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9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九二卷)  2002/5/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692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四「讚勝勸聽」第二句看起:

      【令生廣大真實信解海故。】

      第一句跟第二句是一對,前面一句講的是「樂法」,這一句講的是「生信」,這是說佛菩薩講經說法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哪些事情值得歡喜?這個地方略舉十段,說出十種真正能令眾生生歡喜心的。第一個就是法喜充滿,對於一切諸法生歡喜心。昨天給諸位說過,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但是這個可以說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事。諸佛菩薩、一切聖賢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這是真實唯一的目的。佛法裡面常常講,佛法教人什麼?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一句講的是得樂,得歡喜、得樂,得樂當然離苦,離苦當然破迷,破迷當然就開悟了。說法是令一切眾生開悟,悟了之後才有真樂,知道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世出世間沒有一法不是覺悟之法。什麼覺悟?幫我自己覺悟,那怎麼會不生歡喜心?這個意思深廣無盡。因為你對於一切法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一切法對自己都是有利無害,都是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功德,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接著這一句就生信心了。

      今天我們念這一句『令生廣大真實信解海故』,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記住,這是普賢菩薩,希望無量道場眾生海一切眾生,人人都能夠生廣大真實信心。佛對於這樁事情到底能夠幫助我們多少忙?我們要知道,《法華經》上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能幫助我們的是開示,佛菩薩只能做到此地,後面的悟入是我們做學生的事情。開是開啟,示是指示,古德用比喻跟我們說,我們凡夫對於真正的珍寶不認識。譬如我們到博物館,博物館裡面陳列許許多多古代的文物,希世之珍,但是我們不認識;我們到博物館看到古物,像銅器、鐵器、陶器,甚至於還有很多骨片,有禽獸的骨頭,也有人的骨頭,這些都是幾十萬年之前的。但是我們一般人看到,對這個東西一點興趣都沒有,看到一些破銅爛鐵,好像是一文不值,哪裡知道它是希世之寶、無價之寶?不認識!佛菩薩把博物館的門打開,打開我們都看到了,看到怎麼樣?不識貨,於是還要請佛菩薩一樣一樣給我們講解,指示給我們看,我們這才恍惚大悟,這才明白了,這個東西之可貴。從這些出土的古代文物,我們能夠推展到歷史記載之前的人類以及地球上生物他們的生活狀況,演變的狀況,這些知識從這兒來的。

      所以老師對學生只能做到這個地方,老師給你講解,指示出給你看,看了之後你要能懂。這個懂就是悟,你要能悟。不但要能悟,你要能入這個境界。怎麼入法?我們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跟它融合成一體,這叫入。為什麼要融合成一體?融合成一體我們這個生命就有了源頭,好像流水一樣,有水源。長江、黃河水源頭在哪裡?我們現在看到江河這一段,只知道這一段,不知道源頭,也不知道它流到哪裡去;如果你能夠融合成一體,你知道它的根源,知道它的去處,這個生命整體活活潑潑,不一樣!不知道來龍去脈,你的生活空間很窄小。當然你在這個生命期間當中你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障礙從哪裡來的?就是來龍去脈不知道。從小的這個比喻,你要是明白了,然後再給你講大的事實真相,大的事實真相是講大宇宙。

      我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許許多多的想法、看法、作法都錯誤,但是自己並不知道錯誤,自己以為都是正確的、沒有錯誤;如果發生錯誤,錯誤在別人,錯誤在環境,我自己沒有錯誤,這就是大錯。覺悟的人知道,環境沒有錯誤,別人沒有錯誤,錯誤的根源在哪裡?根源在自己。自己的根源在哪裡?自己的根源對於大宇宙的真相,也是講來龍去脈,不知道、不清楚,迷惑顛倒,所以對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發生偏差、發生錯誤。但是這種偏差錯誤,演變成三途六道,演變成自己生生世世的生活苦不堪言。這個事情誰知道?佛知道,佛清楚。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大慈大悲應化到世間來,為我們大家開示,希望我們大家聽到佛的開示生歡喜心。原來是這樣的!長江有源頭在青海那邊,我們也去看看,長江下游流向大海,流到海洋裡面去,我們也到海洋那邊去看看。世間人所謂增廣見識,在佛法裡面講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智慧成就,能力不就提升了嗎?能力提升,無所不能。我們要不要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生活的品質?生活的品質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相好,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意義。

      所以接著真正明瞭,「於一切法增長愛樂」,你要沒有成佛也差不多了,你快要成佛了。為什麼?你能對一切法真正生起愛心。心裡頭貪瞋痴慢從這個地方才能夠顯示出真的沒有了,貪瞋痴已經融化了,變成戒定慧。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就是慈悲、就是善巧方便,佛法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兩句話從哪裡說出來的?為什麼有這麼兩句話?這兩句話我們聽了幾十年,自己也會說。這兩句話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才搞懂,現在才明白。明白之後,對這兩句話的體會、意義跟從前所知所解迥然不同。以前解的縱然沒有錯誤,很淺薄。佛在《金剛經》上教我們讀經研教要深解義趣,深解義趣這句話的意味,現在也能體會到一點了。這說明不入境界很難體會得到,聽了好像是懂,這個懂是表層的明瞭,實際上沒有深入,只是個表面。表面要說得不好聽,那就叫記問之學,這是儒家講的。自己契入那叫功夫,那叫證,行證。落實在日常生活行為當中,你去證,在這裡面證明,證明佛所說的沒有錯,我聽了之後我能夠理解的也沒錯。這個樣子才能生起「真實信解」,這比什麼都可貴。

      這裡講「信」,這不是迷信,這不是正信。學佛生信心,開頭這都是迷信。你信了佛,你皈依了,你也發心受戒了,佛是什麼不知道,法是什麼不知道,佛法是什麼也不知道。不知道他就來信,不知道他就來拜,這叫迷信。統統搞清楚了,也聽了不少,也讀了不少,這樣的相信算是不迷,我們稱他為正信。可是信了之後,你怎麼樣?你也能懂得一點,你沒有做到。譬如佛教你不妄語,你還打妄語;佛教你不兩舌,你有意無意還是在講人家的是非長短;佛教你不惡口,有時候說話還是很粗魯,你沒做到。這是什麼?正信。此地講的真信、實信,「真實信」,「真」是他做到了;做到之後那個「解」、「信」都是真的。所以學佛最殊勝、最可貴的就在這一點,許許多多同學把這一點疏忽了。有人不想求解,只想天天拜佛燒香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保佑他平安,迷信,不想求解;有些人想求解他不肯做,把佛法當作世間一門學問來學習,不能落實。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種人佔的比例很大。你問他為什麼?為什麼改不過來?道理並不難懂,那是無始劫來煩惱習氣薰習已經成了習慣,這個習慣改過來可不是容易事情,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我常常勸導同修,如果你有意思在這一生當中有所成就,希望來生後世不再搞六道輪迴,即使到這個世間來也要像佛菩薩一樣乘願再來,決定不是業力來受生,你要有這麼個意思,有這麼一個願望,那你就要趕緊回頭。佛家常講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煩惱習氣回頭。那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決定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無量無邊,我平常講十六個字,這是煩惱習氣裡頭最嚴重的,就要從這個地方放下,就要從這個地方做一個轉變。這十六個字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一個都不能留,一個都不能隨順,要把它統統放下。放下之後你就得清涼自在。你要不把它統統放下,「廣大真實信解」不會現前的。諸佛菩薩天天給你講經,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你也不能夠明瞭,你也不會悟入。

      為什麼?你的煩惱障礙沒有突破,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放下。先要學放下,放下之後再學著怎麼提起來。許許多多學佛的人,尤其是現代人,他不學放下,他學提起,所以他的包袱背得愈背愈重,愈背愈辛苦,身心壓力他只有增加,沒有減少。哪裡像諸佛菩薩一樣一塵不染,他所提起的沒有負擔!這個話我跟你說,你不懂。你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一個故事,惠能離開五祖的時候,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他帶著衣缽到南方去避難,後面有人追他,奪他的衣缽。其中有個惠明法師,也是五祖的弟子,是惠能的師兄弟,惠明。沒有出家之前這個人做過四品將軍,他追到了。追到之後,惠能很聰明,知道這個人有武功,不是他的對手,他來是來奪衣缽的,所以把衣缽放在路邊一個石頭上,他自己趕快躲起來。這個四品將軍他看到衣缽很歡喜,去拿那個衣缽拿不動。

      惠能大師拿得很輕,他拿不動,這是什麼道理?也許你們說:這大概是護法神在那裡守護著。你這個想法、看法不能說錯,確確實實有護法神守護,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惠明煩惱習氣沒斷,換句話說,他身上背的包袱很沉重,再拿這個拿不動了;再看惠能,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拿這個包袱輕飄飄的,為什麼?一點分量都沒有。這是什麼道理?佛在大乘經上說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你一定要知道,放下之後再提起,任何再大的包袱沒有分量。你能懂得這個味道嗎?你能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嗎?世間人背這個包袱累得氣都喘不過來,放下的人再提起輕飄飄的,不費吹灰之力。這個境界是華嚴境界,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你哪裡會懂?你怎麼會知道?今天你聽我說出來,好像彷彿有這麼一點印象,不是你自己的境界。由此可知,放下是多麼重要,你為什麼不放下?

      但是放下這兩個字,你可不能錯會意思。在中國有不少同學聽我講經的錄像,聽我講要放下,他工作也放下了,辭掉不幹了;生活也放下了,放下過了不到一個月沒飯吃,寫信來問我:「法師,我統統都放下了,現在我沒有錢、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我現在沒有飯吃了,怎麼辦?」這是聽錯了,我沒有教你放下工作,我教你放下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怎麼放下?放下身是不是不要這個身了?身體還要。放下那個心,心你能不要嗎?世界能不要嗎?到底是怎麼放下法?身心世界一切事物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不要去打妄想。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對於身心世界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些,不是在事上放下。

      在事上看,釋迦牟尼佛的身體他沒有放下,釋迦牟尼佛的事業沒有放下,天天跟大家講經說法,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到頭不休息。他的工作非常勤奮,今天我們社會上講敬業,敬業這個精神。於實際的行動,釋迦牟尼佛是全世界古往今來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範。他沒有休假,他沒有求報酬,他的工作是盡義務的,他沒有要報酬。推動他工作的力量是一片愛心,就是前面講的這一句,「於一切法增長愛樂故」,這個力量在推動他,他不是名聞利養推動,這就是佛法常講的「慈悲為本」,慈悲在推動。他所作所為那是「方便為門」,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善巧方便。表現在外面是善巧方便,裡面的動力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講的「於一切法增長愛樂」。普賢菩薩這些話是對一般菩薩們講的,如來果地上這個愛樂是圓滿的,於一切法圓滿的愛樂,這就是大慈大悲。

      我們的學習,要把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這裡面許許多多的障礙,這個障礙,佛法名詞稱為業障,要把業障消除,要把這些業障放下,我們自性本具的性德豈不就現前了嗎?性德現前,在生活裡頭起了作用,這個人就叫做佛陀、就叫做菩薩。佛菩薩跟一切眾生在生活形象上好像是相同的,我們要穿衣吃飯,佛菩薩也要穿衣吃飯,我們每天要去工作,佛菩薩也工作。你看這一部經末後「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菩薩,他們示現這個身分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工作,他工作沒有放下,他生活沒有放下,日常應酬人情世故他也沒有放下。他放下什麼?他放下了我剛才講的自私自利。他沒有自私自利的心,這個他放下了;他沒有名聞利養的心,他不好名;他不貪利,他也不重視物質生活的豐盛,這個他放下了。他很隨緣,有什麼吃什麼,有什麼穿什麼,一切講求都沒有,這叫利養放下了,名聞利養放下了。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是每天外面去托缽,給什麼吃什麼,哪裡有什麼挑剔?哪有選擇?沒有!樣樣都歡喜。為什麼?「於一切法增長愛樂」。我們有沒有體會到這個意思?沒有一樣不好,樣樣都好,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佛決定沒有貪瞋痴慢,決定沒有是非人我,你說他多快樂!所以無論是順境、逆境,是善緣、惡緣,他都得大自在,他都法喜充滿。這是什麼道理?這是什麼樣的學問?我們要學!對於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重疊的世界,圓滿的契入。大乘法裡頭沒有,小乘人聽到這個說法說你胡說八道,他完全不能接受,這是《華嚴》究竟圓滿的大法。這個真功夫,我是時時刻刻勸勉同學,從什麼地方入門?從放下我們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要放下對一切人事物佔有的念頭。為什麼?這是自私自利的根,根本的根本,絕不能夠疏忽。我對一切人事物還要不要控制?譬如我今天是一個公司的老闆,我這個公司規模很大,員工有上萬人,我要不要控制?我要不要去管理?要!你要控制,你要管理。怎麼放下?放下控制的念頭,不是說放下控制,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不是叫你放下管理,要放下佔有的念頭。

      我今天從事這個工作,我非常認真、非常努力,我控制得很好、管理得很好,是為眾生為社會,不是為自己,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如果是為自己的利益,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那你是凡夫,凡聖就在這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覺迷,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社會,這是覺;那一念為自己、為我這個集團,這是凡,凡聖的差別就在這一念。無論哪一個行業,覺悟了都是佛菩薩,佛菩薩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很多很多。佛菩薩的思想觀念跟凡夫不一樣,佛菩薩生活行持、工作、待人接物跟凡人沒有很大的差別,幾乎是完全相同的,用心不一樣,一個是有自己,一個是只有別人。念念為別人想,這個人是佛菩薩;念念為自己想,這個人是凡夫,差別在此地。佛菩薩沒有私心,佛菩薩念念利益眾生,希望眾生早一天覺悟,早一天脫離生死輪迴,早一天醒過來,跟佛菩薩一樣捨己為人,為社會大眾服務。

      佛家講度眾生,「度」的意思用現在話來說就是服務,但是跟現代人服務的觀念裡面有一點點差別,不一樣。差別在哪裡?世間人為社會、為大眾服務有報酬,佛菩薩為社會、為大眾服務不要報酬,這個不一樣。社會人為大眾服務,你說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未必盡心盡力,但是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服務是肯定盡心盡力,這個不一樣。所以服務是一樣的,服務的心不一樣,服務的態度、精神有差別。把這些障礙除掉之後,你對於諸佛菩薩的教誨,你真的信了,真的理解了。你生真信,真的理解了。這些障礙排除之後,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對宇宙人生應該做些什麼事情,你也會真信真解,你不會懷疑。你肯定像諸佛菩薩一樣,那樣真誠、那樣熱心,全心全力去教化眾生,表現在你自己生活、行為、工作裡面去影響眾生,跟諸佛菩薩就沒有兩樣。現在時間到了,這一句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讚勝勸聽」第三句:

      【令淨治普門法界藏身故。】

      下面一句:

      【令安立普賢願海故。】

      這兩句是一對,第三句是講「證性」,第四句是講「立願」,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證性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裡面講的大開圓解,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講的證得法身理體。說的這些術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因此,能入這個境界,當然生歡喜心。歡喜不是一端,太多太多了,這一句是證法身的樂。要證得清淨法身,經文上頭一個『淨治普門法界藏身』,「法界藏身」就是法身,法身很不好懂。「淨治普門」是證得法身的因,「法界藏身」是淨治普門所得的果,我們要想證得法身,這個因你不能不知道。「治」是當作「做」講,古人求學做學問叫治學,所以努力勤奮工作都稱為治,治理。每一個行業怎麼樣講求治理,這裡面有道理、有方法、有程序、有次第,你才能把這個事情治理得好。有一個「治」,你就一定要曉得,理論、方法、次第、程序有條不紊,世間有,佛法裡也有。佛法有個「淨」,這個淨字世間沒有,淨是清淨心。治,治是有相,淨則離相;淨治,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這個不容易!

      我做,我依據理論、方法、程序、次第來做,很認真的做,做得非常好,心裡頭一絲毫跡象都不落,這叫淨治。由此可知,淨治就是大乘法常常講的「三輪體空」,也就是宗門常講的「不著相」。不著相不是不做,他很努力在做,做又不著相,這是佛法;做了著相,那是凡夫,那是六道裡的人。「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淨,淨是無作,治是作,豈不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嗎?做得歡歡喜喜。為什麼說作而無作?我們把話再說得明白一點,大家好懂。為人作,為自己無作,自己雖然無作,我很勤奮的為別人作,對人來講是作,對自己來講是無作。凡夫不肯幹,凡夫是「對我自己沒有利益,我為什麼要做?」菩薩不一樣,菩薩不要自己的利益,完全為別人的利益著想。這個思想不一樣,所以他的作為當然就不相同,這是把淨治兩個字的意思略略的說出來了。

      下面一個「普門」,「門」是我們一般講的法門;「普」,普不但是廣泛,而且是平等。我們今天常常講普,普及,那就是說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統統都包括在其中,真的可以說一法不漏;漏掉一法,你的門就不普。這個事情人能做得到嗎?做不到。譬如我們講一個很小的例子,你在大學念書,這個學校有許多個院系,通常七、八個學院、一百多個學系這很平常的。具有很大規模的學校,它有十幾二十個學院,有幾百個學系,我們現在講普門,這個學校所有院系一個都不漏,你能淨治嗎?你去念一個學系,四年畢業,一個一個念,念十個學系四十年;如果這個學校有一百個學系,念四百年,你哪有這麼長的壽命?那怎麼辦?佛法裡跟你講的是真的,在佛法裡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得就更多,「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不只八萬四千,八萬四千不多。這是普門,你怎樣淨治?

      從前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跟我講過這個話,做法師講經說法、利益眾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你一定要具備通達世出世間法的能力,這就是淨治。你要沒有這個能力,你怎麼能教人?他老人家舉出一個例子,世出世間法,佛法我們不談,單講世間法,中國在古代乾隆皇帝編了一套叢書叫《四庫全書》,他說世間法別的都不談,就談這一部《四庫全書》,你這一生能不能夠通得了?《四庫全書》有七萬多卷,我有一套,向商務印書館買的。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跟我見面,談到這套書的分量;如果一個人,他舉個比喻說,這個人一生下來就會念書,這是舉比喻,生下來就會念書,念《四庫全書》,一天念八個小時,從生下來起每天都不間斷,每天念八個小時,念到一百歲,這個書還沒有念完。這真的不是假的,這是說什麼?把這個書念一遍、讀一遍,一百歲都讀不完!李老師就講,一個人一生都讀不完,何況除《四庫全書》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書籍,那個分量超過《四庫全書》又是若干倍,你怎麼能貫通?

      再看看佛法這一邊,你有沒有能力在一生當中把三藏十二部教貫通?佛家的典籍,釋迦牟尼佛在世所說的這些經教,後人把它集結成為經典,再加上歷代這些祖師大德們的註疏,也有好幾萬卷,要想通達,這一生當中不可能做到。但是不通達又不行,那怎麼辦?李老師教我一個方法,傳我一個祕訣,「至誠感通」。非通不可,我們通不了怎麼辦?求感應,求佛菩薩加持,只有這個辦法。用什麼來求?用感,感通。能感的是我們的誠心,用誠心去求感。誠心要真誠到極處,佛菩薩就應,感應道交,通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得到老師這一個真傳,真誠的心為眾生、為佛法;如果摻雜自己自私自利、毫分自私自利的心,這個誠就破壞,感就不通了。所以諸位要明瞭,一絲一毫自私自利的念頭都沒有,你才能得佛菩薩加持;你對於世出世間法努力的修學,你才能夠通達。

      我常常跟諸位說,佛的經典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經卷展開字字句句無量義,你為什麼看不懂?你有業障,你沒有通。通了,問題就解決了。怎麼通?真誠心感通。你沒有真誠心,你自私自利沒有放下,你名聞利養沒有放下,你貪瞋痴慢沒有放下,你對於這個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放下。不要說別的,我講個最簡單的,我常常說,電視你還看不看?你有沒有放下?歌舞音樂你還喜不喜歡聽?你們現在都有收音機,你有沒有收聽?報章、雜誌你還看不看?你沒有放下。財色名食睡你還動不動心?你還會起心動念,你哪有誠意?你怎麼能感動佛菩薩?所以我勸導大家,我們修行人心地要純淨純善,不容毫分不淨摻雜,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個心就能感動諸佛菩薩,佛菩薩加持。世出世間這些典籍你展開,意思它就現前了,無量義!一字一句兩個小時講不完。

      我這些年來真的是落實老師傳給我的祕訣,我得感應。我的感應還不是很大的,還不是很圓滿的,小小的感應。小小感應,你們就覺得很希有了。我每天在做什麼工作?還是在放下,我放下得還不夠徹底、不夠究竟。放下得愈多,愈徹底、愈究竟,智慧漸漸就圓滿了,德能、相好也逐漸在增長。所以我也常常勸導同學們,形象是你修行的成績表現,你看看你自己的形象,你就曉得你修行有多少成績拿出來。人家給你打分數,有的時候是客氣的,不是真的,真的要自己給自己打分數,自己細心去觀察。現在錄相太方便了,錄相機很便宜,你要學講經,你每天對著你的錄相機來講。你自己看看你自己這個畫面,你把你自己這些畫面保存下來,一年一年做個比較,有沒有進步?這個事情真幹!如果得不到諸佛菩薩威神的加持,只能講別人的東西,離開別人參考資料,那自己一定胡說八道,那要造無量無邊罪業。利用別人的資料、參考別人的資料也要自己有誠意,也要有一點聰明去組織,你怎麼樣採取;採取之後,你怎麼樣去表達。

      諸位總要記住,障礙自己、自己最大的障礙,就是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就是對一切法想佔有,煩惱習氣太重。不從這個地方痛下決心改正過來,菩薩道真正是寸步難行,怎麼能夠代佛菩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如果要是講錯,誤導眾生,你自己要負因果責任。古時候百丈大師度老狐狸,這個公案一般學佛的人都知道。老狐狸過去生中是法師,錯講一個字,「墮五百世野狐身」,他沒有辦法脫離畜生道。這個老狐狸修得算不錯,他修成一個人身的形狀,每天聽百丈大師講經說法,有一天他就提出這個問題。曾經有人問他:「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他答覆「不落因果」,墮五百世野狐身。百丈大師聽了之後,「明天我講經的時候你來,你把以前那個人問你的話,你提出來問我。」到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老狐狸提出從前別人問他的話:「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百丈大師答覆他:「不昧因果。」差一個字!他說的是「不落因果」,墮五百世野狐身;百丈大師救他,不是不落因果,是不昧因果,給他改一個字,他到第二天往生了。

      第二天這個老人沒來,百丈大師告訴寺廟裡這些出家人,那個老頭是個老狐狸精,告訴大家他從前是法師,就是一個字說錯,墮落了。現在超度了,把它改過來,不落改成不昧,他超生了。所以教人帶著鋤頭、帶著畚箕到後山去,果然看到後山有一隻老狐狸死在那裡。百丈法師去把他收屍,給他埋葬,替他辦後事。佛法不能說錯,說錯你要負責任。你要造成別人的誤會,把別人修行的路子指錯,你要負因果責任。老狐狸還算是不錯,還算是相當謹慎,墮落在畜生道。現在一般人如果把佛經講錯,不是畜生道,肯定是地獄道,你要出頭難了,太難太難!你不能不懂。

      這個地方的「普門」,意義深廣無盡,我們就大眾一般的想法、看法來講,包括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門。但是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無量無邊世界海微塵數世界,一一世界都有十法界,這些諸佛菩薩普遍都應化在那裡面,為一切眾生演說破迷開悟的法門、離苦得樂的法門、轉凡成聖的法門,無量無邊!你要統統淨治。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全世界所有各個不同的宗教,那些法門你要淨治,你要修學。你要不能夠修學,你就不能度那些眾生,才知道法門廣大。所以我在過去講過,我跟許多宗教接觸,跟他們往來,我跟基督教往來,我告訴他釋迦牟尼佛是基督的化身,他們聽了很歡喜。佛教的教主是耶穌的化身,對!反過來,耶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通的!你們尊敬的上帝、天主是佛菩薩的化身,諸佛菩薩也是天主、上帝的化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是一不是二,這個普門的範圍就又擴大了。

      《華嚴經》裡面擴大到什麼?擴大到毛孔裡面的世界、微塵裡面的世界、世界裡面的世界,真正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重疊世界,是一個世界!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微塵世界裡面現身,毛孔世界裡面現身;諸位要曉得,一一毛孔、一一微塵,普遍現身,那個身真的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沒有高下,一切法沒有大小,一切法沒有善惡,給你講真的。善惡,善惡是假相,不是真的;給你講真的,是本性。中國《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那是講真性。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習性,是第二義。佛經裡面給你講的「淨」、給你講的「善」都是第一義,無有一法不善。十法界通善,阿鼻地獄也善,為什麼?磨鍊造惡業眾生的罪業,他要把那個罪業消除,那怎麼不善?一個人生病得重病,外科醫生給他做外科手術,把他的肢體鋸掉、割掉,善不善?善!他要受很多痛苦,痛苦他的病可以復原,身體可以恢復。

      由此可知,一個人造作極重罪業墮落阿鼻地獄受苦,造重罪業像得大病,阿鼻地獄是醫院,到那裡面去治療,把他造的罪業切除,讓他恢復健康,恢復法身慧命,它怎麼不善?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外面的環境無論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沒有好壞。好壞從哪裡來的?好壞是自己的心對外面境界的反應。我自己的心善,外面境界都善;我自己心不善,外頭境界就不善。看我用什麼樣的心,對外面什麼樣的境界。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心地純善純淨,所以他看十法界也是純淨純善。這是真相,沒有看錯。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有善有惡,是看錯了,這就是隨順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把事情看錯、看顛倒了。諸佛菩薩永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的看法是正確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有沒有?有。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相有性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是交融的,心裡頭有識,識裡頭有心,就像光一樣,光光互照。雖然交融,它一點不混亂,心是心,識是識,絲毫都不亂。

      佛入這個境界,得大自在,得真實的受用,那個受用在佛經的名詞稱為三昧。我們念佛人,念佛功夫成就了,恢復到我們的正受,正常的享受,就叫得念佛三昧。三昧,無量無邊的三昧,是一個三昧。一個三昧,為什麼說成那麼多?修三昧的方法不一樣。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就叫念佛三昧;如果你是依《華嚴經》修行得三昧,就叫華嚴三昧;你依《法華經》的理論、方法去修行,那就叫法華三昧。三昧是一樣的,我們用的方法,證得的方法不一樣,證得的三昧是一樣的。三昧境界究竟是什麼?跟諸位說,你已經很清楚、很明白了,一說你就都知道了。三昧的樣子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相信這十個字你記得很熟,為什麼說三昧樣子你就忘掉,你就不懂?你沒有入這個境界。

      正受,正常的享受,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順境一切稱心如意,逆境一切都不如意、都不稱心,善緣遇到的是好人,惡緣你所遇到的都是惡人,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你的心對一切人事物都是一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得三昧了。如果說這個人好,我用好心待他;這個人壞,我用惡心對付他,這是凡夫,這個沒有入佛的境界,佛境界是清淨平等。怎樣能夠入這個境界?後面講的方法,「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你用這個方法,你就能契入。這個經上講的,是用普賢菩薩之德。底下一句『安立普賢願海故』,「普賢願海」能入「法界藏身」。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與普賢願海相應。因為這個說法你更容易懂,你容易學,到你用這種方法奠定相當基礎之後,《華嚴經》一展開,你都懂了、你都通了。要不要把全經念完你才通?不必,念一段你就通了,全經就通了。

      當年法達禪師他是專攻《法華》,那個攻跟治是一個意思,差不多用十年的時間在一部經上,沒有悟入。他向六祖惠能請教,見六祖的時候,見面當然是禮拜,禮拜的時候六祖看到了,他的頭沒有著地。禮拜起來的時候六祖就問他,他說:「你禮拜頭沒有著地」,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你一定有值得驕傲之處,你有什麼值得驕傲?」法達也很老實,他念《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我們知道相當長,念一遍得一天;三千遍,三千日,一年三百六十日,十年三千六百日。我們就曉得,他在《法華經》用了十年的功夫,值得驕傲。見祖師頂禮頭不著地,被能大師一眼就看穿了。能大師就問他:「《法華經》下了這麼大的功夫,有沒有入處?」這一問,法達禪師說老實話:沒有真正得受用,求能大師為他開示。

      能大師說:「好,這個經我沒有聽過」,惠能不認識字,「你念給我聽」。他背誦,念到第二品「方便品」,能大師點頭:「不要再念了,我全知道了。」跟他講解,這一講解他開悟了,再頂禮頭著地了,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能大師一說他就能夠契入?他真正是將要入沒有入,他在關鍵的時候遇到惠能大師。惠能大師只聽了前面一點點,全經都懂得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通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間法全都通了,妙就妙在這裡。為什麼?因為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從性識裡頭流出來的。只要你明心見性、轉識成智,世出世間法全通了。要記住,煩惱不斷你就通不了,你的障礙就是被煩惱堵塞了。菩薩在此地講「淨治」,淨字是關鍵,你要不淨,不能做到淨,你就一法都不通。今天時間到,我們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