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89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九六卷)  2008/1/23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89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今天有許多新的同修,我們第一次相聚在一起修學。《華嚴》正好講到「十住品」,使我們聯想到真言宗裡面有說「十住心」,我們利用這個機會把這一段重要的開示略略的說一說,做為我們修學的基礎。這段的內容出自於《大日經》以及《大日經》的疏文,重要的意義是說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出不了十法界,那就是十種心。我們也曾經講過多次,但是沒有依《大日經》的說法。我們通常是依大乘經教裡面佛告訴我們,成佛是平等心,菩薩是六度心,緣覺是因緣心,聲聞是四諦心,天道是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修羅是下品十善,餓鬼是貪心,畜生是愚痴,地獄是瞋恚心。這是我們常常講的,實在講也足夠給我們警惕了。《大日經疏》裡面說得非常好,我們今天學習這一段。第一個叫「異生羝羊心」,簡單的解釋,「凡夫之愚,心住愛欲,譬之羝羊」。凡夫是指六道,六道眾生愚痴,心住在哪裡?真的住在愛欲。這個愛字裡面包括了貪瞋痴慢疑,欲包括了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這是完全講的六道,出不了三界。那我們自己要想想,我們今天學佛了,能用這個心嗎?我們的起心動念有沒有住在愛欲上?要常常認真去反省。如果我們的心裡面依舊是有貪瞋痴慢疑,疑是疑惑,最重要的是對佛菩薩懷疑,對聖教懷疑,就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懷疑,對我們的修學懷疑,對我們的老師懷疑,那你就一無所成。

      或者有人要問,我對聖教不懷疑,對佛菩薩不懷疑,我對老師懷疑,我對老師的教學懷疑,這種人很多,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那如果我跟錯了老師?這確實是問題了。所以,跟一個老師要小心去選擇,應該在三十,就是成年了,有選擇的能力,選擇什麼?多親近,多觀察。古人有許多經驗的方法可以提供給我們參考,譬如我們學佛在佛門裡面,許多這些大德對這個老師讚歎,當然也有毀謗。我們細心觀察,讚歎的,看看老師有沒有具備這些德行;毀謗的,我們也細心觀察老師有沒有。

      真正選擇老師,那要聽清涼大師的話,在《四十華嚴》,文殊菩薩教導善財去參學應該要具備些什麼樣的態度,說得好!這位善知識他講的是正法,他行為上可能有問題,這是好老師。連天台智者大師都說,智者大師很多人曉得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智者說,「能說不能行」,但是他說的是正法,一點都沒說錯,依照經論說,依照古大德的註疏說,一點都沒說錯,他沒做到,這個人「國之師也」,我們跟他學就沒錯。他講得好,講到了,他沒做到,沒有做到不是完全沒有做到,做得不夠,完全沒有做到他講不出來,講到十分他只做到七分,國之師也,國師。如果「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那是國寶。這個話說得多好。老師是國師,學生將來做國寶,這就是中國諺語所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的成就超過老師,好老師,好學生。如果看到老師有缺點,對老師信心喪失了,老師沒吃虧,吃虧是我們自己。

      我告訴同學們,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不過還算有點智慧,也有一點定力。我親近方東美先生,當代大哲學家,可是我有些朋友,什麼朋友?同鄉,就是我們這個地區的人,對於桐城方家很清楚,對方先生很多不善的批評。可是我知道方老師是一位很著名的教授,很受別人尊重的人,你怎麼樣毀謗他,我沒有放在心上。尤其是中國古人有一句格言說「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方先生在家裡面的事情我不知道,他長我一輩,是我父親那一輩,他年輕時候在家鄉做的事情我不曉得,你們說的我不會相信。在台灣我親近他,那是我親眼所見的,那個他們沒有見到。他們只知道他童年在家鄉有些不善的行為,但是中年以後在國外求學、教學當中,這個時間他沒有接觸到。我要是去採信他的,我這一生完全改變了,不會走進佛門。這個要用智慧去觀察。你毀謗這個人,你認識這個人多久?你有沒有跟他接觸過?你對他了解多少?再問問你說話的用意之所在?總得辨別清楚。

      第二位我親近的,這是學佛了,親近章嘉大師。確實連出家人,老和尚都還有批評他,談到章嘉,搖頭,「他是政治和尚」。大概章嘉大師也很清楚,他也有耳聞,我親近他的時候他跟我說,確實國民黨常常找他,他告訴我這是不得已。我們親近他,再細心觀察他,這個人是了不起的人,為什麼?你看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我們看到佛經上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我們讀這兩句經文,沒有看過這樣的人,章嘉大師確實就是這樣的人。我們今天一般人講效率、講快速,他不是,他是非常緩慢。走路、行動慢,說話慢,沒有一樣事情不慢,在慢的當中才顯示出中國傳統教學裡面的穩重。這個要學習,現在的年輕人心浮氣躁,如何能夠學像章嘉那樣行住坐臥如如不動?使我們想到年輕的時候讀曾國藩先生的家書、家訓,大部分的篇幅都教他的子侄、教他的晚輩要學慢、要學穩重。沒有急躁的,急躁不是大材,急躁成不了大事,大事讓他辦最後是失敗。為什麼?定生慧,現在人沒有慧,他沒有定,他有知識,他沒有智慧。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第三位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批評他的人更多,教內、教外。為什麼?因為他在台中講經說法,而且到他往生講了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沒有中斷,一個星期兩次。嫉妒、障礙太多,佛門稱他為四寶。我跟他學我也受了很大影響,學成之後,寺廟裡不能住,人家說他是四寶的學生!留你吃一餐飯算是客氣了,想去掛個單,大家搖頭拒絕。逼得我走投無路,那個時候到最後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放棄講經,到寺廟跟他們一樣去學經懺佛事,這個每個寺廟歡迎。你說講經,我們這裡不需要你,痛苦!另外一個選擇就是還俗。

      我面臨到這種關頭,遇到了韓鍈館長,她是我的聽眾,我把我的情形告訴她,她是東北人,講義氣,一家人都支持。她說:法師,你的經要一直講下去,不能中斷。她說:你到我家裡來住,我們租房子來講,借地方來講。所以前面十幾年,將近二十年,都是她天天去張羅,向朋友借辦公室,晚上不上班,辦公室開放給我們講經;租地方,有人房子出租。所以我們常常搬家,但是講經沒中斷。我記得我講經到二十年才有華藏視聽圖書館,這個圖書館怎麼來的?是我們借佛教會,租,不是借的,租的,租佛教會的大講堂講經。講了大概有一年多,佛教會不借了,我們說價錢提高,也不借。這些聽眾一發脾氣,我們講堂成功了,不借就算了,我們大家湊錢買一個講堂,這樣就買了景美圖書館這個場所。所以你就曉得多麼不容易。

      我求法的時候,向老師磕頭頂禮求法,李老師告訴我,你們將來要傳法,你要向學生磕頭頂禮,學生還未必接受你的。所以我們今天在國際上弘法的艱難,老師幾十年前就說到了,我們一點都不意外。現在修學的環境比我那個時候,也就是五十年以前,困難多了,你們同學要想成就,那是無與倫比的福報,這個要知道珍惜。我有沒有資格教你們?給諸位說,我沒有資格。所以我一生在講台上講經不敢自己稱老師,我稱什麼?我是學生。老師在哪裡?坐在台下的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我每天在台上向我的老師、向我的監學來做我的學習報告。我都是這個心態,一直到現在沒有改變。我們的老師是誰?我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是阿彌陀佛、是毘盧遮那佛,我是他們的學生,你也是他們的學生,我們是同學。我比你們年長,早學幾年,我是你們的學長,我把我修學的經驗、心得提供給你們做參考,這是我一生講學、教學的態度。諸位要知道,誰能做我們的老師?做老師得要開悟的人,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所以我們現在共同來學習,最重要的是要補習,補缺。我們缺陷的是什麼?我們缺陷的是個善心。所以這頭一個講「異生羝羊心」,這就是凡夫心。我們不可以不知道,我們要改,不能有貪瞋痴慢。這個我講了至少有十幾二十年,從前在美國就常常講,我們真正要學道,希望這一生成就,自私自利的心要放下,決定不能有,名聞利養的心不能有,貪愛五欲六塵的心不能有,貪瞋痴慢的心不能有,這是最低的條件。如果有這種心,這一生無論怎麼樣精進,即使諸佛菩薩來指導你,你也入不了佛門。所以同學今天到此地來參學,我們有緣一同來學習,我把我的經驗告訴大家。如果這十六個字放不下,那麼在此地旁聽可以,也是算有緣分,真正學學不到東西。記住,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這是我們入道最大的障礙,第一重障礙,我們要把它突破。這個不能突破的話,來世墮三途的機會最多,得人天的機會就很渺茫,不能不知道。

      第二種它說是「愚童持齋心」,這是比喻,「凡夫信世間因果之道理,知持齋之為善而行之也」。不容易!現在在這個世間,你想想看有幾個人能做到?這就是講什麼?相信因果,知道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他懂這個道理,所以他斷惡修善。這舉一個例子,譬如持齋,「持齋者,不過中食之法,以之為善道者」。齋不是講吃素,這個我們要辨別清楚,齋是過中不食叫做齋,跟素食是兩樁事情。在古時候,特別是在印度,我們曉得世尊當年在世,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托缽。托缽要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選擇的。現在南傳佛教還是托缽,所以他們沒有吃素,這個要懂得。他們吃齋,過中不食,一般大概十一點半之前吃飯,十一點半之後他們都不吃了,一定要到第二天,這日中一食。以這個為例子,他依教修行。在家居士也可以吃齋,在家居士不是每一天,所以有六齋日、十齋日。當然素食是更好,素食只有在中國,全世界的佛教都沒有吃素的,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是中國佛教。真有它的好處,梁武帝這個功德很大,就是提倡素食。提倡素食是他老人家讀經,《楞伽經》上佛說:菩薩慈悲,不忍心吃眾生肉。梁武帝很受感動,他自己就把肉食斷掉了,所以他吃素,素食。他吃素,他是佛門的大護法,所以佛教許多這些高僧大德都響應,於是素食的運動就推廣了。到現在實在講是出家人,中國出家人幾乎全都吃素,在家居士吃素的也不少。素食確實是好,不跟眾生結冤仇了。所以,素食跟吃齋是兩回事情,我們不能混為一談,這點佛學常識必須要搞清楚。

      《大日經》裡面有一段話說,「大日經一」,就是第一卷,說「愚童凡夫類,猶羝羊,或時有一法想生,所謂持齋,彼思惟此少分,發起歡喜,數數修習,是初種子善業發生」,這幾句話說得好。諸位要知道,這個經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印度人沒有素食,所以講持齋完全講持齋的功德。素食再能持齋,功德就更殊勝,這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中國古人教導我們,我們老人,父母以前也教導我們,飲食早晨吃得好,營養要豐富,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晚上能不食的話,當然是好事情,為什麼?你愛惜你自己。怎麼愛惜?你飲食多的時候需要腸胃去消化,如果晚上再飽食,腸胃白天工作,到夜裡還不能休息,這叫糟蹋自己,不知道愛惜自己身體。晚上吃得少,讓腸胃減輕它的工作量,你才能得健康長壽。餓一點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好處,這個要懂得。所以,愛惜身體的人,晚上吃得少。在佛門裡面,我們剛出家的時候老和尚常常給我們說,這都是古大德傳的,說「比丘常帶三分病」,是什麼病?餓病。也就是比丘出家人永遠沒有吃飽的時候,實在這個沒有吃飽就是晚上吃得少,就是這個意思。一般人晚上都吃得很多,或者晚上還要吃消夜的,那是最糟糕的事情。養生之道古人很有研究,印度這些大德那完全通達明瞭。所以晚上吃一點點就可以了,所謂點心點心,讓它不餓就可以了,絕不能吃得很飽。他們持齋,想到這樁事情能生歡喜心去照做,這是善業種子發生了。

      「復以此為因,於六齋日,施與父母男女親戚,是第二芽種。」你看他自己學習,他是善根種子發現,他能影響他家裡。家裡人做不到,一個月六天,差不多一個星期才一天,晚上你一天不食都是好事,他影響他的家親,這就是他的善行拓展,影響到家庭。再看底下說,「復以此施,歡喜授與非親戚者,是第三苞種」。你看前面發芽,這個地方有了苞種,這個善行、善心要推廣,要影響社會,不是親戚也能夠影響到了。「復以此施,與器量德高者,是第四葉種」,生葉子了,用植物來比喻,葉子生了。「復以此施,歡喜授與伎樂人等,及獻尊宿,是第五敷華」,這開花了。從善根發生,能推廣到、影響到社會大眾,這都是大乘教裡面所講的四種慈悲的愛緣慈。最後一種是「復以此施,發親愛心供養之,是第六成果」,這一條就是《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這是眾生緣慈。我們的善心、善行一定要推廣,一定要影響到家庭,影響到親朋好友,影響到鄰里鄉黨,影響到社會大眾。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在處處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這舉一樣的善行。

      那我們想想看,我們修六度,布施,布施是放下,是把自己的慳貪心捨掉,布施掉。對於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真正能夠放得下,認真去做,誠心誠意去做,不要勸別人,自自然然周邊的人會受你的感染。這個話在從前感染比較容易,在現在感染比較難。難,我們做得更好,時間做得更長,在從前一、兩個星期會受感染,現在恐怕要半年、一年,所以難度比從前多了。譬如學《弟子規》,湯池中心這個氛圍做起來了,所以它感染的力量很大,這個氛圍的感染很大。如果在其他地方,老師去教學,要費三個月的時間,大概在湯池五天的時間效果就能看到。為什麼?老師一個人感染的力量小,整個學校、整個鄉鎮,感染力量大。就像古人所講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個不一樣,所以氛圍大。

      我們這個小道場,這個道場不大,首先要我們自己道場去做,我們能在此地推行六度、四無量心,這是佛法的。儒家的,我們必須要做,為什麼?那是我們戒律的基礎,我們現在沒有學小乘,必須用儒跟道來幫助。儒的五倫八德、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一定要學習;道的《感應篇》完全講因果教育,這樣我們的十善業道就能落實。十善業道落實之後,三皈、五戒、沙彌律儀就不難了。我們這個小道場每個人都能做到,出家人都能夠落實沙彌律儀,在家的同學都能夠落實十善業道、三皈、五戒,這個道場的氛圍就好了,到這個地方來參學就方便多了。在別的地方學一年學不到,到這兒來住一個月就能抵得在別的地方學一年。這要靠我們同學們大家共同來努力。這些講的全都是世間法,你看四種慈悲才講到眾生緣慈悲。

      第三條叫「嬰童無畏心」,這個又提升了,他「修十善行,求天道果之住心也」。前面持六齋還是求人間福報,修十善業,上品十善業,是求生天。「天上之果報雖勝,然比之佛果則為劣朦」,劣是差一等,朦是模糊不清楚,「故曰嬰童。而離三途之苦難,故曰無畏」。為什麼說他無畏?前面兩個還會墮三惡道,修上品十善絕不墮惡道,縱然不能生天,來生一定還在人道,不失人身。所以,十善業是人天法,遠離貪瞋痴,貪瞋痴是餓鬼、畜生、地獄,這個要知道。上面講的三條都不出世間,不出六道輪迴,往下去就是出世間。所以我們的用心搞清楚之後,我們起心動念將來走到哪一道,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四個是「唯蘊無我心」,蘊是五蘊。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在我們人身來講,我們的肉體是色法,我們的精神是受想行識。受是感受,苦樂憂喜的感受,我們有受,凡夫有受,佛沒有受,阿羅漢以上的都沒有了。為什麼?阿羅漢無我,他不認為這個身是我。身是什麼東西?色受想行識五蘊組合的一個色相,不把色相當作我。這色相是什麼?色相是我所有,不是我,這高一級了。我在哪裡?色裡頭找不到我,受想行識裡頭也找不到我。確實我們用個比喻說,譬如現在駕車的人很多,同學當中有很多都會駕車,我聽說技術都還不錯。你駕在車上,車是不是你?你說車不是我,我是駕車的人,我隨時可以離開車,車不是我。「唯蘊無我」意思就是這樣的,身體像車,我住在這個車上,這個車是我使用的;我離開這個車的時候,車不是我。所以他才能出生死,才了生死出三界。我們凡夫最大的一個觀念,就是把身看作我,虧吃大了。所以《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在初學的時候看到這個經文,總以為這是菩薩的境界,以後看看古大德的註解才曉得須陀洹就放下了。《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我們粗心大意沒看出來。經上明明講得很清楚,須陀洹他已經不做須陀洹的念頭,如果他有做須陀洹的念頭,世尊就不稱他為須陀洹。你看這個話說得多好,為什麼?著相,你怎麼還著我相?須陀洹就不著我相。須陀洹是初果,在《華嚴經》裡面初信位的菩薩,這使我們知道初信位的菩薩就不著我相。我們現在還有我,所以我講還有自私自利、還有名聞利養、還有五欲六塵、還有貪瞋痴慢,你永遠入不了初信,在小乘永遠入不了初果,那你就永遠在門外。大乘《華嚴經》初信位的菩薩等於是華嚴小學一年級,你就入不去,你有我就入不去;什麼時候唯蘊無我的時候,你才能入小學一年級。所以他這是「入聲聞乘修四諦觀法,了悟唯有五蘊之法而無人我實體之住心也」,他明瞭這個事實真相,確實沒有。這是什麼?法有,五蘊之法有,人我沒有,法有、我無,哪來的我!這出世間了。只要有我,你就出不了六道;什麼時候你沒有我,你就超越六道。

      第五「拔業因種心」,這更高了,這是緣覺,「緣覺之住心也。業者,善惡之二業;因者,十二因緣」,種是講無明,「種有無明,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故云種」。無明是什麼?我們現在一般講糊塗,你對於諸法實相是一無所知。明是明瞭,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瞭,這叫明心見性;你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是一無所知,叫無明。所以無明就是迷惑,也就是俗稱糊塗。明白事實真相之後,他一定把他的業因種拔除掉,所以他就會「即拔除惑業苦」,惑是無明,業是造作,苦就是輪迴,十二因緣就是輪迴,輪迴的因緣。拔除,惑拔不掉的,苦也拔不掉,真正能下手的就在業,業只要拔除掉,惑與苦都沒有了。

      所以十二因緣裡面,真正能夠下手的就是愛、取、有,愛取有這三個字都是屬於業。首先,這也是上中下三根,上根的人他能夠把貪愛斷掉,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沒有貪戀的念頭。這一斷,一切都斷了,惑與苦都斷了。第二種,他還有貪愛,但怎麼樣?他有能力不取。取是什麼?我們今天講佔有,我所有,我所有還是取,不能像世尊當年在世那種示範。世尊真的放下,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絲毫貪戀,沒有一絲毫佔有。晚上睡覺,告訴大眾不能常常在一棵樹下,「這棵大樹很好,樹蔭很涼,這個地方,晚上在這個地方休息很好」,你對於這個地方起了貪心,你想佔有這個地方。必須怎麼樣?明天再換一個地方,每天不要在同樣地方,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取。這是第二等的。第三等的,那不是凡人,那是什麼?再來人,示現的。他有愛有取,他沒有「有」,這個高明。這就是什麼?菩薩示現,你看到好像他有愛、好像他有取,實際上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也是文殊菩薩告訴善財,你看這個善知識好像他有破戒、犯齋這些事情,你不曉得,可能他是用那種示現教化眾生的,那不是真的。他有他特別的用意,他要度那一類的眾生,必須用那種手段。那是示現給人看的,絕對不是凡人。那一招我們普通人學不得,你學的時候決定墮落,他有愛取,沒有有,你愛取後頭有有,你糟糕。「有」是什麼?你有了業習種子。這個理很深,事很密,叫深密,它不是祕密,深密。拔除惑業苦這三法,你才能夠入涅槃。緣覺、聲聞最後追求的偏真涅槃,不是究竟涅槃。這兩種屬於小乘。

      第六「他緣大乘心」,這是講法相唯識宗的住心。「起無緣之慈,而為濟度他之大乘行之住心也」,這個不容易,真正學習佛菩薩。佛菩薩起心是無緣慈悲,無緣是沒有條件的,慈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愛心,沒有條件,所謂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什麼?他知道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他怎麼會不愛他?我們知道身是一體,外面眼耳鼻舌身,內裡面五臟六腑,都是一體。皮膚上有一點痛癢,整個身體都知道,都願意去幫助它,有沒有條件好講?沒有,為什麼?同體。誰能知道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跟我是同體?菩薩知道,見了性的人知道,沒有見性的時候他有解悟,見性的人有證悟,所以他知道。所以,他處事待人接物真誠慈悲,不是假的,沒有任何條件,看到眾生需要的時候趕緊伸出援手去幫助。這是大乘菩薩心。他緣,是緣他之眾生。菩薩住世不為自己,修行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你看四弘誓願頭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了要度一切眾生,先度自己;自己沒有度,你決定不能度別人。自己度怎麼辦?怎麼度法?頭一個斷煩惱,第二個學法門,第三個成佛道,你把這三條做好了,你才能普度眾生。所以是為一切苦難眾生而度自己、而修行,這個強大的力量在推動你,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你說為我自己,我不想幹了,懈怠懶惰一點能講得通。現在不是為自己,為別人,我早一天成佛,眾生就早一天不受苦;我要是晚一天成佛,眾生就要多受一天苦,你要把眾生想作是自己的父母,自己最親愛的人,你不忍心讓他長期受苦。那自己要不要幹?肯定會像《地藏經》上婆羅門女、光目女一樣勇猛精進。她為救母親,她知道她母親墮在地獄,墮在惡道,自己要不認真修行的話,她救不了母親。我在《地藏經》裡面把這個事情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在《大日經疏》第二卷裡面說,「所謂他緣乘者,謂發平等大誓,為法界眾生行菩薩道」。這個平等大誓就是四弘誓願,為法界眾生行菩薩道、修菩薩行。「乃至諸一闡提及二乘入正位者」,二乘是小乘,聲聞、緣覺,為什麼?他們都需要向上提升,比大乘還差很遠,一闡提是沒善根的人。「亦當以種種方便折伏攝受,皆令同入此乘。約此無緣大悲,故名他緣乘。」這是什麼?我修行不是為自己,為眾生的,為自己晚一點成佛沒有關係,自己在六道裡受點苦無所謂,我自己的事情。現在在六道裡頭受苦難眾生太多,我為他,我不是為自己,我早一天成就,他們就早一天離苦;我晚一天成就,他們就多受一天苦。這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推動你勇猛精進,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可是要記住,這是大乘的第一個階段,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那麼我們就要記住,前面緣覺的消業障、聲聞的破我執是大乘的前方便,我們我執沒有破、業障沒有消除,那學大乘是假的,不是真的。古大德所謂「知解之徒」,你學大乘,你能懂得一點大乘的意思,實在講懂得是皮毛,大乘的精髓不經過歷練、真修你體會不到。你講得頭頭是道也不過是人云亦云,你自己不得受用;自己要得受用的話,你一定要認真努力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常常提示我們的,這不是小事,不真幹沒有收穫。常常看到苦難眾生,慈悲心生起來,我們要幫助他們,要效法佛菩薩,不要學小乘只當自了漢。聲聞真的做到無我,他超越六道,他自了了;緣覺能斷惑,也自了了;唯獨大乘念念不捨苦難眾生,為苦難眾生做最好的榜樣。

      後面還有一小段,「又無緣乘者」,前面是他緣乘,現在再提升一級,無緣乘。「至此僧祇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無一法而可得。乘此無緣心而行大菩提道,故名無緣乘也」,你就知道什麼叫無緣乘。他緣乘是法緣慈悲,無緣乘是佛的慈悲,無緣乘就成佛了。你看看至此僧祇,僧祇是阿僧祇劫,到什麼程度?兩個阿僧祇劫。大乘教裡面常說,第一個阿僧祇劫修到初地菩薩,第一個阿僧祇劫滿到初地,從初地到七地是第二個阿僧祇劫,第三個阿僧祇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從哪一天算起?從證得初住菩薩那天算起,初住以前不算,這個要知道。你就曉得前面容易,愈往後去愈難。至此僧祇是第三個阿僧祇劫開始,他證到八地了,八地菩薩才見到阿賴耶識,阿陀那深細之識就是阿賴耶識,能夠見到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活動。

      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白,為什麼?證得了,解了是證得,三界為心,就是惠能大師末後一句話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能說到這一句,就是說他是八地以上,不是八地以上這句話說不出來。整個宇宙一切萬法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大乘教常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時候無緣大慈起來,同體大悲心起來,知道整個宇宙跟我是同體,一切眾生都是自己,沒有一個不是自己,他怎麼會不愛他?我們人知道這個身體是自己,身上一根汗毛痛都想去安撫它,為什麼?同體。不小心牙齒咬到舌頭,舌頭咬破了,舌頭要不要跟牙齒算帳?不要,也沒有怨恨,也沒有報復,為什麼?同體。明白這個道理,宇宙和諧,我們講宇宙是一家都不踏實,一體,不是一家,一體。這叫無緣乘,無緣乘是法身菩薩,這大乘法相裡面所說的。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學法相也能成佛,我們是修念佛,念佛成佛,成就完全相同,方法不一樣。

      第七「覺心不生心,覺知自心本來不生也」,這是三論宗講的。三論跟法相都是佛經裡面最高的哲學,我在跟方老師學哲學的時候,他老人家給我介紹的十個宗派裡頭特別注重這兩個宗派。他說三論跟法相是佛經裡面的高等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華嚴》是佛學概論,包羅萬象,他一生也是非常愛《華嚴》,特別把《華嚴》介紹給我。三論宗裡面講八不,「不生」,實際上它有八句,只舉這一個例子。「舉彼宗所說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八不中之第一不,而略他之七不者」,其他的省略了,說一個,其實八個統統具足,「即覺一心不生乃至不常之道理,而離一切戲論妄想之住心也。住於此位之行者心相,即當於三論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用什麼方法?一定要把大乘教裡頭最重要的綱領掌握住、記住,時時刻刻能提起來。你心裡面起了貪瞋痴慢,起了自私自利,這時候怎麼辦?方法最簡單的、最妙的確實是淨土,就是一聲阿彌陀佛,把這些念頭全打掉。

      學三論的,他用什麼方法?他就用八不,一切法不生不滅,實在講八個不,就是一個不生,一切法真的不生。但是這個道理太難懂,往後我們在《華嚴經》裡面還會有很多次的要講到這個問題,我再跟大家細說。為什麼一切法不生?不生為什麼有這一切法?這些法是幻相,沒有一樣是真的,這些法決定不存在,剎那生滅。所以《般若經》講得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真的。但是你說無所有,明明有,你怎麼能說沒有?你說有是你的幻覺,是你的錯覺,確實沒有。我在最近常常用什麼?用電影幻燈片的開關來做比喻,諸位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能得一點消息。知道一切法根本不存在,你還要操個什麼心?你操心不叫冤枉操!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心是定的,定生慧。

      定是你的真心,惠能大師五句話,前面四句話都是講真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是真心,你真心裡從來沒有染污,你真心裡頭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痴慢,這都是染污,哪有這些東西!本來清淨。「本不生滅」,就是此地講的不生不滅到不常不斷,確實是這樣的。「本自具足」,就是跟《華嚴經.出現品》所講的,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圓滿的,相是福報,福報是圓滿的,跟佛沒有兩樣、沒有差別。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道理在此地。你明白之後,你的平等心生起來,你就不會有傲慢,你不會輕視別人,你會知道每個人都是佛。不但人是佛,蚊蟲螞蟻也是佛,樹木花草也是佛,你的看法就不一樣了。恭敬心是性德,這是禮敬,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你才能落實它。

      《大日經.住心品》裡面說,「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這是他略說。《祕藏寶鑰》裡面說,「不生覺心,獨空慮絕,則一心寂靜,不二無相」,這個意思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常定。入到這個境界,他自自然然就穩重了,正是中國古人所說的「誠於中而形於外」,你內心入那個境界,你表現在外面自然是這樣。我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一生最佩服的、最尊重的是章嘉大師。他說章嘉大師的境界不知道,但是章嘉大師那種德行、那個定功表現在那裡,不能叫人不佩服,別人做不到。我跟他三年,每個星期見一次面,向他老人家提出的問題,從來沒有說我一提出來馬上就答覆的,沒有過的,至少也得五分鐘、十分鐘之後,他才跟你說話。他不是在思考,不是在想我要怎麼答覆你,不是的。他看你的心、情緒沒有定下來,不跟你講話。為什麼?說話沒用處,那是耳邊風,你聽不進去。必須等到你整個精神、情緒穩定下來再答覆你,那個答覆管用。他說的話,句子都很短,說得很慢,你聽了之後讓你永遠記得,你會依教奉行,他有這種攝受力。那是真正教學法。但是這種教學法現在不適用,現在我們講經用這個方法會把聽眾都講跑掉,也就是現在眾生沒有福,真正大善知識不出世,心浮氣躁這樣的學生哪裡能得到好老師!道理不能不懂。所以戒定慧三學一定要重視,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展開就是六度,學放下、學守規矩,持戒就是守規矩;能守規矩你才能忍辱,學忍辱;有忍辱你才能精進,有精進你才能得定,得定之後你才能開慧。這六度法門是菩薩自修的,六個課程它有次第,不能顛倒的,要按部循序漸進,不按照這個順序你學不到東西。

      再看第八,「一道無為心,又名如實一道心,如實知自心,空性無境心,一如本淨心」,這是大乘空宗、性宗所說的。從這個地方使我們想到儒釋道,同學們也應該知道,儒釋道講的是什麼?用一句話來答覆,儒講有。為什麼講有?他講五倫十義、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教人斷惡修善,講有。道,道講無為,講清淨寂滅。佛,佛是空有兩門都講,外面跟儒一樣,裡面跟道一樣。裡面是清淨無為,外面是要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要做個好的樣子給眾生看,裡面確實是清淨的,是一塵不染的。這是佛,佛高明,不偏在一邊。

      第九「極無自性心,華嚴經所說圓融法界之理也。真如無自性,故緣起為萬法,所起之萬法,亦如真如之性無自性,故萬法互相即相融」。現代這個世界是大亂之世,你細心去觀察,父子不和、兄弟不和、婆媳不和、鄰里不和,舉世都在講對立、衝突,幾乎到從無間斷。人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得太嚴重,不知道宇宙是一體,一切法都能夠互相相即相融。所以《華嚴》是和諧宇宙、和諧世界、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它真的是大圓滿,這個法門在佛法裡面是究竟的法門。所以,自古以來的大德、祖師們,他們研究經教,畢生的精力,得出一個結論,佛說一切經,大家來公論,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哪一部經算第一部?幾乎沒有人反對,大家公推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這個經就變成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第一經。方老師也是這樣的看法,他認為這是佛學概論,佛一生所說的一切經都是《華嚴經》某一部分的詳細說明,整體的都在《華嚴》,一法不漏。開經偈是武則天為《華嚴經》題的,《華嚴經》翻譯出來之後,第一部送給她看。她看了很歡喜,就在封面上題了四句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首偈題出來之後,一千多年來,多少人想給經做個開經偈,就作不出來,她作絕了。所以在民國初年,弘一大師大家都知道,他老人家在世曾經為知識分子介紹佛法,也就是那個時候大學生。那時候大學的程度比現在可高多了,現在學生不能相比。叫他們從哪個經讀起?從《華嚴》,而且指定清涼大師的《疏鈔》,從《華嚴經疏鈔》入手,事半功倍,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們現在不僅是佛學程度,就是國文程度比起過去一落千丈。說實在的話,現在大學文學院的畢業生比不上一百年前小學畢業生,那個時候小學畢業生寫出的文章,現在大學文學院的學生寫不出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我手上還留著有幾本民國初年小學生作文的範本,我現在還有三本,以前有十幾本,搬家搬來搬去搬丟了,現在還剩下三本,在圖文巴。下面說,「蓋華嚴法界之理,為究極為無自性之理者,故曰極無自性」。這就是現在人所謂終極之說,終極的境界,就是到頂點,再上沒有了,真正達到究竟圓滿。

      「祕藏寶鑰下卷,善無畏三藏說: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華嚴教盡」。這句話很重要,說得非常之好,就說明極無自性心,用這句話代表整部的《大方廣佛華嚴》,一點都不錯。下面他說「所以者何」,為什麼?「華嚴大義,原始要終,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緣之義,杜順和尚依此法門」,這是華嚴宗初祖,「造五教華嚴三昧法界觀等」,這是杜順和尚傳的。第二代智儼,「弟子智儼相續」,這華嚴宗的第二代祖師,第三代法藏,第四代清涼,第五代宗密,叫華嚴五祖,一脈相承,華嚴宗的建立,這五位大師。在顯教裡面到究竟圓滿,圓滿把密宗也圓融了,顯密圓融。所以《華嚴經》裡面密教的教義很豐富。

      上面九種心都是屬於顯教,末後一種是密教,「祕密莊嚴心,如來以祕密之三業」,三業就是身語意,「開顯眾生本具之無盡功德,莊嚴之住心也。是即為真言一乘之住心」。真言宗跟《華嚴經》極無自性心是一樁事情,只是說法不一樣,用的方法不相同,除此之外沒有不相同的地方,那是密教所設的。所以顯密不二,顯密是一體。這個十心,把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用最簡單的方法都顯示出來,從三途六道講到究竟圓滿的佛果,不在外面,與外頭都不相干,完全在自己一心,你用的是什麼心。

      六道裡面用心錯了,我們通常講心有真心、有妄心,法身菩薩用真心,十法界都是用妄心,妄才有十法界;真,十法界沒有了。妄心裡面有染淨,妄心裡面是講染淨,清淨是四聖法界,用妄心的清淨心,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佛);染心,染心就是六道,六道裡面有善惡,善心三善道,惡心三惡道。你說講得多清楚、多明白,都在一心。那我要一心用真心,所以菩提心第一個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諸位要能用這個心,你一生成佛,跟善財童子一樣,跟惠能大師一樣,不必來生,一生成就。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你就錯了,你就搞輪迴心,虛偽的心是輪迴心,染污的心是輪迴心,不平的心是輪迴心,迷惑的心是輪迴心,自私自利的心是輪迴心,你的麻煩就大了。

      今天這兩個小時,我把這一段經文簡單給諸位同學介紹,希望我們共同勉勵。我的一生,這是二十多年前提出來的,人家問我,法師你學佛這麼多年,佛法是什麼?我就告訴他,我只有二十個字,我的心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存心;行事,這老師教我的,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鍊。譬如飲食起居,不喜歡吃的,人家送來,要什麼?隨緣,我就在這裡修忍辱、修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要有自己的意思,隨順你,你什麼都好,給我,樣樣都行,我沒有分別,沒有挑剔,鍊心!歷事鍊心才能成就。沒有一樣不好,為什麼?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想到《般若經》上「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還有什麼不能隨順?樣樣都能隨順。如果你當真的話,那就不行了,隨順自己就造業,恆順眾生消業。業怎麼消的?恆順眾生就消了,堅持自己的時候就造作,就這麼回事情。不要堅持,什麼都好,好事好,壞事也好,沒有一樣不好。為什麼?好事是假的,壞事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通達大乘你才能做得到。希望我們同學們共同勉勵,共同在這個小道場做一個好樣子,一年,希望大家一年當中落實《弟子規》、落實《十善業》、落實《感應篇》,出家落實《沙彌律儀》,我們做一個道場的好榜樣。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