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1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一五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15

      請掀開經本,日天子長行第十句:

      【持德天子。得發生清淨相續心令不失壞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這一句經文裡面註的,「發生等者,謂於佛所,發生清淨心,曾一供養,能令其福,續至菩提故。如出現品,食金剛喻,況相續耶」。這個註解讓我們對菩薩修學的法門能更清晰一層的認識,我們也就知道應該如何來學習。菩薩示現做榜樣給我們看,「於佛所」,什麼是佛所?這個意思跟《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是一個意思,也就是說佛陀的教學普及的處所。這種處所在過去有,在現代社會多半只流於形式,而迷失了內容。不是內容沒有,內容有,迷失了。為什麼會迷失?沒有人講,沒有人教了。佛法的教學,我們都知道,幾千年前就走向高度的藝術化,佛家常講「住真實慧」,住真實慧從什麼地方看出?最明顯的就是高度藝術的教學,這個不是真實智慧做不到。所以道場的建築,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博物館。我們在月初有殊勝的機緣,在北京參觀國家歷史博物館,去觀賞青州龍興寺出土的一批文物,這個文物全是佛像。館長告訴我們,總共有四百多尊佛像,多半是北魏時代塑造的、雕塑的。北魏距離我們現在大概一千七百多年,這些文物的展現就是佛家高度藝術的教學,我們去參觀館長親自為我們作導遊,為我們介紹講解這批文物藝術的價值。我們聽了他的講解,仔細觀察這些佛菩薩雕像的表法,表法他們就不知道了,他們看的是藝術,看造型,看它的繪畫,高度的藝術品。他給我們介紹,其中有幾尊毘盧遮那如來,正好是《華嚴經》上的,佛像袈裟上面所繪畫的像還很清楚,色彩都能夠明顯的辨識,埋在土底下一千七百多年。現在出土,專家鑑定它這個彩繪,至少還能保存到五十年不會變色。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能想像到當年這個彩繪之美,畫得非常精細、非常美,色彩鮮美。

      佛身上披的袈裟,袈裟像我們這樣一格一格的,每一格裡面都畫十法界變相圖,最上面畫的是佛說法,最下面那一格是地獄變相圖,我看了之後歡喜無量!我一看就懂得了,所以你看我們出家人,我出家四十年了,搭的這個袈裟不知道袈裟什麼意思,只是老和尚一代一代傳這是福田衣,只懂得福田衣,因為袈裟好像田一塊一塊的,這才叫福田衣,不知道它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代表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個身,我們在經上讀到、體會到,佛常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自己,我們在經上讀的,沒有想到毘盧遮那佛這尊像上表現,這一件衣畫的十法界依正莊嚴,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畫在這一件衣上,一件衣上穿在身上表一個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三世裡面有未來佛,未來佛是什麼?九法界眾生都是未來佛,從菩薩到地獄。

      所以這個袈裟,我們才恍然大悟,每一格是表一個法界,法界無量無邊,歸納為十大類;無量無邊法界,我們這個衣表這個意思;無量無邊法界是一法界,一真法界。所以我就想到,衣,我們這個格子有長有短,這邊長,這邊短,短是什麼?它還有,表無盡的意思。它不是半格,它也是一格,我們從這裡畫個界限做個衣,重重無盡,表這個意思。所以這個衣到底什麼意思,我這次參觀北京歷史博物館,才完全搞清楚、搞明白,這個衣一搭的時候,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表這個意思。我當時也給一同參觀的人,我也來解釋、來講解,他們聽了之後很有意思,這是智慧,這是教學。從這個地方我們體現到,佛法的教學無盡的深廣。但是從前老和尚有講解、有解說,到晚近,可以說到最近,尤其最近的一百年,講經說法的人少了,最近五十年更少了。現代年輕講經的法師,多半是依照古人的註解,古人註解也沒有講清楚、也沒有講透徹,如何能跟現代人的生活、現代人的意識形態融合在一起,這就難了。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好,「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不能夠理解佛的真實義。佛的意思誰能理解?必須真正修行,真正體驗到,他懂,他能理解。沒有契入境界,沒有親身體驗到,他不能理解。

      我們進了這個博物館,寺廟就是博物館,從整體的建築,建築都是表法。為什麼山門要建個天王殿?為什麼在當中要建個大雄寶殿?為什麼後面要建個藏經樓?不是隨便建的,前後左右方位,哪個殿堂擺在哪裡,它是學問,它是教學,都有很深的教育用意在其中。不是隨隨便便,草草率率,我喜歡擺在哪裡就擺在哪裡,不可以!要往深處去說,它跟法性性德相應;從淺處說,我們中國人的說法,它與陰陽五行相應。實在講,陰陽五行也是順乎性德,我們一接觸觀感就很自然、很舒服,這是現在一般人講風水。什麼是風水?風水是居住環境,這個環境你在這裡面,一點都不勉強,非常自然,非常歡喜,非常適應,這個風水就好;住在這個地方感覺得很彆扭,心情很不自在,很不舒暢,這個居住環境就不好。一個房間也是如此,桌椅板凳怎麼樣擺看起來很舒服,換個方式看起來很彆扭。所以一個整體的建築,建築物哪個地方放什麼,不能夠草率,不能夠任意隨便,那就是雜亂無章,無一不是教學。大雄寶殿建築外面看一定是兩層,裡面一定是一層,為什麼要這樣建築?外面看兩層是真俗二諦,裡面一層表什麼?真俗不二,它有學問在裡頭的。外面看有世間法、有佛法,裡面世法、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都叫你一接觸,一句話都不說,你就開悟了。能令人覺悟的法就叫佛法,能令人迷惑顛倒的就叫世間法。佛菩薩名號很多,造像不一樣,無一不是教人覺悟的。教你在這個地方見色聞聲,身心觸到的地方都幫助你開悟,這叫佛所,佛的場所,佛教學的場所。

      覺心清淨,所以你就發生清淨心,覺心真誠,覺心平等,《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把修學方向綱領教給我們,「清淨平等覺」。世尊在經典裡面明白的開示我們,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這個意思我們懂不懂?真懂得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清淨平等覺就現前。南無是皈依,阿彌陀是清淨平等覺,南無阿彌陀佛從意思上來翻,皈依清淨平等覺。清淨的反面是染污,我們是不是從染污回頭、回歸,依靠清淨?平等的反面是高下,我們有沒有從自高自大、輕視別人這個念頭回過頭來,依平等心?覺的反面是迷惑顛倒,有沒有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大徹大悟?南無阿彌陀佛是這個意思。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講不出一個道理出來,人家說你迷信,你一天到晚念這個什麼意思?你把道理講出來,他不能不服,他不能不尊重你。我念阿彌陀佛,念念清淨平等覺,你們不念阿彌陀佛,念念迷惑顛倒,心地污染,自高自大。你講出來,人家服了。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不知道阿彌陀佛什麼意思,人家說我們迷信,我們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所以念佛重要,經不能不聽,經不聽不知道為什麼要念佛,不知道念佛的好處究竟在哪裡。

      今天我們念這句經文,才曉得持德日天子,他學這個法門也教我們學習,示現這個法門給我們做學習的參考,讓我們也發心,發清淨心,他是修清淨心的人,要清淨相續,要福慧增長,用清淨心去修布施供養。諸佛菩薩他們所行的,沒有別的,就是布施供養。我們在大乘經論裡面知道,菩薩的生活,菩薩的事業,菩薩的工作,就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就是布施眾生,就是供養眾生,諸位懂不懂?教化是法布施、法供養,一切布施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最殊勝。為什麼?法布施、法供養,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能幫助一切眾生轉凡成聖,所以諸供養中沒有能夠比法供養更殊勝的,一切布施之中沒有比法布施更殊勝的,道理在此地。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慈悲濟世。今天講慈濟,慈悲濟世,慈濟做得最圓滿、最究竟、最徹底,是怎麼做法?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樣子,天天講經說法,那是究竟圓滿的慈悲濟世,利益九法界眾生。不是說你沒得吃,我送一點吃的東西給你,沒得穿送一點穿的東西給你,沒得住造個房子給你住,這是慈濟嗎?這是救濟,慈談不上,為什麼?這是救你一時,不是救你永久。佛菩薩幫助你,是救你永久,不是一時。

      前天我從馬來西亞回來,當天下午我去參加回教協會他們所辦的一個學校開幕典禮,他們請教育部長作貴賓,許多國家的使節都參與。這個學校就像台灣所說的職業培訓班一樣,它是短期的,大概是六個月,是職業訓練班,這是慈悲濟世,幫助你學一技之長,你在社會上可以謀生。現在社會逐漸走向高科技,你不學新的東西,你就跟不上時代,你就找不到工作,所以它分很多班級,不同的行業。你有能力,喜歡學哪一種行業,學會了,你將來在社會上這個行業裡面可以謀生,可以立足。學校主持的人給我們講解,他們這個學校不分宗教、不分種族,都可以報名去參加學習,只有一個條件,要能夠聽英語、寫英語,因為它是以英語為主,只要有能力聽英語、寫英語都可以參加。這是慈濟,幫助你有一技之長,你以後能靠自己獨立生活,不是天天求人家幫助你一點柴米油鹽,幫助你一點衣服過日子,不是,讓你有能力謀生,這是慈悲救濟。佛不僅僅是幫助我們自己有能力謀生,還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有能力超越十法界,這才是慈悲濟世達到究竟圓滿。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選擇這個行業,我們要多想想,他為什麼不作皇帝?他是王子出身,不出家是繼承王位,我說過多次,要想把慈悲濟世做到究竟圓滿,政治做不到,軍事也辦不到,現代我們講的經濟、科學技術都做不到,唯一能做到的是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把所有這些行業,他都有智慧、都有能力,他都可以做得很好,他全部放下,他選擇教學,跟我們中國孔老夫子的選擇相同。「教不厭,學不倦」,我們仔細觀察,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同一個理念、同一個想法、同一個做法,都是從事於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

      我們今天發心出家做佛的弟子,要繼承如來家業。如來家業是什麼?就是佛家的事業,佛家的事業就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這樣才把慈悲濟世的工作做到究竟圓滿;除這個事情之外,我們沒有別的事。我這一生做了一件大錯事情,什麼大錯?銀行裡有個戶頭,大錯!接受一些人的供養,供養這些錢來的時候,我天天想怎麼個用處。古人講,我也會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我還是搞這麼一大堆事情。我現在覺悟了,我天天在覺悟,趕緊把這個錢花掉,銀行戶頭關閉,沒事了。現在想的是什麼事情?拜託我們中國國務院葉局長幫忙,要葉局長來救我,把房山石刻的《大藏經》印出來,我這個錢全部就消掉了,統統拿去印這個經,以後我一分都不要,銀行戶頭關閉,沒事,天下太平。所以下個月十六號,我們李會長到北京,就要把這樁事情給我落實。我天天在覺悟,一切為眾生,我為眾生做什麼事情?就是講經。黃念祖老居士一再囑咐我寫書、教學,我今天在講《華嚴》也是教學,我們這「華嚴班」,除這個之外,心裡一個雜念都沒有了。心清淨,生死才做得了主,往生才做得了主,幫助一切眾生也做得了主,這才是個佛弟子。有一絲毫的私心錯了,我想怎麼做也錯了;我想怎麼做,不如讓佛菩薩去安排事情,多好!何必要自己去操心?自己要操心,自己要勞動,錯了!我一接觸佛法,我老師就教我,一生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我聽了很歡喜,可是還有些事情我自己也想做,錯了,統統讓佛菩薩去安排,自己一念不生,你說這個多自在,多舒服!可見得我接受老師的教誨,沒有百分之百的接受,百分之百的接受就百分之百的自在,接受百分之九十,還有十分不自在,這是過失。過失知道了,趕快改,改過自新。然後人家送錢來給我做好事,我就叫他自己去做,不要找我麻煩,我教你怎麼做法,你真肯做去做,不一定要經過我的手,經過我的手才有功德,錯了!自己去做。

      什麼功德第一殊勝?幫助弘法利生這個工作第一殊勝。如果要避免過失,印光法師就是最好的榜樣,這是我一生都學他老人家,他印經。印光法師十方所有一切供養,他全部印經,他沒做別的事情,他沒有拿這個錢去修廟,沒有拿這個錢提高自己生活水平,他沒有!完全用在印經上。他在蘇州辦一個「弘化社」,印經流通,沒有弊病,沒有過失,人家把你的經拿去賣也沒有過失。賣,有人買,有人買就有人看,所以沒有過失。他賣的那個錢,他就養家,也救了他一家。你可以一舉有好多得,那有什麼不好?他家裡很窮苦,我們沒有錢幫助他,他經書拿去賣的時候,那就幫助他了。全是好事,祖師給我們示範,給我們做好榜樣。我們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裡面讀到,那一年北方有災難,發起賑災,老和尚在印經款項裡面提出三千大洋(那時用銀元)去救災,救災錢從印經款項提出這麼多錢救災,於是我們才明瞭,老和尚所有一切的供養全部用在印經上,這是我們要學習,我們要效法,決定不能錯了因果,這是絕對正確的。點點滴滴都用在弘法利生上,這樣的布施供養,上供一切諸佛如來,下施一切苦道的眾生,福慧雙修,從初發心到無上道。所以我們仔細觀察,不僅是法身大士,四聖法界裡面這些羅漢、辟支佛、菩薩,他們示現在六道,我們冷靜觀察、仔細觀察,就是一個布施。他們做的是什麼?就是布施。

      布施裡面有財布施,出家人沒有錢財,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每天到外面托一缽飯,世尊有沒有財布施?有,不是外財,是內財。他用這個身,這個身是內財,我們今天講義工,我們用我們的勞力為別人服務,勞力也是財。外財是金銀財寶、財物,身外之物。用體力、用智慧屬於內財,智慧幫助別人策畫,體力幫人家去完成。所以佛菩薩用內財布施,為一切眾生服務。世尊每天講經說法是內財布施,所說所教別人的是法,法布施,教學說法不懼不畏是無畏布施,不怕一切障難,不怕一切阻撓,勇猛精進,天天幹,一天都不鬆懈,所以三種布施具足。四聖法界的菩薩尚且如是,法身大士就更不必說了。佛菩薩的事業,我們常講六度萬行,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個「布施」。所以古大德給我們講六度,布施裡面三種布施統統具足,持戒是屬於無畏布施,忍辱也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六度一歸納就是一個布施。六度是萬行的綱領,六度萬行歸到最後就是一個布施,捨己為人。我們活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活在這個世間是為布施的,是為一切眾生服務而來的。只有一個很單純的目的,為一切眾生服務,沒有為自己,這個人叫菩薩;為眾生服務裡面還附帶著有自己,這不是真菩薩。怎麼曉得不是真菩薩?《金剛經》上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不但不是法身菩薩,四聖法界菩薩都不是,他是什麼菩薩?天台大師講的名字菩薩,名字菩薩就是有名無實。「我」沒有放下,你的心不清淨,菩薩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你是名字位中。

      所以你煩惱不斷,你業習不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在造業,就是拿著佛法拿著經本勸化眾生也是造業,這裡頭境界很微細,我們一定要明瞭。什麼造業?只要有「我」就造業。什麼時候我沒有了,就不造業了;不造業,才叫淨業。只要有我,你造作的,不是落在善邊,就是落在惡邊,再一個是非善非惡無記,你造的決定是這三類的業。這三類的業報都在六道,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常常提醒同學們,要覺悟!六道怎麼來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六道,六道就這麼來的。執著裡頭的根就是「我」,所以我執破了,六道就沒有了;我執沒有了,你還有妄想、還有分別,所以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分別這個念頭沒斷,分別是屬於法執。到一切都不分別,四聖法界也沒有了,那個時候是一個什麼狀況?一真法界,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如來的境界。一切都不執著、都不分別,你就入法界,就入一真法界。可是一真法界裡頭,諸位曉得,妄想沒斷乾淨,妄想就是無明,所以還有四十品無明,要在一真法界裡修。一真法界,《華嚴》是一真法界,這裡面菩薩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還有這麼多位次。這位次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厚薄不相同而來的。妄想多,菩薩地位就低;妄想少,菩薩地位就高;妄想統統沒有了,是究竟圓滿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是妄想,還有一品妄想,等覺位的菩薩;那一品妄想斷了,究竟圓滿了。

      這是世尊將六道、十法界、一真,根本的形成因素告訴我們,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就是它怎麼形成的,我們從根本上解決。這不僅是宗門提倡的「從根本修」,教下也不例外,念佛還是要遵循這個原則。念佛堂堂主常常提示,「放下身心世界,一心稱念」,這個話很多人都會講。放下身心世界,什麼是身心世界?要怎麼放法?沒講清楚,只是含糊籠統;沒講清楚,所以收的效果不大。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的人,效果就非常明顯,非常顯著。放下身心世界,就是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真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要還在的話,你一樣都沒放下,你所放下的是枝枝葉葉,不起作用,不管事。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再不執著了,不執著你就能隨緣,普賢十願裡面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能恆順眾生,自己什麼都好,樣樣都好,順境善緣好,逆境惡緣也好,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才得大自在,這是真的放下,真的解脫了。還有一念,我要怎樣怎樣,麻煩就來了,你沒有放下。這個心態,這種觀念,就是我們講席當中常講的輪迴心。輪迴心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這是輪迴心。輪迴心,一切所作所為全叫輪迴業,你的果報在六道輪迴。我們無量劫來用這種心,用這個心生活,用這個心工作,用這種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叫造業。《地藏經》上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都造業,果報就是六道輪迴。

      我們今天覺悟了,發心,發什麼心?脫離六道輪迴,永遠脫離六道輪迴,這是菩提心。有沒有辦法脫離?答案是肯定的,決定有辦法。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脫離?答案也是肯定的,決定可以脫離。關鍵的問題是你信不信,信太難太難了,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不容易。信佛真難!我們能說我們信佛了嗎?我們自己以為我信佛了,佛菩薩看到聽到搖頭,你不是真信,你是什麼?半信半疑;半信半疑已經把你捧得太高了,實在是什麼?百分之一相信,百分之九十九懷疑,哪裡到一半,到一半還得了!這個比例已經不錯了,怕的是你的信心只有萬分之一,懷疑是萬分裡頭九千九百九十九,我們是在這個狀況裡頭,所以怎麼修、怎麼學都不能成功。這個事實真相幾個人懂?我是過去幸虧老師提醒我,我才留意到這個問題。我受戒之後,我出家兩年之後才受戒,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講經,白聖法師找我到三藏學院教書。那時出家人在佛學院上課的有四個:白老、明本法師、淨心法師、我一個,我們四個出家人,另外還有三位居士,那時我是三藏學院的老師。兩年以後我才受戒,受了戒到台中去看老師,老師一看到我,老遠就招手,大聲的說:「你要信佛!」我也愣住了。我學佛七年出家,出家之後又教了兩年佛學院,九年了,受了戒,怎麼還叫我信佛?然後坐下來告訴我什麼叫信,如果你沒有能夠依教奉行,你的信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給我講,他說:我們關係不一樣,別人面前絕不說這個話的。有很多出家,活到八十、九十,臨死了都還不相信;死了又搞六道輪迴,那就是不信。如果信了,信了他到西方去作佛去了;沒有真正往生到西方作佛去,不信佛!我才懂得經上講的難信之法,曉得是真難,不是假難。

      真信如何來培養?中等根性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聽經、讀經。我們才恍然大悟,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為誰?就是為中等根性的人建立信心,信心要斷疑才能生信,你有疑,疑是信心的障礙。所以大乘經上,連《無量壽經》都有說,疑為菩薩最大的障礙,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破迷開悟,真正覺悟,信心才清淨。《金剛經》上講得就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是什麼意思?生實相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由此可知,《金剛經》的標準多高,《金剛經》上講的信心生實相。用華嚴境界來說,那是圓教初住菩薩才叫信心,才叫信佛。所以圓初住叫發心住,發什麼心?發清淨信心,跟《金剛經》上的標準相應。我們今天實相沒有現前,信心有危機,而我們自己還一絲毫沒有覺察,安住在危機裡面,這個事情麻煩了。怕的是這一生空過,這一生虛度,這個機緣得來實在不容易。彭際清居士講得很好,「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哪有那麼容易遇到?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生起清淨信心。用這個心供養諸佛、布施眾生,福慧就增長了。

      「出現品」是《華嚴經》裡面的一品,佛講「食金剛喻」。佛用這個比喻,把如來正法比喻作金剛,雖然你嘗到一點點,但是永遠不壞,所以比喻作金剛種子。你這一生不能成就還有來生,來生不能成就還有後生,縱然過無量劫,什麼時候因緣具足了,你這個種子它就起作用。這個比喻實在就是講我們現前狀況,我們的佛種不是在這一生種的,無量劫前。怎麼曉得?《無量壽經》上講的,佛給我們介紹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那要多長的時間,哪有那麼容易遇到佛的!所以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遇到四百億尊佛,都曾經供養過,這樣的善根福德,這一世得人身,遇到釋迦牟尼佛,聽到講《無量壽經》,才動一個念頭,「我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起這麼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大善根、大福德,但是他那個善根福德不如我們同學,為什麼?我們同學念念想往生極樂世界,他還沒動這個念頭,他不想往生;只是想我將來作佛像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想到這一生就想去。我們聽了之後就發心,這一生要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超過他們太多太多了。佛不是講假話,佛不是在這裡誘惑我們,佛講的話句句都是老實話。所以我們看經要會看,看到這裡想一想,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超過他們。

      我們這一生能不能真的如願以償?就是看你肯不肯放下。你能夠放下一切執著,你就能生凡聖同居土,你分別沒放下,執著放下了;如果再能把分別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了,你可以往生方便有餘土,你妄想沒放下;妄想能夠放下個幾分之幾,你就能夠往生實報莊嚴土。同樣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功夫的淺深是在你放下多少,不是別的;不是我佛念得多,我往生品位就高,沒有這個道理。品位高下,不在念佛多少,蕅益大師《要解》裡講得好,在你念佛功夫的淺深。功夫淺深就是你伏煩惱能伏多少,伏煩惱就是我剛才講的放下,你放下多少?為什麼有人念佛往生自己做得了主,預知時至?前天我還聽一個同修告訴我,也是不久的事情,一個同修念佛往生自在,坐著走的;家裡人問他,需不需要通知同修們給他助念?不必要,他自己盤腿打坐念佛,念念就走了,不需要求人助念,走得這麼自在!我十幾年前在香港,香港有個歐陽老先生,也是預知時至,沒有人助念,他也是坐在那個地方念佛走的。暢懷法師看到這個事實真相,回過頭來老實念佛了,親眼看到。過去暢懷法師他是學天台的,他每天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念阿彌陀佛,看到歐陽居士這樣往生,他才回心轉意念阿彌陀佛,所以他跟我說歐陽先生度了他。我到他精舍去參觀,他請我吃餃子。他精舍的佛堂供養的是釋迦牟尼佛、迦葉、阿難尊者,是塑這個像。精舍不大,佛像前有個佛龕,佛龕是玻璃的。我去的時候覺得很奇怪,他一張西方三聖的像用黏膠黏在那個玻璃上,我說這怎麼回事情?他才把這個故事講給我聽,他現在念阿彌陀佛了。在佛龕玻璃上,西方三聖的彩畫像,用透明塑膠黏在上面。親眼看到!真的不是假的,回過頭來老實念佛。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我們親眼看到、親耳聽到,都是最近的事情;再不相信,那就沒法子,那就是經上講的一闡提,一闡提是沒有善根的人,這一生決定不能得度。如果真的明白了,真的清楚了,念頭一轉,我們這一生就能成就。

      末後『令不失壞』,這是講你的清淨心,清淨信心絕不喪失。「壞」是什麼?轉變,決定不會改變,你這一生就決定成就。換句話說,凡是不能成就的,清淨心不能夠相續,它會斷,它會夾雜。改變那就壞了,改學餘教就壞了,就不能成就。這樣的教訓,在《華嚴經》非常多,不止一遍。為什麼多次的教導?這是讓我們有長時間的薰修,凡夫絕不是一遍、兩遍、十遍、百遍就回頭了。釋迦牟尼佛勸人千遍、萬遍,回頭那都算是很了不起的人;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千遍、萬遍都回不了頭。所以自己要好好的去想一想,反省,我們是不是那種人?千萬遍都回不了頭的人,這就可憐!佛在經上講「可憐憫者」,是指這一類眾生。凡是能回頭,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好,今天我們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