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3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三九卷)  2002/06/1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739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淨」,長行第二句:

      【增長廣大功德雲遍法界故。】

      清涼大師在解釋裡面給我們說,「智導慈雲,大彌法界」。十句都是說明親近善友。中國古時候諺語常講,大概一般凡夫志性不定,上根少,下愚也少,中等根性的人最多,正是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換句話說,中等根性的人,非常容易受外面環境的影響。環境裡面特別重要的是人事環境,他親近好人,他自然就是賢人君子;他親近惡人,他自然就會造惡,帶給社會許許多多的禍害,必然的道理。佛在此地教導我們,親近善友、親近善人,這是世出世間道學成敗的樞紐,是不能夠不知道的。所以在前面第一句裡面講到,「親近一切善知識同善根故」。

      接著這一句,『增長廣大功德雲』。什麼是功德?智慧是功德,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是從智慧生的,這個我們不能不曉得。從慈悲心生的,慈悲又是從真實智慧裡頭生的。沒有真實智慧,怎麼能發大慈悲心?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為什麼那樣的重視智慧。戒定慧三學,是以慧為目標。戒是手段,定還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戒律是手段的手段。沒有戒,人不守法、不守規矩,諸位想想,他那個心怎麼能定?要達到心定,也就是心地的清淨平等,從哪裡學?從守法、守規矩,這就是持戒,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們才能夠得清淨心、平等心,心安理得。這個樣子,他才生智慧。諸位一定要知道,智慧不是來自外面的,外面只不過是個緣而已,真正的因是清淨平等心,清淨到極處,心地一絲毫雜染都沒有,這個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是把心地裡面的雜染除掉,持戒有功。

      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導我們:「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毫分是很少很少,極少不善不淨夾雜,我們的智慧就不開。學佛的同學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所求的沒有別的,求開智慧。智慧的障礙,就是清淨心裡頭夾雜著不淨、夾雜著不善,就這麼個道理。你把這些夾雜完全除掉,你的心地純淨純善,自自然然生智慧。眼見色生智慧,耳聞聲生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不是智慧,就是惠能大師講的「常生智慧」。智慧生起來,智慧起用,一定是慈悲心,大慈大悲。所以我們常講,世間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愛」。我們的說法都從果上說,仁慈博愛的因是真實智慧。所有宗教教化眾生的目的,都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也是果報,因是破迷開悟。諸位想想,要想離苦得樂,就得要破迷開悟;要達到破迷開悟,一定在教學。在宗教儀式裡面破迷開悟的,有沒有?有,那是極少數,真正是根熟的眾生。不是一般人,一般人是不可能的,一般人要靠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

      我們淨宗學院設立在此地,我們佛學講座的法會,我們一年辦四次,春夏秋冬,每一季辦一次、一會,一年四會,一會七十天,十個七。希望我們這種會,長年不斷的辦下去。講經的法師,無需要特殊的訓練,我們完全遵從老祖宗的方法。我們的老祖宗是誰?阿難尊者。世尊講經說法,阿難尊者複講。所以佛法從阿難開始,一直傳流下來到清末民初,講經法師出身都是從複講,在佛門裡面叫「講小座」,從講小座裡面選拔訓練成就的。現在佛學院很多,用的是新的一般教學方法,我們的學院依舊遵從祖師大德的傳統,我們用傳統教學的方法。所以,每一會來參加的同修,因為我們場地不大,被環境限制,實際上這是好事情,人太多就雜,很難收到效果。我們這邊將來一直辦下去,我們的名額每一屆限定四十八個人。如果這一屆報名的人多,我們收四十八位,其餘的可以到下一屆去,下一屆是三個月以後,一年有四屆,春夏秋冬,我們用節氣來做法會的名稱。這一屆是二零零二年冬季,這是第一會,下面一屆是春天,澳洲跟北半球季節是顛倒的,我們要以此地的季節來說。九月、十月、十一月,這是春天。二零零二年春季,我們是冬季開始,冬季之後是春季,十二月、二零零三年一月、二月,這是夏季,二零零三年夏季。我們這樣子作法,一年四會。

      真正發心學講經的,你就好好的聽,聽了以後複講。你肯發心複講,我們會全心全力協助你、成就你。到底下一會,就是下一屆,可能我們的教室還沒有完成,我們的教室聽說要年底才能建好。到第三屆、第三會,我們就可以分班來教學,我們有十個教室。真正發心的同學們,無論在家、出家,我們這裡有十個教室來練。學成之後,諸位要是有緣,你就到有緣的地方去教學,弘法利生。要在講台上千錘百鍊,希望大家真正發心。我們今天對自己很了解、很清楚,我們並不是上根利智,我們是中等根性的人。中等根性的人在一生當中要能學成,最好是效法古大德,一生專攻一部經,至少這一部經要講一百遍、二百遍,然後我還有餘力,我可以再學一部經,這樣子好,你會有成就,你心清淨,你心定了。你學多,你學雜了,你的心永遠是漂浮不定,你的成就當然就難,你不開智慧,這個很苦!心清淨、心定,這才開智慧,我們以這個為目標;這跟世間求學目標、方式、方法,迥然不同。現在這個時代,跟過去不一樣,科學技術發達,傳播資訊便捷。今天在全世界,需要什麼樣的老師?要專科、頂尖,才能受到社會大眾歡迎,這正是古大德教導我們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一門就是專科,長時薰修自己才能有高深的造詣。所以不求多,我們要求專精,在這裡面開智慧,在這裡面生起大慈悲心。

      心量要大,眾生無邊誓願度。清涼大師講,這個「大」是彌法界。我們不但是要幫助眼前這些眾生,幫助這個社會,幫助這個地區,幫助這個世界,還要發大心,要幫助遍法界虛空界,像《華嚴經》上講的,世界海微塵數剎土,這剎土裡頭的一切眾生,要發這樣的大心。你講《十善業道經》,你就是十善菩薩。你講《地藏經》,你就是地藏菩薩。你講《彌陀經》,你就是彌陀菩薩。往年清涼大師一生專講《華嚴經》,大家稱他華嚴菩薩,這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我們自己能夠在無量法門裡頭,代表一個法門,你成功了。你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求生佛國,必定得生。自己一生在一部經上學,在一部經上修,務必要把你所學的這部經,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百分之百的落實,把它做到。經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這個經、就是這個法門,你就成功了。心量不能不大,心量不大,不開智慧;心量小是障礙、是染污、是不善。心量要大!大到無窮大,沒有界限。再看下面第三句:

      【淨修廣大諸勝解故。】

      清涼大師給我們說,「法門勝解,皆已淨治,約位地前」。約位,位是地位,他是什麼地位?地前;地是十地,十地之前,我們曉得是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由此可知,這三個位次上,專門在學解。解得不深、解得不透,怎麼能行?由此可知,什麼地位是真正修行?登地。十地菩薩那真的是行,三賢位是求解。清涼大師判這部大經,你看看它的架勢,信、解、行、證。我們今天是在什麼地位?一定要清楚,我們在「信」,我們還沒有到「解」,這個修學不能躐等。「信」好比是小學,「解」是中學,「行」是大學,「證」是研究所,這是天然的秩序,沒有人能夠破壞的。也許你說,這個世間還有一些天才,他可以不要讀小學、中學,他就直接念大學、念研究所,十一、二歲他就念博士班,天才!對,沒錯!我們肉眼凡夫只看到這一世,他的前世呢?再前世呢?你如果有前後眼,我們講如果你有天眼通,看到他的過去生中,他還是從信解行證,還是這麼進來的。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這種能力?沒有這種能力,我們就知道,我們過去生中雖然有修學,成績並不是很殊勝,依舊停留在第一個階段,「信」這個階段,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要認真問問你,你對佛法信了沒有?「我信了,我很信佛」。沒錯,你說你很信,佛講的不殺生,你做到沒有?螞蟻來騷擾你,你會不會把牠殺掉?蚊蟲來咬你,你會不會一巴掌把牠打死?那你就不信了嘛!試問問,你還有沒有損人利己這個念頭?你要講真話。你還有損人利己這個念頭,你的盜心還在;雖然「我不偷盜」,但是念頭沒斷。你跟人家往來的時候,你的言語誠不誠實?你還會不會欺騙別人?你還會不會隱瞞自己?所以,一條一條去追究,說老實話,不信!信佛,談何容易?你為什麼不信?因為你沒有真智慧,你不了解事實真相。為什麼別人能信能行?他了解、他知道,隨順佛陀教誨對自己有真正的好處,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對自己實實在在不利。他知道,所以他才肯幹。

      我們自己要認真去思惟、反省檢討,確定自己在什麼地位上。這四個階段,你是在哪個階段?不要別人說,別人說的不準,自己反省,那非常準確,然後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修學。古德教人、教初學,十信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到信心圓滿,信心增長,就入了解門。解門,這是廣學多聞。像五十三參教導我們的,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中,成就圓滿的信心,十信心滿,畢業了,入初住。入初住,這就是參學,這一條講的「法門勝解」。從初住到十迴向,三十個位次,求解,所以在《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這個時候才真正叫廣學多聞。廣學多聞的目的,是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諸位要曉得,第一個階段信心圓滿是根本智成就,廣學多聞是後得智圓滿,五十三參成就後得智,無所不知。我們要在這些地方學習,成就自己真實的智慧,成就自己真實的功德。菩薩跟凡夫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這一定要清楚。凡夫的心是迷邪染,佛菩薩的心是覺正淨,這不能不曉得。覺就不迷,覺一定正、一定淨,淨一定正、一定覺;覺正淨這三個字,一個得到,其餘兩個必定同時得到。所以我們要想,我們有沒有覺?學習禪宗的,學習性宗的、學習般若的,他走的是覺門。到底覺了沒有?那可以看看,他是不是有正知正見?是不是有清淨心?如果心地真正清淨,一塵不染,他覺了。如果心地不清淨,還有污染,他沒有覺。他還有分別、他還有執著,這個沒有覺悟。我們學淨宗,修清淨心的,我們的心到底有沒有清淨?那就看我們有沒有覺?有沒有正、有沒有正知正見?如果我們還是有邪知邪見,沒覺悟!什麼是邪知邪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這是迷,這是不覺,你哪裡來的清淨心?學教的人,走正門,學教的人隨順經典教誨,正知正見。如果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還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是邪知邪見。你要是不覺,染而不淨,怎麼能大開圓解?

      我常常告訴同學們,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要真的反省、真的去檢討。想想我今天一天,我的思想、我的見解、我的言語行為,跟我所學的經教,對照一下,哪幾句我今天做到?哪幾句我今天違背?你在這個地方才能夠有長進,才會有進步。你要真幹!不能夠自欺欺人,要真幹,要實幹!這個樣子,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善財童子,這真是好榜樣,不斷的向上提升,從初住提升到二住,他參訪吉祥雲是初住,參訪海雲是二住,到最後參訪彌勒、參訪普賢,達到究竟圓滿,一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他為什麼能夠圓滿?沒有別的,真做功夫,時時刻刻在反省。

      古德教我們:靜坐一個人,沒有跟別人接觸的時候,常思己過。我這個時間沒有浪費,常常想自己的過失。怎麼想法?跟經典對比,就顯示出來了。像我們臉上骯髒,照照鏡子就看出來了。經典是一面鏡子,我們讀經就是照鏡子,經照我們的心行,照我們的思想行為,有沒有過失?我跟佛相比,像不像?在迷的時候,經典是一面鏡子,是我們斷惡修善、改過自新的標準。到修行功夫圓滿的時候,這個經典它的作用是給我們做證明,證明我們有沒有真正的成佛、成菩薩。這是證明,初學人的標準,畢業的人這是證明。佛佛道同,古佛、今佛,此方佛、他方佛,沒有兩樣說法,所以我們稱佛為如來。如來,《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意思雖然很多,裡頭有一個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來」。為什麼?他相同,沒有一樣不同,都是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見到真相的人又不同,為什麼?各人猜測、各人在幻想,想的不一樣;真正見到了,就想通了。為什麼?沒有妄想,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了。你要是問他,他為什麼斷掉?真相擺在面前,還有什麼妄想?還有什麼分別執著?沒有了。那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等覺菩薩還差一分,還不圓滿。

      所以我們讀經,一定要曉得怎麼學。註解裡講得好,「法門勝解,皆已淨治」。治怎麼說法?對治、治理,它治病,我們一身的毛病。要用法門,法門是藥、法藥,來治我們的病。病根,自己一定要曉得,病根是什麼?病根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為自己,你病根沒有除。從這個病根,就長出三毒,三毒是毒瘤。毒瘤從哪裡來的?從這個病根生出來的。這個東西要命,要什麼命?要你的法身慧命。要你法身慧命,當然也要你的身命。人生活在世間,為什麼會得病?病根在哪裡?總得要曉得,病根就是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如果你把這個東西放下、除掉了,你就不會生病,病根沒有了。佛菩薩不生病,他沒有生病的緣,也沒有生病的因。病是果,因跟緣都沒有,他怎麼會有生病的果?我們要懂!有時候經上也看到,釋迦牟尼佛生病,維摩居士生病,這怎麼說法?那是示現,那是在演戲,那是在教學。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樣,表演生病,不是真的。佛法妙,就妙在此地!他表演給凡夫看,讓凡夫在這裡面覺悟。覺悟,不是每個人看到都會覺悟,有一類根熟的眾生。最明顯的代表,真的,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作太子的時候,我們在傳記上看到,他出遊,到外面去遊玩,看到什麼?看到生老病死,他覺悟了。生老病死,是菩薩在那裡示現,根熟眾生一看就覺悟了。

      世間人,年輕、成年了,都希望成家、結婚生子,以為這是人生樂事。我年輕的時候,對這個事情害怕、恐懼,什麼原因?我生在戰亂的時代,中國跟日本的八年抗戰,抗戰爆發,我十一歲,八年打完,我十九歲。這八年當中,我們天天在逃難,我們是兩條腿在走路,我走了十個省,走了幾萬里路,看到逃難的這些人,家親眷屬流離失所,那種悲慘的局面,我親眼看到的。所以,我害怕、我恐懼,這不是樂,這是苦。有家累、沉重的家累,在大災難來的時候,你怎麼辦?我看得太多了。所以我這個思想裡頭,沒有成家立業的念頭,對我來講,它很恐怖、很可怕。一個人,大災難的時候容易躲避,沒有牽掛,哪裡都可以去,沒有負擔。這都是環境這種示現,我們在裡面親身經歷所體驗的,所感觸的,在佛法裡面講,覺悟!我知道自己應該走哪一條道路,所以接觸到佛法,我感到無量的欣慰,無量的歡喜,茫茫苦海當中,找到了一條生路,看到一線光明。這是得三寶加持,遇到真善知識,善知識真實教誨,對治自己煩惱習氣,讓自己恢復了清淨心。自己有一點成就,我們要報佛恩、報眾生恩、報父母恩、報老師恩。用什麼方法報答?唯一的方法,把自己修學的成就與一切眾生分享。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第四句:

      【觀察一切菩薩境界而安住故。】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就是「初地證遍行如,故云觀察一切境界。生如來家,故云安住。」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如」。遍行如,這個話怎麼講法?遍行如,就是『一切菩薩境界』。行是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行。現在的術語叫活動,佛法裡面的術語叫行,行就是活動,活動就是行。活動那個範圍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生活活動,歸納起來總不外乎「身、語、意」,總不外乎這三大類,所以佛法歸納來說,叫三業行為。三業的行為,要能跟如相應,「如」是什麼?「如」表自性,性德。這個名詞,初學的同學比較難懂。換句話說,「如」就是自然。現在有很多人講,回歸自然、隨順自然,跟佛法這個「如」很接近,自然的性德。行為跟自然的性德相應,這叫行如。遍行如,那是講到究竟圓滿,換句話說,無有一法、無有一行與性德不相應的,這個人是菩薩。什麼菩薩?給諸位說,法身菩薩,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初地」。這是行,前面勝解是三賢,解透徹、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宇宙人生真相相應;這個如就是宇宙人生真相,這個大家好懂,講自性、講性德都不好懂,我們講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這樣解釋大家好懂。與這事實真相相應,沒有一絲毫的違背,這個菩薩在佛法裡面講,是地上菩薩,初地。

      初地證遍行如,遍是等法界虛空,等是平等,跟法界虛空平等。什麼平等?心平等,起心動念跟法界虛空平等。念平等、行平等、心平等,跟諸位說,身也平等。很不可思議的境界!跟你說心、說念、說行,大概你不會反對,你能接受,要說身,要說行為,那就很難,特別是講身,身怎麼能跟虛空法界平等?真的是平等,一點都不假。《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如是說,文殊、普賢如是說,諸佛菩薩如是說。你體會不到這個,我同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我們的心行跟事實真相相違背。事實真相裡面「無我」,我們執著有個我,事實真相裡面「無私」,我們執著有個私;事實真相裡頭沒有名聞利養,事實真相裡頭沒有貪瞋痴慢,這我們都有!我們有這個,就是與事實真相相違背,用佛學的名詞來講,與性德相違背。

      菩薩隨順性德,菩薩這個名詞,要是用中文翻譯過來,是覺悟的有情眾生,玄奘大師把它翻作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他沒有成佛,如果成佛了,那個情就轉變成智慧。所以情跟智是一樁事情,覺悟的就叫智,不覺的就叫情。所以轉迷為悟就是轉情為智,把你的迷情轉變為真智;那個轉就是一念之間,就是一念覺迷,一念覺了,你的情識就變成智慧,一念迷了,你的智慧就變成情識,就這麼回事情。所以用功就在你會轉,《楞嚴》講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要會轉!我們為什麼轉不過來?我們對事實真相了解得太少,認知不夠,所以起心動念都落在迷執,執著,沒有法子覺,沒有法子悟。我們現在學佛,學佛就是學覺悟,佛是覺悟的意思,佛是智慧的意思。學覺悟,從哪裡學?向覺悟的人學習,這段經文頭一句話,「親近善知識」。會學的人,細心在旁邊觀察覺悟的人,你看他起心動念,你看他的言語造作,他的行是遍行如,我們凡夫的行是遍行迷、遍行邪、遍行染,這就變成魔。人的心行要是完全與迷邪染相應,這個人就是魔。把迷邪染轉變成覺正淨,這個人就成佛、成菩薩。這個如,也可以說就是覺正淨,純覺、純正、純淨,確確實實沒有夾雜毫分迷邪染。這個時候,這才真正叫修行。

      清涼說,「故云觀察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就是宇宙人生真相,他能夠觀察到,就是見到事實真相。為什麼他能見得到,我們見不到?我們的心是迷邪染,所以見不到,他的心是覺正淨,所以他見到了。他見到宇宙人生真相,真相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上講的就是真相。我們所見的境界,與《大方廣佛華嚴經》上不一樣,是我們見不到真相。見不到真相,不能怪別人,怪自己迷邪染。迷邪染太嚴重了,所以身心煩惱多,煩惱不斷,晝夜二十四小時不斷。身心痛苦,環境濁惡,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太上說得好,「唯人自召」,佛講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現前的環境、你現前的生活、你的處境,是從你心想生的。你的心想不善,就變成這個樣子,如果你的心想純善,你的生活環境自然就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在哪裡?就在眼前,此地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佛菩薩在此地,他住華藏。這個經前面已經說得很多,眾生住五濁惡世,佛住華藏世界、住極樂世界。所以才說,「心淨則國土淨」,我們不講佛土,國土。我常講:心清淨,我們身就清淨;身清淨就不生病,不容易老化,身心清淨。身心清淨,我們生活的環境、居住的環境就清淨。

      你修行到有一定的功夫,境界確實轉變了,你會真正感覺到整個世間、整個宇宙是有機體,現在常講有機,有機體是什麼意思?有生命的,活活潑潑,整個宇宙都是有生命的。樹木花草有生命,佛在這個經上講的,每一粒微塵都有生命。微塵都有生命,砂石泥土都是有生命的,有機體,這個世界美好,這個世界奇妙,不可思議!樹木花草、所有這些鳥獸,都通人情,都可以做好朋友。於是我們才真正能體會到,從前有一些修苦行的老修行人,他們修行很多都是沒有伴侶的,一個人,在深山裡搭個茅篷,在那裡靜修。我們現在才知道,他不是沒有伴,他的伴太多了,山川樹木、飛禽走獸、樹木花草,都是他修行的伴侶,乃至於藍天白雲,在他心目當中,都是諸佛菩薩,都是天龍善神。所以他住在那個地方,整個空間充滿了靈性,這叫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真正修行,身心清淨的人,有福!這是真正生如來家,所以叫『安住』。深山曠野之中,一個人獨居,安住,安住如來家。我們如果不常常讀這些大乘經典,不但事實真相我們是茫然無知,對於那些修行人的境界,我們無法體會。一般人在深山曠野裡頭不敢過夜,他害怕,他恐懼,他怕獅子虎狼,他怕妖魔鬼怪。他怕,有道理,為什麼?因為他的心是迷邪染,迷邪染感招得來的就是妖魔鬼怪,就是毒蛇猛獸,這是他感應的。修道人不如是,修道人所感應的是聖靈,安住在聖靈境界之中。再看底下一句:

      【修治一切諸波羅蜜悉圓滿故。】

      『修治』,清涼大師說,「修治等者」,等是六波羅蜜,我們本經講十波羅蜜,用這個等字表示,「見道之後,修道位故。餘雖未滿,一切皆修,若約圓融,亦得稱滿」,滿是後面這八個字,稱它為滿。見道而後才能修道,你要是沒有見道,你修什麼道?你怎麼修法?哪個是見道位?在五位菩薩裡面,五位就是信位、住位、行位、迴向位、地位。這五位,每一位它都有十個位次,這是菩薩五十個階級。每一位十個階級裡頭的第一個階級,是見道位。十信位,初信是見道位;十住,初住是見道位;十行,初行是見道位;十迴向,初迴向是見道位;十地,初地是見道位。見道位很多,但是見的道有淺深廣狹不同,見道而後才能修道,你見到信位你才能修十信位,你見到住位你才能修十住位。

      這個地方是講最後的,你看看前面這一句,前面第四句,清涼大師講那是初地,證遍行如,見道位。到二地,這就是修行,見道而後修行。所以說,餘雖未滿,他在修道,他並沒有圓滿。諸位要曉得,《華嚴經》上講這十個位次,每一個位次裡頭,它有主修的、它有助修的。第一個位次,我們以十地來講,初地菩薩主修的是布施波羅蜜,其餘九個科目,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一直到智波羅蜜,都是它的助修,但是以布施為主。到二地菩薩以持戒為主,三地菩薩以忍辱為主,一修一切修,並不是單單只修這一個,他是十度齊修,偏重在一度。十地如是,十信亦如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無一不如是。所以,餘雖未滿,一切皆修,我們要懂這個道理。由此可知,菩薩這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十信好比是小學,十住好比是中學,十行好比是高中,十迴向好比是大學,十地好比是研究所。它的課程的名目都是一樣的,都是十門課程,布施、持戒、忍辱,到後面由般若波羅蜜開出來:方便、願、力、智,都是這十門課程;課程名稱相同,內容不相同。就好比我們學校一樣,有些學校,小學,科目裡頭就有英語,初中也有英語,高中也有英語,大學也有英語;英語這個課程名稱相同,裡面內容不一樣,內容有淺深廣狹不相同。菩薩這個學院裡的課程也不例外,亦復如是。

      到華嚴,尤其是華嚴登地了,這個時候的心量,是真真實實與虛空法界等,平等!與不思議境界等,那個不思議境界,前面我們讀過。法界,確確實實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重疊,地上菩薩能夠遍入。所以初地講遍行如,他證得,這真正生如來家,這個再提升,那真的修行了,真修,入修道位。清涼說,「餘雖未滿,一切皆修」。實在講,他們修行的功夫境界,我們無法想像,怎麼想你也想不出來,你也不能了解它的真相。不要說是地上菩薩,說老實話,十信位的菩薩,我們都不能了解。十信位的菩薩,在我們來說,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我們講的是圓教,《華嚴經》上的。初信位,從斷證來說,他跟須陀洹相等,也就是說,他的見惑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見惑用現在的話說,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他沒有了,他的見解、看法都正確。我們要問:他為什麼正確,我們為什麼不正確?很簡單,他放棄自己的看法,放棄自己的見解,隨順佛陀教誨。我這個說法大家容易懂。

      我們今天呢?我們今天就是不能放棄自己成見,總覺得自己看法想法沒錯誤,殊不知全錯了。這是見解、看法沒有錯誤,圓教初住菩薩。這個說法還是很含糊、很籠統,能不能具體說?佛在經典上講得很具體、講得很詳細。錯誤的看法,頭一個是「身見」,以為這個身是自己。你們想想看,哪一個人不是把這個身看作我、我自己?頭一個錯誤看法、錯誤見解。你才曉得,初信位菩薩絕對不會把這個身看作是自己。《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我見」,初信位的菩薩就突破了。佛把錯誤的見解,很多,歸納為五大類,這是第一類。

      第二類是「邊見」,我們凡夫都有,凡夫生活在邊見的世界。邊見是什麼?現在科學家所講的相對。我們是不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相對的世界是錯誤的見解。世間本來沒有相對,相對是從錯誤見解裡面發生的。我,「我」的對面是「人」,對立了。大的對面是小,長的對面是短,多的對面是少。你們想想看,我們是不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誰知道相對的世界是錯誤的?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佛知道!佛教導我們,我們知過要能改。科學家發明相對論,相對論是邊見。相對論講得很好,一切眾生都是生活在相對的空間,這是六道凡夫。放下相對,你才能夠出離六道輪迴。你不能放下相對,你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不能不開智慧!

      第三種叫「見取見」,第四種叫「戒取見」,這兩種可以合起來講,我們一般人講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成見就是堅固的執著,執著他的見解、執著他的看法,一絲毫不肯讓人。錯了,宇宙之間沒有這些見解的。見取見,是在果報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在因緣上的成見。換句話說,這兩種是因跟果,這裡面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佛在經上為我們解釋,也舉了兩個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細心去體會。古時候印度宗教很多,修行的人很多,有些修行的人都有相當的定功,他們在定中看到,牛死了以後生天,這是他在定中現量境界,他看到了。於是他就想到,人死了會墮三途,牛死了怎麼會生天?牛吃草、耕田,他就學牛,持牛戒,他也吃草,他也幫助人耕田,認為這樣修行將來果報就會生天;這是錯誤見解,「因」上錯誤。生天不是吃草耕田這個因,他誤以為這是生天的真因,這種見解叫戒取見,因上產生錯誤的見解,他不曉得。這隻牛過去生中曾經修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墮落在畜生道裡頭,畜生道罪受滿,他的善根起現行,過去生中善根起現行,是這個因緣生天,不是作牛生天。但是這個定功的人、修定的人,他在定中親自看到,他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看不到這隻牛的前世。產生錯誤的見解,凡是屬於這一類的見解,就叫做戒取見。

      見取見是從果上產生誤會,譬如有些人誤以為生天那就是究竟,古印度有不少修行人,真用功,修到無色界天,誤會以為無色界天就是究竟涅槃。諸位要知道,涅槃這個術語不是佛教的,是古時候婆羅門教裡面的術語,涅槃。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永遠離生滅法,這叫涅槃。他們誤以為四空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就是涅槃,還有人把四禪天誤認為是涅槃境界,修到那個程度,壽命是很長,不是永恆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是八萬大劫,在我們凡夫來看,這個時間太長了,真的不可思議;可是在他們那個境界裡面,八萬大劫還有到頭的時候,八萬大劫到頭,麻煩來了,依舊要往下墮落。這是一個誤會,把生天當作永生。六道裡頭沒有永生的,諸位要曉得,四聖法界裡面有相似的永生,不是真實的,相似的,一真法界才是永生。所以境界要不斷提升,永無止境的提升,決定不能中止。千萬不要以為,我們修行將來成佛,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那就可以終止,可以不要再修行,你就完全錯了。

      成佛之後,要不要修行?還是要修。修什麼?還是修十波羅蜜,還是要修普賢菩薩十願。諸位要曉得,十波羅蜜跟十願,把佛法裡面無量無邊法門全部都包括在裡頭,一條都不漏。我們平常講的,常常勸同學的,三福、六和、三學,都包括在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他要修。成佛之後還修,幹什麼?修給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看的,自己圓滿了,這就叫無盡的慈悲。只要還有眾生,在迷還沒有覺悟,諸佛菩薩那個修行叫表演的修行,永遠沒有中斷。菩薩修行是自他兩利,如來示現修行純為利他,他自利圓滿,所以沒有中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我們這一段是講方便,永遠沒有中斷。

      再告訴諸位說,永遠沒有休息。在我們想,他累不累?我們有妄想,他沒有妄想。我們會累,為什麼會累?有我!執著這個身是我,我的工作做太多,當然就累。佛與法身菩薩乃至於阿羅漢,他們見思煩惱斷盡,無我。無我,諸位想想,誰累?你才明瞭,在那個境界當中,沒有疲倦,沒有勞累。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頭,每一願最後一句「無有疲厭」,疲是疲倦,厭是厭倦。重複太多,感覺得討厭,沒有!他為什麼沒有?他無我。他跟眾生,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跟眾生有沒有發生過什麼關係?沒有,為什麼?無人相,無我相、無人相。真的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你細心去體會這兩句話的意思。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對我們來講,只可以說這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除此之外,沒有言語文字能形容,沒有言語文字能說得恰到好處,說不到!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頭,佛在經教裡通常都是用烘雲托月的辦法,讓我們在這裡頭去體會、去領悟,真的是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