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1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一一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11

      請掀開經本,日天子長行第四句:

      【淨寶月天子。得修一切苦行深心歡喜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為我們提示,「修一切等者,以智導悲,為物受苦,故深歡喜」。註的文字不多,義趣都表達出來了,這正是我們現前應當學習的。「苦行」,特別是在我們這個世間,這個世間苦人多,我們永遠要記住。世間聰明人很多,有智慧的人很多,都知道社會貧富不均,距離太大,這總是社會動亂的根源,這些事相確實是被他們看出來了。可是如何來挽救?這個事情說來就不容易了,如果不能夠示現與一切苦難眾生同甘苦、共患難,就很不容易達到社會穩定的希求。古聖先王,在上古的時候,帝王、諸侯跟人民生活差距不大,所以中國歷史上都讚歎三皇五帝,他們的政績,他們的德行,永遠是後世的好榜樣,可是後世人疏忽了,說起來很敬仰、很佩服,而事實上沒有去做。在佛法裡面釋迦牟尼佛與諸大菩薩,我們在經論裡常常念到「皈依佛,二足尊」,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二就是講福報跟智慧這兩樁事情,佛的福報圓滿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古人常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我們讀往生經看到了,世尊給我們描繪西方極樂世界的富貴,諸佛菩薩是生活在那裡。所以如來果地上的富貴,不但我們人間不能比,天上也找不到。佛法提到天人的富貴,大梵天王,更高的摩醯首羅天王,他們那種富貴,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連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平民都不如。

      可是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應化教導一切眾生都崇尚苦行,我們想世尊何以不以王子的身分來教化眾生?無論從理、從事上來講,都可以這麼做法。維摩長者示現的是在家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現個在家佛?這是什麼意思?《行願品》裡面所說的「代眾生苦」,這個意味深長!他那種苦行是為眾生的,所以他示現出家,示現修道苦行。諸位都知道八相成道,為一切眾生作斯示現,令一些苦難的眾生、未曾修福的眾生,看到佛的形相,也能夠相信自己有得度的機緣;如果佛要示現王子身分來推行教學,受惠的人就少了,這些貧賤無福的人不敢接近佛陀,就像貧賤之人看到富貴人不敢接近,一個道理。所以佛示現和他們同樣的貧賤,他們看到歡喜接近,這叫代眾生苦,『修一切苦行』。我們凡夫看到他苦,生活太苦了!可是佛菩薩自己沒有覺得苦,反而『深心歡喜』。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凡夫享受有五種:苦樂憂喜捨,有這五種;身有苦受、有樂受,心有憂、有喜,身心暫時停住苦樂憂喜,這個狀況叫捨受。捨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永久的就叫三昧,叫正受;它是暫時,不是永久。譬如四禪天人、四空天人,他是捨受,四空天到了極處,非想非非想天,他捨受的時間多長?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萬大劫,這個時間不可思議。諸位要曉得,一個大劫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換句話說,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他還保持他的捨受。可是八萬大劫之後,他的定功會失掉,失掉又恢復苦樂憂喜,又搞這一套,脫不了六道輪迴。

      佛將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這個事實真相世間所有的宗教家都沒說過,只有佛把這個事實給我們說出來了。所以我們要發心求正受,正受是諸佛菩薩的享受,那裡頭是真樂!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樂,諸位同修要記住,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是相對的;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樂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它是五種受統統沒有,那才叫真樂。所以苦樂之樂不是樂,不是真的,佛家叫壞苦,樂是壞苦。所以講苦苦、壞苦、行苦,這才說三界統苦,這個三界包括無色界天。此地「深心歡喜」,這是真樂。所以深心歡喜,我們絕不能夠把它錯解了,法身大士才有,四聖法界裡面有這個歡喜,還說不上深心,加上深心這兩個字,決定是法身大士,一真法界裡的人才有。從這一句我們就能體會到,淨寶月天子,這是日天子,不是凡夫,不是真的在修一切苦行,示現!表演給我們看的,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決定不是凡人。所以在這個經上我們看到,每一個出席華嚴海會的大眾,統統都是諸佛菩薩化身,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示現什麼樣的身相,觀察眾生的根機,哪一個法門可以幫助他開悟證果,就給他宣說哪一個法門,隨類化身,應機說法。我們今天雖然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能力,還是要學,總不能說不學了,盡量要學得像,要懂得觀機。我們要應機說法,不但要應機說法,還要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我們想想應當用什麼樣的身分?我們不能夠變化身的形狀,但是換個身分是可以的;在某一種場合用某一種身分,用得很恰當,就能夠得大眾歡喜心,與一切大眾從心理上取得共鳴;說法契機,這才能真正令一切眾生得殊勝的利益。

      世間人認為這是苦行,一切苦行是世間人看到的。佛菩薩絕對沒有苦樂的念頭,為什麼?佛菩薩無我。眾生為什麼有苦樂?眾生有我,有我你就要受苦樂憂喜,沒有我,諸位想想苦樂憂喜誰受?所以佛菩薩是示現,決定沒有受。示現凡夫,示現乞食,其實佛菩薩常住一真法界,常住寂光淨土,這是事實真相。諸佛的常寂光淨土,跟我們凡聖同居土是一不是二,凡聖不隔毫端。所以華藏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在哪裡?我們這個地方就是,你為什麼見不到?你的念頭沒轉過來,就好像我們看電視在電視螢幕裡頭,極樂世界也在這個螢幕裡面出現,娑婆世界還是這個螢幕出現,頻道不一樣,我們撥頻道就是轉變。我們今天是輪迴心,所以把一真法界,把華藏、極樂變成我們現在的苦世界,我們現前是這個狀況。如果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這個畫面馬上就變了,就變成極樂世界,就變成華藏世界。相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相是隨心轉變的。江湖上看相算命的人都會說「相隨心轉」,你要好相你要先起好心,心好相就好。所以我常講心善、性善、行善,心是真心,心就善;真心善,妄心就不善。我說的性不是本性,本性是真心,我講性善這個性是習性,習性裡頭有善惡,習性是佛家講的識;本性是本有的,習性是修德。落實就是行善,我們的行為就善了。

      佛給我們說善的標準,凡是為利益一切眾生,這個行是善的,凡是為利益自己,這個行是惡的,佛家善惡標準定在此地。你要問為什麼佛要這個定法?他很有道理,因為為我,決定有自私自利,決定有貪瞋痴慢,決定引發我愛、我見、我慢、我痴,相宗裡面講「四大煩惱常相隨」。只要有絲毫的我執,執著有我,你決定是四大煩惱常相隨,我愛就是貪,所以佛說這是惡。你的念頭,心的念頭上有我就是惡,這是根本的一個惡念,所有一切惡法都從這個念頭生起的。諸佛菩薩沒有了,沒有惡念才是個善人。大乘經上常常念到「善男子,善女人」,我常常講經一再重複提起這兩句,經上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夠不夠資格,是不是其中一分子?仔細讀讀佛經,搖搖頭,不是!尤其是大乘經,為什麼不是?我們還有我執,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大乘經上,尤其是《華嚴經》上,佛稱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才是善男子善女人。華嚴會上眾生的機感,清涼大師為我們說了十種,十種裡面包括我們在內,我們是屬於「遠為」,不是當機,當機是法身大士。遠為是什麼?給我們阿賴耶識裡種一點華嚴的種子。我們讀誦、聽講,心裡面生起敬仰之心,這是阿賴耶識裡頭下種子。

      可是我們這些眾生裡面,不能說沒有善根深厚的,無量劫來常常修學這個法門,這是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深厚。這樣根性的人,雖然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如果他遇緣殊勝,善導大師講得好,他是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上講的,講到「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將他這句話意思引伸來說,我們有緣分讀到《華嚴經》、聽到《華嚴經》,能不能契入佛的境界?也是遇緣不同。如果根性好的人,根性好的人讀誦感動得深,所以我們有時候聽人家講,也有時候自己見到,讀經、聽經的人感動得嚎啕大哭,感動得衣毛直豎,這什麼緣故?過去生中的善根顯示。佛在《無量壽經》上講過,這個經是我們常常讀誦的,如果善根福德真的厚,他這一感動,他就回頭了,他就省悟過來。能夠常聽,不間斷的聽,這個薰習的力量就大,使他善根福德將成熟還未成熟,遇到這個因緣把他成熟的機緣提前,這是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諸佛菩薩為眾生示現,從來沒有中斷過,從來沒有休止過,只是沒有人提醒我們,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茫然不覺,大好機緣當面錯過,這是我們自己的過失,不能怪別人。

      可是緣,實在講是第一個因素。現在經典流通得很普遍,不難得到,但是得到之後看不懂,看不懂就不想看,這緣就斷掉,這種人佔大多數;看不懂還是要看,這種人少數。一遍不懂兩遍,兩遍不懂三遍,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的根性不如古人,一千遍不行,還是不懂,加十倍一萬遍,再加十倍百萬遍,你準開悟。我怎麼敢斷定你一定開悟?因為你心定了。諸位要曉得,真智慧是從定心裡生的,只要你肯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哪有不得定、不開慧的道理?今人不能開慧、不能得定,是修得太多,貪心,貪多,諺語所謂「貪多嚼不爛」。不是他不用功,他也很努力、很發憤、很用功,全是凡夫知見,全是輪迴心,所以入不了佛的境界。諸位要知道,無量法門我們專修一門也是苦行,人家學那麼多,我們才搞一樣,好像比人都不如,也是屬於苦行。可是你要苦到底,你才出得了頭,不成三昧,不開智慧,不得解脫,決定不放棄,這個人走的是成功之道,是成佛之道。這個法門學了一段時期不行,再換個法門,常常換法門到最後就是一門都不能成就,為什麼?心是亂的,情緒是亂的。諸位要記住,定於一就成功,哪個法門都一樣。這個我們在《華嚴經》得到證實,你看看每一位善知識他們所學的法門不一樣,這一段講日天子,舉了十一個人做代表,十一個人每個人修的法門都不一樣。前面我們讀過知足天王、時分天王、三十三天王,這是大的族類,不同的族類,每個族類裡面至少給我們舉出十尊,有的時候十一尊,族類裡頭又有族群,各個所修行的法門不一樣,讓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要怎麼樣才能成就?不要忘記一切苦行。一切苦行裡最重要的一個暗示,決定不能貪圖世出世間的樂受,為什麼?增長貪心。我們要斷的是貪瞋痴慢,如果這個外緣會助長我們的貪瞋痴慢,這就壞了。所以在我們這個世間,無論世法、佛法,苦行成功的人多,在苦難當中能夠奮發努力向上,這能出人頭地;你再看看富貴人家的子弟,在歷史上能出人頭地的人太少了,不是沒有,不成比例。英雄豪傑都是在苦難環境裡面磨鍊成的,這是我們這個世間人的根器。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示現苦行佔十之八、九,這就說明這個世間苦人多,富貴的人少。所以示現富貴身分的,這樣的佛菩薩比例就佔少數,還是要示現,為什麼?要不示現,富貴那一類的眾生度不了。所以佛法到末法時期,《法華經》上說得好,末法時期要弘揚大乘,什麼原因?大乘的思想是開放的,民主自由開放,與這個時代相應;小乘是封閉的,非常適合古時候封建的時代,所以那個時候小乘發達。在現前這個社會,你要叫人嚴格的持戒,給他許許多多規矩約束,他一看就害怕了。我初學佛的時候,我有些同事長官看到佛教裡頭,那個時候我帶了一本《沙彌律儀增註》,很多同學看過,他們一翻,「這還得了!動不動就有罪,這不能學」,不契機,看到就嚇死了,趕緊退出。這些人要給什麼給他看?給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他看,他一看,「這個行!這個我也可以」。就在我們這個世間,佛的正法、像法、末法根機都不相同,所以你一定要懂得,現在人他想的是什麼,他念的是什麼,說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你統統都要明瞭,然後你幫助他才能夠契理契機,要他歡喜接受。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說佛教是宗教,排斥的人就多了,世間信仰宗教的人很多,凡是信仰宗教的人都跟你畫一道界限,「我們信仰一個宗教,信仰一個神,決定不能夾雜,決定不可以叛變」,跟佛法永遠這個緣斷掉了。佛在經上講,這個緣稀有難逢,宗教不難逢,得人身就有機會接觸宗教,佛法不容易,百千萬劫難遭遇。

      一定要有慈悲心,要修一切苦行,苦行就是忍耐,忍就苦;要恆順眾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一切苦行。所以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佛法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的教學,就整個《華嚴經》來看,非常清楚,非常明顯,這裡面所說的就是現在西方人所講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我們用現代的觀點,來給釋迦牟尼佛定位,他在這個社會是什麼地位,是什麼身分?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一生犧牲奉獻,做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模範工作者,這樣讓所有的宗教徒都沒有界限,都有機會來接受釋迦牟尼佛至善圓滿的教學。這是應機說法,這是佛家常常講的普度眾生。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無邊是無量無邊,這裡頭不分族類、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國籍,平等的得度。度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是服務,我們對他們平等的服務,決定沒有差別。服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項目,幫助他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瞭宇宙人生真相的人,我們稱他作佛、稱他作菩薩,所以佛菩薩是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稱他作凡夫。凡夫也是人,佛菩薩也是人,一個對事實真相明瞭,一個對事實真相不明瞭,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了,一切眾生都歡喜接受。佛法確實是這麼說的,我們沒有說錯,沒有會錯意。

      我們要學佛菩薩,在今天社會盡量要降低自己生活水平,為什麼?表演給別人看,生活水平降低不是不能過日子,一樣過得很幸福,過得很快樂,過得很美滿。與大眾相接觸,也能夠隨緣,絕不固執。我在早年學佛,辭去一切工作,跟懺雲法師在埔里住茅蓬,懺雲法師是個持戒的法師,戒律持得很清淨,他老人家持午,晚餐不吃,我跟他住在山上,生活跟他完全一樣。我持午,沒有上山之前已經就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以後我離開他那裡,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我才曉得李老居士的生活比出家人還要簡單。我們出家人早晨還吃一餐,他早餐也不吃,他一天吃一餐,我們出家人比不上他!所以我跟他的時候我就試試看,再進一步跟他學,我把早餐那一餐省掉,我到第八個月才告訴他,我說我現在也一天吃一餐。可是我的一餐比老師吃得多,他一餐小饅頭一點點大兩個,我要吃三個。他一天生活費用,在那個時候台灣錢兩塊錢,我一天生活費用要三塊錢,那個時候台灣錢跟美金兌換一比四十,一塊美金換四十塊台灣錢;換句話說,李老師的生活,一個月只需要美金一塊半,不容易!他不是沒有錢,他收入很好,當時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待遇很厚。奉祀官是孔德成,孔老夫子的後代,奉祀官在台灣政府相當於部長,他的主任祕書這個地位就很高了,他拿薪水,還兼幾個學校的教授,所以他有很好的收入。他除了這一點生活費用之外,所多餘的錢全部捐出來做慈善事業,一分都不存,修一切苦行。他苦到什麼程度,我們從旁邊只看到這麼一點,老人家往生之後我們看到,內衣全是補的,他自己補;襪子是補的,沒有一雙好襪子,底全是補的。現在他有一個紀念館,都陳列在那個地方,大家都能看到。一分錢的積蓄沒有,可是李老師一天到晚歡歡喜喜,見到人都笑瞇瞇的,他快樂得不得了!真的是深心歡喜。我們跟他坐在一起如沐春風,感受他的磁場,不說話也願意跟他多坐一段時間,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這就是修一切苦行。

      我跟他,那個時候從懺雲法師那裡學了一點習氣,也很嚴格,老師把我叫去,他說:你不行。我說:怎麼不行?他說:你是小乘,你可以自度,不能度眾生。我說:那要怎麼辦?要隨緣。晚上有人請李老師吃飯,李老師帶我一道去,叫我坐他旁邊,隨緣,跟大家結緣,不要執著。我這才明瞭,原來菩薩是這種做法的,一定要跟眾生結緣,你才能廣度眾生。他說有一些特別是初學佛的人,在社會上有身分地位的人,他對於佛教情形不是很深刻的了解,他只有這個時間,有時間很誠敬的請你,你要不去,說你擺架子,你瞧不起他,人家得度的機緣到這裡就斷掉了。你為了你自己戒律清淨,你這是自私自利,把人家法身慧命的機緣斷掉了,你不是菩薩。我們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佛法裡最嚴格的戒律都有開遮持犯,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你一定要懂得機緣,什麼時候、什麼環境自己應該要怎樣做,要有智慧,這不是感情。以後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到,「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所以才曉得大乘法,為什麼法華會上佛要囑咐末法時期要弘揚大乘,我們才懂得,唯有大乘才契現代人的根機,與現代人的想法比較接近。可是自己,自己修學要培養自己,不從苦行當中你決定出不了頭來;自己一定要用苦行來磨鍊自己的身心,把自己的煩惱習氣磨掉。特別是忍辱波羅蜜,有不少人肯修,忍不過,忍不過就把自己前途毀掉了。佛在《金剛經》上教導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

      所以學佛首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哲學家所講的人生觀、宇宙觀,如果這兩種觀念正確,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人生觀,我這一生活在這個世間為一切眾生服務、為廣大的社會服務,決定不為自己,這是佛菩薩的人生觀。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法身,大乘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這是佛菩薩的宇宙觀。這個看法決定正確,完全沒有錯誤,我們首先建立這個正確的觀念,這個觀念引導我們一生,我們展開經卷自然正解、正知、正見,落實在生活上是正行,菩薩行。新加坡的道場許多同學們讚歎,我並不滿意,為什麼?距離佛的標準還差得遠;但是可喜的,確實是向佛菩薩教誨去做。所以李居士理念之中,居士林跟此地淨宗學會,不是為了這個道場,如果說我們今天為新加坡淨宗學會、為新加坡居士林,錯了!也不是為這個地區,是為什麼?是為整個世界建立一個佛法修學道場的樣子,他找我來,我才肯住在這個地方。如果你是為你一家,我不會來;你是為你一國,我也不來;你為全世界,那我一定要來。所以淨宗學會是全世界淨宗學會的榜樣,居士林是全世界在家居士修學的榜樣,這個理念是正確的。李居士跟我同一個認知,同一個想法,同一個願望,我們這才密切配合,我們盡心盡力在做。二十多年前我想到彌陀村這個念頭,到新加坡講經我提過幾次,李居士聽到了,他就要發心去做,我只是說說而已,他就真發心要幹,找地方計畫要怎麼做法。最初初動的時候,就是居士林旁邊那棟大樓,沒有談成;這才找到楊厝港這個地方,現在也不成功,日本人佔據不肯放棄;最近「唐城」,又找到了。我們是一個什麼心態?一切佛菩薩安排,能夠搞成功,一切眾生之福,我們要盡心盡力為大家服務。搞不成功,眾生沒有福報,我們自己有福,為什麼?省事,就不要那麼樣操勞。眾生沒有福,我們自己有福;眾生有福,我們自己要操勞。所以一切佛菩薩安排,不要自己操一點心。當然我們也祝福一切眾生能得佛菩薩的護念,能夠得到一切善神的擁護,消災免難。我們不怕辛勞,再辛苦我們也歡喜去做,這叫學佛,這叫學菩薩;學佛菩薩的生活,學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服務。犧牲奉獻是世間人講的,佛法裡頭有沒有?沒有。為什麼沒有?犧牲奉獻,有我才犧牲奉獻,無我誰犧牲奉獻?佛法把我執、法執都放下了,還有什麼犧牲奉獻的?所以犧牲奉獻裡頭不乾不淨,佛法才是真清淨。

      『淨寶月天子』,他給我們做示範,這是諸佛如來示現,為一切眾生修苦行。這個話諸位要聽懂,為一切眾生修苦行,是眾生眼裡面所看的。「深心歡喜」這一句是雙關語,這裡頭意思很多,就諸佛菩薩來說深心歡喜,凡夫看到他一切苦行,兩個不同的境界,這是一個說法,是就凡聖二邊來講的;如果就凡夫這邊來說,凡夫看到佛菩薩的生活行持也能夠生深心歡喜,這個深心是決定沒有疑惑,對於佛菩薩信得過,這個深心指這個意思,歡喜接受佛菩薩的教誨。由此可知,深心歡喜有程度上淺深差別,這個差別很大,我們一定要懂得。我們學佛,如果得不到法喜,就很容易退轉。為什麼得不到法喜?沒有能夠真正了解佛法,也就是說缺乏正解正信,所以你得不到法喜。正解、正信,我們中下根性的人決定在多聞,所以不能多聞,就沒有辦法成就自己的正解、正信,沒有正解、正信就得不到法喜。多聞從哪裡來?一定要自己發心多讀,多講解,多研究討論。講解、研究討論就是古人講的參學,我們講給別人聽,講給別人聽就是自己學習的心得報告,報告完了之後向聽眾請教,請教不是幾句客氣話,認真向人討教。所以我們的學習不夠,沒有認真向聽眾求教,只是在台上講幾句客氣話而已,請大家批評指正,下台之後就永遠不相干了。時時刻刻要向人請教,下台之後,當然散會了,人家要趕著回家去休息,無論在什麼時候見到,在什麼處所見到,都親切的向人家請教。上一次,前幾天,你聽我所講的有沒有疑問,我哪些地方講得不妥當?要親切去問,人家才肯說。否則的話,我們聽到背後批評,他跟別人在一塊批評,哪個人哪個人怎樣,當著我們面非常客氣、非常恭敬,我們不能得利益。所以要多多向人請教,真心向人請教,我們才能得利益。

      實在沒有人,怎麼辦?我們今天還有一個好辦法,你們每位同學每一場講演都錄相,回來把自己錄相帶好好的看看,自己批評自己,這是個好辦法,沒有人批評,自己來批評。這個方法過去沒有,過去沒有這個條件,現在我們道場有這個設備、有這個條件,所以希望大家不能錯過,務必使我們的道業、學業,我們不敢講天天有進步,至少要達到月月有進步。一年十二個月就變十二個樣子,能住在這個地方二、三年,就有很大的成就。機緣可遇不可求,一定要抓住,學習的機會也跟開經偈所說的一樣,「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有一天的時間,這一天決定不能讓它空過,要好好的把它抓住。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