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9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九一卷)  2002/7/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91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第二段臺面寶地。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跟我們解釋的是「即體心性定之所成」,這句話講得很深,體心是真心,性定說明不是修的定,自性本定所成就的。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到究竟處都是明心見性。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還是明心見性。這個問題早年我請教過李老師,李老師跟我解釋得很詳細,這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是我們修明心見性的方法不一樣,手段不相同,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真心現前,性定現前,境界就轉了。《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些話是對法身菩薩講的。法身菩薩在《華嚴》裡面,初住以上,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能轉境界了。為什麼?真心用事,性定用事,用我們的話來說,在這個境界裡頭決定不會受外面境界所影響,不會被外境所動,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

      我們的心,凡夫不行,六道凡夫自己做不了主。為什麼?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多多少少都會受影響。譬如在日常生活當中,別人讚歎你,喜形於色,影響了,受影響了;別人毀謗你,你的面孔馬上就很難看。這是什麼?受外面境界影響,你被外境所轉,你不能轉境。你被外頭境界所轉,這是什麼原因?你用的是妄心。佛家講你用的是心意識,你用這個東西。真心有沒有?有!真心就在妄心裡面,但是永遠不知道用真心。這個在這段經文前面跟諸位做過報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第一念是真心,第二念就墮落到妄心。如果你能保住初心,保住第一念,你就是法身菩薩。可惜你保不住!這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修行的功夫。

      佛法在今天的社會,我講過很多年,第一次八二年在紐約講的。我初到美國,別人問我佛教,我說出佛教在今天的社會有四種不同的形態,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第一種宗教,宗教的佛教。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個不是佛教的本來面目。第二,佛教變成學術、變成哲學,變成世間一種學問,這也不是本來的佛教。第三種發展比較晚近,大概今天來講也不過是半個世紀發生的,邪教!打著佛教的招牌,實際上是傷害眾生的法身慧命;邪教的佛教,過去沒有的。第四種傳統的佛教,這個是佛教的本來面目,祖師大德代代相傳。

      傳統的佛教是什麼?是教育,現在一般社會上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仔細在《大藏經》裡面,看《釋迦譜》,看《釋迦方誌》,這兩部書是古人寫的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收在《大藏經》裡面。我接觸佛教,大概在最初兩個星期的樣子,章嘉大師就要我看這兩本書。那個時候這兩本書還沒有單行本,我得到寺院裡面去查《大藏經》;查到之後,在那個地方看,自己做筆記,這是五十年前的事情。我們要了解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為人,他老人家的思想,一生所從事的事業,確實是現在人講的多元文化的教學。

      他老人家用的是真心,他老人家表現的是性定,我們現在清楚明瞭,沒有疑惑。他雖然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跟我們和光同塵,境界不相同,他確確實實是住在華嚴境界。我們住五濁惡世,他住華嚴世界,華嚴世界跟五濁惡世是同時的、是同處的,此時此地,境界的問題。這就是證明佛在經上講的「境隨心轉」,這個話千真萬確。真心性定,那個境界就是華嚴境界;我們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那你的境界是五濁惡世。而境界裡面,跟諸位說,沒有清濁,清濁在人心,人心能轉境。佛在經上講這個大道理,我們總得要懂。

      現在請看經文,我們看看華藏世界的寶地。首先你要曉得這個寶地是性德自自然然顯現出來的,只要一切眾生永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就現前,我們得認真努力的來修學。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世界海大輪圍山內所有大地。】

      這一句是總說,說這個大地的所在,這是依報裡面最主要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生活環境。向下有二十句經文,清涼大師科題裡頭講「別顯體相莊嚴」,這是講大地上,講了三樁事情:一個是體,一個是相,一個是莊嚴。這二十句裡面,第一句講體,第二句講相,往後都是講莊嚴。現在我們來看向下這十句:

      【一切皆以金剛所成,堅固莊嚴不可沮壞。】

      這是第一句。首先告訴我們,這個大地『金剛所成』。「金剛」在佛法裡頭常常用它來做比喻,比喻堅固,比喻不壞。《般若經》上用金剛比喻般若,般若智慧能破一切邪知邪見,一切知見不能破般若智慧,把它比做金剛。所以這個經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是法,金剛是比喻。在這個地方是比喻大地,這個大地『堅固莊嚴』,是不會壞的。為什麼?它是性德自然的現相,遍華藏。

      現在要問,我們這一塊土地、這個地球在不在華藏之內?我相信稍稍涉獵經教的同學,都能夠肯定我們娑婆世界在華藏之內。《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不在華藏之外。我們現在要問,金剛寶地是遍徹華藏,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為什麼叫做五濁惡世?再告訴你,叫五濁惡世,這是眼前的現相,給你講「金剛所成」,那是講實話。好比我們這個房間,這個房間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華藏本來是這樣的。建築房屋的工程師,房屋建好之後,交屋。我們買這個屋,他交給我們,這裡頭乾乾淨淨,真的,它一塵不染,我們看了很歡喜,這就好比華藏。但是我們住了沒有多久,不知道收拾,不知道整理,也沒有清潔掃除,住個半年、一年,到處灰塵,處處污染,這就叫五濁惡世。五濁惡世並沒有離開華藏,只要把濁惡,濁惡就好像是垃圾、是灰塵,你把它清理乾乾淨淨,金剛之體它又現前了。這個比喻淺近,諸位細細去思惟,你去想一想,確實是這個樣子。

      佛說我們有這五種染污,見濁、煩惱濁,五濁裡頭這兩種最重要的。我們的見解被污染,我們的思想被污染,見思煩惱。沒有說思濁,只說見濁。然後說個煩惱濁,這個煩惱裡面包括了思惑,還包括了塵沙惑,包括了無明惑。換句話說,《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就是煩惱,就是見濁、煩惱濁。我們看東西看錯想錯了,所以才造成物質環境的染污。

      你們想想看,今天地球公害污染,地球上面動植物生態失去平衡,地球病了。地球怎麼病的?人為的,不是它自己病的。人隨著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要改造環境,不能夠隨順自然,他要改造環境;這一改造,那麻煩了,把自然生態破壞。要知道自然才是清淨的,才是正常的,自然是金剛不壞之體,我們把它破壞了,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把它轉變了,境隨心轉,把華藏世界這樣莊嚴的體性轉變成五濁惡世。真的,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誰的心想?自己的心想。所以佛是一再的教導我們,勸勉我們,我們的思想要純淨純善,我們的境界殊勝。學佛終極的目標是超凡入聖,學佛之人不能有絲毫的心、念頭傷害別人,傷害社會大眾。

      這個月初我難得有個機會,抽出一點時間想回到老家看看父母的墳墓。前面跟諸位做過一次報告,我先到浙江,第二站到南京,第三站回到家鄉,從家鄉再回香港,我的路線是這麼走的。這一次是旅遊、探親、訪友。我穿的是便衣,在中藝買了幾套唐裝,不敢穿出家衣服,怕人家認識我。因為國內佛教信徒很多,我對他們非常感激,他們對我愛戴,總希望來看看我,人多!人多我怕秩序不能維持,就搞成一個很亂的這種場合。這個場合對佛教是不利。

      佛教我們第一個持戒,守戒,持戒就是守規矩。守法、守規矩在我們國內信眾還沒有養成習慣,在國外沒有關係。國外再多的人,他有規矩,他不亂,我可以跟大眾接見,從來沒有拒絕任何一個人。國內,那我就不能不留意。第一個怕人多互相擠來擠去,萬一有個年歲大的人跌倒,被人踩傷,我們的心過不去,我最怕的是這一點。每個人都要擠到前面來,身體差一點,年歲大的人,很容易發生危險,我擔心這個,不是擔心別的。第二個形象不好,讓社會大眾認為學佛的人這麼亂,一點秩序、一點規矩都沒有,這個破壞佛教形象。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最重要的是要保護佛教形象。為這兩樁事情,不是為其他,希望同學們都要了解。佛法對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哪有這個人接見,那個人不能接見,沒有這個道理,一律平等。我們天天念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怎麼能違背自己的傳統?違背佛陀的教誨?那不可以的。許多人不懂,不了解,諸位同修一定要明瞭。

      我在杭州住了四天,承蒙東天目山的齊居士邀請,我也常常聽到他們那個道場殊勝莊嚴。寶誌公開山的,韋陀菩薩的道場,我當然要去參拜一下。在那邊看到了許多念佛的同修,我聽齊居士講大概有五百人長期在山上念佛。我看到聽到了,歡喜!齊居士告訴我山上來的這麼多念佛人,只有西藏人沒有,全國各個省分、自治區、特別市統統都有。我跟她說:你這是全國代表念佛堂,只差西藏,全國代表念佛堂,為國家祈福,為人民祈福,為世界祈福,無量無邊的功德,不可思議。我讚歎她。當天晚上消息走漏了,有很多人上山,大概有五百多人上山要見我。我跟大家見見面,她那個大堂,大廳兩層樓都坐滿了人,我看大概有一千多人。地方領導,公安的人員,我們都聚會一堂。她現在山上有警察住在山上,好,非常好!

      要我跟大家講幾句話,我只講了四句話。《梵網經》上的兩句,「不作國賊」。學佛的人決定不可以做傷害國家,傷害社會,傷害大眾的事情。第二條,「不謗國主」。國主,廣義的,國家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都是國主。我們《華嚴經》一開端,「世主莊嚴品」說的是國主。要尊重,要擁護,要在國主指導之下團結起來。尊重,不但要尊重這個社會、國家、地區,而且要互助合作,全心全力來建設這個國家地區,使人人都能過著美好的生活。國主在帶頭,在領導,那是講各個階層的領導人,要懂這個意思。

      另外兩句,《瓔珞經》上說的,「不漏國稅」。我們知道國家為人民服務,許許多多的經費要靠稅收。國民有納稅的義務,決定不能夠漏稅。漏稅在佛法裡面講是盜戒,你偷盜一個人好還,債主只有一個。你要是漏稅可麻煩了,中國有十幾億人,那誰是你的債主?這十幾億人都是你的債主,吃不消!所以國稅不可以漏,漏國稅,麻煩大了!第四條,「不犯國制」,國家的法律,地方政府的規章,法令規章,我們一定要遵守。我就講四句跟大家見面,為什麼?這四句重要,許許多多學佛的人把這個疏忽掉了。能夠遵守佛陀的教誨,可以把這個地方恢復成華藏世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是真心性定自自然然顯現出來的。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性定,現在這個心一天到晚七上八下,妄念紛飛,可憐!這個心是輪迴心。

      佛法無論哪個法門,經典上都講的三昧。我也常講,我們念佛人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什麼?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是念佛三昧。我們學《華嚴》要入華嚴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禪定,翻成正受,正常的享受。妄想不是正常享受,分別執著不是正常享受;正常的享受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國內許許多多的道場,我何嘗不想去看看,緣不足。你們今天聽到我讚歎東天目山,我去看過。你們的道場我沒有去看過,我要看,看到好處,我是平等的讚歎,不是偏在某一個地方、某一家,不是,沒有偏心。只是我對於國內非常生疏,是去過幾次,時間都很短促,都很匆忙。我非常感激國家,國家對我不錯,宗教局長葉小文先生,我跟他也很熟。承蒙他的招待,二000年我們新加坡宗教團訪問中國,他派外司司長陪同我們這個團遊覽長江上游,有機會參觀大足石窟,朝拜峨嵋。國內有許許多多同學們,出家在家寫信給我,打電話給我,甚至於我在香港講經,在新加坡講經,你們很多團體來看我,我很感激。你們邀請我回國去弘法,我說過我在國內如果有任何宗教方面的活動,一定要得到葉局長的批准。我說得太多了。

      不是宗教活動,去旅遊,去觀光?是很想,我抽不出時間。我這個五年當中一定要把《華嚴》、《法華》、《楞嚴》、淨宗五經一論講一遍。我定的時間每天講四個小時,一年講三百天,這五年當中要講六千個小時。所以觀光旅遊是很想,但是我抽不出時間。你們說:到我那個道場講經也行。我在新加坡已經說過,我年歲大了,從講台教學我完全退下來,幫助後學的年輕人,我幫助他們。我現在自己只是在攝影棚錄相。大家歡喜聽,用網路播出,可以,這對我不相妨礙。所以沒有錄相室,我就沒工作做;沒有工作做,我的光陰浪費,這是叫我身心不安,我不能夠再浪費時間,所以是這麼一個道理。今天我講經,只有在香港這裡我們有一個攝影棚,新加坡有一個,澳洲有兩個,布里斯本有一個,圖文巴有一個。我的活動只能侷限在這個範圍,有我工作的場所。

      我們現在這些年來,尤其是最近五年,這是我第二次講《華嚴經》。第一次是早年講的,二十年前講的,沒有這些設備,我們沒有留下錄音錄影,沒有留下。這一次是完全保留錄相帶。這五年當中,我們自己的境界提升了很多,讀經研教真實的利益我們得到,得受用。境界,我們不能像法身菩薩那樣的轉變,也能小小的轉變。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漸漸能夠得清淨心;換句話說,漸漸能夠不被外面境界所轉,與經教有少分的相應。這少分的相應就得很大的受用,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愈來愈看破,愈來愈放下,自在隨緣,嘗到這個法味了。也知道這個佛是怎麼個念法,往生淨土,自己漸漸也真的有把握,這才是我們一生第一樁大事,其他的都是雞毛蒜皮,不足為道的。最重要的是這一生能夠往生。

      我們學佛,無論在哪個法門裡,修得再好,不能往生,這一生空過。不能往生,修得再好,生天。七情五欲,中國人講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那個「欲」就是財、色、名、食、睡。我們自己要很認真反省檢點,七情五欲要沒有斷,你要不出六道輪迴,你在欲界;修再大的福德,也是欲界天,色界都去不了。色界是什麼?色界不是性定,是修定,是修來的定功。這個定功能夠把七情五欲伏住,七情五欲雖然沒有斷,決定不起作用。難得,很不容易,生色界天。色界,四禪十八層天,看你的功夫,你到哪一層。所以你要是了解這個事實狀況,你就知道超越六道輪迴真正不容易。

      但是,不超越輪迴不算成就,真正的成就一定要超越六道輪迴。現在我們明瞭超越六道輪迴只有一條路,念佛求生淨土。中興淨土的兩位祖師大德,明朝末年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淨土宗十三位祖師對我有影響的,影響很深的是善導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這四個人對我影響非常深。我在沒有遇到《無量壽經》之前,我修學淨土主要的經典是《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的;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我是依靠這兩種註。

      這兩種註解我都詳細講過。《疏鈔》那個時候沒有錄相,留的有錄音帶。我記得錄音帶好像是有一百三十多卷。將來有這個機緣,我還是要講一遍,那一遍就會錄相。現在講跟往年境界不一樣!所以有些同學跟我說:法師,你以前講的經我不要聽,我要聽你現在的。沒錯,這個人很聰明。為什麼?境界不相同,今年跟去年就有很大的差距。

      從這些地方大家要能夠體會,學佛不能一天離開經教。我就是香港、澳洲旅行,我的經本都放在身上,跟我旅行的證件、護照都放在一起,天天讀誦受持,沒有間斷。佛教導我們,我們永遠記在心裡,念念不忘,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無論在什麼地方接觸到周邊的人,我們談話的話題都是經教,都是把佛法介紹給他,念茲在茲,這樣自己才能夠契入,在生活裡頭,在工作、在應酬裡頭,歷事練心;要不是這樣,沒有法子入佛境界,沒有法子深入經藏,深解義趣。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第二段臺面寶地,長行第二句看起:

      【清淨平坦無有高下。】

      這是寶地之相。這個地的體,前面跟諸位說過,金剛所成。如果用我們平常歸納佛陀教育的綱領來說,我也把它分配在這經典上,金剛就是真誠心、正覺心,金剛般若。真誠跟正覺是金剛,沒有能夠破壞的;它能夠破一切邪迷,邪迷不能破真誠正覺,這是金剛的意思。

      相狀,這個地方講了,講體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地相平淨」,這是華藏世界的寶地,就是我們總結的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心相,真誠、正覺是心之體,要明瞭。清淨、平等是心的相,慈悲是心的大用。慈悲對自己是自愛,對待別人是大慈大悲,無條件的愛護一切眾生。這十個字具足真心的體相用。華藏世界,「出現品」裡面佛講得很清楚,「唯心所現」,華藏世界從哪裡來的?真誠正覺心現出來的,現出來這個世界的相狀是清淨、平等。經文上『清淨平坦無有高下』,極樂世界如是,華藏世界亦如是,我們要曉得。這個不就是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他的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所以大地是平坦,沒有高下。我們要想修西方極樂世界,要修華藏世界,你懂得這個道理,你這樣如理如法的修學,你就能夠證得。

      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個長行的十句,第一句是講大地之體,第二句是講大地的相,後面八句都是講它的莊嚴,也就是講它的用。我將這個意思,配合我們這麼多年來在大乘經教裡面掌握到修行的綱領原則,佛經裡面稱為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我寫了二十個字。前面這十個字重要,這是真心的體、相、用。我們修學念念不離開這個指導原則,哪有不進步的道理!進步從哪裡看?從煩惱輕,智慧長,境界向上提升,這是明顯的效果,真實的受用。

      你們同學們都知道,我對於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我對於護法的恩德念念不忘,知恩報恩。我接受過儒佛的教育,落實在我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這個人過去曾經有一天對我好,我永遠不忘;以後有什麼對我不好的,我不放在心裡。我懂得,老師教我的,我這個心永遠要裝一切眾生的善,我的心是純善。我不會把一切眾生不善裝在我心裡,那我的心不就變成不善了嗎?

      我要怎樣保護我自己純淨純善的心?聽佛菩薩的話,依教奉行。你看看《十善業道經》,佛講: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一切眾生對我的不善,我不放在心上,我不會夾雜,我只記著別人的善,我只記著別人的恩。別人為什麼以後對我不善?這個原因,我記得過去我也報告過。一種是缺少往來,缺少溝通,不通!不通,容易引起誤會。如果再有一些外緣,不善的外緣,你看到了,你聽到了,你就會起疑惑、猜疑;猜疑,愈猜愈錯,就離了譜,誤會是這麼產生的。他那邊有誤會,我這邊沒有。兩方面有誤會,就會生衝突,就會麻煩。他對我有誤會,我對他沒有誤會。

      尤其接受聖賢教育的人,有一個根本的理念,這個一定要肯定。這個根本的理念是什麼?「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從這個理念看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善的,沒有不善。這個是儒家講的,佛法講得更圓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們想佛性善不善?佛性純淨純善。造作五逆十惡的眾生,他還是有佛性。為什麼造惡?一時迷惑。一時迷惑,你何必把他放在心上?你放在心上,錯了。我們應該怎麼樣?應該像佛菩薩一樣,幫助他回頭。怎樣幫助?自己要行善,做出善的樣子來,讓他看到、聽到、接觸到了有所感動,再回頭,這是教育!

      這種教育,我是從小學的。在南京第一中學讀書,我的老師現在還在,就剩這麼一位老師,老師那個時候在學校裡提倡身化教育;化是變化氣質。我在學校裡頭學的這一句「身化」,以後我學佛得受用;換句話說,那些誤會的人,不了解的人,還沒有回頭,我做得不夠,不能怪他;怪他,那就錯了。永遠不能夠責備別人,所有一切過失,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們走的路子是向無上道,我們做人要做一個完美沒有缺陷的人。心裡面還懷著「那個人不對,那個人有過失,那個人怎麼對得起我」,你的做人就有缺點。為什麼?性本善,這是不善,我這個本善裡頭夾雜著不善。

      佛講了,我有佛性,佛性裡頭不夾雜這個東西。所以你要知道怎樣修行,你必須要有勝解,這個佛經裡頭常講的,勝是殊勝,解是理解,你對於宇宙人生要有殊勝的理解,這是最高的。你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你對於佛菩薩教誨(就是經論),你要有殊勝的理解,這個事情就自然不難。你的生活哪有不快樂的!

      看到宇宙之間人都是善人,都是佛菩薩,種種的示現對我沒有一絲毫妨礙,《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甲處有障緣,乙處沒有障緣,我到乙處去;乙處有障緣,丙處沒有障緣。覺悟之後,曉得一切眾生生活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某一點,某個地區。那是什麼?那是妄想分別執著把你侷限,你迷了。你迷於這個地區,你不知道本來生活的空間比華藏世界還大。

      前面一品講的「世界莊嚴品」,那裡頭是講盡虛空遍法界,先講大的,大世界怎麼來的;然後再講小的,華藏世界;比華藏世界再小,娑婆世界。我們今天脫離不了這個範圍,生活空間沒有這麼大,原因在哪裡?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好比執著自己家鄉祖宗的產業,念念不能夠放下,那他一生的生活圈子就在家鄉。

      古人,真的,住在鄉下,有一生沒有進過城的。我小時候生長在農村,我們鄉下人確確實實有一生沒有見過縣城的,他的往來就是幾個村莊,活動空間就這麼大。他不知道活在地球上的人,活動空間是整個地球,他不知道,他守住小村莊。眼光稍微大一點的進過城,進過城叫什麼?見過世面。我們這個城市隔壁鄰縣還有別的城市,走過幾個城市的,我們村莊裡面的人對他就很羨慕,他了不起,他走過好多城市。再出了省,他走到別的省裡去;出了國,走到別的國家去,確實就像這個樣子。

      所以你首先要有認識,我們的活動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你好快樂!這個地球上的人,我到這裡來不受歡迎;我來幫助他們,他們拒絕,我到另外星球去。這個太陽系不歡迎我,我到別的太陽系去;這個銀河系不歡迎我,我到別的銀河系。什麼時候這個太陽系歡迎我了,我再來!

      要曉得眾生的心就像小朋友的心一樣,他不是真的。三歲小孩說:我不喜歡你,我討厭你。你給他笑笑,趕快離開。為什麼?他那個不是真的,我們講情緒化。過了一會,「我喜歡你,你來」,你就來了。我們跟小朋友在一起常常聽到,他那個變化好快。你看到這個現象,你就能夠體會到眾生心,六道眾生的情緒就是三歲小朋友,不能當真,不要放在心上。永遠記著他的好,不要記著他的惡。這是什麼?大人對小孩。

      往年我跟韓館長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很長,她的孫子很可愛,出生在鳳凰城,那是一個很熱的地方,我在那裡住了一個多月。有一天館長告訴我,她說:我這個孫子他跟我講他不喜歡我。我就對館長笑笑,三歲小孩(那個時候才三歲,兩、三歲),我說你怎麼能把他的話當真?你再看看,過了一、兩個鐘頭喊奶奶,他要她了,是不是?所以你要知道六道眾生就是兩、三歲的小孩,情緒不定,喜怒無常。那是什麼?習性,不是本性,本性是善的。孫子漸漸長大,孫子最愛的是奶奶,奶奶最疼的是孫子,長大漸漸懂事了。

      我們學佛,學佛是學覺悟,用真心。我常常講,我們對於一切眾生,用真誠心,用正覺心,一點都不迷。心相清淨平等,心用自愛愛人,慈悲!這個愛從哪裡生的?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裡頭生的,不是從情識裡面生的。情識裡面生的是凡夫,那個愛不是真的。所以凡夫沒有見性,他講愛你也好,他講恨你也好,都不是真的,都不能夠計較,都不可以放在心上,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你要是不了解,你要是不能夠落實,你在佛法修學,一生得不到結果,你白學了。為什麼?非常明顯的,你的煩惱不能斷,你的智慧不能開,你的境界不能提升,搞一輩子還是迷惑顛倒,還是繼續不斷的搞六道輪迴,豈不是錯了!

      世間很多很多學佛的人錯了,為什麼會犯錯?不讀經之過。再跟諸位說,不講經之過,講經比讀經的效果高很多倍。這是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的,他說:你讀經,你聽經,你聽講,你能夠聽到幾成?他說最好的能聽到三成,一般普通的能聽到一成就算不錯。為什麼不能聽得更多一點,更深入一點?他沒有那個心,自己鬆懈放逸,他自己沒有辦法覺察。

      可是叫你講經,不一樣,老師講的時候至少你可以聽到六、七成。為什麼?明天早晨你要複講。老師講經是晚上,我們晚上聽經,到第二天給你講,第二天你上台複講,他就全部精神貫注在聽,他能夠聽六、七成。為什麼?明天他要講。如果不講的話,他不會那麼專注,道理在此地。所以,為什麼講經轉自己的業報、消自己的業障那麼快速?道理在此地。

      老師慈悲,看到學生福薄的、短命的,都在相上能看到,一見面就清楚。看到這樣的人,老師都勸他發心出來學講經。我們那個經學班裡頭有好幾個,至少有六、七個,我們二十幾個人就居然有六、七個沒福報,我也是其中之一。這個是老師大慈大悲,真的是佛家講救度眾生。

      所以轉境界從哪裡轉?從心地上轉,境上轉不了。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轉境界,境界就是風水。世間人從哪裡轉?改風水,找一個地理師來看,改風水。你們想想,如果風水能改,地理師會看,他為什麼不先改自己?他何必替你改?替你改,你將來是大富大貴,那個大富大貴他為什麼不要?他為什麼送給你?仔細去想想,冷靜去觀察,你就明瞭。

      佛教給我們,改風水從哪裡改?從心地上改。因為佛跟我們講那個原理,境隨心轉,你心改了,你的風水就改。所以華藏世界他們這些居民是法身菩薩。我們知道,你要想生華藏世界的條件是什麼?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才有資格到那裡去住。換句話說,那個地方所有的居民,他們的心都是真誠、正覺,都是清淨、平等、慈悲,所以那個地這麼好。「金剛所成,堅固莊嚴不可沮壞」,真誠不能破壞,正覺不能破壞,「清淨平坦無有高下」,清淨、平等。佛教我們從這個地方改造風水,就是改變我們的生活物質環境,地理是屬於物質環境,這樣改造的。

      早年我在台灣講經,曾經有個老居士跟我說:祖師大德有本事。我說有什麼本事?會看相,會算命,會看風水,他的本事是這些。我說何以見得?他說:你看看在中國大陸,佛教的這些叢林寺院,都是選擇最好風水地方建築的,可見得這些祖師大德各個都是風水專家。我聽了笑笑,他這個看法好像是有道理,實在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佛教弟子,佛教導學生,看相、算命、看日子、看風水叫世間意。世間意用今天的話來說,那是迷信。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佛禁止,佛不許可弟子們搞這套東西。哪裡是祖師大德各個都會看風水,哪有這種道理!

      為什麼道場所在之處都是風水這麼好?這裡頭有個道理。這些祖師大德心都清淨,心都與道相應。在一起共修的,無論出家在家,都能夠順從善知識的教誨。祖師大德是善知識,大家在一起共修,你說這個力量多大!他們的善心善行,他們的道德之所感,把那個地方風水改變了,這個才講得通。境隨心轉,絕對不是心隨境轉。心隨境轉的,有!有些建築道場的先去看風水,找很多地理師去看。道場建好之後,你看這裡頭的修行人,還是不能成就,還是煩惱習氣不斷,爭名奪利。道場裡有什麼名利?有!有職位,有住持、有當家、有知客。這些職位,出家人爭,我見過。找了好多人看風水,還是不行。經論教誨聽不進去,頭腦裡頭都是名聞利養,都是自讚毀他,用盡心機把信徒控制住。尤其是在社會上有地位的、有財富的,那個信徒抓得很緊,搞這些。這是我們從旁邊來觀察,他找的那些地理師看風水,豈不是全看錯了嗎?古來祖師大德,我們看看很多道場裡面的山誌,看他最初建立道場的這些大德們,山誌上沒有記載請人看風水。如果有,應該有記載。沒有,所以怎麼能夠這樣懷疑!這種懷疑從哪裡生的?從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出來的,錯了。

      我們一定要相信佛的話,一定要相信經典的話,這是覺悟人說的,這是證果人留下來的,不同於凡夫的著書。凡夫著書可能有錯誤,聖人的典籍不會有錯誤,他是現量境界,他不是比量,不是猜測,不是推算。我們隨順經教,隨順覺悟的人,隨順證果的人,隨順他們的教誨,一定得利益,一定得好處。我們要以這個為依靠,為依歸。所以學佛首先受三皈。我們還有這些疑慮,還有這些雜念,三皈沒有,破掉了。「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破掉了,沒有了。覺正淨沒有了,依舊回到迷邪染,迷邪染是凡夫心,是輪迴心,學佛還是搞輪迴業,還是受輪迴果報,很清楚很明白的。

      所以心平,大地就平;心清淨,看一切眾生都是清淨。我看一個眾生不清淨,我知道是我的心不清淨。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我要是看到這個世間不平,是我的心不平。孟夫子講:做學問「反求諸己」,他之能成為聖人,功夫就在此地。反求諸己,就是世俗裡頭常說的回光返照。觀世音菩薩修行祕訣,「反聞聞自性」,就是孟夫子講的「反求諸己」。觀音菩薩講得更清楚,「反聞聞自性」,眼反觀觀自性,自性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能常常在這裡照顧,準有好處。下面八句,清涼大師講都是莊嚴。第三句:

      【摩尼為輪。】

      這是講裝飾,地上的裝飾。『摩尼』是寶,『輪』是圓滿的意思。用今天的話,我們在這個地面上種種的建築,都希望做到盡善盡美,就是這個意思。第四句:

      【眾寶為藏。】

      清涼大師講「畜以寶藏」。我們一切設施,用途在哪裡?用途裡面珍藏著寶藏。寶,有用之物;沒有用,我們決定不會收藏。你所收藏的,肯定是有用處。寶藏裡頭最希有的、最珍貴的是什麼?典籍、文物。佛法裡頭「經律論」稱為三寶,三藏。經是定學,律是戒學,論是慧學,戒定慧三學,要知道這是真正的寶藏。為什麼?能幫助人破迷開悟,能教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真正的寶藏。那種金銀七寶也有人收藏,那是世間的珍寶,是不是寶藏?不是。凡是收藏這一類珍寶的、珍奇玩物的都出不了輪迴,出不了三界。為什麼?迷戀在這些東西裡頭,這個東西增長物欲,縱然你修得再好,你出不了欲界。

      所以真正修行人,他要不要藏東西?不要。世間這些藝術品,名貴的,真正修行人要這個東西幹什麼!居住的所在,簡簡單單搭一個茅篷,只要能夠避風雨,小小的環境容易收拾,不浪費時間,整理得乾乾淨淨,身心清淨,養道。這個世間,我們到這兒來,一定要曉得很短暫,縱然活到一百歲,那個百年真是彈指就過去了。經教裡頭常常跟我們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變化太大,滄海桑田,山河大地會變,依報隨著正報轉。

      我離開老家五十年,回去看過一次,住了兩、三天。離開老家,童年那個時候所記憶的街道、城市、鄉村全都變了。我居住在鄉村,我們那個時候的房子是茅篷,鄉下,我們是用泥土築的牆,上面蓋茅草,三間茅屋。面對著是個湖泊,白湖,這個湖距離我住的茅篷只有兩里路,兩里路現在講是一公里。我們小的時候,每天都會到湖邊上去玩,拾貝殼,去撈小魚,銀魚,那是那個湖裡頭的名產。五十年之後回去,湖沒有了,湖乾了,現在這個湖裡頭有房子,有人住,不可思議。所以想想古書裡頭講的滄海桑田,真的一點都不假。回去之後,我們這個縣原來它有城牆的。現在城牆沒有了,拆掉了。原來小的街道,城不大,這個城是漢朝時候建的,是個古城;街道沒有了,很可惜。現在建成一個新興的都市,童年那個印象完全沒有了,見不到。佛經裡面所說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深深體會到。

      這部經裡面每一句含義都非常的廣。「摩尼為輪」,這一句是講建築。人住在這個土地上,頭一樁事情就是建築房屋,自己可以居住。第二句,你的生活必需品,你一定會收藏,「眾寶為藏」。生活必需品,需要養身命,更重要的是養慧命。我們要遇不到聖賢的教誨,我們不懂還有個慧命,慧命比身命重要。佛在經上常常講的,殺一個人的身體罪不大,但是要斷人的慧命,那個罪很重很重。你殺人的身命,現在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四十九天又投胎。如果我沒有什麼大的過失,我又得人身,換一個身體又來了。慧命是你遇到聖賢教誨的機會,這個機會不多,你得人身未必能再遇得到。慧命重於身命,這個意思是說明精神生活重於物質生活。人要有這個理念,人心是定的,縱然物質生活艱苦,他不會有非分之想,他不會作亂,他不會侵犯別人,安分守己,那是社會安定和平主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