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9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九0卷)  2002/1/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90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現眾表教第八句:

      【令普安住一切三昧。盡未來劫。】

      這是菩薩德業十句裡面的第八句,十句每一句是代表一地,第八句就是八地菩薩。前面說到七地,得十方諸佛的加持。八地是不動地,清涼大師註解,「無生無動,住三昧心」。『令普安住』,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無量三昧,換句話說,在一切境界裡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不動心了。為什麼他不動心?這是證入甚深。入是講法界,對於法界的理、法界的事相有了很深刻、很透徹的認知,通達明瞭一切事實真相,所以他的心定了,不再動搖,不再被境界影響,不再會被環境所動,所以叫做不動地。這個時候,「令」是令自己的心,叫自己的心普遍安住在一切三昧,無量無邊的三昧。三昧是正受,也就是一切受用皆得其正。我們凡夫的受用是不得其正,不得其正的現象是什麼?你有苦、你有樂、你有憂、你有喜,身有苦樂之受,心有憂喜之受,這不是正受。正受就是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統統沒有了,這個時候就叫做正受,這個時候與性德完全相應。凡夫之受是不正常的,與情識相應,他不是與性德相應。

      末後這一句很重要,『盡未來劫』,八地菩薩得到之後永遠不會失掉了,換句話說,永遠不會退轉。八地之前還有退轉,八地之後真的不退轉了,這是《無量壽經》上講的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經》翻作阿鞞跋致。這一句我們怎麼學法?我們的修學要從忍辱波羅蜜下手,要有耐心,要能忍。古大德常常教我們「忍人之不能忍」,別人不能忍受的我們能忍,所以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三昧就是禪定。在六度裡頭,忍辱才有精進,精進才能得定。所以你不能忍,你怎麼能成就?到得定才算是成就,小成就,開智慧了叫大成就。沒有得三昧,你的修學沒有成就。真正能忍,這是相似的成就,不是真成就,有一點像。

      什麼叫三昧?一切境界現前,菩薩與凡夫和光同塵,形象上看沒有兩樣,骨子裡頭不一樣。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為了方便度化眾生,所以完全恆順眾生、隨喜眾生,他裡頭有功德,功德是什麼?內裡頭確實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正受,這個心清淨、平等、真誠、慈悲,充滿了智慧。學佛在哪裡學?就在生活裡面學,在工作裡面學,在日常應酬裡面學,處事待人接物是應酬。會學的人,你想想哪裡不是道場、什麼時候不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不但是道場,而且是大方廣佛華嚴的道場。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的習氣,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無始劫來就養成這樣的習慣,現在要改,真難、真不容易。那怎麼辦?不能不改,時時覺,古人這個話說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常常保持你的警覺,我一接觸,念頭才一動,「我怎麼又會起這個念頭?我怎麼又分別了?我怎麼又執著了?」可是在事相上,有的時候要分別,有的時候要執著,這是最難的,分別是為他分別的,我沒有分別。所以分別、執著是化他的,不分別不執著是自利,自利跟化他同時、同處,同一樁事情。

      我為別人解釋、為別人分析,自己確實沒有念頭。沒有念頭,你怎麼會分別、你怎麼會執著?佛在經裡說了個比喻說得好,譬如擊鼓撞鐘,你撞擊這個鐘鼓就響了,你撞擊的力量重,它就響得大,你撞擊的力量輕,它聲音就小。佛就問:鐘鼓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鐘鼓有沒有執著?也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它為什麼會響?它響的聲音為什麼會大,為什麼會小?為什麼會長,為什麼會短?眾生有心來叩,道人無心而應。所以佛菩薩所說的、所教的、所表現的,是無心而應。我們要學,這叫真功夫,這叫真修行。什麼時候你真正做到於一切法無心了,無心是無什麼心?無執著心、無分別心、無妄想心,那就恭喜你,你已經轉識成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意識為妙觀察智,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真正轉得過來的,真轉過來了,地上菩薩、菩薩摩訶薩;學著轉,轉的功夫得力,沒有完全轉過來,但是轉的功夫確實得力,這是圓教初住以上、法身菩薩。

      我們一般修行人不知道怎麼用功,把方法都搞錯了。學教的人這在佛法裡面佔絕大多數,應該說要佔百分之九十。我這個說法不是隨便說的,佛教十個宗派,除了禪宗之外,其他九個宗派都叫教下,那不是佔百分之九十?教下人用功就是在日常生活裡頭要提得起觀想,讀經隨文作觀,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隨事入觀。觀是什麼?觀是智慧,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那是成所作智。對於外面境界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真淨一塵不染,這是定慧等學,真的在用功,真的是功夫。眼見色,眼在色塵裡面入三昧,諸位要記住,入三昧就是得正受;耳聞聲,耳根在聲塵上得到正受。正受就是不起苦樂憂喜捨,換句話說,不起妄想分別執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疑惑。隨問隨答,應機說法,沒有通過考慮,「我想一想該怎麼作法?」那就錯了,那是凡夫,凡夫要想一想,想一想落在第六意識;我的權衡輕重落在第七識,印象深刻落在第八識,這是不善修行。

      但是我們想想今天的修行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哪一個不落心意識?不落心意識我們可以說他是再來人,他就不是凡夫,他不落心意識。那落心意識怎麼辦?希望落心意識的程度逐漸淡薄,這就是功夫的進步。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檢點,我今年的妄想分別執著跟去年比,是比較輕還是比較重,還是一樣?如果覺得今年比去年輕,進步了;如果今年跟去年差不多,沒有進步;如果今年比去年嚴重,那你退步了,這是一種很好檢點自己的方法。修行功夫稍稍得力的人,你應當反省檢點一個月一個月比較,當然最好的是一個星期跟一個星期做比較,你會覺察得到你的進步很快,真正是佛經上講的「勇猛精進」。平常我們念這四個字,它裡頭真正的含義我們很不容易理解,你自己做到一個星期一個星期有進步,勇猛精進四個字的意思你懂得了。一年比一年有進步,勇猛精進你不懂;一個月比一個月進步,那個勇猛精進有一點模糊印象;到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都有進步,勇猛精進的意思你懂得了,你真體會到了。這叫實學,真實的學問。

      怎麼作法?先把腳跟紮穩。我們今天許許多多的同修,在家出家,學了不少年,問問他功夫,功夫老樣子,甚至於比學佛之前妄想分別還要嚴重。不學佛的時候煩惱還少,學了佛之後煩惱更重,所以真的有一些人嚇倒了、嚇退了。我們見過,嚇得不敢學了,這是什麼原因?修學不明道理、不懂方法、不識境界,才產生這麼許多錯誤。要是追究其根本,就是剛才我說的,腳跟沒有站穩、腳跟沒有落地,漂浮在上面的,那怎麼能成就?腳跟是什麼?世尊在《觀經》上講的「淨業三福」,那是根,我們疏忽了。這三條十一句,很多人會念,什麼意思不懂,怎麼作法不曉得,想做不知道從哪裡做起。這三條十一句,具體的內容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這十一句是題目、是總綱,哪一部經論你們想想看,佛所說的能超過這十一句的範圍?所以這十一句是我們學佛的開頭,我們從這裡下手。這十一句也是我們學佛的圓滿,圓圓滿滿做到,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個人成佛了。

      我們今天開頭,所以我們對十一句解得很淺,我們行得不深。淺學、初學落實在哪個課本?第一條《十善業道經》,第二條《沙彌律儀》,第三條《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修學大乘的根基。所以同學來問我,我們現在學什麼?學什麼都好,問題是你有沒有根基。好像蓋房子一樣,蓋什麼都好,我先問你,你有沒有土地?土地都沒有了,你蓋什麼房子?淨業三福是你有了土地,你打好地基了,有土地、地基打好,你想蓋什麼都成就。至於怎麼樣修、怎麼樣學,《沙彌律儀》都有。平常老師教,我們懷疑,對老師所教導的理論、方法、境界都有疑惑,不能接受,這是自己薄福之相,自己沒有善根、沒有福報。那你就要培養善根、培養自己的福報,怎麼培養法?讀聖賢書,聖賢書都是性德的流露。

      早年李老師要我讀《印光大師文鈔》,真好!讀《文鈔》用意在哪裡?培養善根福德,善根福德不夠。善根福德夠了,就等於說你已經有錢了,你可以買地,你有善根有福德,你可以買地蓋房子了。那個地是什麼?《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地。《地藏菩薩本願經》的修行,具體的落實在《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地藏菩薩本願經》那個土地,是土地所有權狀,是地圖不是真的土地。真的土地在哪裡?在戒律、在十善,再給你說儒家的《弟子規》。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你自然就知道我現在應該要學什麼。如果你沒有根,你用盡功夫、用盡時間,你是花瓶裡的花朵,沒有根,幾天枯死了。你學得再好、學得再多,你也能言善道,你講得天花亂墜,得到大眾的讚歎,名聞利養可以得到,最後李老師講的話,「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這不是真學問。哪些人做真學問?往往我們瞧不起的,沒有看在眼裡的老太婆、老阿公,甚至很多愚痴的人,沒有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一天到晚很賣力為大家服務,做這些苦工,心裡佛號不斷,將來走的時候現一招給你看,你望塵莫及,你比不上他。

      出家人裡面我們看倓虛老和尚常講的修無師,諦閑法師念佛的徒弟鍋漏匠,他們在沒有往生之前誰瞧得起他們?往生這一招表現出來,大家稱讚沒有話說了。他那是真功夫,真的沒有自私自利,真做到忘我,圓圓滿滿的犧牲奉獻,為大眾服勞役,把大眾看作佛菩薩,他有恭敬心。為什麼?他自己知道自己命苦,知道自己無能,謙卑!謙虛卑下他完全做到了,尊敬別人,看到別人都比自己好。念過書的、學什麼東西一學都會的,他很敬仰、很尊重,一心一意、全心全力來服侍你們,他修福;他萬緣放下,一心求淨土,這是修慧,福慧雙修,最後他成功了。我們這些人難,難在不相信經典上所講的,也不相信老師所說的,自以為聰明。今天想學這個,明天想學那個,學得很多,一樣都不通,學到老一無所成。在現代這個時代真的即使通宗通教,不如老實念佛。所以我們對於念佛堂,念佛堂的功課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我們遵從諦閑老和尚的教誨,他教鍋漏匠的這個方法,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自己要求自己,除這一句佛號之外,心裡頭沒有一個雜念。你念到這個境界,淨土就成就了,你能夠隨意往生,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你也不必去想什麼四土三輩九品,不要去想這些,這是什麼?都打閒岔,想這個幹什麼?最重要的就是那一句佛號不能間斷,口裡頭可以斷,心裡頭不能斷。

      今天早晨我還給悟勝師說:你通宗通教,學得很多,說得天花亂墜,鬼神瞧不起你。為什麼?你沒有根,你做不到。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像佛菩薩,鬼神瞧不起你。如果你把「沙彌律儀」學會,你統統做到,鬼神看到你都給你頂禮;不但鬼神給你頂禮,十方三世諸佛看到你都給你頂禮。為什麼?你救了佛教,你是真正佛陀的代表,你救了佛教。講經說法救不了佛教,也救不了自己。然後你想想,你應該先學哪一門?他問我:《華嚴經》是不是可以不聽?《華嚴經》不是為你講的,會學的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會學的人處處都有障礙,有障礙那你就得要有選擇。學《華嚴》一天聽四個小時,佔了你很長的時間,你是可以把它放下,專心一定要剋定進度。

      我《十善業道經》兩個月或者三個月要學成,什麼叫學成?要落實。《十善業道經》你懂了,聽懂、聽明白了,落實是什麼?落實就十句: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你落實了,你真正做到了,天龍鬼神看到你恭敬你。為什麼?你是世間的善人,但是你不能代表佛。你要代表佛,你要遵守佛的法度,佛的法度是戒律。你學戒律那你是代表佛,你是代表正法久住,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沙彌律儀」我們用多少時間來學?我想三個月足夠了。所以學東西要有進度,你學得你會有法喜。修學的心態,我們一般人講這個士氣非常旺盛,現在人講的有成就感,他氣旺。李老師很懂得這套方法,我當年在台中接受他老人家的調教,他把我學習的氣氛提升了。本來我對學教一點信心都沒有,他能讓我生信心,把學習的心理加強,讓我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心,學習的情緒非常之高,那是進度。

      我到台中跟他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學教。我是旁聽生,我不是正科生。因為他那個班有二十多個同學,老師教學的順序是按同學先來後到,先來的人排在前面,我是最後去的,所以二十多個同學我擺在最後。老師教學,一次只教兩個人,兩個人學同樣一部經,那個時候他的標準就是上台去講。我們在新加坡培訓班完全用他的方法,你得上台講。兩個人一個講國語,一個人講台語,好像兩個人一個在講國語,一個在翻譯台語,其實他們兩個人用同一本的講義,上台表演。一次是一個半小時,實際上他們每一個人只講四十五分鐘。四十五分鐘的講義,大概要八千字,每一個星期他要寫八千字的講稿上台去講。我最後去的我是旁聽,我跟諸位同學說,我的記憶好,理解力也還不錯,我旁聽所學到的,比他直接接受老師指導的,我比他還要多,但是我沒有機會上台,講台順序是有次第的。我聽了十三部經,這十三部經我都會講,我講的比那個學的同修肯定要講得好,但是我沒有機會。幾乎是一個月學一部,那個學習的情緒高了,所以在那個情形之下就發心出家了。一出家教佛學院,教佛學院教一個學期,我才用一部經;我學了十三部,佛學院三年六個學期才用六部經,我有七部還派不上用場。比佛學院確確實實高明、有效果,但是這種方法佛學院不能夠接納,這是古大德代代相傳的老辦法。

      諸位同學:

      李老師那個道場是個居士道場,在家學佛的經學班的同學一個出家人都沒有,我參加經學班的時候是在家,像沙彌戒、比丘戒,在家居士當然不能講,只給我們講三皈、五戒十善。他自己編了一個小冊子《常禮舉要》,要求我們這些學生一定要做到,這都是屬於戒律的範圍。另外他選的是陳弘謀編的《五種遺規》,這個書他沒有講解,叫我們自己學習,做為我們修身的讀本。我們現在這個道場是出家的道場,比在家的行持標準一定要提升。為什麼?出家人是代表佛的,狹義的說代表本師釋迦牟尼佛,廣義的說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們的行持要不像佛可不行。古時候一出家,五年學戒,五年學的是什麼戒?就是沙彌律儀跟比丘戒。先學得樣子要像,然後才能夠學教或者是參禪,你才能進入講堂聽經聞法或者進入禪堂參禪。你沒有五年戒學的根基,你沒有資格入這個堂口,講堂跟禪堂你都不能進去。

      念佛堂行,念佛堂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它不要求這麼高的水平。但是念佛堂要是不持戒,你念佛的功夫不會得力。至少三皈、五戒十善你能做到,你念佛才能往生;如果這上有虧欠,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如果是出家,沙彌律儀一定要做好,可以進念佛堂念佛。所以世出世間的修學它都有個根,現在人所講的基礎教育。我們年輕的時候,老人沒有教我們,我們失學了,正如《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現在要怎麼樣?現在要補習。如果不學,沒有法子成就,佛再慈悲也幫不上忙。你們要問大經可不可以聽?可以聽。為什麼?大經天天在勸我們,我們功力要用在什麼地方?功力要用在戒律上,這就對了。全心全力,我勸同學用兩年的時間把自己這個根紮穩,你們要學別的經教,兩年之後。

      這兩年一定要把根紮好,換句話說,兩年當中要學得像一個佛,佛的樣子是什麼?戒律就是佛的樣子。經論上常講,「三昧是佛的心」,今天我們念的這一句「無生無動,住三昧心」,這是禪心,這是佛心。教是佛的言語,你們想想看,有言語沒有佛心、沒有佛的行,你那個言語不真,你的言語肯定有過失。為什麼?一般所說道聽途說,聽別人講的,不是自己親身體驗,往往把意思錯會了,你錯說了,你誤導別人,自他都有罪過。怎麼樣說才不錯?你自己做到,你有親身的體驗,你心是定的。你為別人演說你自己負責任,這還得小心謹慎,為什麼?怕別人聽錯,總要有防範。可是這樁事情防不勝防,我們有防範的心、有防範的措施就好。為什麼?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教,你看看這個世間,看經的、聽講的,誤會的人很多,佛菩薩尚且如此,我們哪裡能避免?但是決定不能有意,決定不能夠疏忽;無意,無意是疏忽也有罪過,一定要小心謹慎。要記住,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能廣學多聞。

      如果我們今天想學文學,我勸大家讀古文,這是當年李老師教導我們的。讀古文用意在哪裡?用意在看經,經是古人寫的,你要有能力看經。你能夠背誦五十篇古文,熟讀背誦,你就有能力看古文,目的在此地。不是在學做文章,是要拿到這個工具,我有能力閱讀經典,決不是去學文學。寫字很重要,特別在中國,走到哪裡人家會鋪一張紙請你留幾個字,要不要寫得好?不需要。印光大師講的,我們守住祖師的教誨,只要那個字寫得規規矩矩、工工整整就好,出家人的本色。我們不想做個書法家,世間的藝術我們不能在這上浪費太多時間。古時候出家人有很多,這些琴棋書畫都有很深造詣的,那不是出家以後學的,出家以前學的。近代弘一大師諸位曉得,要用現在的話說他真的是個藝術人才,音樂、繪畫、書法、篆刻,不但會還有很深的造詣,出家之前學的,不是出家之後學的。出家之後學的行不行?行,你自己的道業成就,生死有把握了,學一點這個東西接引大眾,做度化眾生的權巧方便,行!如果自己道業沒有成就,你怎麼能把時間精力浪費在這上面?

      「我為什麼出家?」這一句話重要。出家的時候,大家那個初心都是想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世間這些東西你要不放下,那是障礙。所以必須要學的要學習,學到我們自己夠用就可以了。我對於世間東西的學習,也是在沒有出家之前,出家之後不再動了。我學過音樂,我也學過繪畫,也學過寫字,出家之後不再搞了,畫完全丟了,音樂完全丟了。寫字有的時候還要用,但是這麼多年來沒有進步,沒有在這上留意。篆刻,我不給人家刻東西,只有自己用的印章,偶爾刻一兩個,全心全力用在經教上,我這一生在講台上。這一個時代崇尚民主自由開放,誰都沒有權力約束誰。為什麼?現在講人權,不可以違犯人權,所以只有勸勉,沒有約束。我勸導大家,大家肯聽,我們在一起,同學非常歡喜,我在這裡多住幾天;勸大家,大家不聽,不聽我趕快走路。為什麼?你有人權,我不敢冒犯。各人搞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

      今天我們大家在一塊相處的關係,我常常講是朋友的關係,我們盡到朋友的責任。朋友是規勸,規過勸善,能接受我們多說一點,不能接受絕不再說。所以,怎樣求得正受?是要按步就班,是有方法、有層次,只要我們自己明白這些道理、方法、境界,逐步向上提升,縱然達不到正受,也能達到邊緣。天台大師講的相似位、觀行位,觀行位就是功夫得力了。知道在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菩薩學處,都是修行的道場,你就會用功,進步就快了。第九句:

      【常見諸佛無邊法界功德海身。】

      第九句是九地菩薩,九地菩薩是法師地。在大乘經上菩薩五個大位,大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每一個大位裡面又有十個位次,五十個位次,加上等覺是五十一個位。每一個大位裡面,第九都是法師位,十信位九信菩薩是法師,十住位九住位是法師。這裡講到九地,「九為法師,見無邊法」,教化眾生。所以經文上說,『常見諸佛無邊法界功德海身』。法師不親近佛,你這個法怎麼來?所以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法師,不能不求生淨土。即使是功夫差一點,往生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也行,這樣地位往生到極樂世界,還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圓滿的加持,你的神通道力、智慧光明跟阿惟越致菩薩相等,阿惟越致菩薩是八地菩薩。但是你要知道,不是你自己修得的,阿彌陀佛加持你,使你得到,這個時候你有能力隨時隨意參訪十方法界一切諸佛如來,你有這個能力。

      你去參訪諸佛如來,就像《華嚴經》上我們看到這些菩薩一樣,一定先對佛致敬行禮,然後供養,這是修福;聽佛說法,這是修慧,福慧雙修,永遠不會間斷。我們人要聰明,不能糊塗,真聰明專心幹這樁事情。我要學無量無邊法門,我要見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趕緊到極樂世界去。你要專心幹這樁事情,現前要是搞經教,打閒岔了,把你這個大好因緣堵住。為什麼?我們在這個世間、在這個環境裡頭,在我們這樣年齡又沒有根基,經教肯定是搞不通的,死路一條!我不害大家,你要搞經教,要有搞經教的條件。條件是什麼?第一是悟性,第二是記性,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然後還要持戒,你才能成就。

      我初學跟章嘉大師,三年當中他給我講戒律很重要,講了幾十遍,總算把我喚醒了。我在初接觸的時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非常羨慕佛經的理論方法,沒有把戒律看在眼裡。自己有個錯誤觀念,認為戒律是生活規範,是釋迦牟尼佛訂的,那是給印度人訂的,我們不是印度人,我們生活習慣跟他不一樣。他是三千年前訂的,是那個社會,三千年之後整個世界都變了,所以年輕時我有這個觀念。我們看戒律,是看三千年前他們的生活方式,當作歷史文物來看,沒有想學的念頭。大師了解我,善巧方便,每一次去輕描淡寫提一下,讓我落印象。他往生之後這個印象最深刻,才想到他提出這一句話,一定非常重要,認真的找戒律的書來看。為什麼?戒律沒人講、沒人教,沒有地方學,只有自己看自己學習。老師提示給我,你看懂一條,你做一條。做到了,這一條戒你就得了,絕對不是形式。我最早聽到「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章嘉大師給我講的;第二次是前年,新加坡納丹總統,我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給我提的這一句話。我很驚訝,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再沒有聽到人講這句話。他給我講的,他是印度教徒,他說:「我在所有宗教裡頭最佩服的是佛教,最尊重。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了都呆了,這人內行,不是外行,很值得我們尊敬。

      要作法師,法師不像佛,怎麼能成為法師?所以要想學法師,先要學作佛;先學作佛,就是我們的形象要像佛的樣子。形象要像佛的樣子,佛的樣子就是戒律、就是威儀。戒律是骨幹、是精神,威儀是外表,表現在外面,所以戒律是內心裡頭的事。不殺生,我常常講對一切眾生、蚊蟲螞蟻蜎飛軟動的小蟲,決定沒有傷害的念頭,何況是人?不論他是善人是惡人、是我的親人還是我的死對頭,都不能有絲毫傷害的念頭,你這不殺生戒就圓滿了。不但是沒有傷害眾生的行為,要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令一切眾生生煩惱我們都有過失。「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大乘經上常講的,佛說的,我們如果不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已經有了過失。不偷盜那一條我也常講,不能有絲毫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我們念念當中要修布施供養,怎麼可以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怎麼可以有佔別人便宜的行為?

      所以持戒要從心地上用功夫,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樣才能夠養成自己的戒德,戒德放光。這個光顯示在你自己的色相,你的相貌會改變,你的體質會改變,戒德端嚴,端正莊嚴,這是法師的形象。然後充實自己的學問,因為你要接引廣大眾生,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希求不相同、愛好不相同,你不能用一個法門度眾生,法師廣學多聞,普度眾生。要做到廣學多聞有方法,一門深入。李老師教給我的,至誠感通,「一門深入,至誠感通」,你學東西就學得快了。但是諸位一定要記清楚,德行在前,學問在後。四弘誓願諸位都會念,都能說得出來,「煩惱無盡誓願斷」,那是德行,那一條就是戒律的成就,戒律成就煩惱斷盡了。

      然後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孔老夫子的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德行。從前跟孔老夫子學習的人,頭一個要學聖賢人的威儀。孔老夫子是以誰為標準?他心目當中的標準,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夫子常常讚歎的古代的大聖人,以他們的行誼做標準,那就是戒律。儒家的威儀在《儀禮》裡頭,三千威儀儒家講的,佛法講的是八萬細行。所以,儒家的禮沒有了,儒在這個世間就消失了;佛家的戒沒有了,佛在這個世間就消滅了。我們要想挽救儒佛,要想復興佛法,從哪裡做?從自己本身做,這個事情不能求人,求人你肯定會失望。要求自己,自己真正去做,續佛慧命。真正去做頭一關,決定遵守釋迦牟尼佛涅槃前教導的兩句話,「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夠持戒?怕苦,受不了,所以把挽救佛法、復興佛法這個機緣錯過了,受不了苦!

      什麼人能救?「死我都不怕,我還怕苦?」拼著命來挽救,你發這個心,你有這個毅力,十方諸佛加持你,你值得人尊敬,值得諸佛菩薩尊敬你。這個世間沒有人發這個心,沒有人肯幹,你還能幹,佛菩薩焉能不照顧你?你要是真正好好的學儒,把《弟子規》確實落實,夫子在天之靈與世間大聖大賢肯定加持你。孔老夫子、孟夫子在天之靈,那個威德不小。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佛教、道教、神教的寺廟多半都被毀掉,夫子廟還在,沒有被毀掉,這是夫子的威德,儒家的護法神不能說沒有感應,師道!現在在中國,儒跟佛都有漸漸興起的現象,我們看到這一線的生機。但是如何續佛慧命、續儒慧命,就在我們肯不肯發心、肯不肯吃苦、肯不肯依教奉行。果然真幹,肯定像經上所說的,你會「常見諸佛無邊法界功德海身」。第十句:

      【乃至一切三昧解脫神通變化。】

      清涼大師註解,「具於大盡,三昧等圓」,圓是圓滿,就是此地講的三昧圓滿:解脫圓滿、神通圓滿、變化圓滿,這是法雲地的菩薩。通常佛法裡面常講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到這個地方圓滿,再往上面去提升一級,是後補佛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是後補位。等是等於佛,他並不是佛,但他等於佛,在十地之上。大師註解,「初地尚攝諸地功德,況於後後不具前前?」《華嚴經》上講的「一修一切修」,它有主、它有賓、它有正、它有助,主修的就是正科。我們主修的是什麼?說到主修,又要分某一個階段你主修的是什麼,都要清楚、都要明瞭。那我們今天總的來說,我們主修的是淨宗,這個方向沒錯。淨宗第一個階段修什麼?第二個階段修什麼?第三個階段修什麼?你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瞭。這個階段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這三個階段是什麼?戒學、定學、慧學,這分成三個大階段。

      第一個階段裡面,最初入門的階段是什麼?第一個階段也分三段,我想這大家都曉得,淨業三福入門。你不從這個地方奠定基礎,你入不了門。而且淨業三福佛講得好,「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是所有一切菩薩八萬四千法門的共同科目。三世諸佛這個數量太多了,肯定不是修一個法門成就的,這就是給我們說明不管你修什麼法門,現在說你學教也好,你學禪也好,學淨也好,學密也好,先要問你淨業三福有沒有修好?如果淨業三福沒有修好,我們就知道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你不會成就。你蓋房子,我知道你還沒有土地,有了土地你還沒有打地基,肯定搞不成功。希望我們同學要認清楚,基礎要堅定,決定不可以疏忽。培訓班的同學,我知道你們都很有志氣,很值得讚歎,但是如果你們疏忽基礎,你們將來不會成就,你們不是諸佛菩薩真正的代表。

      真正代表,你要記住,佛心、佛身、佛口。佛的心在我們淨宗來講就是清淨心,一般大乘法門裡面常講禪是佛心,清淨心就是禪,名詞不一樣,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我們知道禪有淺深次第不一樣,同樣的清淨心也有淺深次第不相同,所以我們的目標要訂在純淨純善。心要純淨,這是佛心;行要純善,這是佛的形象。有人問我,純善純淨從哪裡修?就跟過去有一些人問我,忍辱波羅蜜怎麼修法?佛在經上教給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你從這裡下手。心裡頭一點惡意都沒有,充滿了純善,這是自己得大受用。要知道有一點點惡念,那個惡念就是病根。許許多多學佛同修身體不好,你身體不好真正的原因是在哪裡?你把那個病根找到,那個病根就是心裡面摻雜著不淨不善,不淨不善就是貪瞋痴慢,這是病根。病根拔除,我們修行圓滿才有指望。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