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610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一0卷)  2006/8/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1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發心行相偈頌第二首看起。我們還是把經文先念一遍: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

      經文列舉五樁事情,『五欲,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清涼大師為我們開示,他老人家舉了十個例子,比經文所說的就詳細多了,我們前面學過的。今天我們接著看大師的《鈔》文,「結」是結語,總結,「若心若道,其非甚多,略舉十耳」,這是這十句的一個總結。確實錯誤的思想、錯誤的看法太多,說之不盡。至於果報,正如同因行一樣的複雜,不止十個,舉十是把它歸納為十大類。

      由此可知,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佛在經論當中常常提起這樁事情。常常提起,他就是知道眾生煩惱習氣很深,非常健忘,所以真的很不容易覺悟。使我們想到,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常常提醒人「誠敬」兩個字,只有真誠恭敬是入德之門,「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人有真誠心、有恭敬心,他的態度自然不一樣;就是一個很平常的人,你都能感覺到真誠的磁場、真誠的氣氛,與眾確實不相同。也使我想起我在早年親近善知識就是憑那一點點誠敬,而獲得的是分外的加持。

      我跟方先生認識,沒有人介紹,只是慕名。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正好在那一年的年初,我寫了一篇文章,是自己對宇宙人生一個粗淺的看法,大概有兩千多字,寄給他看,寫了一封信。我寫的字,毛筆工楷,恭恭敬敬,一個潦草的字都沒有。使我想到方老師為什麼這樣器重,可能是他一生遇到的學生,像我這樣用毛筆工楷寫字很少。現在我所接觸到,這一生所接觸到的,用毛筆寫信給我的不出三個人(從我出來講經四十八年大概不出三個人),太稀少!多半原子筆寫的字,真正用鋼筆的都不多,原子筆。而且一般絕大多數(十分之八、九)字都很潦草。原子筆寫字還算端正,讓我們看起來很容易看就很希有,都是很潦草的。這使我想起來我們當年對老師的那種心態。當然現在人不會寫字了,恐怕他自己一生沒有拿過毛筆,所以給我用毛筆寫信的,我想想大概只有三個,很罕見。學習的態度,你仔細去觀察,沒有誠意。雖然在聽經,心不專注,聽到哪裡有聲音,他就會去聽;看到外面有什麼事情,他就張頭望,這不誠!雖然在講堂裡面學東西,學不到,哪有我們過去聽老師講經上課那樣的專注。

      李老師曾經給我們講一個故事,鄭康成(鄭玄),他的老師是馬融,馬融是漢朝有名的大儒,他跟馬融學三年。馬融跟學生講課習慣還得聽聽音樂,那時候音樂又沒有錄音帶,又沒有電唱機,他家裡有個樂隊,都是女孩子,年輕的女孩子,有個樂隊。上課的時候,她們也在背後演奏,用布幔拉起來,在布幔後面演奏。馬融是官做得也很大。上課的時候,學生總免不了要往幕後去看一看,馬融只發現鄭康成(鄭玄)這個人,三年從來沒有往布幕後面瞄一眼,都沒有,專心聽課,三年如一日。所以馬融心裡有數,他說我的這些學術有一個人他全部得去了。馬融的心量並不大,還有嫉妒心,總怕將來學生超過他,怎麼辦?就想把鄭康成殺掉。這老師對學生,嫉妒心不得了。

      鄭康成聰明,三年學成之後,拜別老師,回家去。老師就設計,讓同學們明天早晨到十里長亭給康成送行,而且在那邊擺的有酒宴餞別,讓每個學生敬鄭玄三杯酒。同學有將近一百人,估計餞行的時候他喝了三百杯酒。老師認為三百杯酒灌下去,人就迷糊了。路上有人在等著他,這並非好意。所以中國講到飲酒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鄭康成這樁事情。他三百杯喝下去,他酒量真大,小小的禮節都不失,真叫海量。所以李老師講,我們每個人的酒量都像鄭康成一樣,五戒裡頭不飲酒,釋迦牟尼佛這一條就取消了。但是我們一般人不能跟鄭康成相比,鄭康成的海量在歷史上也很希有,喝不醉的。所以他走了。走了之後,原定的計畫路程是從哪裡到哪裡走,他看老師、同學們回去之後,他馬上就改道,從小路走了,所以在路上等他的人(要謀殺他的人)沒有遇到。這聰明智慧!所以鄭玄確實成就超過老師太多。這兩個人在《漢書》上都有名。

      這是說明什麼?專心。三年求學,一點都不分心,整個精神專注,老師看到了。在一般有德行的人,那個老師會對這種學生非常愛護,為什麼?老師一生的願望就是要有繼承人,道能傳得下去。鄭康成確實是傳人,很可惜這個老師的心量不是很大,怕學生超過他,學生真超過他。李老師跟我們講這個故事。

      我們再想一想,我們今天聽老師上課,每個同學得到的都不一樣。同一個時間,同一個課堂,同一個老師,為什麼每個學生所得到的不相同?誠敬心不一樣。這印光大師講的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不誠無物,不誠你什麼都得不到。我們今天講的是聽經,出家在家同學都有,聽光碟、聽錄音帶,能不能得益?能,只要有誠敬。十分誠敬肯定得十分利益,不一定老師在面前。老師縱然在面前,天天聽經,好像是畢恭畢敬,其實雜念很多,心不在焉,他就不得利益,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所以有人給我說:法師,你有不少真正的好學生,不在你身邊,在網路上、在衛星電視上。我點點頭,對,肯定有。我還聽說國內有些在網路、衛星電視,甚至於在光碟,聽的時候跪著聽。跪在電視機面前,合掌恭敬在聽,他怎麼不得益?一面在聽經,一面還去管事,這就不行,這不得利益。如果事務太多,要管事的時候不要聽經,聽念佛機比較容易攝心。事情多,或者是電話多,人來訪問的多,這是很不適宜聽經,為什麼?心不能專注,不如念佛。念佛念到功夫得力,這外面境界慢慢的干擾就降低,不能說沒有,降低了。但是聽經不行,聽經小小的干擾都造成重大的妨礙,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所以要聽經,我們讀經也是一樣,展開經本就如同在佛陀的面前一樣,佛陀在講經,我們在接受,你才能得利益。如果沒有誠敬心,天天念經也不得利益,你沒有悟處,你只是讀文字,你不能開悟。

      真誠心就有開悟,真誠到極處就全通了,誠則靈,這是學習的祕訣,學習的不二法門。待人處事亦復如是,就是一個真誠。我在這方面是有點基礎,親近李老師之後,他老人家特別為我加強,他送我四個字「至誠感通」。他勸我講經教學,弘法利生,他說這樁事情不是容易做的,你不但要通佛法,你還要通世間法,佛法跟世間法圓融貫通,你才能夠自利利他。他就舉例子說,他說佛法,這部《大藏經》,三藏十二部,這一生能通得了嗎?世間法的典籍,其他的我們不算,單講《四庫全書》,你這一生能通得了嗎?我們聽了這個話,心都涼了,真的沒辦法。不要說全部,百分之一我們都做不到。他說那怎麼辦?老師就教我求感應,這就是佛門一般講求佛菩薩加持,我們才能通。所以這個通要求感通,用什麼來感通?誠,真誠心就能感通。誠上面再加一個字,至誠,至是到極處,我們的真誠到極處,自然就感通,我接受老師這個教誨。

      所以我常常告訴人,我在章嘉大師那裡三年,老師教我四個字「看破放下」;在李老師會下十年,李老師教我也是四個字「至誠感通」。除這個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我在台中學講經的時候,當年朱斐居士夫妻兩個學講《普賢行願品》。他們經營一個雜誌社,就是菩提樹,工作很忙,要我幫他寫講稿,我也很樂意,學習!講稿是我寫的,等於說上台他替我講。每個星期我要寫八千字的講稿。有時候看清涼的註解看不懂,知道這個經裡面有意思,或者註得很少,或者覺得不透徹,怎麼辦?把經文註解統統合起來,拜普賢菩薩,拜到二、三百拜,意思豁然起來了,像泉水一樣往外湧,趕快寫都來不及,記下都來不及。我這種經歷就很多,常常有。

      所以我不是像別人要去找很多參考資料,不是的,我走不通就拜佛,誠心誠意去拜,什麼念頭都不要想。學《行願品》,拜普賢菩薩;學《地藏經》,拜地藏菩薩;學《普門品》,拜觀音菩薩;學《無量壽經》,拜阿彌陀佛,準有感應。李老師教我的方法,這個方法真有效果。所以學習要把樞紐找到,要把這個訣竅掌握到,就容易了。而後才知道佛法的善巧方便,祖師大德們的真誠教誨,一經通一切經通,哪裡要學那麼多!

      以後逐漸契入境界,明白了,特別是講《壇經》的時候,啟示很多很大。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聽過經,只聽五祖,在我估計頂多是講兩個小時,在半夜。五祖跟他講《金剛經》,那真是《金剛經》的精要,不是詳細一句一句講。惠能大師很聰明,一點就開悟。《金剛經》的大意還沒有講完,講到三分之一,他就開悟。悟了怎麼?悟了就不要講了,全都明白,一通一切通。果然,不但《金剛經》通了,《般若》通了,三藏十二部全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這是我在學《六祖壇經》得到的啟示,肯定古人所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個一切經並不是專指佛經,佛經之外所有一切經也通了,理是一個。

      所以我在台中學教,李老師對我跟對一般學生就不一樣,一般學生學經教都一面聽講一面寫筆記,李老師對我不准,就是叫我專心聽,不要寫筆記。我十年,我有兩本薄薄的筆記本,大概筆記本裡只寫了四分之一,兩本都是四分之一,沒有超過一半,十年,等於是沒有寫筆記。他不准我寫,就是要我專心聽。他說你寫那個有什麼用?我說怕忘記。用不著,明年你的境界提升了,這個一點用處都沒有。他這句話說的提醒我,真的境界不斷年年向上提升,提升的時候,前頭就沒有用了,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所以你遇到一個好老師指導你,你省走很多冤枉路,時間節省,精力節省,知道專注,這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我學經跟他學只有五部,還都是小部頭的。第一部跟他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部學的《佛說阿彌陀經》,都是薄薄的本子,第三部就是《普賢行願品》,朱斐居士學講的;第四部比較大一點,就是《金剛經》,一年的時間;最後一部,是一部比較大的,《大佛頂首楞嚴經》,三年。這是我在台中跟老師學的,十年當中就學這五樣東西。可是我聽老師講經,那不是教我的,教別人的,我們在旁邊旁聽,大概旁聽了有二十多部,多半都屬於小部頭。

      最後我們八個同學啟請,請老師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我一套《疏鈔》,線裝本的,供養老師。我只聽了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之後,這後面我自己都會講了,所以我就到台北講《華嚴經》。我講的進度比他快,因為他一個星期講一次,我一個星期講三次;他還有翻譯,我沒有翻譯。那個時候一次一個半小時,三次,就是一個星期我講四個半小時,而老師一個星期只講一個小時,他兩個小時,一個小時翻譯,所以好像是兩年多,我的進度就超過他。《法華經》沒聽過,我在台北講「法華大意」,唯識我只聽他講過《百法明門》。學教你要有祕訣,你要有真誠就不難。

      所以最難的是真誠,實在是難。有很多人講「我已經很真誠」,假的不是真的,真誠是要修養。因為你有真誠心,你一定能感動別人。學生有真誠,感動老師,你的言行舉止自然不一樣。你要問到底怎麼不一樣?現在大家學弟子規,如果是真誠心,弟子規不要學,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你拿《弟子規》對照,完全相應。然後你才曉得弟子規是真誠心裡頭流露出來的,自然流露出來,不是哪個人編的,不是哪個人的著作,不是,真誠心自然的表現就是。我再跟你說,《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都是真誠心裡頭自然流露。

      人生學習,誠是寶,真誠心裡頭決定沒有輕慢。凡夫輕慢的煩惱很重,自己不知道。你看佛把這個慢列在三毒煩惱的後面,貪瞋痴後面就是慢,障道,障智慧,障善心,障善行。你只要有這個東西,善心發不出來,善行做不出來。自己以為善,不行。而真誠心自然的流露就是純淨純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再看下面的《鈔》文,「今疏欲具此十非」,這就是我們讀過的十非;「故於經文委曲而取耳」。這是上面我們讀過的,大師引用的經論,我們也都看到了,後面我們念念就行了。「文中分二」,就是分成兩段,「先總明,即瑜伽意」,前面的十條都是《瑜伽》裡頭的意思,「後文中不求五事下,正釋經文,配成十非」,後面,我們在第二首偈子裡面前面半首,就是前面的兩句,五樁事情。這五樁事情我們要常常記在心上不能有。就是「五欲」,五欲六塵的享受決定不能貪求,隨緣。「王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各個行業、各個階層的領導。做領導很苦,不要去爭這個位子。做領導是要有福報、要有智慧,很不容易,那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富饒」,財富不求,不求「自樂」,不求名聞,「大名稱」就是今天講名聞,我們世間人所謂知名度,地方上的名人,國家有名的人,世界有名的人,不爭取這個。這是清涼大師從《瑜伽師地論》裡面舉的這十條,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是正釋經文,配成十非。

      「然不必全爾,故致多言,以隨一煩惱,有三途因故」,這一句重要。給你講了那麼多,實際上只要有一個煩惱,這個煩惱就是三途的因。這個什麼煩惱?貪、瞋、痴、慢、疑、邪見。佛在經上把煩惱歸納到最後,根本煩惱有六個,六大類,你只要有一條,那就是三惡道的因。在五事當中,這五樁事情,這很細,你對於五欲裡頭有沒有六種煩惱?貪瞋痴慢疑邪見,有沒有?你對於想爭取領導的地位,你有沒有這六種煩惱?你對於財富,你對於自樂,你對於名聞,這是舉出五樁事,任何一樁事情裡面你這六種煩惱有一種在,因為它是根本煩惱,它是嚴重的煩惱,三途就有分,地獄、餓鬼、畜生,你說這個事情可不可怕?這個事情障道(障是障礙)、障智慧,你有這個東西,智慧就沒有了。

      不生煩惱才生智慧。惠能大師見五祖,很坦誠的向五祖報告,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聽了笑笑不說話,這就不是普通人。常生智慧說明什麼?他沒有煩惱。惠能大師,諸位也許在黃梅,此地到廣東很近(我們這裡也是屬於廣東),南華寺不遠,他老人家的肉身相還在。你們去看看,其貌不揚,又沒有念過書,也沒有住過什麼道場,所以一般人不了解,就對他輕視,瞧不起他,毀謗、諷刺、羞辱,太多了,他天天要忍受。得到衣缽之後,那是禪宗的傳人,第六代祖,到獵人隊裡面躲十五年,替獵人看守獵物,替獵人燒飯,做廚房的工作。一代祖師,菩薩再來的,他沒有一樣不能忍受。如果他要求往生,他隨意自在,一絲毫障礙都沒有。為什麼?為苦難眾生。為什麼要受這麼多折磨?我們現在曉得,他是做這種示現,這是教我們後代人,你的修行要想成就,你不受折磨怎麼能成就?做樣子給我們看,身教,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

      釋迦牟尼佛捨棄榮華富貴,用帝王身來弘法利生不是一樣嗎?是可以。你看,維摩居士就是以在家長者身弘法利生,那也是一尊佛。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幹那麼苦?釋迦牟尼佛是身教,現身說法,告訴大家,凡夫修行要像我這樣子,你才能成就。維摩所示現的那是特殊現相,那是已經斷煩惱的。已經斷煩惱是什麼人?阿羅漢以上的。我們常講(我畫了一個圖,諸位都看過),對世出世間法執著沒有、分別沒有了,可以現維摩居士那個相。釋迦牟尼佛現的相是給我們凡夫看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怎麼學法?學釋迦牟尼佛就對了。分別執著斷掉了,還有妄想,學維摩,行,沒有問題。六祖在中國做的這個示現,就是我們平常一個凡夫要想修行證果,那你就得學他,他就是最好的榜樣。對於經上講的這五樁事情要是不能忍,不行,那怎麼能成就?好,這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這是第二首前面兩句。現在我們休息幾分鐘,再從下面經文來學習。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現在我們接著從第三首偈頌看起。第三首到第五首這三首偈:

      【常欲利樂諸眾生。莊嚴國土供養佛。受持正法修諸智。證菩提故而發心。】

      第四首:

      【深心信解常清淨。恭敬尊重一切佛。於法及僧亦如是。至誠供養而發心。】

      末後一首:

      【深信於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無上大菩提。菩薩以是初發心。】

      我們看後面清涼大師的《疏》,「後三偈半」,這個半是第二首的後半,就是「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剛才我們讀了三首,這三首半講的是什麼?「直顯真正,別釋因緣」,這講真正發心。換句話說,前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九種,就是《瑜伽論》裡面講的九種,我們略略的溫習一下。第一種念念專求貪瞋痴,那是發地獄心,行火途道。第二貪圖眷屬,發畜生心,行血途道。第三個是想得名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知名度,這是發的鬼心,貪心,行刀途道。第四外表講仁義道德,而實際上貢高我慢的心很重,這是下品十善,阿修羅道。第五種是人道,念念不忘人間的欲樂。第六種雖然不錯,能夠修上品善心,也只能在天道。第七種是魔道,第八種是外道,第九種是色界跟無色界天,第十種是二乘。這十種,前面九種都是錯誤的,這發心是錯誤的。後面一種雖然不錯,有偏差,求自樂,不是發大乘心,也就是說只求自樂,沒有利人的念頭。實際上小乘並不是不利人,利人的心,自利跟利人,自利擺在前面,利他放在後面,不像菩薩。菩薩只知道利益眾生,不知道有自己,這是菩薩,所以菩薩不容易。

      這十種心,前面九種是假的,後面這一種是偏。什麼是正?從第二首下半一共有十四句,三偈半總共有十四句,這是正的。所以直顯真正,別釋因緣。這段文我們可以合起來一起來學習。清涼註解得很多,也註得非常詳細,對我們學佛來說太重要。我們自己讀了之後才知道真正菩提心沒有發,我們所發的心,看看《瑜伽論》上講的這十條,你自己去找,肯定在裡頭,你沒有真正發心。

      真正發心怎麼樣?真正發心,你就是菩薩,至少也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二信,也是在這個程度。不是真的呢?不是真的連初信都拿不到,初信都沒有。小乘跟大乘差別就在此地。小乘雖然是聖人,菩提心沒發。我們講小乘須陀洹,自利的心很重,利他那要看緣分,他喜歡你,他就幫助你;他不喜歡你,理都不理你,這小乘。可是初信菩薩就不一樣,在斷惑上來講,斷煩惱講,他跟小乘初果須陀洹完全相等,也是斷八十八品見惑,可是心量完全不同,初信位的菩薩沒有為自己想,念念為眾生,可貴處就在此地。

      「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怎麼永滅眾生苦?要現身說法。世間委屈的事情太多,折磨的事情太多,你要做出來給人看,讓人家看到你這個樣子,體會到了,他覺悟了,他明白了。身教重於言教,言語說得再多,不相信,你做出來給人看。

      佛給我們說,真正修行人,尤其是修大乘,一定要從內心深處把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化解掉。這個話說得容易,問問我還有沒有跟別人對立?別人讚歎我,我很喜歡;別人毀謗我、侮辱我,我心裡很難過,你還是對立,沒有化解。如果沒有對立,沒有對立是一體、平等,人家讚歎我,很喜歡;人家毀謗我,我也很喜歡,決定沒有瞋恚,決定沒有報復,你要做出來才行。你沒有做出來,你光說,是假的不是真的。

      你就知道,我們受的苦難愈多,這些都是度眾生的教材,我的教材很豐富。我這一生什麼都沒有經歷過,沒有東西教,拿著經本來跟人講,哪個不會?誰能相信?尤其在現前這個時代,為什麼?講求科學,科學要拿證據出來。你真能捨得嗎?你教人放下,你真放得下嗎?瞋恚放下了沒有?貪愛放下了沒有?憤怒放下了沒有?嫉妒放下了沒有?傲慢放下了沒有?自己去想,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沒有真正放下,你的心都是假的。自己造很多業障自己不知道,總認我沒有錯,都是別人錯。

      在大乘教裡面,菩薩不敢說我沒有錯。等覺菩薩還有錯,他要承認,他錯在哪裡?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說我沒有錯的只有一個人,究竟圓滿佛,為什麼?他無明破了,他才叫真沒有錯。等覺以下哪有沒有錯的?這個事實真相你不能不懂,你懂就謙虛了,正是古人講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等覺菩薩還有過,生相無明沒有破,「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他自己天天修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天天修懺悔。

      自己天天幹,這才叫教人。真是但為永滅眾生苦,他所做這種形象就是為眾生,讓眾生看,眾生看多了慢慢就覺悟。初看,看不清楚,要看到什麼時候看得清楚?總要看好多生好多世,這才豁然大悟。哪有那麼容易的,一看就懂!一看就懂,再來人,不是普通人,像惠能大師那是真的一看就懂。懂了怎麼樣?懂了如法炮製,跟諸佛如來一模一樣,表演給大家看。現在的眾生不能忍,表演忍辱;現在眾生貪婪,表演不貪。所以你用什麼來教化眾生?你只看現在眾生有哪些毛病,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教化,你就是菩薩,這才真正發利益世間的心,這利益世間是菩提心。

      世間人做一點好事受人家稱讚就非常得意,自尊自大,傲慢就起來了。我們做再多真正的好事,人家讚歎,也點點頭,歡喜,感謝,事情不是我做的,大家做的,謙虛,這就是教人。世間人受一點委屈就不得了,氣好多天都消不了;菩薩受再大的侮辱,若無其事,不但沒有怨恨,還感謝、還感恩。這是什麼?教眾生。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言一笑,都是教化眾生,這是菩薩。佛菩薩是這樣教給我們的,我們要這樣學。

      我這麼多年來,學佛這條路非常艱辛,受盡了苦難。早年在香港有個法師,慧忍法師,前幾年過世。他大我五歲,大概過世的時候也是將近七十多歲,也很難得。年輕的時候跟我在一起,他看到我在台中求學那樣子,他就搖頭,他說太苦了,你能忍受得了?一般人做不到。我不是個再來人,我是凡夫,我之所以能忍是因為求學。我到台中跟李老師的目的是求學、是求道,我的道學要沒有得到、要沒有成就,我就離開,那就錯了,我再到什麼地方去學?一個地方修學,你住不下,走了,你再親近第二個善知識,善知識對你的信心沒有,為什麼?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不能忍辱,你還能有什麼成就?

      世尊在《金剛經》上有一句話非常重要,教訓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你就要忍耐。你說一樁事情都是平平穩穩一帆風順,你仔細去觀察,連釋迦牟尼佛都做不到,你能做到嗎?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的八相成道還有降魔。魔來擾亂、來干擾,內外都有。內是自己僧團,有一批專門調皮搗蛋不聽話的學生,破壞僧團的形象,這是經典上講的六群比丘,裡面的;外面,六師外道,就是我們現在講其他的宗教,來刁難的,太多了。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他都有這麼多人找麻煩,我們的福報能超過釋迦牟尼佛嗎?我們的修學、弘化能夠說一點障礙沒有嗎?沒有這個道理。

      我在求學的時候,李老師一再告訴我,你們今天到台中來,那是指我,到台中來求學,你是跪著來求我的。真的,我們是跪在老師面前。老師說,你們將來要把佛法弘揚出去,你們要跪著雙手送給人家,人家還未必要,甚至還要侮辱你。老師走了之後,我在全世界打轉,是不是這樣的?是的。盡心盡力替別人服務,到最後人家還要毀謗你。我們是怎麼反應?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我們只有感恩,只有讚歎。這是什麼?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不是為自己。

      現在世間人沒有受過傳統教學,也就是沒有受過弟子規。現在雖然大家念《弟子規》的人多,懂不懂?不懂。為什麼不懂?他沒做到。你要問什麼人懂?百分之百做到的那個人懂。我們這幾年推行是不錯,還有效果。一百個人當中有沒有一個人懂得?很難說。一千個人當中有一個人懂得,有可能,千分之一。沒有百分之百的落實真的不懂,百分之百落實他才真懂。他見我的面,來給我說他修學的心得,我讚歎。我知道什麼?他覺悟了。為什麼?發現自己一身過錯。學弟子規不知道自己過錯,他沒有學到,他不懂。所以真有覺悟的。

      令我們很安慰的,廬江的文化中心,我們培養一批種子老師,我們對這些老師唯一的要求,百分之百自我落實弟子規。我們很坦白的告訴他,這是根,沒有這個根,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他們也能接受,也認真學習,真有成就。自行而後能化他,在湯池這個小鎮,他們現身說法,做樣子給人看。老師天天上街,出門的時候就撿垃圾,一、二個星期之後,感動這個地方的居民不好意思再到處丟垃圾。你勸人丟垃圾不衛生,市容不好看,沒用,要自己幹。還遇到一個婦女,跟我們老師說她家裡廁所很髒,你們能不能替我清潔一下?我們的老師很歡喜,兩個老師就去了,歡歡喜喜。我們把它清潔好了之後,她自己很難為情,她以為是開玩笑的,以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她出的題目我們都做到。這個時代教化眾生,我跟這些老師講,我們要付出最大的愛心,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什麼樣的委屈、什麼樣的苦我們統統要接受,沒有怨言,成就自己,成就眾生。

      世間人對於財色名食放不下,那個地方人以為我們在那裡投資那麼多,投資現在估計大概是六、七千萬,總認為我們放不下。我們本來準備三年放下的,現在看樣子兩年可以放下,明年就可以放下,全部贈送給地方,我們名聞利養絲毫不沾。這是什麼?你沒有實際行動表現給人看,你講的全是假的,都是騙人的。一定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三衣一缽,一無所有,這個人真放下了。我們為什麼這麼做?佛教我們這麼做,沒有一樣不能捨,沒有一樣放不下。我們學佛,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是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樣樣都學,要學得像。

      所以這十四句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具體的落實,要常常有這個心,這就是菩提心,這就是真誠的愛心,不為自己。自己活一天,為大家做一天,壽命到了那很歡喜,解脫了,我跟大家服務的事情做完了,做完就走了。因為在世間一無所求,來服務的。佛法講因緣,因緣有生滅,緣生,我們來了;緣滅,我們走了,歡歡喜喜。這個地方緣滅了,另外地方緣又生了,那個地方還得要去;這個世界緣滅了,還有他方世界。永遠做不盡,永遠沒有懈怠,永遠沒有疲勞,不疲不厭,這是大乘教裡面的菩薩。為什麼能做到不疲不厭?因為無我。有我就有疲、就有厭,無我,誰疲誰厭?

      我們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教誨,「於中初偈悲因下救,嚴土供佛,亦為調生故。滅苦是悲,利樂是慈」。這一段這個初偈就是講的第二首的後半兩句與第三首的前面兩句,就這四句,這四句是「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常欲利樂諸眾生,莊嚴國土供養佛」,就這四句,這是菩薩的心行,你說他多歡喜,法喜充滿,沒有自己。常欲,常是永遠不間斷的。剛才講了,這個世界緣沒有了,別的世界緣成熟了;娑婆世界緣終止,他方佛國土緣成熟了。菩薩事業只有一樁,非常單純,就是為眾生服務,哪個地方眾生有感就去了。諸位要知道,有感,菩薩有應,但是感有終的時候,有始有終,終,菩薩就離開,別的地方去。遍法界虛空界感的地方多,哪裡有感就到哪裡去,去沒有別的,就是為眾生服務。

      魏斯博士在催眠裡面聽到神靈傳的訊息,來到這個世間兩種人,一種是工作的,一種是討債還債的。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應化就是來工作的,利樂眾生。利樂裡面最大的、最重要的是什麼?幫助眾生覺悟。眾生之所以輪迴在六道,生生世世不能離開,原因是沒覺悟,迷在這裡面。他們所求的就是經上講的這五事:五欲、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世間就求這個。求這個東西,你怎麼能離開六道輪迴?求得太過分,墮到三惡道去。所以菩薩在這個世間幫助人,最重要的是要幫助他覺悟,其他的是附帶的。最重要的。

      所以菩薩在世間,言行舉止無一不是覺悟眾生。上街撿垃圾,覺悟眾生,讓這個地區的人民感覺得不好意思丟垃圾,幫他覺悟。妳叫我到妳家去替妳洗馬桶,我就真去,讓你知道我們這些人是真誠的人,不是只說不做的,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做這些是什麼?讓他對我們生起信心,我們說話算話,我們不是只說做不到。中心建立了,一切帶動都帶起來了,馬上交給地方,教育。你們懷疑,這世間人名聞利養哪一個肯捨?捨給你看。我們離開的時候,對這個地方名聞利養絲毫不沾染,全部給你。目的沒有別的,讓你覺悟,做人應該要這樣做法。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菩薩用這些東西覺悟眾生。我們學佛菩薩,決定不能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據為己有,錯了,那你肯定墮落。身不是我,何況身外之物!

      學佛的人知道,什麼是我?靈性是我,我們念念提升自己的靈性。煩惱輕,智慧長,這就是靈性的提升。煩惱多,智慧少,這錯了,那就錯了。一定是煩惱年年少,煩惱月月少,至少要做到這一步,你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如果煩惱每個星期都少,那你非常了不起。如果煩惱天天都少,你快要成佛了,你距離成佛這個道路很近,這是我們做不到的。我今天能做到的是月,一個星期一個星期還做不到。你們如果是細心的人,心地清淨的人,你聽我講經,你會發現我講經每個月的境界不一樣。早年的時候,前面二、三十年,你能夠聽到年年不一樣;最近這二十年,你仔細聽,月月不一樣,法喜充滿,對宇宙、對人生愈看愈清楚,愈學愈歡喜。

      佛家講了生死、出三界。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真的搞清楚了,真的搞明白了,沒有生死,每個人都是不生不滅,只是你自己不知道。每個人都沒煩惱,煩惱是你自找的。每個人都有無量智慧,正如同「出現品」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每個人本來成佛,本來是佛,可惜你現在,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三種煩惱使你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並沒有失掉,只要這東西去掉就現前,它障礙你。十法界六道三途不是真的,幻相,夢幻泡影,幻相,迷的時候起這個現相,覺悟的時候,現相沒有了。永嘉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哪裡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你為什麼不放下?你為什麼還那麼執著?那就錯了。

      這個做法,莊嚴國土。我們今天莊嚴國土,所作所為都是的。什麼叫莊嚴國土?化解衝突,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這是莊嚴國土。供養佛,一切眾生皆是佛,我們現在說這個大家很難懂;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你能接受。過去佛、現在佛不供養沒有關係,他們圓滿。最需要供養的是未來佛,就是現前的一切眾生。所作所為全是供養佛,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反省,幫助他回頭,幫助他斷煩惱,幫助他開智慧,全是供養佛。你以為這佛是誰?供養,有物質的供養,如果我們的福報很大,有物質供養;福報沒有那麼大,以我們的智慧供養,以我們的能力供養,以我們的德行供養。真正發心,三寶加持。

      現在社會的動亂,使許多有德行、有學問的人對於世界的安定和平都懷疑。我上一次在北京,有位同修送一本書給我看,梁漱溟先生最後的談話集。美國有一位教授訪問他,他們談話錄音錄下來,從錄音帶整理出來的,完全是兩個人的對白,書的名字是《這個社會還有救嗎》。梁先生是大家承認的近代中國的大儒,信心動搖了。我參加多次的國際和平會議,認識不少專家學者,熱愛和平。會議終了之後,都搖頭嘆息,和平真能落實嗎?會議的結論非常好,每個人都讚歎,最後怎麼樣?這是理想,這個做不到。所以我才想到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中國過去五千年的安定和平從哪裡來的?從教學來的,不是開會來的。這才引起我在國內辦文化教育中心,我來做一個實驗。這個實驗也是莊嚴國土供養佛,實驗得很成功,時間不長。我只感覺得真的三寶加持,祖宗保佑,世界人有福報。

      我沒有想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我參加今年十月紀念佛誕的活動,活動的主題是討論佛教徒對社會的貢獻。我們的貢獻就是湯池這個教學提供出來給聯合國,這個方法可以化解衝突,可以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讓我們這批學者專家們恢復信心。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是有指望,不是絕望的。就是這四句話,所以你要是問我們這次到巴黎聯合國活動為什麼?這四句就說明,「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常欲利樂諸眾生,莊嚴國土供養佛」,這就圓滿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