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74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四八卷)  2007/5/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4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無方大用第七段,「俯同世間三昧門」,最後的四首偈,我們從十四首到第十六首,這三首十二句前面我們念過了。經文上講的都是四諦,所以對四諦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在《華嚴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隨拈一法都圓融具足一切法,這是事實真相,也就如同《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大經上告訴我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由此可以體會到,整個宇宙是一體,這個認知非常重要,為什麼?有這種認知你才真正能看破,才真正能徹底放下,回歸自性。然後如同諸佛如來,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感應道交,性德流露,顯示出大自在、大圓滿。

      我們《華嚴》學到此地,這個認知是愈來愈明顯,這是好事,重要的是我們要加強行動,也就是認真的修行。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多,太多了,總而言之,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類。徹底放下,那就本來是佛,這個佛是究竟圓滿佛,不是分證即佛;放不下,放下的不夠,這才是分證即佛;沒有放下,接近這個邊緣,這是相似即佛,十法界的四聖法界。給諸位說,這三大類的煩惱,四聖位,聲聞、緣覺、菩薩、佛,就是四聖法界,只放下了執著,妄想、分別沒放下。四聖法界裡面修什麼?主要是修放下分別,分別真正放下了,在四聖就是上二界,菩薩、佛。到佛法界,四聖法界到頂點,這個佛是相似即佛,不是真佛,為什麼?他起心動念沒放下,雖沒有放下,起心動念非常的微細。這個微細念頭斷掉之後,十法界就沒有了,他就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分證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

      四諦,由此可知,四諦通一切法,不只是講世間、出世間我們概念上這個侷限,不是,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不容攝。昨天我們學了藏教的生滅四諦,把苦跟集講過,這是世間因果,後面兩條,道諦跟滅諦,苦集滅道後面兩個是出世法。出世法裡面也是先說果後說因,因為果大家容易懂,一講都警覺到了,為什麼?你已經嘗到,然後再給你說這是什麼因。一切諸佛菩薩說法教學的方便如是,「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就世間苦裡面,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三苦、八苦,這是每個人都很明顯感觸到的,身苦,身受的。佛給我們說,還有三種心苦,心苦就是貪瞋痴,我們一般講的煩惱。煩惱是因,但是煩惱你現前也感受到,從你現前的感受,那也是果報。如果現前造作那就是屬於因,因能招苦果,貪瞋痴能招集三苦、八苦。這是現在,還有三種後世苦,這三種後世苦是地獄、餓鬼、畜生。總而言之,這些統統是三界六道裡面生死之苦。

      儒家做學問,講博學、慎思、明辨,當然還有個審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四個層次,在我們這個地方就用一個字「諦」。諦是真實的明白了,儒家講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明白了,明白這是真苦,不是假苦,所以叫苦諦。諦這個字我們用儒家這個講法大家好懂,什麼叫諦?諦是真實,什麼叫真實?確實通過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一點都不假,真苦,所以叫苦諦。集,集是聚集、招集,你所聚集的這些因跟緣與業相應,業是什麼?業是造作,換句話說,你起心動念跟言語造作相應,這就叫造業。要是微細的來說,心裡起心動念叫意業,起心動念你就在造業,沒有通過語言、身體,只是念頭,意業;跟口聯合起來就是語業,跟身體聯合起來就叫身業。

      你看看,語業跟身業那個總的指揮是意業,所以意業最重。《地藏經》上說的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佛為什麼把話說得這麼重?為什麼說是罪是業?我們特別敏感就是那個罪,為什麼?佛講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為什麼說罪?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你說這是不是罪?只要你離不了六道輪迴,就肯定你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你在三善道的時間短,這個要知道。那你說,為什麼會在三善道的時間短,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你自己好好反省,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幾個念是善的?幾個念是惡念?你就曉得了。惡念多、善念少,這不但是六道,簡直叫三途。幾個人起心動念善念多惡念少?那不錯了,可是怎麼樣?還是出不了三界。善念生三善道,惡念生三惡道,出不了六道,怎麼不是罪?善念都是罪,這個可怕了。

      要怎樣才不是罪?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沒有罪,關鍵在此地。只要你還有執著,執著我們一般人講成見,自以為是,你只要有這個念頭就是屬於執著。執著叫見思煩惱,執著身是我,執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我所有的,有我、有我所,這是六道輪迴的因,這個東西不能放下,六道就不能脫離。六道不是真的,《證道歌》上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六道從哪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是一個錯誤抽象的意念,這個抽象的意念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十法界、六道、三途決定沒有,夢中之事,可是你作夢時真有,你夢醒了,沒有。

      現在六道眾生在做大夢,迷的時候叫作夢,悟的時候醒過來了。他不悟,為什麼不悟?放不下,他不肯捨棄。放下就覺悟,沒放下。經念的不少,聽的不少,也說得天花亂墜,可是依然出不了六道,什麼原因?那叫解悟,有解無行。解悟不管用,解悟就是我們現在新名詞叫佛學,佛學是解悟,佛要證悟,證悟是什麼?證悟是學佛。所以學佛跟佛學是兩回事,也就是說解悟跟證悟是兩回事。解悟,人很聰明,說得天花亂墜,無濟於事,從前李老師常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這句話什麼意思?他沒有辦法改變他的業報,就是說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他無法脫離,這就叫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

      如何能擺脫?佛教給我們的理論、方法你要明瞭。佛教我們放下,你看看放下見惑,見惑是執著裡面的一分,你把這個東西放下你就證須陀洹果。須陀洹雖然沒有出六道,你要知道他是世間的聖人,為什麼?他決定不墮三惡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能把八十一品思惑斷盡,六道就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他到哪裡去?他到四聖法界去了,提升了,所以你不能瞧不起須陀洹。須陀洹修什麼?我們在《金剛經》上得到消息,他所修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把這個執著相放下了。放下的不多,放下的很少,只是把見思煩惱裡面的見煩惱放下,身見放下了,再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他認定什麼是我?比沒有覺悟的人高明,沒有覺悟的人也有這個能力,不把身認做我。他認為什麼是我?靈魂是我,身有生滅,靈魂不滅,這個現在連外國人都相信。

      學佛的人不是這個認知,靈魂還不是我,可是也不能說不是我,可以這麼說法,靈魂是迷惑顛倒的我,這樣說就不錯了。真正的我?真正的我是清醒的我,不是迷惑顛倒,那叫什麼?法性。所以佛法裡面不叫靈魂,叫神識,神識是什麼?帶了迷的法性,法性是真我。法性什麼樣子?《壇經》上六祖惠能大師講的就是法性的樣子,他講了五句,二十個字,法性是什麼樣子?「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二十個字把法性的樣子說出來了,那是真的自己。大乘教裡面,初信位的菩薩他斷煩惱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一樣,也就是說見惑斷了,四相破了。四相不是徹底破了,也不過破了幾分而已,破了幾分,決定不再執著,無我、無我所,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今天有這麼一個形相,這形相是個工具,從相宗講,我們的性識借這個工具起作用,起什麼作用?教化眾生的作用。我們自己是凡夫,也是修鍊自己、提升自己,對自己來講是提升自己,對外面來講,他受用,給眾生做榜樣、給眾生做示範,這是經上講的示現;示現給人看,示現給人看是度化眾生,這就不一樣了。所以這是一念覺,一念迷你活在這個世間很苦,迷是迷惑,迷惑必定造業,造業必定受報,就幹這個。受的報是苦,再造業就是集諦;那你覺了,覺了就是道。覺了的時候你造的業叫淨業,苦沒有了。一覺,苦就沒有了;不覺,苦不能避免。所以現在如果我們感覺得無論是身、無論是心,還有苦受,自己要很清楚,沒有覺,還在迷。只可以說比一般人迷得輕,對自己來講,比過去迷得輕,為什麼?現在受的雖然是有苦受,不像以前那麼嚴重,愈是嚴重的執著就愈苦,執著淡一分你所受的苦就輕一分,這是道理。

      所以情執愈重愈可憐,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放下,再放下,再放下,永遠在那裡放。上中下三根之人,上根放得快一點,也是天天在放,中根放得慢一點,下根就更慢了。只要能放下,給諸位說,都是真佛弟子,那不是假的。唯有上上根人,所謂叫一聞千悟,他明白了,一下就徹底放下,這叫圓頓根性,這種人很少。在古印度,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這個示現,他是一下放下的;在中國,像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圓頓,一下放下。其他的我們沒有看到,上上根人只看到這兩個,其他是上根。有人三、四年放下,徹底放下,有人十幾年徹底放下,有人二、三十年徹底放下,徹底放下就是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這個意思,這個我們在史書裡面看到的。在教下有沒有?有,教下叫大開圓解,在淨土宗裡面講理一心不亂,都是這個境界。這就說明,修行方法不一樣,經典裡面名詞術語不一樣,同一個境界,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集,既然是招集,這就是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你就決定感召未來的生死之苦,未來生死之苦就是輪迴,所以叫做集,集就是這個意思。聚集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煩惱,現在我們認識、我們明白了,也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通過了,不錯。這個招來祖師大德常說的來生的不如意,招來三界、六道生死的苦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稱為集諦。出世間的,出世這是講出離六道輪迴,界限畫在這裡,還不是十法界。我們講界內、界外,諸位要曉得,界內是六道,界外是四聖法界,小乘講的,就是生滅四諦。

      滅,我們一般人很不喜歡看到這個字,其實滅是什麼意思?滅煩惱。滅煩惱是滅因;滅生死、滅輪迴,這是滅果。滅在梵語裡面稱為涅槃,印度人非常喜歡這個名詞,佛教到中國來,涅槃就翻作滅,經典上用的非常多。可是在世俗裡頭是用另外一個翻譯的名詞,叫圓寂,圓是圓滿,寂就是寂滅。我們看圓寂比滅好像感到舒服很多,圓滿的寂滅。煩惱滅盡了,在生滅四諦裡面,滅的是什麼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都還在,只滅見思。見思是什麼?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執著,這大家就好懂了。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我們把它歸納,世出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不再執著,一絲毫執著都沒有,你就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了,貪、瞋、痴、慢、疑、惡見全沒有了,惡見是什麼?惡見就是見惑。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疑,這個疑特別是對於聖教的懷疑,佛所講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果報你有疑惑。常聽人家說,這東西是真的嗎?真有嗎?釋迦牟尼佛是怎麼證明的?一切放下,靠得住嗎?只要有這些疑惑存在,這是極大的障礙。

      大乘經上佛講的,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疑,為什麼?菩薩貪瞋痴斷了,慢也斷了,疑好難斷。所以西方淨土對菩薩來講,不是對凡人說的,對菩薩講的,難信之法。你看菩薩修行,修無量劫、修三大阿僧衹劫,這才能證果,一聽說怎麼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夠證果,而且還比他更殊勝,他聽了搖頭,這個不可靠,這話不是真的。有這個疑慮,這個法門他生生世世都遇不到,為什麼?沒有緣,這個障礙把緣障斷了。我們今天一聽到這個法門就接受,是不是比菩薩高?好像是高,實在講不見得。為什麼?你一接受,相信,他聽了懷疑,這你比他高,為什麼說不見得?你雖然信,你還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所以你那個信不是真的。你信了,你這一生能不能生極樂世界?也是個大問題。你要問:怎麼辦?辦法只有一個,聽經學教。為什麼?我們對它有疑問,認識不清楚,也就是說我們還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是我們認識不清,真認識清楚,哪有不放下的道理?而且告訴你,很容易放下,這就是早年章嘉大師跟我講的,佛法知難行易。知為什麼難?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就曉得眾生要真正了解難。現在的眾生更難度,為什麼?他意見太多,妄想太多。古時候的人,世尊在世還好度,為什麼?眾生老實,只要對老師有信心,老師講的就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像小朋友對老師一樣。你看看幼兒園的學生、小學生對老師沒有一絲毫懷疑,中學,有懷疑了,大學,懷疑更多,為什麼?小學生心地純,長大接觸許多的層面,被染污了。尤其是現代這個世界,現代這個世界說老實話,小學生就不單純,為什麼?他天天玩電腦,在電腦裡面學了很多不好的東西。先入為主,所以他有他的標準,你講的東西跟他所學的不一樣,他就懷疑。所以是愈來愈不好度,愈來愈麻煩。

      其實佛菩薩、古大德已經把修學最重要的綱領教給我們,怎麼學法?中國老祖宗教的,「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當然也是貴以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開智慧,他得三昧,開智慧,這是善學。佛法裡面也是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尤其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哪有不開悟的道理!這才叫真老實。你一心聽法,一心是沒有二念,不要執著言語、不要執著名相,給你講四諦、給你講十二因緣、給你講六度,這都是名相,你從名相裡面了解它的義理,不要執著名相。不但不執著名相,還不要去想它,離心緣相。聽明白很好,聽不明白不要去研究,不要去想它這是什麼道理,你一想就錯了,為什麼?落到意識裡頭去了。不想,不想那怎麼辦?多聽。所以佛講了四十九年,一年沒聽懂,再第二年,二年沒聽懂,聽三年,真的有人到四十九年才開悟。二三年、四五年開悟的,上根;十年、二十年開悟的,中根;四十年、五十年開悟的,下根。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佛的慈悲。

      所以佛善說,我們要會聽,絕不加自己絲毫意思在裡面。人首先要學謙虛,要把心裡面的東西掏得乾乾淨淨的,心裡面什麼都沒有。學講經怎麼學法?佛怎麼講我們就怎麼講,完全是佛所說的,沒有一點是自己的意思。諸位要曉得,中國自古以來,佛門裡面的祖師大德就是這樣培養出來,這叫講小座。講小座的規矩,只能講老師的,漏掉沒有關係,不可以加。它這裡頭意思很深,最重要的意思是訓練自己的三昧。什麼叫三昧?訓練自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第一個出來講經的是誰?阿難尊者,集結經藏,佛怎麼說他就怎麼說,絕對不加一個字,絕對沒有自己的意思,說漏了沒有關係,決定不能增加。記錄下來成為經典,從此之後代代相傳,全用的是這個方法,正法!你自己加一點意思,法的味道就變了,不正了。到什麼時候可以隨自己意思講?什麼時候?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我們換句話說,你真的見思煩惱斷了,我們講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沒有了,佛說你可以用你自己意思,為什麼?阿羅漢了!阿羅漢是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是正覺,正的標準就是他執著放下了;菩薩叫正等正覺,菩薩不但執著放下,分別也放下了,放下分別就是正等正覺;再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說,你證得阿羅漢你才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你自己的意思都是邪知邪見,這是佛說的,不是我說的。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你要講經說法講得沒有過失、沒有錯誤,你不放下怎麼行?放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須陀洹果;你再能把貪瞋痴慢疑統統放下,你才能稱阿羅漢。見惑雖然猛利,容易放;思惑,經上形容的,藕斷絲連,不容易放,所以它時間很長,要通過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不像前面,一個斷了立刻就證須陀洹果,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斷思惑,三界八十一品,這是講滅。

      我們今天真正的功夫把它擺在修行第一位,就是求這個果報,我們沒有能力頓斷,這三大類的煩惱一起斷,確實沒有這個能力,那不是我們勉強得來的。這個話方老師跟我講過,章嘉大師、李老師都跟我講過,他們三個人也沒有見過面,也沒有商量過,同樣警告我,要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學他。我們自己是中下根性,像上樓,要爬樓梯慢慢上來,上上根人他不是爬樓梯,他是飛上去,一步登天,他有這個本事。我們學他,沒有這個本事也跟他學,掉下來之後粉身碎骨,你上不去,這個一定要知道。三個老師都勸我,怕的是什麼?怕的是我們自己狂妄自大,那就可惜了。爬樓梯,爬高一層你就接近一些,這個方法正確。

      所以我學佛五十六年,爬樓梯,這是長期跟我的同學都知道,我相信你們都能體會得到。從哪裡體會?我年年講得不一樣,年年有進步。進步不是說念書多,不是,念書多進步不了,年年都在放下,只有放下才是真正的提升。念好多經論,聽好多經論,不肯放下的話,是一點提升都沒有,這個道理你要懂。好像我們上樓梯一樣,我離開底下一層,我才能到第二層,離開第二層,我才能到第三層,你總要捨;你不捨,學得再多還是在這一層,希望大家能明白這個意思。你要不放下,你永遠在這個層次,你決定提升不了,說得天花亂墜,你不得受用。所以不放怎麼行?不放就沒進步,六道不放下你永遠在六道,你就出不去;放下六道你才能到四聖法界,放下四聖法界你才能到一真法界。

      所以我感激章嘉大師,頭一天就教我看破、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那就是智慧成長,看破了,再放下,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我們中上根性的人爬樓梯,百尺高樓一層一層往上晉級,這裡面有樂趣,法喜充滿。為什麼有很多老和尚一生都不能提升?他生活得也很苦,沒有喜悅,障礙很多。障礙是魔障,魔從哪裡來?也是放不下才有魔障,統統放下,魔障就離開了,為什麼?他折磨不了你,他自然就走了。你好名,那個好名就是小辮子,抓到他手上,他就可以戲弄你;你好色,好色也是個把柄,在他手上。你統統都不好的時候,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對你無可奈何,他只好走路,找別人去。所以,你要離開魔道,要離開累劫冤親債主,你看這個方法妙極了。冤親債主還會找到你,是你放不下,為什麼找到你的身體?你放不下你的身體,他就跑到你身體裡面來。你得放下身體,身體沒有了,空了,他就無可奈何,就找不到你。

      所以這個滅,我們慢慢一步一步的,先滅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小乘就是證到阿羅漢。用什麼方法?這四諦的文字裡面,「以諸煩惱結使滅故,三界業亦滅」,六道輪迴的業因、業緣滅了;「三界業煩惱滅」,就是滅諦裡面的有餘涅槃。可見得這個滅不是生死的死,不是死。像我們剛才所說的,你真的一切都不執著了,把執著滅掉,我身還在,我事業還在,你身體會更好,為什麼更好?身體健康,身體不生病,身體不老。執著這個身,天天怎樣去養這個身,這個身會老,這個身會生病,會有很多麻煩,冤親債主都能找得上。沒有身,不再執著身,身是什麼?身是我提升自己境界跟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的工具,這個好。你看念頭一轉,不一樣了,念頭一轉真的是金剛不壞身。

      所以有身、有事業,叫有餘,有餘依涅槃,確實是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涅槃有不生不滅的意思。契入這個境界,身體在、工作在、事業在,佛法的事業就是講經教學,記住,牢牢的記住。這點我感激章嘉大師,非常難得,他教我學釋迦牟尼佛,叫我念《釋迦譜》、念《釋迦方誌》。《龍藏》裡面有《釋迦譜》,沒有《釋迦方誌》,日本《大正藏》裡面有《釋迦方誌》。我最早看《藏經》是看日本《大正藏》,這是台北善導寺他們裡面收藏的藏經,因為那個寺廟是從前日本人建的,所以裡面的藏經全是日本的版本,《龍藏》他沒有。我看到的是《卍字》,《卍字藏》、《卍字續藏》跟《大正藏》。

      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才曉得,釋迦牟尼佛要用現在的話來講,他是什麼身分?職業教師,從三十歲開始教學到七十九歲圓寂,整整教了四十九年。他的教學就像中國辦私塾一樣,私人的私塾,不過他的學生很多,學生通常都有幾千人。有沒有校舍?沒有,都住在曠野,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飯出去托缽,自在,逍遙自在,沒建道場。也有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提供他們自己的花園、別墅,請釋迦牟尼佛在那裡教學,佛很隨緣,也歡喜,也接受,可是一個階段講完他就離開了。老人家圓寂的時候在雙樹間,在野外,這個意思告訴我們什麼?一生沒有建道場,是真的,他過世不是在衹園精舍,不是在竹林精舍,是在曠野雙樹間。這個示現的意思要體會得到,一生沒有道場。

      佛教傳到中國來,道場是國家建的,洛陽白馬寺是朝廷建的,以後各個地方是地方政府建的,還有私人、長者、大德建的,都是十方叢林。誰去管理?哪個人建的哪個人管理;換句話說,建道場不是出家人的事情,出家人只是專門修行、專門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是這樣的,祇園精舍財產是給孤獨長者的,借用,自己一點不操心,管理這個地方,給孤獨長者派人來管理。好像他辦學校,佛跟這些出家人統統是老師、是學生,是來上學的,學校裡面所有行政這些工作的人員,全是給孤獨長者他派的,他領導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到以後在中國,雖然國家建立道場,裡面一些行政瑣碎事情還要出家人兼顧,出家人也就接受了。誰去顧?選舉,民主選舉制度在佛門裡面最早興起來,選舉,任期只有一年,很公平。你被選上你就管理這個道場,這是培福,照顧大眾,使一般人真正能夠一心一意在清修,那就辛苦你,你照顧一年,一年期滿再選。人人有權利,人人有義務;有權利是在那個地方修行證果,有義務是有義務照顧大眾。所以,那時候寺院裡面方丈住持沒有人爭,那是替大眾服務的,是義工,誰去爭這個?而且地位真的完全平等。唯有平等才能真正的有和諧,和平,和是果,平是因。

      只有平等才有和,不平決定沒有和。不平,那個和是假相;平等,和是真實。所以中國人講和平,你看果在前面,因在下面,日本人他先講因,日本人講平和,中國人叫和平,都很有味道。日本人講平和,先是心平,然後才能氣和。心不平,氣怎麼會和?中國人先講氣和,氣和心當然平等,心不平等氣不會和。中國跟印度有許多地方相似,都是把果放在前面,後面再講因。這就是講有餘依涅槃。順便講到我們學佛應當以本師為榜樣,向本師學習,本師沒有別的,放下。

      所以智慧、德能不是學來的,我在早年,章嘉大師教我讀《釋迦譜》,我那時候確實程度很淺,一知半解,沒有看出世尊示現的深義。一直到前年年底有個同修送了兩本《釋迦譜》,新印的。我翻開來一看是《龍藏》,《龍藏》這篇東西單獨抽出來印成單行本,十卷,我看到非常歡喜,這麼多年我就沒有再讀。所以他送來之後,我從頭到尾詳細又看了一遍,用紅筆重要的地方把它畫起來。這次看的時候,看出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門道,看到了,什麼門道?他老人家十九歲放下王位繼承權,他本來是繼承他父親做國王的,他放棄了;放棄榮華富貴的宮廷生活,出去參學,我們現在講出去學習,尋師訪道。我們就能夠明顯的體會到,他的身分是王子,高貴的身分,又聰明絕頂,你想想,哪個好老師不喜歡這樣的學生?遇到這樣的學生高興,真的全盤都教給他,這是他的緣殊勝。

      我們知道那時候印度是宗教之國、哲學之國,在全世界那叫最高峰,無論是搞學術或者搞宗教的,沒有一個不修禪定的。禪定的功夫都非常好,都能夠達到四禪、四空;換句話說,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他都能夠突破,所以對六道情況了解太透徹。六道不是佛教的,最早是婆羅門教的,婆羅門教是現在的印度教,我跟他們往來很熟,他們告訴我,他們的宗教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印度人不重視歷史,所以沒有歷史的記載,但是現在世界一般承認印度教至少有八千五百年。所以我們宗教在一起活動總是把它排在前面,為什麼?我們按年份來排,它的歷史最久。第二個是猶太教,猶太教有四千多年歷史;第三個是拜火教,我們中國人稱祆教,也稱它做明教,它有三千多年歷史;第四個才是佛教,佛教現在外國人承認有二千五百年;基督教只有二千年,所以它就排在我們後面;錫克教只有七百年,這麼排下來的。所以在宗教排名裡頭,佛教排在第四。

      一萬多年!所以他們的學者,普通做學問的人沒有一個不修禪定的,這比中國高明,中國真正是對於六道情況不甚了解,偶爾提到。我們就相信釋迦牟尼佛禪定功夫也不在別人之下,佛教裡面講的四禪八定,叫世間禪定。世間跟出世間我們現在搞清楚了,從釋迦牟尼佛示現明白了什麼叫世間、什麼叫出世間。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這個諸位要記住,要細心去體會、去觀察。十二年把印度所有宗教裡面的高僧、學者裡面的真正學者專家,他統統都見到,統統都向他們學習,真的是博學多聞。學習十二年,總結的是什麼?總結的叫不究竟,不能解決問題,什麼問題?六道輪迴,生死的問題,不能解決。所以這才到恆河旁邊,找一棵大樹底下去入定,這棵大樹以後就叫做菩提樹。他在那個地方怎麼開悟的?放下,十二年所學的不要了,統統丟掉,徹底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因為十二年所學的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

      我們這才明白了,你學的東西再多,只要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叫世間法,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叫出世間法。你看阿羅漢,只放下執著,妄想、分別還沒放下,他超越六道,這叫出世間。所以世間、出世間,我第二次讀《釋迦譜》我才真的明白了,真的把它講清楚。也就是不管你學什麼東西,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叫世間法;不管你學什麼,只要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出世間法。法沒有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關鍵在此地。我們學《弟子規》、學《論語》、學《孟子》,如果我沒有執著,那是出世間法;我學《華嚴經》,我還有執著,世間法。這不能不搞清楚,世出世間是在放下,在看破、在放下,不是別的。這一放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問題解決了。六道輪迴究竟怎麼回事情,清楚了;為什麼會有六道,搞清楚了;六道之外還有什麼,搞清楚了。這是當時這些宗教裡頭、學術裡頭都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釋迦牟尼佛全解決了。

      再翻過頭來看中國,中國惠能大師,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樵夫出身,砍柴的,賣柴的。偶爾聽到一個人念《金剛經》,他聽了幾句,聽了很歡喜,他懂。這麼一個因緣,別人教他到黃梅去看五祖忍和尚,這一見面真的就有緣,五祖把法傳給他。他在黃梅八個月,沒有進過禪堂,沒有進過講堂,只是在碓房裡面做義工,就是廚房的旁邊,舂米、破柴,幹了八個月。最後五祖半夜三更召見他到方丈室,跟他講《金剛經》,講大意,我們估計頂多兩個小時,講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當時就說了這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一聽,真的,不是假的,真開悟了,衣缽就傳給他,把他送走了。

      這個示現跟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意思異曲同工,釋迦牟尼佛示現,世間法學了十二年,不要,真智慧、真德能才現前,不要學的,就是放下。能大師給我們示現不必學,放下就是。所以這《華嚴經》怎麼樣?只要你放下就會講,不必要學。可是你現在放不下,放不下就聽!聽,學講是學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什麼時候是自己的?什麼時候你把見思煩惱放下了,是自己的,是自己藏教的《華嚴經》。《華嚴經》也有藏、通、別、圓,為什麼?你只放下執著,所以是藏教的。你再能夠把分別放下,那你就是通教、別教的;如果再能把妄想放下,你是圓教的。我這個講法你聽起來容易懂!你要是不能放下,《華嚴經》確實有藏通別圓,如果連見思煩惱就是連執著也放不下,這個《華嚴經》是世間法,是世間華嚴。世間華嚴是什麼?華嚴學,這佛學,不是學佛,是佛學,是世間法。就跟世尊當年十二年參學一樣,十二年參學學了不少東西,為什麼解決不了問題?沒有放下,那是世間法,不能解決問題。

      所以什麼最重要?你懂得了,放下最重要。這是五十六年前我第一次見出家人,頭一次跟出家人見面,章嘉大師,我向他請教,他教我的。我向他請教,我說:我知道佛法非常好,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叫我很快就契入?他就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聽了似懂非懂,我說從哪裡下手?他說布施,以後教我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對老師的話很相信,非常尊重,依教奉行。

      所以,現在對於大乘教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明白之後真幹!決定不要把這些世出世間法放在心上,一定要真正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解悟,我們還沒有法子證悟,採取漸修,不能夠頓悟,漸修。漸修最可貴的,夏蓮居老人家所講的,真幹!真幹就是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有絲毫留戀,你要常常想到這個,為什麼?全是帶不去的,世出世間法統統帶不去的。帶不去的不要操心,有很好,沒有也很好,不足掛齒,怎麼能存心?那是緣。要怎麼樣?要著重在帶得去的。帶得去裡面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最好把世間法統統放下。出世間法是什麼帶得去的?跟諸位說,就是那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這一生煩惱習氣太重,妄想分別執著想放下真的放不下,那我就勸你,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二六時中都能跟阿彌陀佛相應,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念念相應。心裡面除這個之外,其他東西不放,一心求生淨土,你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

      大概多少時間成就?我想三年足夠了,三年你能夠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下品的,下品念佛三昧決定得生凡聖同居土,可以了。蕅益大師自己說,我這一生能夠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意了。為什麼?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只要進去,凡聖土下下品居然可以跟實報土上上品天天生活在一起,這是難信之法,這是不思議境界。所以,極樂世界四土九品在一起,不像其他諸佛世界四土不在一起,不同空間維次,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同一個空間維次。佛說,這個狀況是十方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極樂世界為一切諸佛讚歎,道理在此地。所以,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圓滿成佛,你到哪裡去找?這個機緣太殊勝,說之不盡,我們要珍惜。不難!三年可以去得,你為什麼不幹?無論是人、天龍八部、惡道眾生,只要有緣聽到,只要依教修行,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滅是滅煩惱,煩惱滅了就是涅槃,在小乘叫偏真涅槃。

      「道」,道是道路,通達的意思。道在佛法裡面一般講有正道、有助道。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正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是助道,正助雙修,這就通往極樂世界。別人求,求涅槃,我們不求涅槃,我們只求往生,往生就是淨宗的大涅槃。求生淨土,我們求親近彌陀,我們求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除這個希求之外,沒有第二個希求。我們自己現在還有個身體,還在世間,跟很多大眾還有緣分,我們做的工作是什麼?把淨土介紹給大家。希有的法門,我們遇到了不能吝嗇,不可以密而不傳,只有我能得到,不希望別人得到,有這樣的念頭你就去不了。為什麼?你跟阿彌陀佛的願相違背,阿彌陀佛的願是普度眾生,希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有緣生極樂世界。

      我們只想我知道了,我去,不告訴別人,這個念頭跟阿彌陀佛的願心相違背,相違背你就去不了。為什麼?生極樂世界跟佛一定是心同、願同、行同,沒有一樣不同,這才能往生,自自然然往生。只要你能夠跟佛一樣,心願行都同,你就肯定往生,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到時候佛自然就來,不求也來。那個求是什麼?你意念當中有,自然有感,佛自然來應,這我們一般講冥感顯應。冥感是你自己心地裡有這個願望,你還沒有發,還沒有說「佛,我求你,你趕快來接引我」,還沒有這個意念,佛已經就來了,你心上真有。

      簡單的講,佛的願,一切諸佛的願,都不出四弘誓願,第一個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度法?我們讀這「大用無方」,真的是究竟圓滿的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什麼?為一切眾生示現做好樣子,什麼好樣子?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樣子。你看「大用無方」裡面所說的,是不是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是為世人做最好的榜樣?壞的樣子可不能做,要做好樣子。好樣子頭一個,沒有一點私心,這就是無我相,我還有一點私心,你就著了我相,能不能往生?也能往生,品位不高。如果真的能夠大公無私,念念能夠肯定自他不二,我利益別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利益自己是真正妨礙自己。你能有這個認識這叫看破,看破而後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自私自利,不再有念頭想利益自己,於是起心動念念念利益眾生,念念關懷眾生,念念幫助眾生,這就對了。

      「大用無方」,誰的大用?自己的大用,「大方廣佛華嚴」,是誰的大方廣?誰的佛華嚴?自己的,不是別人的。所以在講經之初就講過很多遍,《華嚴經》講什麼?《華嚴經》完全講自己,從頭到尾全講的是自己。自己的性體、性德、性能、性用、性果、性報,這個性是真如本性的性,都是自性裡面的。雖然我們在這小攝影棚裡面講,跟大家在一起學,我們同步以網路播出去,在網路面前、在衛星面前我們大家都一起學習。佛度有緣人,什麼是有緣人?你到這個時間打開網路的頻道,打開衛星的頻道,叫有緣人。

      所以這個道,最簡單的就是正道跟助道。經教裡面講得多,無論怎麼講法我們要知道,全都是講的原理原則。一定要知道把這些原理原則應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佛陀的教誨我們圓滿的落實,這叫學佛,這叫得佛法真實受用,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從這裡我們才體會到世尊一生教學,一生他是教員的角色,他不是校長,他不是教務主任,他不是訓導主任,他也不管總務,教員。現在出家同修很多,教員要把這個課程教得好、上得好還是有緣分,我們世間人講有這種天分,你才能當教員。沒有這個天分怎麼辦?護持,當職員。現代的道場是學校,這個要肯定,學校。所以夏蓮居告訴我們,學會、學院,這正確的,不要再用從前的寺院、庵堂,那是從前那個時代,現在人聽到古時候這些名詞會產生很多誤會,那是宗教,那是迷信。

      夫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我那時候剛剛一出家就給中國佛教會,是在台灣,台灣的中國佛教會,提出一份報告。正名,名不正言不順,要把佛教加兩個字進去,佛陀教育。我這個報告上去了,聽說他們真的是在會議裡面提出討論,討論到最後很多人贊成,就沒有付諸於實施,所以還叫佛教,沒有把它改成佛陀教育。它不改,我改了,所以我在台灣建的道場是「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們學習的這個道場是「華藏視聽圖書館」,這個大家就耳目一新。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建立道場,叫「慈光圖書館」,用圖書館。圖書館可以辦大眾佛學講座、大眾學術講座,長期講學,也就是長期講經,這個方式應當要推廣。

      所以難得,我們在澳洲,澳洲政府批准了我們淨宗學院。現在他們肯定我們學院是教育機構,不把我們當作是個宗教單位來看待,而是把我們看作學術單位。現在澳洲普遍大學、中學、小學裡面都有佛教的課程,現在寫信跟我們聯繫,希望我們淨宗學院的這些同學們都能夠幫助他們,到學校裡面去兼課。這個我答應了,可是學校太多,我們人還不夠用。這是一樁好事情,我們把佛陀教育在國外正式的帶到學校,不要讓人誤會佛教是宗教。

      早年我在邁阿密做了一個星期的講演,題目就是「認識佛教」。有同學從錄音帶,那時候沒有錄相,是錄音帶裡面寫出來,就是現在流通的《認識佛教》這個小冊子。學佛一定要從這裡學起,這都是屬於道。認識佛陀教育,然後你才學習佛陀教育。佛教裡面法門眾多,就像一個大學科系很多,但是它的科系再多,目標只有一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是佛教裡面最高的學位,佛陀,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就像現在一般學校裡面博士、碩士、學士。佛教有三個學位,可是它這三個學位的標準跟我們世間不一樣。最高的學位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它是用放下來定學位的,三個都放下了,佛陀;三個放下兩個,有一個沒有放下,菩薩;三個還剩兩個,只放下一個,叫阿羅漢。放下一個,就是放下執著;放下兩個,就是放下分別、放下執著,還有妄想,那是菩薩。所以這個學位不需要考試,也沒有人審閱,只要你肯放下,你自然這個學位就得到,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得到;三個都放不下,凡夫,六道凡夫。所以佛教的學位不要考的。

      從世尊的示現、從惠能大師的示現,我們完全明白了。至於你的智慧、能力、才藝這些,包括福報,惠能大師五句裡頭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具足是什麼意思?就是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那個本自具足就是這句話。你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福報,那個福報是華藏世界,那個福報是極樂世界。極樂是唯心極樂,華藏是唯心華藏,是你心現識變的,不是從外頭,外頭沒有,「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不能不知道。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自性當中求,圓滿獲得,決不是從外學到的。可是多少人聽了,沒人相信,那就沒法子。相信的人有福,就像宗教裡面說,信的人有福,信的人得救了。現在時間到了,這堂課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