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45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四五卷)  2004/4/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45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千界,偈頌第六首看起:

      【體性常不動,無我無來去,而能悟世間,無邊悉調伏。】

      這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這個後面五首,從第六到第十,說的是「即體悲用中」。這一共有五首,第一首就是這首偈,這第六偈是第一首,是「不動普應德」,前面兩句講「不動」,後面兩句講「普應」。他有個提示,「二我永亡,稱性不動,智周法界,何有去來」。經常在一起學習的同學們,看到清涼大師的註解,大意我想都能夠體會得到。

      這首偈,我們在今天來讀,就有很多的感慨。為什麼?今天的世界可以說動亂到極處,完全失去了正常的秩序。也就是說大幅度的脫離道德的軌道。不但人世間大亂,連我們居住的環境也亂了,風不調,雨不順,氣候顯著的反常,這個統統是脫離道德軌道所產生的現象。這些現象,我們可以從江本勝博士對水結晶觀察裡面發現到。整個宇宙,在《華嚴經》裡面講,都是活的。植物、礦物、自然現象都是唯心所現,這個心就是法性。法性的本能有見聞覺知,本性本具的性德,我們從現相上來說有色聲香味。這些東西,這個色聲香味,完全與有情眾生的思想、行為的淨穢、善惡有密切的關聯。人心淨善,風調雨順,一切正常;人心穢惡,一切都反常。我們今天以為這是自然的災害,不是,自然災害也是人為的。只有佛法裡頭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佛法講境隨心轉,我們外面的物質環境是隨心的念頭在轉。

      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所以近代這些志士仁人,都在用心尋求怎樣化解衝突,如何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都在這兒努力。你看這個經上,「而能悟世間,無邊悉調伏」,調是調解、調順;伏是降伏,用我們最俗的話來說,心服口服。何以能伏?理!這有道理,人不能不服理。如果道理都丟在一邊,這個不得了,這問題嚴重了。所以這首偈我們念起來很感慨。我們先看這首偈的內容,然後再想想,這首偈我們應該怎樣學習。

      『體性常不動』,這是要悟,「體」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本體是什麼?本體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空寂,所以它「不動」,永遠不動。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超越空間維次,它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大小就是沒有空間,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時間、空間跟體性來說,時間、空間等於零,虛幻而無實;體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我們現在科學家講這是能量。這個能量有沒有發現?好像是有那麼一點意思,但是真正還沒有確定,還不能夠確定,所以科學家還在摸索,還在懷疑。

      佛告訴我們,這是能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能變一切境界,所以是境隨心轉,隨著妄想、分別、執著轉。如果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這個境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裡面所形容的是一真法界,「往生經」裡面所說的是一真法界。「往生經」就是《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那個裡頭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所顯現出來的色聲香味美不勝收,美好到極處。所以世尊為我們介紹,稱那個叫極樂世界,性德圓滿的顯現,沒有絲毫扭曲,沒有絲毫變化,所以稱為一真。

      我們今天住的世間,生活的環境,佛法裡面稱為十法界,我們是十法界裡頭人法界。人裡面又有十法界,那我們在人裡面是哪個法界,你得自己去想。人法界裡頭,有人中之佛,有人中菩薩,有人中聲聞,有人中緣覺,有人中之天(天人),有人中之人,有人中修羅,有人中畜生,有人中餓鬼,有人中地獄。我們又是屬於哪一界?自己要很認真冷靜去反省、去觀察。然後,就是佛教導我們的,佛教導我們終極的目標,是把我們的境界向上提升。如果我們是人中三途,學了佛之後,能夠提升到人中之人,能夠提升到人中之天。這是什麼?這是佛法裡面講的花報。像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我們這個業報身了了之後,來生就是果報現前。我們這一生,花報是人中之人,來生還得人身,來生比這一生一定要殊勝,福報要大、智慧增長,來生福。

      如果我們現在能夠提升到人中之天,那好,來生一定生天;看自己的功夫、修行,古人講,功行!你來生是生欲界天、色界天,還是無色界天;人中之天。如果我們這一生能夠把自己提升到人中之佛,我們來生決定作佛。念佛求生西方,穩穩當當,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是人中人、天往生的。人中的聲聞、緣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人中之佛、人中之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花報、果報相應,一點都不差。

      要怎樣把自己提升到人中的佛、菩薩?佛高,我們說菩薩。菩薩修六度萬行,菩薩用菩提心,發菩提心,也就是用真心,不用妄心。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內修六度,這是自己的功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對外是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我們常講,講的遍數太多了。念念行行與這個相應,人中之菩薩。人中之人,是修五戒十善。人中之天,是修上品十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佛在經典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要去幹。

      能夠離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人中之佛,這個高!我們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怎麼做法?夏蓮居老居士講得好,他老人家教我們的,給諸位說,他不是開玩笑的,不是隨便說的。夏蓮居老居士肯定是佛菩薩再來的,決定不是凡人,他是來度我們的。為我們會集大本《無量壽經》,會集得好,末法九千年苦難眾生,靠這個會集本得度。印光大師指導我們修行的態度,我們要遵守,那就是什麼?小道場,大成就。你能不能願意搞個小道場,三個人、五個人在一起修行?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跟懺雲老法師在台灣埔里住茅蓬,五個人,我非常懷念那個時候的小道場,五個人!他那個小茅蓬有六個房間,一個人一個房間,六個房間有一個房間做倉庫,五個房間住人,一個小佛堂,五個人修的一個小佛堂,一個廚房,簡簡單單。廁所是在茅蓬外面,不跟茅蓬在一起,外面,上廁所的時候要出去。那真的是茅蓬,牆是竹籬笆編的,竹籬笆外面糊一層水泥。裡面好像是石灰,裡面是白的,外面是灰色的,上面蓋的是茅蓬,非常簡陋。地是泥土地,沒有舖水泥,只有佛堂舖地板,好拜佛,那麼樣的簡陋,五個人修行。只要有一個年輕的發心,一面在那裡修行,一面在那邊做義工護持,就夠了。幫助大家燒飯,洗衣服,小環境,整理起來很容易,工作量並不算太多。所以印祖提出這個我很喜歡,沒聽說有人做,我很希望我有這個緣分帶頭來做,就從我們圖文巴淨宗學院做起,小茅蓬,小精舍,真正成就人。

      如何能夠把心定下來?真正離起心動念很難,就是不分別、不執著,夏蓮居老居士說,「三年不說話」,他老人家下一句很有意思,「保證開悟」!但是這三年不說話,你要知道,這是外表,如果心裡面妄想、雜念很多,這沒有用處;裡外要一致,這才管用。三年不說話這是外表,裡面,心裡面呢?心裡面一切都放下,真的叫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心裡面一天到晚,一會想這個,一會想那個,雖然不說話,不說話怎麼樣?寫紙條。沒有用,費事!那個不行。六根真的把這個六塵環境放下,不再沾染,不再接觸,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每天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這樣三年,真的,行!小茅蓬,人少,沒有是非,沒有爭論,那就到不動心了。起心動念,微細的有,粗的沒有了。

      『無我無來去』,這是深定,這不是淺的功夫,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這樣的人要是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我們只要真正能做到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就有大受用。

      後面兩句,普應。註解裡面,前面兩句講不動,不動是禪定,我們用念佛的方法能做到心不動,這叫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禪定,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禪定,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有淺深不同,大分,「理一心不亂」,這是高等功夫;「事一心不亂」,中等功夫;「功夫成片」,是下等功夫,這三等功夫。功夫成片,這裡面執著很淡薄了,不再執著,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中等功夫,事一心不亂,分別也沒有了,執著、分別都沒有,生方便有餘土。上等功夫,就是此地講的「無我無來去」,法身菩薩,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同樣修念佛三昧,時間多長?三年。看你自己功夫淺深,準能往生。生到哪一土、什麼樣的品位,這是個人功行不相同,要靠你自己努力精進。

      下面是普應。普應當然是講上等功夫的人。定生慧,定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而能悟世間』,這個世間是講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不明瞭的,悟是明瞭,依正莊嚴統統明瞭。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說,十法界裡面的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瞭,這不是學的,不是在經教上學的,是你悟入佛境界。這個功夫,這個不動,或者這個三昧,這種功夫是高級的,不是凡聖同居土的,也不是方便有餘土的,他們還沒有這個能力,這是實報莊嚴土。

      『無邊悉調伏』,無邊悉調伏,這個話是什麼意思?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普應」,十法界的眾生有感,這個佛菩薩就來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有這個神通、能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現八相成道,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這個身相。佛身都能現,其他就不必說了,菩薩身、聲聞身、緣覺身、人天身、童男童女身,什麼身他都能現。所以我們要曉得,佛菩薩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有時候真的來試驗試驗我們,我們肉眼無知,常常得罪佛菩薩。

      早年,我的老師,是我在抗戰時期在國立第三中學念書,我們的校長周邦道先生。以後他在台灣,也住在台中,我跟李老師學教的時候,我們就常常見面。我的師母周夫人,她就是得罪了佛菩薩。抗戰勝利之後,他們住在南京,她住的房子很大,我曾經去看過。房子外面有庭院,真的有大門、二門,才到她居住的這個房子裡面。中國古人講的,大戶人家,庭院深深,大門跟她自己住的地方相去有相當的距離。這一天,周師母在家裡,忽然來了個出家人,化緣的。那個時候她不信佛,也沒接觸過佛法。我們師母心地非常慈悲,是標準的好人,我們同學沒有不讚歎的。她確實能夠捨己為人,對學生照顧得無微不至,我們是終身感激,念念不忘。在那個時代,我們很苦,她照顧我們,比自己父母還周到,這真正是令人終身不忘。

      看到這個出家人來化緣,化什麼?想化五斤香油。她沒有給他。沒給他,這和尚就走了。走了之後,她突然想起來,這和尚怎麼來的?我家院子這麼大,大門沒有開,他怎麼進來的?走了之後,不見了,門也沒有開,他怎麼走的?懷疑了好多年,解不開。到台中,遇到李老師,周老師、師母兩個人都常常聽李老師講經,都學佛了,皈依了。有一天就把這個事情問李老師,她說這怎麼回事情?李老師告訴她,那是九華山地藏菩薩化身,你跟佛法有緣,他來化緣你沒有能給他。她後悔得不得了!這是顯示出諸佛菩薩無時無處不現身,只是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不知道那是菩薩,等到你知道了,後悔莫及。不要說開智慧,連種一點福都沒種上。所以周師母以後終身念地藏菩薩,念《地藏菩薩本願經》。

      在台中那麼多年,她的大悲水是出了名的,真能治病。你拿一杯水,她拿在手上念三遍大悲咒,那個水就靈了。這個道理,我們從江本勝博士水結晶實驗裡面,我們得到證明。為什麼?師母是真正的大悲心,那不是假的。真實大悲心加持,所以這杯水管用。你自己念大悲咒,沒有大悲心,就不靈。要有大悲心,念大悲咒,這個咒就靈,不可思議。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法來度就用什麼方法。「無邊悉調伏」,無量無邊眾生沒有不受調伏的。調是對心,心開意解,開悟,覺悟了;伏是講行,所有煩惱都伏住,調伏是對解行的。這是這首偈的大意。

      我們看看,清涼大師後面有簡單的註解。「二我永亡,稱性不動」,這是理一心不亂。這個二我就是本經所說的「我」與「我所」。我不再分別、執著,我所有的也不再分別、執著,一切都隨緣,所以他才能到不動心,就是清淨心才能現前。「智周法界」,清淨心生智慧,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智周法界。「何有去來」,所以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上講的八不,完全契入,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他的智慧觀察一切眾生,能夠看到眾生過去世,阿羅漢能看到你過去世五百世,這五百世的因果他能看得出來,所以他說法契機。菩薩的境界就更高,你過去生中幾千世、幾萬世他都看清楚,他都明瞭,所以說法契機,眾生容易度。不像凡夫,凡夫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神通。

      現前眾生福薄,這是真的,佛菩薩在不在這個世間?也應化在這個世間。福薄,變成怎麼樣?變成不能說法。現在這個世間不能說真話,說真話人家罵你,人家不相信,毀謗你、侮辱你。大家都說假的,你也得要說假的。佛菩薩在這個時代教化眾生難,太難太難了!但是要幫助人,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我們要能夠接受,能讀聖賢書,還是可以找到適當的方法。譬如老子講,「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這句話對我們現前社會,真是非常切實的描繪。現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真的是很大的怨恨。這個怨恨怎麼能和解?聯合國和平組織針對這個事情做了幾十年,效果不彰。他沒有念過《老子》,老子講「和大怨」,眼前是和,簽了條約,放下武器,握手言和了,內心裡頭還有餘怨、餘恨沒了!這不是個好辦法。老子的話就這個意思。

      所以古德讀老子這段話之後,有很多人提出他的心得、他的見解。有人說,你只知道「和大怨」,化解這個大的怨恨,你沒有認真去反省、檢討這大怨從哪裡來的。就是你以大公無私的心行來調和,兩方面都接受了,兩方面都有餘怨,都有餘恨,這老子所說的。我們學佛、修道之人,對於問題的觀察比較深入。怨恨屬於貪瞋痴,怨恨絕對不離開貪瞋痴,怨恨生於情執,我們用佛法講,怨恨生於三毒。三毒從哪裡來的?三毒是迷失了心性,把自性本具戒定慧這三德迷了之後,就變成貪瞋痴三毒。這是我們學大乘教的人,佛在經上常講,我們才明瞭。要調解,把餘怨拔除,這才是好事,才真正和了,這不太容易!把人內心貪瞋痴給化解,轉變為戒定慧三德,這要靠什麼?這要靠講經說法才能辦得到。所以,「和大怨,必使無怨」,唯有提倡道德教育,神聖的教育。

      聯合國搞了這麼多年,這麼多人在搞,就是沒有把這個根本找出來,沒有從根本上下手。根本上下手,真的,今天講教育,真困難,教育全部崩潰。中國人是最重視教育,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正式制定教育政策。在諸子百家裡面細心的選擇,選出孔孟(就是儒家)做為國家教學的正統政策,國家認真的來推行。到漢明帝,佛教傳到中國來了,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社會上才有三教這個名詞,三教就是儒、釋、道,或者稱三家,或者稱三教。這個教就是我們今天講學派,還不是講宗教。宗教在中國這個名稱是很晚很晚,大概在清朝中葉才有宗教這個名詞。宗教是從外國傳來的,中國沒有。我聽老一輩的人講,宗教最初這個名詞傳到中國來,是從日本傳進來的,而日本是從西方傳進來,所以中國沒有宗教這個名詞。佛教裡本身稱宗教,但是跟現在這個宗教的定義完全不相同。佛家稱宗教,因為它有宗門、教下,所以稱「宗」,宗是專門講禪宗;「教」,禪宗之外的都叫教,都叫教下。所以這十個宗派,禪稱宗,其他九個都稱教,宗門、教下,不是現在宗教的意思。這些常識我們都要有。

      所以這個源,怨恨的來源,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迷失了自性。現在中國重視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從前是私塾,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現在我們講宗教教育,就是儒、釋、道三家的教育,這四種教育並行,社會安定,天下太平。今天在全世界,四種教育都沒有了,所以家不成家,國不像國,苦不堪言!我們生在這個亂世,史無前例。要想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除了宗教教育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所以我在全世界跟許多族群,也跟許多宗教,乃至於國家的領導人接觸,我是大力在勸導怎樣來推動宗教教育,希望宗教教育能夠再恢復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學校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樣子和平才能落實。所以我讀這首偈,我的感觸很深。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七首偈頌:

      【常樂觀寂滅,一相無有二,其心不增減,現無量神力。】

      前面一首,是講到心不動的時候,到寂靜的時候,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那是真實智慧。這首偈,是講清淨心能現無量的德能,神通、神力。有智慧、有能力,這才能幫助十法界苦難眾生。單單有慈悲心,想幫助一切眾生,沒有智慧、沒有能力,用盡了心思,收不到效果,所謂是徒勞而無功,這話古人說的。所以,要幫助苦難眾生,只有一個方法,自己認真修行。修行一定要依佛陀的教誨,不能有自己的意思,不能有違背。為什麼?自己全是妄想,全是錯誤,可是自己偏偏又不承認,對佛菩薩教誨又抱著一個半信半疑的態度,怎麼能有成就!有再大的好心,也成不了好事,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這首偈說的是「動寂無二德」,動寂不二。四句,前面三句「入寂」,後面一句「起用」,起用就是動;換句話說,前面三句是自受用,末後一句是他受用。必須自己有成就,才能幫助別人,這一定的道理,所以自受用這裡說得多。首先先決的條件,『常樂觀寂滅』,「常」是恆常,「樂」是愛好、喜歡,觀察「寂滅」。這就是我們一般常講好靜,喜歡清淨;心清淨,身清淨,生活環境清淨。心清淨,要少分別、少執著,把分別、執著要盡量的把它減少;身清淨,對於一切的染污要懂得遠離。

      所以修道的人,不僅僅是佛家,在中國,修道的道士,甚至於我們看看外國宗教。我有一年在洛杉磯一個廣播電台裡面,那邊同學邀請我參加座談會。有個基督教修道院的院長,帶了七、八個院士,開了一輛大車,他是聽到我的名,非常希望跟我見面。到洛杉磯來,也參加我們電視的討論會,我非常感動。我說你們開幾個鐘點的車?開八個鐘點,這個距離就相當遠。他們是住在鄉下,非常清淨,真正修道的都喜歡找一個清淨環境,遠離都市,遠離村莊。中國從前儒跟道家建道場,都找到深山,人跡不到。你要上那個山,山上有小路,你得要走路,至少要走兩、三個小時,你沒有那個耐心,你不願意到那裡去。兩、三個小時,是常常走山的人,普通一般人要三、四個小時,你才能到高山裡面看到他的道場。這是什麼?我們的身要遠離一切干擾,身寂靜,居住環境寂靜,喜歡清淨寂滅,容易修道。要是喜歡熱鬧,喜歡繁華,我們一般講這個人有紅塵福,沒有辦法修行;修行人要享清福,清福就是遠離繁華熱鬧的場所。

      「常樂」,就是非常喜歡,對於熱鬧繁華,人多事多,不歡喜,現在講,不能接受。歡喜清淨寂滅,這先決條件,我們說你這個心能不能靜得下來。一天不見人、不說話,你能做得到做不到?所以,住山、住茅蓬只有幾個人,言語確實少。沒有事情,大家見面合個掌,一句話不說,各人用各人的功夫。見面,合個掌,點點頭,有事情才講幾句話,長話短說,絕對沒有去聊天的,也沒有什麼研究討論的。難得,真正難得有一、兩個問題請教請教,很少!我住在台中跟李老師一個星期見三次面,一年當中難得有幾次有問題向他請教的,難得有幾次。

      所以,你的心常常在定中,你真修道。念念不要去想是非人我,不要去想五欲六塵,不要去想名聞利養,一切憂慮、牽掛、得失統統放下,只留一個阿彌陀佛。每天觀想阿彌陀佛,我們不是參禪,我們是念佛,我們也靜坐,我們靜坐念佛,憶佛、念佛。我們拜佛,我們觀看佛像,那是觀像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一天到晚除了睡覺之外,就幹這個事情。三、五個人在一起生活,互相照顧,互相勉勵,互相警策,好事!各個功夫都得力。所以,修行成敗的關鍵,實在講是你修學的心態,方法還是在其次。環境是緣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德行,德行從哪裡表現?言語少、妄想少、分別少、執著少,跟一切人和睦相處。

      下面這一句,『一相無有二,其心不增減』,你什麼時候能夠看到一切人一相、一切事一相、一切萬物一相,這個高明,這個功夫很容易得力。什麼叫「一相」?清涼大師有註解,「一相是表」,外表,「所謂無相。無二是遮,體不可分」。遮就是止的意思,一相是叫你觀,遮就是止,這就是叫你修止觀,有止有觀。觀一切法,怎麼會生一相?你要不會觀,你就用《金剛經》上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無相」,虛妄就是無相;或者「凡所有相,皆是夢幻泡影」,這是事實,這是真的,這是諸佛菩薩所見的。他見到這個是諸法實相,實相如是,我們應當要學習。

      特別是觀怨親平等,你遇到這個冤家對頭,宿世的餘怨。我們用老子的話來說,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餘怨,所以這一世因緣聚會碰頭了,芝麻粒的小事情,會起很大的衝突,這叫無緣無故。我們凡夫看是無緣無故,他自己也不曉得,實際上是什麼?過去生中的餘怨,只要一點點小事情引一引,火就發起來,就能把事情鬧僵了。這個事實真相,你看連美國預言家凱西,我們現在用他這個報告作英語課本,他說得好。世間所有一切人,在他一生當中,決定沒有突發的事情,沒有一樁事情是沒有原因的事情,統統與過去相關,與來世相關。所以我們常常要想到,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世麻煩很大,所以聰明人這個怨要把它化解。我們今天常常說消弭衝突,這是學校常常講的,從事於和平工作的這些教授。我不用消弭,我用「化解」,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我常講。

      可是最重要的,是怎樣化解我們宿世餘怨,把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這些冤家對頭、怨懟,怎麼能把這個問題化解?這個問題化解了,你才能幫助這個社會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如果內心這個問題不能化解,你有什麼力量化解別人的衝突?這就是我們在這個經上讀到的,你沒有智慧、你沒有德能,你就不能解決這個嚴重問題,和解兩方面的怨恨。小的怨恨,小的也是大怨恨,我們講殺父之仇;大的,大的是國與國,國與國的戰爭,你來調和。雖然調和了,都是表面的,餘怨在。過不了幾年,或者過個十年、二十年,這兩國又會爆發大戰,餘怨在!怎麼樣能把餘怨化解?所以要做這個大事情,先要把自己宿世的怨懟,這個餘怨化解掉。

      從哪裡化解起?先從自己本身化解。我要求對方化解,難,不容易,從我本身化解。本身要是化解了,對方見了面,他有餘怨,餘怨一定有挑釁,挑釁都是小事情。我們怎麼樣?一笑了之。不當回事情,不會因小事而惹成大的對立,造成大的誤會,就不會了。什麼事情一笑了之!尤其修學大乘的,一相無相,哪有不能化解的!真的化解掉了。「一相無有二,其心不增減」,不增不減,那個心就是正常的心,就是平等心;有增有減,就不平等,就不正常。必然是過去的餘怨,現在遇到這個緣,又發展成大的怨恨、大的衝突。

      中國諺語常講,這都是智慧的言語,「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是化餘怨的方法。是從自己本身做起,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做起,處事待人接物姿勢要低,惹起麻煩的時候,都是貢高我慢,所謂是不能忍讓。你只要能忍、能讓,什麼都化解了,再大的怨恨都化解;化解之後再見面,朋友了。對人,知道任何一個人都不是這一生,生生世世,不定在哪一世有緣又碰到一起。碰到一起,機緣也是不容易。我們曉得,人死了之後,輪迴有六道,到底到哪一道去,各人造的業不一樣。人道的壽命不長,其他任何一道,壽命都比人道長,要是走了不同的道,你想想看,什麼時候又搞到一道聚會?非常難得。過去世的極大的冤家,我們這一生碰到也要珍惜,好不容易遇到。何必要兩個作對,彼此兩方面都痛苦?為什麼不和解?我們互助合作,我們雙方都快樂!所以你總要想通,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最怕的是鑽牛角尖想不開,那就苦了。自己苦,也叫別人辛苦,這又何必!

      所以,「和大怨,不使有餘怨」,真的,只有覺悟,覺悟可貴。要求覺悟之道,佛法確實是第一法門。不是其他的沒有,其他的有,佛法講得多,佛法講得詳細,它有圓滿的理論,它有周詳的方法。理明白了,你的信心、願心建立。細密的方法懂得了,你知道怎樣去做。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就是真誠,真誠心起作用,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正覺,對別人就是慈悲。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那是完全講對人,處事待人接物要慈悲,要用最妥善的方法。人與人之相接,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姿勢愈低愈好,愈謙虛愈好。特別是言語、文字,常常是因為言語、文字讓別人產生誤會,結下的怨恨。今生的怨恨跟過去餘怨有密切關聯,現在的怨恨與來世的衝突又有密切的關係,今生的怨恨是因,來生的衝突一定有緣。緣、衝突,那是現行,講因緣果,現行是果,衝突爆發了。小衝突是兩個人,鬥爭;大衝突是兩個國家戰爭,絕對不是好事情。

      喜歡清淨的人,不容易衝突。能夠常常觀察諸法實相的人,心裡頭沒有餘怨,心地清淨,一片慈悲。他對於十法界裡面情形,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即使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也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決定尊重你,決定隨順你。我遇到一些靈媒,這鬼神附身的,也跟我透了一些訊息,我曾經跟諸位報告,因為經文講到「常數」跟「變數」,這講世界的災難。預言裡面講的常數,可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還有不少善人,真正在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能夠把這個災難推遲,能夠把這個災難化解。所以有很多預言不靈,不是沒有,不是不靈,這是常數裡頭有變數。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發心救苦救難,能不能做?能做。怎麼做法?認真的修行,認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德行,把自己修持的,如諸佛菩薩教誨,全都迴向給一切苦難眾生,真有用!

      所以,我看到江本勝博士,他們對琵琶湖的污水祈禱,三天之後,果然這個水就清淨了,我有很深的體會,這跟佛法講的完全相應,境隨心轉。我們以極善的心,這幾年我們提出純淨純善,做為我自己修行的目標。我也同時勉勵一切同學,我們共同向這個目標邁進,我們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十幾年前提出來,我依照這個目標修行。這十幾年之後,我們就更精簡了,從這個走上「純淨純善」,「不容毫分不淨夾雜,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心純淨,行純善。純到極處,就是一相無二相,其心不動搖,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常住真心」現前了。常住真心沒有生滅,常住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法性,就是法身,就是空寂。生滅都沒有,哪來的增減!它起作用的時候,展現出無量無邊的神通妙用。清涼在這裡註得很好,我們要常常觀察,一相無二相。尤其是無二說得好,無二,「體不可分」,體不可分就是同一個心現的,同一個識變的,阿賴耶識。

      末那、意識,一切眾生各個不相同。但是阿賴耶識跟前五識,一切眾生差別不大。最大的、最不同的就是第六、第七,第六是分別,第七是執著,這是一切眾生各個不相同。阿賴耶裡含藏種子,前五識說實實在在話是自性的反應,就跟水實驗結晶的反應是相同的,它沒有意識,它沒有末那識。那你問它有沒有阿賴耶?有!阿賴耶決定有,唯識所變,沒有阿賴耶識它從哪來的!它怎麼會變成這樣子!唯識所變。所以它有反應,我們以善心對它,對花草說,「我很喜歡你,我很愛你」,它每天就生長得很活潑、很美,它給你欣賞。你說,「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它就垂頭喪氣,精神就沒有了。所以,宇宙是活的,不是死的,整個宇宙是活活潑潑的,與我們思想、念頭感應道交。你看看,動物、植物、礦物跟我們都起感應道交,天地鬼神哪有不起感應道交的道理!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是最敏捷、最快速了。眾生有求是感,諸佛有應,有感就有應,『現無量神力』,感應那麼快速。實在講,十法界裡都離不開感應。

      這幾天,我們在《大藏經》查地獄,地獄裡面的現相是不是感應?是感應,惡業的感應,惡業業力變現出來的。天堂呢?天堂是自己善業變現出來的。實際上,自性空寂當中,哪裡有什麼天堂、地獄!古大德說得很清楚,「覺後空空無大千」,無大千就是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大千裡面就是包括六道跟十法界。這個東西本來沒有,是業力感應變現出來的,善業感應的三善道、感應的四聖法界;惡業感應的三惡道、感應的阿修羅道。雖然有這些相,能感的業力、所感的境界皆是虛妄,一念回心,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就像做夢一樣,一下醒來,夢中境界馬上沒有了。所以佛給我們講回頭是岸,你要知道回頭。

      「現無量神力」。他這個註解,後面我們也把它念一念,「又無二者」,這無二第二個解釋,「非對有說無也」,如果對有說無,這個有、無是相對的,此地無二不是相對的。無二,前面講的是一體,體不可分,不就是一體嗎?所以從體上講是一,不是二,相上看是二,體上是一,所以它不是有無,這個意思說說就行了。「觀無始終,故心不增減」,無始終就是超越時間。前面「一相無有二」,空間沒有了;「其心不增減」,時間沒有了。這是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的意思,正是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時間跟空間在某種條件之下等於零。這個時候什麼?這時候就是一相現前,一相是實相,一相就是一真法界。你只要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決定不會失去,那就恭喜你,我們俗話裡面講,你成佛了,你超凡入聖了。一得永遠不失,一覺永遠不再迷。

      這個事情自古以來,真的不少人疑惑,連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都疑惑。富樓那尊者曾經請教佛陀,他說我們凡夫修行,好不容易把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斷了,證得無上佛果。他說要請問世尊,成了佛之後,還會不會又起煩惱、又墮落?就是說,你得到無上菩提會不會還失掉,退失掉、退轉?佛舉了個比喻,好比真金在礦裡面,礦裡面那就像我們現在凡夫。礦比喻什麼?煩惱,真金比喻我們的佛性,我們的真如本性。多生多劫修行,就好像在冶煉,把礦沙冶煉,使沙子淘汰掉,就是把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去掉,淘汰掉,真金出現了,純金。煉成純金之後,佛說這個金不會再變成礦。用這個比喻來告訴他,成佛之後,絕對不會再墮落成凡夫。

      所以佛法裡面講三不退,三種不退都得到了是圓教初住菩薩,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是證三不退的菩薩;雖證三不退,不圓。淨土法門常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圓」這個字差別就太大了。在華嚴會上,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都是證三不退的菩薩,不能講圓。什麼人才講圓?七地菩薩才可以說圓,所以說圓證三不退是七地以上,七地以上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圓證三不退,這個道理我們要懂。這樁事情我們要特別珍惜,你要修其他的法門,真難!淨土法門一生可以成就,為什麼不幹!為什麼你還會受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的干擾?實在講它來干擾,是你有心接受,你才受干擾;你要是無心,什麼樣眼花撩亂也干擾不了你。古大德常常講「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那就是功夫。花花世界,沒事,一點不干擾。大災大難,整個地球崩潰了,與我不相干,於我一絲毫都損傷不了,那就是片葉不沾身。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真的是不退轉,一得永得,不會再失。

      「三輪之化,云無量力」。這後面「現無量神力」。什麼叫三輪?輪代表圓滿,可以說在一切形相當中,圓是最圓滿的。在大乘佛法裡,它代表空有不二,空有一如,就是此地講一相無二相。一相是什麼?圓心。二、三是什麼?圓周。圓周是動的,圓心不動;圓周有,圓心空,空有是一。用這個空寂代表真心、本體,圓周代表現相,宇宙是一體,一相無二相。這樣一來,一切萬物跟我是一體,還有什麼過不去的?還有什麼好分別的?我就是吃一點虧,上一點當,受一點冤屈,自己人!就好像是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相親相愛,這有什麼關係!互助合作,互相關懷,互相照顧,它自自然然,本來就是這樣,這是性德。我們今天性德迷失了,才講這些,覺悟了,還有這些廢話嗎?統統都沒有了。心清淨,口也清淨,口清淨是一句話都沒有,所以佛跟佛在一塊,絕對沒有一句話。

      三輪是身、語、意,這叫三輪。心跟宇宙、一切眾生合成一體;口決定是善言,給人說好話;身一定做好事,決定是利益一切眾生,我們現在講的捨己為人,肯定是這樣的。為什麼?人跟我是一,不是二。現在的現象,現在是人跟我是二,不是一,完全顛倒,完全錯誤,所以才搞的有糾紛,才搞的天下大亂。誰受苦?自己受苦,自作自受。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