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80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0五卷)  2007/8/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昨天我們講到內淨六根最後一首偈「意清淨光」。因為時間關係,這首偈沒講完,我們接著再學習。在大乘教裡面講整個宇宙,現在的話就是哲學,這是佛經的哲學,整個宇宙就是兩個部分,一個是色、一個是名。色是講物質,名是講精神,這兩個字就把整個宇宙全都包括了。物質,我們所謂是六根能接觸到的物質世界。整個宇宙,我們講的星系,講到最近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再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屬於物質,名是講的精神。精神,佛經裡面講,叫「有識世間」,這句話說得好。識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一般大乘經裡面也叫它做有情世界,有感情的。感情,實在講,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經裡面稱阿賴耶識,稱末那識、意識。阿賴耶識就是妄想,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就把整個佛經裡面講十法界有情眾生,精神世界、心理的現象全都包括在其中,這都是講的現象。

      物質跟精神的現象從哪裡來的?從心生的。這個心,名詞術語在佛經裡面就有幾十種之多。在《華嚴經》裡面通常講的,法性、自性、真性、本性、真心,都是說這個。名字再多,說的是一樁事情。佛教學,為什麼把一樁事情講這麼多的名詞?主要的用意叫你不執著,一執著、一分別就錯了。不分別、不執著,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只要是事實,講的是事實真相,用什麼名詞都可以,所以這個教學方式裡面含的意思很深。我們先把這首偈念一遍:

      【又放光名意清淨。令失心者得正念。修行三昧悉自在。是故得成此光明。】

      《般若心經》,很多同學都念得很熟,即使不常學佛的人,提起《心經》,一般人都知道。經文不長,只有二百六十個字,玄奘大師翻譯的。《心經》一開頭講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般若波羅蜜多是智慧,如果用意思上來翻,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因為它後面加了一個「波羅蜜多」,那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就用一個「名」代表,名裡面包括受想行識。五蘊皆空,也就是說名色不是真的,名色是幻相、是假相,不是永恆不變的。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對於宇宙之間精神的世界、物質世界的真相完全明白了,這就叫出世間;如果不明瞭,這叫世間。

      世間,特別是六道的世間,六道的世間確實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縱然學佛了,在佛經上知道事實的大概,你不能親證,也就是說,聽釋迦牟尼佛說的,我自己沒有見到,自己沒有見到就不得受用。什麼叫不得受用?你還是搞六道輪迴,這就不得受用。自己真正見到了,就得受用。為什麼?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不再搞這些了。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消耗能量太大!這個消耗是冤枉消耗掉的,對自己身心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佛把這種消耗能量用一個名詞來說,叫造業。造業後面就是果報,果報就是輪迴。

      我們細心去想想,細心去體會,這個事情重要不重要?實在說,這個事情太重要!搞清楚之後,我們從這一生之後永脫輪迴,不再幹這個傻事,不再造業了。現前所獲得的好處,身心清淨,智慧增長。功夫真正到家的時候,不生煩惱,只生智慧,像六祖惠能所謂的「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現在的心中常生煩惱,就是常生妄想分別執著,人家不生這個,生智慧。要給你說得細一點,不生妄想,生大圓鏡智;不生分別,生妙觀察智;不生執著,生成所作智、平等性智,這是四智菩提。哪裡像一般凡夫,決定不一樣。關鍵,就是你對於宇宙之間的真相,你了不了解?這在大乘教裡面講得很多,我們也非常認真的在學,可是學得怎麼樣?學得不夠,了解得不透徹,學的時間也不夠,好像是清醒過來了,可是境界一現前,立刻就迷惑。不要說一般人,我們就說講經的法師,天天在講,天天在學,面臨著大眾,貢高我慢的習氣就生起來。如果講得還不錯,名聞利養就現前,很容易就墮落了。

      我在李炳南老師的會下學習講經,他常常警惕我們學生,特別囑咐我:你將來講經講得不好,人家笑話你,那還無所謂。如果一旦講得好,你將來就走投無路。這個話不只說一遍,說很多遍,我的印象很深。以後讀了《壇經》,在《壇經》上明白了。講得不好,別人笑話你,對你障礙不大。講得好的時候,別人嫉妒你,總要把你趕走。如果自己還自以為是,有貢高的這個念頭,那就更錯了,那個果報要自己承受。這一點,我的警覺心比較高,一生不敢以法師自居。一生在講台上,我都是誠誠懇懇告訴大家,我是學生,我在講台上學講經,下面的聽眾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你們來監督我、來指導我、來批評我,我才能得受用,才能得利益,這是真的,不可以自以為是。

      我們展開經典,展開古人的註疏,這一比就曉得,確實不如人。不要說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近代的,像圓瑛法師、諦閑法師、印光法師、虛雲老和尚,即使在香港居住多年的倓虛老法師,我們跟他比,比不上,差很遠了,還有什麼驕傲的?傲慢心自然就化解了。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的學人,成功的人一生都守住謙卑。孔子一生待人接物謙卑,謙虛卑下,尊重別人。釋迦牟尼佛每天出去托缽,對乞丐、對極度貧窮的人,世尊尊敬,沒有絲毫看輕別人,沒有,這是佛做出好樣子給我們看。佛在經上教給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個道理要懂。什麼時候覺得你自己這個道行有一點成就、有一點受用了,那是什麼?不敢再輕慢別人,這你得受用了。如果還自以為是,這個人不如我,他比我差,你沒有得受用,你沒有入門。中國古人所說的「滿遭損,謙受益」,這兩句話是真理。自以為是,你就不能再進步,你就到此為止。如果總覺得不夠,總覺得自己不足,你前途無限。世出世法,能記住《易經》上這兩句話,沒有不成就的。違背這句話,他就決定不會成就,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六根裡面,其他的我們說得不多,為什麼?意根是主要的。心要是正,眼耳鼻舌身都正;心要是靈,眼耳鼻舌身都靈光了,心是主。前面我們講了,這個意要是起貪瞋痴,這意就不清淨。記住,佛在經前面告訴我們,後頭都還有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面有貪瞋痴,他就想貪瞋痴。想貪瞋痴,三途的境界就現前,就是餓鬼、畜生、地獄的世界現前,這些罪苦眾生出現了。為什麼出現?你想出來的。你不想就沒有了,想就有。如果你要想持戒修善,人天境界現前。人天境界是什麼?享福的眾生出現了。

      這兩個是對立的,善跟惡對立的。善心感得善果,惡念感得惡報。在什麼地方?就在現實的社會,你得要細心觀察。這一家人,家是社會最小的一個團體,這一家人和善,家裡雖然收入不多,比較清寒,這一家人快樂、和諧。如果這一家人心行都不善,一家人互相猜疑,父親懷疑兒子,兒子懷疑父親,先生懷疑太太,太太懷疑先生,這一家人再富有,即使是富貴家庭,沒有快樂。為什麼?能量消耗在貪瞋痴裡面去了,大幅的能量統統消耗掉了。心裡面常常有三毒,這個人多病。心裡面有戒善,持戒修善,他心平氣和,他能夠保全著能量。這是很明顯,而且很淺顯,只要我們稍稍注意,你就能知道,善惡禍福就擺在眼前,這麼清楚,這一點玄奧都沒有,很簡單的一個現實生活。

      小乘人修行證得人我空,法我空沒有證得,三大類的煩惱只斷一個,執著放下了,不再執著了,還有分別。但是這個功德也相當可觀,為什麼?六道沒有了。這你就明白,六道是怎麼來的?從執著來的。有執著就有六道,沒有執著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沒有了,他到哪裡去?他生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我們人道裡面是凡聖同居土,有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人間。天上,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凡聖同居土。色界四禪,第四禪天裡面有五不還天,那是聖人在裡面修行的地方,是凡聖同居土。所以小乘聖者證得三果,他在第四禪五不還天,在那個地方修成功了,也就是說把執著真的全放下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的執著念頭都沒有了,他就超越六道。

      今天我們再看,「意地立弘誓心,攬慈悲五陰,大士眾生發現」。你看到這幾句話所說的,這是菩薩。意就是心,你要真正發弘誓願。這個弘誓願意思很廣,通常在教學裡面都是舉「四弘誓願」做代表。因為四弘誓願確實包括大乘菩薩在因地所發之願,無論他發的願多麼多、多麼廣大,總不出這四條,阿彌陀佛因地四十八願也不出這四條。第一個就是發度眾生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尤其是迷惑顛倒、造業受報這些罪苦眾生,你看在眼裡,聽在耳裡,你能不幫助他嗎?這些罪苦眾生裡面,有許多跟自己有關係的人,現前的家親眷屬,過去生中的家親眷屬,還有宿世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等到你哪天修行三昧現前,你就看到了。三昧是禪定,禪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你能看到過去,你也能看到未來。你的禪定功夫愈深,你看的層面也就愈大愈深。

      如果到法身菩薩,這是講什麼?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時你就發現,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大乘教上佛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我們在這個經前面讀過,這個關係就太密切!怎麼能說一切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跟我沒有關係?這是迷惑顛倒,他沒覺悟。他覺悟之後,才知道這些與我們有切身的關係、密切的關係。所以在如來的境界,整個宇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眾生受苦,佛菩薩在受苦,眾生得樂,佛菩薩得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要度眾生,你雖然有這個心,有這個願心,你沒有能力不行,這個願是空願,不能落實。但是,這一願如果是從真心裡面發出來的,它會產生無比的能量,這個能量能幫助你在這一生成佛。為什麼?要度眾生必須成就自己的道德。道德是什麼?就是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你為什麼能斷?因為你弘願的能量太強。一般人發願為什麼斷不了?他沒有願,他的願是自私自利,他沒有幫助眾生的願,所以他沒有那麼大的能量來斷煩惱。

      諸位你去看《地藏經》,婆羅門女因為母親造作惡業墮地獄,她要發心救她的母親,這個願不大。看到母親造業墮地獄,她的願擴大,大到什麼?大到要度所有地獄的眾生,這個願大!她母親是個引子引導她,最後她能夠把願發得那麼大,跟四弘誓願第一願相應,眾生無邊誓願度。這麼大的一個力量在推動她,她才感得覺華定自在王佛來指點她。教她修的什麼法門?念佛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不教她別的法門,教念佛法門?這是對善根成熟、善根殊勝的人來傳授的,因為你本來是佛,你現在又發心作佛,那麼你很快就成佛了。這個道理,所有一切眾生全都適用,哪個眾生不是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不要緊,這是一念不覺,迷惑顛倒,回過頭來就行,叫回頭是岸。把迷轉成覺,你就成功了。

      可是你一定要記住,一切經裡面都說,佛菩薩所以稱之為佛菩薩,無一不是大慈悲心為本。所以古德常講,佛家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沒有慈悲心,你就是不懂得自愛。不懂得自愛的人,不愛別人,不會給別人方便。只有佛菩薩真懂得,大慈大悲,沒有任何條件。看到別人有困難,自然就伸手幫忙,像幫助自己的父母一樣,沒有吃的趕快送食物,沒有穿的趕快送衣服,有困難的立刻去幫助,這是佛菩薩。凡夫學佛,從發慈悲心開始,沒有慈悲心不能入佛門。所以在中國寺院的建築,你一進山門,頭一個看到的是誰?彌勒菩薩。而彌勒菩薩都塑造布袋和尚像,你第一個看到他,這就是入佛門頭一個要學習的,要學習什麼?笑臉迎人,要學習包容。

      布袋和尚肚皮很大,能包容,能笑臉迎人,慷慨的布施幫助人。所以古人題了兩句話,叫「生平等心,成喜悅相」,讚歎彌勒菩薩。我們要學他,他不分富貴貧賤,也不分種族,亦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對待。《弟子規》裡面講的「凡是人,皆須愛」。他雖然不同種族,他是人;他不同宗教信仰,他也是人。他有分別,我沒有分別,這是佛。幾時到你不分別,你沒有分別心,你這一生很可能證得無上的佛果。因為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十法界的因行,就是第一個條件;條件很多,無量因緣,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作佛最重要的是什麼?平等心。菩薩最重要的是六度心,辟支佛最重要的是因緣心,阿羅漢最重要的是四諦心。講到六道,天道裡頭最重要的是慈悲心,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天道的。

      所以人真修平等心,平等心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平等法?不起分別、不起執著就平等了,有分別執著就不平等。如何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把分別執著放下,你就平等了。平等你才能夠生歡喜相,為什麼?你沒有煩惱了。你看看,分別是煩惱,執著是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煩惱放下了,智慧生起來,平等性智現前了,妙觀察智現前了,他怎麼不歡喜?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才能幫助人。別人有煩惱,你也有煩惱,你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他有煩惱,你有智慧,你才真正幫他解決問題。

      所以修,要曉得從哪裡修起。這首偈是講到根本,『意清淨』,就是清淨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實在講,這就是我們講,破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斷了,清淨心現前,分別放下,平等心現前,無明(就是妄想)放下了,覺了,這擺在經題上。經題是什麼?是這部經的內容。這是淨土宗,最早傳到中國來的。慧遠大師在廬山建東林念佛堂,邀集同參道友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共修,所依靠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因為那時《阿彌陀經》、《觀經》淨土的經論都沒有傳到中國來,《無量壽經》是最早來的。以後到鳩摩羅什大師這個時代,也不太遠,大概只差個二、三十年,淨土三經都到中國,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彌陀經》到玄奘大師做第二次翻譯,唐朝時候。所以我們從經題上能看到經典的內容,它的境界是「大乘無量壽莊嚴」,它修行的方法是「清淨平等覺」,這要知道。

      所以淨宗,佛經上常講「心淨則佛土淨」,這才是往生淨土真正的條件。心不清淨,佛號念得再多,只是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結個緣,這一生不能往生。那你要問,你到什麼時候才能往生?答案是肯定的,什麼時候你心清淨了,你就往生了,因果相應。心不清淨,你做的好事再多,在佛門做再多的功德,做再多的好事,就像梁武帝一樣。梁武帝為佛教的貢獻,他一生當中建了四百八十個寺廟,大大小小的寺廟建四百八十個,幫助人出家總有幾十萬人,歷代帝王當中他修的福最大。有沒有往生?沒有,他修的是福報。所以,達摩祖師那個時候剛好到中國來就碰到他。他在佛門做這麼多好事,貢高我慢的心對達摩祖師誇耀他的功德:你看我做這麼多好事。向達摩祖師請教:我的功德有多大?達摩祖師是個老實人,說老實話,告訴他:並無功德。這一句話惹惱了梁武帝,梁武帝聽了非常不高興,所以就請他走,不護持他了。真的是沒有功德,他修的是什麼?福德。如果他要問,我的福報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讚歎他,你福報很大很大,你修的是福報,不是功德。

      《六祖壇經》裡面講「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了生死、出三界的大事,福沒有用處,要功德。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持戒有功,就得定。現在有很多人持戒,是,持戒很嚴,但是怎麼樣?也是貢高我慢,對於沒有持戒的、不持戒的或是持戒不嚴的,生輕慢心,瞧不起,自己認為很了不起。他沒有功德,他跟梁武帝一樣,他修的是福。如果真正是持戒人,那就像《壇經》上所說的,「不見世間過」,那是持戒生了功德,不見別人過。像六祖一生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能大師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示範,這是成就功德。你常常見別人過,常常瞧不起別人,你心怎麼會定得下來?我們常講「心平氣和」,你的心不平,你的氣不和,所以你不能成就三昧,道理在此地。修定有功,智慧就現前了。智慧現前,開悟了。宇宙之間諸法實相,你全明白了,這叫德,你得智慧。持戒得定,修定得開慧,這叫功德。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而且要認真去學習。懂了不學習,沒用,那變成什麼?變成佛學,不是學佛,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情。

      所以,根本煩惱裡面貪瞋痴後面就是慢,傲慢,這個煩惱也了不起,太大!有一點點傲慢心,自以為是,別人不如我,有這一點念頭,就完了,一生不能成就。所以儒家,你看《禮記》,《禮記》一翻開第一篇「曲禮」,就說「傲不可長」。這個傲慢是什麼?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學來的。末那識裡面四大煩惱常相隨,裡面就有「我慢」,這要知道。只要有「我」,就會有傲慢。我,總比別人強一點。以前李老師講經,常常給我們說,你們有沒有看到要飯的、叫化子?現在少有了,抗戰那個時候還很多。那是貧賤到極處,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淪落到乞丐。可是乞丐有沒有傲慢?有。你看看他躺在地上,富貴人家坐車從他面前走過,他還哼一聲: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你看,他傲慢心就起來了,這是俱生煩惱,所以他這個貧賤受果報有道理。真正是一個富貴人、享福的人,謙虛,懂得尊重人,不敢輕慢人。讀書人不輕慢人,修道的人不輕慢人,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的。

      所以在今年元旦,我寫了幾個字,給同學們互相勉勵。第一句就是「學謙卑」。自己要學謙卑,這是根本,修行的根本。只有自己能夠真正做到謙卑,然後你才能夠尊重別人、敬愛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幫助別人,落實在《弟子規》。用《弟子規》、用《感應篇》、用《十善業》把這幾句話做到,這是我們修行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沒有不成就的。沒有這個基礎,你只是學學佛學,學一點佛學常識,在六道裡輪迴,你是隨業流轉,你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換句話說,六道裡頭去幫助你向上提升,都做不到,都非常困難,往生沒有分,這不能不知道。過去大德很多都講,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寒山、拾得看到念佛堂裡面很多人念佛,他在門外在諷刺、在笑話,說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當然,這不是講每個念佛人,裡面真有,口念彌陀,心裡面胡思亂想。這是什麼?這連福德都得不到;不要說功德,福德都得不到。

      所以,發大心之後,這個大心產生大的能量,推動你真的去斷煩惱,斷煩惱是成就德行。我們現在用什麼東西?就用四個根本。你要真正有這個弘願,憐憫眾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你肯定百分之百做到。你要度眾生,先度自己。你這四個東西做到,你根有了,然後再向上提升。下面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怎麼學法?學一樣。一樣怎麼?一樣可以得三昧,三昧能通一切。這就是佛菩薩常說的,一部經通,所有經都通。就怕你不通。什麼樣的標準才是通?見性就通了。一部經能見性,哪一部經?部部經都能見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你只需要學一部。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門,是為一切不同根性眾生開的,不是我一個人開的。你只要在這個法門裡面選擇一門,你喜歡的,好學,容易學。不論是顯教密教、大部小部,都沒有關係。

      民國初年周止菴居士,佛門大德,他一生專攻《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他在這部經上下了四十年的功夫,給心經寫了一個註解,叫《心經詮注》,可以說自古以來《心經》註解,他這個註是權威。他一生專攻,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做到了。今天研究《心經》,你就不能不參考他這部東西。另外還有個人,江味農居士,也是一生,大概也是四十年,專攻《金剛經》,寫出一部《金剛經講義》。這是兩個菩薩來給我們做榜樣的,一經通了,一切都通,全貫通。不但佛法通了,世間法也通了。不但佛教通了,所有宗教經論你全通了。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你明心見性。通了之後,你有智慧,智慧用在教學,用在生活,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叫善巧方便,沒有障礙。

      有了障礙就不通,不通是你沒放下。所以扎根,就是斷煩惱,比什麼重要。煩惱不斷,我們現在是深深體會到,沒有這四個根,至少是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三個根要沒有,學任何東西都不能成就,只是學一點皮毛常識,幫助你改善生活的、幫助你改善命運的做不到。如果你把這三個根紮下去,不但你的生活改善,你的命運改善,比了凡先生的成就決定殊勝,他不如你。這三個根需要多少時間?如果我們認真學習,不需要一年,最長一年,一年你就成功了,你把聖賢的根紮穩了。所以,不認真努力從這裡下功夫,怎麼會成就?

      所以要記住,你是佛。這個話不是我說的,一切諸佛如來金口所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你是佛,你要承認你自己是佛。但是現在迷了自性,怎樣回歸自性?佛教我們的方法就是回歸自性。你能把三個根本做到了,你有回歸自性的本錢,你具足回歸自性的條件,你這一生才能成就。只要紮這三個根,往後你學道、學儒、學佛,你會跟一般人迥然不同。不同在哪裡?你學習裡面有無窮的樂趣。你學儒,確實就有孔顏之樂,不亦悅乎。你學佛,就像佛菩薩一樣,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所以你的面貌、體質,你的環境,統統都改變了。今天你改變不了,是你沒有根,你不會學。你要是真正會學的,不需要,身體有什麼毛病,自己可以調整,這個道理、例子,連我們最近看到這個夏威夷的土著他都懂得,他不需要用醫藥,不需要用醫療,意念來轉變。這是古聖先賢佛菩薩用的方法,因為他懂得「一切法從心想生」,從心想調整才是最自然的,一絲毫副作用都沒有。用一般的醫療,副作用都很大,這諸位都知道的事情。所以,最自然的方法是用意念,就是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個重要。

      有德行,有智慧,「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要開智慧,你就能幫助眾生。當然,首先得利益的是自己,幫助自己,成就自己,再教化眾生。不但你幫助現前的眾生,你還能幫助一般人肉眼見不到的九法界眾生,所以不能不努力,不能不真幹。不真幹,這一生對不起自己,這一生到世間來,白來了,光陰空過了;對不起父母,父母有養育之恩,我們怎麼樣報答?我們修行成就了,諺語說的一句話很有味道,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這話不是假的,這才能真正叫報恩,報佛恩,報老師的恩。成就是報恩,沒有成就,那個報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一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滿了。

      所以這是「大士眾生發現」,這個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連佛也是的,佛也是眾緣和合,所以稱眾生就平等。我們稱佛,稱人、畜生、餓鬼好像就不平等了。你看這裡用的字樣,全是眾生,「罪苦眾生」,三惡道的;「受樂眾生」,人天兩道的;「真聖眾生」,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士眾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記住,慈悲,大慈大悲,真的是時時刻刻憐憫一切眾生。看到眾生不幫助的,沒有慈悲心。幫助眾生也要有智慧。古人說了兩句話,不是矛盾,是有很深的道理在,「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又說什麼?「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是警告我們,慈悲方便要是依智慧就沒有副作用,如果慈悲方便是感情的,就會有這個結果。感情是什麼?人情的,我所喜歡的,這個不行,這個東西不能講人情,講人情一定墮落在這兩句裡面。

      特別是佛門弘護的大德們,弘法的、護法的,弘護是一體。佛法能不能建立在世間,不是靠弘法,靠護法。為什麼?弘法人才是護法培養出來的,我們對護法的不能不尊重。在這個道場裡,每個義工都是護法,這個道理要懂得。弘護一體,像現在的鐘錶一樣。弘法的人是什麼?是外面的指針,幾點幾分,指針。護法的人,是鐘錶裡面的零件,少一個螺絲它就不準了,少一個齒輪它就不動了。道場講經的人只有幾個人,可是護持有多少?你就知道護持的功德有多大。我講經常常說比喻,說得很多,但是真聽懂的人不多。佛教道場是個學校,學校裡有校長、有管總務、管訓導、管教務,底下還有許多工作人員,全都是護法。老師是他們培養出來的,老師教學相長,學生也是他們培養出來的,功德無量。他功德是什麼?他真的心在道上,他是功德,無量功德。如果他只修福,像梁武帝一樣,那是修大福報,來生的福報無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輪迴。

      所以佛門在早年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早期,寺院道場護持的人都是佛菩薩。不是佛菩薩,這個護法的根紮不起來,都是菩薩再來護持道場,他們真內行,真懂得。到末法時期,眾生福薄,就不能感應佛菩薩再來,所以佛教衰了,原因在此地。我們有緣,生在這個時代,遇到這麼多護法的菩薩,縱然他們做得不如法,我們要了解,他做得很如法,不是不如法。為什麼說很如法?你要了解時代背景,那你就曉得,他很如法,他做得很正常。為什麼?他沒有學過聖賢的教誨,他所受的教育都是社會的這些習氣,都是煩惱習氣,他是帶著煩惱習氣來護持佛法,正常的。他不是聖賢人,拿聖賢標準來衡量他們,那就是錯誤。所以,要拿世俗標準來看他,他正常的。我們在一起怎麼樣?好好學,認真的學。你怎樣幫助他?自己帶頭,把《弟子規》學好,把《感應篇》學好,把《十善業道》學好,自己帶頭,以身作則,我相信二、三年,你會把所有的人都變成真菩薩,那個功德就大!

      所以記住,中國老祖宗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工作遇到障礙了,別人沒有過,自己有過,你就不會責備別人。我做得不夠好,我不是一個好樣子,我如果真的做得好,是個好樣子,人人都好,別人不好就是我的不好,別人哪有過失?你能這樣領導人,下頭沒有一個人不服你,從內心裡服你。自己沒有好,去責備別人,別人不服。所以這句話講了五千年,「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六祖壇經》裡面說得也很清楚,世間人沒有過失,過失是我自己。你看世出世間聖賢人,怎麼成就的?永遠是虛懷若谷,永遠是慈悲包容別人,真正愛護別人,人家會感動。

      過去韓館長照顧我們三十年,大家都知道,她脾氣不好,很多事情做得是不如法,可是她有一個長處,別人做不到,她真正愛護別人。罵你是罵你,天天罵你,但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她統統照顧到,她會想到。她喜歡逛街,喜歡買東西,不是為自己,都是想到這個東西哪個人他需要,那樣東西那個人需要,她買了回來就送給大家。所以沒有一個人不服,沒有一個人不從內心裡頭尊敬她,這她成功的道理。疏忽在哪裡?疏忽在做了一個道場的領導,聽經的時間少了。她的基礎是在早年十年,最初早年聽我講經的十年,得利益。為什麼?那時候沒有道場,她很專心,每堂課聽經她都記筆記,拿來給我看。可是主持道場之後,就沒有辦法了,分心了,毛病習氣都出來了。可是我們的願望,她真的是給我們達到了。我們的願望就是每天不離開講台,不離開聽眾,這是她幫我的忙,她做到了。我們相處沒有衝突。她沒有捨棄名聞利養,那全是妳的,我不要,我只要講台上天天練習講經,為什麼?這個事情千錘百鍊。

      另外幫助我最大的一個忙,我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不是我不想管,她統統管了,不讓我管,這個好!讓我專心一門。她要是建道場,叫我去做住持來管事,我也完了。所以我感恩,什麼都是她包了,我一切不能過問,這對我的好處就太多,真正知道這三十年的成就得這個利是最大。道場收入、供養她都拿去了,我不能問。我一問,怎麼?你要查帳?我就不敢再說了,永遠不可以過問。所以一般人看到,這是有問題。但是我們自己得的受用太大,永遠感恩!以後再讀釋迦牟尼佛傳記,想到他老人家給我們的示現,捨得乾乾淨淨,你心才定,才得清淨心。不能不捨,不能不放下。

      後面這一條,「意地運平等心,攬常住五陰,尊極眾生發現」。這個尊極就是佛,稱佛,達到極處。你看,不叫無上正等正覺,不說究竟圓滿佛果,它說尊極眾生,生佛平等。成佛,就是平等心,意地運平等心,運是運作。用現在的話說,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不但對人,對九法界眾生,對諸佛如來,都是用平等心,這時你意清淨到極處,達到究竟圓滿,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就在此地。所以修什麼?千言萬語,就是修心。大乘教裡面常講法,法是什麼?法就是心,心就是法。什麼心?眾生心。「眾生心」,平常我們不懂意思,現在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就知道了,眾生心是什麼?罪苦眾生,受樂眾生,一直到尊極眾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心現識變,都是一心所現的。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二心就是意,就會產生變化,一是真的。

      諺語裡面所講「三心二意」,這都是佛門的話。三心是什麼?阿賴耶、末那、意識,這叫三心。二意?是講的意識、意根,意根就是末那。我們用一般話說,大家更容易明瞭,二意就是分別、執著,三心是加上妄想。《華嚴經》上,這個大家一說就明白了。有三心二意才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三心二意變現出來的,這講十法界。佛教導我們轉識成智,這個三心二意是識,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法相唯識宗的功夫,就是把它轉變。轉,先從因上轉。阿賴耶跟前五識是果上轉,那你無從下手的。因上就是二意,我們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分別執著,你要從這裡下功夫。妄想太深了,你的功力做不到,但是這兩個轉了,前五識跟阿賴耶識自然就跟著轉了,叫果上轉。功夫就用在這上面,我們怎麼樣在日常生活當中盡可能的學習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就是轉意識為妙觀察智;不執著,轉末那為平等性智,就是《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你就得到了。只要清淨平等,覺自然就現前。覺是阿賴耶,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那是覺。所以這個要練,練沒有別的,就在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學習不執著、不分別。

      最近有一個同學送幾片《弘一大師傳》,我看了一半,後頭沒有看完。這應當把弘一大師吃飯的,要演出來。他在沒有出家之前,他是花花公子,這有名的,非常固執,出家之後整個改變。我在新加坡住了幾年,我們的淨宗學院距離薝葡院很近,廣洽法師的道場,我們走幾步路拐個彎就到了。那個地方就是從前他招待弘一法師的地方,弘一法師到新加坡就住在那裡,他跟廣洽關係非常好。廣洽法師告訴我,弘一法師給人的印象平易近人,很容易接待,你給他什麼,他都好吃,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廣洽法師有的時候看做的東西都不好意思了,這個太鹹了、太淡了,他怎麼說?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他都歡喜,從來沒有挑剔過的。這跟他在以前沒有出家、沒有學佛之前是完全不一樣。以前他的生活,衣著、飲食非常挑剔的,這是個富貴人家出生的。應當把它演出來,給我們現在人看看,他是怎麼改變的,怎麼樣成就的,可以給我們現在的修學人做一個很好的典範。我們知道他身體不好,這大概是與他年輕時生活有關係。年輕時,他太任意了。學佛之後,他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真不容易。他轉過來,真正發心轉過來,依靠的是什麼?是戒律。他閉關,專門研究戒律。所以在近代出家人當中,真正懂戒律的是他。

      就像明末清初蕅益大師,蕅益大師這一生的成就也是得力於戒律,他對戒律精通,所以當時有人稱他律師,以後他變成淨土宗的祖師。淨土宗十三個祖師,他是第九代的,第九代的祖師,蓮池大師是第八代。這都是我們頂好的模範,從戒律扎根。我們讀他的書,這才明瞭,他告訴我們,中國的戒律到南宋時候就失傳,南宋以後中國就沒有真正的比丘了。但是受戒,他還是主張要受,弘一大師也是這樣主張。受了戒之後,一定要知道,沒有得戒,只是受個名而已,有名無實。為什麼要受?你研究戒律避免別人造口業。因為戒律,佛說過了,出家人的戒律,不是出家人不許可看、不准看。所以你在形式上出家受戒,你研究戒律,這名正言順。這一點的意思,過去章嘉大師教給我,真正得戒律,是你學一條,真正做到了,這一條戒你真的受;如果在形式上受的戒,你自己沒有做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

      所以戒律要嚴格,為什麼?幫助你消業障,這是真的。這一個人一生當中造的業多,還有過去生中,還有宿世,生生世世,業障累積得太重,得罪的人物太多。不說別的,沒有學佛的時候殺生吃肉,這就不得了,你跟多少眾生結了冤仇。所以真正用功的人,冤親債主都找上門了,為什麼?他怕你走了,你脫離六道,他以後找不到你了。只要你用功不得力,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沒有關係,慢慢等著你。等著什麼?報復你。所以說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他的機緣沒到,都在守著,等著報復,你說這事情多麻煩。所以真正持戒念佛,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

      可是真正修行人,決不會忘記累世現前的冤親債主,天天給他迴向,天天給他道歉;總之是那個時候無知,無論是有意無意傷害,都要請他們原諒來化解。我們自己成佛之後,往生西方世界成就之後,倒駕慈航,當然這是首先要度的眾生,跟你有緣。善緣是緣,惡緣也是緣,不論善惡,只要是有緣,佛度有緣人,這就是平等心,怨親平等。我們這一世接觸的人、交際往來的人不多,如果累劫算起來,那個數量就太大!尤其是在過去,大家庭制度,親戚朋友多。在過去大家庭,五代同堂的就不少。從自己,自己有兒子、有孫子,上面有父親,還有祖父,五代同堂。大概八、九十歲的時候五代同堂就很平常了,七十多歲是四代同堂,你說那個家多大。少,六、七十人,多,有一、二百人,大家族。所以會齊家就懂得治國,齊家的道理跟治國的道理是一不是二,家庭是個社會。

      所以平等慈悲比什麼都重要。真正平等慈悲,像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自然就圓滿做到,不學也做到。如果我們沒有做到,那你就曉得,我們的平等慈悲是有名無實。為什麼?連弟子規都沒做到。真正平等慈悲心發出來的時候,弟子規不學就圓滿做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能做到的時候,就曉得自己的煩惱、業障、習氣太重,那就要從最基礎的地方下手。那你就要曉得,《弟子規》是消業障的,《感應篇》、《十善業道》是消業障的。為什麼?你從這個基礎上建立慈悲心,大慈悲心。從慈悲心裡面,你能夠出現的是平等心,逐漸向上提升。

      學教沒有別的,學教的人成功,一生永遠感激護法。護法對你什麼恩?給你倒一杯茶來供養你,你一生都不能忘記,你才能成佛作祖。忘恩負義,沒有一個是成就的。才學一點點就自己很以為了不起了,端起大法師的架子來了,這是失敗的。所以這一方面,要好好學學弘一法師,他是我們近代的一個好榜樣。他學佛之後,謙卑,真的做到了,真正是萬緣放下,一心向佛。這些,這個導演、演員,我要是有緣跟他們見面,我會提醒他們,有幾個重要的環節好像疏忽了。這些電影、電視劇都是佛門最好的教學。我們看這個,是把它當作一堂課來學習,不是用娛樂的態度來看它,是教學。我們現在人學習,所忽略掉的、疏忽的,讀他的書,看他所示現的榜樣,能給我們啟發,能夠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這個利益就大!

      《宗鏡錄》裡面,後面還有幾句話說,「學人若能置前四陰,但觀識陰,則生死之苦芽永絕,煩惱之重病不生」。這幾句話說得好,我們都希望有這樣的果報,那你就要重視什麼?重視起心動念。後面又說,「如此悟入,名住真阿蘭若」。阿蘭若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清淨的道場,在過去多半是小茅蓬,真正清淨,正修行處。「不取諸境,名為識滅」。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境界,只要你不執著,心就得清淨了。你還有分別、有執著,你就得不到清淨。真正做到對外面境界,六根對外頭六境,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這不容易做,那是法身菩薩,我們現在要學的是不分別、不執著,就在這裡下功夫。如果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分別執著年年輕,那就有進步。一年比一年輕,你會自己感覺到,你的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心愈來愈清淨,身體愈來愈好,容貌也愈來愈光彩,它確實是境隨心轉,看相的說相隨心轉,身體隨心轉。這就是意念改變了我們的命運,真有效果,不需要花錢,絕對沒有副作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