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6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九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69

      請掀開經本,知足天偈頌的第三首,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如來往昔修諸行。清淨大願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滿。勝德能知此方便。】

      昨天我們學習到此地只講了一句,今天我們接著來看第二句,『清淨大願深如海』。在世出世間法裡面,行與願都不能夠離開,以願導行,以行踐願;換句話說,願是行的方向,是行為的引導,行為就是願望的落實。所以在古代的中國,老人勉勵年輕人要立志,人如果沒有志向,一生當中就沒有一個目標,這一生決定是空過了。人貴立志,人有志向他一生有一個努力的目標,有一個精進的方向,非常重要。佛法亦復如是,所以佛教導弟子們要發菩提心。菩提心這個意思很深,也很難理解,所以佛更具體的教導學生要發願,發什麼願?四弘誓願;其實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的落實,四弘誓願就是發菩提心。而四願裡面,實在講只有一願,這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後面三願是幫助這一願的落實,沒有後面三願,這一願就不能落實,這是大願。諸佛菩薩在因地發無量無邊的誓願,都離不開這四願的範圍,所以這四句話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細細歸納,也離不開這四願。觀音菩薩的十二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諸位想想看,都離不開這四句偈。

      而第一願的真正意義,我們一定要明白,是為眾生服務。「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服務。他這個心量大,眾生無邊是指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一個都不漏。我們今天事做不到,但是不能沒有心願,要發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發成佛之願。佛樂意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無條件的服務、無私的服務,服務的項目也一條都不漏,佛家所講的大圓滿,這是諸佛菩薩。凡是發這樣心的人,這個人就是佛陀,就是菩薩。我們在經論當中看到,佛菩薩示現應化在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類,《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示現什麼身分,所以說男女老幼、各行各業,只要真正發這個願,那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我記得在講席裡面曾經講過兩次,中國過去周恩來總理是佛、是菩薩,無私心、無條件為人民服務,那不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嗎?這就是《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宰官身而得度,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也無有定法可說,就看你心量的大小。你這個心量為一個國家人民服務,小菩薩;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服務,大菩薩;可見得大菩薩、小菩薩,就看你的心量大小,你服務的範圍大小。佛的心量大,我們要效法、要學習,「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話不可以變成口頭禪,要落實。落實,我們行雖然做不到,我們的願達到了,行為做不到。我們今天的福報、能力很有限,沒有辦法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我們的心到了,我們的願到了,這也是圓滿功德。

      能力我們不斷向上提升,提升一級我們服務的範圍就擴大一層,念念為眾生;為佛法,佛法還是為眾生。我們今天工作崗位是佛法,所以為佛法就是為眾生。如果是一般,我們隨便舉一個例子來說,他是經商的,一切為商業,那是佛法,商業的目的何在?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經商不是為利益自己,是為了利益社會、利益人民,這是商人菩薩,菩薩示現商人的身分。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凡夫一切為自利,菩薩一切為利他。我們今天披上袈裟,我們的事業是佛法,一切為佛法,這是我們這個行業。如果從事這個行業,為的是名聞利養,為自利,這是凡夫,不是菩薩。披上袈裟還是凡夫,還是搞輪迴,輪迴心造輪迴業。如果菩薩示現商人,他經商牟利,但是為繁榮社會、利益眾生,他經商那是佛法、那是菩薩,他是以菩提心,他所造的是菩薩業。我的話就說到此地,其餘諸位可以類推。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事業,只要是為人民、為社會、為眾生的,菩薩業,菩提心,菩薩行。天天在這裡研究佛經,講經說法,如果是為自利,是輪迴心,還是造的輪迴業,與佛法不相干。諸位要懂得,佛法不是侷限在形式,用形式來看佛法,你完全看錯了。以為披上袈裟,天天在念佛,這是出世間的事業,世間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他們是凡夫,我們這個眼睛有了問題。世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知道有多少菩薩在裡面,我們沒留意,沒看出來。同樣的,披上袈裟,天天握著經卷,在這裡造輪迴事業的人也不少。

      這個大願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你這個心發了,怎樣把你的心願落實?尤其要效法佛菩薩「清淨大願」。清淨兩個字重要,如果沒有清淨這兩個字,前面這一句「如來行」,你連邊都沾不上。怎樣做到清淨?要把煩惱斷盡,你的願就是清淨願,你的行就是清淨行。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都是《華嚴經》上說的,《圓覺經》上也講。本來成佛,我們現在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我們要把這個病根找到。病根就是煩惱,就是二障,經論裡面所講的二障,就是煩惱障、所知障,我們受這兩種害。煩惱障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是我們清淨心、本性裡原來沒有的。本性裡頭,本來有的是無量智慧、無量德能,那是本有的;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可是現在本來有的好像都沒有了,本來沒有的似乎是現在太多了,所以才有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無盡無量無邊的煩惱要知道,真心本性裡頭根本就不存在,根本就沒有。諸佛菩薩他們跟我們差別在哪裡?人家用真心,人家用本性,所以他沒有煩惱,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痴慢,沒有自私自利,這是佛菩薩,這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本來也是如此,現在搞成這個樣子,佛給我們說,我們迷了。被什麼迷了?被自私自利迷了。以為自私自利是好事,哪裡曉得這是壞事,不是好事!明白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的人,太少了。

      《無量壽經》上佛說得好,對於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佛很同情,也原諒我們,為什麼?先人沒有好好的教我們。我們不可能是生而知之,我們是後知後覺,沒有人教導,我們怎麼會曉得這個道理,怎麼會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在家裡面父母沒教給我們,我們感到很遺憾,在學校的老師沒教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算是很幸運的人,踏進社會之後遇到幾位善知識,遇到幾個明白人,我們親近他們,聽他們說話,才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還有這麼個道理在。細細的思惟觀察,我們接受這些善知識的教誨,回過頭來,這才發現原來真有自己的真面目、本來面目。真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就是諸佛如來。

      這個自己才慶幸,我二十六歲遇到方東美先生,他把這個訊息透露給我,告訴我佛法不是宗教,是學問、大學問,依照佛法修學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這幾句話吸引到佛門裡面來,但是,不是佛教。我知道佛教的經典裡面有寶,世間人稱為法寶,我知道這裡頭真正有寶,有真實的智慧,是人生生活正確的指導,這個正確指導,是高度智慧的指導,圓滿智慧的指導,究竟智慧的指導,這是智慧之書。方老師特別推崇《華嚴經》,他把《華嚴》看作這個世間古往今來最高的哲學概論,最好的哲學概論;他告訴我,這部書裡面有究竟圓滿的理論,有細密周詳的方法,最難得的後面還帶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做出來給我們看,將他的理論方法完全落實在生活上,這樣的哲學教科書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種。

      我今天跟諸位在一起來學習《華嚴》,全部是生活,字字句句都落實在生活上,沒有一句是空話,沒有一句是廢話,我們才知道這真的是寶,應當要認真努力來學習。為什麼?得大利益,這個利益才是真實的,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夠過如來的生活,過大菩薩的生活。無論你現在過的是哪一種生活,你是從事哪一種行業,學了《華嚴》之後,都變成佛菩薩的生活,都變成佛菩薩的工作,那就是決定不會再為利己,利己這個念頭斷盡了。我們更勤奮、更努力、更奮發的,對社會貢獻,對國家貢獻,對世界貢獻,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做出貢獻,這個有意義,有價值!

      所以在行門裡面,第一個要緊的工作,培養我們自己的德行。德行的障礙是煩惱,煩惱斷盡之後,自性裡頭的德能自然現前,不需要學習。但是我們現在煩惱沒斷盡,性德沒有現前,這個階段當中那只有學習。向誰學習?向佛菩薩學習。因為佛菩薩已經煩惱斷盡,性德圓滿現前,我們向佛菩薩學習就是啟發自己的性德,順從佛菩薩的教誨就是自性的智慧光明。所以學佛,不是被佛菩薩牽著我們鼻子走,我們必須有這個認知。如果說我們被佛菩薩牽著鼻子走,佛菩薩不是好人,我們自己也迷惑顛倒了。佛菩薩的言語,佛菩薩的行持,就是我們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的流露,是我們心性本具智慧德能的現相而已。所以我們看諸佛菩薩是自他不二,他是我們自性流露出來的樣子,就是自己不是別人。大乘經上常講「生佛不二」,我們都聽得耳熟,人人都能說。生是眾生,佛是諸佛如來,是一不是二,是一才不被人牽著鼻子走,二那就被人牽著走了。所以有人說,佛所說的,我為什麼要聽他的?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可是佛不是他,是自己;如果是他,我也不服氣,原來是自性、是性德,這個我們才服了。所以經典裡面字字句句,無非是啟發我們自性的光明,幫助我們除去性德上的障礙,透出光明而已,這個意思很深很廣。

      煩惱要不要斷?要斷。斷煩惱確實是很難的事情,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難在這裡。所以說來說去說到最後,佛法的教學是知難行易,了解事實真相太難太難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是說明事實真相。行實在太容易,行是什麼?轉變境界,轉凡成聖容易,可是轉迷成悟就難了。轉凡成聖太容易,佛家有一句比喻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就是比喻轉凡成聖太容易了。屠刀是什麼?屠刀是害人的東西,造業的業障。放下業障,不就成佛了嗎?什麼是業障?妄想分別執著。四弘誓願第二願裡面,見思煩惱是執著,塵沙煩惱是分別,無明煩惱是妄想,你能把這三樣東西統統放下,不就圓滿成佛了嗎?

      我們在講堂裡常常勉勵同修,勸導大家,放下見思煩惱,就是放下一切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放下世出世間一切分別,十法界不見了;放下一切無明妄想,你就超越四十一個階級,圓成佛道。真的,凡夫作佛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難在放不下。很想放下,偏偏就放不下,問題出在哪裡?出在你知不究竟,你沒有真正透徹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迷。實在說,你破幾分迷,開幾分悟,你就放下多少,決定成正比例。你能夠破一分迷,你有一分覺悟,你就放下一分;你能夠破十分迷,有十分覺悟,你一定能放下十分。所以佛家的教學重點在哪裡?破迷開悟,這是佛陀教學的重點。

      破迷開悟是智慧,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就是教人破迷開悟。這個事情是真難,眾生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廣,怎麼樣叫他覺悟?只有不厭其煩天天講,不但要講,還要做給他看;不做給他看,他聽了還有疑惑,「你講得很好,叫我放下,你還沒放下;你不放下,叫我放下,你來騙我」,不但不能接受,愈迷愈深。所以諸佛菩薩自己放下,做樣子給你看,看他所說的他真做到了,那大概不是假的。他要能說不能行,聽的人都會打很多問號。尤其是現代人,古時候人還老實,問號少一點,現在人各個精明、各個伶俐,沒有老實人,問號一大堆。你真正做到了,他還是一大堆問號,他懷疑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法,世間人都是爭名奪利,你為什麼不要名利,你傻瓜!他說佛菩薩傻瓜,他聰明。傻瓜超越六道輪迴,聰明人都墮三惡道。所以佛菩薩表現高度智慧,無量的善巧方便,還要有極大的耐心教化眾生。眾生對佛菩薩誤會太多,回報佛菩薩是什麼?是懷疑、是諷刺,甚至於毀謗、侮辱、陷害,佛菩薩統統接受,毫無怨言,還是認真努力,那麼樣慈悲愛護來教導,那是佛菩薩。絕對不會因為眾生種種惡心相向,算了!不教了!這不是佛菩薩。世間這些聖賢有這些,像我們讀儒書,實在講,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比,釋迦牟尼佛的確是高了一個階層。孔老夫子教學「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就不願意教了,為什麼?太笨了。可是佛不是如此,「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說,所謂世間聖人跟出世間聖人,他就有差別。佛教眾生,再愚的眾生、再笨的眾生他也不嫌棄,也不捨棄,他很有耐心的去教,不厭其煩的去教,這是我們要能體會到的。才知道佛菩薩對我們恩德之大,我們也從這個地方真正認識了佛菩薩。

      在古時候,一般教學有次第、有程序的,只有極少數,所謂是天才、上上根性的人,那是例外,那種人真的是一聞千悟;中下根性的人都要循規蹈矩,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不能躐等。老師對於學生他是負責任的,他把教學看作他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業來辦,那等於是行菩薩道。把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做得圓滿,這個人就是菩薩。他的工作就是教學,他一定要把教學這樁事情做好,要對學生負責任,要給學生做表率、做榜樣,跟現在學校教學完全不相同。我們讀古書,讀《禮記》,現在你們同學們拿到的是《禮記菁華錄》,但是裡面的「曲禮」是完整的,「內則」、「少儀」都是很完整的,那是教小學。

      從這些書籍裡面你們能看到,古時候小學是怎麼教的。童子七歲上學,「就外傅」,傅是師父,要跟老師了。從前一個家庭,一個大家庭,在中國舊的建築還能夠看得出來,像四合院有內外之分,婦女通常不走在外面客廳,賓客來訪的時候,都是家裡面這些男子來接待,裡面是決定不能夠進去的,裡面只有親戚。七歲跟著老師,老師教學在什麼地方?從前都是私塾,學生並不多,請一個老先生,住西廂、西席,老師稱為西席。西面是客人,東面是主人,東道主。老師是家裡面的貴賓、上客,學生都要跟老師住在一起,交給老師去教導,老師是學生的榜樣,是學生的模範。教的什麼?生活教育,教小孩灑掃應對,怎樣侍奉父母、侍奉兄長,他學了智慧,他就會孝親,知道怎麼樣對待父母,怎麼樣對待兄弟。生活教育從小養成,學規矩,跟現代人的觀念完全不一樣,現在小朋友天真爛漫,活活潑潑。中國過去的小朋友規規矩矩,像小大人一樣,天真爛漫的確是不如西方人。但是從小養成的真實智慧,養成忠孝節義,他懂得做人、懂得幫助人,這是西方人做不到的。西方人頭腦裡只有功利,東方人是道義,那怎麼會相同?我們今天在外國,所接觸到的外國人,確實見到的時候彬彬有禮,不管認識不認識,在路上見面都會跟你打招呼,跟你笑笑;如果我們有困難的時候請他幫忙,一分錢也沒有。逢年過節來祝福你,拿一朵玫瑰花送你,這就是很高的禮物了,在外國就是這樣的。中國人見面的時候不打招呼,面孔很難看,可是真有困難的時候他真幫助你,文化不一樣。所以公共事業特別是捐助善款,在外國社會非常困難,但是在中國社會很容易,這個我們見得太多了,文化背景不一樣。可是在這些義舉方面今人不如古人,古人所受的教育比我們更圓滿、更多,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人應當幫助一切人,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恩怨,人家有困難的時候,我們就有義務幫助他,冤家對頭也要幫助他,他有難,這是道義。這些都是從小教導,從小養成。

      中國自古以來聖賢教育,受教育讀書目的何在?絕對不是為升官發財,絕對不是想將來在社會找一個好的行業可以賺錢,不是的,中國人讀書目的志在聖賢。聖賢什麼意思?聖賢是明理,明白做人的道理。唯有明理的人,才真正能夠犧牲奉獻,為社會、為人民;不明理的人,自私自利。明理的人心胸開闊,諺語常講量大福大,那是真的。生活縱然清苦,他有清福,我們常常講,物質生活雖然有欠缺,精神生活充沛。反過來看,現在外國許多先進的國家,他們在物質享受上我們非常羨慕,但是精神生活上非常可憐。這兩種生活哪一種重要?精神生活重要,因為精神生活有樂,物質生活裡沒有樂。他雖然富,富而不樂,富而不樂就不如貧而樂。我們看孔夫子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夫子對他讚歎,過那樣的物質生活,如果別人是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的生活過得很快樂,樂在哪裡?樂道,這是別人所不及的。我們學佛,學佛就是學聖賢,讀佛經就是讀聖賢書,如果我們生活不快樂,你這個書就白念了。我們在物質生活上是不如別人,但是我們在精神生活上比別人豐富太多太多了。物質生活上我們盡量節儉,節儉樂在其中。我們能夠節儉一分,就能夠幫助社會苦難眾生一分;我們如果多享受一分,那個苦難的人他們得到的幫助就少了一分。世間還是苦人多,我們要多為那些苦人著想,我們力量做不到,我們這個心願要做到。

      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願就是清淨願,絕不夾雜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在其中,一絲毫都不可以夾雜。但是我們要做到這樣清淨當然不容易,那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可是我們天天要有進步,也就是煩惱我們要年年減少、月月減少、天天減少。煩惱的根就是自私自利,只要有自己決定就有自私自利,所以佛把「我見」擺在一切煩惱第一條。見思煩惱,見煩惱裡面第一條「身見」,都顧到自己這個身,把自己這個身看作第一重要,一切都為這個身,這就錯了,千錯萬錯從這裡開始。佛菩薩也有這個身,佛菩薩這個身絕不是自己享受的,佛菩薩以這個身做工具,為一切眾生服務,所以他的身叫清淨身。我們沒有天眼,如果有天眼看佛菩薩的身是透明的,像水晶一樣,一絲毫的污染都沒有。可是我們的身是漆黑的、污染的,為什麼?有私。我們執著這個身,一切要為這個身服務,恰好顛倒,完全顛倒了。

      我為別人服務,人人為我服務;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說的話沒錯,禮尚往來。可是禮,諸位要曉得,禮是有報償的。但是禮跟道相差遠了,中國古人講「道、德、仁、義、禮」,禮是最末的一個。禮尚往來,我為人人服務,人人為我服務,這是禮。再往高一層就不是這個說法,我為人人服務,我盡義務,義務是不需要回報的,不期望著人人為我,只知道我為人人。絕對沒有人人為我,我才為人人,那是第五層。第四層是義,義是義務,只知道我為別人,絕不希求別人為我。義再往上面是「仁」,仁再上面是「德」,德再上面是「道」。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是道德,高得太多太多了,我們要效法。至少我們要提升到「義」,要有這個觀念,我為社會大眾盡義務,今天講做義工。義工是我只有服務,不拿報酬的,這才有一點像菩薩。如果我們用天台六即的話來說,行仁、行義是相似位的菩薩,行道、行德那是真正的菩薩。《金剛經》上教導我們要離四相,你才能夠行道、行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半部境界又往上提升一層,「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金剛經》前半段教我們離相,後半段教我們離見,離見是念頭都沒有,那真清淨。離相還不是真的清淨,相似位的清淨,離見才是真的清淨。

      這個道理甚深甚廣,下面用「海」做比喻,海是比喻深廣。理如是,事也如是,事也甚深甚廣,我們學了要能體會得到,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到。每天我們做早晚課,這個我在講席裡講得太多遍數,還要講,為什麼?沒做到;早課提醒自己要向佛菩薩學習,晚課反省我今天到底做了多少。學佛一定要放棄自己的妄想習氣,要放棄自己的成見,順從佛的教誨,這是真的學佛。經典上一字一句一偈,一生都受用無窮,這是諸位能看到的。任何一句,任何四句偈,我們都學不盡,要緊的是要你真正認真去學習。一定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現在人學佛顛倒了,四弘誓願前面兩句不要了,專要後頭兩句,「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要這兩句,前面度眾生不要了,斷煩惱也不要,他一下就成佛了。現在這個世間自己標榜他成佛、成菩薩的人很多。在中國自古以來,身分一暴露馬上就走,那是真的;身分暴露還不肯走,是假的。在中國歷史上有例子,永明延壽大師,諸位曉得,人家知道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再去看他,他老人家坐在那裡往生了,走了,那是真的。布袋和尚在宋朝出現,他是自己告訴別人,他是彌勒菩薩化身,說完之後坐在那裡也往生了,這是真的。哪有說了不走的,還妖言惑眾,欺騙眾生,決定是假的。這個在中國例子太多了,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絕對不會暴露身分,身分一暴露馬上就走,絕不迷惑眾生,這是他的慈悲。他走了,他可以應化再來,他來去自由,捨身受身就跟我們穿衣服、脫衣服一樣,好自在!

      現在這個社會問題是非常嚴重,大家都曉得,許許多多眾生聽騙不聽勸,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還是《無量壽經》上說的,他沒有接受過聖賢的教誨,所以才會有這種現象產生,沒有智慧,很容易迷惑。換句話說,他的精神生活過分的貧乏,稍稍有一點誘惑他就被迷惑,沒有能力辨別真假,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甚至於連利害都不能夠辨別,這才是真正的苦處。我們講眾生苦,眾生有難,眾生真正的苦難是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切身的利害。我們學了佛,有責任去修大布施,布施什麼?布施智慧,布施他有能力辨別,這個比物質布施功德不曉得大多少。但是今天社會,你說是拿個幾十萬、幾百萬去救災,人家稱讚你;你給人講經說法,一文不值,誰也瞧不起你,不曉得這個布施才是真正大布施。百萬、千萬、億萬只能救人一時,他依舊是迷惑顛倒,依舊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所以教學的功德是第一等。諸位想想看,你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來看,歷代不乏那些有高地位、大財富的人,今天誰知道?提起來誰尊敬?釋迦牟尼佛天天到外面討飯,今天舉世之人提起來哪個不尊敬?孔老夫子一生也是一個平民,生活過得很清苦,今天全世界聽到中國孔老夫子都很尊敬。他做的什麼?法布施,天天辛辛苦苦教化眾生,這個功德太大太大了,決定不是財富布施能夠比較的。所以佛在經上常講,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這個功德。佛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句偈能令人開悟,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能令人開悟。四句偈的開示能令人斷惡修善,能令人斷貪瞋痴,求戒定慧,世間這些名聞利養財寶布施,只有增加人的貪瞋痴,果報沒得比,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你真正透徹了解這個道理,你才曉得學佛依教奉行的人前途一片光明,無論現前生活再困苦,他的前途是光明的,他的來生最低限度也是天上的福報,人間沒有什麼福報好享,他的福報太大了,至少也到天上去享天福。到天上去,如果我們從《感應篇》裡面來看,多半都是作天王:欲界天王,色界天主。可是對一個真正覺悟的人都不會動心,為什麼?小福報,不究竟,福享盡了還要搞輪迴、還要墮落,誰願意幹這個事情?最殊勝、第一等大福報,到極樂世界去作佛。色界天主我們都不願意幹,人間的小福我們會去沾嗎?邊都不會沾的,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親近諸佛如來。

      親近善知識是大樂,這個你們沒有這種經驗。我在年輕的時候,當然也是環境的因素,家境清寒,我念初中一年級念了一個學期,因為家庭環境繳不起學費,就不能念書,失學了。我失學很痛苦,喜歡讀書,好學。以後踏進社會,我只有一個念頭親近善知識,找這些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我追隨他們。但是自己有工作,所以一個星期只有利用星期天的時間,我去找這些教授,我對他們仰慕。我跟他們怎麼認識的?寫信,常常寫信,他就回信約我見面,這麼慢慢就熟了。他知道我想學,真正有學問的人喜歡教人,怕的是你不肯學;真正肯學,他一定會撥出時間來教你。我跟這些有學問、有德行的善知識,是這樣認識的。這些老師很好,他會給我介紹,所以我就認識很多了。我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台北市認識十幾位教授,都是當時很有名望的,所以我的時間不會空過。別人年輕人有假期,娛樂場所去玩了,我的假期親近這些善知識,聽聽他們說話,有疑惑向他們請教,長自己的見識。所以這個世間喜歡玩的這一部分,我一樣都不會,從來沒有玩過。那個時候,我這些朋友、同學都說我是書呆子。我也給他們說,我說:我又何嘗不想玩?沒有玩的本錢;你們的環境比我好,我的環境不如你們,我現在多學一點。我說:我會玩,我到晚年再玩,具足本錢之後就可以玩,你們現在把本錢都玩光了。現在這些老朋友見我的時候,「你的路子走對了」,看到我常常在世界各地方去玩,他們不如我。我年輕的時候看得比較遠,他們看得太近了。其實我看得更遠的他沒見到,我看到來生來世,他們連這一生後半截都沒有看到,都耽誤掉了。

      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愈體會感覺它愈深,意思愈廣,無盡的悲心在這兩句話裡頭流露出來。我們有幸遇到,絕不能空過,要認真努力學習,學一句,這一句要落實,要真正把它做到。做得少,沒有關係,一定要做,不做空過了。不做,你沒有真正的了解;真正了解,沒有不肯做的。這個我都曾經向章嘉大師請教過,就是討論知跟行的問題,大師給我們的結論是知難行易。你為什麼做不到?知得不夠透徹。凡是做不到的,你完全不知。不要以為知道了,《華嚴經》我念過了,《華嚴經》我都會講了,《華嚴經》你完全不了解,你要了解,你一定入境界。《華嚴》誰知道?善財童子知道。善財參訪吉祥雲比丘,他是初住菩薩;參訪妙住比丘,他就是三住菩薩;參訪觀世音菩薩,他就是第七迴向菩薩;參訪到普賢菩薩,他就成佛了。這是說明,行不難,知難。知怎麼樣?知就是破迷開悟,這是真知。行怎麼容易?你知道之後,境界馬上就轉。

      今天大經裡頭都是這麼告訴我們,捨己為人,你能不能捨己?不能夠捨己,你不知、無知。再不為自己,不為這個身,所有一切為社會、為眾生,你有沒有做到?沒有做到,你不知。你對這個道理、對這個事實真相,你一無所知,所以你做不到。你要是真正了解,還要人勸你嗎?不需要,你完全做到了。絕對不會要人勸,也絕對不會有人勸你。有人勸你,是你那個知接近開悟,還沒有開悟,人家來幫助你一把,使你向上提升。真正覺悟之後,一句話都不必說,你自自然然會做,你會做得很圓滿。第一關很難,第一關在《華嚴經》裡面講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就捨己為人,不會再為自己想,為自己想那是凡夫。《華嚴》圓教初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裡面須陀洹的地位、小乘初果,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執著已經放棄一半了,還有一半那是思惑,見惑這一半放棄掉了,他能夠捨己為人,不再為自己這個身體,這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剛入門。這個雖然是沒什麼大成就,說老實話,出離六道輪迴還不行;出離六道輪迴要七信位的菩薩,見思煩惱斷盡了。但是初信位的菩薩,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有把握,這是西方世界無比殊勝之處,有這個功夫就決定往生。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