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8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八二卷)  2000/12/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82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晝神長行,第九句:

      【善根光照主晝神,得普生喜足功德力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為我們開示的是:「眾生暗於多欲,故沉淪長夜。以法開曉,喜足為先。喜足智俱是功德力,能令離苦得安樂故。」這個解釋把法門的義趣都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應該怎樣學習?確實六道眾生的大患是患在多欲,所謂是欲海難填,眾生的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由於這一個錯誤觀念,害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墮落在六道三途,苦不堪言。受這麼多的苦難,究竟是什麼原因?不知道。如果不是佛菩薩這些大聖人為我們指點出來,我們永遠都想不到,總認為多欲是應當的,看到別人都這麼做,一味的盲從。盲從就是佛法講的愚痴,清涼大師這裡講的「暗」,不了解事實真相。

      欲望決定不是真實的,是一個妄想,這個妄想對我們是決定有害處,沒有一絲毫的好處。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為我們示現,頭一條就是示現把欲望全部放下。世間人所爭的名聞利養,他名聞利養都能得到,而且很容易得到。他出生在帝王家,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眾人希求的大欲望他都得到。他給我們表演,得到了,完全把它捨掉;捨得,所得到的一切統統都捨掉。這告訴我們什麼?這些東西決定不是好東西,你得到要不肯捨,很容易造業。這個業不是普通人造的業,普通人造業,因為他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沒有這麼大的權勢,他造的業不廣、造的業不大,很有限。如果身為帝王,造的業就大,造的業就重。一個自私自利的念頭,制定一個政策,就會害全國的百姓。譬如自己要貪圖財富,給人民的稅收加重一點,這個罪多重,害了全國的人民。他要行善也容易,你們讀《了凡四訓》,袁了凡當個縣長,他看到農民田賦太重,田租太重,他把它減輕一點,全縣的農民都受福,都得到利益。所以具有權勢,他造福也容易,造業也容易。但是在這種地位上的人,往往積功累德的少,造作罪業的多。為什麼會多?就是他的欲望沒有止境,原因在此地。

      東西方的社會,我們從以往的歷史,認真冷靜去觀察,我們曉得東方社會優於西方。西方的崛起強大,也不過是最近兩、三百年,是走向工業革命之後,走向機械化的生產,他們強起來了。在這個以前,他們都不如中國。中國的文化,實實在在說,無論在哪個時代,國家的領導人,如果真正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他這個國不會滅亡,永遠不衰的。這個朝代到將亡,末代的皇帝把祖宗的教誨統統丟得一乾二淨,暗於多欲,所以他那個朝代就滅亡,有德行的人則取而代之。你們看看中國歷史朝代的轉移是不是這個現象?一個朝代建立之後,能夠傳十幾代、二十幾代,能夠傳幾百年,不是容易事情,絕對不是靠武力,不是靠權謀,是靠德行,祖宗修善積德。所謂是有一百世的福報一定有一百世的子孫受之,有十世的福報一定有十世的子孫受之,這一定的道理。這個價值觀,在過去古老的中國,由於幾千年的教誨,在中國人心裡面是根深蒂固。而在最近這一百多年當中,由於西方文化的衝擊,許多年輕人對於自己固有文化喪失信心,也是一味迷惑於西洋文化。今天西方文化已經發展到相當的高峰,可以說發展到最高峰了,帶給社會、帶給人民是什麼?在生活上確實是有一些便利,可是你再仔細想想,所付出的代價是多少?兩下要比較,實實在在是得不償失,我們冷靜細心思惟就明白了。

      西方文明不斷在發展,發展到最後是這個世界同歸於盡,東方文化如果發展,是長治久安,效果不一樣。西方人的思想,實在講就是清涼這一句話:「暗於多欲」,永遠填不滿的欲望。居然高唱「貪婪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換句話說,社會為什麼會有進步?科技為什麼發展?貪、瞋、痴,如果人沒有貪瞋痴,社會就不會有進步了。他們這種思想、這種說法作法,跟聖賢之道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現在我們逐漸覺悟到,西方人自己現在也開始覺悟,為什麼?幾乎已經看見世界末日,這是恐懼了。

      今天社會問題怎麼解決?想了許許多多方法,都是從事上解決,事上解決不了的。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環保。現在的環保意識,可以說是每一個國家地區都普及,而且都非常重視,因為我們受環境的污染,已經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得了?我在講經的時候說過幾次,解決不了。怎麼解決不了?這個方法是治標不治本,所以沒有辦法解決。要真正想解決,要從根本上下手。根本是什麼?是貪瞋痴。息滅貪瞋痴,環保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貪瞋痴是有情眾生心理的污染,這個病重。外面的境界,佛法說得好,「依報隨著正報轉」,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我們環境就清淨,這才是個治本的辦法。不在身心清淨上下手,單單從外面物質上想方法,是沒有辦法達到目標的。現在許多科學家、有志之士,天天在擔心、在憂慮,環境污染一天一天在擴大,擴大到沒有辦法收拾。現在許許多多家畜得的這些傳染病,這都是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生活所不能夠缺少的,牛、羊肉,外國人主食,雞肉,現在常常聽到,這些家畜的瘟疫在蔓延。海水被污染了,海裡面的魚也波及。這是你所吃的這些東西,都帶著有嚴重的病菌。我們吃素的人怎麼辦?吃素的人也不例外。這些病菌污染了大地,污染了水源,所以說植物也變成帶菌,人還怎麼能活得下去?前幾天拜火教的主席跟我談到,非常可能將來水污染,這個麻煩就大了。地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在南半球南極這一方面,現在大家都知道,臭氧層被破壞了。地球外圍的大氣,臭氧層是保護地球非常重要的因素,把陽光裡面的紫外線阻礙住。如果臭氧層被破壞,陽光紫外線直接照在人身上,人容易得皮膚癌。所以在澳洲這個地區,現在學生都要穿長袖子的衣服、戴帽子,我看到他們帽子後面好像有一條圍巾一樣,連到帽子上面,像中國的風帽一樣,冬天戴的風帽一樣,怕太陽曬。這種破壞全是人為的,地球的自然生態是被我們的貪心、貪瞋痴破壞了。

      下面講「沉淪長夜」,這個話講得很可悲,我們有幾個人覺悟?這個「長夜」是六道輪迴,你不能夠出離六道,真的像《地藏經》上所說的,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我們自己靜下來,平心靜氣去反省、去想想,就知道了。我們這一生非常幸運得人身,得人身之後,我們這一生從出生到現在,這幾十年當中幹些什麼事情?不要用別的標準,就用最簡單的「十善業道」為標準,自己跟自己考核一下,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待人接物,與十惡相應的多還是與十善相應的多?自己就知道了。如果與十惡相應的多,死了之後不是又到三惡道去?那就是地藏菩薩講,「好不容易把你度到人道,怎麼打個轉你又回來了!」真的就是這樣的事情,愚痴到了極處,還自以為聰明。我們如果沒有接觸到佛法,我們就糊塗一輩子,永遠不能出離。總算是過去生中修積了一點善根,這一生得人身,還能夠遇到佛法。遇到佛法最重要是要覺悟、要回頭、要斷欲,我們才有出頭的希望。

      佛祖給我們做了榜樣,做了一個好樣子,他何以能成佛作祖?他對這個世間沒有欲望,在這個世間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無爭無求,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到這個世間來是給眾生做個好樣子,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再來人」,他是來落實大慈大悲的,他不是為自己,他是為眾生而來的。我們對於這種人敬仰,對這種人尊敬、效法,我們要向他學習。佛菩薩、古聖先賢為我們講經說法,教導我們目的是讓我們覺悟。他們對我們能夠做得到的就是開示,我們自己要有能力悟入。「開示悟入」這四個字,前面兩個是老師的,後面兩個是學生的。如果我們不悟,不能夠契入,那也是枉然。一定要覺悟!

      覺悟就是看破,契入就是放下,放下就契入。放下什麼?放下欲望。欲望的根是我執,這是我們常常勉勵同學,根是自私自利,什麼時候我們把自私自利捨掉,學佛就會一帆風順,能解、能行、能證。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能放下,信、解、行、證都是障礙,我們對於聖教沒有辦法相信,不能理解,不會修行,當然更不能證果。什麼原因?自私自利。要知道無量劫來,我們學佛絕對不是這一生,過去生中多生多劫都曾經遇到過佛法,善根深厚。為什麼不能成就?自私自利沒放下,堅固的執著。所以雖然生生世世聽聞經法,也喜歡修行,始終不能離開六道,始終不能夠離開三途。不能夠離開六道,就決定會墮三途,那想想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明白這個道理了,肯不肯幹?佛是苦口婆心,一切經論當中不知道說了多少遍,勸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話真是苦口婆心,勸我們要接受、要保持、要依教奉行,這是自利。「為人演說」,這是利他。為人「演」,演是做給別人看,表演給別人看;「說」是為他解釋。釋迦牟尼佛自己做榜樣給我們看,他八相成道是「演」,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是「說」,為人演說,說的跟做的是一致的,我們相信了。

      在這一段經文裡面,菩薩修的這個法門,著重在「喜足」,『普生喜足』,這兩個字是契機。如何真正,「喜」是歡喜,「足」是滿足,這兩個字很不容易做到。怎麼作法?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四攝、六度就能做到喜足。經論上常講「常生歡喜心」,如果不是法喜充滿,歡喜心怎麼生得起來?要想法喜充滿,你不能夠契入佛法,哪來的法喜?這個契入是證入,行,依教修行;行要入境界,你才得法喜。可見得這個字有相當的深度,尤其「喜」後面加個「足」,最低限度也是地上菩薩才能稱「足」。嚴格的說來,這個喜足是什麼地位?等覺菩薩的地位,才可以稱為喜足。十地菩薩是相似的喜足,等覺才是圓滿的喜足。由此可知,這一位「善根光照主晝神」是如來的化身,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怎麼可能有喜足?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做學生的人,最重要的要知道見賢思齊,看到佛菩薩他也是凡夫修成的,我們看到他,自己一定要發心,「我要跟他一樣,我要向他學習,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要發這樣的心,這個心要勇猛,我們這一生就會成就。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佛講這個話用意很深,最重要的意思是勉勵我們要有恆心、要有長遠心修學,意思在此地。真正成佛,我們今天讀的是《華嚴》,《華嚴經》的教義一生成就,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是無量劫。我們在末後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就知道了嗎?善財童子是一生圓滿成就。善財何以能夠一生圓滿成就?沒有別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精進不懈,天天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他參訪吉祥雲比丘,他是初住菩薩;參訪海雲比丘,他提升了,二住菩薩;參訪妙住比丘,他又提升了,是三住菩薩;到末後參訪普賢菩薩,圓滿成佛。

      不斷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他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個地方我們要細細去想。他能捨,我們今天麻煩在我們不肯捨。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什麼都要,加重自己的包袱,加重自己的負擔,你就沒有法子了。他們是決定不肯給自己添一點壓力,不斷在捨,不斷在放下,到最後放下一無所有,圓滿成佛。把執著放下,把分別放下,把妄想放下,他們是這個修法的。他們聞法目的是在開悟,決定沒有一絲毫的染污,這個高明。染污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最後一段經文,「戀德禮辭」。戀德是今天所講的知恩報恩,禮是恭敬,辭是什麼意思?辭是心地清淨,一絲不掛,那個叫「辭」,永遠保持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覺。

      我們今天學法最大的一個困難,學了就成了法執,放不下。當然這在初學是必須經過的一個過程,每一個人都不能避免,經歷這個過程。但是什麼時候你真正覺悟,放下了。放下之後,領會到自性。如果我們今天學《華嚴》,把《華嚴》當作寶貝,不肯放下,我們就死在《華嚴》教下。這個經本是釋迦牟尼佛的,你就被經所轉,這不是佛的意思。楞嚴會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壇經》裡面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十年,跟六祖講,六祖給他開示,他覺悟之後,他說了幾句話說得很好,過去十年他被《法華》轉,現在覺悟了,回過頭來轉《法華》。過去十年學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華經》,現在一悟是自性《法華經》,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是自性的。這是成就,這樣才真正能得到「喜足」。

      我們今天的修學,最低限度我們對於佛法執著,在現前這個階段可以,對世法一定要徹底放下,才能把你境界向上提升一層。如果對世法裡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要是放不下的話,佛法是一分一毫你都入不進去。就像我們上樓一樣,你要不放下第一層,你怎麼能到第二層?你不放下第二層,你怎麼能到第三層?這是八樓,七樓都放下了,你才能到八樓。你要是貪戀,捨不得離開,你就不會進步。這個淺顯的道理容易懂,要細心去體會,不捨不能入境界,不捨不能得喜足。我們看到有不少同學,出家同學也不例外,學得很辛苦,依舊是很多煩惱、很多的憂慮牽掛,這個錯了。

      出家,佛說得好,「家」,佛在經上講有四種:田宅之家、煩惱之家、三界之家、生死之家。你是出了哪個家?我們仔細去觀察,哪一個家都沒出。田宅之家,你家裡田宅那個家出了,到了寺廟裡頭還要爭田宅,沒出!這四種家一種家都沒出。廟愈蓋愈大,徒眾愈來愈多,自己愈感覺得這是榮耀,怎麼能出得去?這也屬於田宅之家,沒出。我們再看看古時候那些道場,我去得少,但是我看過不少山誌,看過古人記載,道場雖然大,住持所住的地方並不大,方丈。這說明一個什麼意思?說明他真的出了家,他真的捨了,沒有留戀,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道場的建立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是教化眾生的場所。就像學校一樣,學生多了,不能不擴充校舍,不能不多建講堂,是這個意思,決定不是為自己。自己的生活,還是那麼樣的簡單,還是那麼樣的樸素,這是正確的。古聖先賢所做出這些典型、做出這些模範,我們有沒有能體會到?

      聖人說得好,名位稱之為寶器,不是可以爭的,必須有大德才能夠居其位。我們想想為什麼?責任太大,使命很重。我們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這個地方有個道場,譬如居士林,居士林這個林長,他要讓我做,我都不敢做,我害怕。為什麼?這個道場是教化一方眾生的,我不作林長沒責任,我很逍遙、很自在,我做了林長我有責任,教不好我將來墮落,教好了固然有功,教不好就有罪。不像我們作教員,教員教得好功不大,教不好罪也很小。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給我,我趕快跑了。如果要是這一個地區、這個城市,好像講佛教總會那個會長,那比這個地位更高了。這一個地區,新加坡是城市國家,這個地區的,主管整個佛教的,佛法在這裡不能教化,做不好,他就有過;教好了,那是他無量功德。你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名位怎麼敢爭?上古古書裡記載,有一個許由,人家請他作皇帝,消息傳到那裡,他跑到深山裡面躲起來,不出來。為什麼原因?惟恐自己做錯事情,對不起天下人。這些都是佛菩薩示現,告訴我們名位不可以爭,決定要讓與有大德大能之人,我們擁護他,我們協助他,這樣做才對。尤其是佛法,佛法是無爭之法,爭就有了過失,爭的心就不清淨。念念一定要為社會、為眾生,現在人所說的做出犧牲奉獻,為社會造福,為眾生造福。

      今天為社會造福的中心,是幫助社會安定,幫助世界和平。為眾生,幫助眾生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這頭一步;更進一步,幫助眾生覺悟。這個一定要從教學上下手,從教育下手。長遠以來,宗教教學已經被社會大眾誤認為是迷信,佛教也不例外。這個誤會已經很深了,如何能把這個誤會化解,這是一個難題。這個難題我們必須要做,這個誤會要不能化解,眾生得不到利益。首先要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我們有正確的認知,不僅僅是佛教,是社會教育。我在講經常常跟大家提示,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釋迦牟尼佛是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當年在世,在這個社會上是什麼樣的身分?我們要清楚、要明瞭,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這是他的正確身分。如果我們尊重一點說,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這是尊重他。實際上他的表現,他是個義務工作者,非常盡忠職守,忠於他的教學事業。怎麼說是多元文化?他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有教無類,不管什麼人去向他請教,他都真誠慈悲的教導、平等的教導,熱心的幫助一切眾生,不疲不厭。他給我們做出這個示範,我們應當要學習,學佛就是學釋迦牟尼佛這個樣子,要學得像。

      世尊當年在世,我們在經上看到,每天教學,講經就是上課,給學生、給聽眾上課,每天八個小時,四十九年不間斷,經上講的「二時講經」。古印度把晝夜分做六時,晝三時、夜三時,我們現在時間單位,晝夜是二十四小時,所以稱為小時。印度的一個時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二時是八小時。這是個模範的老師,全世界人如果要制定世界的老師,教師節,我們想釋迦牟尼佛一定做第一個代表,孔老夫子也沒有能做到一天八個小時教學。這些地方我們要多想想,決定不能夠疏忽,不要以為這是小事。所以我們學了經教,幫助別人決定不能夠辭辛苦,說太辛苦、太累,這個不可以。

      這一次河南開封史居士到這邊來看我,告訴我,他最近在國內講《無量壽經》,一天講十個小時,這超過釋迦牟尼佛,他已經把這部經講了十遍。難得,我勉勵他,希望他在十年當中,把《無量壽經》講一百遍,他會開悟。然後以這個基礎,再回頭去涉獵一切大小乘經典,很容易就貫通。十年在一部經上用功,這是定,定就能開慧,是用講經這個方法來修定。八萬四千法門,方法不一樣,門徑不一樣,都是修禪定。定能開慧,真正得定,定起用就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現前。

      學佛成就不難,難在恆心毅力,難在這個地方。看看其他的法門,又生了歡喜心,又動了念頭,都想學學,都想涉獵涉獵,把自己一門深入打斷了,這是自古以來許許多多學人失敗的第一個因素。我們現在人講好奇,不肯聽老師的教誨,對於老師的教訓陽奉陰違,難!太難!古人老實,所以成就的人多;現在的人不老實,成就的人少。現在學生瞞著老師,兒女瞞著父母,總不肯說實話,不肯認真好好的修學,所以不能成就。古人從小受過這個教育,你們看看現在《弟子規》裡頭所說的,從小他就學,他就懂,一生奉行,他不違背父母,他不違背師長,依教奉行,他得利益,道理在此地。我們這一代的人很可憐,從小沒有人教,生在這個戰亂的時期,父母沒有教,老師沒有教,那你怎麼會?你當然不會。所以這是情有可原,但是非常可悲,端在自己覺悟。

      我往年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你們大家都聽說過,他給我三個條件,我拜他作老師。頭一個條件,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除他之外,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一律不准聽,只聽他一個人講。第二個條件,看文字、看書,不管看世間書或者看佛經,沒有得到他的同意,決定不可以看。像這樣的教學,要找這樣聽話的學生,再找不到了,我們真聽、真接受。第三個條件,我從前跟章嘉大師學了三年,他說:那個不算,從頭學起。三個條件,有期限,期限五年,五年當中一定要遵守,我們才能學到一點東西。很有效,我跟他三個月,我自己就感覺得有成就,心清淨了,妄念少了。為什麼?很多東西不能看、不能聽,這個真叫一門深入。當時我們聽老師開出這個條件,心裡還有疑惑,這個老師真是貢高我慢、目中無人,好像狂妄自大,可是畢竟對老師有恭敬心,接受。接受,那就真幹,依教奉行。真正聽從老師,老師才真的教導你;你不聽,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往後我在國外到處弘經,感覺得自己力量孤單薄弱,每一次回到台中,我去看老師,我都向老師請求,希望老師多培養幾個學生,我們在海外能有助手。這個話我前後大概總說了十幾次,到最後他告訴我:「你替我找學生。」從此以後再不敢說了,我知道這個學生找不到;要找個百分之百聽話的學生,真的找不到,所以我就不敢再講了。不是他不教,找不到聽話的學生,這就難了。所以能不能成就?古人的話說得有道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同學很多,為什麼我能成就,那些不能成就?那些人陽奉陰違,在老師面前什麼都聽,離開老師他搞他自己的,成敗關鍵在此地。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現在後悔來不及了。

      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對我有沒有什麼希求?一無所求。我那個時候生活非常艱難,對老師一絲毫的供養都沒有,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哪有能力供養老師?老師不收供養,而且特別來教你,憑什麼?憑肯學,我常講好學。老師只看到這個學生好學、肯學,他就真教。老師對我一無所求,我們要知道這個恩德。所以我今天有一點成就,念念不忘老師恩德,因為跟老師那個時候,對老師沒有一絲毫、一分一文的供養。我跟章嘉大師,還在他家裡吃了不少頓的飯,我沒有供養他,他還要招待我,上課上到十二點吃飯的時候,他留我吃飯。知恩報恩,用什麼方法報?傳老師的道,使老師的道學不至於他走了就斷絕,這是真正報恩者。一個真正善知識,一生當中唯一的願望,就是有人能傳他的道,這是他最大的願望。可是這樣的人,古德所講「可遇不可求」,你找,到哪裡去找?偶爾有緣遇到了,遇到要珍惜,這個緣不容易,百千萬劫難遭遇,真的。

      我們今天遇到《華嚴經》的緣,更是不容易。這部經我不願意講,為什麼?太長。我歡喜講《無量壽經》,彭際清居士說得好,《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我喜歡講《彌陀經要解》,要隨我的意思,我一生只講這兩部經,我不會講《華嚴》。而《華嚴》是許多法師、大德、居士啟請,一再要求,希望我講一遍,留一套完整的錄像帶。目的在哪裡?提供後學做參考。我點頭,我同意,才開這個法門。所以緣分相當不容易。韓館長希望,這是往生之前,也提出這個請求,希望我講一部完整的《華嚴經》,我答應她。這樣的大經,講的人愈來愈少,這是事實。我還有這麼一點綿薄的力量,盡一點心意,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清涼底下有兩句話:「喜足智俱」。喜足不能沒有智慧,如果喜足裡頭沒有智慧在裡面,是屬於福德,三界裡面有漏的福報。如果這裡面有智慧在裡面,智是什麼?「觀法如化,三昧常寂」,要有這個東西在裡面,這個喜足是功德。福德能離三途苦,不墮三途,享人天福報。功德能離三界,能離十法界,得究竟的安樂,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離苦得安樂。離苦得樂的捷徑是淨宗法門,所以《華嚴》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離苦得樂的究竟,我們要懂得,才曉得念佛法門的殊勝。《華嚴》最後到極樂世界,這才真正大圓滿;如果不生極樂世界,《華嚴》就不能圓滿。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化一切眾生,第一法門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從這個地方認知的。

      我講《華嚴》,我過去講過十幾年,我才歸心淨土。我跟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是學教,不是修淨土法門。他勸我學淨土,我雖然不反對,沒有死心塌地皈依淨土。真正皈依淨土是講《華嚴》,講到最後的時候,豁然體悟到,文殊、普賢都求生淨土。尤其是經裡頭所說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十一地。所以我就曉得,華藏世界從初地菩薩到等覺菩薩,沒有一個不是修念佛法門,這樣我才知道這個法門無比殊勝,才回過頭來看淨土經典。所以,淨土真的是難信之法。今天看到你們年輕人,一接觸就相信,我是由衷的佩服,我搞了多少年,才相信這個法門。前面至少二十年,我沒有認真去學這個法門。當年如果接受李老師的勸導,在他那個時候、那個會上,我就專攻淨土,我現在就不是這個樣子,那境界至少要提升很多倍。所以這個法門難信之法,但是難信易修。我能相信這個法門,是從《法華》、《華嚴》、《楞嚴》裡面得到的。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