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321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二一卷)  2004/10/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21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釋文,我們從經文第一句看起:

      【佛子。心性是一。】

      這一句是立宗案定。

      【云何見有種種差別。】

      這就是來問難,『心性』既然『是一』,為什麼會有『種種差別』?下面是舉例:

      【所謂往善趣惡趣。】

      這一句是總說,前面都跟諸位介紹過了。

      【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

      下面是「結成前難」有十事五對,我們也把這個文念下去。

      【業不知心。心不知業。】

      這是第一對。

      【受不知報。報不知受。】

      這是第二對。

      【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這總共是五對十句。這個問題前面給同學們報告過了,真正是世間最尖銳的問題文殊菩薩提出來,說老實話別人問不出來的。下面要請十位菩薩來解答,這一問一答我們這些旁聽的人開智慧。菩薩之所以作略之目的就在此,教化我們的。清涼大師這個疏文,前面這一段都說過了,末後這個結論因為時間的關係沒講,現在要把它補出來。

      「上之五對,前前皆具後後,後後必帶前前,展轉異同,成多差別,故云種種不同。心性是一,其義安在」。這個對我們來講真的是一個很大的疑惑,這個問題問得好!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給我們說的兩句話是非常重要,那就是「前前皆具後後,後後必帶前前」。這兩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一切眾生出生在這個世間,必定帶著多生多劫的習氣。這一樁事情我們學院同學學英語,我們的教材用凱西的報告,凱西也承認這個事實。他說這世間所有的眾生,他講這個眾生是指人道,世界上所有一切人這一生當中決定沒有突發的事情,決定沒有偶然發生的事情,沒有;無論大事、小事都與過去世的業與未來世都連在一起。換句話說,因因果果冤冤相報,後面是沒完沒了。凱西看到這個事實真相。這就是菩薩在此地要問的。這裡面的理太深,事是太複雜,種種不同是複雜,可是心性確確實實是一。

      心性既然是一,為什麼會有十法界依正莊嚴?為什麼這十法界裡頭有善道、有惡道?十法界不一樣,這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相宗裡面所說的引業、滿業不相同。引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這在前面我們依大乘經教,佛給我們說的因緣無量。無量因緣裡面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緣,這佛常說的,譬如十法界裡佛道,佛道的業因,引導你這個業因是什麼因?平等心。諸位同學要記住我們的心不平,看到這個人喜歡,看到那個人討厭,看到這個事情很高興,看那個事情不滿意。無論是對人,無論是對事,無論是對物;物是一切萬物,我們眼前人能夠見得到的動物,我們眼前見不到的所謂是九法界一切眾生,用科學家的話來說不同維次空間裡面的生物,我們肉眼見不到,天道、鬼道、地獄道我們見不到;如何對待諸佛菩薩、一切凡聖到阿鼻地獄,我們的心都是平等的。

      什麼叫平等?六根接觸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就平等了。起心動念就不平等,分別執著就更不必說。然後我們想想六道裡面的眾生為什麼成不了佛,這不就明白了嗎?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確實不平等,這不能成佛。什麼時候我們成佛?實在講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不著問人。我們在講席裡頭也講了很多很多次,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成佛那個引業引導你到佛道裡面去受生,這十法界裡的佛法界受生!。

      講業因,一切眾生圓滿具足,任何一個眾生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種子有佛種子、有菩薩種子,十法界種子統統都有。你到哪一道去受生有一個業力引著你,引業,帶著你去受生。菩薩道六度心,接觸一切眾生起什麼心?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起這個心。起這個心菩薩道,到菩薩道受生。辟支佛因緣心,阿羅漢四諦心,這四聖法界。六凡,天道是上品十善還要加上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這個人生天,上品十善慈悲喜捨;人道是五戒心,中品十善;阿修羅道是下品十善,帶著貢高我慢。實在說,天阿修羅也是上品十善,他沒有慈悲喜捨,他有上品十善,所以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這我們要明瞭。然後我們自己在這一生日常生活當中,跟外頭境界接觸起什麼心、動什麼念,將來我來生到哪一道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三惡道,餓鬼道貪心,畜生道痴心,地獄道瞋恚;貪瞋痴是三毒的引業,引導你到三惡道去。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起什麼念頭?如果這個念頭是貪瞋痴,那麼我們這一生就是造三途的業因,來生這個引業引導你入三途,這不能不知道。

      無論在哪一道受生,你的身體六根是具足還是有欠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這些是滿業。滿業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實在說就是修善、造惡所感得的。這是凱西說,沒有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是偶然的、是沒有前面因的,沒有。他非常肯定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遭遇都有前因後果。我們明白這個事情,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一定要懂得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樣念佛才能往生。

      佛是天天念,心行不善不能往生,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那麼這一生我們修淨土只是跟淨土跟阿彌陀佛結了個緣,這個緣這一生當中不成熟,那你就不能往生;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往生,你就把這個緣要抓住。這個緣裡頭最重要的是清淨心,大乘經上常講「心淨則佛土淨」,清淨心引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彌陀經》上講得也很清楚,八個字「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八個字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引業,我們念佛一定要念到這樣的功夫,這才行,到極樂世界品位不一樣。再告訴同學們老實話,不止三輩九品,三輩九品是講大的階段,不止三輩九品;三輩裡頭還有三輩,九品裡頭還有九品。這是怎麼回事情?這是我們念佛功夫的淺深,都有因果。

      我們念佛的功夫深,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淺,品位就低。不是說念佛多少,念佛功夫的淺深。那這什麼意思?什麼叫淺?什麼叫深?同學們一定都聽說過,一心不亂裡頭有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功夫就深,事一心不亂功夫就淺,還有更淺的叫功夫成片。行,只要功夫成片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功夫成片;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亂,那就生方便有餘土,念到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由此可知,功夫成片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

      那大家要問什麼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個什麼樣子?我用最淺顯的話告訴大家,功夫成片就是一天到晚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就成片了。也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教給我們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叫功夫成片,對西方極樂世界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對極樂世界不疑惑,對阿彌陀佛不疑惑,對三經一論不疑惑,對自己念佛求生淨土,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不疑惑,這不懷疑。不夾雜?那就是萬緣放下,不夾雜了,有一樁事情沒有放下就夾雜,統統要放下。

      放下不是說事放下,心裡頭沒有,事照做。所以我講過多次世尊在中國應化,唐朝時候的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再來的。他老人家在中國這個示現就是教給我們,我們只要學他這個樣子,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他示現的不高,凡聖同居土。這個示現得好,讓我們真正明瞭「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示現的出家人,寺廟裡面的方丈住持要管事,萬緣放下是心裡面痕跡都不著,工作隨緣或者叫隨喜,他修的是圓教的五品位。五品第一個知見同佛。知見,他老人家一生講《法華經》,《法華經》是佛門裡頭大乘經裡面的一乘經,這是古來祖師大德肯定的。中國翻譯的經典一乘經,一乘經就是佛知佛見,只有三部在大乘之上,這三部第一部是《華嚴》,第二部是《法華》,第三部是《梵網》。《梵網經》可惜沒有能夠完全翻成中文,只翻了一品,《梵網.菩薩心地戒品》,就翻了一品,但是在這一品當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經的全貌。這一乘經,佛知佛見,所以見解同佛,沒有懷疑。往生條件裡面不懷疑,那真的不是假的。

      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的方法,那智者給我們示現的第一個隨喜,就是隨緣;隨緣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第二個讀誦。每天讀誦大乘,古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的,他專攻《法華》。我們沒有他那樣的根性,也沒有他那樣的緣分、福報,所以我們選小部不要選大部,選《無量壽經》就好,或者選《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最好是選蕅益大師的《要解》,連經連《要解》一起讀,文字不多。《要解》註得太好!印光大師對《要解》的讚歎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讚歎到極處了。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對蕅益大師這樣的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在我們想像當中,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才能當得起大勢至菩薩如此的讚歎,這我們要知道,決定不能夠疏忽。這《要解》好。這是說我們修淨宗在這個時代,我們選擇讀誦大乘這兩樣東西最好,兩樣選一樣就可以。

      第三演說。這自利利他,菩薩要利他。智者大師天台講席演說,一生講經說法幫助別人。第四個修學的科目兼行六度。兼行六度是我們以六度法門勸化一切眾生,勸人布施,勸人持戒,勸人修忍辱,勸人修禪定、修精進、修般若,兼行。最後一個科目是正行六度。正行六度是度自己,就是正行。用布施度自己的慳貪,把我們無始劫以來慳貪的煩惱用布施把它化解掉,用持戒化解我們的惡作,用忍辱化解我們的瞋恚,用精進化解我們的懶惰,用禪定化解我們的散亂,用般若化解我們的愚痴,這樣保證你得生淨土。這智者大師一生所示現的。

      我到日本去訪問,日本人對智者大師非常尊敬,許許多多寺廟裡面都供養著智者大師的法像。所以我就勸導日本人我們要學智者大師,他們很高興。智者大師是這樣修成的,這是煩惱並沒有斷,只是煩惱伏住了,因為他有佛知佛見。這就是有力量把煩惱伏住,但是在事上還要用六波羅蜜,盡一切的可能把自己的煩惱化解。這裡面化解功夫有淺深不同,所以在凡聖同居土裡面也有三輩九品不一樣。這是我們講到往生極樂世界種種不同。

      我們自己要曉得修行要認真、要努力,不能夠懈怠,不能夠疏忽。淨宗的好處我們依據經論少、不多容易修。抓住這個綱領,根本的綱領是淨業三福,這個諸位不可以不曉得,你要沒有淨業三福,你就不能成就。而淨業三福那個根是在《弟子規》,從前人不說這個話,為什麼?從小都學過,哪裡還需要講這個。但是現在人不能不提一提,為什麼?你從小沒學過,所以你淨業三福做不到。淨業三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你看末後一句話,佛說的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話說得重。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諸佛都是依淨業三福為基礎,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建立在淨業三福的基礎上,你沒有怎麼行!

      我們今天淨業三福為什麼建不起來?總得要找原因,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淨業三福一條都沒做到。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一句都做不到,後頭就不要說了。第二條是建立在第一條的基礎上,就好像三層樓一樣,二樓是建立在第一層上面,三樓是建立在二樓的上面,你沒有第一層哪有第二、第三?所以第二才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對於淨業三福講過多少遍,講得很詳細。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從小沒有學過《弟子規》,沒有學過童蒙養正,所以接觸大乘,大乘基礎的基礎我們也不能夠接受。這是我為什麼這些年來苦口婆心的勸導大家要認真落實《弟子規》。

      《弟子規》不是叫你背的,不是叫你講的,是字字句句要做到!《弟子規》不難記,它一句三個字,總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比《太上感應篇》還短;一千零八十個字,三百六十句。當然你要學習首先要背誦,然後了解其意思怎樣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東西要是一落實,你就有聖賢的基礎,換句話說,你就有學佛的基礎。我們今天要從頭來起,從零點開始,這個《弟子規》是零點,從零開始。淨業三福那就不是從零,那差不多是六十、七十開始,高很多。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下面第三段。

      「第三結成前難」,這段的文意比較麻煩,確確實實有相當的深度,這段文就是十句五對,『業不知心,心不知業』。我們把十事五對,先看看清涼大師的註解,註解當中他說,首先「略為二解」,二種解釋。一種是「依古德作遮救重難,如前第二問意中辨」,前面已經說過了。再看第二個意思。「二直結成前難」。前面所問的這個難,『所謂往善趣惡趣』,這一段也是五句。「且依此釋文,有二,一先明大意」。先明大意裡頭「自有三意,由前難意亦有三故」。這底下第一個是「直問所以,故今結云,非但本性是一,我細推現事」。細細的來推想眼前的事,現事是我們眼前事事物物,「各不相知」。

      「既有種種,何緣不相知;既不相知,誰教種種。若謂業令種種,業不知心;若謂心令種種,心不知業,一一觀察,未知種種之所由也」。我們普通一般說,這個說的意思淺不是很深,大家好懂。像相宗裡面講的引業、滿業,這個我們很容易接受、很容易理解;像現在哲學裡面所討論的本體、現象、作用,大乘經上常說體、相、用。心性是能現能變是一,種種是所現所變。佛在這個經後面「出現品」都有講,也就是說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能現,識能變,識是什麼?識就是念頭、心想,所以大乘經上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從心想生就是從心想變現的,那個生跟現的意思是一樣的,心現識變,所以從心想。為什麼彼此互相不相知?因為它沒有自性,心無自性,能現能變的性識無自性,所變所現的森羅萬象也沒有自性。後面清涼的註解以及菩薩的解答說得很妙、說得很清楚,所以這一段經文所問的,跟這個問答說明宇宙萬有的真相,這個真相你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佛知佛見。

      你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不必勸你放下你自自然然放下。為什麼?你心裡頭會想不肯放下的都是傻子,你現在不願當傻子,你會放下。以前為什麼放不下?以前不了解真相,把假相當作真的。現在知道真相就像《般若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般若經》講的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再也不執著了。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徹底放下是絕對正確。諸佛如來如是,諸大菩薩亦如是,乃至於聲聞緣覺亦如是,我們還有什麼懷疑?

      它這三個意思,第二「懷疑重難,故結云,既不相知,為是一性,為是種種」。有這個懷疑的人很多很多。「三作相違難,結云,一性隨於種種,即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即失俗諦」。這是一般學大乘教的這個疑惑很不容易斷除,這是我們一般人講這是矛盾,這個東西擺在我們面前。心性是一,這是真諦,永恆不變;森羅萬象變幻無常,那是俗諦。你說心性要隨這個萬象,萬象是剎那生滅,那心性是不是也剎那生滅?心性要隨萬象剎那生滅,那真諦不就沒有了,不生不滅的真性到底在哪裡?如果是一切現象隨於心性,那心性是一,永恆不變,那這一切萬物也應該永恆不變,永恆不變俗諦就沒有了。可是現在看到這個現象,「今見種種,又不相知,此二互乖,云何並立」。這個問題誰能解答?這先把問題提出來了,下面正釋。

      「二正釋本文,亦有十事五對,略為二解,一通,二別」。先說通。「初通,謂總觀前來總別二報」。這是通的意思,叫我們觀察總別二報。「一業不下」。這三個字我們要把文念出來,「業不知心,心不知業」,這就是指這一句。這一句是「就先業因,約能所依以難」。能依跟所依來問難,這裡頭有兩個意思。「一約本識」。本識是阿賴耶識。「謂業是能依,心是所依,離所無能,故云業不知心,離能無所,故云心不知業,以各無體用,不能相成。既各不相知,誰生種種」。「下並準之」是下面文同這個道理。這把問題提出來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再接著讀下面的疏文。

      請接著看下面第二。

      「二約第六識,業是所造,心是能造,並皆速滅,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何能有體而得相生,成種種耶」。這個說法也說得很好,這個意思講得粗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離不開第七識,七識是執著,真的造業就是這兩個識。你看看相宗講的修行綱領「轉識成智」,從哪裡轉起?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那你就曉得修行從哪裡下手?從第六、從第七。第七不執著,第六不分別,不執著就轉末那為平等性智,執著就不平等了,不執著平等智就現前;第六是分別,不分別就是妙觀察智現前,這兩個是因上轉。這兩個一轉,第五、第八,第八就是本識就跟著就轉,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就所作無量無邊功德,這就是大圓滿。所以修行的功夫在哪裡用?還不就是用在第六、第七。

      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導同學,放下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你們想想這是轉什麼?轉第六識;再進一步,一定要放下對一切人事物佔有的念頭,轉第七識,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了。沒有佔有的念頭也沒有控制的念頭,你的心清淨了。第六識清淨了,第七意根清淨了,這兩個清淨你的阿賴耶清淨了,你前五識也清淨了。相宗講的是理論,通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念佛也不能不用這個功夫,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用意在哪裡?目標在哪裡?《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我們用執持名號修一心不亂。諸位想想看,你要不能把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下,你的一心不亂得不到。你還有佔有的念頭、還有控制的念頭,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這一生當中就不能往生,你看這個害多大。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尤其是聞淨土法門,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在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遇到是因為我們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沒有放下,這壞了,這一生又空過了。所以要放下,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能放得下。

      今天我們在圖文巴建的這個淨宗學院,誰問我要,我馬上就給他,為什麼?我要求生淨土,我絕對不會為這個累贅自己,我絕對不會把道場看作這是我的。我的就糟了,你在圖文巴就生根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沒分了。不可以有這個念頭,要怎樣去想?這個地方是旅館、是飯店,我今天到這住一天在這休息一天,住兩天休息兩天,隨時可以離開。離開之後念頭都沒有,你這樣才乾淨俐落,這不是不負責任。沒有人來接收這個道場,我要負責任。智者大師隨喜、隨緣,還是在管事,可是心裡面痕跡都不著,真放下,沒有罣礙了。哪個人來接收接管,好,我都非常歡喜,管得如法不如法於我不相干,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你的心才清淨。你要怕他管的不如法,你的心就不清淨,你還是沒放下。所以說你真的有沒有放下?從這個地方看你是不是真的放下了。宗門裡面常講的一絲不掛,形容徹底放下,這對於修行人無論修哪個法門,你能不能開悟、能不能證果、能不能往生,關鍵之所在。

      這一段大師裡頭一句話非常重要,就是「業是所造,心是能造,並皆速滅」。你要懂得這一句「並皆速滅」,能造的心,所造的業,並皆速滅。速滅是什麼?剎那不住,你才曉得它為什麼不相知;相知,來不及,你說生已經滅了。這是我們在這個經前面講過多次,我們也多次舉《仁王經》這個例子,《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說得很清楚,這是如來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如來這種方便說你要是真正懂了,你就悟了。如果說是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生滅,並皆速滅。速滅是什麼意思?就是《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明白了嗎?速滅。這個現象在哪?就在面前,就在當下。

      去年鍾茂森居士在這裡給我們做的報告,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最新的發現。第一個發現是時間跟空間是假象不是真的,在某一種條件之下時間空間等於零。第二個發現物質無中生有,就是此地講的並皆速滅,無中生有。無中生有這個有就是物質,但是它生出來馬上就滅掉了,我們今天看到所謂物相是什麼?物相是相續相,你不是看到生的這個物相還存在、還能夠停個幾秒鐘?沒有,剎那不住,根本就不存在。《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它生滅的速度太快了,給你說真話,真話大概它存在的時間億萬分之一秒。《仁王經》上說的那個太粗了,那個只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說實在話還沒有光的速度快。科學家證明光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也就是說明光走的速度,三十萬分之一秒它走一公里,三十萬分之一秒,那再加一個零,三百萬分之一秒它走一百公尺,三千萬分之一秒它走十公尺。所以真正給你講生滅的速度,速滅的速度億萬分之一秒,你還能起念頭嗎?你這念頭才一起,不知道多少個億萬個生滅過去了,所以它不能相知道理就在此地,它沒有自性。

      《中觀論》裡頭講得好,講得太好了,「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這真話,一般人聽不懂。諸法就是你眼前所見的一切法,你見到跟你見不到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說真相,所以真相搞清楚了你還會執著嗎?不會了。凡是執著,有執著、有分別,事實真相你迷了、你不知道,你以為這個東西都存在,其實怎樣?夢幻泡影。你不能說它無,你也不能說它有,你說它無它有相,你說它有這相假的,根本不存在,這速度太快了。我們今天六根都沒有辦法接觸得到,就是說你連想像都想不出來,它那個速度那麼快,所以佛經上用的一句話用得真是好到極處,我們讀了之後五體投地,叫不可思議。思是動念頭,你一動念頭就錯,那個生滅早就不在了;你一開口那更錯,念頭比開口快,怎麼樣都趕不上。所以跟你講真話、講實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實話!你在這裡頭還起一個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這叫妄想,這叫無明。無明怎麼起來的、無明幾時起來你就明白了,無明就這麼起來的,哪有這回事!

      所以今天我們常常看電視螢光幕或者是電腦的螢光幕容易覺悟,宇宙真相就像這螢光幕現的相一樣,但是螢光幕現的相時間長,差不多跟《仁王經》上講的速度很接近。因為電磁波的速度跟光波的速度差不多,而實際上這心性裡面色相的生滅那個速度絕對不是光波、電磁波能夠相比的,無法比,所以佛用四個字「不可思議」。唯證乃知!用什麼方法證?禪定,很深很深的禪定你見到了。深到什麼程度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看到經上講的八地菩薩,八地菩薩看到阿賴耶識裡面那個現象。阿賴耶識裡頭什麼現象?就是三細相。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相就是動,動的現象,它不是靜止的是動的現象,第二個看到見相,第三個看到境界相。見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境界相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物質,唯識裡面也叫見分、相分。那這是什麼?這最原始的,六根、六塵、六識最原始的真相你看到了。最原始的真相是什麼?就在現前。我們迷了我們看不到,八地菩薩看到了,看到什麼?全是假的,根本不存在。生滅確實是同時,它怎麼會有相知!

      再說宗門裡面,《壇經》裡面說的話很妙,說得好,我們用《壇經》的話解釋這個,那很容易懂。「業不知心,心不知業」,業跟心二法,知跟不知也是二法,六祖說得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們想想《壇經》這兩句話,這兩句話要是都懂得,文殊菩薩問這個問題你全明白,自自然然你就解決了,不是二法。真正要是入了門之後,整個宇宙是一法,哪來的二法?這一法就是不可思議。所以大乘經上常常有一句話,每個同學都知道,雖然知道,真正內容一無所知,那是什麼?「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整個宇宙是一不是二,這裡頭找不到二,所以叫佛法,佛法叫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這個地方「並皆速滅」這個意思深。

      鍾居士給我們報告說科學家發現第三個就是宇宙的原點,這些都是從數學裡頭推算出來的。因為許多科學家都承認宇宙的現象是大爆炸。現在宇宙在望遠鏡裡面觀察,還是不斷的在膨脹,膨脹的現象就是爆炸的現象,到底是什麼東西爆炸?現在把原點算出來了,原點太小了顯微鏡都看不到,它有個公式,計算的公式,我記不得這個公式了,但是他有個比喻,這比喻我記得。他比喻我們人的頭髮,這一根頭髮,把它豎起來一根頭髮,把頭髮切斷,切斷這頭髮的平面,豎的這個平面,平面的直徑上面可以排這個原點排多少?一百萬後面是億億億,三個億,一百萬億億億,這宇宙的原點,就是這個原點爆炸出來的。

      佛法裡頭沒有這個說法,但是他講的這個物質,這個色法這麼樣的小,跟佛經上說的相同。佛經上講的物質,微塵。微塵叫極微之微,大概一根頭髮確實直徑上可以擺上一百萬億億億個極微之微,這個很接近。但是這生了就滅,滅了又生,生了又滅,生滅的速度太快了,所以大乘經上常講「不生不滅」。如果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這個話是毫無意義。為什麼說它不生不滅?速度太快,你說生,它已經滅了,你說滅,它又生了;不但你的言語趕不上它的速度,你的思想趕不上它的速度,它太快了。而且宇宙的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這經上講的頓現,不是次第的,沒有次第,頓現,剎那頓現。就像我們現在用幻燈片打在銀幕上,照到銀幕上,以整個銀幕上的現相同時現的沒有先後,不是說這個相在前,那個相在後有次第的,沒有,同時。

      這個一時頓現,現在科學家也漸漸肯定了,確實是這個現象沒有先後。佛法比科學講得透徹,講得明瞭。所以非常可惜這些科學家沒有讀佛經。這些人心思敏銳、心念專一,專一就是禪定,他不會雜亂,一雜亂他智慧就沒有了,專注。所以他的研究是專攻一門、專想一樁事情,都是屬於禪定,唯有專注他才能發現。這個發現明瞭這也是智慧,跟佛法上所用的方法不一樣,佛法這個方法正確,先求根本智然後開後得智,西方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們的發現在佛法上是比量不是現量,比量是用數理推測出來的,現量是親眼看見的。八地菩薩親眼看見,不是用東西來推算,所以清涼這一句話說得真好,並皆速滅。

      「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何能有體而得相生,成種種耶」。無自性,能生的性識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沒有自體,所生的一切森羅萬象,連時間跟空間也沒有自體,無自性。無自性的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前面講的心性是一,無性之性就是心性是一,所以它不對立了,永遠沒有對立。由此可知,諸法真相沒有對立,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我們今天要是與一切萬事萬物有對立、有矛盾、有衝突,我們跟性德就完全相違背,這是什麼原因?迷了。

      為什麼諸佛菩薩能相應?也就是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萬事萬法沒有對立、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永遠是和諧的,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互助的。我在講席裡頭常常用身體做比喻,我把這個身體比喻作法身,我們身體裡面每個細胞比喻作我們的報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們全身每個細胞共同一個身體,這個身體是我們的法身。那我們身上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器官沒有對立,沒有矛盾,沒有衝突,互助合作,這個人身體健康長壽。什麼叫生病?你裡面的細胞、器官不合作就生病了,就這個道理。這叫做道、大道。

      大道要是通達明瞭了,隨順事實真相,隨順事實真相那就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在內心裡面決定沒有對立,跟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人事物沒有對立、沒有誤會、沒有衝突、互助合作,這就是大德。隨順大道就叫做大德。宇宙是和諧的,我們整個身體是和諧的,整個身體每個細胞、每個器官決定沒有對立,決定沒有誤會,決定沒有衝突,決定是互助合作。我們在平常還要再加幾句,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其實全都有,自自然然的,自然上統統都具足,沒有說一句話,沒有動一個念頭。我們身體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

      所以佛法你懂得了,你才懂得養生之道,你才能在這一生過最幸福美滿的生活。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決不是假話,你求成佛、成菩薩都做到,求世間東西哪有求不到,世間東西全部雞毛蒜皮。這些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我的好處對老師相信,老師教導我的東西,我一定依教奉行,得真正利益是我自己。我今天想供養老師,老師已經不在了。老師把這些法傳給我,他一無所求,無條件的,只是希望我好、希望我入門,那他就很快樂了。與宇宙真相相應,與大道大德相應。再看下面第二段「受不下」。我們也要把原文念出來。

      【受不知報。報不知受。】

      這兩句是「約得報果時,難能所受,謂受是報因,即名言種,為業所引,受所受報,離報無受,故云受不知報。離受無報,故云報不知受。以並無體故,準前應知」。準前就是前面所說的你懂得了,這個地方你也懂,前面所講的原理原則一直貫下去的。前面所說的能所皆無自性,並皆速滅,這個道理一定要記住。如果你能夠常常用佛陀這個教誨來看這個世間,你就能看破世間;換句話說,你會開悟。過去我講《金剛經》、講《心經》,也常常提醒大家要用裡面這些經句常常幫助我們起觀照的作用。譬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常常想著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知道根、塵、識都是虛幻而不可得,都是沒有自性,都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能常作如是觀,自然就放下,徹底放下,這一放下智慧就開了。

      這個地方『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受是因,報是果,受跟報是二法,知跟不知又是二法。六祖說得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像這些重要的開示、重要的經句,我們都要常常能提得起來,這提得起來叫什麼?提起觀照。《般若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怎麼照見的?就是這種照法,常常提起來。六根、六塵、六識再加上七大,《楞嚴經》上說的,把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統統包括在其中,一個也不漏,二十五條。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加上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二十五。這把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分成這二十五類,一個都不漏,皆無自性。無自性是沒有自體,它是一不是二,一時頓現,並皆速滅,這叫做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大白了,人才真叫痛快淋漓,我們講萬緣放下,不但是身心世界,森羅萬象一塵不染。禪宗裡面有個比喻「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就這個境界,你真的得到解脫了。我們再看下面第三段,「三心不下」,也把全文念一念。

      【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就是這兩句。這兩句是「約名言因,就能所依難」。能依所依來問難。「謂前能受報因,依心無體,故無相知,餘義同前」。『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前面這個意思懂得了,後面就不難,一個公式,一個原理原則。那麼細說將來在偈頌裡面,菩薩答覆文殊菩薩我們就看到了,這個地方只是把文殊菩薩提出這些問題我們先來研究一下,他問的這些內容,掌握到原理原則這就不難了。再看下面第四「因不下」。這也把文念出來:

      【因不知緣。緣不知因。】

      是這兩句一對。「約因緣親疏相假難。謂所引名言為因,能引業為緣,相待相奪,各無自性,如不自生等」。這個不生是《中觀論》裡頭所說的。《中觀論》裡頭有一首偈,因為它講因緣。《論》裡頭偈子說「諸法不自生」,一切萬事萬法沒有自己生自己的,沒這個道理。「亦不從他生」,也不是他生的,為什麼?他從哪來的?他要是自生的話,那我也可以自生,既然自己不能生自己,你就不會是從他生,也不是自他共生,自他都不能成立,哪裡來的共生,也不能說無因生。所以這首偈子講「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不是共生也不是無因生,最後的結論,「是故說無生」。這是說明佛講一切法不生的這個意思。

      《中觀論》上這個說法我們還是不好懂,確實它是對上根利智人說的,我們中下根性的人不行,聽不懂。你說不自生,好像我們還能體會到一點,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怎麼會無因?什麼因?這個因就是佛家講的因緣生法。佛在《華嚴經》一開頭講得很好,諸法所生無量因緣,不是單純的,無量因緣。可是在此地告訴我們無量因緣都無自性,你要懂這個道理,都沒有自性。能生所生都沒有自性,顯示出心性是一,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明白這些道理,我們的心定下來了,妄念雖然不能斷除,這個妄念可以把它減少,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妄念要減少,這真的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利益。許多現在人講的真理都在這一部經上,只要好好的去學,對我們斷煩惱習氣、培養戒定慧功夫會有很大的幫助。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