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12

      請掀開經本第八頁,倒數第三行:

      【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又如虛空普遍一切。於諸國土平等隨入。】

      這一段經文裡面,世尊用比喻來顯示身語意三業,這是十種身裡面第一種身。清涼大師在這兩種比喻裡面,給我們說了四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含攝」,第二個意思「無分別」,第三個意思「普遍」,第四個是「遍入」。在普遍喻裡面,「妙觀察智,無所不知」,這就是普遍的意思。同修們必須要知道,佛在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說我們自己。毘盧遮那如來,它的意思,這句話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遍一切處」。一切處是指盡虛空遍法界,實實在在是不思議的境界。怎樣才能遍?實在說,無有一法不遍。第一個是我們的真心本性遍一切處,大概一般學佛的同修對這個都能夠接受。真如本性遍一切處,而整個虛空法界是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佛在楞嚴會上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說得很清楚,說得很多。清涼大師在這段裡面,用相宗的四智來說,智遍一切處,心遍一切處,想遍一切處,乃至我們的身也遍一切處。這就是說明,理能遍一切處,事也能遍一切處,這部經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前面講過大圓鏡智、平等性智,今天接著講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無所不知。平等性智是無分別,而妙觀察智是有分別,所以它是普遍的意思。前面說過理智、量智,如理智、如量智,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妙觀察是如量智。「成所作智」,成是成就,作是所作,包括菩薩在九法界裡面現身、說法、生活、教學、接引一切大眾;接引大眾,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應酬,處事待人接物。「成所作智」這四個字意思深,菩薩接觸一切大眾都能令大眾開智慧,成是成就,不但成就自己,也成就一切眾生。何以?菩薩三業清淨,三業都充滿真實智慧,智慧光明遍照一切眾生。成就所作,這是入,隨入的意思。由此可知,智體遍一切處,智慧的作用也遍一切處,這是從佛果地上來說。佛菩薩如是,然後我們一定要想到,我們的心行又何嘗不遍一切處?只是佛是智遍,我們是惑遍,迷惑;惑就是無明,起作用就是煩惱。我們今天無明跟煩惱遍一切處,所以生生世世無論在哪裡受生,總是不能夠脫離苦惱,這個道理我們在《華嚴經》上要細心的去體會。

      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前怎樣轉變我們的生活行為,轉變我們的思想觀念,這個在佛法裡面通常稱之為「觀行」。經論裡面用的詞句很簡單,如果意思不能夠明瞭,往往我們讀誦,囫圇吞棗的就混過去,這樣對於我們修學當然得不到利益。觀行上層的功夫,也就是說我們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修正我們一切錯誤的行為,最殊勝的無過於隨順真如,那你的功行跟諸佛菩薩決定相應。《華嚴經》經文又說,「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佛的心、體等虛空法界,量等虛空法界,作用等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這兩句話不太好懂。眾生入,入就是相應的意思,契入,也是證得的意思。末後一句話,而實無所入,這個講法跟佛在《楞嚴經》上所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般若經》上我們天天念「無智亦無得」,智是能入,得是所入,無智亦無得,這些話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我們要懂得,永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如果你要說,我有智,我有得,你錯了!你沒入,你還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一切眾生入,這個眾生是指九法界大心凡夫、大心眾生,他不是不能入,他能入。能入,決定沒有入的相,決定沒有入的念,那你就是真的入;你還有入的相,還有入的念頭,你沒入。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總原則,我們的修學、觀行要跟真心相應,真心離念,真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念」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離」,沒有這些東西。

      佛給我們講經說法,可以說實在是相當的不容易,真實的境界說不出的,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眾生分別執著習氣太深,心裡面總是落在一邊。凡夫的心執著有,佛跟大家說,執著「有」是錯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有」不要了,又著「空」了,他總是要有個執著。今天佛在這個經上給你說真如,給你講自性,你又分別一個真如,又去執著一個真如,這不叫麻煩嗎?什麼時候你才能真正的覺悟?利根是上智之人,他懂得佛的意思,佛所說一切法無非是教我們,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要分別、都不要執著,那就相應。可是這個地方又有難處,真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好!「我一切不分別,一切都不執著了」,還是執著!執著一個「不分別,我不執著了」,他還是執著,這事情難辦。這就是說明為什麼與真如相應那麼困難,道理就在此地,自己不知不覺還是墮在執著裡頭,我們在此地一定要很細心的去體會。

      前面說過了,對世尊果地上的境界,佛果的境界,只有虛空跟涅槃稍稍能作譬喻,用其他的譬喻都沒有辦法。虛空這個相,我們能夠觀察到,能夠體會到,遍入國土。在今天我們看到太空許許多多數不清的星球,在佛經裡面講世界、講國土,國土是佛剎,我們現在講星球,在虛空當中。「虛空遍入國土,國土並不遍入虛空」,有國土的地方當然有虛空,有虛空的地方不一定有國土。我們把國土換成星球就好懂,有虛空的地方不一定有星球,有星球的地方當然有虛空,這個一定的道理,這就是遍入的意思。虛空於星球,平等隨入;星球於虛空,它確實有彼此。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看到平等隨入的意思。如果你的心思細密,你會想到現相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如果是真實,彼此就不能夠互相契入;能互相契入,當然不是真實的。

      《楞嚴經》上佛有很妙的比喻,譬如這個物體,無論大小,譬如我們舉這個物體,這個物體如果是真實的,虛空也是真實的,這個物體定在這裡,它就不能動。我們要問:這個物體裡頭有沒有虛空?這裡頭沒有虛空。如果說沒有虛空,我們把這個物體移開,這邊的虛空是不是缺一塊?應當缺一塊,這個地方原來沒有虛空,虛空被這物體佔住了,這是有體積的。移開之後這個地方的虛空是不是缺一塊?沒有缺。無論這個物體移到哪邊,虛空並沒有缺,由此可知,虛空遍入這個物體,我們要細細去思惟。否則的話,在現相上一定是物體移動,虛空一定就缺一塊,這個才是對的、才合理。從這些道理我們能夠體會到,佛在經裡面所說的,所有一切的現相不是真實的,《金剛經》上講「夢幻泡影」。相叫假相,性叫真性,性是真的,能變現相的心性是真的,所變出來這個形相是虛妄的、是假的。真性就像虛空一樣,它沒有形相,但是它能夠含攝一切現相,它能夠遍入一切現相。諸位要是細心去思惟,很有趣味。

      虛空比喻佛的智慧,國土也能夠比喻三世,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處,佛智一定在其中;佛智知處,三世不一定有現相存在。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遍入的意思。十方三世都是一切眾生想像裡面變現出來的,在佛法裡面叫「遍計所執性」,我們現代的名詞「抽象的概念」。十方三世從哪來的?抽象概念裡面所產生的,完全沒有事實。佛智是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無論是實智,或者是權智,都能夠平等隨入。因此,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不定什麼因緣,都有開悟的可能,道理就在此地,這是我們要細心去思惟、去觀察。

      第二句是講到語業,經文裡面「其音普順十方國土」,也是這兩種比喻,比喻語業。如來果地上,他一語之中能夠具含一切語,所謂是「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都是我們心思言詞達不到,我們無法來表達的。但是現在的科技,電腦進步到現在這個時代,聽說可以自動的翻譯,我們用一種音聲在這裡講演,通過電腦可以翻成各種不同的語言。電腦有這種能力,於是我們就相信佛有這個能力應當是可以肯定的。道理在哪裡?跟電腦原理也有一點相似。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佛是無心,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才能以一音裡面具足一切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講到原理,使我們想像到電腦也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它能顯示這個能力。由此可知,我們今天這個能力喪失,實在說佛在果地上所具足的一切智慧德能,我們每個人都有,讀這個經完全是要了解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本有的能力。佛是顯露出來了,我們今天是顯不出來。佛能夠顯露出來,告訴我們那個原理就是他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無分別心,自自然然的流露,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我們今天的麻煩是什麼?本來心性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偏偏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就麻煩大了。妄想分別執著是愈來愈濃厚、愈來愈深、愈來愈廣,把我們心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完全障礙住,透出來的是少分之少分。我們在經典裡面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要學的,怎樣學一個無心。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舉一個比喻,「舍支天鼓,無心出故」。這是本經《十忍品》裡面講到「如響忍」,《無量壽經》上給我們講三種忍,也講到如響忍。佛在經上給我們舉了一樁事情,好比帝釋天主他的夫人;我們中國人稱為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忉利天主的夫人是阿修羅女,她的名字叫舍支。她的音聲美妙,能以一聲當中,她一聲裡面有千百種音變化,她有這個能力,一音出去就像交響樂一樣。我們知道交響樂,幾十種樂器共同演奏,出的音聲微妙。其實現在不難懂,我們用個錄音機,把它統統錄下來,一放,一音不就出幾百種音聲嗎?所以現代用科技來觀察,這事情不是難事情,但是原理是一個,無分別心。錄音機沒有分別,如果它有分別,這個聲音好聽,我聽它;那個聲音不好聽,我不要它,那你就搞不成了。我們凡夫麻煩大的就是個妄想分別執著,捨掉妄想分別執著,確確實實我們肯定有這種能力,一音當中具足一切美妙的音聲。幾時我們的音聲出來,就像錄音機的播放一樣,許許多多音聲從一聲裡面就流露出來。這是世尊舉出忉利天主的夫人,她有這個語音。

      菩薩有這個能力,菩薩心清淨,妄想分別沒有了,永遠放下,捨掉了。妄想雖然沒有斷盡,妄想是無明,沒斷盡,也斷了幾品,這在《華嚴經》叫法身大士,菩薩摩訶薩。他們也契入無分別這個境界,所以自自然然成就善巧隨類的語音,能夠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菩薩尚且如此,何況諸佛如來?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音聲是從無心而出。這裡面佛說了幾句話,我們要特別留意,細心體會,而認真的去學習。佛講「如我說我」,這是恆順眾生,為了說法方便起見用這個做手段,做我們彼此溝通、做佛教學一種手段,實際上佛不執著「我」,也不執著「我所」。不但不執著,佛不分別有個「我」,也不分別有個「我所」;不但不分別,連這個念頭都沒有起過,這是真的離了。如果還有這個念頭,依舊是不覺。我與我所,了不可得!但是佛跟我們大眾相處的時候,常常說「我」、說「我所」,說得很多。我們凡夫說「我」,分別執著真有一個「我」,把這個身當作「我」,真的有。凡夫說「我所」,也是真真實實起分別執著,「這個房子是我所有的,這個土地是我所有的,這個財物是我所有的」,嚴重的執著。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這個差別也叫迷悟。悟了曉得萬法皆空,了不可得;迷了不曉得,以為樣樣都是實在的。

      我們讀這兩句話,「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我們想到《金剛經》上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就是不執著、不分別;「無」是這個意思,無妄想分別執著。「我相」,我與我所,曉得假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之外,是「人」,無我亦無人,無人相。眾生是指一切萬法,一切萬法都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叫「眾生相」。佛法裡面講眾生,意思講得很深,你要懂得是眾緣和合而生,你就曉得相是虛妄的,相不是真的。「無壽者相」,壽者是指時間上說的,意思就是說它不是真正的存在,剎那生滅,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在前面曾經說過幾次,要多說;我們聽得太少,印象淺薄,不但說是你離開講堂你就迷了,現在一面在講,一面還在迷,沒悟!這是真的。要多說,千言萬語,反覆叮嚀,希望我們心裡真的有很深刻的印象,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能夠覺悟,那就好了,到那個時候可以說你用功得力了。我們今天常常感嘆功夫不得力,找不到為什麼不得力的原因。不得力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印象不夠深刻,聞法的印象、讀經的印象不夠深刻,念頭一轉又迷了。《金剛經》這四句綱領非常好,跟末後的四句偈相應。末後四句偈的後兩句,「如露亦如電」,電是閃電,露是相續,這一句就是無壽者的意思。告訴你一切萬法根本就不存在,你要以為它存在,以為它是真實,你看錯了。所以你在這些虛妄的幻境之中,天天打妄想,天天錯用了心。諸佛菩薩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們的用心跟「如」相應。「如」是什麼?如事實真相,跟這個相應,也就是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相應,他怎麼不得自在?得大自在!所以他的智慧圓滿現前,沒有障礙。

      我們連前面的意思來想,佛身像摩尼珠一樣,無心現色;佛的口就像天鼓一樣,無心出聲,都是依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般若智慧之體,我們稱它作根本智。從這個根本起作用,無所不知。所以說來說去,說到最後關鍵的所在就是無分別。修行用功的祕訣,就是「看破、放下」這四個字。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用什麼功夫?千經萬論,無量法門,你把它歸結到總綱領、總原則,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明瞭事實真相無所有、不可得;放下是什麼?無分別心,這就放下了。於一切法可以受用,受用得自在,那才叫得真實的受用。凡夫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常常講,你受用付出很大的代價,你用得很苦。佛菩薩的受用,受用得自在,一絲毫的代價都不需要付出。我們凡夫六根接觸六塵,我們講到受用,苦樂憂喜捨的受,你付出的代價多少。哪些代價?無量無邊的妄想、無量的分別、無量的執著,這就是你付出的代價,所以你在受用當中說你受用得多辛苦,日子過得好苦,工作好辛苦。佛菩薩也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所受用的只有樂,沒有苦,而且他這個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憂喜捨統統都沒有,這叫真樂,那個樂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想像的。所以真善美慧,幸福快樂,只有佛菩薩才有,我們如果學習過佛菩薩的生活,那我們就有了。

      其實佛菩薩的生活,是一個人正常的生活,我們今天把正常的生活喪失掉,過一種不正常的生活,錯了。為什麼我們會把正常變成不正常?就是本來是沒有分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壇經》裡面講得好,「本來無一物」,這是說什麼?我們真如自性裡面本來無一物,就是本來沒有分別;有分別,就有了一物。所以有同修問我︰無明從哪裡來?無明怎麼生起?本來沒有無明,為什麼會生起無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合《壇經》的話來說,本來無一物,為什麼生起一物?不是一樁事情嗎?這個問題是大問題,在佛法裡面叫做大問,問到根本了。佛有沒有解答?有。這個問題世尊當年在世,富樓那尊者曾經請教釋迦牟尼佛,佛跟他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在《楞嚴經》裡面,《楞嚴經》第四卷,富樓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真如本性本來沒有無明,為什麼會起無明?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無始無明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幾時有的?第三個問題,起了無明之後,我們要經無量劫的修行,成了佛,把無明斷掉了,斷掉之後,什麼時候再起無明?富樓那比我們問得好,他問三個問題,你才問一個問題,比不上富樓那尊者。釋迦牟尼佛這三個問題,在《楞嚴經》上都有詳細的解答,許許多多人讀《楞嚴》,讀了之後還是不懂,還是沒搞清楚。佛真的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聽了、讀了依然不清楚、依然不明白,不能怪佛,要怪自己。

      佛給我們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就解答出來了。什麼叫知見?知見是你自性裡面的本能。《楞嚴經》大家都知道,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大乘經裡面這兩部經知名度很高。《楞嚴》確實是開智慧,十卷經文自始至終字字都流露出真實智慧。在十番顯見裡面,佛舉這個例子好,我們眼睛睜開,外面的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叫知見。「知」是你心裡明瞭,「見」是你見得清清楚楚,可是你現在的心,沒有生妄想、沒有生分別、沒有生執著,這叫知見,這就是佛知佛見。《華嚴經》裡面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無礙?你的心清淨,絲毫妨礙都沒有,確確實實是四無礙境界就擺在眼前。可是麻煩在哪裡?你第二個念頭就立了知見,「立」是什麼?建立。「這個是花,這個是葉」,完了,這就叫立知,這就是無明的根本,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生起來了。佛菩薩之所以高明,佛菩薩給你說這些,他自己決定沒有分別執著。給你說這個叫葉,那個叫花,佛確確實實沒有分別這個是花、沒有執著這個是花,沒有執著那個是葉、分別那個是葉,沒有,從來就沒有起心動念過。沒有起心動念,那個音聲自然流露出來,他的音聲是從無心裡頭流出來的。我們凡夫的說話音聲從有心,有心、有意裡頭流出來,從無明煩惱裡流出來;他從真心自性裡面流露出來。同樣是音聲,根源不相同。

      所以佛自己住在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的法界是一真法界;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落在十法界裡頭。如何我們在現前這一生當中超凡入聖?超凡入聖不是很玄很妙,實在說,就是把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的生活轉變成無分別的生活,就超凡入聖。凡夫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凡夫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著相;佛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天天跟我們在一起,也穿衣、也吃飯、也工作,天天混在一起,他過一真法界的生活,我們過十法界生活。我們先要把這個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然後我們自己來做一個轉變。這個轉變,佛菩薩不能幫忙,幫不上忙,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於一切法當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我們自己生起來的,不是別人給我們;我們自己生起來,還要自己把這個妄想分別執著打掉,然後你過的生活就跟諸佛、法身大士無二無別。

      然後這個音聲真的是普遍,佛說法的音聲遍虛空法界,大乘經上我們常常讀到。遍虛空法界,包不包括我們這個地方?當然包括。我們現在為什麼聽不到?我們這個收音機有故障,不靈。收音機故障要是消除,聽得見了,釋迦牟尼佛無論在哪裡說法,我們聽得見;不但超越空間,超越時間。世尊三千年前菩提樹下示現成道,二七日中講《華嚴經》這個法會,我們可以參與,還在。由此可知,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時空都可以突破。突破空間,佛在任何地方講經說法,我們可以參與;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說法,我們可以參加他的會,空間突破了。世尊三千年前講這部經,我們在三千年之後,我們要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也可以參加他的法會,時間突破了。

      由此可知,所有的障礙都是一個分別心造出來的,你說這個麻煩不麻煩?妄想分別執著害得我們非常之慘!許多同修身體不好,也被這個害的;天天想到自己身體不好,他身體能好嗎?不能好。把華陀找來也醫不好他,華陀的本事只能醫身病,不能醫心病。你那個心天天在念,念什麼?念「我這個身體不好」,身體當然就不好。天天念︰這個地方有毛病、那個地方也有毛病,真的毛病就起來了。佛不是給你講得很清楚嗎?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為什麼不念佛?你為什麼不念觀音菩薩?你念觀音菩薩,你就變成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不生病,觀音菩薩不老。應當念佛、念菩薩,不要胡思亂想,胡思亂想麻煩可就大了。須知心遍法界,身遍法界,語言音聲也遍法界,不但遍法界,而且這個音聲永遠不間斷,平等隨入的意思。如來的音聲,好!正音、清淨音、慈悲音,決定沒有邪曲。隨著佛的音聲,我們生起信心、生起智慧;智慧就是解,能信、能解,法喜充滿,這就是隨入的意思。所以虛空這個比喻,普遍比喻三業︰意業、身業、語業。所以說得成正覺,成正覺的時候,自自然然你就獲得無量的清淨三業。這是十種身裡頭介紹菩提身,十種身以菩提身為根本。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第八頁最後一行︰

      【身恆遍坐一切道場。菩薩眾中。威光赫弈。如日輪出。照明世界。】

      這一小段經文是講「威勢身」,威是威德,勢是勢力,我們一般講能力,超越一切賢聖。意思是說諸佛菩薩他能夠隨九法界的有情眾生,眾生喜歡什麼樣的身分,他就能示現什麼樣的身分,就像《楞嚴經》上所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類化身,隨機說法,種種差別無不周遍,也是周遍法界。『身恆』,恆是恆常,『遍』是普遍,『坐一切道場』。「一切道場」,清涼大師也講十種,十種身就有十種道場。第一種是「智身」,智是智慧,「遍坐法性道場」。此地這個智,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坐哪個道場?當然是以自性,是它的道場。

      第二是「法身」,法是萬法,一切法。在佛的教學裡面,佛用這個代名詞,如果跟你講宇宙之間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現相、一切因緣果報,這裡面我們現在分類有動物、有植物、有礦物,這三個之外還包括一些自然現象,太多太多了,說不清楚,所以佛把這些所有一切的一切用一個代名詞叫「法」。法的意思就太廣大、太深太廣了,這是一個代名詞。所以說佛法無邊,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法無邊。「佛」這個字什麼意思?佛是覺,你對於一切法的智覺當然也沒有邊際。法身是什麼意思?一切諸法就是自己的身,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真的,這絕對不是假的。過去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他說出一句話「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個意思顯示什麼?顯示他證得法身,他不是以為自己這個身是身,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這叫證得法身。證得法身,給諸位說,法身哪裡有生滅?這個身(肉身)有生滅,哪一個眾生身沒有生滅!所以法身常住,不生不滅。以法為身,法確確實實是身,怎麼是身?所有一切法,連虛空都包括在其中,都是自己心性變現之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法身。法身坐什麼道場?法身是「非坐而坐」,無所不坐,這是法身道場。

      第三是「法門身」。四弘誓願第三句告訴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是我們的身。法門坐什麼道場?「安坐萬行道場」,沒有一行不是道場。佛在經上,有一次告訴光嚴童子,叫他去親近維摩居士。維摩居士生病了,維摩居士為什麼會生病?他跟我們一般人生病不一樣,我們生病是打妄想生的,他生病是智慧生的,不一樣。智慧生的是什麼?叫示現。因為不生病,平常沒有人來看他,這一生病,就好多人來看他。來看他怎麼?看他,他就機會教育,教人開悟,所以他那個生病是智慧生的。我們生病是從煩惱生的、從妄想生的,那個病很苦,沒救;他生病,智慧生的,示現。釋迦牟尼佛聽說了,佛當然曉得,他要開道場了,要講經說法了。所以叫他的這些弟子們到那裡去問候維摩居士,實際上是到那裡去親近維摩長者,聽維摩居士講經說法。光嚴童子就向釋迦牟尼佛報告,他說︰世尊,我不敢去。為什麼不敢去?他說︰過去曾經有一次,我在城外。他是出城,離開毗耶離大城,正好在路上遇到維摩居士;維摩居士進城,他出城,在路上碰到了。光嚴童子遇到維摩居士,向維摩居士致敬,問他︰老居士,你從哪裡來?維摩居士告訴他︰我從道場來。光嚴童子就問他︰「你道場在哪裡?」打聽打聽道場在哪裡,他從道場來。老居士就告訴他,「直心是道場」,沒有虛假。所以我們看諸佛菩薩那種真誠、慈悲,經上講「遍一切處」。我們今天問:你從哪裡來?我們從淨宗學會來。淨宗學會在哪裡?在芽籠。不都是這個答覆!這是凡夫,凡夫就是凡夫,菩薩就是菩薩,不一樣。他們這一問一答,我們在旁邊聽了得好處,我們明白了。

      世尊當年出現在世間是以出家身分示現成佛,諸位一定要曉得,同時還有一位以在家身分示現成佛的維摩居士,同時示現的兩尊佛。佛法是平等法,告訴你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在你本行裡面就成佛了,不需要說「我學佛,大概要換一個身分」,錯了,著相了。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成菩薩、都成佛。「直心是道場」,只要我們心地真誠,決定沒有虛偽,決定沒有虛假,以至誠心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是坐道場。

      維摩居士又說,「發行是道場」。發行是什麼?發心修行,這個意思很廣。發心修行就是你要發心把你一切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能把事情辦好。你在辦事情時,把事情辦錯了,辦得不夠完美,你去想:我怎樣辦好?把辦不好的原因改正過來,那不就行了嗎?辦哪些事情是修行?點點滴滴,日常生活當中統統都是。今天煮飯不小心,飯燒焦了,那就是過失;我們能把這個過失改好、改正過來,飯煮熟了,煮得非常好,大家吃了都很歡喜,這就是修行。什麼叫修行?念念當中供養大家。我事情做好了,讓大家都得到受用,讓大家都生歡喜心,這就對了。我們這一次大會的總講題用了八個字: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一切時、一切處,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做最好的樣子、最好的模範,這就是修行,就是維摩居士講的發行是道場。無論辦什麼事情,都能辦得很好,令一切眾生都滿意、都歡喜。

      又說,「深心是道場」。深心,菩提心裡面的一分,直心、深心都是菩提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諸位要知道,好善好德不著好善好德之相,那才是菩提心。如果好善好德,著了好善好德的相,只能算是個善心、好心人,不是菩提心。為什麼?不能覺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他所修的善行,善心善行感得三善道的福報,他修福,不能夠成為菩薩。所以好善好德不著好善好德的相,於好善好德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深心,這樣能夠增長功德,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

      又說,「菩提心是道場」,能離一切過失。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的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人能夠常存這個心,不但六道裡面的過失你沒有了,連四聖法界的過失也不會有。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十法界之內的過失都可以避免,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

      維摩居士說了這幾條之後,接著又說「布施是道場」。以清淨心布施,不求果報。如果我們凡夫布施,凡夫為什麼布施?希求果報。佛在經上講,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佛有沒有說錯?沒錯,佛給你說的是真話。你修財布施,你得財富,你得多大的財富?如果你有希求果報,你所得的很有限,得的不大;如果你沒有求報的這個意念,那這個果報是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你所修決定跟你的心相應。你的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量是等虛空法界,所以一絲毫的善,果報都是遍虛空法界,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有希求,那就是如你所求的那麼多,再就沒有了。你在佛門修布施,如理如法的布施,求升官、求發財,好,讓你升官,官做到總統,再沒得做了,到頭了。你總不可能想到,我做新加坡的總統,也做馬來西亞的總統,做全世界的,也沒想到這個,你只想到一個國家,你的福報就那麼大。你想發財,你的財富有幾十億、幾百億,大概也就到此,到頭為止了,不能再發了。再發怎麼樣?你壽命到了,沒有了,到最後你的地位、財富還是一場空。所以要曉得,無分別心,那個果報不可思議。你這種布施生生世世,無論你在哪一道、無論你在哪一個佛國土,你的受用都不缺乏。衣食住行,我們今天講物質生活永遠不會缺乏,財施!所以你才曉得,無分別心,這個大,為什麼?沒有界限。我們應當要學。你今天在我們這個講堂,這兩個小時能把這個學會了,你這一生生生世世永遠受用不盡,我們這兩個小時沒有白過。

      中國的文字是一個高度智慧的符號,我們過去這些列祖列宗真的是世間一等聰明人。你看,妄想,「想」,想是你心裡在想一個東西,在想,所以心上有個相,那就是想。那個想是妄想,為什麼?心上本來沒有相,本來無一物,怎麼會心裡跑一個相出來?那個相當然就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執著,執著什麼?那個心上劃了許多界限。「思」,思是心上畫成格子;心本來很大,心包太虛,偏偏把它畫成很多小圈圈,愈畫愈小,把這個心量變成那麼小,執著。分別就有相,執著就起了界限。你所修的一切福報,無論是財施、法施、無畏施,你的福報總不能夠超過你自己劃的界限。你要是用分別心去修福,你得的果報不能超過你的界限,也就是不能超過你的心量,你得的就是這麼大。如果你把心上那個相、格子拿掉,不要了,你這個心就大,原本的心就顯露,果報就不可思議。

      所以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不求果報;布施完了,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果報不可思議。布施的小,得福大,得無邊的福報;布施的時間短,享福的時間長。為什麼?超越時空。我布施只做一天、二天,享福是無量劫。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迦葉尊者,修頭陀行;佛講在過去生中,他曾經用一缽飯供養一位辟支佛;他這個布施,布施的東西一缽飯,時間就一次。他無分別心,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想到什麼果報。佛說出來,他這個布施的功德,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時間這麼長。我們今天凡夫修布施,總要問果報、總要問利益,有什麼好處?你想想看那個心量多小、那個心量多窄,得福非常有限。聲聲還以為自己是學佛,其實哪裡是學佛?他學的是個糊塗佛,是迷惑顛倒的佛,沒覺悟。所以覺悟之人在佛門裡面修一毫之福,毫髮之福,果報都是說之不盡,這個我們要曉得。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這個願,滿足你自己的願望。持戒就是守法,事事都能夠守規矩、都能夠守法度,哪有不滿願的道理?所有的行願統統都具足,世間、出世間如理如法的去做。「忍辱是道場」,能順一切眾生心。無論在世法,或者是佛法,你去做就沒有障礙,別人去做有障礙,你去做就沒有障礙。為什麼?因為你修忍辱波羅蜜,你的心安住在忍辱上;安住在忍辱上,忍辱就是道場。你能夠忍受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怎麼會障礙你?這一切眾生不僅僅是講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也包括在裡面。所以忍,講三種忍︰人為的災害,人加給我們的災害,我們要能忍。譬如毀謗、障礙、為難,甚至於無故的陷害,沒有一樣不能忍。第二種是自然的災害。譬如寒暑,這個不是別人給我們的災難,這些自然的災變也能忍。第三個是修學。修學要有耐心,要常常親近善知識,讀誦大乘,求解經義,明白之後要依教奉行,克服自己煩惱習氣,才能成就。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功?所以安住在忍辱道場當中樣樣都順利,人為的障礙沒有,自然的災難也沒有,風調雨順,物質上的障礙也沒有,一切都能夠隨心所欲,你說這個多自在。我們人人都想有這個福報,不知道這個福報是怎麼修的。我們從這個地方知道了,要安住忍辱道場,這個意思好。

      「精進是道場」,精進就不會退步、不會懈怠。「禪定是道場」,禪定是心裡能做得了主宰,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如果你在外面遇到有個人說:「還有一個道場,還有一個法門,即身就成佛。你們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成佛,那個地方立刻就成佛。」你聽了之後動不動心?你如果沒有定功,就跟他走了,那你就上了大當。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正法道場、如來道場也有魔王波旬在那裡破壞、在那裡造謠生事,把這些善心,他看到這些善心人這一生能夠成就的,他看到嫉妒、他看到很不舒服,要想盡方法把他拉回來,不讓他脫離六道輪迴,永遠在魔掌控制之下。哪一類人跟他走?沒有定功的人。這個對我們的影響太大太大,我們在過去生中遇到這些人遇得多,都跟著人家走了,上了大當,要不然我們早就成佛了,怎麼會坐在此地?這一生當中,又要聽到這些造謠生事的,再要變了心,好了,不知道哪一輩子以後還要到這兒來再參加一會。心裡有主宰,這一生當中決定得成,這是禪定是道場。

      李木源居士說到我們這個道場上有好多柱子,要我寫幾個字,這個不錯。維摩居士講的這麼多道場,我們要把它寫在這個地方,這一看的時候統統是道場,真正是道場。直心、發行、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這是講到六度。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再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