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2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二六卷)  2002/8/19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826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第三段明所持剎網: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釋品目世界之言」,這是這一段所說的主旨。他說「又前明本剎」,前面所講的華藏世界,本剎是法身菩薩居住修行的場所。「今辨末界」,這個以下的經文是講華藏世界的周邊。就好像一個城市,前面所講的是市中心,最繁華的地區,現在所講的就講到郊外了,這個市區的周邊,這個郊區。「故兼染淨」,不像中心地區,菩薩,法身菩薩的住處純淨,沒有一絲毫染污,周邊就不一樣了,郊區就不相同了,郊區裡頭有染有淨。像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個地區是華藏世界的邊郊,不是中心地區,這個是郊外,邊緣的郊外,所以這個地區就有染、就有淨。「文分三別」,向下經文分為三段。第一段「告眾許說」,我們看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中有何等世界住,我今當說。】

      這個意思很明顯。普賢菩薩把這個華藏世界的中心區域介紹出來之後,又告訴大眾說『諸佛子』,當然這些大眾都是大菩薩,他們哪有不清楚的道理。普賢菩薩這個說法,這是我們都要學的,人情世故!你看他老人家無論在言語、在態度上,面面周到,具足誠敬,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此中有何等世界住』,就是華藏周邊有哪些世界,我現在給大家做個報告。這是第一段。第二段「雙標二章」,我們看經文:

      【諸佛子,此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復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

      這一段跟我們講的就是現代學術裡面講的天文學。經上講的『十』,這個字我們要留意,它不是數字,它是代表圓滿。無論這個世界數字多少,統統都說到了,一個也不漏,「十」是這個意思。『此』是指華藏世界。『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這個香水海,前面清涼大師為我們指出來,是藏識,就是阿賴耶識,藏識大海,所以「十」跟「不可說」都是代表圓滿。

      在藏識裡面,『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安住』。這個地方講了一個「種」,講了一個「剎」。種是什麼意思?剎是什麼意思?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了,剎是講星球,在這個太空當中無量無邊的星球,星球叫剎。種呢?種是星系,像銀河系這是一個種,種裡面又有許許多多的剎,藏識大海之中。藏識太大太大了,有無量無邊佛剎微塵數,這個數字是真的,不是假的。怎麼曉得是真的?因為剎跟種,包括前面講的香水海,它都是重重無盡的,所以用佛剎微塵數來形容。我們今天這個大經,從前面一直讀到此地,明白了,佛確確實實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字字句句誠實言!

      『一一世界種』,世界種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種又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這一段講天文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了不少,我們看他這個註解,《疏》「二章」。「二章,謂種及剎」,非常清楚給我們指示出來了。「然剎種依剎海,諸剎依剎種,則寬狹可知。名從何得。欲明世界無邊,方便顯多,故立此名。謂積多世界共在一處,攝諸流類,故名為種。如是種類,復有眾多,深廣無邊,故名為海」,這一段開示已經把這一樁事講得相當清楚了。

      首先說明宇宙之間的形成跟發展。在我們一般觀念上來說,形成發展都是緩慢的,現在人觀念當中講的進化,可是在佛法裡面講不是進化,佛法裡面講宇宙形成發展是同時的,而且是一時的,剎那之間,沒有前後。這個真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這個世間人沒有想到這一個現象,總以為宇宙的形成是慢慢成就的。現在有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的形成、星球的形成是太空當中的大爆炸,提出這麼一個學術。有同意這個說法的,也有不同意的,總要得到科學的證明,才能讓大眾相信。

      佛法裡面講宇宙的緣起不如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剎那之間,一起一切起,一滅一切滅,生滅是同時的。諸佛如來如是說,說明這個真相。我們對佛的說法漸漸認知了,肯定,不再懷疑了。大經裡面常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就是說明許許多多的理事、性相,包括因果,一切法真的從心想生。

      我們從夢境當中,能夠得到一些啟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有沒有認真仔細去思惟夢境的發生,是不是有次第、有過程?好像一般人想像,這個宇宙的形成是有時間、有前後不同,逐漸在發展。佛在經裡面隨順我們凡夫講,世界有「成住壞空」,諸位要曉得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要跟你說真實的,真實的他老人家講不生不滅,這是講真話。講真話我們聽不懂,講「成住壞空」我們懂,我們聽了會點頭。佛的說法,總的原則是依二諦而說法,二諦就是真俗二諦,「真諦」是依他自己親證的境界,說明宇宙人生真相。說這個你不懂,你不相信,你不承認,佛就換個方法,隨順你們的知見叫「俗諦」,隨順你們的知見來說,你一聽馬上就贊成點頭,是,是這樣的,沒錯。佛有智慧、有方法,善巧方便,慢慢的把你的境界提升,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化解掉,讓你的智慧德能恢復,這樣漸漸你就能接受真諦的說法,你可以接受。為什麼可以接受?慢慢的你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這是佛菩薩教學的善巧方便,我們現在人講真實智慧,高度的藝術。

      這個地方講「剎種依剎海」。剎種是大世界,我們講的是大的星系,像銀河系一樣的大星系。依剎海,這個剎海是虛空、太空,太空是藏識,藏識沒有形相。真性沒有形相,藏識也沒有形相。剎種,剎種是有形相的。諸剎,諸剎就像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諸佛的剎土。這個剎還是個大世界,不是小世界。剎種是華藏世界。我們在概念當中都沒有,從來沒有這個概念。佛講這個剎種叫世界種,種是能生的意思,能現能變的意思。許許多多的世界是這個剎種變現出來的,我們曉得這個剎種是什麼?阿賴耶識裡面所含藏的種子,這是剎種。

      剎種再變現出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這個世界是剎,這不是剎種,是剎。這個世界有多大?黃念祖老居士講的十億個銀河系,一佛剎是一尊佛教化的範圍。這一個佛剎,像這樣的佛剎太多太多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個剎土,比我們這個剎土,比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剎土,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同在華藏這一個世界種,第十三層,華藏世界種總共有二十層,在第十三層,那麼你想想,你就能想到這個剎種是多大。前面佛說「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這個話不為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這個地球,是娑婆世界這個剎裡面的一個小單位,真的是一微塵。在清涼註子裡,我們能看到佛教的世界觀,對於世界的認知,你要明瞭世界無量無邊無盡無數。

      「方便顯多,故立此名」。這個名就是種跟剎,建立這個名相。這個意思是說:積許許多多的世界在一處。在一處幹什麼?攝受教化同類的眾生。不是同類的,也就是說根性不相同的,福德因緣不相同的,不會聚集在一起。孔子《易經繫辭傳》裡面說得好,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講有情眾生),根性不相同,不相同裡面有大同小異的;大同小異,他自然聚集在一起。譬如我們喜歡學佛的人,很願意找學佛的人做朋友。佛門裡面又分很多宗派,我們修淨土宗的遇到念佛的人就感到特別親切。這是一類一類的。這一個大世界裡頭,華藏世界,總的教主是毘盧遮那如來,這好像一個國家,他是元首,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就好像這個國裡頭有許多省,他們是省長,你從這個比喻慢慢去體會。華藏太大太大了,沒有法子想像,不可思議!所以說它做種,這個種是大星系。

      「如是種類,復有眾多,深廣無邊」。所以把它用海來做比喻,海是表深表廣。我們一般都說世界,「世」是講的時間,「世」在中國文字裡是三個十,三十年為一世,說的是時間。「界」講的是空間,四方、四維、上下這叫界。「世界」兩個字的意思,今天科學裡面講的時間與空間,我們稱之為世界。在這個地方講「世界無邊,海外有海,海海無窮」。世界裡面有世界,微塵裡頭有世界,毛端裡頭有世界,毛孔裡頭有世界,世界裡頭有世界,重重無盡!《華嚴》的世界觀。

      清涼大師說「若爾,種無別體,攬界以成」,這是世界種。世界種的體是什麼?體就是時空,這個界就是講的時間跟空間。這個地方講的剎,剎是有形、有體、有相的,時空確實是個抽象概念。「何以下文,說有形體,雖依種類,以立種名,何妨此種,別有其體」。體,我們講到現相,現相從哪裡來的?怎麼生起來的?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有說明,說得很多,有一些人相信,有一些人不接受,一直到今天,這個現象依然存在。基督教《新舊約》裡面講的世界觀,基督徒相信,佛教徒不以為然。《華嚴經》上講的世界觀,佛教徒能接受,基督教徒不以為然。你說到底哪個說得對?給諸位說都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程度有淺深不同,大學生對於物理化學深信不疑,小學生不能接受,所以都是對的,層次不相同。教學要隨著眾生的根性,逐漸幫助他提升層次、提升境界,這個樣子最後達到究竟圓滿,這是教學的成功。

      佛教一切眾生分五個等級,叫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好比辦學一樣,人乘在幼稚園,天乘是小學,聲聞乘是中學,緣覺乘是大學,菩薩乘是研究院,慢慢、慢慢的幫助你提升,沒有辦法一下把你提升到究竟圓滿。因為眾生煩惱習氣太重,無始劫以來累積的,他不能夠頓斷,所以不能頓證。教學裡頭雖然有圓頓法門,圓頓根性從哪裡來的?也是無量劫慢慢、慢慢培養成的,不是天生的。好比我們現在的學校,你看看在今天有人上小學,有人上中學,有人上大學,有人去念研究所,程度不齊。念研究所的程度是不是特別高?他怎麼高的?他還是從小學、中學、大學念出來的。他不是小學、中學、大學不要念,一下就念研究所了,沒這個道理。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幫助眾生,亦復如是,總是由淺而深,循序漸進。這其中有上根利智,我們知道上根利智是過去生中無量劫學習功夫成就的,不是天生的。

      在這個地方,我們為了解釋方便起見,「剎」首先要把這個字的意思搞清楚。剎是星球,是小的星系,我們講太陽系、銀河系,都是屬於剎。剎種是大星系,集合無量無邊的銀河系,成為這樣一個大的星系,才稱之為剎種。種之體是什麼?我們曉得太空當中的微塵,阿賴耶的相分,見分為緣,自證分之所變現,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所以剎也好、種也好,都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合相」。我們把佛法跟現代科學所發現的合起來看,就不難懂。

      現相從哪裡來的?法相唯識講得清楚,講得詳細。《華嚴》也是法相唯識宗經論之一,這個宗派所依的有六部經十一部論,《華嚴》是六經之一,像這個地方都講到了。「唯心所現」,怎麼現的?「唯識所變」,怎麼變的?為什麼會現?為什麼會變?這是大問題!在佛法裡面叫根本大問,這個問題沒有人能解答。佛的解釋是非常非常的巧妙,佛說的是什麼?法爾如是,唯證乃知。這個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但言語說不出來,言語是有限的,這個境界是無限的,言語達不到。不但言語達不到,思惟想像達不到,所以講「心行處滅」。

      怎樣才能夠搞清楚、搞明白?要證。怎麼證法?離開言語想像就明白了。你明白之後,你也沒辦法告訴別人。古德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喝一杯水,你問我這杯水熱不熱?我說熱,說不熱,你都沒有辦法體會到,必須你自己嘗一口就明白了。這就是「唯證方知」,佛法教學的綱領,令人佩服的就在此地。佛絕對不是說我講的就是事實真相,我說的就是真的,你們一定要相信,那不是變成盲從了?佛從來不是這樣教人的。佛教人是你自己求證,你所證到的跟我所說的完全相同,於是乎你就肯定佛說的沒錯,我已經證明了、證得了。你要跟別人說,介紹給別人,那你說的跟佛說的一定也是相同的。佛佛道同,縱然言說不相同、語言不相同,意思完全一樣,長說短說、深說淺說,都是說的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哪有不相同的!由此可知,如果我們對於唯識稍稍有一點涉獵,這個境界不難懂。

      佛說「無明不覺生三細」,這是佛給我們講宇宙的緣起,宇宙就彷彿此地講的世界種;我們不能肯定,不能確定,彷彿好像是這個地方講的世界種。「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無明業相」,從業相裡面生起「轉相」,也叫做見分,從轉相就又變現出「境界相」。我們曉得,轉相(見分)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精神的世界,境界相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物質的世界,物質跟精神同源,是從無明業相裡面變現出來的。無明業相的體就是真如、就是自性、真心本性,唯心所現,唯心所現是講三細相,唯識所變是講六粗相,從這個世界種變現出無量無邊的世界,說明宇宙的緣起。

      佛講這個緣起的時間,如果我們講無量劫之前,過去多少多少億萬年,這是我們凡夫的情執。佛法裡頭怎麼說?隨順世間人的知見,說之為無量劫;要是隨順諸佛菩薩親證的境界,《華嚴》裡面講「念劫圓融,念劫不二」,念是一念,劫是無量劫,無量劫就是一念,一念就是無量劫。所以佛經裡面講世界的緣起是剎那,沒有先後、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染淨,這是跟你講真的。真的我們不懂;真不懂,這不是假的。所以佛只好把真的放下,這個放下是暫時放下,隨順眾生知見。隨順眾生知見,那就講無量劫,這個你同意,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佛的話很巧妙,你能接受,你能不反對;真正的意思莫名其妙,妙不可言!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所持剎網第三段,廣釋二章:

      【諸佛子,彼諸世界種,於世界海中,各各依住,各各形狀,各各體性,各各方所,各各趣入,各各莊嚴,各各分齊,各各行列,各各無差別,各各力加持。】

      這一段裡面說了十句,都是說明剎種不同,這是解釋剎種。經文有長行、有偈頌,在這一段裡面清涼大師註的比較多。「然此十門剎種之異,並悉不離所依華藏,故云於世界海中」,這是講許許多多的剎種,「十」代表無盡的意思,實實在在講說不盡。華藏世界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剎海,所以清涼說「不離所依華藏」。

      這個地方所列的十樁事情,與「世界成就品」所說的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清涼大師說:「世界成就品」裡面所說的,它是通一切剎海,那是講世界成就,這個地方所講的只是講華藏世界海;換句話說,這是講局部,「成就品」裡面是講全體,差別在這個地方。兩個對比有重複的,有那邊有,這邊沒有;這邊有,那邊沒有,有這種情形。譬如「起具因緣,清淨,佛出,劫住,轉變」,成就品裡頭有,這個地方沒有。此地講的「方所,分齊,行列,趣入,力持」,這個地方有,世界成就品裡頭沒有說。「依住,形體,莊嚴」,這個彼此都有。把這兩大段經文合起來看,總共說了十五句,除了重複的。「成就品」裡面說十句,這個地方也說十句。清涼說得很好,「俱表無盡」,「十」是代表無盡的。

      凡是與前面相同的,相同的意思也同,就不必再說了;不同的,現在必須要說。譬如講的「依住,形狀,各各體性」。『依住』,這是清涼一開端就說,「不離所依華藏」。娑婆世界依華藏世界而住,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依華藏世界而住,這是講的「依住」。『形狀』,這是活的,不是呆板的。為什麼?譬如我們今天看這個星系,夜晚晴空,我們用高倍的望遠鏡來觀察天體,發現太空當中有許許多多的星雲、星團,這個形狀很多。但是你一定要曉得,我們從這個方位,這個角度去看。譬如我手上拿這個蓋子,如果我們這樣看,你看是圓的,從這個角度看是圓的;從另一個角度看,你從這個角度看,它是扁的;從這個角度看,它是凸的;從這個角度看,它窪下去。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你才真正能夠了解事實真相。

      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依太陽系,在太陽系的引力之下活動;太陽系依銀河系住,圍繞著銀河系轉,它沒有辦法離開銀河系,受它的引力牽引著。現在的天文知識也可以說是相當發達,銀河系是個大星系,是個漩渦,我們從側面看它像一個缽一樣,兩面很薄,當中鼓出來,從側面看。要是從上面看這個銀河系,是什麼形狀?它是個圓的,就像我剛才的比喻一樣,是個圓形的。所以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形相不一樣。經裡面講「各各形狀」,你要曉得形狀不是一成不變,你在某一個角度看形狀不一樣。就同我們看一個,好像看一個建築物,你從正面看,你從側面看,你從反面看,你從上面看,不一樣;你把它照成照片,不相同。我們今天一般說的,我們沒有辦法離開地球,地球在太空當中是個很小的行星,從我們這個方位、從我們這個角度來觀察天體,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形狀。

      『各各體性』。體,《般若經》上講得好,它是「微塵積聚,空無自性」,聚則成形,散,形就消失了。這個道理大乘經上講得很多,我們應當有深刻的認知,了解事實真相。大到剎種、到佛剎,小到一粒微塵,緣聚則有,緣散則滅。由此可知,有沒有世界?有沒有種與剎?有沒有這一切萬事萬物?你要深刻的去觀察。佛法常講「萬法皆空」,《大般若經》裡面給我們說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它的體性。各各體性都不例外,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原理原則。如果從相上講,各個剎土的體性確實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這個道理佛在經上說明,我們明白了,「相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這個剎土,這裡面的眾生,如果心清淨,這個剎土的體是七寶所成。就像我們前面看到的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的中心區,法身菩薩們居住修學的場所,無比的莊嚴。今天我們所居住的地球,這是凡夫,住在這裡面的人大多數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佛說我們居住這個環境叫五濁惡世。我們這個星球之體是泥沙石頭,依住在這個星球上心都不清淨。這是從形相上來說、從形體上來講,不是從性體;從形體上來講,也是各個不同。

      下面講方所。『各各方所』,方所,前面沒有說過,清涼在此地註解裡頭有「若圓滿方所,周滿法界,無處不有,不即三界,不離三界」,這是講圓滿的方所。說圓滿,大乘經中佛曾經說「十八種圓滿」,這是講淨土,淨土有十八種圓滿,到以下會說到。這個地方每一句都有兩個意思,他說「方所」兩個意思,「圓滿方所」是自受用的,前面所講的自受用土;「隨宜方所」是他受用土,這裡面也包括變化土。清涼意思是說:要是依佛說的十八圓滿,這裡面只說「他受用」,可是在《華嚴》裡面,《華嚴》是講大圓滿,所以它也說到自受用土。自受用、他受用,在這個地方我們最要緊的是要明瞭「方所」不是真的,一切法唯心所現,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的心想跟他的心想不一樣,我的心清淨,我的心平等,我所居住的方所清淨平等。跟我同住在一起,同坐在一張桌子上,他的心不清淨,他的行不清淨,他所居住這個方所不圓滿。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所以實實在在講,一切眾生各個都有不同的方所,清涼註子說得好,「無處不有,不即三界,不離三界」。諸佛菩薩如是示現,示現的作用無非是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出離。出離都是隨順世間俗諦說的,要是講事實真相,沒有出入,那是真的,那是圓滿的法界。圓滿方所周遍法界,沒出入,沒有來去。我們還是隨順眾生知見好說話。「若隨宜方所,隨十方中,向背各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覺悟的人向佛菩薩,迷惑的人他向三途六道。這就是清涼所說的向背不同,覺悟的人向著性德,迷惑的人違背了性德;向背是以性德為標準。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的,這個在講席當中常常跟同學們共同勉勵,我們決定不能夠隨順煩惱習氣,一定要隨順經論的教誨。為什麼?經論教誨是如來性德的流露。我們沒有明心見性,當然沒有辦法隨順性德。

      我們相信諸佛菩薩明心見性,自性本具的三個圓滿,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諸佛如來都證得、都恢復了,他的形相、他的言說不就是性德的流露嗎?所以隨順他的形相,就依他這個形相來學習,我們去模仿他。他的形相是什麼?戒律。他的思想,他的見解,他的處事待人接物是智慧、是德能,我們統統隨順,這就是向著真如本性。

      真如本性是本淨本善。這個「淨」不是染淨的淨,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跟本善相比都是不善,染淨的淨跟本淨相比都是不淨,這個意思很深,要細細去體會。你真的會了,你才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本來清淨,十法界依正莊嚴本來至善,這是一般人看不到的。誰看到了?法身菩薩看到了。我們今天沒有證得法身,效法證得法身的這些人,我們學他準沒錯。如果隨順自己的意思、隨順自己的知見,懷疑經論上的教誨,我們錯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自己的意思是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的意思,肯定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肯定是住三惡道的時間長,住三善道的時間短。佛講的這些話,我們能接受、能相信。

      下面說的這個第五句,『各各趣入』。清涼說「依門趣入」,趣是進去,入是契入。「約法門者,謂三解脫,又互相現入,而無來去等」。清涼大師唯恐我們對他這個註解還很難體會,所以在《鈔》裡頭說「依門趣入者,彼有事門,即如向說,二約法為門,今但出此」。說三解脫門,三解脫門一般的說法:空、無相、無願。大小乘都說三解脫門,這個意思都很深。

      「空」很難懂,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這個空好懂。這個空是「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像《般若心經》諸位都念得很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就不好懂,色是什麼?色是有,要把那個「色」字換成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不異有,有不異空」。這說的是什麼?讓我們初學的人很不容易體會,愈想愈迷惑。佛在經教裡頭告訴我們,有叫妙有,空叫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個三門入一門就得解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佛說空是講的能現能變,能現的心,能變的識,它不是物質,它沒有形相,我們現在人講的能量;對於這些物質來講,質量。質是從哪裡變現出來的?是從能量變現出來的。質量又可以還原為能量,現在所講的能與質的互相轉變。但是世間現在所講的能與質的互相轉變,實在講它都是講質的能量。

      佛法裡面講的,除了質的能量,還講心的能量,那就是性識,這個現代物理裡頭沒有講到。能與質的轉變,那個「能」是質之能,佛法裡面講的是性識的能量,這個世間法沒講到的。講到心性,超越了物質,不是物質,但是它有、它存在,又不是物質。我們六根的能力都達不到,眼見不到,耳聽不到,身體接觸不到,這個意想不到。它存在,它確實有,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它變現出來的,叫「無中生有」。有是從無裡頭變現出來的,這個「無」不是空無。空無怎麼能變現出東西來?所以這個無,這個空,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有機體,它是活活潑潑的,它不是死寂的;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能變。這個道理深,這是佛法裡頭的大學問。

      如果我們從這個地方趣入,契入這個境界,當然得解脫。解是解開,什麼東西解開?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解開了。這個解開之後,脫是什麼?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脫離生死,脫離煩惱了,你得大自在。有人從空解脫,有人從無相解脫,有人從無願解脫,無願解脫也叫做無作。但是無作不是什麼都不做,「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真解脫!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示現在六道,示現在人間,所表演的如是,我們要懂得。這在一般大乘經,我們這個經裡頭前前後後還會講到的。

      下面第六句,『各各莊嚴』,這個可以省略,前面講的這一大段「藏海安布莊嚴」,所以可以省略。第七句,『各各分齊』,分是分別,齊是等齊。譬如我們讀書,你的程度跟哪一個年級等齊。學佛,你是跟聲聞等齊,還是跟緣覺等齊,還是跟菩薩等齊?清涼說「約事隨宜,廣狹異故」。這個確實就事而論,千差萬別。但是就佛的分齊來說,「則十方無際」,到佛的境界平等。佛妙了,他跟一切眾生都平等,這一點我們要學習,我們要效法。那是什麼?稱性,完全是自性流露。

      十法界依正莊嚴,一一法中,無論是人、是事、是物,都是自性變現的。在有情眾生的分上,經上稱它作「佛性」;在無情眾生分上,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包括自然現象,稱之為「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是平等的。佛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就是見性不著相,所以自自然然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一絲毫衝突都沒有,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一切眾生恰恰相反,他就麻煩了,眾生是隨相不見性,於是在一切現相裡頭衝突發生,我常常說觸處成障,只要接觸統統是障礙;性是暢通無阻,相是處處障礙。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夠學到像諸佛菩薩一樣,在一切現相裡頭見性不著相?相不是不存在,不是沒有,有,絕對不在現相上起妄想分別執著,就見性。隨順現相中之法性,隨順有情眾生中之佛性,跟佛菩薩就沒有兩樣,諸佛菩薩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所以我們要隨順諸佛如來的「分齊」,要隨順法身菩薩的「分齊」,不能隨事相,隨事相就麻煩了。在日常生活當中,總是要活著用,活用隨順事相是他受用,隨順佛性是自受用,自他不二,我們就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了。他受用裡面,大家都明瞭,為人演說,表演,做個樣子給別人看,目的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不就是為這個嗎?如果不為這個,在這個世間示現有什麼意思?種種示現是性德自然起用,確確實實沒有加絲毫意思在其中,沒有一樣不是自然的。加一點意思是凡夫,是不覺!多加一點意思,那是愈迷愈深了。不加絲毫意思是覺,加一點意思迷了,再加一點那就愈迷愈深了,就這麼個事情。

      我們現在要學的,我們跟一切人事物交往,哪有不加意思在裡頭,怎麼學習?要把自己的意思減少,隨順佛菩薩的教誨要加多,慢慢的趨向於自然,這就好了。現在隨順佛菩薩的教誨,裡頭還有自己意思,這就是覺,覺得不圓滿。什麼時候絲毫意思不加,那你就是法身菩薩。隨順經論教誨還有意思在其中,你是觀行位的菩薩、相似位的菩薩;你不加絲毫意思,你是分證位的菩薩。我這樣說法,大家比較更容易了解。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