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641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四一卷)  2006/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4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賢首品第十二」,十地位裡面第三個小段,十地位。

      【若能捨離有為過。則離憍慢及放逸。若離憍慢及放逸。則能兼利一切眾。】

      我們把清涼大師的註解念一遍。「三一頌」,就是一首偈四句,剛才我們念的。「離慢等,是三四二地」,就是第三地,發光地;第四地,燄慧地,這二地。「以三地於禪不著故無慢,又以求法不懈,亦名離慢;第四地得出世間道品,故云無放逸。然不捨攝生,故云兼利」。清涼大師註的並不多,但是也說得很精彩。這是十信位裡面有十地菩薩行,並不是真的到達十地,我們要知道這是十信,第十信。《華嚴》是圓融的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要說是到第十信,就是初信也圓滿含攝一切地位。就是初信位裡面有十信、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到十地、到等覺也沒有離開初信、二信、三信,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說煩惱習氣確實都斷了,只有微細的無明習氣還在,所以初住以上還有四十一個階位,這我們一定要明瞭、要清楚。這個階位是習氣,不是真有這些煩惱。這個地方煩惱習氣都不包含在其中,縱有煩惱也非常微細,因為他才能捨,他捨了之後才真正得初住位,那就離開十法界到華藏世界去。現在是將證未證,在這個邊緣的地區,就是十信跟初住的當中說這個狀況。前面在二地菩薩,我們讀過了,他能夠「捨離有為過」,這就是二地菩薩所修的。你看十信位菩薩也修,那個功夫淺深另當別論,人家真幹。

      第三地,這首偈前面兩句是三地,後面兩句是四地。『若能捨離有為過,則離憍慢及放逸』,這也是俱生煩惱,不是你這一生學的。你在六道裡面投胎,你是帶來的,也就是過去生中的煩惱習氣帶到這一生來,我們佛門稱之為叫俱生煩惱,你到這來投胎就帶來了。所以是先天的,不是後天你所修的,先天的。哪些?貪瞋痴慢四大煩惱。這個四大煩惱跟著你太久,時間太長,從你開始迷它就跟著你。什麼時候迷的?前面我們讀過,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這個開示你要懂得,你本來是佛,你現在搞成這個樣子,能不慚愧?

      什麼時候迷?佛在大乘教上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為什麼會一念不覺?幾時一念不覺的?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很清楚。向佛提問的是富樓那尊者,這個真叫做根本大問。世世代代學佛的同學都有這個疑問,有人能問得出來,有人問不出來,不會問。雖然不會問,這個問題他存在,不是沒有。而佛答覆的真正是善巧,佛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那就是一念不覺。《華嚴》告訴我們,這三大類的煩惱,在大乘教裡面通常講是見思、塵沙、無明;《華嚴》沒有用這個說法,《華嚴》是另一個講法,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曉得,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一對照就明白。什麼叫妄想?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一念不覺。

      於是我們就明白,明心見性的菩薩,在華嚴會上初住以上,一般大乘教裡面是初地以上,在這個位次裡面,他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叫破無明,話說得很容易,真難!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能不動心、能不起念嗎?不知不覺他就起心動念,這就叫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知見立知,這無明本。這一念起來之後,麻煩就起來,把自己的自性(真如本性)轉變成八識。所以八識是自性在迷的狀況下,八識覺悟了,就恢復自性,這是事實真相。從阿賴耶衍生出末那,阿賴耶是迷,末那是執著,意識是分別,從迷衍生出來的。

      執著,法相宗裡面的經典告訴我們,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裡面第一個「我見」,起了一個什麼念頭?起了我的念頭。諸位要曉得,無我,無我裡頭有了個我的念頭,認為什麼是我?認為身是我,嚴重的執著。這就是所有一切迷惑顛倒的根源,你起了身見。有了身見,有了我見,接著一定是有「我愛」,我愛就是貪,我貪;有「我痴」,痴就是愚痴;有「我慢」,慢是傲慢,慢是瞋恚,你看看貪瞋痴起來了。我愛是貪,我痴是愚痴,我慢是瞋恚,貪瞋痴,叫三毒煩惱。只要一有我,一定就起這三個煩惱,叫常相隨;你沒有辦法去斷它,叫俱生煩惱。不過在阿賴耶識裡面,雖有並不很嚴重。好像一棵樹一樣,這樹苗沒有長成大樹。逐漸的讓它發展,在六道裡頭輪迴,不斷的輪迴,愈長愈大,這貪瞋痴就太嚴重,貪瞋痴就變成三惡道。餓鬼道從哪來的?貪心變出來的;地獄,瞋恚變出來的;畜生,愚痴變出來的,你說麻不麻煩!

      這些都是事實真相,諸法實相,不能不知道,害得我們自己無法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成佛。我們今天在六道裡頭流浪生死,回不去了,愈迷愈深,愈輪迴就愈痛苦。佛菩薩看到了,「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油然而生,應化在六道、在十法界幫助我們,成就我們。

      我們今天正好念到這段經文,經文前後都是貫穿的,都有關係的,前因後果。在二地,你離犯戒了,再不會犯戒,再不會有有為的過失了。這個諸位要明白,前面都講得很清楚,初信位的菩薩就不犯戒,為什麼到十地位還講離犯戒?初信位的菩薩說離犯戒是事相,這個地方講離犯戒是講習氣。到這個地方,犯戒這個習氣、意念斷掉,沒有了。所有一切不善就是有為過,不善的意念,這些就如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十惡八邪」。他略略的舉一舉就說出十幾條習氣,這是我們同學們都讀過、都熟知,所有一切不善習氣。這些習氣就是此地所講的「有為過」,統統沒有了。

      由此可知,賢首菩薩是代表第十信,十信圓滿。這個位次在四聖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再往上去就突破,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離開十法界,往生華藏世界,叫一真法界。那是真正的成佛,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應當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一切時、一切處要「捨離有為過」,不要犯過失。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過失,小小過失,極其微細的過失,都是違背了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我們常講,純淨純善,沒有絲毫染污,沒有絲毫不善,那是自性。我們每個人都一樣,世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純淨純善。

      修到純淨純善,這個時候「憍慢及放逸」微細的習氣也離了,也沒有了。由此可知,憍慢不容易離,憍是驕傲,慢也是傲慢,與生俱來的煩惱。佛法是教你要了生死出三界,這要斷。儒家是世間法,沒有講到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儒家對這個慢限制。你看《禮記》上教我們,「傲不可長」,所以孔子,中國古聖先賢知道,人都有傲慢的習氣,希望傲慢能控制住,不要再增長;「欲不可縱」,都知道你有這些習氣。換句話說,你要有一種功夫克制自己、限制自己,不能過分。所以儒家講禮節,禮是讓你放縱,但是放縱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超越這個限度,所以叫節,節度。佛法不行,佛法教你見性,恢復自性,你自性裡頭本來沒有,所以你要把它斷得乾乾淨淨你才能見性。從這個地方你就了解,儒家的教學是佛法的初方便,而《弟子規》則是佛法裡頭最初方便,你從這入門,你用這個方法來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務必要百分之百的把它做到。

      昨天我們在這個地方向同學們做了一個宣布,我們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這次慶祝衛塞節,也是聯合國第一次用這個題目來辦這個活動,這個會議相當成功。我參與這個會議就是為了說兩句話,今天全世界人人都擔心這個社會動亂不安,所以都在想著,希望化解衝突,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先後總共參加國際和平會議九次,九次裡面有六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每次我都把我們中國老祖宗的方法介紹給大家,那就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把釋迦牟尼佛的方法搬出來,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兩句話,不學佛的人不太容易聽懂,所以我就改變語氣來講,我說辦班三百多次,教學四十九年,這大家就容易懂。

      釋迦牟尼佛確實是辦班教學,一生幹這個事情,收到很好的效果,確實把所有衝突化解。從自己內心對人、對事、對物對立矛盾化解,從這裡起,從我心做起,從這裡化解起;然後推出來,化解了家庭的衝突,化解了社會的衝突,化解了國家跟國家的衝突,也化解了整個世界衝突,再推廣化解到十法界的衝突。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做到了。我們講這些話沒有人相信,人家都說:法師,這是理想,這是古人書裡面經典記載的,這不是事實,現在做不到。所以我們才不得已,在我的家鄉,就是中國湯池小鎮做個試驗,我們就用辦班教學來試試看能不能落實化解衝突?沒想到,不到半年效果卓著,讓我們的信心大幅度的增長。

      所以我說我一定要把這個理念、方法、效果介紹給聯合國,介紹給世界上許許多多從事於和平工作的這些志士仁人。沒想到今年十月,聯合國辦這個活動,讓我們藉這個機會把這兩樁事情推出去;就是一個是介紹宗教團結,一個介紹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這兩樁事情介紹出去之後,我對於和平工作可以說就告一段落,以後這個會議不再參加,專心講經要緊。

      當然講經,還要教學,這是我們本分之內的事情。這就是我們要培養下一代的弘法人才,這是我們本分的事情。我準備辦個學校,找志同道合,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人數,我想不超過五十人;在常住上做義工,就是照顧我們生活的也不超過五十人,這就是我們這個小道場住眾一百人。我也想到這個道場要是找到了,同參道友找到了,我們在一起學習,希望盡形壽不離開道場。像當年我們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辦蓮社,東林念佛堂,祖師那個時候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各個成就,希有的因緣,我們後人非常嚮往、非常羨慕。當然在一起修行的一百二十三個人,常住一定有護法,有工作的人員。所以我們現在求的是五十個人,希望能有五十個人。那義工五十個人,義工可以來去自由,他可以上山,隨時可以下山。但是我們在裡面修行的人,我們不下山,你心才定,你才會有成就。

      今天上午我接到一個電話,有同修想來報名,也是很熟的同修,問我可不可以?我說昨天我們提了條件,這個條件,第一個要發心。譬如我們到那裡去,我們盡形壽,上山之後就不再下山,你要發這個心。不能說我常常想家,想回去看看,這不可以。真的是萬緣放下,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基本的德行,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這三門東西百分之百的落實。他想了有五、六分鐘,做不到!我說做不到就沒有法子,一定要做到。做不到,不行,要就是要求百分之百的做到。

      我跟他說:你試試看,我們要開這個班至少得一年以後,現在有一年的時間,你可以學《弟子規》,三個月學《弟子規》,三個月學《感應篇》,三個月學十善業。不是說三個月《弟子規》學了之後,我學十善、學《感應篇》,就不學《弟子規》,不是這樣的。《弟子規》是基礎,學三個月之後,再加第二門功課,就是加《感應篇》;再過三個月,再加十善業,統統要學、統統要落實,都是要求百分之百落實。然後我們歡迎你參加我們的僧團,希望你專攻一部經論,一門深入。一門深入,他心是定的,定到一定的程度,他開悟!無論是學儒、學道、學佛都會開悟。悟了之後,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那就是天人師,那就是佛菩薩,你才真正能辦道,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你才真能辦道!

      這個訊息透出去之後,有很多人願意送土地、送道場,現在已經就有五、六個,我都很感謝,我也很歡喜。我們細心再去觀察,方方面面的因緣具足,我們大家才能安心住在那個地方,不再出門,就等於說我們集體閉關,跟外界不接觸。外界接觸的,那是我們道場的義工,工作人員;我們在裡頭修行的人不接觸外界,我們一心辦道。但是我們每天的講經,學習講經,我們會用網路傳播出去。所以我們每天上課、每天學習,同修們將來在網路上、在衛星上都能看到。這也符合《華嚴》的教學,為什麼?『則能兼利一切眾』。我們不是小乘獨善其身,我們還會兼善天下,這是我們一個願望。

      這個願望都是因緣生的,為什麼?看到現在國際上許多國家地區,我們去看看,缺乏人才。要想佛法振興,要想中國傳統文化延續,沒有人才怎麼行?所以我們想出這個方法來培養人才。這個方法培養人才會有效,會真正有效果,但是要長時間;十年是第一個階段,二十年是第二個階段,三十年是第三個階段,鍥而不捨。這是我們建立一個道風。

      「放逸」也是我們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放逸怎麼說法?很隨便,不認真。它的反面就是精進,放逸就是不精進。如果能夠我們離開放逸,真精進,對自己的生活習慣嚴格的要求,一絲毫都不馬虎。像世尊當年在世,實在是不容易,他那個僧團,經上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人,這麼大一個僧團,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晚上睡覺只有四個小時,六時精進,六時是一晝夜,晝三時、夜三時,不放逸。睡覺只有四個小時,中夜。中夜是什麼時候?我們現在講,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這是中夜。換句話說,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起床,決定不馬虎的。我們現在偷偷懶,睡個懶覺,這不行,這是放逸!這個習氣大家都有,而且很嚴重,那我們要認真克服這個習氣。所以團體生活有好處,依眾靠眾,大家都起來,你不能睡懶覺,生活起居都有規律。

      那可不可以實行日中一食?行,心定下來之後,能量的消耗就大幅度的減少。我們知道飲食是能量的補充,能源的補充。能量消耗,我們現在非常清楚,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雜亂妄想。如果心要清淨、心要定下來,能量的消耗量很少,自自然然日中一食就夠了,多省事,而且生活非常簡單。我的老師做給我看的,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日中一食。我當年跟他學教,我也學他日中一食,我學了五年。以後出來弘法,弘法得隨緣,就把這個規矩破了。但是雖然是吃三餐,我那個三餐的量就是當年日中一食的量。過去日中一食,我吃三碗飯,是普通的小碗;現在吃三餐飯,是一餐一碗飯,就是那一餐分做三次,吃得少。可是我的老師日中一食,他一天只那個小飯碗是兩碗,我要吃三碗,你看這就是比不上他的定力,他的需要量比我少。在當年生活費用,他老人家一個月生活費用六十塊錢,台灣錢;我的生活費用,一個月要九十塊錢。就是每天要三塊錢,吃東西要吃三塊錢,老師兩塊錢就夠了。這就是我們的心沒有他清淨,定力沒他深。

      老師的工作,大家都看到,他的工作量差不多是五個人份,就是他一個人的工作量是普通人的工作五倍。你要跟他見面,必須在一個星期之前預約,否則的話,你決定見不到他。每天除了自己功課講經之外、教學之外,他還有好多會,要開會,天天都有會,還要接待客人。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中醫,所以還有人找他看病。確實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我跟他老人家十年,受的影響很深。所以這不放逸要真做到,一定要依眾靠眾,一個人太難太難!像李老師,那不是普通人,他一個人生活,他能夠堅持,他能做到,所以不是普通人。

      所以,憍慢我們有,放逸我們有,要怎樣把它降溫?我們要想真正能夠做到沒有憍慢、沒有放逸,那好,那你已經是華嚴會上十信位的菩薩,不是凡人,你現在靠近破無明、證法身的邊緣,比阿羅漢、比普通的菩薩高得太多。所以我們自己心裡明白清楚,憍慢、放逸我們自己決定有,只是希望這度數要逐漸減輕,不能夠增長,這樣就好,這樣就有進步。所以對自己日常生活,雖然沒有人管,還是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求自己,你永遠就墮落下去,這可不能怪別人。尤其是中年以上,而不是在僧團裡。但是現在的僧團也衰了,也不像從前僧團有那樣嚴格的紀律,現在沒有了,從上到下也都散漫。換句話說,講形式不著重實際。所以佛法的衰,那個衰的因素我們要懂。

      我們將來希望成立這麼一個僧團,五十個人的僧團。這個僧團要嚴,決定不能放鬆,決定要依照叢林的規矩。這個規矩,過去都遵守「百丈清規」,唐朝時候建立的。那我們今天還是要本其精神,條文可以修正,精神決定不能變。因為現在人的生活跟從前人畢竟還是有差別,要符合現代生活方式。我們大家則共同依眾靠眾,一定自己要振作起來,先救自己,再度眾生。自己救不了自己,也就沒有法子度眾生。所以要度眾生是先度自己,這是佛在經上講了很多遍,時刻提醒我們,我們要有這個警覺心,要有大慈悲、要有大願力,救自己。先不要談救別人,真能把自己救了,就是永離憍慢及放逸,這是真正救自己。爾後才真正達到我們的願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三地菩薩。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的兩句:

      【若離憍慢及放逸。則能兼利一切眾。】

      這兩句是四地,四地是燄慧地,也就是智慧現前。三地是發光,也就是說智慧剛剛開;四地,那智慧就非常殊勝,所以稱之為燄慧。在三地菩薩,這是智慧現前,智慧現前裡頭有一句重要的話我們不能疏忽,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提出來,「求法不懈」,這句非常重要!這也是離慢,決不是以自己所修學的為滿足。佛法教我們知足常樂,那個知足是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要知足。換句話說,我們有這個肉身在世間,要養這個色身並不困難,它需要的很少,所以世尊在世為我們示現的三衣一缽就夠了。那三衣一缽,我們引申這個意思,我們能夠吃得飽,能夠穿得暖,能夠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夠了,不要再求了;再求,增加負擔。有了負擔,你一定有牽掛,你有憂慮、有得失、有煩惱,這是嚴重障礙你的道心。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

      歷代祖師確實能夠續佛慧命,也做出榜樣給我們看,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一件衣服穿幾十年,穿破了補補釘。在近代,給我們印象最深的,虛雲老和尚。我跟他老人家沒有見過面,但是看到他很多的照片,從來沒有一張照片他穿的衣服上沒有補釘,我沒有見過。我所看到很多他的照片,衣服都是東補一塊、西補一塊,都是補很多補釘,值得我們省思!衣服只要乾淨就行了,不必要華麗,能保暖、能遮體,足夠了。你說生活多麼容易、多麼簡單!

      我們要求學,當然求學,你也離不開學習的環境。學習的環境不必自己有,自己不需要擁有,太麻煩,常住擁有,寺院庵堂。可是在現在這個時代跟從前不一樣,從前寺院庵堂叫十方道場,只要出家人都可以掛單,都可以在裡面學習,所有一切經論這些工具都可以提供給你運用。現在寺廟許多是子孫廟,都是被控制,你要跟他沒有相當的關係,真的,吃一餐飯都很困難,絕對不會同意你就住進裡面去。所以被逼的沒有法子,這都是不正常的現象。為什麼不正常?對於真正佛法不理解,擁有這個道場,控制這個道場,眼前可以說得一點小利,他不知道他要付出嚴重的代價。什麼叫嚴重代價他完全不知道,到他身後他就明白,也就是死後就明白,果報在三途,你說可怕不可怕?

      他犯了什麼過失,他要墮三途?道場是提供發心修行人所使用的地方,你障礙,你不讓他在這裡修行;道場是講經說法、弘揚佛法的場所,你現在不讓他們來講經,這一方大眾沒有機緣聞法,這叫斷眾生的慧命,你要不要負這個因果的責任?所以從前道場的這些住持方丈不一樣,他要常常去禮請法師到道場裡面來講經弘法,那個功德無量。所以一個寺廟的住持,就像學校的校長一樣,自己可以不講經,沒有關係,你可以請教員、請老師來講,功德是你的。就像學校,學校辦得好,政府獎勵是獎勵校長,不會獎勵教員。教化一方,那個責任是在住持,不在別人。所以住持天天要想,我要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這眾生是學生,要給他們開什麼課?他們需要什麼?我要到哪裡去請老師來教化眾生?

      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它是宗教嗎?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教學。從三十歲教到,他是七十九歲圓寂的,整整四十九年,真的是辦班教學度過一生。他沒有道場,一生沒有建一個寺廟,學生,常隨眾學生雖然很多,大家沒有道場住,樹下一宿。上課在哪裡?上課就坐在草地上,山林樹下。確實是遊化人間,沒有固定的住所,快樂!哪個地方山水好就到哪裡去。其中也有國王大臣,他們家大業大,園林很多,招待佛在他們自己園林裡面講經教學,有。譬如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這最有名的兩個地方,而佛在這兩個地方時間也比較長。可是產業所有權是齋主的,佛並沒有接受,你送給我,沒有。佛要的是什麼?現在的話說,使用權,我在這裡教一年,我用一年,你提供我用一年;我教三年,你就提供我教三年;我離開了,全部還給你。你看看多省心、多省事!永遠保持著乾乾淨淨,一無所有,徹底放下。

      歷代祖師大德都懂得這個道理,都能遵守這個規矩,所以真正做到了清心寡欲,他的心在道上。所謂的道,就是戒定慧三學。他不犯戒,遠離一切過失,成就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是定,是修學的樞紐,佛法常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智慧,這生智慧。智慧生起來之後就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這是求法的捷徑、求法的祕訣,很多人不知道。

      求法不是叫你要念很多東西,那你就錯了。學法就是一門深入。所以我常常告訴同修們,中國自古以來教童蒙的《三字經》,《三字經》前面的八句非常重要,那是真理,那是祖宗傳給後代的真言,無上的法寶。一開端告訴你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人是一切人,不分族群、不分國家、不分種族,只要是人,你要曉得他的本性本善。就跟大乘教裡面所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就是本善,沒有絲毫不善。這是首先我們要肯定的。那現在我們不善,不善就是違背了自性。佛陀的教育是什麼?教育要回歸自性,沒有別的。儒家教育也是如此,聖人的教育就是教人回歸自性、回歸本善。

      接著兩句話就說「性相近,習相遠」,本性是一樣的,本善;但是習性就不一樣,習性就是習慣,習慣影響人太大。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親近善人,你就會變善,你就是善人;你常常跟惡人在一起,你就變惡。所以人事環境會影響一個人,這習性太可怕。因為有習性這麼一個問題,所以才需要教學。

      底下一句,「苟不教,性乃遷」,假使你要不好好的教導他,他的本性就變質,本善就變成不善。變成不善,他的造作就不善,造作不善就招來苦報。所以要知道,六道三途本性裡頭沒有,乃至十法界本性裡都沒有。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是怎麼回事情?是習性隨順本性,習性能夠隨順聖賢的教誨,隨順本善,這變四聖法界。如果是隨順不善,那就變成六道。六道裡面的善惡是習性,不是本性。所以在大徹大悟的這些法身菩薩們的眼光當中,六道不善。那真正恢復到自性是要脫離十法界,真正回歸到本性本善,這叫成佛。所以要曉得聖賢為什麼辦教育,這就講清楚了。

      辦教育要怎麼辦?「教之道,貴以專」。所以老師教學生,你只能學一門,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亦復如是,一個學生只能學一門,你決定不能學兩門。為什麼?學兩門你就亂了,你心就不定。我早年跟李老師,我跟他老人家十年,他教導我們只可以學一門;同時想學兩門,他不教你,直接了當告訴你,你沒有能力。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法門無量誓願學?開悟之後,就是在此地這三地以上,三地發光地,開悟了;到燄慧地,那就法門無量可以學了。你就曉得,為什麼叫你學一門?一門讓你得定、讓你開慧,道理在此地。一門,你心專,你沒有妄想、沒有妄念,你起心動念都在你那一部經上,你不會去想別的,這樣容易得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開悟。悟後起修,悟後就可以接觸一切法門,一切法門不費力,你一接觸就懂。

      這個道理,諸位要細心去觀察禪宗的惠能大師,禪宗六祖。你讀《壇經》,你細細去觀察,惠能大師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他為什麼會懂甚深法?他一聽就明白。有一位客人念金剛經,他自己不懂,他是會念,每天在念;惠能賣柴之後,在窗戶外面聽到他念經,他一聽,他就開悟,這靠什麼?人家心裡沒有雜念,心清淨,非常孝順,每天砍柴、賣柴,買一點米回家養活老母親,沒有雜念。他聽經之後,跟這位客人討論,把他所感想的、體會到的講給他聽,這位客人非常驚訝,勸他到黃梅去參禮五祖。

      這個人是個了不起的人,是法器。你看他到黃梅去的時候,頭一天跟五祖見面,談了幾句話,五祖聽了,知道他非常難得,悟性很高,心地清淨,沒有雜念,打發他到碓房去舂米破柴,還是幹他的老行業;他老行業天天砍柴、賣柴,到廚房裡面去做破柴的工作。因為那時候道場有一千多人,你就曉得一千多人吃飯,廚房也是很忙。到廚房去幹粗活,這一幹就幹八個月。五祖道場裡面天天也有講經,禪堂也有參究,他都沒有去過。禪堂、講堂都沒有去過,他的道場就是廚房。你仔細從這裡去想。

      五祖傳法的時候,半夜把他叫到房間裡面來,講《金剛經》,我們就曉得那都是概略的提綱挈領,不是細講。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下面怎麼樣?不要講了,全通了。你要問為什麼?沒有別的,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也是貴以專,教學成就快速、穩當,就在一個「專」字。所以,不是說不讓你學二部、三部,不讓,你要曉得道理在哪裡,它的目的是叫你大徹大悟,不是叫你記很多東西。到你徹悟之後,你再看一切經,一看就懂。這在能大師那裡我們體會到。

      你看他在黃梅得法,就是五祖把衣缽傳給他的時候,二十四歲。諸位要知道,二十四歲!五祖怕人害他,為什麼?嫉妒障礙太多,所以偷偷叫他逃走,要躲藏起來,不要讓人知道。他在途中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也很難得,一生學《涅槃經》,也是一門深入。雖然學了很久,沒有開悟,天天念《涅槃經》,不知道什麼意思。這遇到惠能,惠能剛剛離開黃梅,很難得!惠能不認識字,她念經給惠能大師聽,惠能大師就講解給她聽,沒有想到無盡藏比丘尼就開悟。能大師一生,在他教導之下開悟的有四十多個人,無盡藏比丘尼第一個。

      還有個明顯的,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部。三千部,我們估計十年,十年念一部《法華經》,意思不懂。見六祖,很傲慢,憑什麼傲慢?自己念過三千部《法華經》。六祖看出來了,就問他,你來拜我的時候,為什麼頭沒有磕在地上,一定有值得傲慢的地方?他就說出來。說出來之後,六祖就問他,他答不出來。《法華經》的意思答不出來,他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過,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能大師說:行了,不要再念,我全知道。跟他講解,這一講解,他就開悟了。

      從這些地方你就曉得,只要一部經真通了,其他的沒有讀過的、沒有接觸過的,只要一接觸,立刻就通達。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成就,一切法門成就。出世間法通達,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這才叫捷徑。世間人搞亂了、搞錯了,他同時要學很多東西,結果一樣都不通,心裡都是亂的,夾雜的東西太多,我們現在所謂是心浮氣躁,那怎麼行?所以古人教學的方法,就是要叫你心定下來。心浮氣躁、傲慢、放逸統統捨離,你的心清淨、你的心定才能豁然貫通。到你開悟之後,沒有限制,所有一切法門你都可以去參學,《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什麼?他開悟了,他一接觸就明白。

      我們再看印度,印度有位大德,龍樹菩薩,這個人了不起,這個人是悟了以後,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經論他三個月就讀完,全通了。是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念?不需要,一部經念幾句就行。就像惠能大師一樣,《法華經》只聽到第二品「方便品」就行了,後面就不必聽。這個道理要懂,這個事實你要接受。然後你才曉得,古聖先賢教的這個方法微妙至極,絕對不是現在人所能夠理解的。所以現在人所求的是知識,沒有智慧。知識不能解決問題,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智慧是從定中得來的,不是念很多東西得來的。龍樹菩薩用三個月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東西貫通。

      所以你想學佛,你不修定怎麼行?沒有這個道理的。不要說學佛,你就想證個初果須陀洹,你也要修定;你沒有定,你斷不了八十八品見惑。跟我們《華嚴》這邊所講的,初信位的菩薩,他斷煩惱的功夫跟須陀洹一樣,沒有戒定慧怎麼行?現在人不肯持戒,不守規矩,心浮氣躁,這就沒有辦法,諸佛如來也教不了他;不是佛不慈悲,是他自己抗拒,不肯接受。

      佛利益眾生,這是經上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之人是什麼?不是外面不學佛的,不是這些,是講已經學佛的、已經出家的、已經受三壇大戒的。怎麼叫無緣?不能夠持戒,不能夠修定,就沒有緣。再跟你說,沒有出家、沒有學佛,他守規矩,他心地清淨,沒有出家,沒有受三皈,他是有緣人。會有這種事情?會,在哪裡?六祖惠能就是的。六祖惠能到黃梅的時候沒有皈依,所以他在黃梅是什麼身分?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寺廟裡面的義工,他也沒有出家。為什麼五祖把衣缽傳給他?有緣人。你才曉得原來有緣不在形式上,不在出家不出家,不在是有沒有受三皈,不在乎這個,是你真的有戒定慧。

      所以六祖得到衣缽之後,在獵人隊裡面藏十五年之後,在現在的廣州光孝寺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給他剃度,他的剃度師是印宗法師。印宗法師很了不起,把他剃度之後,再反過來拜他為師,所以印宗又是他的學生,是他的剃度師又是他的學生。印宗法師也是在他會下開悟的,他開悟的是好像是四十三個人,裡面有印宗。印宗沒有憍慢,如果有傲慢的話,怎麼會再回過頭拜他為師?沒有。所以你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佛家佛度有緣人,有緣人不一定出家,不一定受過三皈五戒,不一定。沒有戒定慧,受過三皈五戒,受過菩薩戒,甚至於出家受了三壇大戒,還是無緣,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古聖先賢、佛菩薩留給我們這些規矩、這些榜樣,要尊重,要記取!求法要一門深入,不開悟,決定不改變,你會成功。不開悟,再去換,今天換這個法門,明天換那個法門,你一輩子永遠不會開悟,那就說明你心不定。「教之道,貴以專」,你想想這六個字,無上的法寶。在中國,讀書人幾千年來都接受、都肯定,所以他有成就。在我們現在最近這一百年,差了,沒有成就的人。什麼原因?對中國傳統的教誨產生疑惑、懷疑,這一懷疑,糟了。到外國去看看,他說外國什麼都好,中國什麼都比不上人家。你要真正參透了,你才曉得中國還是比外國好。現在外國人已經走投無路,到中國來求法、到印度來求法,我們知不知道?

      他遇到什麼困難?外國的長處是科學、是技術,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今天,我們過去常聽人說,物質科技的發展,人類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現在我們已經看出來,這句話我們理解,我們也肯定。不要說別的代價,單單講飲食。在過去,我們住在農村,這要講上八十年前,那個時候養隻豬,豬要養多久?要一年才長大。雞,雞差不多養八、九個月,有的時候這老母雞是養一年。現在科學技術發達,跟牠打很多種針,藥物,幫助牠成長。我聽說一隻豬三個月就長大,一隻雞三個星期就又肥又大,市場上可以賣。可是牠的肉不健康,牠的肉裡面帶著有致癌的這些藥物,人吃了這些肉得病,得癌病,這就是什麼?付出,科技帶給人類便利,從前養一隻雞也要養個八、九個月,現在三個星期就可以吃;從前一隻豬要養一年才能吃,現在二、三個月就可以吃,很方便。你付出去是癌症,你要遭受病苦,你要早死亡;本來你可以能活七、八十歲的,現在活二、三十歲你就要死,這就是你付出的慘痛代價。你細心去想一想我們東西方的學術,然後你才曉得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是有偏差的。

      從前李老師常常講經的時候告訴我們,現在生活是什麼?佛經上,《無量壽經》上講的「飲苦食毒」。從前讀這個經上我們都不知道佛怎麼說這麼樣,飲苦食毒什麼意思?到今天我們完全明白。我們的飲料裡面都加著有化學東西在裡頭,我們的食物都帶給我們嚴重的病苦,不能吃。我們吃素食的還稍微好一點。這要是不明瞭,要是不知道改變自己生活習慣,改變自己選擇食物,下一代的人麻煩大!為什麼?從小養成不健康。你看小孩現在肥肥胖胖的,肥胖症,個子長得挺高,那都是吃些化學東西,但是他精神很差,頭腦很差,病很多,身體不健康。小孩身體都不健康,這個民族就衰了,大問題,不是小問題,非常可怕!

      飲食的習慣,飲食的選擇,大概在三、四十年之前,英國湯恩比博士就警告世人,最健康的食物是什麼?要回歸從前的人力農耕,那是最健康的。他反對機械化,尤其是反對農藥、化肥,這害死人。你要看看這些科學報告,你就不敢吃東西,不吃東西,餓死;吃東西,毒死,反正都活不了。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燄慧地的菩薩,「得出世間道品」,他怎麼得的?明白了、覺悟了。世間出世間是一不是二,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世間;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出世間,超越世間。也就是我們常講,自己得度,這是我們常說的提升自己的靈性。自己靈性真的提升,提升跟諸佛菩薩一樣的境界,自度,六道、三途、十法界對自己來說沒有了。可是還有許許多多眾生迷在裡頭,必須要幫助他,幫助他怎麼?那就是應化,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你看他的程度,看他的根機。所以佛是一絲毫分別執著沒有,完全是感應。你什麼樣的機感,佛菩薩就如何應你,應機說法;不是佛菩薩先試一套教科書來教你,不是的,沒有這個道理,都是應機說法。看你的程度,應該學什麼就教你什麼。所以佛開的無量法門,為什麼?眾生是無量的根性,各不相同,你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學法不要學很多法門,一門就成就。佛都是教人一門成就的,沒有說教二門、三門成就,沒有,這是你不能不知道。然後你才會真正肯定接受,一門深入,一部經就成功。修淨土,自古以來,一部《彌陀經》、一聲一句六字洪名,往生的不知道有多少!這就是符合聖賢的教誨,貴以專。你搞那麼多幹什麼?搞那麼多,把你心搞亂了,增長你的煩惱,不增長智慧。你要是知道一門,增長智慧;搞好多,增長煩惱。現在還有很多人不懂,真正要學佛,家裡頭要不要供一部《大藏經》?不需要,《大藏經》是藏經樓裡面供的,現在講圖書館裡面供的,道場裡面供的,自己一部經,我學哪一部經,我只要一部經。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保持自己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沒有一個不成就。

      所以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教我捨得,捨得就是布施。你捨,一定有得;但是你得到的時候,你一定要捨,你可不能保留。所以捨得是個循環,譬如這邊捨,這邊得;得到之後,馬上要捨;捨了之後,他又得;得了以後,又捨,得捨永遠是循環的,不能停在那裡,你一停就錯。所以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第一個意思告訴你,這因果,你捨財得財,捨法得聰明智慧,捨無畏得健康長壽;可是你得到的時候馬上要捨,那就無窮無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