,一條細行都不缺。佛在經上確確實實說明白了、說清楚了,我們不認真學習怎麼行?總得要守規矩。

      佛教在中國,唐朝時候百丈大師,他明瞭印度這些禮俗跟中國人的觀念不一樣,跟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我們沒辦法去做。但是學佛應當要知道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可以改變,實質不能改變。所以他老人家依照戒律的精神、原理原則重新寫一部戒律,叫《清規》,他不叫戒律,叫清規,我們後人稱為《百丈清規》。《百丈清規》就是古印度佛教戒律的中國化,那時候是唐朝,唐化,現代化了。我常常講佛家教學要懂得本土化、現代化,為什麼?你要度的是本地人、是現代人。你在這個地方建道場,你不是度外國人,你不是度古人,你度現代人,度這個時候的人。你要是跟這個時候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脫了節,你怎麼能度現代人?你就度不了。這是近代佛教傳到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度不了當地人的原因,就是他不懂得本土化跟現代化。印度那些高僧大德比我們是聰明,他到中國來的時候,馬上跟中國社會風俗人情打成一片,受中國人歡迎,受中國人愛戴,佛法在中國就扎根,開花結果了。

      所以我們近代這些法師到外國去弘法,比不上古印度的高僧;又不知道去研究、去學習:古印度高僧從印度把佛法傳到中國來他是怎麼成功的?他不去研究這個,搞自己的一套,到外國建道場也建宮殿式的。宮殿式的建築物在中國行,能夠為大眾接受,到外國就不行,外國人一看這是外來文化,一看到建築物他心裡就有一道隔閡了,這是障礙!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要是保持中國人這種生活方式、中國這些禮俗,外國人更是不能進來了。到什麼時候佛法才能夠普及到全球?要靠這些傳法的大德們的智慧,沒有智慧不行。好,這一首偈就介紹到此地。我們再看第三首:

      【菩薩天冠寶瓔珞,悉布其地為嚴好,栴檀摩尼普散中,咸舒離垢妙光明。】

      「冠」是帽子,帽子也是屬於衣的一種,頭上戴的。它跟衣的作用沒有兩樣,保護頭髮的。古人頭髮都是留著的,沒有剃頭的,頭髮很長,梳在上面挽一個髻在這個當中,用帽子把它戴上。帽子的種類很多,古時候士農工商人民戴的帽子、穿的衣著都有一定的,不能亂穿,你是什麼身分,穿什麼樣的服裝。這是什麼用意?便於行禮。人在這個社會上有尊卑上下,地位卑下的見到地位高的一定要知道行禮,便於行禮。現代這個時代沒有了。

      譬如從前皇帝,在古代的中國他的服裝是代表他的身分,他戴的帽子叫「平天冠」。帽子上長長的像一塊板一樣,表什麼意思?表平等。你是國家的領導人,你對於全國人民要平等對待,它表這個意思。前後有冕旒,這個帽子前面掛的像一串一串穗子一樣,皇帝是十二串,有用意的。什麼意思?你是做領導人,對於一切事情不要看得太清楚,你看得太清楚,你底下的人就不能辦事了。只要大致不錯,過得去就行了,不能夠苛刻的要求,取這個意思。你再仔細看,他這個帽子兩旁邊還有兩個棉花球,幹什麼?塞耳朵的,聽也不要聽得太清楚。做領導的人有權、有智慧決策問題,做大臣的人他要辦事。

      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領導人要有權,下面辦事的大臣要有能力,權與能要分別清楚。所以你做一個國君、做國家領導人,你不是辦事的,任命大臣來辦理國家的事,你有這個權任命。他辦得好,讓他繼續辦;辦得不好,再換一個,這是你有權。所以他戴的這個帽子不一樣,那個顯示出要平等。但是底下辦事人戴的帽子跟他的型式不相同,這些文武百官戴的帽子叫「進賢冠」。你看看我們現在這個城隍,城隍是護法,城隍也皈依三寶,我們也稱他菩薩。他這個服裝是宋朝的,照宋朝服裝來畫的,他戴的帽子就是進賢冠,前面低,後面高出來。表什麼意思?前面是自己,後面是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要高過我這一代,這個用心多好!

      天天戴上這個帽子,你就想到什麼意思。要培養人才,要愛護人才,希望後一代的人才超過我這一代,比我做得更好,用意很深。帽子兩旁邊有尺,這個尺愈長,官愈大,地位愈高。表什麼?表影響。做宰相那個影響面大,他的尺是最長的;縣市長比較短一點,用意很深,念念不忘選拔人才。所以古時候的國家,最高的賞賜給誰?替國家推薦人才的人。也許有人聽說古人有這麼一句話,「進賢受上賞」,這是最上等的賞賜,給誰?替國家推薦人才的人。這是帝王獎勵一些人替國家選拔人才,他定的有這個制度。地方上的首長官員,他的政績是選拔人才擺在第一,替國家選拔人才,所以從前中國實在講也是選舉。

      「選舉」這兩個字是古老的名詞,漢朝的時候就選舉,但是不是人民選舉,是官吏選舉,就是地方的主管官他要替國家選拔人才。選拔不是公開的,公開恐怕就有舞弊。怎麼選法?私訪,換著便裝到外面去查訪。當然有人給他推薦,給他說「某個年輕人不錯」,這個地方長官聽到之後,找時間去看一看,看看也不能夠暴露身分,去跟他接觸。選拔的標準兩個字:「孝廉」,孝廉兩個字一直用到滿清,這是國家選拔人才的標準。古人常講:「忠臣出孝子之門」,這個人在家裡頭對父母能盡孝,肯定為國家能盡忠。所以選拔人才第一個條件是孝,第二個條件是廉,廉是廉潔。這種人來做官辦事,大公無私,不會貪污,不會循私,所以選拔人才的標準是這兩個字。這個標準從漢朝建立,一直到滿清都還用這個方法、用這個標準,標準沒有改變。

      所以中國歷代有那麼多賢人在歷史上留名,他們被選都是孝廉。不孝父母,不廉潔、貪而無厭的,沒有人會選你。你書念得再好、才華再好,那也不選你,國家不會培養你的。具足孝廉條件的年輕人,地方首長把他選舉出來,國家來培養他,他進學讀書,讀書的費用國家給他。諸位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袁了凡那是被選出來的,進學做童生,童生就是秀才。進學之後,國家給你一份待遇,那個時候都是用米,國家每個月給你多少米糧,你能夠養家。雖然不是很富裕,你可以專心讀書、專心求學,你這個生活能過得去,不要為衣食操心。

      所以地方首長戴的帽子是進賢冠,穿的衣服,衣服的顏色代表你的品級,你的地位高低;衣服上還繡著有圖案,這個圖案也代表你的身分地位。譬如皇族,皇帝穿龍袍,那個親王(皇帝的兄弟)也是穿龍袍,裡頭有等級的;顏色是一樣的,而龍那個圖案也是一樣的,龍的爪子不一樣。皇帝穿的是五爪的龍,那個龍是五個爪子的,那是皇上穿的;親王穿的四個爪,沒有五個爪,四個爪;再低一級的三個爪。你從這裡去看,你就曉得他是什麼身分。文武百官衣服上都有品級,容易識別。現在社會裡頭沒有了,大概只有軍隊還帶著有階級,你一看就曉得他是什麼地位,文官沒有了。現在在中國也統統都穿西裝了,出來的時候誰認識你?於是當然就有很多人對你失禮。但是你不能怪他,現在沒有章服。這些『菩薩天冠寶瓔珞』,古時候瓔珞也是表身分地位的,也不是隨便戴的,最普通的講便於行禮。

      底下一句,『悉布其地為嚴好』,「嚴」是莊嚴,美好的莊嚴,「悉」是普遍。菩薩天冠寶的瓔珞在華藏世界不希奇,到處都是,可是在我們人間就希奇了。這一句我們怎麼學習?我們學習平等。要學習栽培下一代,把栽培底下一代當作我們事業裡面第一樁大事。無論我們在這個社會上這一生當中從事哪一個行業,一定要知道後繼有人,這是寶;如果後繼無人,你這個事業就斷了。你一生做得再好,你後頭沒有人繼承,你的事業等於零,一代就完了。中國古人的觀念傳宗接代,所以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個「後」不是說你有子孫,那個不算,那個哪個沒有?你的子孫他們的成就要超過自己之上,那叫做「有後」。後代是人才,所以你要盡心盡力的培養。

      最明顯的一個代表是帝王。帝王登基,我們現在人講就職,他就職大典完了之後,第一樁辦的事情是什麼?立太子。你看看把這個繼承後代是第一樁大事,他有好的繼承人,他這個王朝這個事業代代傳下去,這叫事業;不能一代就完了。一般民間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也是培養接班人,所以這個商業裡叫老字號,它這個招牌幾百年,它這個行業幾百年不衰,老字號。代代有人接著幹,檢討改進,研究發展,所以他一代比一代高,道理就在此地。中藥北京同仁堂,老字號!如果他後代沒有人,這個店就得關門。從前人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愛祖宗,愛護祖宗傳家的這個事業,子孫裡頭一定會有人繼承他們家裡的傳統。

      為什麼古人會有這種思想,現在人沒有了?不願意做父母或者祖父母的事業,他們不喜歡,要發展自己。古人之所以有這個傳統觀念,這是教育的關係,同時這個教育裡頭最重要的是服務社會。他對於名聞利養很淡泊,他對於服務社會這個理念很強烈。現在的教育對於服務社會這個觀念很薄,名聞利養這個觀念很濃。服務社會是一個口號,不是真的,怎樣獲得自己的名利那是真的,這是跟從前人在思想理念上根本不相同的地方。所以古人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他這個行業是服務社會的,他不是求名求利的,所以他這個事業他有興趣,他裡頭有樂趣,真的是積功累德。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無一不是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心地多厚道!社會是個多元的,人不能夠獨立在社會上生存,要靠大眾。我們衣食住行哪一樣不靠大眾?各個都是懂得為社會服務、為大眾服務,彼此共存共榮,古時候的教育重視這個理念。

      『栴檀摩尼普散中,咸舒離垢妙光明』。「栴檀」是香,「摩尼」是如意。香表薰習,香表遠聞散布,它表的意思是影響,香的影響。香表什麼?表性德;摩尼,是如意。換句話說,「栴檀摩尼」如果我們合起來籠統的來說是戒定慧,戒香、定香、慧香,戒摩尼是戒自在、定自在、慧自在,摩尼是自在如意的意思。「普散中」,這個「中」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會一切大眾,性德能夠影響到整個社會。前面我們說過,空間至少影響整個世界,時間要影響到底下一代、世世代代。誰做到了?釋迦牟尼佛做到了。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面的影響是五印度。印度那個時候沒有統一,就像中國,中國也沒有統一。周朝的末年,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八百諸侯,八百諸侯是八百多個國家,印度也是這樣的,所以在那個時候他的影響就是國際。時間影響到今天是二千五百多年,佛在經裡典裡面告訴我們,他的影響一萬二千年,正法、像法、末法。影響這麼久,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大的面、空間,「栴檀摩尼普散中」。

      我們這是不談華藏,把它縮小範圍,我們應當如何學?要學聖、要學賢。孔老夫子著作不多,像釋迦摩尼佛那麼多,那真的是希有,古今中外找不到第二個人。佛講了這麼多經典,失傳的不曉得有多少。流傳到中國來,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經典是貝多羅樹葉寫的,很笨重!一部《華嚴經》恐怕要好幾匹馬才能夠背到中國來。不是全部的,殘缺的本子。第一次到中國來,翻成的《六十華嚴》,三萬六千偈。我們知道《華嚴經》全經是十萬偈,三萬六千偈差不多是三分之一,到中國來翻成中文叫《六十華嚴》。第二次傳到中國,實叉難陀帶來的《華嚴經》,還不到一半,四萬五千偈,五萬偈才一半,但是比晉朝傳來的多了九千頌,非常珍貴。唐德宗貞元年間烏荼國王進貢,就是給皇帝送的禮物,禮物當中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只有這一品。這一品四十卷是完整的,沒有漏失的,很珍貴的,那也翻出來了。所以弘一大師教我們讀《華嚴經》,讀《八十華嚴.離世間品》總共就是五十九卷,第六十卷就不要念了,念《四十華嚴》。因為六十卷就是「普賢行願品」,在《八十經》裡頭它只有二十一卷,只有一半。我們現在念完整的,這一篇完整的。總共九十九卷。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栴檀摩尼普散在我們這個世間。

      現在印刷術發達,科學技術發達,這些典籍不會失傳了,因為普遍流通到全世界,許許多多國家學校圖書館都收藏。《大藏經》我們過去印過,我們「佛陀教育基金會」自己跟印刷商合印的,還有從前買的,我們買的數量多,所以折扣比較大。總共我們送到中國跟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大概是有一千七百套。現在我們又印了一千套,這一千套是台灣同修們發心的,專門為祈求世界和平,為懺除業障、消災免難而發起的。這一千套是兩家公司印的,有一家五百套已經印好了,另外還有五百套是世樺印的,大概要一年以後才能印得出來。這是栴檀摩尼。

      中國的古籍,現在很多人都曉得《四庫薈要》,也有人發心在做,我們聽到了非常歡喜。如果這個事情是真的,我們會隨喜,我們會向他訂購一批給一些學校團體結緣。往年台灣世界書局印行的時候,我一共買了三十四套,一套精裝十六開大本的五百冊,差不多是五部《大藏經》。他算我特價,一套那個時候台灣錢五十萬,我買了三十四套,送給中國每一個省、自治區、特別市都送一套,北京圖書館特別送一套,上海圖書館這是他問我要的。我現在還有兩套放在澳洲,有空閒的時候多翻翻看看。這就是「栴檀摩尼普散中,咸舒離垢妙光明」,從這個「離垢妙光明」,表法的義趣就非常的明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