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0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0九卷)  2000/5/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309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夜叉王偈頌第六首:

      【一切趣中演妙音,說法利益諸群生,其聲所暨眾苦滅,入此方便金剛眼。】

      這一首偈是金剛眼夜叉王的讚頌,他的學習報告。前面長行,他是「得種種方便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解脫門」。我們要特別留意他修學的法門,「種種方便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在現前社會應當要學習的,更應當很認真努力來學習。

      『一切趣中演妙音』,讚頌的第一句說明他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個心量不能不大,諸位要曉得,這個大心量是我們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學得的,我們的真心心量就是遍虛空法界。我們今天在人間受種種痛苦,是將自己這個心量迷失了,佛常說眾生迷了,迷什麼?自己本來那麼大的心量,現在變成這麼小的心量,兩個人相處還打架,都不能相容,那個苦難當然就來了。菩薩修行,他利樂幫助一切眾生,範圍多大,「一切趣中」。「趣」,用現在科學家的名詞來說,就是一切不同維次空間。科學家這個說法,跟佛經裡面意思完全相同。在佛法裡面講六道、講十法界,實際就是不同維次空間,「一切趣中」是全部都包括了,沒有一絲毫的差別。我們今天從現實環境裡面來講,超越了國家界限,不分國際、不分種族、不分文化、不分宗教信仰,我們都應當要熱誠的去幫助他、去利益他。

      利益眾生範圍太廣了,眾生遭受種種不同的苦難,他們需要太多了,我們要全心全力的去協助他們。他們沒有吃的,我們要送糧食給他;沒有穿的,我們要送衣服給他。如果說是單單靠救濟過日子,不能解決問題。中國古德常說,救濟有一個標準,「濟難不濟貧」,他在遭受困難的時候,這個時候需要救濟,他在貧苦的時候,那要是長時期依賴救濟過生活,這個人就變成懶散了,所以是救難不救貧。可是貧,必須要幫助他富起來,這是真正的救濟,真實的利益。怎麼能夠把貧苦幫助他富起來?那要教育。所以此地說「演妙音」,「演妙音」就是教學。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幫助眾生利益之中,教學是第一殊勝,教學是真實的利益,只要他能受教育,問題就解決了。

      新加坡的政府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看這個地區有一些少數民族,像馬來人、印度人,這些少數民族,我聽說他們上學,學費是國家給的,從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國家給他的學費。國家為什麼要這樣作法?幫助解決他們貧窮的困苦,只要他接受好的教育,他將來在社會上不僅僅有謀生的能力,而且對社會有很多更大的貢獻,能幫助社會,能幫助別人。由此可知,真正幫助一切眾生脫離貧困,除了教育,沒有第二個方法。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他用什麼?教學。所以佛家講經說法是上課,我們這是大課堂。

      世尊當年在世,他講經說法的道場,沒有我們這麼考究、這麼舒適的講堂,沒有。我們在經上所看到的,今天到印度去朝聖,瞻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活動的一些古跡,知道釋迦牟尼佛講經在哪裡?在大樹底下,學生露天坐在地面上。人數也不少,也有一、兩千人,這是我們經上常常看到的,他的常隨學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參加這些居士裡面身分差別不同,有國王、大臣,也有販夫走卒。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的教學跟中國孔老夫子一樣,所謂是「有教無類」,平等的教學,沒有差別的教學,而且是義務的教學。諸佛菩薩天天講經說法教學,沒有聽說收學費的。

      中國古代教學,老師都清高,決定不向學生收學費。但是學生對於老師有供養的義務,因為老師不從事於生產工作,所以老師的生活由學生家長照顧,有送米、送些吃的東西。送多少隨意,決定沒有課定一定要繳多少學費。不可能有這種老師,要有這個老師,在社會上被人譏笑,這個老師貪財。所以送的禮物隨著自己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好多送一點,不好的少送一點。甚至於很貧苦的這些學生,自己家裡面生活都有問題的,老師還要補貼學生,還要照顧學生家裡生活,從前是這樣的。

      在佛門裡面,情形比較特殊。孔老夫子在家人,他有家,他有妻子兒女。釋迦牟尼佛出家,沒有家累,所以就方便了。出家人的生活,每天出門去托缽,因此學生連對老師送一份禮物都不需要。老師什麼都沒有,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過最簡單的生活。最簡單的生活,這是佛表演給我們看,最簡單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最清淨的生活、最快樂的生活,他的身心都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現在人常講生活有壓力,佛菩薩的生活決定沒有壓力,所以經文上講清淨、快樂。尤其是教學,教學是最快樂的,幫助人學好,幫助人改過,幫助人回頭,幫助人行善,看到世間的善人天天多起來了,惡人少了。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惡人變成善人,不是惡人要懲罰他,我們開除他、不要他,沒有這個道理!要把惡人變成善人,把壞人變成好人,這個是教育。

      不但是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要做出榜樣決定去感化他。能不能感化?決定能!為什麼?人都有良知,沒有人教的時候,他的良知被物欲蒙蔽,不能現前,不是他沒有良知,遇到真正的好老師、好同學,他的良知會發現。儒跟佛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從前小朋友五、六歲的時候,剛剛上學念書,念《三字經》,《三字經》一開端就把這個大道理說出來了,小朋友雖然不懂,讓他念熟,他一生都不會忘記,以後慢慢的他就會懂了。它講「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真性本來是善的。善為什麼會變成不善?它講「性相近,習相遠」,真性大家都差不多、都一樣,由於習慣不相同,所以就產生了變化,這樣每個人的心、每個人的行為就有了差距。這個差距不是本性,是習性,我們常講習慣成自然,習性,你有不好的習慣,不好的習慣養成之後就跟本性一樣。所以從前的教育,從小一定要幫助兒童養成一個好習慣。

      儒家教學的目的是教人作君子、作賢人、作聖人,儒家教學有這三個目標,這也是三個學位。聖人,最高的學位,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博士;賢人是第二個學位,像碩士;君子,這是最低的學位,像我們現在講的學士;儒家這三個名詞是三個學位的名稱。佛家亦復如是,佛家最高的學位是佛陀,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應當作佛;換句話說,希望你們統統都拿到這個學位,這是學位的名稱;其次的學位是菩薩,最低的學位是阿羅漢。所以佛家的「佛、菩薩、羅漢」,學位的名稱,要搞清楚,跟儒家講的聖賢、君子完全相同,所以他是平等的。他跟宗教裡面講的上帝不一樣,上帝只能有一個,不可以人人都作上帝。佛家這個是學位,像博士學位,每個人都可以拿這個學位。你在社會上從事於任何行業都可以,你的學位是平等的。

      所以諸佛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他們在這個社會上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做一個家庭主婦,你拿到最高的學位,你是佛陀。我們習慣佛家的術語,習慣這麼說,佛陀示現作家庭主婦,套《普門品》裡頭一句話,「應以家庭主婦而得度者,佛就現家庭主婦而度化之」,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平等法。我們看世界上其他的宗教,也在「一切趣中」,平等平等。應以基督教而得度者,佛就現基督身而為說法;應以阿訇身得度者,佛就現阿訇身而為說法。所以我們心目當中看所有宗教裡面的神聖、所有宗教裡面的使者,他們的領導人、傳教師都是佛菩薩化身。我們的真誠、清淨、平等的恭敬心自然就生起來了,不會在那裡分別執著,知道全是佛菩薩的化身。我說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能夠把《華嚴經》參透,你就了解,你也會肯定。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那就叫「種種方便」,種種是說多,不是一個;「方」是方法,「便」是什麼意思?「便」是適合。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文化不相同、嗜好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不能用一個方法,哪一個方法最適合他修學就用哪個方法,所以佛教化眾生沒有定法,他活活潑潑。對甲用一種方法,對乙可能是另一種方法,他不相同。但是他的根本相同,他的方向目標相同,只是教學的方法手段不相同。

      我們今天在新加坡跟九大宗教密切的合作,我今天想了幾個字,我說要寫出來送給他們,每一個宗教都送。我們要在理論上找到根據,合作的根據,和睦的根據,世間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愛」,我們這個根找到了,我們相同的。所有宗教的目的都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我相信這個根本跟這個目的沒有人反對,那我們就可以合作了。我們從一個根本,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用種種方便。這就是我們的方法可以不相同,我們的方向目標決定是相同的,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苦的根是什麼?根是迷惑,愚痴、迷惑。樂的根本是什麼?樂的根本是開悟,是對於一切法通達明瞭,明瞭就快樂。所以「破迷開悟」,是我們所有宗教教學的原則,原理原則。至於用什麼方法,應當用什麼方法就用什麼方法,方法決定不是固定的,活活潑潑。所以這叫「妙音」,妙就沒有一定,一定就不妙了。雖沒有一定,但是決定幫助人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這才妙。通常這個名詞,是形容諸佛菩薩講經說法的代表詞。

      「演」,不但是說,而且還要表演,表演就是要做出來,你能夠說到還得要做到,做出來給大家做榜樣。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在世間,剛才說過了,不論他是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一定在他自己本位上做一個好榜樣,確確實實能給社會大眾,給世間同樣身分的人、同樣行業的人,做最好的模範,這個人就是佛菩薩。如果我們要能夠留意,細心觀察,我們的周邊佛菩薩不少,不是沒有;如果沒有,我們這個世間就不能安住了。人人都作惡,這個社會不是大亂了嗎?確實有不少佛菩薩摻雜在其中,眾生作惡,他們行善,眾生不守規矩,他們守法,緩和社會秩序。所以這個世間我們還能安居,得力於這些大慈大悲的示現。

      第二句,『說法利益諸群生』,這是講他說法的內容。前面講「一切趣中」,不同維次的空間,佛家講的六道、十界,無處不現身。這一句講「諸群生」,這個意思比較窄小。我們現在生在人道,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地球上所有一切眾生跟我們現前環境最親密的,菩薩示現在這裡面,要幫助這些眾生,要讓他們得到真實的利益。什麼是真實利益?這也是太廣太深,說不盡。可是我們講到眼前利益,這個話就好說了。眼前我們的病害在哪裡?我們病根,實在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有幾個人曾經自己問過自己:我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有沒有問過?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如果你常常有這個疑問,你就會覺悟了。這個念頭沒有,那就是世法裡頭常講的「醉生夢死」,糊裡糊塗來,糊裡糊塗去,一生造了糊塗業,不知道幹些什麼,這是最可憐的。佛經上常常感嘆著,「可憐憫者」,是指這一類人。這一類的人,人數相當多。

      佛菩薩,他有智慧,他有能力善於觀機,他一看曉得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根性不是在一生培養的,關係到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以佛菩薩說法契機,大家喜歡聽,能聽得懂,能體會得到說法的義趣,這就才能得利益。所以頭一樁事情要破迷開悟,要認識自己,要肯定自己,來這個世間是幹什麼的。大多數的人到這個世間來,佛給我們講「隨業流轉」,是你過去生中造的業,你這一生中感得的果報。造業,業很多,但是可以分為兩大類,這些名詞在此地我就不必再多解釋了。一種叫引業,你所造的業,這個業在儒家講「五常」,佛法裡面講「五戒」,你過去生中曾經修行這些法門,這個法引導你到人間來投胎,我們能夠得個人身是引業引導你來的。可是雖然得人身,我們每一個人相貌不相同,體質不相同,有人身體很健康、有人身體多病,有人生活環境很富裕、有人生活環境很貧困,有人有智慧、有人沒有智慧,這些差別是什麼?這些差別叫滿業。我們同樣都得人身是引業相同,我們這一生的遭遇不相同是滿業不相同,這些如果不是佛教導我們,我們哪裡會知道!

      引業多半是與持戒、行善有密切的關係,而滿業最重要的關鍵是布施,這佛常講。為什麼世間有一些大富大貴之人,他得這麼好的果報?財布施多;為什麼世間有很多聰明才智的人?法布施多;有健康長壽之人,無畏布施多。所以能修六波羅蜜,這是滿業。我們過去生中,每一個人修的不一樣,所以我們雖得人身,生活環境不相同。但是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過去生中雖然是有欠缺,這一生當中努力去修學可以彌補。

      下個月,香港亞洲電視台記者要到新加坡來採訪。他採訪有三個目標:第一個採訪,我們十八號有個「義走」,我們九大宗教替回教籌款,他們覺得是新聞;因為從來沒有聽說,哪個宗教幫哪個宗教的,新加坡宗教還互相真正幫助籌款,這個不容易,他們要來採訪。第二個要採訪李木源居士,聽說李木源居士十年前得癌症,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內臟,醫生給他講壽命只有三個月,所以他一切都放下,到居士林來作義工,在這裡等著往生,等死,等了這麼多年他也沒死,所以這是奇蹟,他們要來訪問。第三個目標,訪問這邊的許哲居士,這是一百零一歲,她為什麼這麼健康長壽?為什麼生活得這麼快樂?他來訪問這三樁事情。

      我們競走這個事情,籌款咱們不談。我們講到李木源居士跟許哲,如何能夠把命運轉過來?他不是前生的事情,這一生的修學。李木源居士學佛之後真的回頭了,他理明白了,遇到這個病他自己清楚,從得這個病,醫生跟他講只有三個月壽命,他就徹底回頭了。放下自私自利,不放下也不行,壽命到了,你不能不放下,他真的放下了,全心全力替居士林服務,不拿一分錢,他作義工;只是有時候在那邊吃飯,作義工。這一個轉變,他的福報就轉過來了;換句話說,他自己的福報,他壽命到了的時候就告一個段落,終了,沒有了。這十年來的福報是什麼?是佛法的福報,是一切眾生的福報,他要為大家服務,大家需要有這麼一個義工來做事情,所以這不是他自己的福,是佛菩薩的福報,是一切眾生的福報。這個福報就大了,這個福報沒有邊際,所以他的病就好了,就沒有事了,再去檢查什麼病都沒有了。不但沒有病,他的身體、體質改變了,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跟他自己從前體質也不相同。最明顯的,他自己現在沒有冷熱這種感觸,他告訴我,他帶團到中國去旅遊的時候,冬天別人穿了很厚的棉衣、羽毛大衣,他只穿一件T恤,他不冷,冷熱沒有感覺。他如是,許哲居士也如是。許哲居士也不懂冷熱,無論什麼狀況的天氣,再冷、再熱,她就是一件衣服。

      他怎麼轉過來的?我們要知道。他怎麼過日子?每天都積極的在修三種布施。他到居士林來,我們居士林發起供齋。居士林發起供齋是很多年了,但是我來的時候一看,這個供齋不夠標準。為什麼?這個飯菜很簡單,是可以吃,不好吃。我教他,我說:這個不行,我們要把供齋的水平向上提升,多去看看新加坡一些齋菜館,我們去吃吃看,我們的齋菜至少要跟他這個水平相等,不能輸給他,要讓到這邊來吃的人還想來吃,我們才成功,不可以說到這邊來吃了,下一次不想來,那我們就失敗了。李居士聽了很歡喜,所以現在廚房每一個星期都在檢討、都在改進,而且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都不缺,每天供齋。

      供齋的情形你們大家都知道,三餐飯,兩道點心,上午有一道點心,下午大概三點鐘的時候也有一道點心。夜晚二樓你們去看,熱的麵包、饅頭、包子、咖啡、牛奶、茶,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居士林修大布施!這個心一發,所以有很多人到這邊來吃飯,尤其是其他的宗教。上一次有五十多位天主教的修女,來自十四個國家地區到居士林來訪問,我們在二樓接待她。她們很驚訝、很讚歎,聽說我們這邊每天有一千多人吃飯,她說:你們的錢從哪裡來?怎麼會有這麼多?李居士答覆得很好:我們後台有大老闆,有大福報的大老闆。她們就打聽:是誰?李居士告訴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福報無量無邊。

      其實到最後我們把事實告訴她,我們平均每天一千多人吃飯,星期假日、法會節日差不多是三、四千人吃飯,從來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油,什麼都沒買過,吃的東西源源不斷而來,天天有人送來,送來的你決定吃不完。你們到下面看,麵粉堆積如山,吃不完。但是這個東西不能放,放了要壞的,所以我們每一個星期總有一、兩次,我們用小卡車,把這些東西分開送給各個宗教所辦的老人院跟孤兒院。每一個星期都送,家家都送到。他們沒有,我們這兒太多了,什麼原因?我們這裡布施,他那裡沒有布施。你才曉得愈施愈多,你不要怕布施,怕布施就沒有了,你肯布施愈布施愈多。

      個人如是,團體也如是。你要想你家裡面財用不缺乏,你要盡量幫助窮苦的人家,你的鄰居、你的街坊、你的親戚朋友統統要照顧,無條件的照顧,不要希求果報的照顧,這是真的照顧。不可以說這個人我喜歡他就照顧,那個人我很討厭他就不照顧,這個不可以。那你是有分別心,你的心不平,你的心不慈悲,平等照顧。不管他對我有恩也好、有怨也好,他曾經侮辱我、毀謗我、陷害我,他有苦難的時候照樣去照顧他,決定沒有這些前嫌,你就有福了。

      你布施財,你就得財物。可是財物得到之後不能夠積,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積財傷道」,財物不可以積的;有了之後,趕快再布施。佛家講「捨得」,「捨得」是雙重意思,就是說捨是布施,你捨的愈多,你得的就愈多;但是你所得到的還要捨,要把你的得也捨掉。這樣子愈捨愈多,愈多愈捨,福報永遠沒有止境。

      能夠捨法,法布施,你得聰明智慧。現在世間雖然有一些聰明人,那個聰明有限,來生就愚痴了,不是生生世世聰明。為什麼?他的聰明裡頭有個大糊塗,大糊塗是什麼?智慧財產權,完了!這是大糊塗。印的些書後面「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就大糊塗,智慧就沒有了。所出品的這些,我們通常看到光牒、錄像帶,都印上「版權所有」。所以他沒有智慧,他的智慧不高,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捨掉,這是根本的障礙。佛教給我們一切為眾生,如果對眾生有好處的,何必要版權?我這一生最討厭版權。人家送書給我,我第一要看後頭版權,凡是印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個書我不看。為什麼?他一定沒有什麼高明的東西,心量太小,自私自利,他能夠寫出什麼好文章來?所以這個書不要浪費我的時間,也不要浪費我的眼力。我喜歡看的書,後面是「歡迎翻印,功德無量」,這個書我一定看,他心量很大,這個人有智慧。聰明智慧是這麼來的。

      什麼叫無畏布施?多關心苦難的人、老人、病人、殘障人士,特別多關心他們,多幫助他們,這屬於無畏布施。我們在飲食選擇的素食是無畏布施,絕不殺生,愛護生物,我們的果報得健康長壽。這是說明什麼?說明叫滿業。佛教給我們,這是利益,真實利益。我們一生當中,在財用只要不缺乏就好了,不必要多,多沒有好處,多了是累贅。一切都不缺乏,這多自在、多快樂。有多的趕緊去布施,多做好事,多幫助世間苦難的人,你的前途一片光明。

      「說法利益諸群生」,曉得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裡面最重要的是說法,就是教學。幫助他覺悟,幫助他理解人與人的關係,最好能夠幫助他真正的體會到,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息息相關,這樣的慈悲、仁愛自然就能生出來了,真正能夠愛護一切眾生,無條件的關懷、愛護、幫助一切眾生。所以在幫助眾生之中,教學是佔第一位,諸佛菩薩、世間大聖大賢都選擇這個行業。在中國孔老夫子選擇這個行業,在印度釋迦牟尼佛也選擇這個行業,而且都是盡義務,不求報酬,所以稱之為神聖。二千五百多年過去了,今天全世界的人對他們還是非常尊敬。由此可知,他所修的福、他所積的德之大之廣,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第三句,『其聲所暨眾苦滅』,這是講效果。「聲」是講聲教,他教學;「所暨」是所達到的目的,確實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眾生之苦,佛在經上把它說為八大類。前面四種屬於我們本身的,有生苦、有老苦、有病苦、有死苦,生、老、病、死,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避免的;而離苦得樂,也是以這個為根本。佛法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事實,不是玄學。學佛的同學,你們在新加坡看到,在中國現在這些例子也不在少數,我也常常聽到有人跟我說,所以我也常在講席當中向諸位同學報告,佛法真正修學到終極的目標:不老、不病、不死,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它有理論、有方法,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你一定能夠達到這個目的。

      你要說是人這一生不衰老、不生病,已經就不容易了,哪一個人沒有死?釋迦牟尼佛也死了。生死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沒有人搞清楚,所以人貪生怕死。你要真搞清楚了,你才曉得根本沒有生死。生死這個事情像什麼?像我們換衣服一樣。衣服穿髒了,你會脫掉,換一件新的;脫掉就好比死,再換一件新的就好比生。實在講我們人在六道、在十法界,輪迴、捨身受身就等於脫換衣服一樣,世間人不知道,不曉得事實真相,衣服穿髒了脫下來,非常捨不得。那什麼人?愚人,小孩。小孩衣服髒了,父母親要把他脫下來,又哭又鬧,就是不肯脫。那就好比迷於生死當中,他不了解,他不知道脫掉髒的,換一件新的更好的,到他穿上新衣,他就高興了,他又笑起來了。眾生就是這種情形,不了解生死的真相。了解事實真相,那我們換衣服也得要講究,總得愈換愈好,不能愈換愈差。六道裡面得人身,來生得人身,或者來生得天人之身,那你換的衣服就愈換愈好;如果來生變成畜生、變成餓鬼、變成地獄,你換的衣服就愈換愈差,還不如現在這個身體,這是我們要明瞭的、要懂得的。所以我們會常常想到,來生我們要換一個什麼樣的身?當然最殊勝的是佛菩薩的身,所有身相裡面第一殊勝。佛讓我們明理,了解事實真相,於是生老病死確實可以解決。

      對身外之苦有三類:第一個是「怨憎會」。會是聚會,冤家對頭常常聚會,你很不痛快,不喜歡的人天天見面,不喜歡的事常常遇到,這一類叫怨憎會。再一類:「愛別離」,你喜歡的人常常離別,喜歡的事常常遇不到。這兩大類所包含的事相,也非常複雜,非常之多。第三類叫「求不得」,你有很多的願、有很多的祈求,求不到,不能滿願。佛將我們所有這些痛苦,歸納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苦人人都有,六道眾生沒有一個沒有,到天上做了天王他也有。佛了解這裡面業因果報,你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冤家對頭?為什麼你喜歡些人物常常跟你別離?你有很多善願、希求不能夠滿願?都有業因,佛家講業障,你過去造的種種業,尤其種種不善業。不善業會障礙你,善業也會障礙你,所以善業跟不善業全都造成了障礙。我們在這個世間,古人常講,人在世間一生當中,「不如意事常八九」;稱心如意的事情,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現在這個世間,稱心如意能夠有百分之一、二,已經就很難得了,不如意的事太多太多。這些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唯有佛法能講得清楚、能講得明白。這裡面的業因,你要是都清楚、都明白了,這三大類的苦你就可以解決了。

      「怨憎會」,這一些冤家對頭,你懂得,你就能夠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消除業障,化解怨懟,化敵為友,這個問題解決了。「愛別離」,你所喜愛的,你也知道何以有別離的因素,把這個因素找到,再把這個因素消除,你就能滿願。覺悟之後,這個愛轉變成高度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情愛不能解決問題,情愛是迷。所以世間,諸位如果說是,現在是太明顯了,不必要很高的智慧,只要留意常常看看報紙、看看雜誌,甚至於看看電影、連續劇,你應當會覺悟,愛是假的,不是真的。男女兩個人相愛很好結婚了,沒有幾天打架離婚了,這是假的,虛情假意,我們在這裡一看就看穿了。所以人家告訴你,他很愛你,假的不是真的;他說他恨你,你也曉得也是假的,不是真的;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都不要把它當真。一定要有智慧,要把情愛轉變成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永恆不變。佛菩薩、真正覺悟的人,他那個愛是永恆不變的。基督教、天主教《聖經》裡面所講的「神愛世人」,那個愛是真的;人不愛神,神也就不愛人,那神的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還是靠不住的。人怎樣悖逆神、侮辱神、去害神,神還是愛他,決定沒有改變,這個愛是真的。所以佛家講真正的愛,就不用這個字,叫慈悲。慈悲是永恆不變,真正的愛。世間人講的愛,佛菩薩很清楚,全是假的。

      所以不接受佛的教育,不能夠入佛的境界,我們一生當中對任何人全是虛情假意,沒有一樁事情是真實的,那你以後還有什麼好果報?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真正講到離苦得樂,在聖賢教學之中才能夠得到。聖賢的教學有的時候我們初接觸,好像很難接受,這是什麼原因?我們在迷惑當中過的日子太久了,所謂是積非成是,我們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甚至於沒有能力辨別善惡、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把假的當作真的,把真的當作假的。所以現在社會上很多很多的人,年輕人,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乃至於博士,我見得太多了,聽騙不聽勸。我們善言善語去勸他,他不相信,別人騙他,很容易就上當,到真正吃虧上當,覺悟,已經後悔莫及了。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什麼原因?沒有受過聖賢的教育。

      今天社會的動亂,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東、西方預言所講的「世界末日」,世界有大災難。我們聽了這些話,怎樣來對待?這些話究竟是真、是假不要去問它,災難什麼時候來臨也不必去問它,最重要的它給了我們一個警惕、給了我們一個警告,讓我們不能不細心觀察世間,我們自己用自己的智慧來觀察,這個世間到底有沒有災難?如果世間人心都不善、行為都不善,每一個人都自私自利,都追求名聞利養,都增長貪瞋痴慢,這個社會有問題,會有災難來。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要以為現在這些地震、颶風、水災、火災,認為這是自然災害,沒有錯,是自然災害,自然災害與我們的念頭有密切關聯。新加坡還有不少人相信風水的,我看到路上有些招牌掛的看風水、看相、算命的招牌,我看到不少,大概此地有不少人相信。看風水的人有一句話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這個地方常常有一些自然災害,這個地方沒有福,住在這個地方的人不是有福的人;有福的人住在這個地方,地方怎麼會有災害?這個話有道理。什麼人有福?人肯修福,心地善良、言語善良、行為善良,肯修福,這個地方人有福,不會有自然災害。可見得我們的心行與生活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沒有關係,那自然災害與我們起心動念就毫不相關了,「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就講不通了。他們這些話在佛經裡面講得很透徹,尤其是這部《華嚴經》,佛給我們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才能體會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我們起一個善念與別人、與環境沒關係,起個惡念也沒有關係,那你完全搞錯了。我們的起心動念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有密切的關係,這是現代科學裡面講的「思想波」,這個波動跟他們都有關聯,也就是說都有影響。

      聖賢的教誨,最低的水平教我們積德修善。《十善業道經》裡面,佛教給我們:常念善法,你的心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善;觀察善法,你的行為善。這三種善法要晝夜不斷,念念相續,你是善人;佛又告訴我們,絕不容許有一分一毫不善夾雜在其中,那你就是真正的菩薩。真正菩薩是世間純善之人,我們應當學,何必要造惡?「斷惡修善」,佛這幾句話講的是真究竟,徹底圓滿。善行、善心標準是什麼?就是十善業道。身,不殺生,不殺生裡面這個含義引申,絕不傷害任何一個眾生;不偷盜,不偷盜引申的意義,決定不佔任何人的一點便宜,要守住;第三不邪淫,十善業道多半是對在家同修說的。

      所以身做到不殺、不盜、不淫;口,不妄語,絕不欺騙人;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佛一再教給我們,對人言語要和顏悅色。我們的容貌要歡喜相,言語要柔和,別人聽了歡喜,願意接受。粗暴的言語,命令的句子,你是他的長官,他不得不服從,內心不服,不是真正的悅服,那你不是有成就的人,也不是一個有福報的人。所以要懂得修福,要懂得積德,要和顏愛語。不惡口,不綺語,這剛才講的是不惡口。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說的話很好聽,目的是欺騙人,這是口的四種善業。意,這是內心,起心動念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佛給我們說了十個標準,叫「十善業道」。心裡頭常常想著,常常念著,常常要做到。看別人,對人、對事、對物,看人家的善,不要記別人的惡,我們的心才能純善。如果看別人的過失,我們也把它記在心上,那就是佛講的,你有分毫不善夾雜在你的善心裡頭、善行裡頭,你就錯了,把我們純善的心、行破壞了,你說這多可惜!我們要學菩薩、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這是如來真實教誨,我們不能夠粗心大意,一定要認真努力來學習。

      佛菩薩確實是慈悲到了極處,他對我們的教導,絲毫沒有隱瞞,決定沒有吝法,他是怎麼修成功的,他把這個祕訣教給我們。這個祕訣就是心地善、思想善、行為善,一切人事物裡頭,所有的不善絕不放在心上,只可以記別人的善,不可以記別人的不善,對自己才是真實利益。你心裡頭還有別人絲毫不善,把自己的純善破壞掉了,這才真的可惜。這裡頭有大道理、大學問,我們要細細去參究。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