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34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三四卷)  2004/3/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34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界偈頌最後一首看起。我們將偈子念一遍:

      【或見心寂靜。如世燈永滅。種種現神通。十力能如是。】

      這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要我們參考《華嚴》第五十九卷,「各有十意,說者應引」。這就是要說這個偈子的話,應該要引用。這十首偈在《疏鈔》第六十九卷,我們現在這個《疏鈔》會本第六十九卷第三十面。這裡面有十個意思,十句十個意思。我們從頭念一遍,「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作佛事已,觀十種義故,示般涅槃。何等為十。所謂示一切行實無常故,示一切有為非安隱故」。昨天我們講到此地。現在接著我們看第三句,第三個意思。

      「示大涅槃是安隱處無怖畏故」。這一句對我們現在人來說是最契機的,為什麼?今天不要說是我們,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走了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幾乎沒有一個人覺得自己生活很安穩、很快樂,沒有。不分富貴貧賤都感到這個社會動亂不安,於是自己這個生命財產沒有安全感。我說這樁事情誰造成的?我常常也是開玩笑,但是也是事實,媒體造成的。你看看電視廣播、報紙雜誌天天都在報導,每天看的是人心惶惶。我常常跟大家講,我沒有感覺得有什麼不安穩、不安全,什麼原因?我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任何資訊在我這裡都中斷。所以我住在這個地方,天天感覺得天下太平,沒事,很安穩、很平安。社會上確實不安穩,但是我居住的這個城市、這個地區沒聽說有事情發生。這是澳洲,真的這個地方地大人稀,每天當然也有事情,比較起來少。

      早年,我住在美國,美國就很複雜。但是我們也不看這些資訊,所以也聽不到這動亂跟不安穩的訊息。確實我在美國那個時候,美國的社會給一般人的印象是安全的。我們進入美國,這一下飛機,迎接我們的朋友就在飛機門口(聽說現在沒有了),非常親切,這是十五年、二十年前的美國社會。沒有聽說有什麼恐怖分子,這個名詞沒聽說過,這是近幾年才聽說有這麼個名詞,以前沒這個名詞。現在資訊發達,太快,這個消息傳的太快,任何地方發生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你說這個事情是好還是不好?很難講。

      一百年前,那個時候中國資訊確確實實不發達,最快速傳遞訊息的是電報,那個時候還沒有電話,電報,一百年前。我做小孩的時候,看電影是黑白沒有聲音的,只看到動作沒有聲音那種電影,我們也看得很希奇,外國東西。所以社會雖然是動亂的,可是人心是安定的,因為聽不到外面訊息。城裡發生的事情,我們住在鄉下,總得十天、半個月才知道,也得城裡有人從這裡經過,給我們說說有什麼事情發生。如果這段期間沒有人進城,也沒有人從城裡回來,就不知道訊息。還在動亂的時代,居住能夠得到是安居樂業。所以我覺得媒體過分的發達,帶給人不安,沒有安全感。所以也未必是一樁好事情。

      我們今天所希求的是希望有安穩,是希望離開恐怖。這個問題已經變成全世界的社會問題,不但是社會問題,是社會問題裡面第一個重大的問題。如何消除恐怖(就是恐怖的襲擊怎麼樣來消除)?如何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學校裡頭開這門課,把這門課當作重點課程來教學。我到澳洲來,很難得這些大學邀請我,我也去訪問和平學院、和平中心,參與討論這個課程。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動亂,危機四伏,好像隨時都會爆發大的災難,天災人禍。世界上許許多多志士仁人都在研究這個問題如何來化解。

      去年七月、今年元月,我有機會參加聯合國這種尋求和平的會議,我聽聽與會人士的報告,他們有許多的看法想法,理論上沒有錯。我在大會當中提出來,怎麼落實?這一句話提出來之後,大家的表情都很嚴肅。所以我就想到聯合國成立這麼多年,其目的就是尋求世界和平,調解社會的紛爭。這麼多年來不曉得開了多少會,其結果我們看到和平距離我們似乎愈來愈遠,衝突、爭執事實上愈來愈多,頻率一年一年的增加,而衝突確實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學佛多年,我參加這個會議,是把自己這麼多年來學佛的心得向大會貢獻,這個確實他們聽、接觸到,挺新鮮,因為從來沒有接觸到,沒有接觸過。

      我向大家報告,我們要真正消除衝突從哪裡做起?從自己內心做起,從自己本身做起。這不但佛是這樣教我們,在中國儒、道也都不例外。可以說中國儒釋道三家都著重於內在的修養,只有把內在的矛盾衝突化解,這外面衝突自然就沒有。這是很深的學問。怎麼化解?這在我們現前,我們想求得自己的生活安定安穩,遠離恐怖,佛菩薩聖人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有效,真有效!首先我們要明瞭聖人教導我們的,字字句句是真的不是假的。譬如他告訴我們,人性本善。我們今天把這個範圍縮小,我們是人只談人道,人性本善。我們如果肯定這是真的、是事實,和平才有指望,化解衝突我們也有信心。如果要是認為人性都是惡的,人性沒有善的,人都是會欺騙人的,這種理念存在心裡,和平安穩永遠就沒有。你看看衝突能不能化解?和平能不能落實?確實在一念之間。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真平等。唯有平等才能和睦相處,不和,不和就是不平等,不和是果,因是不平等;因要是平等,那果報就是和睦相處。所以我們從內心裡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個不平等的念頭要把它化解掉。我常說對立,這個對立要我們自己化解,我不跟一切人對立,我不跟一切事對立,我不跟一切物對立。我內心和平,我自自然然就跟外面一切人事物和睦相處。他跟我不和,我跟他和;他誤會我,我不誤會他;他跟我有對立,我跟他沒有對立。古人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他跟我對立,我跟他對立,這就真正對立,這就很難化解。他跟我有對立,我跟他沒有對立,容易化解。所以永遠對一切人事物用真誠心,用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哪有不能化解的問題!所以這要從內心做起。

      大家聽我這個說法是很新奇,為什麼?他從來沒有聽過,想想感覺的是有道理,但是後來說了一句話:這不容易做到,太難了!我告訴大家,不難。為什麼說不難?這求自己。中國諺語說得很好,「登天難,求人難」。說登天難,這句話是虛不是實,實實在在是給我們講求人難。這個事情求自己不是求人,求人,那得人家同意才行,所以那是難,求自己不難。我為什麼要懷疑人?我為什麼要拒絕人?我為什麼要跟人對立?多想想,多去思惟。想通、想明白了,人是個社會動物,不能離開社會群體,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這多美好!我常說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信賴,互助合作,你說這個社會多美好。有矛盾,這是不能夠避免的,矛盾希望能化解;有意見,意見希望能調和;有利害,利害希望能折衷。衝突自然就化解,和平才能落實。如果每一個人堅持自己的成見,一步都不能退讓,那最後這矛盾加深,它的結果一定是衝突。這就是現在社會裡面所講的競爭、鬥爭、戰爭。這種結果是兩敗俱傷,自他都不利。

      所以安穩處、無怖畏處是人造成的,不是神給我們的,這是真理。儒釋道三家也都是這樣說法,三家都講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則一定感得惡報。三教都教導我們要修純淨純善,這樣才能夠遠離恐怖,這個經上講怖畏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恐怖,遠離恐怖得到真正的安穩快樂。所以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為我們示現大般涅槃。這是第三個意思,也正是我們現前社會的需要。涅槃的意義前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把前面我所說的跟剛才我所講的對比一下,你就明白。知道我們應該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做人。這一生在這個世間上做一個好人,好人絕不自欺,不欺騙自己,好人絕不欺騙別人;好人有前後眼,就是好人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真相;好人的德行往上升,不會向下墮落。所以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緣是人事環境,無不是增長自己的德行智慧,成就自己的道業學業。那個道業就是這經上講的大菩提大涅槃。

      契入境界,不要說契入很多,這我常講契入少分,你在今天這個地球上,你就沒有恐怖,你就得大安穩。世界雖然有很大的災難,你契入境界就不受,這是事實。學佛、學儒、學道或者修學其他的宗教,真正契入不受這個災難。這災難有沒有?會不會遇到?可能有,可能遇到,但是不受。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是真實不是虛妄的。我們再看第四句,第四個意思。

      「以諸人天,樂著色身,為現色身,是無常法。令其願住淨法身故」。這一句的意思好,也就是說明我剛才講的,為什麼契入境界少分,在這個動亂不安的世界(許多人講這個世界末日),你不會受災難?你的身、你的居處安穩安樂。這一句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以是所以、是因為。因為世間人,不但世間人,把天也包括在其中,天裡面特別是欲界天,連色界天還不肯捨身,他還有色身,他有宮殿,他有居住的環境。色界以下的諸天,人民樂著色身。著是執著,樂是愛好、喜歡,喜歡執著自己這個色身,以為這是自己,誤以為這個身是真的、是長遠的。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為天人示現色身是無常法。他也現色身,現色身是到最後入般涅槃。

      我們把這個話說得再淺顯一點,佛降生在這個世間,示現的是有生有死,有生有死就是無常法,讓你在這裡面覺悟。身都是無常,身外之物更是無常。如果真的明白,對這個身不貪戀,身外之物當然更是放下了,你入佛的境界。契入境界之後,這個身要不要?隨緣。我身外之物要不要?也隨緣。無一不隨緣,隨緣自在!隨緣幹什麼?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覺悟。我,我沒有了,這個境界就是前面講的有餘依涅槃,諸位想想對不對?他真的證得涅槃,涅槃就是事實真相,他真明白。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他跟事實真相相應,這就是清涼大師講的「示入涅槃,不妨神用」,他不是沒有作用,他有作用,他能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覺悟,諸位要曉得幫助什麼眾生?有緣眾生。大乘教裡頭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那什麼人是有緣?跟佛菩薩接觸,跟佛法一接觸,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叫有緣。這一接觸就得度。在淨宗法門裡面能往生就是得度。什麼人叫無緣?接觸到之後半信半疑,不能確定,也不甚理解,當然他更是做不到,這叫無緣。無緣的人多,有緣的人少,有緣的人鳳毛麟角。

      我們這個道場殊勝在哪裡?殊勝在天天講經,天天在勸導。你們到底有沒有緣?說實在話,不能說有緣也不能說無緣,這話怎麼說?不能說有緣,就是你們天天聽,聽了怎麼樣?不信,不解,不能行,這就是不能說有緣。但是也不能說無緣,為什麼?要說無緣,你天天在這聽經,天天在薰習。只要天天薰習,不定什麼時候你豁然覺悟,從無緣就變成有緣,這是很可能,不是不可能。這樁事情,我舉個比喻給你聽,好像我們洋火,諸位講火柴,我們火柴燃著了,想燒一個木頭,這個木頭是濕的,在水裡泡了很久,濕的,這一根火柴你能給它點著嗎?點不著。可是你要是真有耐心,這一枝火柴點燃,沒點著,再劃一枝,你劃上一千枝、一萬枝,也許把它點著。這個比喻你能理解,你能懂。這就是所謂是功夫要到家!這麼一個道場,這個道場殊勝就殊勝這裡,天天在薰習。我縱然不在這裡講經,我們播放講經的錄相帶、錄音帶從來沒有中斷。

      一些道場聽到印光大師的提倡,專念佛,不講經、不做法會,一天到晚只念佛,這個功課就像普通佛七一樣。有一些道場依照這個來修行,修行個一年、兩年,他們來告訴我,他說不行,不聽經不行。我知道不行,為什麼印光大師這樣說?印光大師說的沒錯。為什麼沒錯?聽經這樁事情不是容易。講經的人不是真正修學淨宗法門,沒有契入念佛三昧,或者他還有名聞利養、自私自利沒有放下。自己沒有悟,怎麼能叫別人開悟?在這種條件之下聽經不如念佛。難,太難太難!我們到什麼地方找一個真正修淨土的人,他有信、有解、有行,這是必須要的條件,那個證,難,不容易!只要他有信、有解、有行,那就講得不錯。如果今天出家在家講經的法師大德都具備這個條件,我相信印光大師一定會教我們要聽經、要念佛。祖師講話,你要懂得他的意思。

      如果說只念佛,都不要聽經,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帶人念佛,天天講經說法,那印光大師所講的不是跟釋迦牟尼佛講的矛盾?那到底我們聽誰的?這些道理不能不懂,不能粗心大意。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我勸人念佛要聽經。每天至少要聽經兩個小時,念佛八個小時,這是我勸大家的。聽經能開智慧,聽經能夠把煩惱習氣伏住,有這個好處。念佛,那是要念到相當的功夫,這最少的,佛家常講功夫成片,行。到功夫成片,煩惱習氣這一句佛號能夠降伏,可以不要聽經。所以你自己要想想,這個佛號降伏不了自己的妄想習氣,那聽經是有必要。佛號能降除自己的煩惱習氣,可以不聽經,一句佛號念到底,肯定有成就。這是我自己學佛五十多年的經驗。我告訴同學,我在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能把自己煩惱習氣控制住、降伏住是靠聽經聞法,靠這個。念佛這個力量在其次,這是我的經驗,每個人根性不相同。

      世尊當年在世就為我們做試驗,阿難尊者所知障輕,煩惱障重;富樓那尊者煩惱障輕,所知障重,楞嚴會上我們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富樓那尊者煩惱障輕,所以他很容易證得四果羅漢,定功降伏煩惱習氣。阿難尊者煩惱障重,只證得初果,但是他所知障輕,聽世尊講這些大乘佛法,他能悟入;你看富樓那他是阿羅漢,他聽不懂,他不能悟入。一個是用智化解了煩惱,一個是用定伏住了煩惱;富樓那是用定功伏煩惱,阿難是智慧開,把煩惱化解。這就說明每個人根性不一樣。

      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諺語常講「人貴自知之明」。人生在世最可貴的是自己知道自己的根性。為什麼?你好學,你的修學容易成就。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根性,這個事情就很麻煩。佛菩薩大慈大悲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要知道佛菩薩為他示現的,可以給我做參考,要為我示現的,那正是契機。這樁事情明白,你要知道現前佛菩薩不住世,我們所讀的這一切經典都是佛菩薩從前為他人示現,我們今天拿來做參考。要好好想想自己的根性,在修學過程當中可以做試驗。試驗,我們這個戒定伏不住煩惱,再聽聽經、研研教,看看有沒有幫助,總得要找出方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功夫才得力。煩惱習氣克服不住,功夫不得力,所以學教不開悟,念佛功夫成片不能成功,參禪不能得定。這些地方不能怪佛法,不能怪經典,要怪怪自己,自己不知道自己根性,學錯了法門。好,現在時間到。

      諸位同學,我們還接著來談「離世間品」第四句「以諸人天,樂著色身,為現色身,是無常法」。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報告了,後面這個意思很深,「令其願住淨法身故」。那這問題真的解決,清淨法身。住法身,那麼諸位想想你要沒有證得法身,你怎麼住法身?你們同學要問我,我今天有沒有住法身?我老老實實告訴你,我沒住法身,我沒有證得。佛法裡面講悟有兩種,一種叫證悟,那就是證得法身;一種叫解悟,解悟就是我知道,我理解,我理解,我還沒有做到。那我理解,我很努力向著這個目標去精進,雖然沒有住,就像中國古人所講「心嚮往之」。太史公讚歎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聖人的境界,那個境界太高,他說「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是什麼?這是相似住,不是真實住是相似住。可是相似住就離苦得樂,雖不是真的,也滿像!當然這個像裡頭也有成分多寡不一樣,要靠自己努力從相似證入真實。

      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相似住,到一真法界,這是真實住,也就是說你證得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真實住。你們現在在十信心滿或者在九信位,這相似住。在別教三賢位是相似住,這個道理要懂。那要怎樣才能達到相似的境界?這一定要靠大乘。你看看淨業三福最後一條所講,「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再能更進一步「為人演說」。大乘經裡面,佛常常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為人演說就是「勸進行者」,這在相似位。總而言之一句話,這樁事情要真幹,不是真幹,你是一毫一分都不能契入。

      我常常勸同學少分的契入,真幹就能契入。真幹,決定是依教奉行,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上品上生章」所說,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一定百分之百的服從,我要真的去做;佛教我不能夠做的,我要聽話,決定不去做。善導在中國、在日本都有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所以日本人對善導大師非常尊敬。在中國很難看到善導大師的像,可是在日本到處都是。雕塑的善導大師像,畫的善導大師像,我在日本看到很多,我很感動,他們對於祖師那一種尊重崇敬,確實令人感動。這是我們不能夠不明瞭的。

      在經教裡面,特別是《華嚴》、《法華》、《楞嚴》、《般若》,如果常常讀誦這些大乘經典,你能夠得到法喜,這是我們通常講的你得受用。得法喜之後,你會欲罷不能。得法喜的情形,就像《論語》裡面所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是喜悅,不是從外頭來的,內心裡面生歡喜心。這與外面境界毫不相關,內心裡頭生歡喜心,那叫喜悅。我們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真正嘗到法味,你生歡喜心,你會天天去讀誦,天天去學習,你會把這一樁事情當作是你這一生當中唯一的大事來辦。那你們這些同學,你現在還做不到,你現在外務很多,什麼原因?天天在聞法,這個佛法那種歡喜心沒有生出來,就像吃東西一樣,你沒有吃出味道出來。怎樣才能吃出味道?細嚼慢嚥,你才能品出味道,品嘗。你們現在吃什麼東西?吃東西為什麼吃不出味道?狼吞虎嚥,就囫圇吞棗吞下去,什麼味道?不知道。現在我們一般學佛,不少在家出家犯了這個過失,不知道細嚼慢嚥。

      古大德教導我們「隨文入觀」,這句話說得好。隨文入觀哪有不得利益?果然你能達到隨文入觀,那你學《華嚴》就不得了。為什麼?《華嚴經》學完,你就成佛。講十信,你就是十信菩薩,講十住,那你就是十住菩薩,這還得了!講十行,你是十行菩薩,講十迴向,你是十迴向菩薩,講十地,你是地上菩薩,講等覺、講妙覺,你不就成佛!講到什麼境界,自己就提升到什麼境界。《華嚴》最後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就是能夠隨文入觀,所以五十三參他圓滿成佛,就這麼個道理。我們今天就是不懂什麼叫隨文入觀。我再講得清楚一點,講得明白一點。隨文不是隨文字,經文的文字不行。文字裡面它所含的義理你要懂得,四依法裡頭佛教導我們,第一個「依法不依人」,第二個「依義不依語」,第三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個「依智不依識」。這個道理學佛的人不能不懂,不能沒有。換句話說,你學經教,你真正想學大乘,你要具備這個條件,基本條件。

      「依法不依人」,這一條重要。我今天跟一個老師學,我怎麼知道這個老師靠得住靠不住?那就得要觀察老師他是不是依法?他所講的有根據,依法,他所行的也依法,這個可以跟他學。他講的是他自己的東西,沒有經做根據,我們不能跟他學,這是佛教導我們的。佛不在世,你遵守這四條,等於佛在世一樣,沒有兩樣,這是佛的大慈大悲照顧後人。我跟李老師學,我不是盲從,那個時候我讀的經論不多,有些時候聽老師講的這些道理,我懷疑,我就向老師請教:老師,你這個說法出在哪個經典上?老師告訴我,真有依據,不是他胡造謠言。我們這種向老師請教,我們的態度虔誠,有懷疑,老師有責任、有使命要為弟子解惑,解除我們的迷惑。我們不是找麻煩,所以老師給我們解除疑惑。

      「依義不依語」,依義不依語裡頭還有個重要的一樁事情,能夠破除我們錯誤的觀念。這觀念是什麼?這觀念就是經典的翻譯。我們知道中國這佛教經典全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所以有許多人懷疑翻譯正不正確?有沒有翻錯?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我們對這個問題始終有懷疑,那就糟了,問題就嚴重。我們這一生的修學充其量是學個佛學,可以拿個佛學博士,對於開悟,對於斷煩惱、斷習氣,證果,一點希望都沒有。何況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開悟證果的障礙,不可以有懷疑。

      古人翻譯經的時候非常謹慎,不是一個人翻的,譯經院集體來做。中國歷史上記載鳩摩羅什大師的譯經院,四百人;玄奘大師的譯經院,六百人。有時候皇帝都親自去參觀。字字句句都考校,不能有錯誤,意思決定沒有錯誤,文字還要優美優雅,文以載道,你看古人的用心,這些都是教我們斷疑生信。譬如說我們講《金剛經》,大家念得最多的,《金剛經》在佛門裡面就有六種翻譯。我們現在念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玄奘大師也有翻譯。六個人翻的,原本是一本,一個梵文本,六個人翻的文字不一樣,我們把這六個本子拿來比較就知道,看起來大同小異。我們今天念這羅什大師的本子,羅什大師是意譯不是直譯,完全翻意思,沒有按照經文那個翻法,所以中國人念起來很順口,適合中國人的口味,這個本子這樣流通。玄奘大師是直譯,按照梵文章句翻譯出來,我們念起來不方便。所以我們都樂意念羅什大師的譯本,不願意讀玄奘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東西流通最廣的是《般若心經》,其他的翻譯東西確實我們都不太歡喜,這說實話。這是叫什麼?依義不依語。六個翻譯的本子不一樣沒有關係,意思對了就行。

      佛重視義理不重視辭句,所以你多說少說、深說淺說都沒有關係,只要意思對。這一句教誨,我們對於翻譯這個問題就不懷疑。懂這個意思,那現在講會集本,我們的疑惑也斷掉。會集可不可以?可以,意思對就行。《無量壽經》這個會集本是把五種譯本重複的地方去掉,不同的地方統統採取。把五種本子會集變成一個最完美的本子,讀這個本子,等於說把五種原譯本統統都念到。「依義不依語」,佛教導我們的。

      第三個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什麼?我們現前就得利益,這是了義。談玄說妙,說得再好,現前不得利益,這不算了義。所以了義也不是一個一定的說法,看人的程度,看人學習的環境。總而言之,佛是著重現在就得利益,不管得利益大小,得利益多少,你只要得利益,這個經對你就有好處,就叫了義。

      最後是講態度,我們學習的態度,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叫「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要依智慧,不能用感情。識就是情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能用這個,你才能夠契入,你才能夠嘗到法味。特別是大乘教裡面,大乘教在如來法印裡面講一實相印。小乘有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小乘用這三法印;大乘只有一法印,實相。實相是什麼?涅槃是實相,般若是實相,法身是實相。所以在大乘法裡面我們能夠契入,你會捨妄想分別執著,依真實智慧。捨一切不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肯定是走這個路,不再執著我、我所,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清淨法身。

      然後你再想想,你住清淨法身,你還有什麼災難?自性三德,般若、解脫、法身都是不生不滅,都是自性本來具有的,不是外來的。只要你契入少分,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大歡喜。就像《心經》上所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什麼災難都沒有,你有智慧去照,照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還有什麼災難?沒有。你還有什麼煩惱、還有什麼憂慮?統統沒有。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今天我們要講化解衝突,消弭衝突,落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般若心經》這兩句話就解決。只要你能照見五蘊皆空,你就度一切苦厄,什麼天災人禍都沒有。這個時候老實講,你自性裡面的般若法身解脫統統現前,這叫住法身,這法身菩薩。所以《般若心經》的境界不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是法身菩薩的境界,《金剛經》都是法身菩薩境界。我們能把自己的心安住在這上面,這問題解決了。

      所以末後這半句講,「令其願住淨法身故」,這淨法身就是示現大涅槃。如來、法身菩薩永遠住大涅槃,住大涅槃沒有生死,住大般若沒有煩惱,住真解脫得大自在。法身般若解脫,諸位要知道大乘具足,小乘只有解脫,般若、法身都沒有,所以他那個解脫是局部,不是圓滿。以前老師給我們講經,他用比喻說,小乘證得的解脫是半個解脫,法身、般若阿羅漢沒有證得。這是第四句所說的,我們再看第五句。

      「示無常力不可轉故」。這個示是示現。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裡頭,《疏》裡頭有說,這說得好,我們講的時候把它疏忽掉。我把前面第四句念一念,大家看清涼這個註解,解釋得好,「四翻色身無常,法身為常」。這是我們一定要懂,色身就是我們現前這個身,我們現前這個身是無常的;這法身是常,法身永遠存在,法身不生不滅。「故晉經云」,這個晉經是《六十華嚴》,《華嚴》在中國是三次翻譯,最早的是東晉時代所翻,我們就稱晉經,就是《六十華嚴》裡頭所說的。「令求常住淨法身故」。佛、法身菩薩為我們示現,教導我們,我們應當把這個色身捨掉。這個捨不是丟掉的意思,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執著這個身體,也不要分別執著我所有的。為什麼?這都是虛妄的,你這個分別執著就冤枉,自找苦吃。

      我們有這個色身,我現在好像有家庭、有事業,這不照顧行嗎?不照顧,行。為什麼?你要懂得因果的道理,你就曉得。懂得因果道理的人,心是定的。他命裡頭有錢有財富,到時候真的自己來;命裡頭有是因,因要有緣,果報就現前。那個緣隨便你幹什麼,你幹哪一個行業,他都賺錢,他命裡有;命裡沒有,幹什麼都賺不到錢,只有賠本,賺不到錢,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人懂得因果道理,他心是安定的,定生慧,他有智慧,他不妄求。如果說是我想種種方法來求利,我真的發大財,那不是把你這個因果破壞掉了嗎?

      現在人不懂得因果道理,起心動念都不善,總是自欺欺人,損人利己。損人怎麼會利己?損人害自己。譬如我命運裡頭有一百億的財富,命裡有,這一生決定會現前;可是我起心動念都不良,我總是坑別人,自己在當中圖暴利,得到沒有?得到了,得到不少。也許得到只有三十億、五十億,我自己覺得很了不起,其實命裡有一百億,因為用心不善,打折扣,打了對折。你要是以善心善意去做,你所得的利益是百億。如果善心善願又能夠幫助些苦難眾生,你可能得兩百億。非常可惜,世間人不曉得事實真相。曉得事實真相,人人都是以仁慈的心,都是以好心來求利,那是你命中百分之百的現前。再有善心善願,大慈悲心救苦救難,那你這個命裡面所有的加倍。

      所以我勸學佛的同修,剛剛進佛門,我教他念什麼?念《了凡四訓》。我常講初學佛的人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我是教你念一年,一天念一遍,三百六十五天你念三百六十五遍。因果道理真的明白,然後學佛你會得力,功夫得力。你沒有這個基礎,你不相信因果報應,你還有惡念,你還想佔別人便宜,損自己的德,損自己的果報,大錯特錯。使你自己過去生中所修的這個善福,不能圓滿現前,總是打很大的折扣,你冤枉不冤枉?

      真正有福的人,有智的人,什麼都不想,什麼事情自自然然就現前。中國諺語所謂「心想事成」,你說這多快樂!這一個事業需要多少錢,念頭才一動,它自然就來了,這多自在。有這個心,有這個念頭,錢不能現前,事情做不成,想到也許這個事情不應該做,也許眾生沒有這麼大福報,因為我們做的是為眾生做的,不是為自己做的。眾生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或者是自己修行的功力還不夠,沒有這個感應。這從前老師教我,要好好去反省,要把原因找到,改過自新就心想事成。「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導我的。我在學佛這五十多年當中,感應不可思議。所以我感謝老師,我相信老師,我真正相信佛法,依教奉行。

      學佛,這一生當中遭遇許許多多苦難,我知道苦難原因從哪裡來,過去生中造作種種不善業,現在遇到這些苦難就報掉,在佛法裡講重罪輕報。為什麼?這一些果報都應當在三途地獄裡面去受報,現在這些年學佛功夫有一點力,就是得力了,那就不用在三途地獄來受報。現在有一些人找你的麻煩,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就報掉。所以我對於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天天拜他們,我一點怨恨心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沒有,我只有感恩的心,為什麼?他們替我消業障。他們要不替我消業障,我這個業將來在三途受報,我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這些人都是我的恩人,這一生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離開台灣的時候,我寫了六條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永遠感謝。

      諸位想想,我要是不了解這事實真相,我會跟平常人一樣,你罵我,我會罵你;你打我,我也會打你,有瞋恨心,有報復心,人之常情。這是佛法帶給我真正的好處,真實的利益,讓我了解事實真相。對於照顧我的人,這些護法我感謝;對於毀謗我的人,這些也是我的護法,我也感謝。一個是從正面,一個是從反面,都幫助我提升境界,消我的業障,增長智慧,提升境界,我怎麼會不感激?所以我每一堂講經,我一定都念「南無老師護法諸菩薩」,你們從正面是護法諸菩薩,你們從反面也是我的護法諸菩薩,反面是幫助我消業障,正面是鼓勵我精進,都是我的老師。這《論語》上記載的孔老夫子,三人行必得我師。三人,自己一個、一個是善、一個是惡,善是我的老師,惡也是我的老師。學佛之後,這個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是鼓勵我,勉勵我;惡的是責備我,懲罰我,責備懲罰消業障。

      所以真正修行人,環境,順境逆境都是增上緣,人事裡面,善緣惡緣,善緣就是好人,你遇到的好人;惡緣,遇到都是冤家對頭,統統都是善知識,都是幫助我、成就我。那遇到不善的境界,受不了就退轉,這個人不能成就。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幾個人懂得?我相信有懂得的人,但是境界現前受不了,受不了就退轉,多,太多太多!為什麼境界現前受不了?你對於這個道理、經教契入的不深,你了解的不夠徹底。換句話說,大乘經教,你要是愈熟讀,愈是去深思,體會到這裡面的精義(精采的義理),境界現前,你的心很平靜,你不會受境界波動。

      境界,心平靜,平靜生智慧,你處理問題是智慧不是感情,感情是煩惱。換句話說,順境裡面,善緣裡面,決定不生貪愛;逆境裡面,惡緣裡面,決定不生瞋恚,永遠保持我們中國人講的心平氣和。心平氣和處理問題,哪有不善?那有不妥當?這樣才真正願意住清淨法身,雖然不是真住,我前面講的相似,與清淨法身愈來愈接近,清淨法身那個氣氛愈來愈濃。真正證得清淨法身,那你就是法身菩薩。諸位想想,你懂不懂這個意思?你能不能想到這個境界?

      我們再看清涼的註解,這註解裡頭有個字,我們還是從前面念起大家才曉得,「晉經云,令求常住淨法身故」,這底下講「今闕常字」,今闕常字就是現在我們常常讀的這個《八十華嚴》,這個本子註解裡頭沒有「常」,就是「令求住淨法身故」,沒有「常」字,但是現在這個常字補出來,現在我們這經上有,有這個常字。「以法身是三德之一」,般若,法身,解脫,這三德之一。「性出自古體無變異偏語其常,今已出纏故名為淨」,所以這個地方這個缺的都補出來,意思非常的完整。他這一句的意思好,非常之好。下面我們得解釋一下。

      法身是三德之一,前面跟諸位報告,般若、法身、解脫,這是性德,自性本來具足,這個不生不滅不是修來的。《中觀論》上講的八個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形容性德。所以「性出自古」,這個自古就是沒有源頭,不是今天才有,無始無終。所以「體無變異」,這個體是性體,自性性體。所以它是真,它是常。真,它不是假的,它不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決不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是真的,它不是虛妄的,就是它永遠不會改變。在現在用科學的名詞來說,它是能,它不是物,物會有現相,會改變,它是能量,永遠不會改變。所以「偏語其常」,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說這樁事情的時候統統講常。

      「今已出纏故名為淨」,這是解釋這個淨字。纏是什麼?纏是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現在你煩惱斷,執著斷盡,不再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一點執著都沒有;分別斷盡,這超越十法界;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也減少了一分。妄想是無明,大乘教裡頭佛常講四十一品無明,就是把無明好像分成四十一分,你已經斷一分,沒有完全斷,斷一分,斷一分就證法身。換句話說,法身般若解脫你就證得一分。你破兩分,你就證得兩分,你破三分,你就證得三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淨法身。這個事情古人用月亮,晚上月亮做比喻容易體會。佛所證得的是圓滿,像十五的滿月。法身菩薩像什麼?像初二、初三那個月牙。那個月牙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所以他跟佛就是跟十五只有光大小的差別,沒有真妄的差別,這個諸位懂了。所以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像我們把這個月光,從十五到月牙把它分成四十一分,它現在露出一分,這個比喻好懂。它不是水中之月,它不是捏目所見之月,眼睛看花的這個月,不是的,是真月。所以圓教初住菩薩是真佛不是假佛,他真的證得了自性的法身般若解脫裡頭的一分。我這個說法諸位比較容易懂。現在時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