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6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六一卷)  2000/2/11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61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鳩槃茶王長行,第三句:

      【莊嚴幢鳩槃茶王,得知一切眾生心所樂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只說了八個字,「知其現欲,如應化伏」,這八個字雖然很簡單,非常重要。佛菩薩教化眾生,不僅是佛菩薩,世出世間的聖賢,乃至於我們講一位擅於教學的老師,都懂得應機說法。所以教化眾生,第一個條件就是對於眾生要了解,知道他的根性,知道他的願望,然後這個教導才能契機。佛法裡面常講契機契理,理機雙契這是佛菩薩的教誨,理指的是什麼?《般若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這是理;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要與事實真相相應,決定不能夠違背,然後又要契合眾生現前的需要。此地講『得知一切眾生心所樂』,「樂」就是愛好,他歡喜的,知道這一切眾生,現前心裡面想的是什麼,希求的是什麼。

      佛法之所以殊勝,是真實幫助我們解脫生死的大事,永脫輪迴,成無上道;這個事情雖然好、雖然大,但是決不是現前大多數眾生心裡面所希求的。現在眾生心求什麼?求名,求利,求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可以說,迷戀在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之中,不肯回頭。現在我們要推展佛陀的教學,如果佛所講的跟他們心之所欲完全相違背,佛法再殊勝,也不會被他們接受。這就是所謂契理而不契機,我們所用的功夫、所用的心血,不能達成效果;換句話說,白費心機。如果是契機,幫助這些眾生獲得名利,滿足他的欲望,不能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這是契機不契理;佛經裡面講,那是魔說。什麼是魔?魔是折磨的意思。現前可以得名利,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這裡面決定不能夠避免造作種種惡業,將來惡的果報現前,這不就是折磨嗎?所以那是魔說。

      佛要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這方法叫正法。佛家有兩句話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就是正法。先滿足你的欲望,這個滿足是少許的滿足,不是給你充分的滿足,那就做錯了。給你少許的滿足,幫助你覺悟,這叫後令入佛智,這個樣子契機契理。你去接引眾生,你不用這個手段,他不會入佛門來。所以可以用它做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讓他覺悟,讓他接受大乘佛法。於是佛教化眾生就用「四攝法」,攝是攝受,我們今天講的引誘。四攝法裡,第一個是「布施」。

      我這一次在洛杉磯講演的時候,同學們逐漸也意識到多元文化的重要,要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多多的接觸,多多的了解,化解誤會,化解紛爭,這樣才能夠真正得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唯有安定與和平,我們才能夠有發展。二次大戰之後,我們看到許多開發的國家,工商業的興起,高科技的發展,諸位要曉得,都是得助於安定的社會;如果社會不安定,人心惶惶,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所以安定、和平,是一切發展、幸福的第一個基礎,我們要知道。怎麼樣與不同的宗教、族群往來?很多人來問我,我說了兩句很簡單的話,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我說,多請客,多送禮,就行了,禮尚往來!這是我們在許多宗教典籍裡面看到,饋贈禮物,接受禮物,宗教經典裡面都有記載。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禮物,你以很恭敬虔誠的心贈送給別人,別人都有感激,受的人都會有感恩之心,他知道你沒有忘記他,你還常常照顧他,人與人之間感情從這個地方建立了。所以要發出真誠的心、清淨心,真誠是決定沒有虛假,清淨是決定沒有染污,決不求回報。

      我們今天幫助人,有人目的在哪裡?目的是要希求許多新聞記者知道,給我在報紙上表揚,那你的心被污染了。你為什麼做這個好事?為名利,你被名利污染了。沒有條件的,無私無條件的幫助別人,清淨心;平等心,沒有高下。我們對待別人一定要非常尊重,尊重的心布施就是佛家講的供養,布施是對平輩、對晚輩的,供養是對長輩。我們要把所有一切的對象都看作尊長,這就是廣修供養,比布施的功德還要殊勝。所以供養裡面,決定具足清淨、平等、真誠,具足這三種心布施就是供養,普賢菩薩心。佛教給我們跟一切眾生往來,第一個你就要修布施供養。

      第二個「愛語」。愛語不是說些好聽的話,那個不是愛語。愛語是真誠愛護他,甚至於責備他,仍是真誠愛護。愛語,關心他,照顧他,愛護他。第三「利行」;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表現的行為對他是有利益的,這叫利行。這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北師大所提倡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兩句話就是利行。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表現的,工作裡面所表現的,處事待人接物,都足以為社會大眾的榜樣,為社會大眾的模範,這叫利行。換句話說,我們的思想言行必定對社會有利益,對一切眾生有利益,你才能夠攝受一切眾生。中國古人所謂感化一切眾生,你自己不能做個好樣子,如何能感化眾生?第四個方法是「同事」,同事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同甘苦、共患難。佛是用這四個原則,接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原則佛教導我們,我們要能夠體會佛教導的義趣,要認真努力的修學,學佛、學菩薩。

      佛菩薩住世是為什麼?前面我們講過,六道凡夫到這個世間來,我們一般講投胎來作人是為什麼?佛給我們說明,「人生酬業」;六道眾生所受的果報,都是酬償他過去生中造的業因。《法華經》上說,「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是受報來的。諸佛菩薩不造業了,不但不造惡業,善業也不造,他到六道輪迴來幹什麼?他不是業力來的,他沒有造輪迴業;他們來,我們稱他作乘願再來,他不是業力而來的,他是願力來的。什麼願力?諸佛菩薩在因地裡頭都發過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是來還願的;換句話說,他是來度眾生的,他不是來受報的。受報而來,我們不自在;換句話說,我們在一生當中,不但一生,生生世世,過去、未來,都受業力的支配,一絲毫的自在都沒有。我們心裡想一個事情能成就嗎?絕不可能心想事成;願力才能夠心想事成,業力不能夠。古人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為什麼?受業力的拘束,決定不能自在。

      諸佛菩薩來示現,就像《普門品》裡頭所說的,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他是這麼來的,他是應化而來的。眾生之感,如果不是佛給我們說明,我們沒法子了解。眾生感有顯感、有冥感,顯感是顯著的,我們自己知道,我心裡想求佛,想求佛菩薩幫助;冥感,有這個感應,但是自己連個念頭都沒有生起來,佛菩薩知道了。怎麼念頭沒有生起來,佛菩薩知道?其實念頭是有,念頭非常微細,我們自己還沒發現,佛菩薩發現了,發現他也來了。譬如我們在經典上讀到,釋迦牟尼佛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那個時候眾生是冥感,佛是顯應。眾生確實有求解脫的願望,因為在當時印度許許多多的宗教他們修定,有甚深的禪定,在定中突破了時空的維次,他們見到六道,甚至於有不少人生四禪天、生非想非非想處天,就是沒有辦法突破六道輪迴。希望突破六道輪迴,但是沒有方法,這一念就是冥感,諸佛菩薩看到了,你有這個意思,他就來幫助大家。

      可是佛陀示現成道,沒有人啟請,在這種狀況之下,釋迦牟尼佛就要示現入般涅槃。到這兒來怎麼樣?來了沒人請;雖示現,依舊達不到示現的目的。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在這個地方體會到了。世間人,許許多多修行人,不認識釋迦牟尼佛,不知道他有智慧,他有解脫的方法,沒人向他請教,於是感動淨居天人,淨居天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四禪五不還天,這個天裡面是聖人,不是凡人,都是修行人,他們看到了,世尊成佛,沒有人啟請,佛馬上要入般涅槃,趕緊下來請法,「請轉法輪」,於是佛就留在這個世間,就不走了。所以他不是業力身,他是願力身,願力身生死自在,來去自如。這裡面一些錯綜複雜的情形,我們要很冷靜的去觀察、去體會,然後在這裡面才學到東西。佛在鹿野苑展開教學,最初度五比丘,傳記裡面諸位都曾經讀過,這就是所謂同事,示現同樣的身、同樣的生活方式、同樣的生活習慣,跟你完全打成一片。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楞嚴經》上說的。所以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隨類現身,隨機說法,這樣才能夠廣度眾生。眾生喜樂不一樣,嗜好不相同,一定要懂得隨順。

      我在這邊幾天,Greame會長,每一餐吃飯我們兩個坐在一起,我看到他餐盤裡面拿一點點,我看了很難過,他的飲食生活習慣跟我們不相同。我們有時候應酬當中,遇到別的不同的族群,他們擺的這些飯菜,我們也只拿一點點。所以我就想到他,偶爾一次沒有關係,天天這個吃法可不得了!我就想一定要想到,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的喜愛,所以這兩天他們買了些PIZZA,我看他吃得很多,那一片很厚,他吃兩、三片。這些地方不能疏忽,我們愛護人家、尊重人家,一定要尊重人家的飲食生活習慣,讓他生歡喜心,也感覺到我們是真心接待他。

      在這種情形之下,有些同學就又問,有些人喜歡吃肉的怎麼辦?我們招待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印度教徒、伊斯蘭教徒,他們的飲食都不一樣,我們千禧年大會當中,如果諸位到我們會場去看,我們每個桌上的菜不一樣,確實有肉。他喜歡吃什麼,我們照樣供養他什麼,不能說我們吃素,請他們來統統都吃素,下次再也不來了。伊斯蘭回教徒吃的東西還非常講究,他們吃牛羊肉,牛羊如果沒有經過阿訇做法的,這個牛羊肉他們不敢吃,一定有他們的阿訇去祝福祭祀,這個牛羊肉他們才可以吃。我們招待他,一定要請清真的館子,他們回教的館子,如他們宗教的方法宰殺的這些牛羊,我們請他們來做,他吃得就安心了。

      我們的素食,人家覺得也很奇怪,我們是養成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所以要隨順眾生的習性,隨順他們的生活習慣,千萬不要說吃肉是有罪過,你開頭講這些,他下次再不來了。換句話說,學佛的機緣斷掉了,要知道這個事情重大!佛家講慧命比生命還重要,第一要緊的事情,不可以斷絕眾生的法身慧命。這一句話現在人聽不懂,換一句話大家就聽懂了,決定不要把眾生學佛的機緣斷掉了,學佛的機緣就是法身慧命。只要能保住學佛的機緣,吃肉殺生也不要緊,為什麼?那是一時的,到他深入經藏的時候,逐漸逐漸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自動會放棄,不要勸,不要勉強。

      中國早年,素食相傳是梁武帝提倡的。佛在經典裡面雖然說是不食一切眾生肉,培養大慈悲心,可是佛陀在世每天日中一食是出去托缽,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這叫慈悲。托缽一定要托素食,那叫人家天天還要替你準備素食,來供養法師,你不叫找麻煩嗎?找人家麻煩,慈悲何在?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永遠是恆順眾生,托缽的時候,你們家裡吃什麼就供養什麼,完全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佛法。

      佛菩薩、修行人為什麼要托缽?要接受你這一餐的供養?意義很深,為眾生培福。這個意義太深了,一般人不知道。你在一生當中修福,什麼是真正的福田?三寶是真正福田,三寶當中是真正修行人。現在我們在經教裡面懂得,塑造佛像是種福,為什麼?這一尊佛像,許許多多人見到了,生起恭敬心,生起敬仰心;縱然不能生恭敬,所謂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阿賴耶識裡頭,佛的種子種下去了,這叫福田,這是造像真正的意義。第二是法寶,現在印刷術發達,成本低廉,我們可以發心印經流通。隨著科技的發達,現代年輕人有很多不願意看書,喜歡看錄像、聽卡帶,我們利用這些科技把佛法灌輸進去,這也就成為法寶。

      我們要利用這些科技,製作講經、讀經的錄音、錄像,這就是什麼?「一切眾生心之所樂」,現在人心他歡喜這個,我們就用這個方法。可是要記住,經書還是非常重要,為什麼?這些科技東西離不開電,哪一天電要斷掉了,全都變成廢物。電可不可能斷?很可能!上一次我聽說台灣停電幾天,大家都感覺得慌張,都不方便。以後調查清楚,聽說一個高壓電線桿倒下來,導致全台灣停電。我們就聯想到,如果一旦發生大戰爭,恐怕所有的電源統統都完了、都斷掉了,到那個時候還是經書管用,所以書籍有它的重要性。

      書籍也會跟著災難消失,古時候的人他想得很遠,真叫熟思遠慮!這個書本,我們現在所用的紙張,大概它的壽命可以延續一百年,一百年之後這個紙張就變成粉,不能存在,所以要不斷的翻印,它才能夠延續,續佛慧命。古人想出方法,把經文刻在石頭上,這保存得久,石頭比紙張要保存得久。像最近北京房山雲居寺發現的石經,古人刻的,把全部的《大藏經》刻在石版上,石版大小差不多是一張桌子那麼大,兩面刻。全部《大藏經》刻在石頭上,總共將近用了一千年的時間,三、四百人做這個工作,做了一千年才完成。我們想想古人用意何在?希望經法永遠保存在世間,不至於失去,古時候只有用這個方法。我們從這些地方體會到古德的用心,所以我們發心要繼續,把石刻的《大藏經》印出來,我們印成經本,分送給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圖書館、學校圖書館,這樣就永遠不會喪失了。世間這裡有災難,那個地方沒有災難,那裡有災難,還有地方沒有災難,古人用意是要經法久住世間,我們今天要助一把力量,要把這個願望完成,使佛法久住世間。

      可是佛法的弘傳還是要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什麼人能弘道?僧的事情,這出家人的事情。所以僧寶之可貴,僧寶諸佛讚歎,龍天擁護,為什麼?他能傳道,燈燈相續,使佛的慧燈永遠不會在這個世間斷絕。所以出家第一樁大事就是傳法,講經說法還是其次,最大的功德是傳遞佛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自己能講經說法說得很好,後繼無人,你的過失就很大了。為什麼?佛法到你這一代斷了、絕了,沒有後代,這還得了嗎?傳法是第一功德。傳法,今天講教學,幫助底下一代,弘傳都需要緣分。

      我們要懂得,要懂得佛法真實的利益,於是我們才真正肯去幹,像諸佛菩薩一樣,來到這個世間為眾生的,不是為自己。為自己的造業,為眾生的那是累積功德,積功累德。同樣做事情,為眾生就是積功累德,為自己就是造業,為自己你就沒有辦法免六道輪迴。穿衣吃飯都是為眾生,穿衣吃飯是要維持這個身體,那怎麼是為眾生?身體不是為我,這個身體要給眾生服務,是個工具,我要好好的保養這個工具,讓它為眾生服務,穿衣吃飯為眾生。由此可知,諸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差別在念頭不一樣,佛菩薩也穿衣吃飯,我們也穿衣吃飯,我們穿衣吃飯搞六道輪迴,人家穿衣吃飯積功累德。為眾生,不為自己,這一念轉過來了,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問題我們會不會轉,我們能不能真的轉過來?如果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徹底了解明白,你就很不容易轉過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是一個體性,無二無別,一念覺則稱為佛菩薩,一念迷則稱為眾生,所以佛說生佛不二,就是這個道理。覺悟的人要幫助迷惑的人,要幫助他覺悟,這就是佛法;幫助他,不能使他覺悟,這是世間法;世法跟佛法差別就在此地。佛法是決定要幫助眾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宗門裡頭常說見性成佛。

      我們再看看現前這個社會,就知道我們自己應該如何去做,從哪裡做起。遵循佛陀的四攝法,接引廣大的眾生,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以清淨平等攝受教化一切眾生。首先要跟他結緣,結緣用現在的話來說,第一步要跟他交朋友,真正的好朋友,中國人講知己的朋友。諸佛菩薩攝化眾生,要用現在的話說,諸佛菩薩是法界一切眾生最真誠的知己朋友,所以才能得到眾生的信心。他對你有信心了,你教導他的,他才歡喜接受;如果他對你沒有信心,你的法再好,他不能接受,也是枉然。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倫理、道德、人文教育完全破產的狀況之下,唯一能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是宗教教育。宗教教育裡面,對於事理講得最透徹、最明瞭的,無過於佛法。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是來做什麼的,我們要怎樣作法,如何能收到效果,使這一次到世間來沒有白跑,世間人所謂人生的意義、價值,我們確實獲得了。

      所以要幫助他,很有耐心觀機設教,逐步把他的境界向上提升,幫助他減少煩惱,增長智慧,使他覺了宇宙人生真相,他也會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真正覺悟了,大徹大悟。悟了以後,他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如果還有壽命,他還不想走,他所作所為跟乘願再來的佛菩薩沒有兩樣;如果壽命已盡,壽命到了,他達到這個境界,他發大慈悲心,願意幫助成就一切眾生,他壽命可以延長,這就是所謂轉業力為願力。所以佛法修學到一定的程度,生死自在了,想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可以走,想多住幾年,決定不礙事。但是要知道,多住幾年,多住幾十年,決不是為自己;如果為自己,依舊是業力。業力跟願力在形象上差別的,就是為自己、為眾生,為眾生是願力,為自己是業力。

      這兩天你們看過新加坡許哲居士的錄像帶,她是願力,她不是業力。一百零一歲現在還照顧二十多個苦難的人,不是二十多個人,二十多戶。每天還在勞碌奔波,給他們送糧食、送衣服,幫助他們治病,解決他們的困難,願力,不是業力。她有這麼好的體力,完全是從願力來的。她說得很好,人不要想老,想老就老化了,她永遠想著,她還很年輕,她還有體力,還可以為大家服務;證實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要反省,我們一天到晚想的是什麼?再仔細觀察,他們想的是什麼?我們想的不一樣,我們所想的總是自己的利益;他們所想的是別人的利益,自己忘掉了,沒有自己,這就是佛菩薩。

      所以幫助眾生一定要先了解眾生,這是莊嚴幢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我們幫助他,他需要什麼?他困難在哪裡?我們要了解他,針對他的需要去幫助,這個幫助是有意義的,這個幫助是實在的。不是所謂錦上添花,那是沒有必要的幫助,人家在真正有需要的時候幫助人家。我們不是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才想到觀機,那已經遲了,來不及了,觀機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一切眾生交往之處,時時刻刻念念不忘。

      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整個地球,一般人講地球村,地球變小了,這個意思說往來密切了,對於住在地球上這些眾生,特別是各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多了解、多留意,我們推動多元文化、推動佛陀教育,自自然然就得心應手,就沒有障礙了。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一樁事情,叫交通。為什麼會產生隔閡、產生猜疑、產生誤會、產生衝突,都是缺乏交往這麼個緣故。

      我們人的身體,我們知道身體器官很複雜,如果血氣暢通無阻,這個身體健康。毛病從哪裡出的?管道不通,哪個地方有障礙,於是乎毛病出來了。處理的方法,只要使管道恢復暢通,這病就好了,這是一個基本的知識。治病,藥物幫助管道暢通的,消除裡面的障礙,藥物是用化學的方法;針灸、按摩是用物理的方法,你哪個地方阻塞不通,用針灸把它打通,用按摩的方法把它打通,它就恢復正常。佛法裡面還有更高明的方法:念咒,念咒也是物理的方法,物理治療。你什麼地方有病,佛教你念個咒,這個咒一念,病就好了。我們現在聽到,感覺到非常神奇,其實道理很簡單。念咒是用音聲振動,可是這個咒的發音一定要正確,振動到你裡面某一個部位,把那個不通的地方給它振動,它就通了。

      現在《大藏經》裡面治病這些咒,我們念起來都不靈,原因是什麼?念的音不準。那個一定要口傳,但是釋迦牟尼佛到現在三千多年了,代代相傳音都變了,音都變質,所以正確的音現在沒有了。我們在古時候讀到古人的書,唐朝時候還行,這個咒都能治病,我們相信。我們相信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用音聲振動,這是最高明的方法。非常可惜現在失傳了,失傳證明什麼?這一代眾生沒有福報,這一種好的醫療方法失傳,沒有了,眾生沒福,福薄。凡事它都有個理,理明白了,事就通了。我們身體的病需要治療,需要血氣暢通,社會也是如此,國家也如此,世界也如此。這裡頭人情事理都要達到暢通無阻,社會就安定,世界就和平,人民才能真正享幸福美滿。

      佛法是教學,以教學這個手段,來達到幸福美滿的目的。教學不能不懂得觀機,不能不懂得現在的世人他們想什麼,他們對宇宙人生是怎麼個看法、怎麼個想法,我們要多看多聽,然後才知道病症之所在,我們用什麼方法對症下藥,來幫助社會,幫助眾生。佛給我們說的是總綱領、總原則,我們要懂得怎樣去運用這些綱領原則,這就是智慧。佛家的綱領說得很簡單,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怎麼個轉法,這是技術,佛家稱為善巧方便,現在人講技術、講藝術,我們要懂得轉。自己要曉得轉,然後才能夠幫助別人轉,自己都轉不過來,怎麼能幫助別人?自己轉了,自己會有信心、有經驗,肯定自己的經驗,肯定自己的成果,幫助別人才有效果,叫人家不懷疑。自己沒有轉過來叫人轉,說法語氣都不敢肯定,半信半疑,這就得不到教學的效果。所以一定是佛家常講的,先度自己,然後才度別人;如果自己沒度,要想度別人,佛經上常講「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

      菩薩在此地為我們示現,莊嚴幢鳩槃茶王,這是八部鬼神之一,這是諸佛如來現鬼神身。應以鳩槃茶王身而得度者,即現鳩槃茶王身而為說法,不就這個意思嗎?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諸天也好,人王也好,這個地方講的是神道,全是如來化現的,他不是真的六道眾生,真的六道眾生哪有這種成就!這些話他怎麼能說得出來?從他們得法,我們有更深一層的體會,真的是法門無量無邊,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因為我們看他們得的法門都不一樣,這個是從「得知一切眾生心所樂」,從這個法門裡頭也能夠修行證果,「解脫」就是證果。這個地方的解脫,這個經是《華嚴經》,不是小乘經,這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解脫。從這個法門也能夠證得,哪一門不能成無上道?

      這正是世尊在《金剛經》上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話雖然這麼說,說得沒錯,必須要對機,才能有成就。「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是理上說的,機上就不一樣了。機上是我們自己的根性,哪一種法門我們修學比較容易成就,這叫契機。所以佛度眾生,觀機實在講是第一,不能夠觀機,往往收的效果相反。我們在日常也曾經遇到過,同修們心地很慈悲,非常熱忱想幫助人學佛,結果效果適得其反,他對佛法產生了厭惡,這就是自己不擅於觀機,方法用錯了。機緣非常非常複雜,不好學,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留意,細心觀察,累積經驗,然後你才能夠實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才能到這個境界。這是個長時間的工作,是一個很認真的工作,真的要有心去做,才能夠收到把佛法介紹給別人,人家歡喜接受,才能得到這個效果。

      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觀機,老師教我們三個重點:一個是人,一個是時間,一個是處所,面面要顧到。人有男女老少不同,各行各業不同,這就講他心之所欲不一樣,要懂得!時是時節因緣,現在是個什麼時代;處是處所,在澳洲環境跟美國的環境不一樣,美國的環境跟台灣環境也不一樣。所以觀機面面顧到,說法才契機,你講的東西,他聽了覺得有道理,他能夠得到真實受用。

      莊嚴王這是位菩薩,他從這個法門得成就。由此可知,這一法能通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貫通的;就好像我們人身體血氣一樣,雖然血管管道,微細的管道很多,但是全部都是貫通的;像一棵樹一樣,樹葉、樹梢必定貫通它的根本;擴展到盡虛空、遍法界都不例外。所以眾生與自己息息相關,我們現在人講一個生命共同體,在佛家講「共同一法身」。共同一法身的意思,就是現在所說的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大家好懂。這個樣子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的關係多麼密切!我們幫助一切眾生,才真正做到真誠、清淨、平等。真誠清淨平等的理論基礎在此地,他不是外人,他是自己。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