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8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八二卷)  2002/7/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82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學習「華藏世界品」,風輪偈頌的第二首:

      【廣大悲雲遍一切。捨身無量等剎塵。以昔劫海修行力。今此世界無諸垢。】

      經文意思很深很廣,正說是講整個的華藏世界。我們學習,一定從最小的地方做起,像一個家庭,一個道場,這個家庭小道場怎樣能夠做到清淨莊嚴?這一首偈就教導我們,在家庭裡面最重要的是家長,家長是一家的表率,兒女從小看父母長大的,兒童的模仿力量非常強,這就是所謂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習慣,這叫家教。所以做父母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有警覺,這是下一代的榜樣,凡是不善的、不利的,決定不能在兒女面前表現。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很隨便,無意,小孩有心,他這個印象落下去了。

      在團體裡面,團體的領導人,我們這個學會會長是領導人,領導人就跟家庭裡面家長一樣,我要這個團體好,首先自己要好,這個團體上上下下都看著你,你是個榜樣。我們前幾年,每個月到香港來講經,時間雖然不長,我們的總標題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所以領導人就是要作師作模範。這個影響力很深很遠,不僅僅是這一個道場的好樣子,你要曉得這個道場做出了典型,做出了模範,會影響別的道場,那是無量的功德。你為這個世間所有學佛人嚮往的中心,想看看學佛的樣子,一定到你這裡來學,一定來看看你,你是榜樣,你是典型,你想想看這多重要。所以我們自己本身要學得像,要像佛菩薩那麼樣的清淨,要像佛菩薩那麼樣的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清淨平等就是大,大慈大悲。大是什麼意思?你的慈悲是清淨的,你的慈悲是平等的,這個叫榜樣,這個叫典型。修自己就是住持正法,修自己就是莊嚴國土,我們對於自己起心動念,怎麼能不檢點?怎麼能不留意?

      古大德常常教誨我們,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我們凡夫不知道是非善惡的標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既然主持這個道場,那就不能不把是非善惡的標準搞清楚;我要不搞清楚,我怎麼能教別人?道場在這個地區,這個地區眾生能不能得佛法利益,完全是這一個領導人,是他的責任,教化功德是他,不是別人。他要懂得教化,不需要自己親自去教學,就像一個學校,他做校長,校長不一定跟學生上課。但是他負的是教學的總責任,教學計劃是他安排的,課程是他安排的,老師是他聘請的,他聘請老師來執行他的教學,幫他教學。

      所以佛門裡面一個道場的主持稱和尚,別的人不能稱和尚,和尚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親教師,就是他親自主持教學的人。他所聘請來幫助他的,真正給他上課的,阿闍梨,不能稱和尚,稱阿闍梨。我們在這一個道場,這個道場領導人,會長是個居士,他在這個地方,他稱和尚;我們在此地,我們不能稱和尚。現在一般社會對這些稱呼已經不懂了,所以搞錯了。古人懂得,哪一個負責主持會務、教學,這個人是和尚。

      出家人在這個會裡面講經說法,是會長聘請來的,禮請來的,這個出家人在此地也是阿闍梨的身分,那要稱他和尚是對他尊敬,他在此地不是和尚身分。也就是說,像學校裡面,學校校長是和尚,校長聘請所有的教授都是阿闍梨。佛法這個名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和尚負總責任,教育的成功,功德是和尚的;教育失敗,過失是和尚的。教員只負責這個課程,只把這門課程教好,他就沒有事了,其他的不是他的事情,他無需要過問。請你來上國文課,你把國文課上好就行了;請你來講這部經,你把這部經講好就可以了。

      對佛法負責任,對眾生負責任,對社會負責任是會長,不關教員。教員是會長請的,你覺得他不合適,你解聘不要再聘請他了;你覺得他教得不錯,教得很好,你可以繼續聘請他。在一般,過去我在台灣的時間比較久,在台灣學校也教過書,台灣學校教員跟學校聘約是一年,這一年教得不錯,下一年學校還需要你,它又送一張聘書給你。一年是一屆,聘約是一年。在外國學校裡頭有三年的,三年期滿,如果學校還繼續要聘請你,就繼續再聘;如果不聘,三年就期滿了,你就離開了。所以教員的這個責任很小,他只是一個科目,校長責任大。

      佛法的興衰,不在講經說法的法師,在道場的住持。道場住持如果是真正明達,真正能夠負起教化一方的使命,他一定會去找好的教員,找好的助手。看我們的道場道風學風,像淨土宗,我們都是修淨土的,一定去禮請對於淨土經教有修有學的這些大德們,無論是在家出家,請他來講經。這個領導人(會長),他有很多事務上的事情,他要管理,他要應付,他沒有時間,他一定要請這些大德善知識來教化這一方的信徒,教化這一方的眾生,這是他的責任。他要沒有盡到責任,這是他的過失。就好像一個好的校長,他為了學生,培養優秀的學生,他一定去聘請很好的老師,每一個學科都會聘請到對於這個學科有專長的老師來教導,學生成績優異,這個校長辦學成功了。所以學生感激是感激校長,政府社會的獎勵也是獎勵校長,不是教員,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在這個地方學習。

      教育是長時間的,永遠沒有間斷的。佛法的教育,生生世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是佛法教育。你修行成佛了,成佛之後,倒駕慈航來教化眾生,這個裡面個人的緣分不一樣。要知道,做一個道場的主人,一個道場的領導人,那很了不起,福慧具足!他有大福報,他有大智慧,道場底下的工作人員,我們一般講常住執事,他們所修的總比不上會長,會長福慧具足。他所領導的這個班子,這些執事,有的人福多慧少,有的人慧多福少,慧多福少的當教員,福多慧少的當執事,福慧具足的當住持。這個道場怎麼會不興旺!

      但是世出世間的事業,一定要知道,自己做得再好,如果後繼無人,自己將來往生了,這個道場就衰敗了,你住持這個道場的成績等於零,一代就完了。你看看世間法裡面,我們看每一個朝代的帝王,你看開國的帝王,他一登基,第一樁事,大事,是什麼事?立太子,培養接班的人。這個事業生生世世永遠傳下去,叫大事業。所以佛門裡面,真正有修有證的這些大德們,他們要傳法,同樣道理,培養法子。古時候,培養的方法是在講經說法裡面去發現,聽眾裡面,在這個裡面去發現。觀察聽眾,無論在家出家,頭一個是道德,有道德,有智慧。這個智慧裡面要觀察,第一個是記憶力,第二個是理解力,記憶力好,理解力好,又有德行,方丈和尚會把他選拔出來,培養他做接班人。你們要讀《禪林寶訓》就看出來了,古人對於接班人的培養是怎樣的用心,怎樣的護持。這個是續佛慧命大事業,弘法利生是小事業,續佛慧命是大事業。在我們佛門裡頭,你看每一個宗派代代都有傳人,傳人是這樣培養的。

      在過去祖師大德們,雖然他住持這一個道場,大部分他自己也講經,那是大的叢林。大叢林跟大學一樣,它不只一個講堂,它有好幾個講堂,他請了很多法師,這個法師的名義叫首座和尚,代表方丈分座講經。就好像我們教室很多,開幾門功課,學生專修,由首座和尚來代表方丈和尚來教導他。首座也是阿闍梨的身分,就像大學裡面的指導教授。他不是校長,是指導教授,這個身分地位也非常高。要培養人才,從前沒有辦培訓班,沒有辦佛學院,代代傳人是從聽眾裡面選拔出來的,選拔出來訓練他。

      最後一個階段分座講經,我們今天講的覆講,講小座,聽老師講了兩個小時,到第二天早晨,被選拔的學生,上台把昨天老師所講的重複講一遍。所以他的記憶力要好,要記得住,要能理解。因為那個時候,你沒有什麼參考資料,你只有寫筆記。不像現在有錄音、有錄相,你還可以能夠多聽幾遍。從前沒有,完全靠自己記憶。所以記憶力不好,理解力不好,沒有辦法學經教。但是老師最重要的還是重視你的德行,這是第一個條件。沒有德行,雖然記憶好、理解力好也不會取你的,第一個重德行。

      世出世間法都是如此。孔老夫教學四個科目,頭一個就是德行,第二語言,第三政事,第四文學,夫子當時教導的四個科目。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把德行排列在第一。我們現在的觀察,現在標準降低了,至少你要觀察這個學生,他守不守規矩,守不守法,在佛法裡面講,他持不持戒。但是現在一般道場,方丈住持自己本身做不到,他不敢要求別人,這是我們佛門這個水平素質一落千丈的因素。

      今天真正大善知識,無論出家在家要救救佛教,你要發這個心,你要挽救。挽救從哪裡救起?從德行救起。中國江澤民先生提倡以德治國,我們今天佛門也要重視這一個指導原則,以德興教;沒有德,佛教永遠不會振興起來。佛家的德就是戒律,所以我們今天自己要學,那個受戒是形式。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導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特別在這個時代教導我的一個原理原則。戒律我們怎樣去修?學一條做到一條,真正做到,這一條就受了。

      不殺生的戒,不但對一切動物不能夠殺害,連傷害牠的念頭都不起,決不令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這都包括在不殺生這一條裡頭。眾生因我而起煩惱,我就錯了,大經裡頭佛常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縱然不能夠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至少不能叫人生煩惱。如果人家看我不順眼,看我就生煩惱,我看到他,趕緊躲避過去。為什麼?不讓他生煩惱。我們有沒有做到?所以哪裡會有一個念頭去障礙別人,去破壞別人的善事善行,不可能!別人對我不好,我要持戒,要忍辱,修忍辱波羅蜜,修持戒波羅蜜,不可以報復,這是持戒;不能夠有絲毫怨恨的心、怨恨的念頭,那是忍辱。如果我們做不到,那就犯戒了,就破戒了,德行就欠缺了,你怎麼能成就?

      《十善業道經》上,最重要、最精彩的教導,佛講「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何等為一?謂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後面還教導我們「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樣你的善法念念圓滿,不許可有毫分不善夾雜,這個是大戒。我們要認真學習,成就自己的德行,諸佛如來如是,法身菩薩如是。如果我們忍不過,心裡頭還有忿恨,你沒有學佛,你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佛弟子,依教奉行,佛怎麼教我,我一定要百分之百的把它做到。初學的人百分之百不可能,從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慢慢進步。如果進步到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一百,你智慧開了,你心定了,心清淨了。清淨心生實相,生智慧,《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總之要真幹,特別是道場的領導人,時時刻刻要反省要檢點,天天要改過要自新,知道自己的身分使命,你是來教化一方的,你的責任比誰都重。那個不是兒戲,你的功德也比別人大。如果你疏忽了,你的過失加別人多少倍!所以,捨,放下是沒有邊際的,捨身,犧牲奉獻,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我們服務的項目,最主要的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所以自己要做不到,怎麼能幫助別人做到?不僅僅要做這一個道場所有大眾的榜樣,還要做這個世間所有一切道場的榜樣,這是佛陀的教誨。現在我們講多元文化,不僅僅講是佛教所有一切道場的榜樣,還要做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宗教道場的榜樣,都在這一句「捨身無量等剎塵」,是來做示範的。

      『以昔劫海修行力』,都是講過去世的修行,成就現前清淨莊嚴,這個世界的清淨莊嚴。清淨莊嚴不是偶然得來的,這個裡面我們一定要聽清楚,要看清楚,清淨才是莊嚴。如果這個裡面沒有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那個莊嚴你要是細心去觀察,俗氣!現在人講這個新的名詞也很好,磁場,那個清淨的磁場跟那種富麗堂皇的磁場不一樣。世俗這個莊嚴,如果這個莊嚴裡面的住眾,心地都是清淨平等慈悲,那個磁場完全不一樣。

      如果只有形式上的莊嚴,沒有實質的心行,你會看到他俗氣,看到好像是很好看,裡頭沒有靈性;有外表的形式,沒有實質的內容。我們從這個裡頭細細去觀察,你才曉得佛菩薩的教誨,聖賢教誨無比的重要。如果有實質上的這一種清淨平等慈悲,縱然沒有任何外表的形式,顯出真正的莊嚴。像古時候,佛菩薩教化眾生,根本沒有任何建築物,多半在山林,講經的人坐在樹下,聽眾圍繞著一圈,那就是道場。如果我們參與,那個磁場是真好!這個就是講的重實質不重形式,所以形式不重要。

      我們今天建道場,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不需要搞這個形式的。為什麼?浪費許多人力財力,這個是沒有必要。我們的房子能夠住,能夠遮蔽風雨,建得堅固一點,使用的年代可以長一點,不需要搞那些藝術。你搞那個東西有什麼用處?我們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教室,在這裡上課教學,研究討論,互相警策,互相勉勵,共同學習就好了。我們的設備就是圖書、儀器,這個是必需要用的,我們搞這些;絕對不搞雕樑畫棟,不搞這些。現在有許多富貴人家也一樣,許許多多藝術品裝飾房舍。我們不需要,道人清淨為主,道人家墻壁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我們這裡面只供幾尊佛像就可以了。必要的時候,經典裡面警策的句子,我們寫幾張掛在這裡,常常警惕自己勉勵自己就夠了。六根接觸的境界全是教學,使我們一切時一切處不離聖賢的教誨,這個就是很理想的修學道場。

      飲食,我們懂得愈簡單愈健康。我們居住修學的環境同樣道理,愈簡單愈莊嚴,清淨莊嚴,心清淨、身清淨、環境清淨。回歸自然最健康,那是真實的莊嚴,我們不能不曉得。這個裡頭的理很深,事很繁雜,我們都要能夠掌握住不能造業,錯花施主一文錢不是罪就是過。有意的是罪,無意的是過,罪過總不能避免,為什麼?不是聖人!決定不能避免。但是一定小心謹慎,使這個罪過減到最低的程度,這樣就對了。知過要改,要改得快,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這個兩首偈都是講的因果,我們從這裡來看,世尊因深,所以他的果殊勝。沒有這樣的深因,哪來殊勝的果報?不種善因,哪來的善果?我們要想離一切不善的果報,一定要把不善的因行斷掉,改往修來,斷惡修善,我們的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

      從第三首往下,都是講的果相。我們學教最重要的是讀到因就知道果,看到果就知道因。請看下面第三首:

      【放大光明遍住空。風力所持無動搖。佛藏摩尼普嚴飾。如來願力令清淨。】

      這首偈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放大光明」,智慧!我們的智德一定隨著心量拓開。大乘經上佛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修學大乘,這一個科目決定要學。為什麼?你不學,你跟大乘法不能相應。就是一個念佛人,天天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了,能不能往生?不一定。為什麼?往生的條件,你看《無量壽經》上講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你念到一心不亂,你只有後頭一句,你一心專念,上面發菩提心有沒有?

      菩提心是什麼?「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的心量小,不能包容,你念得再好,你修只得五十分,你還少五十分,不及格,去不了。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仔細看看,你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再仔細看看現前念佛往生的人,心量大能包容,不記別人過失的,那個肯定往生。心量小不能容人,別人有對不起他的地方,記恨在心,這種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沒有菩提心。

      『放大光明遍住空』,這是大菩提心,菩提心肯定與智慧相表裡,內有智慧,真正覺悟明白,心量自然拓開了,沒有界限。所以人發心,心量,大心量為什麼發不起來?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沒了解,他怎麼能發得起來?所以幫助一個人發菩提心,最好的教學是《華嚴》。讀《華嚴》,只要你認真學,一定拓開了心量,一定能夠包容一切法,這是經上處處時時都在這裡說,我們在這裡薰修,一遍一遍的薰修。

      『風力所持無動搖』,這個「風力」要記住,表法的意思,你的活動,你的行動,我們再說得確切一點,你的起心動念,你的言語造作,「風力所持」。「無動搖」是你的智慧,是你堅持經典的教誨,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行為造作,我堅持遵守經教。就像善導大師在「上品上生章」裡面所講的,《觀經》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一定照做,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做;不但不能做,念頭都不能生,這叫無動搖。佛教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決定不動搖。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還是繼續看風輪偈頌第三首:

      【放大光明遍住空。風力所持無動搖。佛藏摩尼普嚴飾。如來願力令清淨。】

      這個經文字字句句含無量義,說不盡的,我們在這裡頭細心去體會,這個心量一定就是利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決不是為自己個人著想。學佛為佛弟子,無論是在家出家要有這一個思想,與佛就相應了;與佛相應,你才能得到佛力的加持,你才能得到菩薩的(我們中國人講)保佑,現在人講的協助,菩薩會幫助你。你所有一切的活動都是有原則的,決定不違背原則,原則不動搖。

      我們初學佛的,世尊在《觀無量壽經》給我們講的「淨業三福」,那真正是學佛的根,基礎。在經典裡面,我們過去學習過《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初學入門,裡面所講的跟淨業三福完全相應。換句話說,淨業三福只有三條十一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就是淨業三福的詳細解說,我們可以這樣子看法。

      對初學人講的,頭一條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堅持這個原則,在我們這個一生,生活生命當中,我們的生命精神得到昇華,往上提升,這個裡頭有真樂。古人曾經說過讀書的受用,讀聖賢書親近聖賢,他有兩個比喻,「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真的。世間人貪財,黃金屋是財,顏如玉是色。世間人哪個不貪財?哪個不貪色?他不曉得書裡頭有讀書之樂之享受超過那個樂,那個世間的樂不能比!世間貪財貪色,你的受用非常短暫,你將來受的苦,那可就夠你受的了。

      所以你真正想通了,想明白了,聖人的話決定正確,那沒得說的。不但講果報的升沉不成比例,這是從果報上講的,從現前上你得到的快樂不一樣。你能夠守住聖教,能夠堅持戒律,身心健康,清淨自在,真正做到一塵不染,我們世間講的是飄飄若仙,這是真的。

      我們常講依教奉行的人不容易衰老,不生病,福慧修到一定的程度,真的是自在如意,起心動念都是為世間人做好事。新加坡許哲女士今年一百零四歲,每天還在勞碌奔波幫助貧病苦難的窮人,一百零四歲身體健康。除了頭髮白了之外,她的精神、她的體力,我看那個樣子大概跟四、五十歲的人一樣;而一般四、五十歲的人跟她比,不如她。我仔細觀察,她只掉一顆牙齒,她也沒補,只掉一顆牙齒;胎裡素,一生沒有結婚,年輕的時候在天主教做修女,終身真的是犧牲奉獻為老人服務。她在天主教辦的老人院、養老院,照顧老人,照顧病人,做一輩子。

      我認識她時一百零一歲,她來找我。怎麼會來找我?她看佛書,她已經突破了宗教的界限,許多宗教典籍、古聖先賢的著述她都看,她愛讀書。她找我,跟我商量,她有沒有資格皈依佛教。我說:你不但有資格皈依,你的五戒十善都圓滿了。心地清淨慈悲,在新加坡是傳奇人物。現在還發心要建一個養老院,專門照顧貧病的老人,她說要把這個老人像在自己家庭一樣,得要有家庭的溫暖,照顧的人孝子賢孫,這個社會到哪裡去找?她帶頭來做,受她感化的人很多。所以接受聖賢教誨,契入境界,這裡頭有大樂。

      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是得到最高的享受了,世間五欲六塵,紅塵享受你的念頭都不會起,你怎麼會起這個念頭?高級的享受!那是低級的享受。怎麼是低級的?欲界眾生的享受。你能把自己提升到色界、無色界,再提升,佛菩薩的生活!欲界怎麼能比?這個在一般上講,真的是要高度的修養。所以孝親,現在世間人不懂得孝養父母,我們在這裡唱戲表演,做出榜樣給人看。

      現在學生、社會人也不懂得尊師重道,我也要做出尊師重道的樣子給人看;現在世間人沒有慈悲心,我要表演慈心不殺;現在世間人都造十惡業,我要做十善業。做給他們看,感化他們,這是菩薩住世,菩薩應化在世間。世間人起心動念迷邪染,我要皈依三寶,我起心動念是覺正淨。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不犯威儀是遵守世間道德的觀念,風俗習慣。現在這個社會道德觀念沒有了,我們要遵守道德,這個道德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永恆不變。中國人講道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或者是說「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這一生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決定遵守這一個原則,無動搖!

      學習大乘,頭一個「發菩提心」,心量放大,我們起心動念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多大!這是我們服務的對象,這個心多快樂!我們做的榜樣是給他們看的。「深信因果」,現在世間人不相信因果,我相信,深信不疑,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我斷惡修善,這個不是短時間能看得到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果報現前了,你會度化很多人。哪些人最先得度的?你的親戚朋友,過去說你很傻來批評你的,過了二、三十年之後,看到你的果報殊勝,他們都說:你對了。那些人被感化了。

      我年輕的時候,我二十六歲學佛,我的同學、朋友、長官、同事都說我頭腦有問題,年紀輕輕的怎麼搞迷信去了。我清楚,我不動搖,年輕人都喜歡花天酒地去玩,我是在天天讀書,那時候我周圍這些人叫我做書呆子,叫我做書蟲。五十年過來了,當時那些人一半都不在世了,都過世了,還剩下來的這些人,還在的,見到我沒有一個不歡喜讚歎。我們站在一起一比較就不一樣,他們老了衰老了,眼也花了,耳也聾了,戴助聽器。我現在還不要,我這個眼睛看報紙還不成問題,耳目還能保持聰明,牙齒沒有壞,身體沒有毛病,體力大概跟四、五十歲的人還可以比一比。學佛的好處,素食的好處,堅持的好處,決定不動搖,佛教我怎麼做,我肯定要這樣做法。

      「讀誦大乘」,我不是講經就是讀經,這裡頭有樂趣,無窮的樂趣!所以我現在差不多三、四十年沒有看過電視了,沒有看過報紙,雜誌都沒有看過。偶爾有什麼新聞,同修們看到時候告訴我,給我做講經的材料。你說要不是真正的享受,我為什麼幹這個?入了境界你才有享受。你要是不入境界,當然這是高級的享受,你享受不到,入境界受用無窮。

      我一生感激老師,要不是老師指出這一條光明的大道,我們這一生活得很辛苦。佛經裡面講的三苦八苦,我們怎麼能夠避免?這一條道路讓我們離苦得樂。雖然是佛教導我們的,老師介紹。沒有老師介紹,我們怎麼會知道?介紹人的功德跟佛菩薩沒有兩樣。

      三福最後一句,「勸進行者」。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自己得到這個好處,我們要把這個好處與大家分享,那就是介紹給有緣人。什麼有緣?我介紹他肯聽,他肯接受,這就有緣。我介紹他搖頭,他不能接受,叫無緣,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之人,我們也合掌令歡喜。

      但是介紹,你要曉得形相影響非常大。你修學這個形相很好,他見到你,他就動心了。眾生,他第一個觀念他就要果報,你沒有好的果報給他,他不相信。你講什麼因,他不相信因。所以佛在講經說法,經典裡我們看到,先講果報,然後再講因,這個是契機,知道眾生的根性,眾生見到果報非常羨慕,想這個果報怎麼修成的?所以佛說法不是先說因後說果,是先說果後說因,這是教學的善巧方便。

      所以決定不能動搖,不管遇到什麼境界,我這些年總結佛陀的教誨,決定堅持我們的心無論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的用心,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對一切惡劣的眾生,不能有一絲毫怨恨心。《八大人覺經》上,佛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要記住,這是世間很多人常常犯的。過去對我不好的人念念在懷,永遠不忘,不好!世間惡人也把他們記在心裡頭,生起怨恨,我們自己的心是清淨心,純善純淨,你把這些東西裝在你自己心裡頭,你的心變成了不淨,變成了不善,把別人的垃圾裝在自己清淨心裡,這是個聰明人嗎?要學善財,善財聰明,善財絕對不會把一切人的惡劣放在心上,他專門裝世間人的善行善心,自己的心純善。

      其實這個就是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講的「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一切人事物的善,我們常念,我們思惟、觀察。一切人的不善,心裡頭一絲毫的痕跡都不沾染,培養自己純淨純善之心,以這個心念佛求生淨土,你想想看,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得清楚,那個地方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在此地已經修成純淨純善的心,我們有條件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有這個條件往生有把握了。如果對這個世間一切不善的放在心上,好了,你這一次的機會失掉了;然後你再問問,誰吃虧?

      所以學佛的人不怕吃虧,不怕上當,吃虧上當念頭都不生,決定沒有怨天尤人的念頭,只有純善純淨的念頭,與阿彌陀佛相應,與諸上善人相應,不是普通的善人,上善之人,你說這多快樂!我每天展開經卷就是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讀經聽他們談話,自己有心得,那是自己的意見,可以跟他們交流,你說這多快樂!現在這個社會上到哪裡去找知心的朋友?經本上去找,讀儒書跟孔子交朋友,跟孟子交朋友,讀佛經跟諸佛如來做朋友,跟法身菩薩做朋友,這是多大的福報。所以原則要抓住,在一生生活當中要看破要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貪瞋痴慢,放下一切惡作。

      我們看末後這一句,『佛藏摩尼普嚴飾』,這是講的果德,藏是含藏的意思。什麼東西藏在裡頭?佛藏在裡頭,這是說的自性,說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如來,所以叫如來藏。「佛藏」就是如來藏,你已經發現了,你已經明瞭了,你的心裡頭有如來。「摩尼」,這是形容是比喻,摩尼寶珠比喻自在如意,我們世間人講稱心如意,心想事成,摩尼的意思。「普嚴飾」,普是普遍平等,嚴飾是莊嚴,這不是莊嚴一個世界,莊嚴華藏世界,莊嚴諸佛剎土,往後我們在經上會讀到,也在這一品裡頭。

      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在華藏,都在同一個層次,都在第十三層。華藏世界好像一個大樓一樣,二十層,娑婆跟極樂都在第十三層,不遠,在同一層大樓。這個莊嚴是莊嚴整個華藏世界,我們為什麼不修?為什麼不肯幹?經上講的雖然是毘盧遮那佛,我們要向他學,這個才是正理,才是佛說經真正的目的。

      你要真發心,真學習,『如來願力令清淨』,這個話雙關語。我們要真發心,真學習,我們的心不能得清淨,佛力加持,我們心清淨了;心清淨,身就清淨,這是一定的道理。身心清淨你就轉境界了,環境清淨了,能夠轉逆境成順境,轉惡緣成善緣。你自己要會轉,你不能等外面的改變,要自己從內心裡頭轉,這個叫行菩薩道,這叫修菩薩行。

      這一段都是講活動,風輪就是活動。下面第四首偈,前面兩句跟第三首,這總共六句說一樁事情,我們把這個偈頌念下去:

      【普散摩尼妙藏華。以昔願力空中住。】

      這兩句我們怎麼樣來學習?『普散摩尼妙藏華』,這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已經契入華嚴境界了。實際上說的是法身菩薩,他們才能夠做得到。前面的活動是自分的,這一個活動是幫助別人。具體來說,就是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普門品》裡面講「千處祈求千處應」,這是散華的意思。由此可知,教學,散華就是教學。華代表因,這是說有義務有責任幫助一切眾生修學佛法,特別是修學大乘,大乘裡面的《華嚴經》。

      末後一句『以昔願力空中住』,這是說明為什麼你得這麼大的自在。這個「空中住」是什麼意思?不是說你住在空中,你這樣想就錯了。空中是什麼?你的心裡頭空空如也。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六祖大師就是空中住。你看看他跟五祖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智慧是般若裡面講的空慧,不生煩惱。在墻壁上作偈,神秀和尚的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和尚是住在地上。惠能把那個偈子變一變,他就不住在地上了,你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這個「本來無一物」就是空中住;雖然是空中住,他不捨願力。他那個願不是虛願,不是假的,他的願要兌現,過去生中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要度眾生,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一切沒有覺悟的眾生。雖然幫助一切沒有覺悟的眾生,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這個本事我們要學。我們學會這個本事,你才真正得自在解脫。

      宋朝時候,布袋和尚出現在浙江奉化,以後他自己把他的身分說出來,他是彌勒菩薩,所以中國從此之後造彌勒菩薩的像,都造布袋和尚的像。這個也是很不平常的人物,每天拿一個大布袋到外面去化緣,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人家給什麼,他往布袋上一放。別人問他修行,修行的方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兩手張揚,一句話也不說。人家看這個樣子體會到了,放下。別人再問放下以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提起來背在身上就走了,理也不理。這就是告訴你放下之後還要提起,放下是自己,提起是眾生,自己萬緣放下了,還要教化眾生,眾生沒有放下,要幫他的忙,要教他。

      所以一切設施,包括這個身體到這個世界上來幹什麼的?是來提起的,是來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他們可憐,迷惑顛倒,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天天是妄想分別執著,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感受三途六道的苦報。菩薩再想想自己在沒有修行證果之前跟他們一樣,好不容易遇到佛法,生生世世修學,前面跟我們講過,「微塵佛所修淨業,捨身無量等剎塵」。現在證果了,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怎麼能不顧一切眾生?現在照顧一切眾生得大自在,跟一切眾生自自然然的感應道交。自己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如果起心動念,他就不是空中住了。

      沒有起心動念,他怎麼能現身說法,這個不可思議,這跟你講的是真話。正是因為沒有起心動念,現身說法叫做「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如果起心動念跟你說法,那是有身又有說,完全坐實了,就不是空中住了。就像六祖講的,不是「本來無一物」,你本來心裡頭真有物,那是凡夫。凡夫心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無量無邊的,佛經裡面所講的心、心所、色法,還加上不相應行法,從這裡變現出來的。這一展開世出世間一切法,以此為實,你把這個當真了,在這裡面虛妄生起得失,患得患失,生起許許多多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這個錯誤的思想見解,就讓你做出許許多多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言論。這不是說錯誤就沒事了,這些錯誤的因感錯誤的果報,錯誤是不善的,不善的因,感不善之果。

      佛菩薩是已經覺悟的人,他有責任有使命,這個責任使命是他的願力,往昔願力,永遠沒有停止,永遠沒有休息,這就是說佛菩薩他們的活動,他們的活動是盡虛空遍法界。在我們凡人看到佛菩薩好辛苦,到處現身說法教化眾生。這是完全以我們凡夫的心來測度佛菩薩,全錯了。為什麼錯了?我們凡夫住有,拿我們這個標準去看他,完全不對。他們住空,畢竟空,所以他們的現身,現而無現,無現而現;他們的說法,無說而說,說而無說,痕跡都沒有。累了,那個是種妄想,佛菩薩分上哪有這個妄想?以凡情去測度佛菩薩,這個是一般世間的人通病。

      不但測度佛菩薩我們搞錯了,就是在這個世間,我們學佛的同修,真正有修有學,我們還不談證,真正有修有學,我們可以說是道德之人,那些人的境界,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做學生,不要說跟佛法,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先生的境界我們不知道!學佛之後,章嘉大師的境界,李炳南老師的境界,我們這些學生也是莫測高深。我們初學,才入佛門。你的世學再有底子,佛門那是另外一個境界。所以我們只有仰信仰慕,產生堅定的信心。

      這個風動,「無動搖」這一句非常重要。風,我們也可以說成世間人常講的八風,這個八風是環境的誘惑,人事環境的誘惑,物質環境的誘惑,一切時一切處,沒有中斷的。你在這個誘惑裡面不動心,這些境界你沒有辦法擺脫,你睜開眼睛,你要看,你不是不看,這一切誘惑的音聲你不能不聽,見色聞聲不被聲色誘惑,這叫功夫,這叫不動搖,這叫空中住。

      我們也不捨棄這些誘惑,在誘惑裡面幫助一些有緣的人,在佛法講根熟的眾生,幫助他們解脫,幫助他們覺悟。根熟的眾生,他聽得懂,他聽了歡喜,雖然聽了做不到,那都是根熟眾生。為什麼做不到?做到要時間,我們初學的時候也不行,哪有不受誘惑的道理!真正這個心能不動心的時候,現在人來講,至少要三十年到四十年的功夫,你天天接近聖教,一天不離開;你要是離開聖教,你就迷惑了,你就顛倒了,你就動搖了。天天跟著佛菩薩,經本就是佛菩薩,天天接受它的薰陶,時時刻刻提高警覺,才能夠在境界裡頭突破,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也要學六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就是以願力空中住的意思。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