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6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六八卷)  2000/10/1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68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阿修羅王偈頌,第四首:

      【無量劫中修苦行,利益眾生淨世間,由是牟尼智普成,大眷屬王斯見佛。】

      在長行裡面,大眷屬阿修羅王他修證的法門是「修一切苦行自莊嚴解脫門」。昨天有人問學佛是不是主張貧窮、落後?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學佛,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不但教導,而且他做給我們看,自己過貧窮苦日子,幫助別人過幸福快樂的日子,這個人是聖人。自己過快樂的日子,也幫助別人過快樂的日子,這個人不是聖人,這人是好人。好人不是聖人,聖人決定是捨己為人。他為什麼要過那麼苦的日子?世間有這麼苦的人,所以他要過清苦的日子。跟世間最苦的人過同樣的日子,把這些苦難人生活水平,幫助他們向上提升。

      我們要問用什麼方法來提升?釋迦牟尼佛沒有去做工、沒有去經商、沒有去搞這些科學技術,怎麼樣幫助眾生把生活水平向上提升?這裡面有大學問在。如果是以這些物質常常去救援別人、救濟別人,這不是辦法。救濟只能救一時,不能救一輩子,決定不能叫人家一生都要靠救濟生活,哪有這種道理?父母愛護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子女能不能一輩子靠父母照顧?不能,必須要幫助他有獨立謀生的能力,有獨立開拓的智慧,這是真正的愛護,真正的照顧。要想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想想這是教育。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教他什麼?諸位想想是不是教他提升生活的品質,把凡夫的生活提升到佛菩薩的生活,這是世間人沒有法子能相比的。提升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佛在經上常常說,人間的帝王、天上的天王、摩醯首羅天王的富貴,都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平民。下品下生的人,他們所享受的,摩醯首羅天王都比不上,你們在《無量壽經》上看過。

      由此可知,佛不是教人貧窮,不是教人落後,不是的。佛示現過這種貧窮落後這樣的生活,這是他教學的智慧,善巧方便,他把物質生活水平降落到世間最低的,最貧困的人歡喜接近他。如果他示現很富貴、高貴,平民不敢見他,這個事實真相我想很多同修都能夠理解。世間確實有不少人,在大富長者、達官貴人面前他退縮,他不敢向前去;招呼他、請他,他都不敢。見到達官貴人不會說話,話都說不出,佛降低,跟他們完全一樣,他們歡喜,這些人才能接受教化,才能得度,原因在此地。這叫大慈大悲,這叫善巧方便,我們要懂得,要能夠理解,不但要理解,而且要知道學習,才能夠真正落實普賢行願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跟這些人不能相處,你怎麼度他?世間苦人多,在今天這個世界上,還在貧窮飢餓的邊緣上,沒有飯吃的有多少人?我們應該要曉得。世界上人口大概有七十億,沒有飯吃的人佔的比例很大,不是小數。

      在我們中國這個地區,李木源居士這一次到內陸去訪問,我們捐贈學校,五月份我去的時候,我答應捐贈一百所小學,現在看這個情形,我跟李居士講,我說我們決定不拘限在一百所學校,愈多愈好。他現在懂得了,教育重要!一所學校鋼筋水泥的建築,至少可以使用五十年,決定沒有問題,五十年當中你想想培養多少學生。一個學校不說多,一年畢業兩百個人,五十年就能成就一萬人,這個功德多大!我們決定不搞寺廟,決定不要說自己生活過得舒適一點,我們省一點,幫助多少人。邊遠地區建一所小學,人民幣只要十幾萬,大概合新加坡的錢三萬塊錢就差不多。我們今天的預算,一所學校新加坡的錢六萬塊錢,這是平均數。有些地方便宜,有些地方價錢高一點,有四、五十萬的,有十幾二十萬的,所以我們把平均數列在三十萬,這是真正的好事。

      菩薩他所修學的法門,以及我們在此地看到他的讚頌,這是真正的慈悲濟世,『利益眾生淨世間』,淨化世間。如果不能夠修苦行,你這個事情就做不到,縱然能做到,決定不能夠圓滿。要想做到圓滿,自己生活一定要降低,能過得去就很好,就可以了,絕不貪圖享受。學佛的人在世間,現在我們的生活方式跟世尊當時不一樣,形式不一樣,精神不能變,我們心裡常常存托缽想,在這裡面鍛鍊自己斷貪瞋痴,在這裡面修清淨心。我們每天雖然在這邊吃飯,都做托缽想,我們來托缽的,三樓餐廳那是齋主。齋主供養什麼,我們就吃什麼,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在這裡頭修清淨心、平等心,修慈悲心。我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這不行,這不是學佛,這就不叫修苦行。一切都隨緣,一切都歡喜,他給我吃,我也歡喜,他不給我吃,我也歡喜,在這裡面把我們的高下心磨掉。《華嚴經》末後善財五十三參,那叫歷事鍊心,就是在世間種種不平事相當中,我們去鍛鍊,鍛鍊平等心,鍛鍊成清淨心,不經過鍛鍊,清淨、平等也是一句空話,沒有通過實驗。

      昨天晚上李居士跟我談到他去訪問內蒙,內蒙住蒙古包,他還去住了蒙古包,一個蒙古包裡頭住六個人,通鋪。晚上要起來上洗手間,洗手間很遠,走過去那個草地上,草地上都是馬糞,走過去回來腳上都是馬糞,沒有水洗。在高原、邊遠地區,他聽說一個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大概出生的時候洗一次,聽說結婚的時候洗一次,死的時候大概洗一次,一生洗三次澡,他們生活過得很快樂。我們這些人,所謂在現代化都市裡頭嬌生慣養。他講在沙漠裡面,下雨沒有地方躲避,樹都沒有,衣服都濕透了;太陽出來了,衣服也曬乾了,他也不感冒,他也不生病。赤腳在地下走,扎到鐵釘,扎破了也沒有事情,若無其事。我們這裡碰到一點點,怕破傷風,毛病都來了。人家走的是山路,腳底下踩的都是石頭,抵抗力強。真的我們想到,所謂是如果很不幸的話,像其他宗教裡面講的世界末日,我們在世界末日活不了的,他們能活。將來世界上留下來的是哪些人?是他們這些人。我們禁不起風吹雨打,稍稍吹一點風就感冒,就受不了;人家是日曬雨淋都在大漠上,他們若無其事。在我們眼光當中,他們是苦行,他們生活太苦了。

      我們常常觀察,我們自己沒有機緣到這些地方去觀光旅遊,可是現在這些錄像帶很多,電視裡頭經常有播放,多看看長見識,讓我們能夠了解地球上許多國家地區人民生活狀況,他們的風俗習慣。我們念念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對他們的生活狀況不能不了解。了解多了,我們對於自己的生活決定會約束,不敢太過分,能過得去就很好,一定要知足,知足常樂。看看他們過的是什麼日子,他們生活是什麼樣的環境,回過頭來再看看自己,實在是太過分了。這是不能不想到的,然後想到我要怎樣向釋迦牟尼佛學習。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十方世界眾生無量無邊,諸佛菩薩在其中應化,無不是以修苦行為第一,這個意思我們現在逐漸明白了,他這樣做是為了教化眾生的方便,真正能夠做到「眾生無邊誓願度」,普度眾生。

      在新加坡,我們曾經遇到許哲居士,李木源問她:妳為什麼不做一件新的衣服穿?她的衣服都是垃圾堆裡面撿來的,一生從來沒有自己做一件衣服穿;撿來的時候洗洗乾淨,合適就穿,不合適改一改就穿。李木源居士問她:妳為什麼要這樣做?她說:我每天接觸的都是很窮苦的人,我一定要過跟他們同樣的生活,他們才能夠接近我;如果我的生活過得太好了,他們就不敢接近我。這不是跟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菩薩,「無量劫中修苦行」,一個道理嗎?我們多想想、多體會體會,這是我們的學處,我們要認真、要努力去學。

      我勸勉我們的同學,一生當中不要去建道場,為什麼?這世間有許許多多人無家可歸,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我們有沒有想到這些地方?我們應當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學道。我們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跟一切眾生生活打成一片,這是大慈大悲,這真正叫愛護一切眾生。愛護就是表現在生活融成一片,跟他們沒有兩樣,決定不搞成一個特權階級,搞成一個不同的身分,讓人家不敢接近你,這就錯了,這就不能夠普度眾生。尤其幫助眾生,要幫助最苦難的眾生,他擺在第一位。

      救濟苦難眾生就是要幫助他受教育,他受了教育之後,自然就能改善他的生活品質,比物質的救助要好得太多了,讓他開智慧,讓他有技能。由此可知,在現在社會當中,我們有能力去辦學校,這就是真正在教化眾生。我們不要建道場,我們辦學校,從小學辦起,先辦小學、再辦中學、再辦大學,全心全力去投注。現在我們在國內建了有十幾所學校,希望我們推動這個工作,尤其是在偏遠地區,學校都很少。另外一個重要的事情,培訓師資,當然這是國家的事情、地方政府的事情,可是我們必須要協助他。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是相當辛苦的,但是他們的辛苦決不是白費。這一生辛苦是種因,來生必定得善果。我們對於因果報應深信不疑,這是真理,諺語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中國許多大德重視因果報應,現在外國人也在探索,現在在外國出版的這些書籍、刊物,探討輪迴這一方面的資訊愈來愈多,我們應當蒐集,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可以做為引證的資料。佛講經說法,比喻、舉例作證,這是說法裡頭重要的方法。古大德教導我們,舉比喻、舉例子是愈近愈好,為什麼?最近的,大家都知道。尤其是發生在本地的,一提出來每個人都有印象,這個說服力最強。所以弘法利生的人,對於這些報導,無論是書籍、報紙、雜誌要留意蒐集,做為自己在講台上的資料,說明這一些決不是虛構的、決不是想像的,它是事實。只有真正了解,透徹的明白,他自然就願意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低。

      諸位看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可以把自己生活水平提高,冬天穿棉袍,絲棉袍可以穿,為什麼他把絲棉袍賣掉,去買棉花做棉絮的棉袍,什麼原因?一件絲棉袍換成棉絮,可以換成三、五件,自己可以穿,可以布施給別人,這就是修苦行。降低自己生活水平去幫助一些苦難的人,都是在這個範圍當中,無量劫當中都是幹這個事情。飲食方面也盡量降低水平,絕不浪費,節儉是美德。孔老夫子是聖人,生活節儉,學生讚歎夫子之德,最明顯的五樁事情:溫、良、恭、儉、讓,夫子對人溫和、善良、恭敬,對人的態度決定沒有傲慢;節儉、忍讓。夫子的德行,以後就變成儒家德行的標準,學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的德行就是十善業。十善業既然是世尊的德行,也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德行,跟夫子的溫良恭儉讓同樣都是絕對標準,我們學佛就學這個,學孔老夫子就學溫良恭儉讓。

      我們怎麼曉得十善業是如來的德行?我們幾乎在每一尊佛像,特別是畫像,許多畫像佛的圓光上面寫了三個字,這三個字在我們現在常常看到的佛像,有梵文寫的,也有用華文寫的,還有少數用藏文寫的;在中國西藏佛學系裡面,大概全部都是用藏文寫的。這三個字,念的音叫「唵、阿、吽」。我過去跟章嘉大師學習的時候,章嘉大師送我一張他老人家自己寫的字,就是寫「唵、阿、吽」三個字,用藏文寫的,我搬家搬來搬去搬得太多,也不曉得到哪裡去了。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身口意三業。三業清淨,這是佛。佛的德行,我們在十善業道裡面講得比較詳細,身三、口四、意三。

      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十善業道學起。十善業道,我們看它擺的這個架勢,首先是落實在大乘菩薩六度之中,六度裡頭每一條都具足十善業道。十善業跟六度交融,融合成一體,菩薩行,這人是菩薩。十善業跟四無量心融合成一體,那是人天業,人天福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我們今天看到世間許許多多大富大貴之人,我們清楚,他現在得的這個福報是果報,果必有因,是什麼因?他的因決定是在前世,十善業與四無量心交融,他才有這麼大的福報。福報決不是偶然來的,絕對沒有僥倖得到的,一定有因果。所以我們看到果報,就聯想到他所修的因行;看到人在修因,我們就曉得他將來會有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菩薩在此地,「利益眾生淨世間」,他的基礎又何嘗不是十善、六波羅蜜?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一切廣大眾生?佛教導我們四攝法。四攝法通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論教菩薩、教二乘、教凡夫,都不離開四攝法。具足四攝法,「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就落實了。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一一行門全都是四攝法。他自己修的苦行是四攝法,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低?諸位想想,這是不是布施?是不是愛語?是不是利行?是不是同事?都是的。《華嚴經》上跟我們講的,我們要細心體會,一法具足一切法。這個「一法」是任一法,任何一法,會的人都具足一切法,不會的人就一法與一切法不相干;會的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逐漸逐漸經裡面的意思能體會到一些,在日用之間我們也能看到一些,這樣才是真正惠予真實利益。真實的利益,諸位一定要記住,教導眾生斷惡修善,真實利益。要想把這一樁事情做好,首先要令眾生通達因果的道理,通達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都是教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除了教學之外還是教學,自己本身的生活言行也是教學,經上常講「三輪教化」。這「三輪」是:身教,身做樣子給大家看,做榜樣;言教;意教,念念都是在幫助眾生、利益眾生,意教;身、口、意,這叫三輪教化。佛菩薩為這樁事情到這個世間來的,他不為自己,他沒有自己。我們在《金剛般若》裡頭讀到,小乘須陀洹已經破了身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何況深位的菩薩?示現在世間沒有別的,就這麼一個目標,就是這麼一樁事情。《法華經》裡面講「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教化眾生,就是這一樁事情。

      利益眾生,這個「利益眾生」到底是什麼樣的利益,很難體會。現在這個世間許許多多慈善的事業,幫助一些貧窮苦難的眾生,都是屬於利益眾生。而佛所說的利益眾生是在「淨世間」,淨化世間,這不是普通的利益,這是真實的利益。世間如何能夠得淨化?十善業道能淨化世間,淨化我們自己的身心。身離殺盜淫,身清淨;口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口業清淨;意離貪瞋痴,你的心意清淨。千經萬論都是在說明這個大道理,佛教一切眾生,將三業清淨不斷向上提升,提升到究竟圓滿,就是圓教的佛果。

      心清淨,身就清淨。十善它的中心是意業,無貪、無瞋、無痴,心清淨;心清淨了,身跟語自然就清淨。如果心不清淨,身跟語業縱然清淨,沒有達到根,是枝葉,我們講局部清淨,不是完全清淨。局部清淨還有限度,還是會被污染,為什麼?心不清淨。因此古大德才勸人修行要從根本修,根本是意業,要斷貪瞋痴。自私自利的念頭是從貪瞋痴裡面生的,主要的是愚痴,他要不愚痴,他決定不會執著這個身是自己;貪圖物質精神種種享受,都是屬於愚痴。所以貪瞋痴裡面,痴又是根本。痴在佛法裡面講是無明煩惱,很難斷!

      世尊四十九年教學,《般若》佔的分量最多,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就是破愚痴,我們要能從這些史蹟裡面去體會到。《般若》分量大,而且那麼重要,中國人聰明,取其綱要,《般若》綱要,古人公認的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六百卷《大般若》裡的一卷,在中國普遍的為四眾同修讀誦受持。再有一部更簡單、更扼要的《般若心經》,兩百六十個字,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核心。所以這兩部東西在中國,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普遍受持,尤其《心經》列入朝暮課誦。我們天天念,念得很熟,《心經》都能夠背誦,意思懂不懂?有沒有真正提醒了自己?如果真的明白了,不僅是言語造作,起心動念都與般若真實智慧相應,那就「淨世間」了。

      般若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錯誤的觀念,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事實真相是身心俱不可得,能得、所得只不過是個抽象概念而已,不是事實。能得的是三心,經上講得很清楚,「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得的,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的是外面境界,五欲六塵,一切人事物,佛說這些東西都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總而言之,總結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果然契入這個境界,貪瞋痴三毒煩惱就拔除,這個妄想執著永遠不會再生,這是般若智慧之功。

      我們的身心清淨,世界就清淨,境隨心轉。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界不清淨,何以不清淨?心不清淨,身不清淨。境隨心轉,永遠是真理。誰的心在轉?自己的心在轉。你不要以為,「這是眾生造的業,共業,我有什麼辦法」,你這個想法錯誤!自己心在轉,自己心在造,自己心在受,永遠與別人沒有干涉,這都是跟你講真的。如果別人能干涉我,我怎麼能成得了佛?我有能力干涉人,人也成不了佛。好在互相沒有干涉,所以真正修行人他能成佛,他能住佛淨土。果然我們有能力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我們的境界轉過來了,現在這個世界是什麼世界?一真法界,華藏世界。

      佛菩薩當年在世的時候,他們住華藏世界,他們住實報莊嚴土,天天跟我們講經說法,面對面,我們住的是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他們住的是實報莊嚴土。土都一樣,但是感受完全不相同。我們摸一塊石頭是冰涼的,他摸那一塊石頭是溫暖的,不一樣。我們踩到石頭是堅硬的,他踩石頭像地毯一樣軟的,踩得很舒服。心隨境轉,隨著自己的境界在轉,不是隨著別人境界在轉。佛有能力將他的境界示現給我,那我們只能像看電影看看而已,不能得受用,必須自己入這個境界才得受用,這才叫真正淨化世間,這是高度的淨化、圓滿的淨化。

      對個人來講有用,根熟。佛家也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有緣,有緣就是聽話,能信、能解、能行,有緣,他得利益;無緣是不相信,也不能理解,更不能奉行,緣不足。緣不足的人,佛並不捨棄他,給他種善根,見佛菩薩的形像,聽佛菩薩的名號,這給他阿賴耶識裡種善根,所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意思在此地。你的善根沒成熟,給你種善根。善根成熟了,你這一生決定證得佛果,決定契入佛菩薩境界,這就是能信、能解、能修、能證。

      你住在這個世間,雖然跟大眾在一起,絕對不是一個世界,不相同的。眾生起心動念生煩惱,你起心動念生智慧,那怎麼會一樣?眾生見一切眾生面目可憎,你見一切眾生面目可愛,不一樣。為什麼?你是以一片真誠的愛心對一切人事物,一切人事物都可愛。所謂是佛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看佛菩薩都是凡夫。這話怎麼說?凡夫著相,相千差萬別;佛菩薩見性,性沒有差別,性是平等的。所以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平等的,他看的是性。凡夫吃的虧就是著相,著相不見性,所以在平等裡面他看的是不平等,他受的是不平等,這就是經上常講「可憐憫者」。這不是事實真相,這是錯誤的,事實真相是平等的。

      可是我們今天這個說法,許多人都不會同意,他認為佛家所講的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不平等。他為什麼有這個執著?有這個想法?他是依妄想分別執著來看世間,所以世間的事實真相就是不平,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離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的看法跟我們不一樣,他的境界跟我們不相同,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對如來真實義能夠體會少分,心裡面牢牢執著著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如來真實義一絲一毫你都體會不到,於是我們讀佛經都是以自己的意思來解釋佛經,把佛的意思都解錯了。所以這一句裡面重視在「淨」字,「利益眾生」重視在「淨」。《無量壽經》頭一條提出「清淨」,漢譯的經題「清淨平等覺經」,淨擺在第一。

      『由是牟尼智普成』,「牟尼」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普」就是平等,心不清淨、心不平等就決定不普,決定有分別、有執著,心地做到清淨平等,那就普了。「成」是成就,成就自行,成就化他。這個偈頌第一句是自行,第二句是利他,自利利他。

      這裡頭還有很深很深的意思在,我們還有一點時間,還可以跟諸位透露一點消息。「無量劫中修苦行」,這個「行」圈了一個圈,當動詞用,念行(ㄏㄣˋ),苦行。苦的對面是樂,我們套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話來說,印宗向六祖請教,他在黃梅,五祖對於「解脫涅槃」怎麼講法?六祖回答他,解脫涅槃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我們用這個例子,苦樂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們去體會。妄想分別執著裡頭就生二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法,一法是真,二法是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說佛過的是什麼生活?我們世間人不懂,佛過的是最上乘的生活,沒有苦樂。你不要認為他在那裡修苦行,沒有,我們凡夫看到他苦,他樂得不得了。這是裡面很深很深的意思,我們學佛要能體會、要能懂得,我們自己也要能夠契入這樣的境界,這個境界是大圓滿,真解脫,大自在。

      於是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就真正體會到,雖然五十三參每一位善友都是如來化身,乃至於我們從這個地方所看到的,前面所講的是四天王、八部鬼神,往下這是諸神眾。諸神眾裡面一共有十九類,這十九個我們現在講團體,或者講單位,全都是如來化身,不是凡夫。這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得大自在;應以四天王身得度,他就示現四天王身。我們現在念的這一段,阿修羅,應以阿修羅身得度,他就現阿修羅身,全是諸佛如來。所以《華嚴》確實「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是從相上講的,「一」是從性上講的。

      如果我們從這個意思裡面恍然大覺,我們現前所有一切眾生,我們要問是不是如來化身?我們眼前看到一切大眾,包括一切動物、蚊蟲螞蟻,是不是如來化身?是的。如來是什麼?如來是真如自性,哪有兩樣?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這跟你講到究竟真實處。所以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個小螞蟻,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平等的。釋迦、彌陀,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小螞蟻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不但是動物,依報裡頭一微塵、一毛端,無一不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既然是心識變現的,那不是全是如來化身嗎?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為什麼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就是這麼個道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為什麼把這些化身看作凡夫,不稱他作聖人?他迷失了自性。覺悟了自性,這個人就是佛菩薩,就是聖人。迷失了自性,他的思想、言語造作,完全違背了性德。違背性德,不障礙性德的起用,性德起用是變化,所以他會變六道,他會變三途、會變餓鬼、變地獄、變畜生,這是性德的起用。所變化的也不是真的,都是假的,夢幻泡影,如露如電;地獄、餓鬼、畜生也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可是你不覺悟,迷在裡頭還真受苦。說真受苦是你的感受,實際上都是假的,就如同作夢一樣。你天天晚上做惡夢,每一次做惡夢都嚇得一身大汗,豈不都是自己心裡頭變現的?豈不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從心想生」?

      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想生,誰的心想?自己的心想。我們必須從自己心想生裡面解脫出來,這個要靠佛陀的教誨,讓我們徹底了解事實真相,真正回過頭來,我們就跟這些諸佛如來一樣得大自在,完全隨順性德,煩惱沒有了。所謂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沒有了,永遠離開了,再也不會起現行,那我們對佛法的修學大功就告成,這就是這一句裡面所講的「由是牟尼智普成」。大眷屬阿修羅王他修的是這個法門,從這個法門裡面見佛證果。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