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3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三二卷)  2002/6/10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732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剎體」偈頌最後一首:

      【或普賢菩薩,化現諸剎海,願力所莊嚴,一切皆殊妙。】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醒我們,這一首偈是「結歸普賢」。大概的意思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在中國佛法裡面以四大菩薩為代表。這裡面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那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的教誨。「佛陀」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換句話說,這是覺悟的教學、覺悟的教育。我們能夠這樣看、這樣去體會,就不會發生偏差,不會產生誤會。我們知道現在這個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政治領袖,他們都希望把這一個國家,這個世界、社會,治理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祥和,人民幸福,每一個領導人都有這樣的弘願。要這個弘願落實、兌現,一定要依靠聖賢的教育。提到聖賢的教育,又有許多人有疑惑、有忌諱,甚至於知道這個教育好,但是他不敢做。這是什麼原因?是他知道得不夠徹底、不夠透徹,這裡面還是有許許多多的誤會,才導致產生這種疑慮。我們看看古時候那些國家的領導人,他們理解的程度比現代人要深入,為什麼?他們曾經認真的學習過。以中國為例子,自古以來這些聖帝、賢王沒有一個不受儒家的教育,漢以後又接受到佛法的教育,所以他們有深刻的理解。

      我們在《十善業道經》前面一篇序文,我們把它當序文來看,實際上是雍正皇帝的上諭,他在這個經的前面寫了一篇文章。我們從這篇文章上能夠看得出來,雍正對於儒、釋、道,有非常正確清晰的認知,他提倡、他弘揚,他知道唯有聖賢的教育,才能夠幫助這個社會安定和平、幸福繁榮。從清朝滅亡之後,專制的時代更換為民主的時代,這是在歷史上,無論是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是一個很大的轉捩點。知識分子產生了一個錯覺,認為古老的東西不適合現代社會,不適合現代人的需要,應當全部的把它拋棄掉,一切以新的思潮、以西洋外國的思潮,做為新文化的主流。舊文化用了幾千年,說實在話沒有出毛病,新文化大家努力在學習、在提倡、在發揚光大,這個時間還不到一百年,現在弊端叢生,毛病百出,社會人心不安。不但不安,實實在在講,生活在恐懼的日子裡,生命、財產無時無刻不受到巨大的威脅。這個威脅來自於戰爭,每個人都擔心再有大戰爆發是毀滅性的。

      最近印度跟巴基斯坦的問題,一旦處理失當,這兩國要發生戰爭。我前幾天在新加坡聯合日報上看到的頭條新聞。科學家們預測,戰爭爆發第一輪就要死兩千多萬人,兩千多萬!後續還不知道這個災難延續到多大。如果這個戰爭漫延到整個世界,那就是第三次大戰爆發,沒有人不恐怖!盡全力來調停,希望這個戰爭不要爆發。問題能不能得到究竟圓滿的解決?難!太難!災難的原因到底在哪裡?知道的人不多,不是沒有,實在講不多。我們細心觀察,住在地球上的這些眾生還繼續不斷的在造業,惡業多,善業少。我們相信《太上感應篇》所說的:「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佛在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法唯心所造,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有人問我:「災難能不能化解?能不能夠消除?」古聖先賢都跟我們說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化解、可以消除。從哪裡化解?從哪裡消除?人心!人心如果都能夠思善,遠離十惡業,勤修十善業,這個境界立刻就轉變了。如果不知道斷惡修善,不知道改往修來,這個劫難是免不掉的。劫難是人心的感召,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大乘佛法的教學,我們要細心想一想,值不值得學、應不應該學?前面跟諸位說過,地藏菩薩教我們孝親尊師,觀音菩薩教導我們把孝親尊師發揚光大,孝順一切眾生,尊重一切眾生,承事一切眾生。文殊菩薩教導我們依智慧不依情識,依理智不用感情。普賢菩薩是把上面這三位菩薩的教學落實,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落實到我們的工作,落實到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想一想,這麼做好不好?有沒有必要?我們今天在《華嚴經》上看到華藏世界,在往生經裡面看到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都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多想一想!華藏世界好,極樂世界好,好在哪裡?這四位菩薩的教誨實現、落實了。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現前這個世間,我們住在這個世間,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我們不談,我們只看看皈依佛法的人、接受佛陀教誡的人。

      許多同學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出家的同學受了比丘戒、受了比丘尼戒,我們有沒有把菩薩的教誨落實?最基本的教誡:三皈、五戒、十善,我們有沒有認真的去奉行?我們學佛是真學佛還是假學佛?我們學佛的目的究竟在哪裡?自己總得清楚、總得明瞭。自己來到這個世間,過這幾十年,到底是為什麼?有沒有去想一想?不管你想得通想不通,你只要肯想就好。為什麼?肯想,這個人就可能覺悟。你肯想,在佛法裡面叫始覺,你開始覺悟了。你要是常常想、不斷的去想,你肯定會覺悟;然後你讀誦大乘,接受佛菩薩、接受聖賢的教育,你才能真正契入。如果想都不想這些問題,在日常生活當中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違背經教,這個苦難是沒有法子避免的,苦難一定會來的。

      這一段經文以及往後,清涼大師都說得很好,「唯明淨剎」,經上所說的境界都是說佛菩薩的淨土。最低的層次,四聖法界,這個地方不是六道的境界。我們學了,有沒有好處?如果沒有好處,我們學它幹什麼!好處,好處在哪裡?我們可以說是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沒有漏掉,處處都回歸到我們現實生活,希望我們學習這個經典對我們現實的生活能有所幫助。我們一定要學地藏的孝親尊師,一定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一定要學文殊菩薩的智慧,要學普賢菩薩的真幹、實幹;沒有普賢菩薩的實踐、落實,那全都是空的。所以,最後結歸到普賢,普賢是真幹。

      『化現諸剎海』,我們知道普賢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普賢菩薩也遍一切處。不但是普賢菩薩遍一切處,地藏、觀音、文殊又何嘗不是遍一切處?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而我們自己是麻木不仁,失去知覺,所以對於佛菩薩的化現不見不聞。在面前不見不聞,你說這是多麼可惜!什麼時候我們覺悟、我們回頭了,我們就體會到菩薩真實的教誨,我們跟諸佛菩薩慈悲真實的教誨起了感應的作用,自自然然就得受用。受用之中最重要的,自己要發願,自己的願力跟菩薩的願力、跟如來的願力要能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得到佛菩薩加持」。得到加持真正的祕訣就是心跟佛菩薩的心相同,願跟佛菩薩的願相同,行跟佛菩薩的行相同,這是獲得加持必須具備的條件。不具備條件而希求佛菩薩加持,不可能的!沒這個道理。

      但是我們也曾經看過、曾經聽到過,好像這個人不具足這些條件也得佛菩薩加持,這是怎麼回事情?說實在話,那是我們粗心大意,我們看走了眼。這一位得佛菩薩加持的人,他確實有感,佛菩薩有應。可能他這個感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感?過去生中善根所感。過去生中善根深厚,他自己沒有覺得,但是他善根發現,並不是很強烈,所以他自己不曉得,佛菩薩知道。我們又如何能認識他的善根發現?這個人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也沒有學過佛法,也沒有參與過佛法任何的活動,怎樣我們能夠體會到他有善根?偶然之間遇到這個緣分,接觸到佛法,他就能信、他就能理解,我們曉得這是他過去累世善根福德的現前。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現前,偶然的接觸,他怎麼會懂?

      這個例子最明顯的,是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靠勞力謀生。在那個時代每天上山砍柴,挑到城市裡面來賣。賣的錢買一點米回家去供養母親,過這麼苦的生活。賣柴之後離開,偶然聽到人念《金剛經》,他一聽他就懂,他就明白了,這就是過去生中善根現行。我們常常講緣成熟了,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過去生中都有善根、福德,緣那不定什麼時候,緣有時節因緣,早了也不行,遲了也不行,剛好在那個時候,這個佛菩薩照顧。我在年輕的時候,排斥佛教,我接觸過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很歡喜;沒有接觸佛教,沒有聽過佛教裡面講經說法,沒聽過!在台灣遇到方東美先生,他給我介紹,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他說:「佛經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聽了非常驚訝!平常完全疏忽了,真正叫做當面錯過。他這一提醒,我對於佛教看法、想法做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才開始,那個時候講逛寺廟。

      逛寺廟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在找經典,只有寺廟裡頭收藏著佛教的經典。找經典,向寺廟借經典來看。這都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被人一點醒,它就起作用,緣成熟了。接觸之後,求善知識的念頭就生起來了。佛經很深,初學很困難,看不懂,但是我們聽老師這麼說過,這裡頭是世界最高的哲學,哲學是智慧,那就是說這裡頭有最高的智慧。我們得找一個人能幫助我、能指點我,這都是可遇不可求。我遇到了章嘉大師,二十六歲、二十七歲、二十八歲,這三年承蒙大師的教誨,奠定修學的基礎。三年之後大師往生,我失去一個好的老師。但是過了一年,我有緣認識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都是佛菩薩安排的。我能夠在台中住十年,親近李老師,就跟《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上講的一樣,「從明師受戒」。漸漸的契入,漸漸體會到這個世間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都在冥冥當中加持。

      所以,這個世界還不至於真的到了末日。大災難是肯定有,但是不是末日。其他宗教裡講世界末日,佛法裡頭不是的,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依照中國古大德的說法,今年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三千零二十幾年,一萬二千年才過三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哪裡是末日?但是大災難是不能夠避免的,這個災難是「唯人自召」。災難的根由是我們把佛菩薩聖賢教誨拋棄掉,倫理、道德沒有了。現在做父母的不教子女,做老師的不教學生,我講這個不教,是倫理道德不教了。做父母、做老師自己本身,很多人也不學了,也都不要了。社會的秩序亂了,標準沒有了,天下大亂。所以我常常講,諸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誨,那是性德,所謂性德就是自然的德行、自然的原則、自然的秩序,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制定的,是自然的,自性法爾如是。覺悟的人,隨順自性;迷惑的人,違背自性。我們講自性,有些人難懂,我們把它換一下,覺悟的人,他隨順自然、回歸自然;迷惑的人,違背自然,他隨順自己的知見。問題就在這個地方,我們應當深思。覺悟眾生他們的生活環境,《華嚴經》這一大段統統都是講的,清涼講「淨剎」,淨剎就是覺悟人的生活環境、修學環境。佛菩薩化現,佛菩薩『願力所莊嚴』,所以『一切皆殊妙』,殊勝、微妙,在六道裡頭找不到的。

      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但是必須要記住,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學習要真正能成就,一定要放棄自己的成見,一定要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這是真正學佛。道場、善友是我們修學的助緣,不能缺少的;成不成功的關鍵,關鍵在自己的認知,用佛法的術語來說,關鍵在自己的信解行證,不在別的。學佛第一個階段,初學要接受經教。佛法是先解後行,就像走路一樣,先要認識路,然後你才能走路。你要不認識路,你走到哪裡去?所以首先你要認識方向,要認識道路。認識方向、認識道路,這是經教。多學經教、多聽經教,這個路子方向、目標,我很清楚,我一點都不迷惑,我走這個路子會走得很快樂,會有進步。如果方向目標、道路都不認識,你走得很辛苦,愈走愈迷惑,人會退轉,甚至到最後不相信。由此可知,初學佛的人要親近善知識,要好好的來學經教。但是在太平盛世沒問題,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花個十幾、二十年、三十年學教,有時間。真正修行,能夠有個三年、五年、十年,足夠了!諸位要知道,佛法確確實實是知難行易。知真難,行不難。你不能行是因為你不知道,你知道得不夠透徹。

      我們在澳洲這個地區,此地立了一個淨宗學會,著重在行門;我們在圖文巴山上,諸位也曾經去看過,那一邊我們立了一個淨宗學院,著重在解門。那個地方是以研習經教為主,這個地方是以精進念佛為主,我們這兩個地方合起來,淨宗的道風、學風才完整。此地總幹事邱居士來問我,應該怎樣來修學?我跟他講得很清楚,這個道場應當要效法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在蘇州建立的靈巖山寺,純粹淨宗道場,提倡專修。一門深入,一句佛號念到底!當年印祖在世指導這個道場,這個道場不講經、不做法會,沒有經懺佛事,常年佛七。常年佛七就是天天都是打佛七,佛七不間斷。在佛七當中偶爾講一點開示,開示的時間都很短。

      一般講開示最長不能超過十五分鐘,為什麼?人家要念佛,你講開示是打閒岔。開示在什麼時候講?大眾念佛的時候有疑惑,遇到困難,這個時候幫助他解決困難。解決困難只要幾句話,提醒他、警策他,而不是障礙他。打佛七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是以這個為目的。你夾雜著這些開示、夾雜著經典進去,就把你這個目的破壞了。所以你打佛七,到底是為什麼?我為的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彌陀經》上講的,那就不能打閒岔。真正用功的道場,決定不能說話。所以我在古晉建個道場,派悟忍法師到那邊去帶領大家,我教他只有一句話:不講話。上山就不講話,你講話的時候下山去。不講話,他心定,功夫才能成片,才能得念佛三昧;雜心閒話,一天到晚在那裡「口念彌陀心散亂」,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五段「剎莊嚴中」: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應知世界海有種種莊嚴。】

      下面也舉了十句。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說明,這也是「唯明淨剎」,都是菩薩的淨土。這十句裡面,或者是以「寶」為莊嚴,莊嚴是我們世間人常講的美好,是一般世間人所喜愛的,以寶為莊嚴。或者以「人」為莊嚴,人,諸佛如來是人,諸大菩薩是人,佛菩薩所在之處,焉得不莊嚴?佛菩薩,一切眾生都歡喜、敬仰,這是莊嚴。再其次的,「法」莊嚴,這個地方有講經說法,說希有大乘的經論,這是法莊嚴。再其次是「修行」,這個地方有真正修行人,不論他是依照哪個方法來修,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他在這裡修學某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能夠證得希有殊勝的果德,這是莊嚴。我們世間一般人常講,某個地方有得道的高人,這個高人或者是出家、或者是在家居士,真正修行得道證果,這是莊嚴,真是希有無比的莊嚴!或者是諸佛菩薩「示現」,教化眾生,消除世間的劫難,給這個世間帶來安定和平,帶來善因善果。由此可知,莊嚴有種種,這世界還有種種莊嚴。

      諸佛菩薩淨土的莊嚴,種種莊嚴具足。在我們這個世間可能有一樣兩樣,有時候沒有。像現在這個世間,幾幾乎乎一種我們都看不到,也許在世俗裡面只能夠看到七寶莊嚴。我們在許多大城市觀光旅遊的地區,看到許多的建築,建築得富麗堂皇,那是屬於以寶為嚴。這個地方沒有聽說有聖賢人出世,人的莊嚴沒有了,法的莊嚴、正法莊嚴也沒有,這些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真正的莊嚴,是令我們得真實殊勝的利益,所謂是真善美慧,而絕對不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為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只在這一世,來世怎麼辦?這個東西帶不去的!佛在經教裡面說得很多,帶不去的都是假的,假的不能放在心上。真正聰明人、覺悟的人,要把什麼放在心上?帶得去的,生生世世有受用。帶得去的是什麼?覺悟,覺悟能帶得去;佛法裡面講,功德能帶得去。福德雖然也能帶得去,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所以佛法不重視福德。佛法重視定慧,重視戒定慧。戒必須跟定慧連起來,這是佛法重視的;如果單單有戒沒有定慧,這個戒是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六道。

      因戒得定,定能超越輪迴,那也要有相當的定功,大乘經上常講的九次第定。阿羅漢要超出三界,三界最高的是無色界,無色界修的是四禪八定,所以到第九個層次的定功,超越了!八定沒有超越。如果慧要是開了,問題解決了,不但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慧破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佛法修學總的目標是要開智慧,破迷開悟。唯有開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智慧不開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念佛堂,念佛堂是幹什麼的?念佛堂是修定的,因定開慧。你在念佛堂念佛得到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上、中、下三品,下品的念佛三昧,一般淨宗的人講功夫成片。能夠得功夫成片,不錯了,雖然沒有開悟,但是肯定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很不錯了!念佛三昧中品的,是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他的修證功夫相等於阿羅漢、辟支佛,跟他們相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不是凡聖同居土。如果念佛念到上品的念佛三昧,那是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是破無明、證法身,你已經是法身菩薩,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

      我們要問,實際上有很多同修曾經問過我:「我們念佛能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佛法裡面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善導大師說得好,三輩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關鍵是緣!你在這一生當中遇到的緣殊勝,實報土上上品往生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遇不到這樣殊勝的緣,真正念佛人,凡聖同居土往生的多!由此可知,四土、三輩、九品,都是決定在自己功夫。功夫如何得力?得力要放得下,要把這個世緣真正能放下。世緣不放下不行,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宗派法門很多,你要統統能放下,一門深入。我專修淨土,我依什麼?依一部經,專!《彌陀經》也好,《無量壽經》也好,我就依一部經,我一生就念一部經、就學一部經,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了。二六時中,我心裡頭的佛號不間斷,除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樣去念才如法,才真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這樣念佛、這樣用功,用上個幾年,或者十幾年之後,你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那一定跟大勢至菩薩所說的結果一樣,「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果報!你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往生你就有把握,這個要緊!

      道場,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今天如法的道場不容易,到哪裡去找?所以我才在古晉建這個道場,古晉的環境好,是山上海拔一千公尺,你要想下山沒有交通工具,你上去的時候你下不來。在山上附近,不要說是鄉鎮,連村莊都沒有,所以跟外面完全隔絕了。在這山上念佛,這是最好的環境,你到哪裡去找!你要珍惜這個環境,你要好好用功。用功是上山之後一個妄念都沒有,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所以我要求在山上修行的人止語,上山就止語,不說話。山上沒有電視,山上沒有電話,跟外面的往來統統斷絕,你在這個山上念七天。我們希望將來山上道場建好之後,也跟這邊一樣,一年辦四次佛七。一期佛七就是十個佛七連在一起,一期佛七,七十天;一年辦四次,每一季辦一次。這七十天不能講話,這是外表,希望真正這七十天沒有雜念,一個妄念都沒有,見人都不要打招呼,都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你真會成就!這七十天大家在一起依眾靠眾,你的衣食住行,常住來照顧你,來護你的法,你一定要有成就。

      我在建立道場設想當中,到山上念佛是分為兩個班,一個班就是專門念佛的,這是屬於老同修,對淨宗沒有懷疑了,萬緣放下,止語七十天不講話,不起心、不動念,一句佛號念到底。另外一個班是短期的,他沒有辦法在這邊住七十天,他隨著參學,這個跟他們不能住在一起,分開來住。這一組只有進念佛堂的時候止語,離開念佛堂的時候你可以說話,如果你有疑惑你也可以聽經。聽經我們那邊有四個教室,你想聽什麼經你可以選擇,我們用錄相帶播放。所以你想聽經的時候可以聽經,你想念佛的時候可以進念佛堂,這是給你的方便。我們念佛堂大概還要兩、三個月才能夠完工,完工之後我們用一年的時間來做試驗,看看這兩個方法可不可行,將來是不是只選擇一種。如果真正想聽經、想學教,到澳洲來;一心念佛的,到古晉去。完全純一,這樣子管理也比較方便,我們想試試,試行一年,在這裡細心去觀察效果,最後我們來決定怎麼作法。

      這是講道場的莊嚴,剎莊嚴就是道場莊嚴。我們講修學的好環境,實實在在不可多得,人在生生世世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遇到好的修行道場、好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不容易!這三者都具足,那是你真實的大福報!所以在今天確確實實這些道場不容易遇到,那怎麼辦?你一定要有智慧,你自己要學著能轉境界。家庭是道場,真修行可以。聽經,我們現在講經都用網路來傳遞,你拿到我們的網址,你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你只要有電腦,你都可以收聽、收看。初學的人要聽經,真正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放得下。聽經是屬於看破,看破這兩個的意思就是明暸,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明白、搞清楚了,世出世間這一切諸法你才能放得下,真的放下!我常常勸勉同學們,要放下自私自利,這是煩惱、生死、六道輪迴的根,根本的根本,我們要從這個地方把這個根本剷除,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我們的心就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智慧能成就你的道業,能解決一切問題,自利利他需要靠真實智慧,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看到世間許許多多的學人,根性不相同、志趣不相同、愛好不相同,所以修學法門不一樣,這是各個人的根性不相同。佛菩薩大慈大悲,為了適應各個不同的眾生,開無量法門來接引一切眾生,這就是佛門裡頭常說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我們不能不曉得。但是,這麼多法門當中,如何來選擇?那是大學問,這不是容易的事情。當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選擇,我們要靠老師。但是對老師要有信心,對老師沒有信心,老師替我們選擇,我們不相信、我們不想學,這就難了。對老師有信心,依照老師所指導的,我們可以說絕大多數都是信疑參半;相信老師,但是也不完全,自己總是在探索、在試驗,這是好事情。在這裡面如果真用功,確實你的智慧慢慢增長。智慧現前之後,你就有決斷的能力。我跟老師的時候,老師勸我修淨土法門,勸我學印光法師,我實在講半信半疑。印光法師的《文鈔》我讀了,我對淨土有信心了,但是對經教的興趣非常濃厚,對於淨宗並不專心,沒有死心塌地來學這個法門。老師也非常高明,我喜歡學經教,幫助我。到我自己講經,講了有二、三十年,智慧慢慢開了一點,才知道淨土殊勝。老師給我介紹我還不相信,一定要自己認知。

      我從什麼地方知道淨土殊勝?從《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大論裡面看到了。尤其是《華嚴》,文殊、普賢、法身菩薩,統統都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讓我看到非常驚訝,我在《華嚴經》上搞清楚了。法身菩薩修行登地了,經上講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等覺,這十一個位次,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回事情。那就是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你的最後歸宿是華藏世界,在華藏世界再去修。華藏世界是從圓教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三十個位次要修多久?一個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到第二個阿僧祇劫就登地,登地修什麼法門?一定是跟著文殊、普賢修念佛法門。從初地修到七地,又是一個阿僧祇劫;從八地修到十地,又是一個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我們講的,你要以為是對我們講的,你錯了!對什麼人講的?對圓教初住菩薩講的,也就是我們一般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作佛」,那個佛是圓教初住。從那一天開始,你要證得法雲地的果位,需要三個阿僧祇劫,《華嚴經》上的境界!你在華藏世界修。如果你要到極樂世界修,那就快了,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很快你就成就。所以「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是這麼個道理!

      我在楞嚴會上看到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一般人看到只是一個特別法門,把大勢至菩薩真的疏忽掉了,粗心大意!大勢至這個念佛法門,是普遍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之機,這才叫做法門廣大,無與倫比,沒有能比得上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適合娑婆世界眾生根機,它不是適合盡法界虛空界,不是的,適合這個地區。我差不多是搞了三十年的時間,才肯定、才回頭。爾後,無論人家找我講什麼樣的經論,我統統是會歸到淨土,真的是懂得古人所講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所以我常常講,我不是一個好學生,如果是好學生,當年對老師的話百分之百的服從,我就省了三十年的冤枉路,我的境界不只現在這個樣子。是信不過老師,一定要自己親證這個境界,費這麼多的時間、費了這麼多的精力,回過頭來還是走老師的路子。這一下踏實了,對於老師的指導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

      你們今天聽我的,聽我講經,如果像我跟李老師、跟章嘉大師一樣的態度,那你們還要用三十年的功夫,你才能相信。但是這三十年的功夫,說實在話也不算是太長,三十年功夫你能不能真正契入境界,對於淨土法門深信不疑?這不敢說,想想實在是不容易!但是佛法大慈大悲,它是長時間的教學,你這一生不相信沒關係,來生再來吧!來生還不行,後生再來吧!佛幫助一切眾生是生生世世。在整個佛法裡面來講,無量劫之後得度也不算遲,無量劫比起無盡的時空,那還是很有限的。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佛法慈悲,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清涼在註解裡面,末後還有一句,「示現融攝」,那也是莊嚴國土。有真正覺悟的人,在這個世間示現、表演,用種種不同的方式幫助世間人斷惡修善,幫助世間人破迷開悟,這個很難得,這也是莊嚴。像中國在隋唐時代,佛法最盛的時期,你看看當年大小乘十個宗派,十個宗派的祖師大德幾乎是同時出現在世間,那就是清涼所講的「示現融攝」的莊嚴,在中國佛教史裡面稱之為黃金時代。世間法裡面,像先秦諸子,真是百家爭鳴,賢人、學者幾乎也同時在那個時代出現。這個在文化史上來講,可以說是空前絕後,過去沒有過,往後這兩千年當中也沒有出現過。在印度,釋迦牟尼佛出現的那個時代,印度的宗教非常發達,宗教裡面這些聖哲,幾乎也是在那個時代都出現了。這在佛法裡面講,「時節因緣」,呈現出無比的莊嚴!

      總而言之,總總莊嚴不外乎三類,一類是物質,處所的莊嚴;一類是人,修行、證果,就是世間道德之人多,這是世間的莊嚴;第三種是法門,法門流布。但是這三種,在佛法裡面莊嚴的標準,不能離開清淨,清淨才是真正莊嚴,清淨平等。如果沒有清淨、沒有平等,那是濁世,那個莊嚴不是佛菩薩的莊嚴,那個莊嚴是世法的莊嚴。世法是不清淨的、是染污的,這一點我們必須辨別清楚。現在我們可以讀經文,經文裡面第一句,這一共有十句。

      【所謂或以一切莊嚴具中出上妙雲莊嚴。】

      這一句就是講的物質莊嚴,佛經裡面稱之為眾寶莊嚴。『或以』,這是不定的詞句,諸佛菩薩剎土無量無邊,有些剎土裡面有這種莊嚴。『一切莊嚴具中』,說到「莊嚴具」,我們就曉得是物質,哪些莊嚴具?佛門裡面最常說的,幢幡、寶蓋,這是莊嚴具,包括宮殿、樓閣,這都是莊嚴具。這些莊嚴具裡面,出現『上妙雲莊嚴』,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幢幡、寶蓋放光,光跟雲形象差不多,光中它變化。我們在讚佛偈裡面念到:光中化佛、光中化菩薩,這是屬於「上妙雲莊嚴」。雲是形容詞,是表法,表法這些境界非有非無,我們一定要懂。非無,我們可以受用;非有,不能執著。這是佛菩薩的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當然更沒有妄想,可以欣賞。就像我們有一些文人雅士,欣賞山光水色大自然之美,現在我們講旅遊、觀光。大自然的美,你可以欣賞,怡情悅性。你能不能佔有?不能佔有。

      特別是我們欣賞的晚霞,或者是早晨你看到太陽,旭日上升,光彩之美你可以欣賞,你能不能得到?不能得到。不能得到,現在人還非想得到不可,用什麼方法?用錄相。錄回來之後,可以常常放出來欣賞。所以錄相,這不是佛菩薩,佛菩薩不錄相,佛菩薩只是現前的欣賞,不著相!這是對的。我們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凡夫是著相,錯就錯在這裡。著相,生煩惱;不著相,生智慧,那個果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從欣賞大自然之美,夜晚欣賞太空、星星、月亮之美,你從這裡去體會,星光月色可以欣賞,不可以得,然後從這個地方得到啟示。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你就懂得:我可以受用,我不可以佔有,甚至於我不可以控制,你就得自在,你就得解脫。法身、般若、解脫,你為什麼得不到?是因為你常常有控制的念頭,你常常有佔有的念頭,你就沒有辦法得自在,法身、般若你就沒有分。如果什麼時候你真正覺悟:我可以受用,我可以欣賞,我決定沒有控制、佔有的念頭,那你跟佛菩薩沒有兩樣!這是我們要覺悟的、要學習的。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