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91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一三卷)  2008/2/10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1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疏鈔》,「文有十同」這一段。

      我們學過前面五同,「集因同」、「主首同」、「來處量同」、「表法名同」。今天我們還要從「世界名同」來學習,這段意思很豐富。「同名華者,位相創開,無著感果故」,這個意思很深,花代表修因,果代表果報。在佛法裡面說果,一般都講十法界,善因善果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善因感善果;不善的因所感的是六道,六道不善。雖然人天在六道裡面稱為善法,但是在整體上來講,人天不算善,為什麼?總免不了報應。你在人間做人,心善、言善、行善,很不容易了,但是你妄想分別沒有斷掉,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你在人天福報享盡了怎麼辦?你這一生很幸運,心善、行善、言善,三業都善,你過去生中善不善?再過去生中善不善?所以不想沒事,要真想一想太可怕了!然後我們就能體會到聖賢教育多麼重要。

      《三字經》一開頭,這是我們老祖宗古聖先賢的教誨,「性相近,習相遠」。我們不說四聖法界,就說六道,六道眾生性是相同的,性本善,為什麼會造成六道的果報,這裡頭懸殊這麼大?天上跟地獄相差太大了,什麼原因造成的?習相遠。你看三個字,一句話,就把這個原因說清楚、說明白了,習性不善。習性不是一天養成的,不是一生養成的,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養成的。所以這一生雖然你真的做到三善,心善、口善、行善,但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還常常不善的習氣跑出來。佛在經上說,舉個阿羅漢做例子,我們曉得阿羅漢是見思煩惱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都斷盡了。真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沒有了,初果就沒有了,到阿羅漢,貪瞋痴慢疑沒有了。佛當年是叫哪一個,我記不起來,名字忘掉了,阿羅漢,他生長在富貴人家,是王族,好像跟釋迦牟尼佛有兄弟關係,小時候生長在皇宮,所以才有傲慢的習氣。有一個女孩子跟釋迦牟尼佛說,某人有習氣。釋迦牟尼佛搖頭,他證得阿羅漢,他哪裡會有瞋恚、會有傲慢?沒有。不信,你去問問他。他一見面就說「小婢」,婢是婢女,小婢,就叫她小婢,一開口還帶著傲慢的口氣,他叫慣了。所以這是習氣,實際上有沒有?實際上沒有,對她還是非常尊重,他心真的是平等的,可是在稱呼的時候還是沒忘掉老習氣。佛就跟大家解釋,這就是習氣沒斷,有沒有傲慢?真沒有!他要有傲慢,他怎麼能證阿羅漢果?哪有這種道理!習氣就是我們講他已經養成習慣,改不了口。這個理跟事我們都要懂得。到什麼時候他才真能改口?再升一級,到辟支佛就沒有了。辟支佛習氣斷了,辟支佛一開口一定是「菩薩」,不會叫妳小婢,或者一般稱「仁者」,仁者是對菩薩的尊稱。所以真正是菩薩,對造作惡業的人、對阿修羅、對羅剎都合掌稱仁者,沒習氣了。

      習相遠,習氣把你自己跟你的本性愈去愈遠,這個要有高度的警覺。讀經沒有別的,讀經是提醒自己,功夫呢?功夫在修行,功夫就是在放下。讀經幫助你看破,修行說老實話,八萬四千行門一個原則、一個道理,就是放下。先把煩惱放下,把障礙放下,最後慢慢把習氣放下。習氣裡頭最重要的,分別的習氣、執著的習氣這兩種先放下,至於無始無明的習氣,那是十法界裡頭放不下的。十法界裡面最高的層次,這個我們學過了,賢首菩薩,是十信位的菩薩,他放下了妄想,也就是起心動念,確實能在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但是無始無明習氣還在,那個習氣斷不了。不像執著的習氣、分別的習氣,那個粗,有方法對治。對治方法裡面最殊勝的、最有效果的,無過於讀經、聞法,它幫助你開智慧,你慢慢搞清楚,自然就放下了。可是無始無明不行,無始無明,不能讀經也不能聽經,聽經、讀經你就在分別妄想。那個境界到什麼境界?最高的像菩薩,佛講經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菩薩聽經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到那個境界。那不是凡人境界,也不是阿羅漢境界,也不是權教菩薩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在《華嚴經》是十住以上。我們總要曉得,學了《華嚴》,最大的一個好處,知道自己不行,標準在此地,我們距離這個標準太遠了,傲慢心決定生不起來。不要說跟佛比,就跟初住菩薩比,你就一點都沒有辦法,比不上他,差太遠了。

      所以我們的學習,八萬四千行門,方法雖然都不一樣,可是目標、方向、總綱領是一樣,就是放下。放下,事上呢?事上不重要,不重要也得從事上放起,為什麼?因為事是境界現前,往往就把你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習氣引出來,就起現行。所以初學的人在事上用功夫。佛跟我們講的這麼多戒律,譬如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都是事,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也是事,不貪、不瞋、不痴還是事。這叫方便法,先要把事放下。但是教化眾生的時候要用這些事,這怎麼辦?提起,提得起、放得下,這是修行人。你提起來,你要知道放下;提起來,放不下,這個不行,你墮落了。提得起要放得下,提得起是辦事的時候,事情辦完之後就放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辦事,做為一種手段,可不可以發脾氣?可以。脾氣一發,事情辦好了,辦成功了。事情辦成功,還有沒有脾氣?沒有了。再跟你說,正在發脾氣的時候有沒有脾氣?沒有,他心是清淨的。他那是什麼?叫舞台表演,不是真的發脾氣。劇本上寫的是這樣,這個時候要笑,那個時候要哭,你就照這個劇本去演戲,與你自己完全不相干,而且你還演得很像,演得很逼真,這就叫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有沒有起心動念過?沒有,完全是依照劇本去表演。劇本是什麼?劇本是眾生相,這個相包括起心動念,你要幫助他開悟。幫助他開悟,最高的原則你要掌握到,那就是表演,身教,以身作則。

      教化眾生真正能產生效果,永恆的效果,永遠不會變的效果,要自己徹底做到。裝樣子不行,裝樣子可以騙人,能騙一時,長久就被人看穿了,到被人看穿的時候叫一文不值。所以古人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兒女不聽話,是不是兒女過?不是,過失在父母,父母沒教得好。學生不聽話,學生沒有過失,老師沒有教得好。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聖賢,這不是凡人。凡人有過失都推給別人,有功勞都認為是自己的,這是輪迴心,幹再多的好事還是輪迴業。所以這個因果可不能不知道。

      修行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修行真正的目標、方向是成佛,自己成佛。你看四弘誓願裡面講得多清楚,第一個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發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是大慈悲心,真正是清淨、平等、真誠、慈悲。你怎樣能把這個願落實?你首先成就自己的德行,斷煩惱,所以自己要斷煩惱。煩惱斷的時候,德成就了。我們今天講戒定慧三學,戒學、定學是德,慧學是能力,有德、有能才能教化眾生。自己德行要修到什麼程度?要修到成佛。所以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成佛道才能度眾生。十信位的菩薩度眾生是附帶的,好像這個課程有主修、有選修的,主修是要成佛道;成了佛之後,度眾生是主修的,化解無始無明的習氣是附帶的,你的德行智慧成就了。

      我們要曉得,我們的德行、學問沒有成就之前,是以成就德行、學問為第一,幫助眾生是第二,這個一定要搞清楚。這不是講不慈悲,你不可以會錯意思,是沒有真智慧!你要發慈悲心,自己沒有能力、沒有德行,譬如看到人掉到水裡面去,你趕快跳下去救他,但是自己並不會游泳,跳下去,你的慈悲賠一條命而已,你救不了人。看人掉水裡淹死了,自己去學游泳,學到一身本事,你再去救人,你才救得了人。這個淺顯的例子容易懂。我自己現在都沒有辦法超越生死輪迴,我怎麼能幫助別人?自己不能,可以幫助別人只有一個方法,勸人念佛。他如果真的相信,放下萬緣老實念佛,他真能往生。自己不能往生,幫助別人往生,除這個方法之外,再找不到第二個辦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要先成就自己,然後再成就別人。至少,你能夠兼顧別人的,初果以上,我們現在有沒有證得?在《華嚴經》裡面初信位菩薩以上,可以主修自己的法門,也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不超越自己智慧、能力範圍之外,小小的幫助可以。所以這個東西要智慧、要福德、要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事情才能成就,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能成功。

      事業成功,絕不能居功,我做成就的,那你就全盤失敗了。古今中外大聖大賢都把功德推給別人,佛法裡面最後講迴向,所有一切功德迴向給眾生,是他們的,不是我的,我的成就是他們成就我的。所以佛法永遠記住「上報四重恩」。我到這個世間來,能夠活著在這個世間,能夠修行,能夠弘護正法,靠什麼?前面我們講過,佛力加持,這是講到因,集因同。集因為什麼同?都是得佛力加持的,這是真的,一點不假,可不能把佛忘掉。而佛力加持,我們現在真的明白了,道理上搞清楚了,佛是什麼?佛是自性,自性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不管你求不求它,與求不求不相干,你自己到某個程度它自自然然有感。這個道理我們細細去觀察,去想想江本博士水實驗,我們從這裡得到一點靈感,明白這就是佛力加持。所以是自然的,法性就是如是。所以要報佛恩。第二個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恩德最大的是父母,父母生我、養育我、教導我,人在這個世間第一任的老師就是母親,你生下來到三歲不離母親懷抱。在從前做母親的,不管她認不認識字,不管她有沒有念過書,她確實接受過傳統教育。傳統教育就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五倫八德,五倫、五常是倫理教育,四維八德是道德教育,還有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不管認不認識字,從小,老人世世代代就這麼教下去。我們在童子的時候父母教,那個時候的學校是私塾,私塾裡頭老師教,都懂得做人的道理,不會有念頭害人,也不會欺騙別人,都老老實實的。這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教育,中國五千年沒有被歷史淘汰掉,原因在此地。

      現在我們的教育丟掉至少一百年了,一個世紀,一個世紀不算長,但是也不短。現在社會動亂,原因就是這三樣東西沒有了,現在天下大亂,災難頻繁,造成的原因就是這個,這是根本原因。我們現在明白了,自己好好的修,自己修自己得果報,所得的真的是方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一點不假。我們也幫助別人,全心全力的去幫助。但是幫助別人一定要知道,我自己的智慧有限、能力有限、外緣也有限,沒有外緣搞不成功。外緣就是國主的恩,國主用現在的話來說,國家領導人,從中央到地方;從前是帝王,從帝王到最低層的領導人,縣長、鎮長、村長、鄰長,在佛法裡頭都叫國主。他們支持,他們護法,要懂得報恩。最後一個,報眾生恩。所有一切眾生對我都有恩,問題就是你會不會學。一切眾生,古聖先賢、佛菩薩都把他分成兩類,一個是善,一個是不善。這兩種人對我都有大恩大德,孔子所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是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我們看到他的善心、善行要效法,跟他學習。惡人,看到他的惡念、惡的行為,我們看到了反省我有沒有。他是我的一面鏡子,沒有他,我不會提醒,有他,他來教我。我自己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要有他的毛病,我要改;沒有他這個毛病,要勉勵自己不要犯這個過失。那你就知道,善人是老師,惡人也是老師,順境是老師,逆境也是老師,你在這個環境當中去修行,決定一生就成佛。善財為什麼一生成佛?善財就是這樣學的。凡夫是我一個,學生是我一個,我沒有同學;有同學就會有傲慢心,為什麼?我們兩個差不多!這就不行了。沒有同學,個個是我的老師,個個都是我的父母,他怎麼不會成就!

      我讀《華嚴經》有年頭了,跟方老師學哲學的時候就知道有這部經,他老人家常講,常常提到這部經。特別是在他的晚年,他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這門功課。那時候我在台北講《華嚴經》,我們印了一千套三種《華嚴》,就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跟《四十華嚴》,這三種是全部《華嚴經》,分量很大。方先生這個博士班,我就問他,我說你們學校裡同學以及旁聽的大概有多少人?他說差不多有五十人。我就送給他六十套,跟他們班上的同學結緣,真是皆大歡喜。那個時候我在台北講這部經是一個星期講三天,每天好像是一個半小時,那個時候沒有錄相,錄音,一盤帶子九十分鐘。每個星期兩天講《八十華嚴》,一天講《四十華嚴》,所以《八十》跟《四十》同時講。在那個時候我們自己沒有道場,都是租別人道場、借別人道場。也常常出國,所以這部經一出去就中斷了。我記得那些年,大概每年在台灣可以住三個月,所以這部經講了十幾年,我記得好像講了十六、七年,講了一半,《八十》也講一半,《四十》也講一半,沒有講圓滿。

      以後李老師往生,我手上有一本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這個本子是李老師當年在台中講過的,他用的經本。他有簡單的註解,把全經段落勾出來,叫眉註,就寫在經本上,毛筆寫的,字寫得很工整。這個本子老師就給我了,很多人沒見過。老師往生,我用這個方法來紀念他,把這個本子影印了一萬本。大家看到之後,很多人看到生歡喜心,就找我來講。我講這個本子,我《華嚴經》就不講了,為什麼?夏老說得很好,他引用彭際清的話,《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分量大小不一樣,內容沒有兩樣。我就發了個心,這一生就講《無量壽經》好了,所以《無量壽經》就講了十遍。到新加坡末後這是第十一遍,細說,講了一半,沒講完。

      第二次再講《華嚴經》是韓館長往生之前懇切的要求,希望我把《華嚴經》講一遍,留一套完整的錄相提供給後人參考。同時還有兩個人也是熱心的懇求,一個是台南的開心法師,一個是北京的黃念祖居士,都希望我把《華嚴經》講一遍。尤其是開心法師,他說以後恐怕再沒有人講《華嚴經》,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真正通《華嚴》,你才明白淨土。為什麼?《華嚴經》真的是《無量壽經》的細講,讓你認識西方極樂世界,你對這個建立信心,你念佛才會懇切,你才會真放下。一切都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學經重要,破迷開悟,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建立信心,斷疑生信。你有疑,信心生不起來,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疑惑。由此可知,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幫助我們破迷生信,目的在此地。疑斷掉之後才能開悟,有疑不可能開悟。

      可是聽經之後怎樣才能生起信心?每部經最後一句話,依教奉行,你才能生信心,你才能走向開悟之門。如果聽了,聽了做不到,那只是阿賴耶裡面種一個佛的種子,不起作用。雖然不起作用,這個種子永遠不會磨滅,那就不知道哪一生哪一世又遇到緣,這個種子起作用。這樁事情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遇到這個大經絕不偶然,過去無量劫來曾經多次遇到過。為什麼沒有成就?對它懷疑,沒做到。這一生又碰到,這一生碰到,如果真正建立信心,不懷疑,我相信了,我認真去做,那就很慶幸,你這一生解脫了,你這一生成就了。如果聽了還是不能做到,那就是阿賴耶識這個善根種子加強,你還沒有成熟。成熟就真幹,這成熟了;沒有真幹,沒成熟。

      真幹是什麼?就是這講的無著,著是執著,執著沒有了。執著沒有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你才真正能做到佛的教誨。譬如《弟子規》為什麼做不到?自己有執著,執著自己的習氣,不肯放下,所以你做不到。我們一般習氣最重的,恩怨,《弟子規》裡頭教導我們,恩要報,怨要把它忘記,報恩要長,報怨時間愈短愈好。待人接物要記住,和顏悅色。責備人要用笑臉去責備,受責備的人會感恩、會接受。嚴肅的、命令式的,長官對待、教訓部下的,那個不行。他不敢不聽,表面上不能不服從,可是背後不服,做不到!這些都是古聖先賢教的。我們年輕時,毛病習氣很重、很多。坐在椅子上,這老毛病,喜歡蹺著腿,喜歡背靠著後面,椅子往後面一靠,前面兩個腳就離地,後面支撐著,像躺椅一樣是很舒服。我有一天,實在講是幾乎天天都有的,習慣了。那個時候雖然上班,工作也不是挺忙的,沒事的時候就看書,也是蹺著腿,把椅子靠到後面。我們的長官看到了,進來了,真是和顏悅色的告訴我,拍著我的肩膀,我回頭一看長官進來了,趕快站起來。他就告訴我,他說你這種坐的姿勢,萬一這個椅子倒下去,你要受傷。和顏悅色的說,我們永遠記在心上,從那一次之後再沒犯過第二次,心裡面服,真的依教奉行。如果他狠狠把我罵一頓,教訓,我不能不服從,可是怎麼樣?你走了之後我還會這樣。心不服!

      所以一個成功的人,一個真正高級領導人,他不一樣。一個團體裡怎樣把這個團體變成和合的團體,這成功的。如果這個團體裡面還有意見,不能夠和睦相處,各人都有意見,這時候要曉得,不能怪別人,自己的德行不夠,自己的智慧不夠,沒有能力帶人。跟大眾相處久了,天天在一塊,你的毛病習氣都被人看得清清楚楚,你說的是一套,你做的又是一套,逐漸時間久了,信心就喪失了。你如何能保持你自己永恆不變,你才能叫你的部屬、叫你的同仁對你保持著尊敬,受到你的啟示感化。這不容易,這是聖賢,最低限度是君子,現在這個世間,聖賢沒有了,君子也沒有。在這個時代,我們很清楚,我們想幫助人談何容易?習氣太深,外面環境不好,就是外面的誘惑力量太大,人人都爭名奪利,誰能放下?我一個人放下,放得很徹底給人看也沒用處。人家說那傻瓜,決定不能學他那樣,學他那樣要苦一輩子,你就曉得真不容易。所以我們今天講到「華」,這因果,真難。從一個小團體做,做成功了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那這個小團體各個都是再來人,都不是普通人,才能成功。你到哪裡去找一幫再來人,全是菩薩,全是佛再來的,那是眾生有福,你要懂這個道理。眾生沒有福,佛菩薩不來。眾生有福,這個地區有福,這是感應道交。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現在深信不疑,眾生有感,聖賢就來了,要做好樣子。

      所以,最重要的一句話還是不能執著,要把心量拓開,要原諒別人,不能原諒自己,學顏回。顏回,夫子讚歎他四德,第一德就是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被環境動搖,這個很難得。第二個聽勸,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勸告,這是顏回的大德。堅持,就是堅持自己走聖賢之道,求學為什麼?希聖希賢,所希望的是我做個賢人、做個聖人,一生不改變。自己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過失,所以他歡喜接受、容易接受,人人都會勸告他。不歡喜接受,不容易接受,沒有人敢說他的過失,那他就難了,這人成就不容易。顏回最容易接受人的勸告,別人看錯了,看錯了他也謝謝,也感謝,不計較,永遠是個報恩的念頭。你看錯了,我們自己就是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都是好事,絕對沒有責怪。這一點唐太宗有,有這個雅量。我們好像是在《貞觀政要》裡頭看到有這麼一段,有人在他面前指責他的過失,唐太宗很歡喜,接受了。這個人離開了,他旁邊的人跟太宗講,他說的話完全誤會你,你沒有過失。唐太宗回頭跟大家說,是,可是如果我要是一反駁說我沒有,你說錯了,以後還有什麼人敢在我面前說話?大家一聽,服了。說錯了也不會責備你,也會獎勵你。所以唐太宗一生,明君,沒有人隱瞞他,誰都可以在他面前說他的過失,他不會發脾氣。他為什麼成功?我們知道,接受批評。

      我們現在在學習階段,接受批評而不批評人,別人有過失的時候,要細心觀察能不能說,他不容易接受,絕對不要說,說了給人家結冤仇。這是李老師教給我們的,我們當年跟李老師學經教,我們同班二十多個人,同班裡面有三個同學,老師從來沒有說他們的過失。過失很嚴重,為什麼不說?我有疑惑。有一天老師在房間裡告訴我,過失只能講兩次,不可以講第三次,兩次他不能夠接受,他不會改,以後就不要再說,再說就變成冤仇了,冤冤相報麻煩!我這才明白。所以老師對我們的態度不是師生,是朋友。師生那是嚴格管教的,朋友,「朋友數,斯疏矣」,朋友有過失,你講多了疏遠了,人家不理你了。我們跟老師十年,日常生活當中觀察他處事待人接物,做榜樣給我們看。能說的,說了之後感恩,依教奉行,老師一點都不客氣,所以有打有罵,那是什麼?聽話的,真正改過自新的。一說馬上臉就紅了,顏色就變了,不可以說。世出世間的事雖然複雜,你抓住它的根本,問題都解決了。根本是什麼?就是人跟人的關係,人跟人處好了,天下什麼事都沒有。所有一切麻煩,是人跟人不能相處。人跟人不能相處,不能怪別人,怪自己,這是聖賢之道。

      舜王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我們在歷史上讀舜的故事,舜小時候生活那種艱難,母親死了,父親娶一個繼母,繼母也生一個弟弟,父親聽繼母的話喜歡弟弟。這一家四個人,三個人是一條心,他的父親、繼母、他的弟弟,都想把他害死,置他於死地。鄰居看到這個樣子,沒有不罵他父母的,打抱不平。他跟鄰居說,你們不能誤會我的父母,不可以這樣批評他,他們沒錯,你們冤枉他,是我做兒子的做不好。鄰居都受感動,真正是孝子,天天想自己哪一點不好,天天改過,天天自新。三年,把他這家裡三個人感動了。沒有一念怨恨心,沒有一個念頭是父母、兄弟不對,全是自己錯,全是自己天天在改,不斷的在改,所以感化了一家。一家和,這一個村、一個鎮就和,鄰里鄉黨沒有一個不讚歎的,感化了一方。當時的國王是堯王,堯王聽到這樁事情歡喜,世間還有這麼一個好人,是真的是假的?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看他是不是真的。堯王有九個兒子,九個兒子跟他做朋友,看他在外面待人是不是真的,女兒看他在家裡面是不是真的。果然是真的,堯才請他出來協助政務,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最後把王位傳給他,讓給他。他能修身,他能治家,他能治國,他能平天下。

      如果我們家都不能夠治,在一個小團體裡,這小團體裡頭都有分裂,家都不能治,你趕快想到修身,你的身有毛病。身要是修不好,毛病在哪裡?你的心不正,你的意不誠。心為什麼不正,意為什麼不誠?你的煩惱習氣沒放下,這講格物致知。格物是什麼?放下煩惱習氣,物就是欲望,物欲,格是革除,你要把欲望放下。老子講得好,「無欲則剛」,你有欲望,這首先就障礙了,什麼都不成功。所以要從格物致知下手,格物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用佛法來解釋《大學》的三綱八目很容易。所以統統都要放下自己的欲望,放下自己的貪瞋痴慢,這個東西是無始無明煩惱,俱生煩惱,生生世世帶來的壞習氣。學聖賢之道,頭一個就是教我們把這個放下,把這個淡化,你才能看清楚、才能看明白。看個人的一生,看家庭的前途,看社會、看國家、看世界,你就會看得清楚。如果你有欲望,欲望障礙了你的慧眼,你就迷惑、就糊塗了。糊塗人怎麼能辦得成功事業?創業的時候很精明,成功的時候變糊塗了,在歷史上看到太多了。為什麼?到有一點小小成功,名聞利養都現前,這是大風大浪,你能扛得住嗎?你有能力能抵擋得了嗎?抵擋不住的時候你就退轉了;換句話說,你貪瞋痴慢那些習氣又出來了。這就是眾生難度,一個眾生要真成就絕不是偶然的,無量劫的薰陶,哪是一生一世成就的,沒這個道理!

      這些事理你都清楚、都明白了,你就不會怪人,你就覺得所有人的行為是正常的,他要不是這樣,那他就是聖賢再來的,他就不是凡人,是凡人肯定是這樣的。你讚歎他,他歡喜,產生傲慢,自以為了不起;你毀謗他,他恨你,他說你破壞他,你侮辱他,甚至於他要起報復的念頭,那麻煩大了。還是普賢菩薩高明,教導我們「稱讚如來」,善的稱讚,不善的不說,一句話都不說。這是個很好教育的方法,讓他慢慢自己會覺悟,你看我做一點點善事,人家都讚歎,我做很多不善,人家都會包容,他慚愧心生起來。再看看別人,別人真的他善多惡少,我們善少惡多,他讚歎我們的善,不提我們的惡,慢慢人的良心就發現了。這是普賢菩薩教人的。所以這個因果。

      清涼大師《疏鈔》裡面講,這個世界它次第配在十住裡面,這個世界名同。初住菩薩,「因陀羅華」,世界我們就略了,因陀羅華世界。因陀羅是比喻,是大梵天的羅網,這是比喻發心,初發心「主導世間故」,像因陀羅的羅網覆蓋整個宮殿,這是莊嚴。在這個法會裡面,我們看到帝釋天主禮請世尊在天宮說法,世尊還沒有到達之前,莊嚴宮殿,準備接待,布置得富麗堂皇,你細細觀察全是表法的意思。這是代表初發心,發的是什麼心?菩提心,也就是前面講的十信心滿。十信心他都修成,都修圓滿了,菩提心現前,所以初發心住。我們簡單的講,菩提心現在我們講十個字,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個心發出來了。從此之後他不再用妄心,他用真心,用真心的就是佛。菩薩,菩薩用的是相似的真心,不是真的,為什麼?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不過八識五十一心所他已經用到純淨純善,沒有惡,那是菩薩。

      初住菩薩不在十法界了,他十信心滿之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用真心,不用妄心。古大德把它比喻作真的月亮,什麼時候的月亮?大概初二、初三,月牙,你看那個光很小,月牙,是真月放的光,不是假的,用這個做比喻。它的光一天一天的大,到月圓的時候就是究竟佛果,取這個比喻。十四的月亮就是等覺菩薩,十二、十三是地上菩薩,他用這個來做比喻,他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是真佛,真實智慧,用真心。我們現在,你反過來之後你就曉得,我們用的是妄心,我們起心動念虛偽,就不是真誠。我們的心染污,染污是什麼?有自私自利、有貪瞋痴慢,這是染污,不清淨;我們的心有高下,總覺得我比別人高,人不如我,不平等;我們的心愚痴,沒有智慧;自私自利,沒有慈悲。你反過來看,那就是輪迴心。如何能把我們的虛偽的心放下,徹底放下,染污的心、高下的心、愚痴的心、自私自利的心徹底放下了,你的菩提心現前。為什麼?真心是本來有的,妄心本來沒有,妄心是習性,真心是本性。所以你一定要尊重一切眾生,為什麼?人人都有真心,真心永恆不變。妄心是假的,虛偽是假的,只要你哪一天覺悟了它就沒有了。所以,它有生有滅,就不是真的。染污也不是真的,高下也不是真的,愚迷也不是真的,自私自利統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要把它扔掉,不要留著,留著吃苦,不是別人吃苦,是自己吃苦。吃什麼苦?它變現三途六道。三途六道也不是真的,佛在經上講得很好,夢,作夢,也就是你天天作惡夢,夢裡嚇得很苦,假的,不是真的。一個好好的人何必天天去搞惡夢,幹這種愚痴的事情?應當放下,放下就是真心現前,叫發心。因陀羅華表這個意思。

      第二「波頭摩華」,波頭摩是紅色的蓮花。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西方世界四色蓮花,實際上種類太多了,略略的舉出有青色的、有赤色的、有黃色的、有白色的。赤色的就是此地講的波頭摩,我們一般講紅色蓮花。這是二住,二住叫「治地住」。治是對治,地是心地,就是「淨治心地」,用清淨來治心,就像蓮花開放一樣,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取這個意思。我們修行你就知道了,發心之後修什麼?頭一個就是修清淨心。修清淨心,那你就要離開一切染污,特別是精神的染污,我們要懂得遠離,我們沒有成就、沒有德行、沒有智慧。人家有德行、有智慧的人在染不染,那才能辦事,才真正能發心去度眾生。我們在染馬上就被染,進入五欲六塵就被財色名食睡染了,這怎麼行?一染就墮落了。所以,開頭修清淨心。在此地這是法身菩薩,他來示現給我們看的,你想想看,法身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已經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哪裡還有分別執著?人家才能出十法界。他應化到世間來,做樣子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不就表現這個樣子嗎?天天還要懺悔,還要想想自己有沒有犯十惡業,處世待人還有沒有過失,他天天還搞這個。這是他的無盡慈悲,演給我們看的,他哪有這個東西!可是凡夫有,他就要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是菩薩。在中國舊社會裡面,不要說聖人、賢人,這是佛菩薩,演樣子給我們看,君子,讀書人,一般秀才,天天讀聖賢書,也要裝模作樣,做出來給社會大眾看。這就是現在人所謂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做個好樣子給人看,這是君子。所以,佛菩薩的示現是讓我們來學習的,我們要懂得。

      第三個是「寶華世界」,寶在我們世間是稀有的物質,所以大家才珍惜,七寶。清涼大師說「修行圓淨故」,修德的圓滿,修德的清淨,也就是說真誠、清淨、平等是寶。第四「優鉢羅華」,優鉢羅花是青蓮花。花裡頭蓮花舉了兩個,青蓮花,一般人最喜愛的,為什麼?紅蓮多,青蓮花少。清涼大師在註解裡說「水生之貴故」,蓮花裡面最稀有的、最珍貴的,用它來表四住菩薩「生貴住」,取這個意思。第五位是「金剛華世界」,金剛花,金剛是堅固的意思。《金剛般若經》題裡面的解釋,金剛是物質裡最堅固的,金剛能壞一切法、一切的物質,一切物質不能破壞金剛,所以金剛稱為寶。清涼給我們註解,在此地它表的是「方便堅誓」,因為它是「方便具足住」。方便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遵守的,方是方法、方式,便是便宜,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最妥善的方法、最好的方式。這是沒有一定的,它因時不同、因地不同、因人不同、因事不同,活活潑潑的,必須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德行,你才能做得到。所以用金剛來做代表,金剛堅固,清涼大師把它比喻堅固的誓願,像四弘誓願,這個表法意思很深。

      我們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佛門的工作就是教學,這一點總要記住。想想釋迦牟尼佛一生,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是個職業老師,一生教學,沒有道場。為什麼不建道場?我們現在看得太清楚了,道場是人之所爭,沒有道場沒得爭,跟著佛真的就學道,除道之外,你什麼也得不到。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作興,為什麼?中國對老師尊重,尊師重道。哪有皇上的老師讓他到樹下一宿,日中去托缽,人家不把這個皇上罵死了,你對老師怎麼是這樣的?於是怎麼辦?皇上住什麼房子,老師也住什麼房子。所以寺院庵堂是宮殿式的建築,黃色的黃瓦只有皇上可以用,皇家可以用的,寺廟可以用,這是特許、特准的,跟皇室是同樣待遇,這尊重老師。可是你要知道,古時候出家這些大德,他們這些宮殿是教學時候用的,上課教學、辦活動時候用的,自己住的僧寮還是很簡單,只有方丈。說明方丈,這是住持老和尚,這一個道場的領導人,他住的房間是一方丈,一方丈不大,你去量量就曉得。給諸位說,要是擺床鋪,擺我們平常單人睡的床,三張床就擺滿了。一張床三尺寬六尺長,這通常我們睡的床鋪的標準,三尺乘六尺,三張床就擺滿了,他的寮房就這麼大。平常一般人住的,你都曉得一般人住的是通鋪。有單獨房間的,執事,因為執事他辦事方便,當家師他有寮房,多大?佛法是平等法,統統是方丈,是平等法,這個要知道,都是小房子。知客師,擔任執事的,他需要一個小房間,容易處理事情,不擔任執事的睡通鋪。過堂吃飯,一個菜一個湯。古時候叢林道場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還是要恢復到這樣的生活,以苦為師。為什麼?你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都是幫助你看破、放下,沒有別的。宮殿式的房子住起來是不錯,不想往生了,生到極樂世界沒有我現在這麼舒服。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用心,他給我們做榜樣。你想想看他是王子出身,他如果要過舒服一點的生活,不必找人,他自己家裡護持就夠了,為什麼他不接受?當時他在家的學生,國王大臣就很多,經典裡面記載十六個大國王,小國王就不說了。長者、居士供養的庭院、別墅,他都拿來做講堂。現在我沒有去過印度,但是我看到那爛陀寺的那些遺址的圖片,你就能看到,僧寮一間一間都很小,我看那個圖片,這才是真正的佛教道場。殿宇建得富麗堂皇是可以的,接引大眾的,像忉利天主請佛去講經,講堂就布置得富麗堂皇,讓大眾生歡喜心,這是應該的。殿宇一定要輝煌,可是僧寮一定要簡陋,生活一定要簡單。樣樣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眾生喜歡,他願意來。出家人的生活這樣簡單、這麼簡陋,也讓他們生慚愧心,也能激發大眾的道心。所以這利益很多,我們不能不知道。

      堅固自己信願,我們就會想到顏回,顏回第一德,這是孔子對他的讚歎,堅持原則。佛教給我們這個原則是「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我們如果能堅持這個就好了,佛菩薩真的喜歡,佛法會興旺。決定不能貪戀財富,一沾上財就完了,德全沒有了。所以供養,供養常住,不要供養個人。供養我,我都歸常住。所以現在用錢,戒律裡頭連沙彌戒,手不過金錢,可不可以做到?在外國真做到。錢放在銀行裡,手不過錢,用支票,一塊、兩塊都開支票,到銀行去拿錢。好,我們在外國用成習慣了,所以用錢都開支票,手真的不過金錢。可是回國來一打聽,不行,私人不能用支票,這個就很麻煩了,就逼著你非破戒不可,所以麻煩。但是在佛門從前,從前有個辦法,出門的時候不是一個人出門,總有幾個居士陪著,錢,居士們裝,他可以,出家人身上不用錢,用錢居士們付錢。這是對的,能行得通,在中國也行了不少年。我們希望將來中國也能夠私人有支票,就太方便了。在國外,外國人家裡找個十塊、五塊錢都找不到。現在他們用卡,用刷卡,小數字,上街去買東西統統用卡,用信用卡,大數目字就用支票,所以他身上沒有錢。這有個好處,小偷沒有了,他家沒有錢,偷不到東西,好處很多。外國人想的方法,好方法我們可以學習,不好的方法就不能學。

      第六是「妙香華世界」,妙香,清涼大師註解裡是「正心無相如香氣」,你看香氣你聞到,花香很遠就聞到了,你沒有看到花。這是正心不著相,正而不邪,就是香氣。可是現在的花不香了,從前冬天的梅花,房間裡面有一枝梅花,滿屋的清香;現在放上二、三盆,你不到旁邊去聞聞它,就聞不到香氣。這是什麼原因?現在心不善,所以花就不香。人心清淨,人心善良,花就香,人都不行善、都幹十惡業,所以山河大地都變了,跟著變,這就是境隨心轉。你心地善良,你聞到香氣;心地不善,真的是聞不到。第七「悅意華世界」,悅是歡喜。連《弟子規》上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怡吾色,柔吾聲」,言語柔軟,顏色和睦,這是接引大眾的原則。跟人往來沒有人不尊敬你,沒有人不尊重你,你得人心。威嚴不行,威嚴是偶爾,用得很恰當,這就可以。在一般狀況之下,應當是柔言悅色,好!這是應當要學習的。我們看到這個表法,都知道這些都是法身菩薩,十住位菩薩,應化在世間他所表演的。第八句「阿盧那華世界」,阿盧那是梵語,這個花是紅色的,紅色的花。日出時,就像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紅太陽,是這種花。取童真之相,因為第八是童真,「童真明淨故」。光明、清淨如同赤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雖然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取這個意思。

      最後「虛空華世界」。還有第九個,第九是「那羅陀華世界」,那羅陀華不一定是什麼花,配戴在身上的。古人、現在人也都喜歡戴花,唐朝人戴花風氣很盛,你看看這些畫冊上,唐人的男子都戴花,插在帽子上。在外國戴花的風俗也很多,現代都可以能看到,配戴在身上。這個比喻「王子配持法王軌度」,所以他是法王子,「法王子住」,是在法師的地位,教化眾生。這個位次,在十住、十行、十迴向,凡是第九就叫法師位,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一定要遵守老師的傳承,不能有自己的創意。這個好像現在人聽到不能接受,我應該有我自己的想法、看法,有我自己的發明創造,這是個時髦,孰不知道自己沒有到成熟。到什麼時候你才可以做創意?你成佛了,這大聖,你不會發生毛病,不會產生副作用。但是大聖大賢跟古時候的聖賢是一不是二,所以變成什麼?變成沒有發明、沒有創意,一定是遵守前人的規則、制度,不會改變的,佛佛道同。所以,真正聖賢人都是老實人,老實人不會出亂子,一定是身心自在,家庭和睦,社會安定,天下太平,這肯定的,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它十住配所表的意思很明顯。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