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4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四九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49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乾闥婆王長行,第十句:

      【普現莊嚴乾闥婆王,得善入一切佛境界與眾生安樂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一多無礙,名為佛境。天王智達,故云善入。」提示雖然文字不多,意思很明顯。我們先來說一說『一切佛境界』,什麼是「一切佛境界」?《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就是佛境界。特別是在前面這段經文裡面,前面的六品經,總共有十一卷半的經文,我們現在所讀的才是第二卷。這裡面我們所見到的,是虛空法界形形色色各種不同的族類。

      《華嚴》總共是九會七處,是清涼大師的判法;李長者所判的是十會十處。我們一般修學《華嚴》多半是依據《疏鈔》,也就是清涼大師講的九會七處。我們讀的是第一會。第一會裡面世尊給我們說出四十多個不同的族類,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多元文化;不同的國土。這個地方講的國土,是諸佛教化的地區,每一尊佛教化的範圍叫一個佛國土。一個佛國土通常講的是一個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國土。虛空法界裡面像這樣的佛國土無量無邊,佛境界就是佛國土,無量無邊。族類無量無邊,每一個族類又分許許多多的族群,像我們地球是一個族類,在太虛空裡面講是一個族類。可是地球上按照皮膚來分,有白種人、黃種人、紅種人、黑種人,又分作很多族群,每一個族群裡面再細分,愈分愈多。在這個經裡面我們看到,真的是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族群,這麼多人我們所看到的都過得這麼融洽,這樣的和睦,幸福美滿,這是佛境界。怎樣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必須叫所有的眾生都成佛,這個境界就落實了。這個境界,清涼在《疏》裡面給我們講是「一多無礙」,無障礙的法界是佛境界。

      清涼給我們說這部經,這部經裡面講了四種無礙:第一個是「理無礙」,理論上沒有障礙;第二個講「事無礙」,事相跟理論沒有障礙;第三講「理事無礙」;第四個講「事事無礙」。我們今天這四種都是障礙。理有障礙,我們這個世間唯心跟唯物就要打架,這是理,理與理有障礙。事上的障礙就更不必說了,人與人之間天天起衝突,這就是障礙。理事不能圓融,事跟事矛盾更多更深。所以我們住的這個世間是個亂世,佛在經上說我們這個世間叫「五濁惡世」。濁惡從哪裡來的?濁惡從障礙來的。障礙怎麼產生的?障礙在管道不通,管道不通障礙就發生了。我們一個人的身體,身體血氣不通,人就要生病;如果所有的脈絡血氣暢通,這個人身體就健康長壽。一個人如是,宇宙也如是。

      我們今天在新加坡,為什麼要搞宗教的團結、宗教的和諧,沒有別的,就是依照「大方廣佛」教誨去落實。《華嚴》沒有別的,就是一切暢通而沒有障礙,我們在這部經典裡面讀到的,人與人的暢通,人與一切萬物的暢通,人與天地鬼神的暢通,絲毫阻礙都沒有,「佛華嚴」的境界現前了。到底人與一切萬物、一切眾生能不能暢通?能。為什麼能?因為都是依大方廣起的現相。大方廣是我們的自性,不是別人,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大方廣。「大」是我們真如本性之體,用這個字來代表;「方」是從自性裡面起的現相,方的意思是說的方法,這種種現相是什麼方法變現出來的;「廣」是講作用,性體之作用,現相的作用,作用太廣大了。

      「大方廣」三個字合起來是什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個沒有漏。所以虛空無量無邊,法界也是無量無邊,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從哪裡來的?從自性變現出來的。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就叫大方廣。如果真的一切通達而沒有障礙,我們的生活就是佛華嚴。佛華嚴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究竟圓滿、幸福自在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能夠享受大自在、大圓滿,什麼原因?暢通而沒有障礙。這一部經教導我們如何暢通無礙,所以經到末後這一品「入法界品」,要我們證入,不僅講的是理論、方法,最後一定要落實。

      我們今天融合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落實,我們要把它做到。要做到,首先要把心量拓開,心量太小永遠不能落實。大乘佛法裡面常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就是佛華嚴。所以我們心量要大,要能包容,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家,一切眾生是自己的親屬,一多無礙。這個一不是獨一,不是專一,是任一;任何一法與其他一切法,決定沒有障礙。我們佛經典是一法,在新加坡其他八個宗教他們經典這是多,我們佛經這個一,跟他們所有一切經典決定沒有障礙。如果你說有障礙,是你不通,你才會有障礙,你要通了就沒有障礙。我們自己思想行為,跟其他宗教徒們思想行為,也決定是沒有障礙。障礙怎麼發生的?障礙發生在不通。所以我們現在互相交流,常常在一起聚會聊天,逐漸逐漸就通了,通了障礙就沒有了。彼此不往來,我猜想你,你猜想我,愈猜想障礙就愈多。國與國之間要交通了,就能和睦相處,決定沒有爭執、沒有戰爭。人與一切萬物,我們講的動物、植物、礦物,要是常常能夠交通往來,自然災害就沒有了,什麼洪水、地震、風災都會沒有了,所有一切問題都是我們不通而造成的。

      佛在這個經裡面,這個經的內容是什麼?就是教我們徹底貫通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就沒有障礙了。這裡面世尊為我們顯示的大原則是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像一棵大樹一樣,一切眾生是裡頭的枝葉,枝葉再多是一個根生的,同一個根生的。這個根佛家叫自性,叫真如,叫自性;婆羅門教、印度教稱作梵我、大梵,梵我,名稱不一樣,事實是一樣;天主教、基督教稱為上帝,稱為神,稱為主;名稱不一樣,都是一樁事情。上帝造萬物、造天地、造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天地萬物到底誰造的?自性變現的。所以他們講的上帝,講的神,講的主,還是佛教講的自性,名稱不一樣,你統統搞清楚了,不就通了!通了就不打架了。原來我們說的名稱各人說各人的,最後說的都是一樁事情,還有什麼好爭的?這事就擺平了。

      沒有通的時候,他們上帝是至高無上的神,佛教佛菩薩都是魔鬼,不往來、不交通這才互相猜疑,一通達之後這才徹底明瞭,大家歡歡喜喜相處。然後再來看看一切經,各個宗教經擺在面前,通!它怎麼不通?少部分不通,少部分不是不通,少部分是應機不同。每一個地區氣候不相同,地理環境不相同,人的生活方式不相同,要適應他那個環境;那個所講的就是各個環境不相同,那是適應環境。所以枝跟枝不相同,葉跟葉不相同,追到最後根本是相同的,這是《華嚴經》的理念,所以能夠融合虛空法界一切眾生。

      今天我們在外國,跟外國一些宗教家、一些政府的領導人,我們常常談到宗教與宗教之間和睦相處,族群與族群之間平等對待,我跟他們講最好的方法是要教育,要教學。你不教他,他怎麼會懂?不教他就是互相猜忌,麻煩就出來了,要教!教學最好的課本教科書,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能夠貫穿各個不同的文化、各個不同的思想、各個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們今天在落實這樁事情,要落實首先自己要契入;換句話說,你自己不入法界,你沒有辦法。你縱然相信,信心不踏實,你裡面還是有疑惑摻雜在其中。斷疑生信,你不契入境界不行。所以《華嚴》末後「入法界品」,我們自己要真正入。入就是佛家講的證,我們從「信、解、行」,通過信解行,證得了,契入了,我們心才踏實,這個事情才能做得圓滿,才能做得有成就,你自己不親證這個法界怎麼行?

      親證法界,實在講就是經題七個字,全經就是這七個字詳細的解說。「大」用哲學的名詞來說,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方」是宇宙萬有的現相,相從體生,體是能生,相是所生;「廣」是講體相的大用,大用無涯。佛在這個經典裡面給我們說的大道理,這個理你要不能夠契入,事決定有障礙。理要是透徹明白了,不但理事沒有障礙,確實事事無礙。落實在現實的生活上就是佛華嚴,「佛」是什麼?佛是能證之人,就是說對於大方廣圓滿透徹了,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要用現在淺顯的話說,佛是一個明瞭真實究竟圓滿、明瞭宇宙人生的這個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了,一絲毫沒有疑惑,這個人叫佛。「華嚴」這兩個字,就是說他的生活,他過的是什麼日子。華是比喻他的生活環境。

      在這一部經,梵文原本的題目稱為《大方廣佛雜華莊嚴經》,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雜華的雜字不要,用華;莊嚴的莊字不要,用嚴。雜華諸位想想,就是大花園,花園裡面什麼樣的品種都有叫雜華。這個花園是什麼?花園就是虛空法界。雜華是什麼?就是裡面的一切眾生,我們講的不同的諸佛國土,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族群,那就是雜華;沒有一樣不是「真善美慧」,各個都具足圓滿的真善美慧,你要通達你才會欣賞。十法界依正莊嚴,佛菩薩的法界真善美慧,你欣賞它;阿鼻地獄裡頭也具足真善美慧,你也會欣賞它,你也會很愛護它,所以這個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對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講一切有情眾生,一切無情眾生,一個心看待,這個是佛境界。

      一切諸佛通過《華嚴經》的學習,都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的人多了。當然還有很多人沒有能夠證入,真正能證入的是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入不了這個境界。為什麼?中下根性,雖然「大方廣佛華嚴」是自性本具的圓滿功德,為什麼一切眾生還有上、中、下根?這個上中下根從哪裡來的?本來沒有,是因為你迷的淺深不同。迷得淺就是上根,迷得深是下根。根性不相同,是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迷的程度,從這上面產生的差別。由於迷惑又產生了分別執著,這個執著就是我們常說的放不下,放不下當然你就入不了佛華嚴。佛華嚴就是一真法界,佛華嚴就是極樂世界,你沒有辦法契入。上根利智的人不必等往生,已經享受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現前就享受到,上根人,這種人往生決定生實報莊嚴土。或者我們說得淺顯一點,大家容易體會,現在我們還沒有往生,已經感受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氣氛了,已經感受到了,這個氣氛在哪裡?就在我們現實生活環境之中。誰是上根人?煩惱輕的人,執著輕的人,妄想少的人,這種人就叫做上根。

      《華嚴經》的當機者,也就是佛講《華嚴經》對象是誰?古大德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沒分。法身大士在大乘圓教裡面是初住菩薩,初住以上這是《華嚴》正式的學生,我們今天是旁聽生,不是正式學生。圓教初住菩薩,世尊在經論裡面給我們介紹得很多,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了一品。見思煩惱斷了,簡單的說,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執著,如果我們還有一個執著的念頭,見思煩惱沒斷。而最嚴重的執著是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執。你還執著這個身是我,你是凡夫,六道凡夫,聰明人他不會再執著這個身是我。

      我們要問華嚴會上這些佛菩薩、法身大士,他有沒有「我」?他有我。什麼是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這個話我們聽起來很難懂,我們用個比喻來說,我們把整個身體比喻成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是什麼?「我」是身體裡面的一個細胞,你們從這裡體會。我們凡夫把細胞認為是我,真正的我忘掉了,這叫迷惑顛倒。他們覺悟明白了,知道整個身體是我,細胞是我的一部分。

      我們上一次在北京「歷史博物館」,看到青州出土的佛像,裡面有好幾尊毘盧遮那佛像。毘盧遮那是《華嚴經》裡面的佛,法身佛。我們在毘盧遮那佛袈裟上面看到,袈裟是我們出家人披的衣服,諸位看,一格一格的,每一格大小一樣,平等。每一格代表什麼?代表一個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國土。國土就是一尊佛的教區三千大千世界,你說每一格就是一尊佛的佛國土,行!每一格代表《華嚴經》上一個不同的族類,我們現在讀的這一段,乾闥婆這一個族類,其實代表這個。然後這一件衣披在身上,豈不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自己嗎?出家人,我自己也一樣,搭這個衣搭了四十多年,不曉得這個衣什麼意思。只是前面老和尚告訴我們這叫「福田衣」,看那個樣子好像是田的樣子,什麼是「福田」不知道。我這一次看到這個表法才恍然大悟,這個念頭是真正福田,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不會再以這個身是我,一切眾生是我。一切眾生做的好事,我做的好事;一切眾生受的苦難,我遭苦難,思想觀念完全不一樣。

      這邊跟我們往來最密切的,印度教、回教、猶太教、拜火教、錫克教,我們往來很親密。他們對我們的作法非常讚歎,我們心量很大。他們辦的許多慈善機構,我們都去幫助他。我跟他們講無需要讚歎,你們做的事情,就是我們做的事情,是一不是二。這個話他們聽起來還是很難懂,為什麼難懂?他沒有入這個境界。他是「你跟我是有分家、有界限的」,我們是「你跟我界限沒有了」,我這裡通了;等到他那邊再通,那就得大圓滿、大自在。怎麼通?一定要靠教學,要把這個理念灌輸給他,解釋他的經典。這是佛家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佛的經沒有一定的講法,世間所有一切經論,都沒有一定的講法,活的。所以你界限沒有了,任何宗教經典,你都解釋得圓滿,決定沒有矛盾,決定沒有衝突。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矛盾、疑惑、衝突,從哪來的?從自己不通來的。自己不通,自己迷惑,自己在那裡妄想分別執著,才產生這麼多的弊病,引發這麼多的災難,冤枉!

      我們這一生有幸得人身、聞佛法,有幸讀到佛家這一部圓滿的大經。我們現在稱經論,外面人聽到很刺耳,很彆扭,不習慣。總一聽到這個名詞就叫宗教,我們換個名詞,這是一部圓滿的教學、圓滿的課程,大家聽到就容易接受,變變名詞就行了,還是一樣的東西。這是什麼東西?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科書,教學生的教科書。書裡面講的是什麼?書裡面講的是大圓滿、大自在、大智慧,這大家好懂了,都願意接受,都很想去讀一讀。要說是什麼經,大家聽了搖頭,不願意接觸。我們這種說法應機,絕對沒有違背理論,所以契機契理,我們才能夠幫助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覺悟的人多了,下面講「與眾生安樂解脫門」,覺悟的人能夠幫助那些沒有覺悟的眾生,幫助他們得安樂。幫助裡面要知道,最重要的是教學,教學裡面最殊勝的,是九個不同的宗教在一起上課,這是最殊勝。我們的目標希望能達到,希望有一天我們這個講堂,九個宗教的信徒都在此地。我們講經不一定用這個教材,可能選別的宗教經典來講。不管選哪個宗教來講,內容都是「大方廣佛華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過去在台灣,教過天主教,那個時候于斌主教還在世,天主教亞洲主教團,在輔仁大學後面多瑪斯修道院,那是台灣最高級的修道院,辦了一個「東方精神生活研習所」。他請我去講「佛教精神生活」,講這一個科目。學生都是神父跟修女,我跟他們結的緣很深,我在上課的時候,我很感嘆的說:你們請我講佛教的東西,很遺憾!應當請我來講你們的《聖經》、講你們的《玫瑰經》,你們得利益更多。他們的經典我常常讀,所以用他們的教科書,我們來探討、來學習宇宙人生的真相。對於這個問題講得最透徹、最圓滿的,確實是佛經,佛經分量大,這是哪個宗教比不上的,內容非常豐富,對於世出世間任何事情可以說是觀察入微,了解得透徹。將自己的心念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不僅如此,更殊勝的是,將這個身體跟宇宙、虛空法界也融合成一體,叫事事無礙;心理跟宇宙融合成一體,那是理事無礙。身體跟宇宙融合成一體,這是佛境界,我跟他們講神的境界、上帝的境界;不契入他的境界,我們怎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受用?佛境界這個意思大致上明白了。

      「一切」,這兩個字範圍就廣了,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聲聞緣覺、一切六道眾生,沒有一個不在佛境界裡,只是他自己不覺而已,並沒有離開佛境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哪裡?一真法界就在十法界裡面,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融合在一個整體。覺悟的人,十法界原來就是一真法界;迷的人,一真法界見不到,見的是十法界。這裡頭實際上講,只有迷悟的差別,而事實真相有沒有變更?沒有。迷是這個事相,悟還是這個事相,所以才說迷悟不二。迷悟不二是從事實真相上來講的,事實真相上決定沒有改變,改變只是你自己迷惑。《楞嚴經》上世尊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現象,「演若達多,迷頭認影」。我們世間人也常常有,你頭上戴的帽子,忽然一個緊急的行動,叫你服裝要整齊,實際上你帽子戴在頭上忘掉了,到處找,帽子在哪裡?有沒有看到?在你頭上。事實沒有改變,只是你迷了,六道凡夫就是如此。

      大方廣在哪裡?大方廣就在你頭上,你不知道,你一天到晚去找。到哪裡去找?怎麼找也找不到!不知道大方廣就是我們現前生活的環境。理體是大,現相是方,作用是廣,就在現前,根本就沒有離開。你是覺悟了,你的日子就是佛華嚴。佛華嚴有沒有改變你現前的物質生活?沒有改變,你的富貴生活還是富裕,貧窮生活還是貧窮。並不是說一入境界,貧窮馬上就變成富貴,不是這樣子,那就完全錯誤了;還是一樣的生活,但是精神生活不一樣。譬如說你沒有悟之前,你的精神生活苦悶。貧人很苦,富人也苦,各有各的苦處;覺悟之後樂了,窮有窮之樂,富有富之樂,都樂了,那個樂沒有兩樣,決定是平等的。物質上貧富沒有掛在心上,那個很清楚,物質上的貧富是怎麼來的?業因果報。但是生活的快樂,那是決定沒有差別,這是達到真正平等,對於宇宙人生想法看法是一致的,這平等的。

      這是講『善入』,這個善的意思深。所謂「善入」,入的痕跡都找不到才叫善,如果有個痕跡就不善。怎麼痕跡找不到?融化了,我們用這個形容詞諸位去體會,融化了,沒有痕跡。痕跡從哪裡來的?痕跡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來的,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放下了,痕跡都找不到。你修行證果,證果的痕跡邊際都找不到,這叫善入。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懂得,佛法的修學只是做一個轉變。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是不增不減。成佛了,我們要問:他智慧是不是增長了?煩惱是不是減少了?給你說煩惱少、智慧長,是方便說,不是真話。這個方便說是什麼?你懂,你能夠接受,聽得很歡喜。要給你說成佛,智慧也沒有增加,煩惱也沒有減少,你就迷惑了,那是給你講真話。你現在作凡夫,你作凡夫的時候,你的煩惱沒有增長,你的智慧也沒有減少,這個話說了你不懂,所以佛要用俗諦說,換個話說,說方便話,「煩惱輕,智慧長」,用這個話來勉勵。

      其實為什麼說煩惱沒有增長,智慧沒有減少?因為煩惱跟智慧是一,一哪有消長?煩惱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煩惱,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所以說不增不減。這個話我們不懂,你是不懂,為什麼?你迷。迷了的時候智慧就變成煩惱,悟了的時候煩惱就變成智慧,關鍵在迷悟,事實上沒有任何變化。悟了的時候統統叫智慧,迷了的時候全部叫煩惱,換個名稱還是一樁事情。你現在生種種煩惱,你要曉得,在佛那個地方是種種智慧;你煩惱有多少,他的智慧就有多少。煩惱無邊,智慧也無邊,只是一個轉變。所以佛教初學,初學你迷得太重,你還轉不過來,先勸導你「轉惡為善」,小乘經典偏重在轉惡為善,幫助你決定不落三惡道,不會墮三途,這是我們今天講的現實,消災免難,今天講創造美好的前程,這對人說的,這不究竟。

      大乘佛法教學的中心是「轉迷為悟」,這是真實的教學。悟了煩惱就成菩提,生死就是涅槃,生死跟涅槃一樁事情。悟的時候叫大涅槃,迷的時候叫生死。其實有沒有生死?決定沒有生死。說決定沒有生死,你迷惑了,你又不知道怎麼辦了。事實上真的沒有生死,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才恍然大悟,真的沒有生死。世出世間一切法,就像《中觀論》上所說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是事實真相。覺悟的人明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哪裡?就在生活當中。所以禪宗開悟的人常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六根所接觸的無一不是。這個境界裡面就叫了生死,了是什麼?明瞭。生死這個現象是一回什麼事情,真的明瞭了,真的清楚了。可是那個生死的相有沒有?相有,相是什麼?相即非相。《金剛經》那個公式很好,「生死者即非生死,是名生死」,這個公式套一套就很有趣味,念多了、念久了豁然開悟,你入這個境界,真的明白了,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怎麼回事。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心真誠,你用心是真誠心。所謂真誠就是沒有妄想,也就是佛家講沒有無明,你的心是真誠心;心裡頭還有無明、還有妄想,這心不真誠。你心清淨現前了,平等心現前了。

      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不平等,是因為什麼原因?煩惱。有分別,有執著,所以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有執著就不清淨,有分別就不平等。諸佛菩薩真的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的心真誠清淨平等。他那個心的樣子是智慧、是慈悲,智慧慈悲是他的形相。真誠清淨平等心是什麼樣子?充滿了智慧,充滿了慈悲,這是樣子。我們通常跟大家講解用這種方式,在佛經裡面只有一句話,發菩提心。但是說「發菩提心」不好懂,我們改變這個說法,大家容易體會,容易懂得。所以諸佛菩薩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就是個轉變。不真誠、虛妄的,我們講是虛情假意。六道眾生全都是用虛情假意,把虛情假意當作自己的真心,是根本上的錯誤。從這個心起作用,你喜歡人是假的,你恨人也是假的,它會變。恨幾天他又不恨了,後悔了;愛幾天又變成恨他,恨透了;千變萬化,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是虛情假意。

      覺悟的人,佛菩薩對待六道眾生,看他都很好,你說真的好,你說假的好,反正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絕不把你的話放在心上。為什麼?你全是虛妄的,飄浮不定。我們要能夠學佛菩薩這種心態處事待人接物,你說多自在!決定不要執著。唯有佛菩薩用的心是真的,永恆不變。你尊敬他,佛菩薩慈悲愛護你;你恨他,他也慈悲愛護你;你怎麼樣去破壞他,陷害他,用種種毒辣手段對付他,他還是那麼樣慈悲愛護你,絕對沒有改變,這是佛菩薩。

      我們千萬不要想錯了,我天天念觀世音菩薩,念《普門品》,現在聽說念阿彌陀佛了,不念他,觀音菩薩就得罪了,恐怕他要怪我。你把觀音菩薩看成六道眾生了,巴結他就喜歡,不巴結他就恨你,你這叫侮辱觀世音菩薩。你把觀世音菩薩看成你自己一樣,這大錯特錯!所以一切諸佛菩薩面前,我們要改修一個法門,改念一尊佛菩薩,他不但不會見怪,他還鼓掌歡喜。為什麼?念觀世音菩薩是念他,念阿彌陀佛還是念他,你念耶穌基督也是念他,他曉得虛空法界是一不是二,念哪個都一樣,都行,你分別他不分別,他都歡喜讚歎。所以善入,這個善就是個改變,念頭上的改變,觀念上的改變,思想上的改變,一定要轉迷為悟。轉不是在經教讀的時候你轉,要在心理上做個轉變。我們現在聽了,雖然現在還不能夠深入,不能深入我們就要做,你要不肯認真去做,你永遠不能契入境界。我知道一分我就做一分,我知道兩分我就做兩分,我一定真幹,你才能夠入。

      初學一定要勉強。我可以說學佛的第一天認識章嘉大師,我學佛法第一天親近他老人家,我看了一些佛教經典,我覺得是不錯,很好。頭一天跟他見面,第一次跟出家人接觸,我向他請教,我說:有什麼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入門?他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向他請教,這兩句話意思我能懂,從哪裡下手?他教我布施。當天我向他告辭的時候,他送我到大門口,拍著我的肩膀,那個時候我二十幾歲,他老人家六十多歲了,很親切的告訴我: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回去真幹。沒有聽他老人家教誨,我們的確很小氣、很吝嗇,自己東西怎麼肯割愛給別人。實在講那個時候,我們生活很清苦,我一生最喜歡讀書,所有的錢、薪水統統都買書了。而且我對書非常愛惜,別人想借決定不可能,為什麼?你借去會把我的書弄髒。聽到老師教誨要布施,好了,那就可以借了,人家問我借的時候,我就借給人家,弄髒了也就能忍耐一點。到慢慢養成習慣,我的書可以送人了,先送的是我看過的,舊的送人,到最後慢慢養成,新的書我還沒有讀完,別人喜歡,我可以先送給他,先借給他,先送給他。這就是轉變,你要真幹,你不真幹你永遠不能夠契入。

      所以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更看破。於是我才明瞭,佛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一直到圓滿菩提。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放下,這是圓滿成就了。你要不能夠真正放下,你的看破是假的,你並沒有看破。換句話說,看破就是你對於理論上真正透徹明瞭,但是你沒做到,你不能落實。

      《華嚴經》上這一些諸佛如來給我們表演的,這一些神眾、乾闥婆王,都是如來的化身,他們表演給我看的,讓我在這裡面看破放下。然後你再深入的觀察,觀察到我們周邊的環境,所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這個絕對不是說,我把他們當作諸佛如來,那當作這當中隔了好多重,不是真的,這是你自以為如此,他是真的,絕對不是當作是。怎麼是真的?唯心所現,心是如來;唯識所變,識是諸佛。哪一法不是唯心所現,不是唯識所變?所以你從這根本上看透了,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沒有一樣不是諸佛如來變現的。既是諸佛如來變現的,他不是諸佛如來是誰?普賢菩薩教我們日常生活的十個綱領,你統統能做到,你就入法界,你就入佛華嚴的境界。

      大經裡面世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什麼叫普賢行?普賢行的觀念跟菩薩不一樣,行法跟菩薩沒有差別,就是事上沒有差別,觀念上有差別。普賢菩薩是看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就這點不一樣。他那個「禮敬諸佛」是平等的禮敬,決定沒有差別。對釋迦牟尼佛的禮敬、對毘盧遮那佛的禮敬、對阿彌陀佛的禮敬、對一切眾生的禮敬,決定是平等的,稍有差別就不是普賢行。所以我們曉得,我們人對佛也會禮敬,阿羅漢也會禮敬,辟支佛也會禮敬,菩薩都會禮敬,但是跟普賢菩薩的心不一樣,普賢菩薩是真誠清淨平等心,這是我們要學的。

      《華嚴經》在行門上,實在講就是最後結歸到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二十條貫穿全部《華嚴》的行願,我們抓住這個綱領,這叫善入一切佛境界。『與眾生安樂』,善待一切眾生,佛眼看眾生。你入佛境界,你就是佛眼看眾生,這裡面不但是轉迷成悟,已經「轉凡成聖」。這一個轉變,實在說要用往生淨土,就是轉凡聖同居土為實報莊嚴土。我們念佛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生哪裡?決定生實報莊嚴土,而且往生決定得自在往生。你有沒有業障?你的業障全消掉了。你斷惡修善,消業障是消枝葉枝末,你的觀念轉過來,消業障是消根本,拔一切根本業障。

      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講的話,非常有道理,他告訴我們眾生修學佛法的成就,「總在遇緣不同」。我們聽了這一句話非常得受用,真的是遇緣不同。我們有緣遇到這樣圓滿的教學,我們懂得了,那你的成就當然就高。有很多人一生遇不到這個經典,不懂這個大道理,雖然照佛經一般經典裡面講的斷惡修善,成就並不高,他不懂得從心理上轉變,他不知道虛空法界是一個自己,不知道芸芸眾生就是諸佛如來。所以一天到晚還恨這個佛,討厭那尊佛,還幹這種事情,他怎麼能成得了佛?一切恭敬他做不到。我們真正通達,透徹明瞭了,今天就是如何把它落實。落實要跟自己的煩惱習氣去打仗,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把自己的貪瞋痴慢、嫉妒障礙這個念頭,掃除得乾乾淨淨,以純真清淨平等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我們就善入佛境界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