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448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四八卷)  2005/10/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48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薩偈頌第四首看起:

      【世間諸國土。一切皆隨入。智身無有色。非彼所能見。】

      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四答入問」,云何是佛境界入,答這一句問。「謂世間即是眾生世間,國土即器世間,一切者遍法界故。入有二義,一以智身潛入,密益眾生故。二以色身現入,顯益眾生。智身難知,文中偏顯」。清涼註的不多,意思很圓滿。入,契入,這個入是問的佛,諸佛如來,何等是佛境界入;換句話說,佛與法身菩薩怎樣入十法界。一般大乘經裡面常說,十法界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入就是應。這個地方清涼跟我們說出入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智身潛入,智身沒有相。這句話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如來以無盡的智慧暗中保佑一切眾生,就這個意思,也是佛門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眾生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迷失自性,造作罪業。造作罪業有沒有果報?有。如果沒有如來智慧慈悲的加持,眾生所受的果報就不堪設想。造作極重的罪業,還能夠活在世間,佛菩薩暗中保佑。誰知道?現在我們要說這些話,別人說我們迷信,不但不感恩,還要罵迷信。佛菩薩是不是因為眾生不能接受,還要侮辱諸佛菩薩,佛菩薩就算了,不再管他了,是不是這樣?不是,佛菩薩永遠在照顧大家。照顧大家,還有六道三途,由此可知,六道三途已經把眾生的罪業減輕了,沖淡了。我們在講席裡頭過去也提到過很多次,我們用大海裡面的浪來做比喻。眾生造作大風大浪,佛菩薩的心水是平靜的,大風大浪跟平靜的水一接觸,平靜的水也起了波浪,大風大浪被平靜水這一沖,減弱了,這個道理、這種現象我們能夠理解。

      佛菩薩在暗中密益眾生,這個密不是祕密,深密,利益眾生,眾生不知道!眾生造作極重罪業,毀謗佛菩薩,侮辱佛菩薩,殘害佛菩薩,佛菩薩為什麼還要密益眾生?這裡頭的關鍵是覺迷。眾生迷,不知道,如果眾生哪一天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沒有不生感恩的心。現在因為迷了,不知道,所以不但沒有感恩的心,還要糟蹋佛菩薩:這個東西是迷信,這不可以相信的。這個道理我們冷靜去思惟,也能夠想像得到。佛菩薩怪不怪眾生?絕對不怪。佛菩薩怪眾生,他是凡夫,他就不是佛菩薩。佛菩薩何以不捨眾生?眾生跟佛菩薩一體。這《華嚴經》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整個宇宙是一體,一個心性所現的,迷失了心性,那個心性就叫做阿賴耶。阿賴耶跟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覺了叫心性、叫法性、叫佛性,迷了叫阿賴耶,心現識變。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是自性所現的,是自己的阿賴耶識所變的,怎麼能怪他?

      我常常用身體來做比喻,我們這個人的身體,諸位都曉得,許許多多器官組成,組成這個身。這個身是一體,眼是這個身的一部分,耳也是一部分,每個器官,各人發揮各人的功能。眼能看,它的功能是見,耳它的功能是聽,各有各的功能,都發揮到極處,彼此互相合作,沒有一點矛盾。每個器官,甚至於組成器官的每個細胞,在整個身體裡面都是平等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人身體健康長壽,和!和從哪裡來?和一定從平來的,平一定和,不平就不和了。身心平和,健康長壽。剛才黃老居士到我們這兒來訪問,很多同修看到了,他今年九十歲,身體健康,一點毛病都沒有。西藏去了好多次,最近從印度回來,告訴我昨天從雲居山回來,到處跑,跑得不亦樂乎!護持佛法盡心盡力,他除了護持佛法之外,他頭腦沒有別的念頭。你跟他接觸,你看他多慈悲、多麼慈祥,我們就明白了。

      所以佛菩薩對惡人,你看在《八大人覺經》裡頭,這我們常念的「不念舊惡,不憎惡人」。舊是過去所做的那些錯事、那些罪孽不要放在心上,現在正在造作惡業的這些惡人,你也不要去恨他,也不要去批評他,看到笑笑,合掌令歡喜。他正在迷惑顛倒,你跟他講這些道理,他不能接受,但是合掌,我們笑容回答他,這個行,他也歡喜。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換句話說,你不要引起別人生煩惱。佛菩薩這樣教我們,他當然統統做到了;世間極惡的人,佛菩薩要對他有瞋恚心,對他有歧視,他就不是佛菩薩,他是凡夫,跟我們一樣。凡夫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佛菩薩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棄了,所以心才叫真正平和。有這些東西心就不平,氣就不和。

      你看看這個世間凡是健康長壽,你細心去觀察,你向他去請教:你為什麼這樣健康?為什麼這麼大年歲還跟年輕人一樣?沒有別的,心地清淨、平等、慈悲,這三個條件決定少不了。無論是哪種族群,無論是哪個宗教,凡是健康長壽,總離不開對一切眾生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對自己清淨,對別人慈悲。我們能發這個心,不論你信不信佛,你就會得佛菩薩威神加持。佛菩薩以智、以慈悲加持你,不是說學佛才得佛菩薩加持,不是的,不學佛也得佛菩薩加持。不學佛,沒遇到緣,佛菩薩看到這個人做人不錯,好人,哪有不加持的道理?連惡人佛菩薩都不捨棄,何況是好人,這個道理要懂。

      大乘教裡頭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作惡的人不能夠捨棄,為什麼?幫助他回頭,這是教育。我們天天在提醒同學,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教什麼?這在佛教裡面大家都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不是一個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這三句是總綱領。佛菩薩哪有作惡的?哪有不行善的?斷惡修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自淨其意。心地清淨生智慧,這個智慧與諸佛如來的大智大慈自自然然就接上,像現在這個電器感應一樣,他就有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自然就應,你的智慧愈來愈大,你的慈悲心愈來愈廣。如果我們愚痴,只知道自私自利,只曉得損人利己,這樣的時候智慧慈悲都沒有了,佛菩薩的智慧慈悲就加不上;不是不加,加不上,因為你有抗拒。佛菩薩加持就像光跟電一樣,遍滿虛空法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平等的加持。至於有些人得的多,有些人得的少,甚至於有些人還得不到,那是眾生的接受。你能夠跟佛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那個加持就非常的明顯;如果我們自己的心願行持跟佛菩薩相違背,那就加持不上,道理就在此地,這叫真平等。

      為什麼我們要修德?修德引發自性裡本具的智慧德相,同時得到佛菩薩加持,速度快,提升得快。如果自己不肯認真的修,天天誦經拜懺也是枉然。所以佛法的修學,要從心地裡面去改。佛法稱為內學,不向外求。向外去求的,那叫外道。外道並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不是這個意思,外道叫心外求法。我們如果忽略自己內心的覺悟,破迷開悟,不懂得求內心覺悟,一昧求佛菩薩保佑,這是迷信,這是做不到的。偶爾我們看到有人求佛菩薩保佑,真的有感應,好像有求必應,是不是真有求必應?不盡然,一百個人去求,真正得感應的一、二個,大多數都沒有,這你能相應嗎?

      但是佛家講的話不是假的。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求有理論、有方法。如理如法一定有感應;不如理不如法,沒有感應。不是每個人求每個人都有感應,就是他如不如理、如不如法。你是為自私自利,大概都沒有感應,你是為一切苦難眾生,很有感應,為什麼?諸佛菩薩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你也發了大慈悲心救苦救難,你跟佛菩薩心願行都同,這個感應就現前,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這是以智,智慧慈悲密益加持。在學佛時間長一點,善根福德深厚一點,這些人都有這種感應,都能夠相信而不懷疑。

      另外一種,這是「以色身」。色身有兩種,一種是應身,一種是化身,這都有色相的。真的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現佛身,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身。佛菩薩應身在中國,這歷代也不少!但是所現的不是佛身,有現的是比丘身、有現的是居士身,這在史書裡面都有記載。一般人大家都知道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這個傳說日本人相信,韓國人也相信。

      佛到中國來現身,現比丘身,出家人的身分,沒有現佛的身分。永明延壽禪師、善導大師都是阿彌陀佛應化而來的,也是現的比丘身;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彌勒菩薩再來的,現的是居士長者的身分,這歷代很多。最近的,印光大師,這諸位在《文鈔》裡面你都能看到,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應身來的,也是現的比丘身。天台國清寺,唐朝時候出現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應身來的,豐干和尚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些是身分暴露了,身分沒有暴露的更多!南北朝時代寶誌公,觀世音菩薩再來的,這都是以色身現入,入我們這個世間。

      這你才曉得諸佛菩薩應現在九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同時可以現無量身。他有沒有去作意?給諸位說,決定沒有。他要是想一想,「人家那個地方緣成熟,我得該去了」,有這個念頭是凡夫,這個念頭是妄想。眾生確實起心動念,佛菩薩有感,可是佛菩薩應,確確實實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無論現什麼身,無論用什麼法教化眾生,都是自性智慧的流露。以智身暗中加持一切眾生,現色身是明顯的顯益眾生,那個智色沒有兩樣的。

      佛菩薩怎樣利益眾生?佛教裡頭也講得很簡單、很清楚: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破迷開悟,方便法!這個慈悲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性德,這種慈悲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凡夫不行,九法界眾生都不行。四聖法界裡面,那個慈悲心裡面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妄想有。我們六道凡夫這三種都有,分別執著妄想統統都有;證得阿羅漢之後,執著沒有了,他有分別、有妄想;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妄想沒斷,分別差不多要斷,沒斷盡,還有很細微的分別;那個很細微的分別斷掉了,只差妄想,妄想也能伏住,超越十法界,大乘教裡面稱他為法身菩薩,稱他為諸佛如來。顯密都加持眾生,眾生不知道感恩,不曉得人家在暗中幫忙,更不知道宇宙是一體,不曉得!

      佛菩薩親證宇宙是一體,生佛不二,性相一如。講相範圍就大!有情世間跟器世間都是相,有情世間,我們現在的名詞叫動物、叫生物,有生命的;無情眾生我們現在叫它做礦物,叫它做無生物,沒有生命的,現在用這個名詞。在佛法裡面名為有情跟無情。雖然它無情,無情就是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它也沒有起心、也沒有動念,但是它有感應。為什麼會有感應?它有法性!眾生有感它就有應,那是法性本具的本能,不要起心動念,自然有感應。像江本勝博士這個水實驗,這就證明出來了,那是感應。我們以善念感,它反應的結晶很美好;我們以惡念去感,它的反應顯現出來那個色相就很難看,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更沒有分別執著,自自然然的。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這裡有佛菩薩特別的加持。

      大乘教裡常講「境隨心轉」,《楞嚴經》裡面佛告訴我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如來所住的國土叫淨土,眾寶莊嚴。我們也聽大乘教裡面常講的不二法門,我們今天住的是穢土,淨穢不二,真的不是假的。心淨則佛土淨,心染則佛土染,心穢則佛土穢,哪個地方不是佛土?這是佛土,佛土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土沒變,我們自己的心變了,所以我們居住外面環境跟著變了,境隨心轉,就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居住地球上的人,每個人心地都善良,這個世界立刻就變成天堂。人人都有十善心,人道就變成天道;人人都有嚴重的貪心,人道就變成鬼道;人人都愚痴,人道就變成畜生道。你們想想看,是不是事實真相?想通了、想明白了,你就知道怎樣做了。

      人生在世第一樁大事就是要學純淨純善,佛菩薩做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別的不要看,你只看釋迦牟尼佛,向他學,他住的是淨土。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現在三千年了,中國的記載,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外國人的記載,我們也不知道他根據什麼說的,外國人都是承認的二千四十九年,明年是二千零五十年,今年是二千四十九年。這我們不要去管它,哪個正確、哪個不正確很難講,這個官司打不清楚。每種說法它都有根據,到底哪個根據是真的,哪個根據是差誤的,那就沒辦法考查了,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只知道這個時間很長,這就行了。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愈是久遠,距離我們愈遠,我們學習愈困難,所以舉比喻愈近愈好,我們感到很親切。最近,印光大師,距離我們很近,我們知道。

      印祖往生在抗戰期間,所以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你看印祖一生的行誼值得我們做榜樣,值得我們學習,這就很好。所以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印祖的學生,我跟他老人家十年,他很謙虛,他叫我學印光大師,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叫我也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在哪裡?留下來這部《文鈔》就是。你好好去讀《文鈔》,了解祖師教誨的義趣,依教奉行,你就是印祖的私淑弟子,真正是印祖的學生,真正是印祖的傳人,這哪裡會有錯?老師教我,我確實依教奉行,我無論在什麼地方,《印光大師文鈔》我不離開。現在有《全集》精裝七本,我還是常常看,向他老人家學習,這很重要,這現代人。

      可是他給我們有很多很好的啟示,譬如現在我們把佛教弘揚的方法,用網路、用電視,甚至於我們還在努力把經典用連續劇的方法來播出,這印祖給我們的啟示。弘化社曾經印過《歸元鏡》,我翻開來一看是劇本,古人編的。我想應該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法師編的,懂得這戲劇。這裡面演三位大德的故事,第一位是永明延壽,蓮池大師,把大師一生的事跡用舞台來表演出來,這難得!這三位法師是慧遠,我們蓮宗初祖,永明延壽跟蓮池大師,這三個人。這個啟發我,現在用連續劇的方法會比舞台劇收的效果更大、更有效。所以用音樂、用美術、用雕塑,許許多多這藝術的方式來弘揚佛法,來勸化眾生,幫助大家斷惡修善,幫助大家破迷開悟,終極的目標是幫助大家離苦得樂。

      如果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你縱然是離苦,苦的根在。除草沒有拔根,好像是沒事了,碰到春天又生了。那要怎樣才把苦拔盡?必須要永離十法界,永離六道還不行,要永離十法界。這樁事情談何容易,不要說是十法界,脫離六道就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所以佛講八萬四千法門,這裡頭還有一個特別方便門,就是帶業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要沒有這個法門,《華嚴》就不能圓滿,那只有度上上根人,中下人沒分。所以《華嚴》最後有這一門,我們在「入法界品」裡面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修什麼?修念佛法門,怎麼知道?你看他老師,他出來參訪頭一個老師德雲比丘,在《四十華嚴》裡面叫吉祥雲比丘,吉祥跟德是一個意思,翻譯的不同,教他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你看看,第一個老師、最後一個老師。第一個老師先入為主,就是說明善財一生修學以什麼為主?以念佛為主,遍參一切法門,成就圓滿智慧,雖然成就圓滿智慧,最後還是導歸淨土。我是看了這個經文,才把從前羨慕教理的心放下了,回過頭來跟著善財走,跟著文殊菩薩走,跟著普賢菩薩走,統統都是發願求生淨土。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就不想講《華嚴經》了,上一次講這個講一半不講了,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這多好!《無量壽經》分量少,內容、效果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相同,我何必要用這麼多的時間在這個大經上?所以就捨棄了。

      這次再講大經,韓館長的啟請。她在往生之前的兩天,一再要求希望把《華嚴經》重新講一遍,留一套錄相帶給後人做參考,我答應她。答應當然要兌現的,所以才有第二次啟講《華嚴》。講《華嚴》也就是講大本的《阿彌陀經》,天天念佛,天天迴向。這部大經講下來之後,對於彌陀淨土更是深入,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所以我也想到,《無量壽經》、《彌陀經》要真正講得好,要懂《華嚴》;不懂《華嚴》,《無量壽經》跟《彌陀經》都講不好。這是《無量壽》、《彌陀經》的根本!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偈頌第五首:

      【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虛空。】

      經中所說的一切甚深,我們必須要理解,這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一切眾生跟諸佛平等平等,無有差別,這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為什麼實際上好像有這麼大的差距?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差距這麼大。這個差距是一種幻相,不是真實的,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並沒有失掉。所以佛法講這個「失」,迷失,你迷了好像是失掉了。

      這樁事《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有個很好的比喻,「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個故事我們要換個方式來講,大家就很好懂。現在學校我很少去過,特別是中小學很少去參觀過,教學情形不知道了。我們這樣的年齡,念小學正好是在抗戰期間,小學、初中都是在戰爭的時候,為了要防止日本人的空襲,所以小學生就要接受一點軍事訓練。不但有童子軍,還有軍事訓練,軍訓,有這麼一個課。每天早晨都有緊急集合,我們學生要把衣服、帽子都穿得整整齊齊,參加緊急集合。常常有同學帽子戴在頭頂上,這一慌張找不到帽子,到處問人:你有沒有看到我的帽子?人家說:你帽子不在頭上嗎?這叫迷失,有沒有失?沒有失,一時迷惑不知道帽子在哪裡,實際上戴在頭上,跟演若達多那個故事就很接近,這樣講大家都好懂,所以說沒失!因為你現在有了妄想分別執著,你不知道了,就好像帽子戴在頭上不知道,到處去找帽子。宗門有句話說得有味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到處參學,向別人請教怎麼樣明心見性,最後真的一覺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當下就是,何必那麼辛辛苦苦去找?可是沒悟,那真的是到處找都找不到,覺悟了之後,現成!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智慧德能全是自性本具,然後你就想想,經上說的哪句話不是說我們自己?哪首偈是與我們沒有關係?字字句句都是說的自己。如果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一定會很認真的學習,隨文入觀,隨著經文的進度,提升自己境界。我們現在念到第十個單元,「佛境界甚深」,第十個單元是第十信的菩薩。我們念到哪一段,自己就提升到這段,念初信,自己是初信位菩薩;念六信,自己是六信位菩薩;念七信,自己是七信位菩薩,你怎麼不法喜充滿?這就是夫子在《論語》裡頭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的境界天天在上升,煩惱天天輕,就是迷惑天天減少,智慧天天增長,德相也天天在增長。德是德能,相是相好,統統都在增長,這是學佛真正得利益。

      前面這法身菩薩就是諸佛如來,講到入,我們怎麼學法?要真學,不學不得受用,這就是緣分。有緣分,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這就是色身現入。沒有這個緣分,我們常常念著他,常常想到他,我們一般人講,我們每天念佛誦經,做種種好事,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就這個道理。迴向的意思就是我常常想著他、常常念著他,沒有把他忘記,這就是對的。

      佛法教人雖然是平等,但是學習的過程當中,有遠近、有親疏,特別要注意的親近的人先度。哪些是親近人?你的家親眷屬跟你最親近了,你要幫助,他們是第一個對象。怎麼個幫助法?你自己修得不好,家裡人看了不順眼,你就不能幫助他。你自己果然修得很好,你家裡人不能不另眼相看,自自然然會向你學習。所以佛法最重的,身教!身教是什麼?你改變了,你的煩惱習氣毛病真改了,人家怎麼不佩服你?從前不知道慈悲對人,現在懂得了;從前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現在看什麼都順眼;從前一天到晚板著面孔,現在遇到任何人都歡歡喜喜,笑面迎人,不一樣!溫文有禮。

      這些具體,我都常常勸勉同修,在《弟子規》、在《十善業》,你要好好認真去學。我們這一品「菩薩問明品」,下面「淨行品」,「淨行品」裡面一百四十一條,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天天會遇到的一些事情,一般人講家常便飯,沒錯。事事物物當中,你學了佛之後,你看法不一樣,底下這一品我們就學到了。然後你才曉得這一百一十四條,比《弟子規》殊勝太多!拓開了心量,引發了自性無限的慈悲,成就自己,利益眾生。所以我們所學的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能用上,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否則的話,所學無所用。

      這裡面,人事環境裡頭有善緣、有惡緣,善緣要念恩!別人對我有好處,我念念不忘。雖然沒有機會報答,這些人總是希望看到我們在學業、道業上有進步,他就歡喜。所以我們要為了他歡喜,不辜負他的期望,認真努力修行,這就是真正以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這是報恩的一種方式。如果對於惡緣,這常常找麻煩的冤親債主,我們也要把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天天念著他,念著他的好處,忘記他的不好處,這是真實功德,以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希望把這個怨結、誤會化解,你學的就有用處了。知道報恩,知道把怨結化解,菩提道上就會一帆風順。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沒有進步?就是不能夠把所學的東西落實到自己的生活,落實到自己處事待人接物。

      昨天有同修傳來一份訊息,是報紙上刊登的。廣東有家公司想招考一個職員,薪水很高,年薪好像是十八萬,年薪十八萬就是一個月一萬五千塊。很多人都想去應徵,但是老闆第一個條件要背《弟子規》,不能背《弟子規》的這頭一關就過不去,所以很多人去應徵,都沒有辦法進去。有些人對這個都很有興趣,尤其這麼高的薪水,很希望能夠應徵。但是從前也有少數人聽說《弟子規》,但是他說這個東西沒有什麼用處,所以不重視。現在看這個樣子,《弟子規》的教學慢慢在社會上被人重視了。記者訪問老闆,老闆說如果這個人學了《弟子規》,他就是個很好的職員,老闆可以不用管,他自動自發!完全正確。

      好像在去年年初,我有個機會訪問坎培拉。那個時候澳洲公民部長,他跟我是老朋友,請我吃飯,告訴我澳洲政府現在有計劃,在十年之內接受二千萬的新移民。澳洲現在的人口是二千多萬,再接受二千萬,將來澳洲人口達到五千萬人,等於說增加一倍。我當時就跟他開玩笑,我說一下增加這麼多人來,當然它也是慢慢,十年!十年新移民達到二千萬人,平均是每年有二百萬人,有二百多萬人,平均。

      我說這些新移民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信仰,跟我們原有的居民一定會有衝突,所以政府想到這個事情。我跟他說,我說:我有辦法。他說:你有什麼辦法?辦班,像《弟子規》的辦班,來教學,新移民、舊居民一同來學習。內容教什麼?教怎樣和睦相處。他說這個好。我們可以利用寒暑假期,利用學校的教室,他們放假了,我們利用教室免費來教學,就教這一門課,人與人之間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他聽了很有興趣,他說這個好,這將來他說很多大學畢業的學生一定要來學這個課程,他不學這個課程將來找不到工作,公司行號老闆一定頭一個就問你,你有沒有學過與人相處這門科目?沒有想到我們廣東這家老闆他已經帶頭了,很好的一個訊息,這樣子大家會重視中國傳統的教育,傳統教育真管用!

      現在科技再發達,你不會做人,你跟人與人不能相處,常常有衝突,還會有什麼好的成就?中國古老的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你這個家不和,不和你的社會就動亂,常常就有麻煩存在。中國傳統的教學沒有別的,愛的教育,和平的教育,人與人如何和睦相處、互助合作的教育,你說這多重要。這種教育在中國流傳了五千年,中斷,我們仔細去想想,大概中斷了八十年。八十年的時間不算長,但是也不短,現在要救還來得及。哪些人救?工商業的老闆他有這種見解、這種決定,那就把中國傳統教學救起來了。所以我們看到非常的欣慰,將來這門課大概是會傳遍到全世界,不能不學,這門課是學做人。科學技術需要,做人更重要!做人做到家了,做到真正究竟圓滿了,是佛、是菩薩,真的是達到究竟圓滿,這我們也要清楚的了解。

      這首偈是答智問,「何等是佛境界智」,答這一句問。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五答智問,上半權智,橫無不知,故云自在。豎達三際,故無所礙」。我們就先看前面這兩句。『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障礙,你問他過去的,他知道,你問他未來的,他也知道。他為什麼知道?他見到了,他聽到了,他接觸到了。這我們很難理解,人怎麼能夠回到過去,怎麼能夠進入到未來?現在科學家很關心這個事情,對這個事情非常有興趣,而且從理論上講可能。

      美國太空總署發表這個訊息,我們看到了。鍾茂森博士給我們做了詳細的報告,我們的網路資料都有。科學家發現,空間跟時間都不是永恆的,在某種條件之下,空間跟時間都等於零。如果空間等於零,遠近就沒有了;時間等於零,先後沒有了,不要說幾萬年之前,百萬年、千萬年、億萬年之前在哪裡?就在現在。過去如是,未來亦如是。然而怎樣把這個條件具足?這就是個難題。可是這個問題,科學家沒有學佛,沒有研究宗教,所以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佛法裡面講,空間跟時間根本不存在,一真法界裡頭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樣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天這是世尊講的方便話,每天你可以去供養十萬億佛,十萬億就是十萬億個世界,你說這多遠、多大,空間沒有的時候,距離就沒有了,這個可能。你還能夠參訪過去佛,也能夠參訪未來佛,這時間沒有了,沒有障礙。

      那我們想想障礙怎麼發生的?這只有佛知道,佛說出來了,時間、空間在佛法裡頭,這叫不相應行法。所謂不相應行法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它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是個抽象概念。抽象概念總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從這裡產生的,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空間就變成無量的維次。你明白這個道理,你也就曉得怎樣把它歸到零,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它就等於零。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沒有時間、就沒有空間。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無量劫前的事情他想看就在眼前,他看得很清楚,他就跟你講得很清楚;將來的世界怎麼樣,他也能跟你講清楚,突破了,時空突破了,這是佛曉得時空怎麼產生的。用什麼方法突破?禪定!禪定的功夫愈深,突破的面愈大,突破的境界也愈深。到如來果地,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所以完全突破了,智就自在了。

      這兩句講權智,權是權巧方便;對實智來講,實是真實智慧。這兩句話,我們換句話來解釋大家就好懂,都是佛經上說的。實智是無知,般若無知是講實智,實智是清淨心,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時空全部突破。權智是應用的,有人來向你請教,你應化在十法界,十法界眾生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向你請教,你都能夠給他解答,叫無所不知。《般若經》上常說這兩句話「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講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個妄想我說得比較具體一點,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是妄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這個智慧是實智。權智就是實智的應用,在哪裡應用?對十法界眾生應機說法,隨心應量,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自自然然的,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是凡夫,所以他們的境界沒有法子想像,叫不可思議!完全是自然的,他就是那麼恰到好處,不過也不及,所以這是稱智自在。

      你要知道,如來果地上的這些智慧德能,我們統統都有,看了之後你要覺悟、要曉得,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樣的好處現在都失掉了,佛陀的教誨沒有別的,幫助我們恢復而已。所以我們學到最後成佛了,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得到?沒有,佛一樣都沒有給我們,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到那個時候,所得到的全都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障礙都去掉了,你的智慧德能完全透出來了,就這麼回事情。「出現品」裡頭說得多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統統都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是一語道破,十法界眾生為什麼會變成眾生?就是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十法界眾生賢愚不一樣,愈是往上,就是說他的妄想執著輕往上升,十法界往上升;妄想分別執著重就往下墮落,最重的,地獄道;最輕的,十法界裡頭有佛道,佛法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曉得,然後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學佛,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恢復自性智慧本能,沒有別的。

      有不能夠受用,這才讓佛說出一句「可憐憫者」。你要是沒有,不得受用,不可以說你可憐,說可憐,那這個話說得太過分,有!有他不得受用,這叫可憐,不是沒有。所以權智,無所不知,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沒有一樣不知,為什麼?自性本具般若還照自性所現的法界,哪有不知道的?就像燈一樣,燈自己放光,放光就好像自性本具的般若,還照自己這個燈,這盞燈會照得清清楚楚,就是這麼個道理。法界是心現識變的,自性智慧哪有不通達明瞭的道理?沒有人問,心是清淨的,一念不生;有人問,心還是清淨的,還是一念不生,隨問隨答,甚至於還隨著表演,沒有一樣不自然,這才叫做自在,才叫做無礙。

      「下半實智,故云慧境,平等如空,無若干也」。『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虛空』。這裡頭有一句不太好懂,無若干也,這註解裡頭,「虛空之言,亦兼喻上無罣礙也,權實無礙,方為佛境」。這是佛境界甚深。我們要想學智慧,智慧是佛法學習的中心課題,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給我們示現的,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教學有次第,這不能不重視。開頭五時說法,第一時是華嚴,《華嚴》是在定中講的,我們一般人也看不到,也聽不到,所以現在一般人認為這是神話。很多人學習這個,把這個打成問號,不承認,《華嚴》是從哪裡來的?《華嚴》是以後這些學者們他們偽造的,說是佛說的,他們只承認小乘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佛門裡頭有大乘非佛說。一直到現在小乘人還不承認大乘,大乘不是佛說。

      小乘教跟大乘教經典比較一下,大乘確實殊勝。現在還有這種爭執在,這就佛門家不和,家不和怎麼能興旺?佛是先說小乘後說大乘,所以學佛,佛講得很清楚,「學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沒有成就,你就知道了。沒有學小乘,就入了大乘,所以什麼也不是。學來學去,費了一生的時間精力,只學到一點佛教的皮毛常識而已,真正東西一絲毫都沒有契入,不得受用,這我們不可以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我們這一生空過了、白過了,你說多可惜。

      那你要想一想,中國佛教為什麼不學小乘?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有小乘,也學小乘!大家知道中國佛教有十個宗派,十個宗派裡頭有兩個宗派是小乘,但是現在這兩派沒有了。什麼時候沒有了?宋以後就沒有了,至少一千多年了,沒有了。沒有,中國一千多年來這些高僧大德他怎麼成就的?這要知道,中國是以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中國學佛的,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儒家的根基,都有道家的基礎,孔孟、老莊,用它來代替小乘,所以成就非凡,這個諸位在歷史上能看得到的。在現代學佛麻煩來了,儒不學了,道也不學了,小乘也不學了,所以連大乘基本的教義《十善業道經》,都沒有辦法。這是佛教為什麼會沒落,為什麼興不起來,原因在此地。

      那就我們想,十善業道為什麼不能持?為什麼做不到?沒有儒的根,所以我們今天把儒道的根挖出來,什麼東西?《弟子規》。你能夠把《弟子規》用個一、二年的時間完全落實,你這一、二年把佛教放下,專修《弟子規》,務必把《弟子規》百分之百的做到,然後你再來學佛,容易了。十善業道你能夠落實,三皈五戒你能夠落實,這樣你要是學淨土,《無量壽經》或者《觀無量壽經》、《彌陀經》,怎麼會不得受用?求願往生,怎麼會不往生?

      今天念佛人多。正如李老師所講的,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個而已。那二、三個往生的人,你再仔細去觀察一下,他們《弟子規》有沒有做到?他雖然沒有學,他統統做到了。他們十善業道有沒有做到?《十善業道經》也許他沒有念過,十善業他統統做到了。其他的我們都不要問,就是《弟子規》、《十善業》肯定他做到,所以他能往生。這個東西誰教他的?多分都是家裡的老人教的,不是學校教的,不是社會上學來的,老人教的,從小教的。另外一種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這個人一生老實,一生沒有奢求,做人很本分,處處能忍、能讓,生活雖然清苦,他知道苦,遇到佛法他非常欣慰,找到一條永遠離苦的道路,他就會很認真努力去幹,結果他成功了。這是我們在這一千多年歷史當中看到的,在現在這個世間,念佛往生的人,我們也看到。

      這些雖然沒有學,你細細去想想,他有沒有具足戒定慧?有!沒有貪心那就是戒,沒有瞋恚就是戒;知道佛法好,一心一意去修學,那就是慧,慧是會選擇。他知道這個世出世間一切法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哪個是好,哪個是差一點,他懂得,他選擇最殊勝的,一生不放棄,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能說他不具足戒定慧嗎?你能說他善根福德因緣不圓滿嗎?統統具足了。回過頭來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有沒有具足戒定慧?這才第一重要。看到別人往生,我們羨慕也沒有辦法,必須要知道他往生的條件是哪些,我有沒有具足?我如果具足那我肯定會往生,我如果不具足,現在學習還來得及。

      自古以來,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就是如此。上智好度,絕頂聰明的人一接觸他就明瞭,他就真幹,好度;下愚好度,這個人他有善根、有福德,雖然他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你教他,他就相信,他不懷疑,他就認真幹到底,也容易成就。像諦閑老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那就是,那個成就非凡,連諦老都讚歎。所以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種人最好度。最麻煩的當中,上不上、下不下,當中人數還特別多,所以勞累辛苦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當中這些人,為他們。釋迦牟尼佛半個世紀的辛苦,我們要懂得、要感恩。真正感恩用什麼表現?依教修行,知道我們自己是很難度的這群人,上不上、下不下。你說不懂,自己覺得懂得很多,你真懂?真的不懂,中等這大多數人群,應該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讀經、聽教,這個方法誰教的?釋迦牟尼佛教的。

      你一定要肯定,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為中間這個半吊子,上不上,下不下,就是為他們。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師那樣的,你看看頂多二、三個小時他就大徹大悟了。五祖傳他法,我想不會超過兩個小時,那是上上根!下下根人像鍋漏匠這樣,好度,諦閑法師傳給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什麼都不會,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他真聽話,三年他就成功了,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站三天,等老和尚來幫他辦後事。諦老去給他辦後事,因為他在鄉下破廟裡頭,那個時候到城裡沒有現在交通這麼方便,來回三天,三天,諦閑法師就看到還站在那裡。諦老非常讚歎,你真是沒有白出家一場,真成就了。細細看戒定慧三學具足,才能成就,這是我們的好榜樣。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