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616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一六卷)  2006/8/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1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發心行相」,清涼大師的《疏鈔》,鈔文,我們接著看末後的第三段,約四弘。「三約四弘者,初通立理,以是圓教四弘,故稱性明之」。我們一段一段簡單的來說明。四弘就是四弘誓願,第一段先說立理,以是圓教四弘。智者大師跟清涼大師判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教化,天台家把它分為藏通別圓,有淺深次第;賢首大師把它分為五教,小始終頓圓。無論是台宗或是賢宗,《華嚴》都屬於圓教,而且古大德對《華嚴》無不是把它看作一乘圓教,就是在世尊教學當中,這是達到顛峰。所以講四弘也是講圓教四弘,為什麼?稱性,這是個絕對的標準。講三觀,稱性那就是一心三觀;講四弘,稱理的四弘,稱性就是稱理,這是講到究竟圓滿。

      「次信煩惱即菩提」,這以下的一段文,裡面包括我們常講生死即涅槃,這就是不二法門,這是「別顯四弘」。下面是講別顯,稱性是理體。別顯,前面是通,初通立理,別顯就可以能夠分出來了。「初」,第一段,「即煩惱無邊誓願斷」;「二由稱本性而發心故」,這都是前面我們所讀過的疏文,這一段是講「佛道無上誓願成」;「慨眾生迷此」,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第四「悼昔不知」,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此明四弘,即指上四弘,上但指文,今將深心之言,會通此四,令圓妙耳」。我們來看看這段,用四弘來解釋。

      「深心信解」,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什麼?「與理相應,方曰深心」。我們現在是從四弘誓願的角度來看。我們對於佛法的信,對於佛法的理解不夠深、不夠透徹,所以煩惱斷不掉!我們知道學佛頭一關就在此地。多少同修哪個不願意把煩惱斷盡?哪個人不想把法門學好?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這個要懂。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頭,絕對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就曉得在六道裡頭染污的煩惱習氣多深多重。我們學佛有今天的狀況,對佛法喜愛,非常想學,這個決不是你這一生才發心。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你曾經發心學過!學過,但沒學得成,也在很認真努力斷煩惱,斷得不乾不淨。這一生還算不錯,又到人道來了,到人道再學習!學什麼?四弘誓願就是我們要學的,學斷煩惱、學法門、學成佛道、學度眾生,就學這個!這就是圓滿的佛法。從稱性,那就是大乘圓教;如果還是阿賴耶識做主,那就是別教、通教、藏教、小教。

      你說經,給諸位說,古人判經是個例子,舉例而已。真正的藏通別圓不在經書,在什麼?在人。所以大乘教裡頭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他是個圓頓根性的人,他所接觸的沒有一法不是圓教;他是大乘根性的人,他所接觸的一切沒有一法不是大乘;他要是小乘根性,你就叫他來學《華嚴》,《華嚴》也是小乘。然後你才曉得,教哪有淺深?沒有!淺深次第全在眾生的心行。所以,大乘教裡面為什麼一再教我們,勸導我們發菩提心?就是把心量拓開,要能夠包容,像諸佛菩薩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在哪裡修?最方便的就是在人事環境上修,如果會修的人最容易得力。在跟人與人相處,學慈悲、學尊重、學誠敬,學斷自己的煩惱習氣。像普賢菩薩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斷煩惱習氣就是這條所說的,煩惱習氣斷了,或者是雖沒有斷,輕了,輕一分,我們的信解就深一分、就廣一分;煩惱習氣斷兩分,我們的信解就增長到兩分,決定成正比例。煩惱習氣不斷,不斷是輪迴心,諸位要曉得,煩惱習氣是輪迴心,深心信解是菩提心。經上給我們講「煩惱即菩提」,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可是它的作用可不一樣,菩提的作用樂,煩惱的作用苦。為什麼又叫它煩惱,又叫它菩提?它是一樁事情,迷了叫煩惱,悟了叫菩提。它的自體沒有迷悟,迷悟是人。理上沒有迷悟,性上沒有迷悟,再跟諸位說,相上也沒有迷悟。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那就是說相上沒有迷悟,迷悟在人心,「好醜在人心」。

      現在外國有些真有智慧的、有德行的人都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要學習愛心。不能對人有怨恨,要學愛心,不可以有憤怒,不可以有敵視,不能有冤仇。要學愛心,要學習寬容,要學尊重,要學誠敬,這是覺;怨恨、對立、憤怒,那是迷。他們不懂得破迷開悟,他沒有這個說法,但是他說一種要學習,一種你要放下;放下就是破迷,叫你學習那些,就是開悟!悟了自然對人誠懇,自然慈悲心流露,自然會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下,悟的人放下。煩惱習氣起現行,又起來了,這是初學人每個人都免不了的事情。為什麼?習氣太重太深,哪有那麼容易斷!所以古人講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沒有關係,自然它會起來,要覺,一起來之後立刻就覺悟。覺悟是什麼?覺悟就把它斷掉了。

      而念佛人這個方法再巧妙不過,念佛人用什麼方法把煩惱打掉?一句佛號。境界現前,煩惱起來了,煩惱是什麼?七情五欲,這個東西才起來,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用這句佛號把你這個念頭取而代之。把佛號放在心上,把情欲放下,不要去理會它,心就平了。隔個不久,這個不久的時間長短不一定,功夫好的一、二天,功夫不好的幾分鐘之後,它又起來了,趕快把佛號提起來,又把它壓住。你看古大德常常跟我們講,能夠壓到煩惱真正不起現行,時間多久?一支香,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要用多麼長的時間才能夠達得到?古人的經驗差不多是三年到五年,根利的人三年,中等根性的人要五年。就是你能夠在一支香,一個半小時,不起一個妄念,這功夫不錯了!我們一個半鐘點不知道起多少妄念,這個不希奇。如果不是真正用功,十年、二十年都做不到。

      諸位想想,你學佛多少年?你現在能不能在一個小時之內,不說一個半小時,一個小時,心地清淨,保持清淨不起一個妄念,你能做到嗎?能做到,那功夫很好了。可是還要努力,不努力,求往生沒有把握。《彌陀經》上講得好,「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念經容易,真幹起來才曉得是真不容易!一天,那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不起一個妄念,兩天,四十八個小時不起一個妄念,好難!七天不起一個妄念,往生淨土是上上品往生。那叫什麼?得念佛三昧。不簡單!誰能做得到?深心信解才能做到。我們做不到,自己要承認,我對於淨宗,對於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我的信心不夠。雖然信,若有若無;雖然解,依舊模糊,不透徹!真的透徹了,你對極樂世界嚮往,你對這個世界真能放下。凡是對這個世界放不下的,解得不透、解得不深,才會有這個現象。

      信煩惱即菩提,對於修行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煩惱要不要斷?煩惱就是菩提,煩惱斷了,菩提不也斷了嗎?一點都不錯。其實講煩惱斷、菩提長,實際上是轉煩惱為菩提,講斷是加強語氣,對初學人說的。剛才講,迷了是煩惱,悟了就是菩提,它是一不是二。凡聖沒有別的,就是在迷悟,一念迷,就是六道凡夫;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了。覺從哪裡來的?覺從清淨心來的。我們的心不清淨,妄念多、雜念多,不清淨!雖念佛,佛號力量不能集中,聲聲阿彌陀佛,裡頭摻雜著有雜念。

      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他老人家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一句就是念佛的方法,念佛法門最高的指導原則。都攝六根簡單的講就是攝心,中國古人所講的收心。孟子講得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就是攝心,攝心就是學問。如果這個話你還聽不懂,我再講得白一點。平常我們的心都往外跑,往什麼地方跑?五欲六塵跑;眼往色上跑,耳往聲上跑,鼻往香上跑,舌往味上跑,就是外面的誘惑,你是跟著誘惑走,這是心往外跑。儒跟佛都講,真正做學問的要把心收回來,不往外跑,做這個功夫。你看你先能收心,然後淨念相繼,才能把佛念得好;心要不收,你的念不是淨念,淨是清淨。你的念裡面是什麼?念裡頭摻雜著妄想,那個妄想就是心往外跑,就是妄想,你的心不專一。淨念的淨字就是我們一般講不懷疑、不夾雜,那就叫淨;半信半疑,還夾雜著妄念,這個淨不清淨;相繼是不間斷。所以總的來說,覺明妙行菩薩跟我們講得好,三句話九個字,念佛怎麼念法?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相繼。

      這樣念,功夫得力,煩惱就沒有了。煩惱沒有,你馬上會覺得智慧現前。怎麼現前?在從前,看事看不清楚,聽人說話聽不清楚,看佛經看不懂;智慧現前之後,看人、看外面境界會看出門道,聽別人說話也聽得懂了,看經懂得經裡頭的意思。你的心愈清淨,你展開經本的意思就愈多,這裡頭意思字字句句無窮無盡,見色聞聲全是智慧。迷的時候,見色聞聲全是煩惱,心不清淨;心清淨之後,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是智慧。就像六祖惠能大師見五祖的時候所說的一句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真的就是這個境界。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讀《壇經》,讀這句話不懂!含糊籠統,字都認識,無法體會。這麼多年的學習,這麼多年的練習,現在對這句話明白了。一定要心有幾分清淨你才會懂,你的心完全不清淨,心浮氣躁,怎麼講也不懂,不是你的境界,你無法體會;換句話說,你得不到受用。

      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稱本性而發心」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真的本來是佛。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對一切眾生禮敬的心油然而生。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中國古大德教導我們「毋不敬」,佛法教給我們的「禮敬諸佛」,我們就懂了,我們也能夠落實。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會恭恭敬敬的接待,決定沒有虛偽,一切都要從自己內心深處去做起。

      我在十四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失學一年,抗戰期間,非常辛苦,家境清寒。我十四歲要出去謀生,家裡面沒有能力供給我讀書,生活困難,我還要出去做工。賺一點錢除了養自己之外,還可以寄一點給母親,非常不容易。常常想到,我有能力讀書,為什麼會失學?家境清寒。世間像我這種遭遇的,不是我一個人,很多的少年。我常想這個事情,如何叫能夠念書、喜歡念書的這些少年不失學?我常常想,想了很久,真的想出一個方法。我們家窮,沒錢!如果學齡的兒童,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大學已經是青年了,如果讀書都不要繳學費多好,我真的想到這個。

      不繳學費,錢從哪裡來?教育費從哪裡來?國家不是有稅捐嗎?我就想到,如果國家在稅捐裡頭能夠有個教育捐,好像你的收入,不管是收入多少,按比例十分之一做為教育捐。這筆錢國家要專門來從事於教育,小孩從小學到大學就不用繳學費了,我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我十四歲想這個問題,想很多,想了很多年。我小時候的思想真的跟別人不一樣,一個人常常坐在河邊、樹下,躺在那個地方胡思亂想,可是都想這些問題。錢從哪裡來?這就會想到什麼?想到經濟、想到生產。我在二十歲的時候就開始學哲學,自己研究,沒有老師,想的問題想很多。到最後想到,如果人要不善,再好的理想都會落空,人要怎樣人人都是好人,這就屬於哲學問題了。

      一九四九年我到台灣,對於哲學有濃厚的興趣,可是到台灣一樣沒有錢念書,要自己養活自己。找到方東美先生,非常想跟他學,他在學校教書,我們也沒有能力、沒有資格考大學,也沒有這筆學費。所以公餘時間希望能旁聽他的課。到以後真的沒有想到,方老師叫我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去,單獨給我上兩個小時課。每個星期兩個小時,給我有系統的講了一部哲學概論。學佛是他老人家介紹的,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以為佛教是迷信,聽了這堂課之後才知道佛法妙!是一門高深的哲學。老師又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引發我學佛的興趣,引發學佛的決心。

      我們懂得本來是佛,我們的目標就純正了。佛是什麼?在前面我畫了一個圖,因為前幾天正好有人問我,「你們學佛的人,真有佛嗎?佛在哪裡?你見到了嗎?」所以我就畫個圖,告訴他,我說我見到,我天天見到。在哪裡?我說你就是!他就愣住了。我畫個圓,我說這個圓就是佛,把這個代表佛。然後我塗點黃的顏色在圓裡頭,黃色是代表妄想,你帶著有妄想,這叫菩薩;再在黃色上塗一層綠色的,顏色就更複雜了,這叫阿羅漢;然後再塗上紅色的,這叫凡夫。我說你現在,你本來是佛,就像這個圓的圖一樣;你現在這個裡頭有黃色、有綠色、有紅色,攪和得一塌糊塗,這叫六道凡夫,這就是你現在。你說你是不是佛?你要把紅色去掉,你就是阿羅漢;你要是把綠色去掉,你就是菩薩;你把黃色再去掉,你就是佛,不在外面!他聽懂了。

      這三種顏色我把它代表妄想、分別、執著,黃色代表妄想,綠色代表分別,紅色代表執著,你三樣東西都有。這三樣東西,自性清淨心裡頭決定沒有,現在還是沒有。他說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我又舉出來,譬如我們把眼睛比喻作佛,清淨。我們眼睛,外面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真的,這不是假的,一真法界。我們戴上一個黃色的太陽眼鏡,看到外面統統就是黃色;再戴上一個綠色的,看到外面是綠黃色;再戴了一個紅色的,看到外面是紫的,三種顏色混合是紫的。那問你,外面山河大地是不是紫的?我看的明明是。你自己眼睛是不是紫的?眼睛不是,也不是。紫從哪裡來的?眼鏡!眼鏡拿掉就沒事了,眼鏡是妄,不是真的。

      馬鳴菩薩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妄想分別執著是不覺,本來無,都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修學從這裡產生信心,虛妄當然可以斷得了,真實一定可以證得。我把這三個眼鏡,現在你是戴上三個眼鏡,看裡看外都不是人,都是見不到真相。從外面看你眼睛,你的眼睛有很濃的顏色;你的眼睛看外面,外面世界也有很濃的一層染污,就這麼個道理。其實外頭沒有染污,裡面你自己自性也沒有染污。你能從這個比喻明白了,覺悟過來,所有一切不善哪有斷不掉的道理!斷不掉是因為你不懂,你把妄當作真。覺悟了,斷,事上斷也要長時間的磨鍊,不磨鍊不行,要磨鍊,在生活上磨鍊。

      先鍛鍊什麼?先把頭一副拿掉,執著,最外面這一層拿掉。我們學著不執著,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不再執著。然後再進一步學什麼?不分別。只要這兩種做到了,不要說兩種,一種做到了,就是對人、對事、對物不再執著,我們往生就有把握,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由此你就知道,如果對一切人事物還有堅固的執著,往生沒把握,你煩惱很難斷。所以,你首先要學不再執著,學隨緣,學能夠尊重人,放下自己的成見,這就對了。不要再以為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是正確的,不要有這種想法。尊重別人,只要沒有重大的過失,可以隨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斷煩惱的方法。

      你真正有信心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相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教導你做的,應該修的、應該要斷的,你就很容易做到。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你自然就能夠把它改正過來,改正就是隨順法性,法性是純淨純善。中國古人所講的,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全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你只要把煩惱障礙去掉,它統統都現前,你就是佛、就是菩薩、就是聖人,帶給我們很大的信心。

      第三句講「慨眾生之迷此」,這句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什麼?看到眾生把真相迷失了,完全不知道。煩惱即菩提,我們從這個裡頭要知道它的真理,真理是什麼?真理就是沒有對立的。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大乘教叫不二法門,不二就是沒有對立。煩惱跟菩提不是對立,生死跟涅槃不是對立,眾生跟佛陀不對立,在佛法裡頭找不到對立的,沒有對立就是和諧。所以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本來和諧,沒有對立,沒有矛盾,沒有衝突,宇宙如是,大自然如是,我們的身體、身心亦如是。所有一切這些錯誤觀念,就像眼鏡一樣,虛幻不實,你迷了,才生出這些東西。所以非常感慨,眾生迷了。覺悟的人看到迷的人還沒有回頭,他生起慈悲心幫他,幫他覺悟,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底下一句「悼昔不知」,這是自己慚愧、自己懺悔,我過去不曉得,今天才知道。過去不知道,在六道裡頭輪迴這麼久,吃了多少虧,吃了多少苦,現在知道了。知道怎麼樣?知道要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你看它落實在這裡。所以你看前面這段文,它是三心,三菩提心,它是三觀,它是四弘,真的是圓融到極處。怎麼看怎麼圓,怎麼講都能講得通,佛法妙就妙在此地,一圓一切圓,一通一切通。我們把它應用在生活,應用在工作,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大圓滿。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清涼的鈔文。「有悲故下,二正結歸,謂上雖多義,不出悲智」,用慈悲、智慧就可以完全包括,「故今結之,即結上疏文及經文耳」。下面大師還有開示,這個開示就是如何把三觀跟四弘融成一體,這才真正叫圓妙,圓通玄妙!他引用止觀的文,「故止觀第五,明十法成乘中,第二真正發菩提心云」,有這麼幾句話,「既深識不思議境」,這個認識不是淺識,深識!有一定的深度。這不思議的境界就是前面所講的不二法門,這是不思議。二就可以思、可以說,議論是說,可以說;不可思,這是一真法界,是不二法門。像前面所說的煩惱即菩提,本來成佛,這是不思議境界,這個境界就是眼前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迷了,在裡面胡思亂想;悟了,境界原來圓融貫徹,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沒有一法不圓融。

      真正發菩提心有這麼幾句話,「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乃至云,思惟彼我,鯁痛自他,即起大悲,興兩誓願」。這兩個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真的深識。「不思議境」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性相、理事、因果皆不可思議。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叫不思議境界。一苦一切苦,迷了;一悟一切悟,那是覺悟。我們今天沒有覺,沒有覺悟,迷!迷了就一苦一切苦。所以自己悲傷昔苦,過去無量劫來,「起惑」,惑是迷惑,「耽湎」是沉溺在迷惑裡頭太深了。這都是止觀裡面的話。乃至說「思惟彼我」,想想一切六道的眾生跟我。

      「鯁痛」,鯁是什麼?吃魚,魚骨頭在喉嚨裡面,你想想這多難過!這種事情我想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我們小時候也遇到過這種情形,魚刺在喉嚨裡,那很痛苦。自己痛苦,也哀痛別人。為什麼?我們都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對於諸法實相一無所知,所以起惑造業。造業,業就有報,總不出六道輪迴。所以從這個地方興起兩個誓願,興就是興起、發起的意思,發度眾生的願,發斷煩惱的願。我過去講四弘誓願,我用很淺顯的話說,四弘誓願實在講只有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有覺悟的人沒有不發這個願的。這一願也確實是中國古大德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是惻隱之心。看到別人受苦受難,自己沒有任何條件一定去幫助他、去救他,沒什麼理由好說的,天性,性德。

      我說四弘誓願只有這條是願,其他三條呢?其他三條是圓滿這一願必須具備的條件。你要幫助眾生,救度苦難眾生,你自己煩惱不斷,煩惱不斷就是你沒有德行,你度不了!所以頭一個你就得修德。孔子教學,大家都知道,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就是德行。德行是什麼?德行是斷煩惱。第二是言語,言語還包括在德行裡面。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政事跟文學都是屬於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沒有德行,你沒有學術,雖然發度眾生的願,那個願是空的,不能兌現的。也就是佛在經教上常說,「自己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你要想度眾生,你要先度自己。

      古時候沒問題,你看佛菩薩、祖師大德們,他們真的自己成就之後才度別人。現在佛教為什麼衰,衰到谷底?為什麼會到這個樣子?學佛的人很多,表面看很興旺,細心觀察,跟古人的性質幾乎完全變質了。古人是真修,我們今天不是真修。你要細心去研究,原因在哪裡?我們沒有尊重釋迦牟尼佛,沒有依教奉行。每部經最後一句話一定是「信受奉行」,我們這四個字沒做到。講得很好聽,與我們自己的願望相違背,於是講歸講,希望別人行,自己怎麼樣?自己不行,自己也沒接受。自己不信、不受,希望別人能夠信受奉行,哪有這個道理!

      佛教我們什麼,我們沒有尊重他,沒有依教奉行?佛在滅度之前教導我們,釋迦牟尼佛不在世了,我們依靠誰做老師?我們跟誰學?佛給我們說出兩個老師,第一個「以戒為師」,第二句「以苦為師」。我們今天不持戒,我們今天不願意吃苦,這就是不尊重佛,就是不聽話;換句話說,不是佛弟子!佛弟子一定持戒,佛弟子一定修苦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今天不願意持戒,不能吃苦,這個問題嚴重。你要真正學佛,你要聽話,你要尊重本師釋迦牟尼佛。

      講到戒律,一入佛門接受三皈,三皈是做了,受了三皈,是不是真受了?沒有。三皈講得最好、最清楚、最明白,六祖惠能大師《壇經》上所說的。自古以來傳授三皈的文句,都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是這樣說的。而六祖大師把它改了,六祖大師傳授皈依,「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最初看《壇經》看到這段,我就想,六祖能大師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將近一千四百年,他為什麼這樣說?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大概七百年,時間也不算短。法傳久了就變質,聽說皈依佛,我們一般的反應就想到佛像;聽說皈依法,一定就想到經典;講皈依僧,一定就想到出家人。肯定大家都是這個想法!

      可是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不是這個意思。佛法僧是表法的,佛怎麼講法?法怎麼講法?僧怎麼講法?你總要懂!那個時候人都懂。傳了七百年,大家疏忽了,都不懂,都著了相,迷在形相上。所以能大師完全講它表法的意思,佛是代表覺,法是代表正知正見,僧是代表清淨不染,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給人傳授皈依,他念的文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再加以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就講得很清楚!佛法僧裡面的意義,真正的意義是覺正淨,你就沒有錯了。覺正淨是自性三寶,這是你真正皈依處。

      皈依佛是什麼意思?覺而不迷。就是從迷惑回過頭來,我皈依覺,覺悟。你受了三皈,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是從迷惑回過頭來依覺悟?那你真皈依佛了。在生活當中,無論是工作,或者是處事待人接物都一樣,你是不是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確的看法、正確的想法?正知正見,那你真的皈依法了。是不是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那叫真的皈依僧。如果每天我們都能夠遠離迷邪染,依覺正淨,這是真正三皈依。我們都受了三皈,有沒有做到?生活迷邪染,工作迷邪染,處事待人接物都是迷邪染,哪來的覺正淨?不讀經,不知道什麼叫覺正淨。

      我這一生學佛五十五年,講經也講了四十八年,因為講經,天天要讀經,不讀經就沒得講了。天天要講,天天就要讀,我讀得很認真,讀得很仔細,在此地跟大家是我學習的心得報告。把我所修學的、我所領悟的,跟我們同學一起來分享,給大家做報告。只有讀經,我們日常生活才能跟覺正淨相應;如果說離開經教,肯定跟迷邪染相應。我是個過來人,我很清楚、很明白,不認真在經教上下功夫怎麼行?有很多人確實是在經教上下功夫,認真努力,可是佛法的受用依舊沒有得到。什麼受用?煩惱輕、智慧長,轉煩惱為菩提,這個功夫不得力;破迷開悟的功夫不得力,離苦得樂沒有得到,還是這麼苦。這又是什麼原因?總得找!你把原因找出來,然後再把原因消除,我們功夫就得力了。我找到根本的原因,就是世尊這兩句話,「持戒、吃苦」;不肯持戒,怕吃苦,這沒法子。

      戒,剛才講了,三皈都做不到,我們三皈有名無實!人總得要老實,要知道自己的過失,知過能改就好,你功夫就得力。你要不知道你的錯誤,不肯改過,你永遠迷惑、永遠犯錯,你怎麼會有成就?五戒做不到,十善做不到,你就是用上三百年的功夫都不能成就。像蓋房子一樣,你要蓋大樓,你沒有地基,沒有做基礎,不要說蓋大樓,一層都會倒掉,沒有打地基!於是我們這才極力的勸導善心的同學們,我們今天學佛要從基礎上扎根,決定不要好高騖遠,我們要真幹。佛法的根是什麼?佛法的根是十善業道,沒有十善業道就沒有佛法。今天十善業道我們做不到,為什麼?古人做到,我們現在做不到。古人還有根,十善業道還有基礎,就是佛在《佛藏經》上告訴我們,「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

      這是佛教導我們修學要有次第,由淺而深。佛教傳到中國來,確實有小乘,隋唐時代小乘有兩個宗,俱舍宗、成實宗。中國佛教是十個宗派,兩個小乘。可是唐朝中葉以後小乘就衰了,唐朝末年小乘幾乎就沒有了。這什麼原因?是不是中國人不聽話?不是的,中國人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可以!中國人在沒有學佛之前,無論出家、在家都學過儒、都學過道。儒的根本,我們今天選的《弟子規》,家教;道的根本是《太上感應篇》。你看看明清念書人,都用功過格認真的斷惡修善,改過自新,出家人也不例外,出家人也用功過格。蓮池大師他不叫功過格,他叫「自知錄」,《全集》裡頭有,每天用這個來反省、來改過。這裡頭的內容多半都是《感應篇》,《感應篇》是因果教育。有儒的基礎、有道的基礎,十善業有根,十善業不難,你才真正能做到。

      今天十善業為什麼做不到?你沒有這個根。修小乘,小乘經太多太雜了,篇幅太多就有困難。不如牢牢的抓住《太上感應篇》跟《弟子規》,真有效果!然後再好好的修《十善業道》。儒、釋、道三個根,這三樣東西百分之百的落實。決定不要原諒自己,你要是原諒自己的話,你就是還願意搞六道輪迴。真正不想再搞六道輪迴,不願意再墮三惡道,你就把這三個根紮穩。能不能做得到?能!

      我們這次在廬江做試驗,成功了,我們招收的種子老師三十個人,要求他們自我落實弟子規,一個根,自我落實。時間多少?三個月,真的。因為這些種子老師他們原本是教員,小學的老師、初中老師、幼稚園老師,都是為人師表的。所以他們非常認真努力去做,真做到了。做到之後,他整個的人生觀改變了,氣質改變了。再讓他們去教當地的居民,湯池這個小鎮十二個村莊,總共居民四萬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大家一起學。我們三十個老師,分到各個村莊裡面去教,沒想到教二個月效果就出來了。這個地方的風氣完全改變了,居民的素質明顯的提升。讓我們證明了古人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可惜沒人教;證明了佛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要有好人去誘導。我們做這個試驗才半年,我們看到非常歡喜,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你要不教、要不學,就沒法子,那你就隨順自己煩惱習氣;要教、要學,教學一天都不能放鬆。

      我的一生就是例子,學是一天不放鬆,教也是一天不放鬆,自己得受用。我得的受用你們大家看到,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人不容易衰老,不容易生病。為什麼?憂能使人老。他有煩惱,煩惱很容易叫人老化;快樂不會,快樂的人不容易衰老。樂在什麼地方?樂在煩惱天天少,智慧天天長,樂在這裡。如果你們會聽的,你們常常聽我講經,我們留的有錄相帶,你把上一個月我所講的,跟這個月所講的,你去比較一下。我這個月比上個月講得好,我今年比去年講得好,年年有進步,月月有進步,怎麼不歡喜?佛法裡面叫法喜充滿,孔老夫子說這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真樂。這不是外面的刺激,這個快樂是從內心裡頭向外流出來的。你要不是有實學,真實的學習,你得不到。你天天學佛,還有煩惱、還有憂慮、還有牽掛,你沒有真學,真學就沒有了,真學你得到法喜。

      我們再接著看下面,下面就跟三觀合起來。「眾生雖如虛空,誓度如空之眾生,雖知煩惱無所有,誓斷無所有之煩惱」,這兩句是空觀。佛在《般若經》上跟我們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雖然畢竟空,我們要不要去做?要做。為什麼?我們沒空!用這個方法來修,修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能悟入空理。要怎樣修?我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我斷煩惱也不執著斷煩惱的相,這就對了;換句話說,不要去計較,不要放在心上,只管去做,就對了。中國古德教人「只問耕耘,莫問收穫」,老實的去做,誠懇的去做,於一切法要認識清楚。

      三觀裡面講的空假中,空是講體,體是性,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佛法裡面講心法跟色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有沒有?有,它不是沒有,永恆的存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佛用八個不字來形容它。相,相是假觀,相之體是性,相從哪來的?你看《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識是妄心,真心能現,妄心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從心想生,心想就是妄想。諸位要曉得,真心沒有想。十法界依正莊嚴、三途六道從心想生,心想善就現三善道,心想惡就現三惡道,什麼都不想那就是一真法界。想裡頭就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妄想是想裡頭最淡薄的,分別就嚴重,執著是最嚴重的。所以我們要斷,先從最嚴重的,先斷執著。斷執著,你要把什麼事情都看淡,不要看得很認真,容易把執著放下。心地一定要清淨,煩惱多、念頭多決不是個好現象。

      把妄念除掉,方法很多,佛家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把它歸納起來也只有幾大類,修禪、修教、念佛、持咒、持戒五大類,五大類展開是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今天用的是什麼方法?用的是念佛。念佛方法很多,我們採用的是持名念佛。從哪裡學來的?從《彌陀經》上學來的。《彌陀經》持名,《無量壽經》也持名。《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多了,它有十六種念佛的方法,叫《十六觀經》,十六種方法最後的一種也是持名。我們今天用持名的方法,這都是屬於事相上的,不能不知道。

      印光大師是我們近代一位了不起的祖師,他老人家開導我們的,都是對現代人講的;換句話說,都是治現代人的病。所以《文鈔》非常重要,要我們說個時髦的話,就是淨宗修學的現代化,你就明白了。他跟我們講的,我們有沒有認真去思惟、接受、依教奉行?他說「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對上要敬,對下要和。我們今天整個社會確實對上不敬,對下不和,所以整個社會混亂。大家都知道現在社會衝突嚴重,如何能夠化解衝突?外國人說消弭衝突,祖師這兩句話就解決了,我們對上能夠尊敬,對下能和睦。祖師後頭又說,「忍人所不能忍」,忍辱!要學有耐心,不要衝動,不能煩躁,心浮氣躁什麼都不能成就。不要說道業,世間法的學業,乃至於所有的世法,心浮氣躁不會有成就的。所以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金剛經》上佛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

      你看看祖師講了個敬、講了個和,接著講忍,這三個字你要是真的學會了,有大受用!然後才真正能做到「行人所不能行」,別人不願意吃苦,我願意吃苦;別人不願意持戒,我願意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弟子規》一般人做不到,我能做到;《感應篇》一般人做不到,你能做到;十善業別人做不到,你也能做到;三皈五戒你也能做到。好了,你的慈悲心發出來了,自然就能「代人之勞,成人之美」,用現在的話來講,你自動自發為眾生服務。

      「靜坐常思己過」,工作放下來、休息的時候,常常反省,我今天處世待人有沒有做錯的地方;「閒談不論人非」,跟別人談話決定不說是非。我們做到了沒有?有沒有想到古德常說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孔子教學,把言語列在第二個科目,德行後面就是言語,為什麼?口為禍福之門。往往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造成誤會!由誤會變成矛盾,由矛盾變成衝突,事情就麻煩了。言語不能不謹慎,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所以真正修行人,都聽別人的,說得對,阿彌陀佛,說得不對也是阿彌陀佛,回答別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早到晚,一句佛號,不要間斷,除念佛之外,沒有雜念。就是看人、看事、看一切,總不離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真修行。這樣的修行人求願往生,沒有一個不得生,真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我們念佛到最後不能往生,肯定是念佛不老實。不老實是什麼?夾雜,妄念很多,常常間斷。你有這種現象,你對於念佛信解不深。信解不深,說得不好聽,你有疑惑,你不是真信;真信不一樣,真信,印祖講的話你一定能夠依教奉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