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88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八八卷)  2006/7/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8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李長者在這一品的前面有很長的一段開示,內容非常精彩,我們還沒有學完。今天我們接著從「大意明此經」,從這一句,我們把經文念一段。大意說明這一品經,「發十信心,但以法界不思議乘,一切智乘,而發其心,不依佛,不依佛法,不依菩薩法,不依聲聞法、獨覺法,不依世間法,不依出世間法,而發其心」。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地方。

      今天我們再接著看下面的文,「但無所依,發菩提心,但以一切智發菩提心」,這個裡面意思非常之深。《華嚴》是圓教,是一乘、是無上乘,還在大乘之上。清涼、李長者為我們的開示,我們要記住寶貴的教訓。經上說的是法身菩薩,即使凡夫,凡夫也有分。凡夫是什麼人?清涼給我們說《華嚴》十種當機,最後一種叫大心凡夫。什麼是大心?確實跟大乘教裡面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這樣的大心不是《華嚴》當機。不是《華嚴》當機,《華嚴經》可不可以聽?可以聽。聽了有什麼用處?佛法裡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大心凡夫也不是天生的,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聞一乘法,薰習成種!這一生當中遇到了,能生歡喜心,就變成大心凡夫,道理在此地。因此只要歡喜接受,總是有緣,可是這一生要想成就,當然困難,這是肯定的,這個不能不知道。

      什麼叫成就?必得了生死、出三界,才叫成就。如果學佛,學的時間再長,出不了六道輪迴,不算成就;至少要出六道才算是成就,這個事情不容易。出六道,經教裡面佛講得很清楚,必須斷見思煩惱;大小乘教裡面所講三界六道,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要斷盡,才能出得了六道輪迴。照這個說法,可以說末法時期這個地球上七十億人,恐怕連七個都找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億萬分之一,不是萬分之一,不是十萬分、千萬分,億萬分之一大概都沒有。那怎麼辦?幸虧有一個特別法門,不用斷煩惱,帶業往生西方淨土。這行嗎?可靠嗎?行,《華嚴經》可以做證明。《華嚴經》到最後,文殊、普賢發願往生,帶頭示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諸位同學都非常熟悉。所以,《華嚴經》末後這一卷就成為淨土五經之一。我們生在末法時代,根性不是上上根人,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這個事情總要清楚、總要明白。

      念佛往生比起其他法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比較容易;雖說是容易,也不是你想像當中那麼容易,它還是有條件的。淨宗念佛往生,不但超越六道,還超越十法界,它的條件,可以不斷煩惱,但是不能不伏煩惱。你要把煩惱控制住,煩惱不起作用,這才能往生;如果煩惱控制不住,常常還起現行,那只能跟淨土結個法緣,來生來世還是繼續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諸位要曉得,非常可怕!墮落很容易,出頭很難,這個不能不知道。諸佛菩薩在千經萬論裡面講得太多,絕對不是兒戲,如果我們要把這些經文看輕、疏忽了,那就是自甘墮落。

      這些年來,我們看到這些現實狀況,再想到佛祖教導我們持戒念佛。世尊滅度之前教誨我們,「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這兩句教誨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能不能持戒?我們很想持戒,可是怎麼樣?沒有學過戒律。現在學講經還有地方,學戒律沒有了。民國初年,真正懂戒律、學戒律的,只有弘一法師一個人,弘一法師以後沒聽說過了。

      佛教在現前,大家都知道衰微到了極處,世間一般社會大眾對佛教誤會的人非常之多。什麼原因?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都把持戒疏忽了。所以讓社會大眾看到我們這些佛門弟子,自然產生誤會,不會令人信服!所以,我們不能怪別人,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我們的言行舉止能讓社會大眾尊重嗎?能讓他們尊敬嗎?別人憑什麼尊敬我們?這個要知道,我們做得不好,不是說我做得不夠好,我們簡直是做得不好,讓人看到失望。於是我們要反省,原因到底在哪裡?能把原因找到,改過來,這叫懺悔,懺除業障。

      為什麼過去的人能持戒,我們不能持戒?過去社會安定,幾千年傳統的教育依然能夠影響社會人心。可是到最近這一百年,至少可以說八十年,我們傳統教育的影響力連根拔除了。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我們孝道在這八十年當中逐漸的消失掉了。現在幾個人懂得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沒人懂得。孝道沒有了,師道就沒有了,戒律沒根了,不但戒做不到,連十善都做不到。諸位要曉得,十善不是戒律。淨業三福是淨土宗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只有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在從前真的,在家、出家這一條四句都落實了,所以他還有一點成就。不能像祖師大德那樣大徹大悟,成佛作祖,但是如果遇到淨土法門,有這一條的基礎,這四句能做到,念佛帶業往生決定成就,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穩穩當當。我們今天這個四句要沒有了,念佛不能往生!

      我近幾年來常常講三教的根,三教是儒、釋、道,教化中國這個族群兩千年了,根深蒂固。儒家的根就是《弟子規》,為什麼要學弟子規?扎根。道教的根,《太上感應篇》;佛教的根,《十善業道經》。你看「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弟子規,落實就是《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就是《感應篇》;「修十善業」,落實就是《十善業道》。這一句裡面包含三教的基礎教育,三教的根本。這個實在講都沒有入三教,具足三教的根。有這個根,學儒、學道、學佛都會有成就,這個不能不知道。

      怎麼知道需要具足這三個根才能學佛?你看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入佛門了,所以是入佛門的條件。前面這三個根沒有,別說出家,在家要求受三皈都不具足。可是祖師大德也有一句恆順眾生的話,叫「結緣三皈」。你不具足這個條件,你來受三皈,給不給你受?也給你受。形式上的受,實際上你有沒有?實際上沒有。給你一個三皈五戒的證書,大概「佛教會」承認你,佛菩薩不承認,鬼神也不承認。為什麼?有名無實,所以叫名字三皈。天台大師講六即佛裡面,對於這一類的人叫名字即佛,有名無實,這是佛菩薩、護法神不承認的。到什麼時候承認?這個提升一級,觀行即佛,佛菩薩承認你,護法神承認你,一切善神都承認你了。觀行是什麼?真幹,真學!觀是你的思想、見解改變了,行是行為改變了,真的依教奉行。

      所以我常常勸人,你真的想學,不論在家、出家,先把弟子規落實,太上感應篇落實,十善業道落實。多少時間?發個狠心,一年,一年把這三樣東西做到。然後你再求受三皈五戒,是真的,不是假的,三皈五戒你可以做到。如果你再想出家,你必須還要把沙彌律儀落實,你是個真出家人,那就不是假的。有這個基礎,在佛門裡面,無論學哪個宗派,無論學哪部經典,你都會有成就。這個成就就是你會開悟、你會證果,你能自度,你能度人。如果不具備這個條件,假的,永遠是名字位中。

      所以今天這個地方講到,你看前面我們念的,「不依世間法,不依出世間法,而發其心,但無所依,發菩提心」,這個高!這個「無所依」就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無依處,那是上上根人。《華嚴》是一乘圓教,真的是上上乘人,不是普通人。可是我們普通人一定要從自己本位上做起。能大師,我們只有頂禮、只有仰慕,可不能學他,學不到的。要學,一定是按部就班,從《弟子規》、從《感應篇》,從這兒學起。

      到無依處,那才是「以一切智發菩提心」了。可見得人家在此地已經轉識成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就像六祖見五祖的時候,《壇經》上記載,他說了一句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就是「但以一切智發菩提心」。菩提是覺悟,覺而不迷。我們如果見五祖,肯定是向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我們則常生煩惱。具足妄想分別執著,怎麼不常生煩惱?怎麼會成就?這個事情不是佛不慈悲,佛也無可奈何,這是你自己的事情。

      佛度眾生用什麼?用教學。就像老師教學生一樣,佛沒有隱瞞,諸法實相理事都告訴你了,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都講清楚、都講明白了,這是佛力的加持。有沒有加持到我?問題就是我有沒有接受。我要是接受,就加持到了;我不接受,加持不上。什麼叫接受?譬如我們勸你學弟子規,你說:為什麼要學弟子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要不要做到?怎麼做法?弟子規就是教你做法。就是這個道理,這兩句就是儒家《弟子規》。如果你不用儒家,行,小乘教裡面有。小乘教的經典很多,儒家這個好簡單,總共三百六十句,一句三個字,全文才一千零八十個字,你說方不方便?中國人聰明,用弟子規、用感應篇代替小乘經。

      佛在經上講得很好,佛的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佛不承認,佛說那是非佛弟子,那不是佛的學生。佛的學生要依佛的教誨,不能夠躐等,按著順序來學習。佛教傳到中國來是按順序的。小乘經典翻譯相當的圓滿,就是現在《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那是小乘經,有相當的分量。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看看儒跟道的教學不亞於小乘,而且從心量上講還比小乘更廣闊,於是中國佛教就用儒、道代替小乘。由這個基礎,直接入大乘,道理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一定要從儒跟道這裡打基礎,就是把三教的根抓住,那你就得到三教的加持了。我弟子規落實,儒加持了;感應篇做到了,道加持我;十善業道做到了,諸佛加持我。你這叫有善根,具足入佛門的條件,在家學佛,你可以受持三皈五戒、在家菩薩戒;出家學佛,你可以受持沙彌律儀、比丘戒、出家菩薩戒,你這才一帆風順。如果基礎沒有,那個戒是白受了,形式上受了,做不到。怎麼說做不到?戒是清涼,持戒的人心地清淨平等,清涼自在。不持戒、沒有戒律的人,心裡面煩躁,我們一般人講心浮氣躁;不離七情五欲,你就煩惱。這是講《華嚴‧賢首品》所說的。

      再看下面論文,「不如三乘」。三乘是對一乘說的,《華嚴》是一乘。他說「不如」,就是不像,不像三乘人。三乘人怎麼樣?三乘人是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是聲聞,中乘是緣覺,大乘是菩薩。「依倚物故發菩提心」,他們有依靠,大乘無依,他們依。就是前面講的,或者是依世間法,或者是依出世間法,發心的。這我們在經裡面讀得太多,不必細說。譬如見眾生苦,激發我們的悲心,這樣的發心都是有依靠的,不像圓教菩薩。

      底下一句說,「不依三祇劫後有佛果故,發菩提心」,這都屬於三乘。三乘人講什麼?三大阿僧祇劫之後,你就成佛了;你現在發菩提心好好的修,三大阿僧祇劫之後,你就成佛。你為什麼發菩提心?仰慕佛陀,希望我也能成佛。一乘教裡面沒有這個妄想,這個念頭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有善、有不善,有淨、有染,給諸位說,都是對立的,相對的。染裡面有善、不善,善心,果報在三善道;惡念,果報在三惡道,總不離業因果報。

      淨業,淨業就是善惡二邊都離開,修的淨業。不錯,淨業能出欲界,就是看你的功夫。如果是伏,沒斷,把善惡二邊都伏住了,伏不住,善,在欲界天,沒有離開欲界;伏住了,善惡二邊都伏住了,生色界天。看你的功夫淺深,功夫深的,生到四禪天,功夫淺的,生初禪、二禪、三禪,不定;功夫再深一等的就到無色界天,出不了三界。怎樣才出三界?真的斷了,我們講滅斷,不是伏煩惱,是真的斷煩惱,你就超越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依靠這個發菩提心的,可以超越六道輪迴,超不出十法界。為什麼?他是得定,定功深,不會退轉;因為他不退轉,所以他就從伏煩惱到了斷煩惱。

      要怎樣才能超越十法界?必須把煩惱轉變成智慧;定能伏,沒轉。轉煩惱為菩提,這就好了,這就是大乘,這不是小乘,大小乘差別在此地。轉煩惱就是菩提,那就超越十法界,這真的成佛了。煩惱、菩提是一不是二,凡夫不知道,不了解事實真相,要想把煩惱斷掉;煩惱斷掉,智慧就斷掉了。佛說伏、佛說斷,都是善巧方便,幫助你,幫助初學;到有一定的程度,再告訴你,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一念覺悟,煩惱都變成智慧,這個智慧就是佛家講的後得智。根本智是不起心、不動念,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得根本智,煩惱就轉變過來了,這個情形大乘教裡面講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大徹大悟,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轉世間為出世間,一轉一切都轉。這是天台大師講的分證即佛,他真的,一點不假,還沒達到圓滿。為什麼沒到圓滿?無始無明習氣沒斷,這個我們前面講得很多了。可是決定不妨礙你修行、你度生,你確實智慧德能跟究竟圓滿佛差不多,所以這個時候叫正等正覺。雖然不是無上,「正等」等於佛。當然,等於佛還不是佛,等於佛。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有感,你都能夠應化,眾生有感,你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樣。你有這種智慧,你有這種能力,你有這樣大的福報,這決不是權教菩薩所有的。所以說不依三大阿僧祇劫之後你有個佛果的這個希望,不是依這個。

      「不依現在三世有佛果故發菩提心」,這是真的,依這個發心的人不少,這都是三乘人。依什麼?現在佛,阿彌陀佛是現在佛,毘盧遮那是現在佛,藥師如來是現在佛,都沒有滅度。釋迦牟尼佛過去了,彌勒菩薩將來成佛,還未來,時間還沒有到。在我們這個世界,釋迦滅度了,彌勒還沒出世,這個空檔的時間很長,誰來度眾生?諸佛菩薩都來,只要眾生有感,他們就來應。不過來應怎麼樣?不是現佛身,就這麼回事情。《普門品》三十二應,除了「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一條沒有,其他統統有。所以不要害怕,眾生愈是有苦難,佛菩薩出現這個世間愈多,就是不定用什麼身分。

      怎麼樣才能遇到?給諸位說,有緣就遇到。緣,太廣了,太多了,太複雜了。總而言之,你過去生中跟佛有緣,你就會遇到;沒有緣,就是當面遇到也會錯過。有些人不是沒有緣,是有緣,是遇到了,真的錯過了,甚至於多次錯過。這什麼原因?過去生中有緣,緣不深,煩惱習氣很重,所以往往這種機緣從面前溜過,很可惜!深入經藏,依教修行,到自己功夫稍稍得力的時候,這些事情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原來就在眼前、就在周邊。對自己修行確實增長信心、增長願力,自然勇猛精進。

      所以依現前三世佛果發菩提心,你看有人,我同學當中就有不少個。仰慕彌勒菩薩將來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龍華三會,於是他發心求生彌勒淨土,兜率天。兜率天在欲界,欲界第四天。從我們這裡上去,第一層是四王天,第二層是忉利天,第三層是夜摩天,第四層就是兜率天。兜率是凡聖同居土,世尊為我們介紹,它有內院跟外院。外院是凡夫,是兜率天的凡夫。兜率是梵語,印度話,意思叫知足。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人在世間樣樣知足,絕無貪求,沒有慳吝心,樣樣知足,修上品十善,將來果報就到兜率天,知足天。內院是道場,彌勒菩薩在那邊修行。等到他天上壽命盡了,因緣就成熟,他降生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作佛。這是賢劫第五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所以,就有不少人求生彌勒淨土,將來彌勒菩薩作佛,他們就是像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難、迦葉、舍利弗這一類的,跟著彌勒菩薩一起來,做佛的上首弟子,發這樣的心。

      在近代,虛雲老和尚就是發這個心,禪宗的,他真的往生到兜率天,這不是假的。我看到有不少修彌勒淨土的,臨命終時沒有好的瑞相,我們就知道他沒去成。實在說,修彌勒淨土比彌陀淨土難,彌陀淨土容易,彌勒淨土不容易,上品十善,還要修唯心識定。在佛門裡面大乘八個宗派,彌勒菩薩是屬於法相唯識宗,他是法相唯識宗的祖師,《瑜伽師地論》就是他造的。所以他們修行是修唯心識定,比持名念佛困難多了。在唐朝時候,修彌勒淨土人不少,玄奘大師就是其中之一,這都是有成就的,真正往生了。

      我們再看下面的文,「以是義故,入此信者,皆無有退故」。所以你知道這個道理,《華嚴經》信心菩薩就不退。不像三乘,三乘發心有退;一乘圓教信心位,他就不退轉,這是非常希有,非常難得。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長者的《合論》,「以是義故,入此信者,皆無有退故」。菩提心是自己法爾本有的真心,就是中國啟蒙的《三字經》上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本就是本來具足的。由此可知,特別是從事於教育的工作,我們平常講教育有四大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凡是從事教育的人,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要肯定人性本善。尤其是佛家,佛在經教裡面多次提示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儒家講的本善。菩提心是佛心的覺性,菩提是覺的意思,本覺。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不覺,這叫煩惱。妄想,大乘教裡面稱為無明煩惱;分別,大乘教稱為塵沙煩惱;執著,大乘教裡面稱作見思煩惱。《華嚴經》講妄想分別執著,其他經論裡面一般都是講見思、塵沙、無明,那個本來沒有,煩惱習氣本來沒有!由此可知,教育重要。

      中國諺語有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教育。本性本善,但是他有習性,「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性;從小教他善,他就變善了;教他惡,他就變惡了。我們想想,還有會教他惡的嗎?有,真有。在古時候,中國傳統之中,大概是不會教人作惡的,都是教人存善心、行善行,不會教他作惡的。如果沒有人教,他自然就染上惡的習慣、不善的習慣,這個事情很多。可是在現代的教育,確實我們已經看到教兒童不善。譬如幼兒園,父母就教他競爭,要爭取第一名,要爭取超過你的別的同學,這就是不善的教育。從小養起爭,往後麻煩就大了。不知道中國在過去,從小教什麼?教讓,處處都是講求讓,沒有爭的。讓是性德,爭是煩惱,這個東西不是性德。所以競爭、鬥爭,自性裡頭本來沒有。

      中國講的五倫八德,自性裡頭本有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為什麼會沒有了?你就是染上惡習氣,把性德蒙蔽了。不是沒有,也不是真失掉,只是在迷惑顛倒,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是什麼?不知道孝順,不知道尊重,我們常常講的「誠敬謙和」這四個字都沒有了,這四個字是性德。真誠失掉了,虛偽。他自己有沒有感覺到他虛偽?他不知道,甚至自己以為自己很真誠、很老實。這什麼原因?標準失掉了。我們聽到幾位老師,教《弟子規》的老師,告訴我,確實有些人自己以為對父母很好,覺得自己很孝順;聽了《弟子規》之後受了感動,才知道自己不孝。那是什麼?知道聖人的標準。聖人的標準不是他定的,自性本來如是。他不知道法性的標準,他都是以自己煩惱習氣做標準,所以他的標準是大幅度的降低,自以為是。我們說過失,過失是不好學,好學之人他會不斷的把標準提升。

      正如同這個經上所講的,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換句話說,每個階級標準都不相同。而標準最顯著的、最明顯的是十信位,初信跟二信不一樣,二信跟三信不一樣。我們現在講到此地,這是十信心滿,信位到最高的境界了。十信圓滿就是初住,初住是發心住,所以菩提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菩薩。

      初住菩薩,給諸位說,就證三種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位,決定不會再墮落為凡夫。凡夫是十法界,他不會退到十法界。十法界都是凡夫,六道是凡夫,四聖法界叫外凡。什麼是外凡?六道以外的還是凡夫,我們稱為聖人,四聖,他對於一真法界,他是凡夫;對我們六道來說,他是聖人。超越十法界,那是真正的聖人,決定不是凡夫,叫位不退。行不退,他決定不會退到二乘。二乘是求自利,對於利他那要看緣分。有來向他求教的,這個時候看他順不順眼,看順眼了,教你;不順眼,不理你,二乘。不像菩薩,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看到眾生的根性有一點善根,菩薩主動的去幫助他。看到眾生的微細善根,這是感應,眾生有善根,佛菩薩知道,再微細都知道,都不會捨棄,也不會放過,肯定要幫助他。所以在大乘教裡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這種例子,最近有些同修善心難得,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編成連續劇。不很長,好,只有八集,現在濃縮在一片光碟上,我們應當把它當作功課來學習。灶神來點化他,就是他還有一點善根。灶神點化他,他接受,聽了教誨,反省,真的承認自己過失。這就是古聖先賢所說的「知恥近乎勇」,他還有羞恥之心,這種人就是有善根,這種人就是有救。人,最怕的就是不知恥,人到不知恥,佛菩薩就束手無策,沒辦法。八德最後一個字,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今天天下亂,現在社會的亂象,比起二十年前來不知道增加多少倍。二十年前,我在美國休士頓講經,遇到一位老教授。我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告訴我,他就講現在社會,人已經把恥(羞恥)忘掉了,這太可怕了。拯救這個社會,他說唯一的方式,我們要提倡讓人覺悟,知道羞恥。所以他當時候提出想搞一個小團體,叫「知恥學社」。我聽了之後很贊成,我說好事情。以後不知道他有沒有做成,「知恥學社」。知恥就是有慚愧心,做了不善的事情,會受到自己良心責備,怕輿論批評。不知恥的人,做錯事情不知道自己做錯,別人批評他,他也不在乎,他覺得無所謂,這種人就沒救了。

      所以我們要曉得,菩提心,我們現在講得很清楚、很簡單,也很好記。什麼是菩提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人人都有。時時刻刻起心動念都能夠想到與這十個字相應,不能違背,那你就是把你自性裡面的菩提心找回來了。找回來就叫發菩提心,菩提心又發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從自性裡面發出來的,不退轉。十信菩薩跟小乘相比,不一樣。小乘發心依世出世間法;圓教菩薩發心,就是初發心,初信位的發心,他依智慧,他明白了,他覺悟了,所以他不退。保持不退就是勤學、好學,如果不好學、不勤學,肯定會退轉。世出世間聖賢都在教導我們,「好學近乎智」。

      我們再看下面文,「設習氣未淳熟者,暫時念退,信及住位,一往不退」。習氣沒有純熟,這個習氣是講善習氣,是講染淨裡面淨的習氣還沒純熟。所以這個要一段時間去薰習。用什麼薰習?讀經、聽教。如果有同學,不論多少,三、五個人經常能夠在一起研究討論、切磋琢磨,漸漸純熟了。所以老師跟同學是我們第一個增上緣。有好老師,沒有同學,不行;有同學,沒有好老師,也不行!老師指路給你,不能陪著你走;但是同學,同學好像我們結伴一起去旅行。老師指我們這個路,我們路上行走有伴,彼此互相照顧,路上自然有些障礙,都能順利的通過而到達目的地。師跟友不能少。

      我早年在台中親近李老師十年,有好老師指導;又有同參道友,我們那個時候好同學十年在一起,有七個人。我們聽課在一起、學習在一起,每個星期,因為都是在家,都有工作,都有家庭。老師教導我們,一個星期是兩堂課,星期三講經,跟大眾講經,我們就聽經。我們的座位是固定的,在第一排,位子都排定的。老師教我們,當然跟大眾聽經的人很多,有幾百人聽。第二天星期四,我們這七個同學複講,把聽老師所講的重複再講一遍,七個人推選一個人複講,其他六個人做聽眾。這六個人都是學講經的,換句話說,都是內行。講完之後研究討論,真的是切磋琢磨,十年如一日。

      星期五這一天,老師在台中蓮社開國學講座,那時候為我們授課的主要的是《古文觀止》。十年,每個星期一堂,居然把《古文觀止》三百多篇統統講完。老師一個星期兩堂課,星期六、星期天,我們學生複講,那時候還有個經學班,同學們複講。這都是正法的習氣,十年如一日。沒有這樣的薰修,肯定會染上不善的習氣,那就會退轉。所以,正法習氣沒有純熟,暫時退念,後來一定要有好的緣。這就是我們學習的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敗關係最大。

      「信及住位」,就是從初信到初住,「一往不退」。為什麼?他依智慧。這個智慧,確實天天在薰修正法,而且自己認真努力在修行;也就是說,把自己所學習到的都用到生活上去,明顯的氣質起了變化。再跟諸位說,相貌改變了,太明顯了,這是中國算命看相常講,「相隨心轉」。所以你修行的功夫得不得力,老師一看就知道,看相貌、看舉止、看氣質。年年有進步,月月有進步,老師歡喜,熱心的教導,這就是他有了傳法的人。

      中國古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做老師的後人就是學生,學生必須有成就的,這才是大。所以無後,那個「後」不是說學生多,是學生真正有成就,這是老師最大的安慰。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傳人,有學生能傳老師之法,他這個法脈不會中斷,有繼承人,這叫無後為大。同樣一個道理,在家庭裡面,不是家庭子女多就是有後,不是。子女當中有德行、有學問、有成就,這是大事!「無後為大」就是你的家業、你的家道有子弟承傳。家有家規,家有家法,家有家業,這個業是事業,代代相傳,這是大事。外國人對這個不重視,他是個人主義,小孩長大了,各人發展自己。中國不一樣,中國希望小孩長大了要繼續祖宗的傳統。開個店,幾百年的老店,代代有人繼承。所以,家有家道,家有家法,家有家業。

      圓教從初信位就不退了。跟諸位說,這個不退裡面包括三種,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你要問為什麼?他勤學,他好學,他勇猛精進,怎麼會退轉?所以一往不退。他要住位了,住位,「住」是達到的意思,初信是位,他住在初信位,他住在二信位,他住在三信位,真的是步步高升,一往不退。為什麼?下面長者為我們說出來,「為正信自己身心,總是法界佛,無自他性故」,我們看這一句。這就是他為什麼那麼樣精進,為什麼那麼樣好學,對於修學(就是修行、學習)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興趣,決定不會被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誘惑,對自己所修所學的那麼樣的愛好,那麼樣的歡喜。是什麼原因?「正信自己身心,總是法界佛」。

      「無自他性故」,這就是真正能夠明瞭自他不二,自己的佛性跟一切諸佛的佛性是一不是二。自己的心是法界性,自己的身是法界相,在法相唯識裡面講,心是阿賴耶的見分,身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是法界,所以自他是一不是二,你就不會受外面境界干擾了。外面境界善,你體會到自性善、自性覺;外面環境不善,你知道那是自性迷,是自性不覺。覺了之後,你就能轉境界。不但是住位境隨心轉,沒有住位的時候,功夫得力也能轉境界。然後才知道,像《華嚴》所說的,像《華嚴》善財童子一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不是法界,無一不是善境界。

      三善道,我們舉大的做比喻,你清清楚楚知道,六道眾生心行善的果報;三惡道,你也很清楚,六道眾生心行不善的果報。法界性裡面沒有善與不善,《般若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換句話說,你在六道裡頭心得平等了,三善道沒有貪戀的心,三惡道沒有瞋恚的心,你的清淨平等覺在六道裡頭成就了,你怎麼會退轉!人怎麼會退轉?看到三善道起了貪心,退了,煩惱起來;看到惡道起了瞋恚,退了。所以要知道,一生煩惱就退了。在《華嚴經》裡面講,《華嚴經》講得好,妄想分別執著,你只要起分別執著就退了。你了解諸法實相,像《大般若經》上所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生煩惱,也就是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他怎麼會退轉?了解事實真相!順違皆順,無有一法不順。順是什麼?順自性。這個意思很深,後面經文還會講到。

      二00一年,我離開新加坡移民到澳洲,帶著我們過去圖書館的老同學二十多個人,移民到澳洲去。我離開的時候寫了幾句話,「處逆境,隨惡緣,離瞋恚(沒有瞋恚),業障盡消」,好事情,不是壞事情。逆境、惡緣好事情,消自己業障,不能生瞋恚心;生瞋恚心,不但業障消不掉,增長業障。下面一句是「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順境好,善緣也好,都是遇到好人,決定不能夠起貪心,決定不能愚痴。所以順逆境界、善惡緣中,你要知道斷貪瞋痴,就在此時此處。

      如果你在這個境界裡面,逆境惡緣生瞋恚,順境善緣裡面生貪痴,你怎麼會不退?你當然退了,大幅度的退轉,回頭很難!所以只要常常讀經、常常聞法,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就不會退轉,不退就進,不進就退,這一定道理。不退決定是往前進,要知道。真正認識宇宙的真相,法界是自己,法性是自己的心,法界是自己的相,宇宙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理事一如。雖沒有能入住初信位,不說多,初信位我們還沒有做到,但是已經靠得很近了。入了初住是真的不退。我們現在用勇猛精進保持住自己不退,這個方向、目標決定正確,再努力、再向上就住位了。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以十方諸佛無依住智幻住莊嚴門,等法界虛空界,法性恆遍十方,如影對現色身,同自身故,本不二故,體無差別故」,這都是長者為我們說明為什麼會不退。我們為什麼要無依住?無依住依自性,自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精神跟物質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是《華嚴》給我們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明白這個道理,肯定沒有絲毫疑惑,十方諸佛如是,無依住。

      「智幻住」,智幻住境界就高了,十住是智幻住,不要認為十住真有,後頭還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全是假設的。顯示出你修學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假設這些名詞。老莊講得很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圓教初住一真法界裡面,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了,試問還有分別執著嗎?所以,佛給我們說的一切法,確實老老實實要依馬鳴菩薩《起信論》的開示,「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真的得到了。最怕的是什麼?怕著相;著相,沒有不退轉的。所以《金剛經》上講得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是什麼?住就是著相。無所住而生其心,對了。生心是什麼?生心就是六祖大師給五祖所講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一定是無住才常生智慧。無住是妄想分別執著不住,不住妄想、不住分別、不住執著,這個東西統統都斷了,才能生智慧。

      下面說「等法界虛空界,法性恆遍十方」,十方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是體,十方是相。底下就比喻說了,「如影對現色身,同自身故,本不二故,體無差別故」,有這樣的認知,有這樣的智慧,他怎麼會退轉?這就是說明圓頓根性的人,常講根利,利在哪裡,這就看出來了,真的從發心純熟之後他就不退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