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6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四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64

      請看知足天長行第九句:

      【星宿幢天王。得一切佛出興咸親近觀察調伏眾生方便解脫門。】

      前面妙光天王是以清淨的福德堅定菩提心。第九尊星宿幢天王,他所得的法門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上求下化。『一切佛出興』在世間都親近,這是上求,上求佛道;『觀察調伏眾生方便』,這是下化;菩薩學佛,這是必須要遵守的方式。一切佛出興在世間,大家都說這個緣分太稀有。佛家講八難,其中有「佛前佛後」。我們一般人總認為,我們現在生在這個世間非常不幸,釋迦世尊已經過去了,彌勒佛還沒有出現在世間,我們生在佛前佛後。可是佛前佛後,要知道是對中下根性人說的,何以知道?世尊在《無量壽經》上就說得很清楚,為中下根性的人示現般涅槃;由此可知,圓頓上根與這些示現毫不相干。我們讀大乘經,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經文上明明這麼說法,為中下根性作斯示現,交代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為什麼?圓頓上根人知道,一切佛出興在世間從來沒有間斷過,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所以說是我們這一生當中遇不到佛菩薩,實在講是我們自己的根性不利,自己根性大利,哪裡沒有佛菩薩?哪個地方沒有佛出世?由此可知,佛出不出世不在佛那邊,在我們自己,這才真正說到是依報隨著正報轉,諸佛還是我們的依報。我們依報當中,一般講依報有兩種:一個是有情世間,一個是器世間;諸佛菩薩智正覺世間,最多講到三種世間。三種世間都是我們的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大乘經裡面佛也講得很多,我們一念覺,諸佛出現世間;一念迷,諸佛滅度。諸佛有沒有出生、有沒有滅度?在我們自己一念覺迷。這個講法才是正理,才講得圓滿、講得究竟。

      如果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體會到這個道理,我們不但在一生當中,生生世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自己能做主,「我」才找到,宗門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才找到,把真我找到了。這個身體不是真我,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佛法的可貴就可貴在此地。我們迷失得太久,無始劫來我們迷惑了,迷失了自性,總算過去生中還修積了很深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大乘佛法,能夠遇到殊勝的法門。遇到之後,我們能不能得到真實受用,全在信解行證,我們相不相信?蕅益大師說得好,講到「信」,頭一個要相信自己。佛在一切經上所講的,都是幫助我們建立自信心,怎樣才叫自信?虛空法界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虛空法界是自己變現的,一切眾生也是自性變現的,諸佛如來還是自性變現的。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佛菩薩示現般涅槃、示現八相成道,全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本來成佛。我們學佛,修行證果,全憑這個信心,依這個信心決定成就,所以《華嚴經》上講「信為道元功德母」。佛法講信,跟一般宗教上講信仰,不一樣地方在此地。

      我們的信心沒有依正理建立,我們今天信佛,這信心從哪裡來的?情識上來的,我們的信心是感情,感情是無常的,感情會有變化,所以你的信心會變,你的信心會退轉。有時候對自己信心完全喪失掉,是我們建立這個信心的根源不相同;諸佛菩薩在因地上,他建立的信心是從理上建的,是從心性上建的,所以人家修行一帆風順;我們的信心是從煩惱裡面建立的,感情當中建立的,這信心不堅固,很容易被境界轉。境界我們也認識不清楚,你說這個境界是真的還是假的?境界裡頭不是真也不是假,《中觀論》上講的「八不」,就是說明境界的事實真相:「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這才是境界的事實真相。這個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我們現在住的何嘗不是一真法界?我們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怎麼變的?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妄想。世尊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說凡夫的境界,六道十法界從心想生;心要是不想,法界是一真。

      真正修行人,像大家熟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人家住什麼法界?住一真法界。怎麼知道他住一真法界?他心清淨,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那就是一真法界。我們心也是本來無一物,那是我們的本性、是我們的真心,可是現在我們真心不見了,妄心做主。妄心是什麼?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是阿賴耶識,執著心是末那識,分別心是第六意識,這諸位都清楚。前五識,覺悟的人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迷惑的人隨順煩惱,前五識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相宗裡面講「轉識成智」,我們才轉得過來。怎麼轉法?一定要跟佛學,我們才有辦法轉過來。離開佛菩薩,我們決定墮落,為什麼?離開佛菩薩,你就隨順煩惱、隨順習氣。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隨順煩惱習氣,我們的日子是每況愈下;換句話說,一世不如一世。我們覺得這一生很苦,來生比今生還要苦,不知道要苦多少倍,想想這個就寒毛直豎,真的恐怖,可怕!我們怎麼轉法?隨順佛菩薩的智慧,我們自己智慧沒開,沒開就借重別人的智慧,轉自己的境界。

      為什麼淨業三福,佛教導我們「發菩提心,讀誦大乘」?讀誦大乘就是隨順佛菩薩的智慧,轉我們的境界。佛在經上說得非常懇切,教導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自己意思總是錯誤的。難道自己意思就從來沒有對的嗎?有,似是而非。佛說的是真話,你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你有善心、有善願,你也能夠為一切眾生服務,做一些善事,果報在天界。隨著你的善行,你生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錯了嗎?我們看,沒錯,佛說錯了,錯在哪裡?天福享盡還要墮三途。可見得你從近距離看,沒有錯,他善因有善果,得善報;可是你再往遠處一看,福享盡還是墮落。佛看得遠、看得深。怎樣做才是對的?出了六道輪迴就對了,佛就點頭了。所以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縱然修一切善法,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佛還是搖頭,不是真善;也就是說,你的善果會享得盡,這不是真善。如果你種的善因,那個善果是永遠享不盡,佛說這是真善,這是至善。所以隨順我們自己的意思,不行!不行,真正的因素就是有一個自己,有自己是我執,有我執就出不了六道輪迴,脫離不了三界。阿羅漢我執沒有了,煩惱障破了。佛這個教誨高明,教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要相信佛的教誨,把我執放下了,聽佛的,跟佛走。雖然不是很高明,可以脫離六道輪迴,你想想對不對?教學的方法是善巧方便,我們才領略到他的教學法的高明。怎樣跟著佛走?讀佛經,體會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體會到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這樣把我們帶出去了,帶出六道輪迴。帶出六道輪迴,並不是就圓滿,依舊不圓滿,為什麼?外面還有一個境界,四聖法界,還是一個圈圈圍著我們。在那個範圍裡面,依舊還要跟佛學習。

      佛說的話意味深長,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證得阿羅漢果之後,能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還是不行。如果證得阿羅漢果之後,相信自己意思,你就永遠住阿羅漢果,你就沒有辦法再往上提升。到什麼時候才真正可以相信自己意思?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可以。所以在十法界裡面,怎麼說都要跟著佛走。十法界裡面的佛,藏教佛、通教佛沒見性;總而言之一句話,沒有見性一定要跟著見性的人走,就沒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藏通佛果都沒見性,連這些人都不能夠離開佛,我們怎麼能離開?也許諸位同修說,佛現在不在,我們到哪裡去找佛?你心裡念阿彌陀佛,你就親近阿彌陀佛,你就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你每天讀誦大乘,讀誦《無量壽經》,你就在極樂世界;你所念的、你所想的,全是佛菩薩的境界。還要想我們世間人情世故,這世間恩恩怨怨,你就又墮落、又回頭了,你不又相信你自己去了嗎?又想你自己老一套嗎?學佛沒有別的,李老師從前常常講「換心理」,換心理就是換一個想法、換一種看法、換一種境界,我們的受用就不一樣了。怎麼換法?依據佛的經教來換,經教不要涉獵太多,我們不是上上根人,涉獵太多反而把我們搞糊塗了,不得受用。所以應當專修專弘,這是對我們中下根性的人來講,一生當中一門深入。

      一門深入,容易契入佛的境界,定慧等學;涉獵多了,心散亂,你不容易得定,淨宗講一心,你沒有辦法得一心。不能得定,你就不會開智慧;換句話說,你縱然有智慧,佛經上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從清淨心、是從禪定當中發的。所以沒有定決定沒有慧,有慧那是我們世間人講的聰明,這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世智辯聰。世間聰明智慧跟佛法講的智慧差別在哪裡?差別在分別執著。世智辯聰有分別、有執著,真智慧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真智慧,沒有執著,它是清淨的,沒有分別,它是平等的,這個不一樣。清淨平等能解決問題,能突破時空,能超越六道,能超越十法界,世智辯聰沒有這個能力,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由此可知,我們不跟佛學跟誰學?佛在哪裡?佛就是這一部真經。現在有人說,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本子不可靠,他是在家居士,不應該學他的,要學《無量壽經》的原譯本。行!可以,《無量壽經》任何一個本子,你跟它學都行。可是說這些話的人,他本人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往生?能往生也是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什麼原因?他有執著,他有分別、有執著。沒有這些分別執著,受持《無量壽經》任何一個本子,往生品位都高。說這些話的人,批評古大德的人,他有過失。他要是善意來批評,分別執著是過失;惡意那就是罪過,那是謗佛、謗法、謗僧,那就決定不能往生,還要墮落。我們很清楚、很明白。

      會集本不是從夏蓮居開始,夏老之前就有兩種會集本,最初會集的是王龍舒居士。王龍舒居士念佛,預知時至,沒有病苦,站著走的,這是給我們做證明,會集沒有錯誤。會集對於初學人來說有很大的便利,至於會集的好壞,那是個人功夫修養的問題。這三個會集的人,說實在的話,對於佛法修養都是上乘,都非常難得。但是所會集的不能夠盡滿人意,這也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為什麼?諸佛如來他們的境界,凡夫決定沒有能力測度。不但是凡夫,等覺菩薩都做不到,都不能夠完全理解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何況其下的?所以夏蓮居居士做最後的一次會集,這個會集本非常圓滿,絲毫瑕疵都找不到。夏老居士身分沒有暴露,我在美國是聽美國特異功能的人講的。我們中國人講特異功能,一般人講有神通。我在邁阿密弘法,就是講「認識佛教」,現在諸位看的《認識佛教》這個本子,在邁阿密講的。我到那裡去,聽眾當中很多美國人,原來預定是講《地藏經》大意,我看到在場美國人很多,臨時把題目改了,不講《地藏經》,講「認識佛教」。聽眾當中有兩個美國人有神通、有特異功能,他們看到夏蓮居的照片,就是這張照片,他看到這個照片,他說夏老的身體完全是透明的,我們看不到;他說他不是普通人,是再來人。這是外國人,從來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在一張照片上能夠看出不是凡人。他怎麼能從照片上看到這個人身體透明的?人身體透明是怎麼回事情?沒有污染,心地清淨,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痴慢,身體是透明的。他看我們的身體裡面漆黑的,嚴重的污染。

      所以他來給我們做最後一次會集,這個會集本決定流通到佛法滅盡。佛在經上有授記、有說明,一切法在這個世間滅盡了,最後《無量壽經》才滅,《無量壽經》還延遲一百年。在我們想像,到最後《無量壽經》還在這個世間住世一百年,決定是夏老這個會集本。夏老往生的時候,跟他的學生們講,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念老是他的學生,是他的傳人,他說:他所會集這個本子,將來從海外傳到中國,這個本子會弘傳到全世界。當時他們聽到都莫名其妙,都覺得他說這個話不可思議,怎麼可能會從外國傳到中國,哪有這種道理?當時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這個本子也不過只印了三千本而已,中國這麼大的地方,只印了三千本。現在看看這個樣子,沒錯,果然是從外國傳到中國,也真的傳遍全世界,不是普通人,決定不是凡夫。所以有一些人對這個本子批評,我們看了覺得很可憐,那就是李老師講的「不是愚痴,就是狂妄」,自己不能信受,障礙別人,障礙別人的罪過很重。所以這部經,不僅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住世,實在講,它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出興,這部經典就是一切佛出興,非常適合末法眾生的根性。末法眾生沒有耐心,如果看到這個東西分量太大太長了,他根本就不肯學。

      有人來問我:法師,你講《華嚴經》幹什麼?我問他: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太大了,看到就害怕,不想翻。」錄相帶、VCD堆在那裡一大堆,一看到那麼多,一片都不要聽。他們要聽什麼?短的、很小的,喜歡這個。那個意思,還不就是佛法講的:講《華嚴經》不契機。我就跟他說:我還是要講,不契你的機,你可以不要聽;但是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類聽《華嚴經》的根機人在,「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有一個人肯聽,我還是要講。你喜歡聽哪個,你自己選擇就好,別障礙別人。各人根性不相同,就跟吃東西一樣,每個人口味不一樣,你挑自己喜歡吃的,不必去妨礙別人,這樣就皆大歡喜。何況《華嚴經》對於末法眾生來說,對於末法眾生的福祉,《華嚴》有很大的貢獻。末法在現前,我們在社會上常聽到的「多元文化」,在每個國家地區,朝野人士都非常關心,不同的族群如何和睦相處?不同的宗教如何互相合作?許多人都有這個想法,但是這種想法怎樣落實?找不到方法。實際上,這些理論方法都在《華嚴經》上。所以《華嚴經》,如果要用現在的話來說,那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最好的教材」。方東美先生當年在世跟我講,他是個哲學家,他說《華嚴經》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我是方先生把我帶進佛門的,是從這個觀點裡面進來的,這是好教材。

      我們看到經典上所有這些人物,每個人物都是代表一個不同的族群,代表一種不同的文化,他們能夠圓融和睦相處,什麼原因?菩提心,菩薩道,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菩薩道是真正覺悟的行為,這個問題解決了、落實了。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品類不同,這個都沒有關係,反而在一起顯示多采多姿、真善美慧,這個境界才真的叫圓滿。所以佛法不是同化,是融合,圓融和合,它不是同化。我在澳洲跟他們多元文化局長,也曾經談到這個問題,他問我同化為什麼不好?我說同化不好,同化是決定不健康,那是要命的。要懂得,健康是要隨順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譬如,我們《華嚴經》上就是個比喻,華嚴是比喻,「華」是花,像個大花園,這個花園裡面什麼樣的品種都有,你才有得參觀、才有得欣賞,再慢慢看,美不勝收。如果同化,同化把所有品種變成一種品種,那就同化了,再大的花園裡頭只有一種,看完一朵之後不要再看了,它們統統一樣的,還有什麼味道?各個不同品種,那才叫多采多姿。佛主張隨順自然,圓融和合,決定不是同化,所以它是健康的。在我們一個身體也是這樣的,我們身體就是多元文化,就是多采多姿。眼跟耳不同,耳跟鼻不同,如果同化了,眼全部都看,聽的沒有了,人就完了,只能看不能聽,只能聽不能看,所以同化是不可以的,同化是違背自然的法則。融合是隨順自然法則,佛家講融合,不講同化。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學到了,所以跟一切人往來,尤其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我們誠心誠意尊敬他、愛護他,他有很多長處,我們也學習他,我們決定不去同化他。拉他的信徒,叫他放棄他的教來信佛,這叫同化他,這個錯了。怎樣叫不錯?他還是信他的教,做他那個教虔誠的信徒,來信佛,來學佛,這就融化了,這是融合。為什麼?彼此互相學習,我讀你的經典,你也讀我的經典,彼此了解,我們的誤會沒有了、歧視沒有了、紛爭沒有了,就能和睦相處。我以真誠心對待你,你也以真誠心對待我,這是順乎自然的法則。我們要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個方法才能夠做得到。用同化的手段,一定逼迫人要跟我一樣,永遠達不到和平,這是觀念上錯誤。

      因此《華嚴》是最好的教材,現在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士,如果真的想幫助社會安定,達到世界和平,融合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華嚴》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有義務向他推薦、向他介紹。可是《華嚴》,說實在話也不太好懂,尤其是文字,唐朝時候翻譯的,雖然是盡量用白話文來寫,文字還是有一點深度。註解,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兩種完整的註解:清涼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這兩個人也是唐朝初年的人。所以沒有中國古文的修養,文字可能有障礙,因此講解就很費力。講解得不夠透徹,怕人家產生誤會,錯解了經義;如果細講,一定費很多的時間,這是在所不免的。

      你們同學們在此地發心,是做了一樁大好事情,從錄音、錄相整理成文字,把我所講盡量的簡化,諸位在此地做講記、做易解、做簡註,這是真正在做學問,這是真正在利益眾生,真正在向佛學習。我們在做這些工作的時候,深深去體會經典裡面的義趣,這就向佛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家就來問,多數人都有疑問,你可以寫一個小條子放在我講台上,我再遇到這些經文的時候,就可以詳細為諸位解答。《華嚴經》長,每一個道理、每一個方法、每一個境界都重複說很多次,而不是一次,這也是佛教學的善巧方便,讓我們多次的薰習。尤其是重要的理論、重要的方法,不斷反覆在說,加深我們的印象,讓我們牢牢記住,把這些理論方法落實在自己生活上,我們就真正得受用。落實在生活上,我們過佛華嚴的生活。佛華嚴是法身大士的生活,是諸佛如來的生活,這就是個大轉變,轉凡成聖就是這個轉法,是真正得到受用。轉迷成悟,悟要不落實,你還是過凡夫生活,理上明白了、通達了,事上做不到。轉凡成聖是把這些理論落實,事上都做到。轉凡成聖,世俗所講的證果,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上求是我們的重點,淨業三福末後這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是上求佛道。跟定老師,老師是釋迦牟尼佛,老師是阿彌陀佛,我們跟得緊緊,一步也不離開,念念想著佛的教誨,念念遵守佛的教誨去奉行,這就是一步都沒有離。我們跟定佛陀,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然後才能幫助眾生。末後一句「勸進行者」,「勸」是對還沒有信、沒有接觸的人,對他;「進」是已經學佛的人,幫助他精進。沒有接觸的人要介紹給他、推薦給他、勸他來修學,告訴他佛法的好處,佛陀教育的好處。如果他是信仰其他宗教,我們講佛陀教育,他不太容易接受,他要排斥,我們換個名詞,多元文化社會教育,這個他很容易接受、很歡喜接受,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後面一半,「觀察調伏眾生方便」,這是屬於下化。下化,頭一個要懂得觀機;換句話說,你要認識現代是什麼時代。現代人他想的是什麼,他看的是什麼,他聽的是什麼,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我們要一清二楚,然後才能對機。諸位要記住,佛法永遠是現代化跟本土化,離開了現代化、本土化,決定不能度眾生。我們前天去訪問道教,我們見到翁會長跟李祕書長,李道長,李道長跟我很熟,我們見過很多次面,他們談起道教一直在衰退,不能夠振興。我還要找機會跟他們多談談,多接觸,幫助他把道教復興起來。他們今天障礙原因在哪裡?疏忽了現代化跟本土化;換句話說,他們今天是契理而不契機,所以這個輪子推不動。我們佛教也如此,佛教今天這麼好的東西,實在講,是人人都迫切需要的東西,照理說應當很容易推行,為什麼推不動?就是不知道現代化跟本土化。建道場要建宮殿式,古色古香;換句話說,你要想學佛嗎?學道嗎?要做古人,要做唐朝人、做宋朝人,你說把人不就嚇呆了,人家怎麼能接受?對外國人弘法,不但要做外國人,你還要做中國人。做中國的古人你才能學,外國人嚇呆了,趕快跑掉了,他怎麼敢接受?所以道場要建立現代式的、現代化的,決定不能夠搞宮殿的方式。那個建築現在一看是觀光旅遊點,絕對不是推動教育的,推動教育的建設應該建立像學校一樣。

      所以觀機比什麼都重要,頭一個觀察,一定要懂得觀機,一切設施都要能夠被現代人歡迎接受。我們也曾經見到有一些法師,真的做到完全現代化,載歌載舞,現代化,契機不契理,把佛法忘掉了,那個也不行。所以觀察後面接著調伏,調伏要用佛法的理論方法來調伏。所以這四個字,觀察是契機,調伏是契理,理機雙契,這才能夠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而方法一定要便利,方便,你用的方法要便利;換句話說,要大家很歡喜接受,很容易學習,便利。你那個方法搞得太難、太複雜,大家學習起來不方便,很難叫人接受,你當然就行不通。

      所以這個地方六個字就很重要,我們觀察,時時刻刻觀察,這是觀機的功夫。觀機,不是說你坐在講台上,仔細看看這些聽眾,不是。什麼時候觀機?跟一切人接觸的時候就觀察,了解這個時代的動向,思想的動向、觀念的動向、生活的動向,種種動向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觀察,一時一處都沒有漏過。特別是我們發心要做弘法利生工作的人,你要不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留意,你的說法就不契機;說得沒錯,人家就是不肯聽、就不肯相信。所以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旅行在飛機上都觀機,看看那些眾生,看看他們的動態,你仔細觀察曉得,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教化這些眾生。所以觀機要深刻,我們的方法才真正是方便,才真正產生效果。無論在什麼處所,無論在什麼時候,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仔細觀察,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他喜歡、他樂意、他肯接受,能夠達到效果。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學習,哪有時間去打妄想?

      沒有跟大眾接觸的時候,就跟經本接觸。經本接觸,結合我們觀察一切眾生所得的,把它融合起來,這個經我們對現代人怎麼講法。看看古人註解,古人註解是對那個時候人講法。註解裡面許多講的是原理原則,這是好註子。註解講原理原則,什麼場合都能用,用法就可以變通,活的,不是死的。所以我們說「活學活用」,絕不是死讀書。經上字字句句,你們聽我講《華嚴》應當能體會得到,做文章的題目,他出了這個題目,我們照題目做文章。我在這裡講,你們記錄下來就是文章,這一句是題目。一個題目,各人做的文章不一樣,各個時代、各個法師所做的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觀的機不一樣,他所接觸的對象不一樣,所以講法就不相同。講的雖然不相同,你仔細再觀察,路子是一樣。這個原理原則決定掌握住,一定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幫助眾生轉凡成聖,絕對相同的。這是真正的佛法,活活潑潑的佛法,真正能夠利益眾生;利益眾生,自己就得利益了。我們學佛,從這些地方學。

      新加坡這個道場好、殊勝,人多,人多便利觀機。一個道場零零落落幾個人,天天看都是這幾個人,觀機效果就差。我們這個道場人多,形形色色,尤其你們可以看到,現在不是每一天,每一個星期你們都看到新面孔,從各個地方來參學的。更要仔細觀察,為什麼?我們觀機的面大了、廣了,尤其是從外面來參學的。你們學作法師,實在講,你們在本能上比我差,我在跟李老師求學的那個時代,見到新來的我會特別親切照顧他。為什麼?我要跟他結法緣,將來我學成之後,他會請我去講經。你們這些人,這麼多人來的時候,你們連招呼都不打,將來他不會請你去講經。你要曉得,我在全世界法緣這麼廣,我對這個事情很注意,陌生人我一定跟他拉手,一定跟他交朋友,一定有小禮物送給他,他會記著我,他會來找我。都要留意!結緣很簡單,買一點糖果、買一點花生送給他,很便宜,一包花生可以跟好多人結緣,你們都不會,我都沒有看到你們這麼做。特別是外地來的這些同修參學,我沒有看到你們常常跟他接觸,常常跟他們交談。這種緣分,你到哪裡去找?只有新加坡這個地方有,其他的地方你找不到。所以你在此地,你要肯學,你跟全世界的人結緣。

      明年澳洲舉辦二000年奧林匹克大會,他們大會裡面一些主辦人來找我,要我推薦介紹兩個法師,在會期當中輔導這些運動員,他們各個宗教都有,佛教他找我。我原先以為找我還要找懂得英語的,他說不要,他說大概講華語的運動員很多,從中國去的、台灣去的,懂得華語的人很多,需要用華語來協助他們。我說那就好辦,我就想到你們同學,那個文件我已經交給李木源居士,我們推薦兩個人。奧林匹克大會發正式邀請函,這樣子簽證完全沒有問題,住在選手村,時間大概是一個月。這也是一個好機會,在那邊各國的運動員,你們都可以接觸到,廣結善緣,把佛法介紹給他們。

      所以真正學佛,真的時間根本就不夠用,要學的太多太多了。觀察是智慧,調伏是功夫,自己仔細去研究,佛在經教裡面講的一些理論。我們知道,每一部經展開,經典的內容,教理行果這四面,教理行果,如何能夠適應現前社會,適應當代的這些眾生,特別是青少年。如果諸位懂得這些學習的方法,你真的是法喜充滿,才知道我們自己的生活過得多麼充實、多麼豐富,佛家講的法喜充滿是事實。今天大家偶爾還鬧情緒,還有高潮低潮,這是完全沒有契入境界;契入境界,不可能有這些事情發生。

      佛家講的是原則,原則如何能夠把它很圓融的變成現代化。佛家原則是「戒定慧」,調伏總不離開戒定慧,戒定慧如何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各個不同的階層,各個不同的族群,各個不同的信仰,這就是功夫,要在經論當中細心去體會。還不能作意,作意就夾雜著自己的妄想意識在裡頭,你的智慧不開,我們今天講純客觀,放棄自己主觀觀念,純客觀的。也就是我們常常講,起心動念處處都為他著想,沒有為自己。為佛著想,佛度眾生;為眾生著想,眾生得度,眾生得福。自己一定要站在局外,不能有一絲毫涉及裡面,絲毫涉及裡面我們就有私心,就會把兩面:佛度眾生這一面、眾生得度這一面,兩面都破壞了。這個意思一定要懂,所以兩面都會做得非常圓滿。《華嚴經》上就是講這個道理、講這個方法,所有這些人物都是例子,我們在這裡頭細心體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心是真心,有一絲毫偏就偏邪了,就不是一心。我們弘法利生也是存乎一心,一心是真誠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