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7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十七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57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一面,經文第五行:

      【復有無量主夜神。所謂普德淨光主夜神。喜眼觀世主夜神。護世精氣主夜神。寂靜海音主夜神。普現吉祥主夜神。普發樹華主夜神。平等護育主夜神。遊戲快樂主夜神。諸根常喜主夜神。出生淨福主夜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修習。以法為樂。】

      到這兒是一段。第一句是標數辨類,這是主夜神這一個團體。這個團體真的是無量,人數無量,團體裡面的性質也是無量。什麼叫做『主夜神』?夜是夜暗,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積陰德;陰德,你做好事不希望人知道,默默在做好事,這就是主夜神。我們暗中做好事種類太多了,幫助社會、幫助眾生,出錢出力做許許多多的好事,不接受人家的表揚,不接受讚歎,默默在做,凡是這一類的都叫主夜神,所以這裡面範圍就非常廣大。這些人真正有智慧、真正有慈悲心,以種種善巧方便引導一切眾生覺悟。他在社會上可以說任何一個行業都有,都有這些好人在做,佛門裡面尤其是多。真正學佛的,無論是在家、出家都知道做好事。好事裡頭最重要的是教學,尤其是義務的教學。他們在社會上並沒有職位,主夜神多半沒有職位,他要是有職位的話,他就很明顯,不是在暗中從事於這些慈善教學的工作。所以「無量」兩個字裡面,不僅是數目無量,種類也無量。主夜神意思我們懂得了,所以每一個人都具足這個身分。

      我們再看下面列舉十位上首,上首的德號都是表法,怎樣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之中,我們應當如何來學習,名號當中就提出這些綱要。第一尊,『所謂普德淨光主夜神』。「普」是心地慈悲,大慈大悲,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現在來說,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這就是普。如果有少許分別執著那就不普,你就劃成許許多多的界限,普這裡面沒有界限,普顯示出我們的真心,真心沒有界限,妄心有界限;妄心裡面有分別執著,真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諸佛菩薩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德」是德行,所有一切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利益眾生,都是利益社會,這種行稱之為德行,這是大乘菩薩法。我們想學佛,標準要學得跟佛菩薩沒有兩樣,從哪裡學起?就從這些地方。首先要修平等心、清淨心,才能做到「普德」。不僅僅是念念之中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還要以實際的行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雖然這樣做,天天做,年年做,永無休息、永無疲厭去做,心地清淨光明、一塵不染,正是佛法裡面所說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你就得大自在。普德是作,有作有為;淨光是無作無為。有作有為跟無作無為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在相上、現相上、在作用上有作有為,在體性上無作無為,這樣的生活就與「大方廣」相應。「大」就是此地淨光的意思,「方廣」就是此地普德的意思。我們現在用更明顯的字句來顯示,我們用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淨光,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普德,這是一不是二。主夜神,我們講要積陰功、要積陰德,陰德、陰功怎麼建立法?第一句就把要領給我們說出,積陰功、積陰德要這樣做法,這一類就屬於主夜神。

      第二尊,『喜眼觀世主夜神』。尊者德號裡面含義很深,也是我們學佛、學菩薩,學佛、學菩薩大家一定要知道,學作佛、學作菩薩,不是研究佛經、研究佛法的道理,那是佛學,佛學跟學佛是兩樁事情。學佛自己真的要作佛,真的要作菩薩,不是拜外面的菩薩,自己要作菩薩。拜觀音菩薩,自己是觀音菩薩;拜地藏菩薩,自己是地藏菩薩,你才算是學成功。菩薩永遠是菩薩,凡夫永遠是凡夫,那就壞了,你什麼也沒學到。從哪裡學起?要從「喜眼觀世」學起。佛常常教我們常生歡喜心,我們看一切眾生,善人、順境生歡喜心,惡人、逆境也能生歡喜心。為什麼?在境界裡面修平等法、修平等心,這是功夫;極不平的境界裡面修平等,極度濁惡境界之中修清淨。

      所以在佛法裡面,古大德懂得,在中國一般佛家的道場,建築雖然布局上有不相同,但是大致上都不離開一個原則,這個原則依舊是表法的原則。進入一個道場,你首先見到的建築物是天王殿,天王殿正當中面向著大門,你還沒進去,抬頭就看見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是教人「喜眼觀世」,他教導我們,我們如果把它簡單歸納起來也就八個字:生平等心,成喜悅相。你看那個容貌一團歡喜,這個用意很深,學佛從哪裡開始?從歡喜開始,看什麼都歡喜,順自己意思歡喜,不順自己意思也歡喜。為什麼?把自己的意思捨掉就行了。我們今天一般講的主觀觀念,有個主觀觀念就麻煩了,可以說許許多多人都有,這就所謂是成見。有這種觀念存在,說實在話,不但真妄不能辨別,邪正不能辨別,是非不能辨別,甚至利害都不懂,還談什麼善惡?我們能夠把成見放下,也就是我們常講你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你在一切境緣當中就能常生歡喜心,你就會像諸佛菩薩一樣喜眼觀世間。

      這個世間是指六道、是指十法界,對於六道、十法界都能用喜眼去觀察,何況我們現前這種生活的小環境?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還有什麼過不去?這個意思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大家也許做起來很難。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我們做不到?為什麼我們做起來會感覺到這麼困難?其實因素是我們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在一切現象當中生起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歡喜心不能現前。不要說是逆境裡面歡喜心生不起來,順境裡面歡喜心也生不起來,道理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華嚴會上這些聖眾、雜神眾,也都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示現的,這裡面確實沒有凡人。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現象清楚明瞭,凡所有相無一不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他為什麼能生歡喜心?見性,見性哪有不歡喜的道理?真如自性在哪裡?一切現象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謂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古德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看到金就歡喜了。這個金鑄成佛像、菩薩像,你看到很歡喜;如果把它鑄成鬼神像、妖魔鬼怪像,你看到也很歡喜,為什麼?你看到的是金。所以你要是不著相,歡喜心就生出來;著相就困難,著相生的歡喜,說老實話不是真的歡喜,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用的是妄心。能夠不著相,你用的心是真心,真心所觀察到的是真性,真心見真性,哪有不生歡喜心的道理?這種歡喜不是我們世間所說的歡喜,是真歡喜,不是假的。所以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要真正記住,要真幹,一切時、一切處見一切人,總是以笑面迎人,像彌勒菩薩一樣,那麼你就是真的在學佛了。這個笑面不是裝出來的,裝的是假的,不是真的,人家一看就看出來了,假笑,皮笑肉不笑。真正學佛是從自性裡面生出來的歡喜,喜悅能感人,你能感人,你就是攝受眾生,你就是度化眾生。我們在講席,前面跟諸位說得很多。我們從內心裡面生起的歡喜,笑面迎人,這是個波動,這個波好。縱然對面是個惡人、是個妖魔,你真誠歡喜這個波發射出去,把他那種不平的波,也能夠幫助他降低了。這些妖魔鬼怪要是常常跟你接觸,久而久之他也會變成佛菩薩。

      這種道理、這個事實,我想有一些同修會體會到。我們親近善知識,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真正親近一個善知識,我們跟他坐在一個房間裡面,感覺得那個氣氛非常舒適、非常愉快。縱然善知識不說一句話,我們跟他坐半個小時有半個小時的享受,一個小時有一個小時的享受,是真正的享受,這就是現在所講的波動的現象,波動的原理。由此可知,自行化他有些時候不需要說法,從我們動作表態上就能攝受眾生,就能感化惡人。一次、兩次感化不了,那是他的惡習氣很重,菩薩要有耐心。惡習氣很重的人,佛經裡面講「一闡提」,他跟佛在一起,佛也沒有辦法感化他,什麼原因?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佛的慈悲、清淨、平等的波發射出去,他產生一個抗體,很強烈。佛有耐心,佛還是不捨棄他,這一生不能感化他,還有來生,來生再不能感化,還有後生。

      其實這種現象有什麼奇怪的?我們自己本身就是,過去生中我們曾經親近過多少諸佛如來,接受過多少諸佛如來的薰陶,現在還不是這個樣子!所以,有什麼希奇?你想到這個就很歡喜了。看到那個惡人,我跟他差不多,我是過來人,我也是無量劫才被佛感化,現在才乖一點;他還沒有回頭,他還要經歷一段時間。所以你了解事實真相,歡喜心就生起來,不會怪他,認為他那個現象很正常,是迷惑顛倒的現象。我們用什麼方法幫助他?善巧方便就像彌勒菩薩一樣,真誠慈悲歡喜跟他往來、跟他接觸。也不要希望我什麼時候才能感化他,有這個念頭你就壞了,你就不清淨,你雖然有「普德」,沒有「淨光」,你就不清淨。根本不必去想什麼時候他回頭,不必去想,只要我們一味這樣去做就對了。我們深深的了解一切眾生總有一天會回頭,所以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疲不厭;厭是厭倦、討厭,不會;他也不會疲倦,也不會討厭,天天這種做法,這就對了。這也是主夜神,這是積陰德,我們應當要學習。

      第三位,『護世精氣主夜神』。「精氣」是什麼?我們不要想到精氣神,不要往那裡去想,那麼去想就沒有意思。精氣就是現在所說的精華之所在,這個範圍就廣了。教育的精華、倫理的精華、文化的精華、今天是科技的精華,數之不盡,這些精華都能夠利益社會、利益一切眾生,他在暗中保護,在護世。現在我們知道,在社會裡面確確實實有少數人在做教育精華的工作,默默在做,沒有人支持他、沒有人讚歎他,他還是不疲不厭的在工作,做得很辛苦。我最近看到有一些兒童讀物,有一些人提倡兒童讀經。我們曉得中國古聖先賢的這些經論,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是我們民族教育的精華。

      如果說到佛法,大乘佛法是佛法中之精華,《無量壽經》是一切經的精華,誰做護世的工作?沒人做。將近一千年來,頭一個留意到的是王龍舒居士,作《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這是做護世精氣主夜神的工作。絕對沒有求名聞利養的意念,也絕對不會以這份工作要得社會大眾的讚歎,或者是社會大眾精神物質上來支持,沒有,默默的在耕耘,沒有人曉得。為什麼要做這個工作?他知道這是精華,對眾生有極大的利益,正如經上所講的「惠以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一般大眾不認識、不識貨,真正有眼光、有認識的人他懂得,他來護持。古代經典都是手抄本,諸位想想要費多少功夫,流傳的量當然就很少,所以看到佛經相當不容易。抄經的工作多半是在出家人的身上,古時候的出家人每天工作一定要抄經,你這個寺院裡面藏經樓內容才豐富,經典都是手抄的,你要不抄,哪來的經典?自己沒有,到別的寺廟那裡有到那邊去抄,抄好以後充實自己道場的藏經樓。另外還有一些讀書人,寄居在寺廟裡面,他們也幫助抄經。所以經典量少,看到相當不容易。

      《無量壽經》的原譯本,到唐宋的時候只剩下五種,其餘七種失傳,非常可惜。一個人要在一生當中這五種本子都看到太難,但是五種本子裡面互相都有出入,都有很重要的經文,我們要沒有讀過遺漏了很可惜,所以王龍舒居士作會集本。把各種不同譯本裡面,不同的句子統統抄在一起,在他那個時代,以他的身分、以他的財力、以他的機緣,五種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大寶積經》的「如來會」,這部經王龍舒居士沒有見到。你才曉得那個時候,看到經本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他的會集是根據四種原譯本,《大寶積》無量壽會這一部分裡面他沒有看到。這個本子雖是很好的本子,還是有遺憾,《大寶積經》這一會裡面有很多重要的經文,其他四種譯本沒有。所以一直到清朝魏源居士作第二次的會集,他的會集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好,比他的本子完備。

      但是王龍舒居士跟魏默深居士,他們都沒有留意到一樁事情,那就是他把譯本的經文有一些字他改動了。當然他們改動是沒有問題的,這些人有修有學,而且國學的根柢都非常深厚,改得比原譯本一定改得好。可是印光法師反對,反對得有道理,不僅印光法師一個人,太多太多人了,這個例子不能開。在他們做,決定沒有問題,可是這個例子一開,麻煩大了。將來以後我們拿到經文,看到這個地方看不懂就隨便改了,前人有例子可以改的,每一個人都改,這個經典傳到以後就不能看了。所以決定不可以改經,這是最大的忌諱。縱然經典裡面有錯字,還是讓它一直錯下去,不可以改動它,你可以註明這個字可能是錯字,應當做什麼字,註在旁邊,不可以改動原文。這對於代代承傳負責任,這是正確的,這也是護世精氣主夜神的意思。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這兩種譯本流通量就比較少了。到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又發心,重新作一個會集本,這就是我們現在所採用的。這個會集本避免前人的過失,採取前人的優點,後後勝於前前,這個本子完備。我們讀這一個本子,等於五種原譯本統統讀到了,這個真方便,大乘佛法的精華。《無量壽經》夏老的會集本,文字不深,好像很容易懂,你細細的去觀察,裡面的義理太深太廣,比《華嚴經》還深還廣,一般人看不出來,沒有發現,所以它是一切佛法裡面的精華。

      我們要怎樣護持?護持是兩種方式,一種是自行,依教奉行,這是護持,你做不到那就不是護持,一定要自己做到,盡可能的把它做到。我們在講席當中也提醒同修們,如果我們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了,你把《無量壽經》圓滿做到了。你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你就上品中生。以此逐漸往下降,降到你只能夠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做不到,百分之二十可以做到,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下品下生。如果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往生就沒有把握,這個要知道;這一生念佛就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正是所謂念佛的人多,真正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就在此地。你雖然念,你沒做到,念要做到才行。

      念,實在講就是要做到才叫念。我們今天這個念是口念,有口無心不行,這個念效果很差。所以念佛的念,不用「口」字。念是個會意的字,念就是「現在的心」,現在的心跟佛心相應,這叫念佛,不是口念。「一念相應一念佛」,「一念」不是一聲,沒有說是「一聲佛號一聲佛」,沒有這個說法。「一念相應一念佛」,一念是很短的時間,你這一念是真心,佛是真心。如果我們不怕麻煩,真誠心是佛心,清淨心是佛心,平等心是佛心,慈悲心是佛心,你一念與這五句任何一句相應都是佛,這叫「一念相應一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是總綱領,這一句名號我們講的這十種心全包括在其中,所以佛號才提起,我們的心就相應了,這叫真念佛。一定要真幹,護法先要護自己的法。

      第二個方式是護諸佛如來之法,這就是常講的正法久住世間,要靠我們護持。護持就是弘揚、宣傳、推廣,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掌握機會、抓住機會,有機會做絕不輕易放過。為什麼?護法。佛法能夠久住世間,眾生才得利益,眾生才享福。世間沒有佛法,眾生造罪,眾生要受苦。所以護世精氣第二個意思就是要弘法度生。弘法裡面最重要的是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他們不但自己一生認真的修持,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更重要培養後繼的人才,續佛慧命。人才怎麼樣培養?在過去沒有辦佛學院,也沒有辦培訓班。人才培養的方式就是在聽眾當中選拔,聽眾當中有根性利的、有發大心的,他也樂意學經教,也樂意弘法利生,祖師大德們就特別培養他們,培養的方式講小座。

      古時候講經跟現在情況不一樣,現在大家工作非常繁忙,白天沒有時間,所以我們講經在晚上講,大家有空閒可以來聽。中國在古代講經大多上午講經,不是在晚上。聽眾是以寺院裡面常住為主,常住之外,也有許許多多的在家居士們喜歡聽這部經,到道場裡討經單,可以常住在道場把這部經聽圓滿。學講經的人叫複小座,老和尚上午講經,下午學講經的這些同學們,下午要把老師上午所講的重複講一遍,用這種方式來培養講經的人才。這個效果很殊勝,也用了一千多年,過去這些高僧大德都是這樣培訓出來的。現在我們生活方式不一樣,時代也有變遷,現在可以辦培訓班,可以辦佛學院,這都是做護世精華的工作,不要讓這些文化的精品失傳,我們有責任在做。雖然今天社會對我們做的,他們看起來也許不以為然,這是他們沒有看到成果,將來一旦成果現前,他們也會讚歎。

      有一些社會大眾以為這種行業,學習這些科目,將來沒有出路,不能賺錢,沒有飯吃。一定要學一些時髦的東西,尖端科技,現在學機械、學電腦,這個學了很快就賺錢。你去讀文學、去讀佛學,賺不到錢,幾個人發心來學這個東西?實實在在他不了解事實真相。如果真的明白,你想賺錢,你想生活富裕,《了凡四訓》裡面都講得很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命裡該發財,你天天去讀《四書》也一樣發財,為什麼?你命裡有財,與這個不相干。你命裡沒有財,搞哪一行你也發不了。財從哪裡來的?財從布施得來的,過去生中修多財布施,你這一生才得財富。新加坡也有不少發大財的人,你去打聽打聽他是念什麼學系的,他是搞什麼行業的;這一打聽,有很多小學畢業的,中學沒有畢業的,有許多白手起家的,在新加坡工商界的領袖。替他做事的人都是博士、碩士,一大堆,他自己恐怕初中都沒畢業。這就說明與你所讀的科系、所從事的行業,發財不發財不相干。他為什麼發這麼大的財?過去生中財布施,布施得多,就這麼個道理。還是佛講得有理,佛說得透徹,法布施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我們仔細觀察這個世間,有很多大富大貴,可是身體不健康,長年多病,生活很辛苦,那是什麼?我們一看就曉得,他過去財布施多,法布施少,無畏布施沒有,所以才遭這個果報。有很多人健康長壽,生活很貧窮,我們曉得過去生中,他是無畏布施多,財布施少。社會情形一看,不就都了解,都明白了?我們如果想財富、想聰明、想健康長壽,三種布施拼命去做,愈施愈多。所以從外地來的,來到新加坡參學的同修,你們在這個地方時間很短,仔細觀察,證實佛經裡面講的千真萬確。

      你們看看居士林這個道場,樓下供養三餐飲食,這是屬於財布施。無論什麼人,你學佛也好,不學佛也好,你讚歎佛也好,你毀謗佛也好,你來了,我們這裡「喜眼觀世」,都很歡喜請你吃飯。你謗佛,我也歡喜請你來吃飯,這個了不起!不怕吃的人多,來吃的人愈多愈好,不收一文錢。有誰能供得起?真的,居士林能供得起。怎麼供得起?布施,愈施愈多。李居士告訴我,從來沒有買過米,從來沒有買過菜,從來沒有買過油,四面八方送來,送得太多,吃不完,所以還要去供養一些老人院、幼兒院,去送給他們。太多太多了,愈施愈多。你不肯布施,你就沒有了,你就過得很苦、很可憐。所以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動腦筋想什麼方法賺錢,你能賺得到嗎?你要能賺得到,釋迦牟尼佛都拜你做老師,釋迦牟尼佛做不到。你有本事能夠賺到錢,沒有因就能拿到果,你把因果定律都推翻了,一切諸佛如來怎麼不甘拜下風。所以佛法是講理的,它有真正的道理在。這一邊是大布施,從來沒有想到錢從哪裡來?

      最近這一年來,東南亞經濟蕭條,每一個行業都在虧損,多少人破產。佛門道場也如此,收入大幅度的減少。唯有居士林不但不減還增長,什麼道理?布施,這不是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嗎?你還能不相信嗎?居士林是現身說法,做出榜樣來給你看,證明佛在經上講的話句句不錯。道場這麼樣的興旺,大家念佛這麼樣的歡喜,常住的收入有增無減,不是人力所能為,因果定律。你不相信,你懷疑,你不敢做,你永遠得不到果報。諸位從外地到這個地方來參學,你可以學到很多很多東西,真的一生受用不盡。「護世」也就是護法,我記得前面曾經在《無量壽經》介紹賢護菩薩,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諸位都可以參考,默默當中做護法的工作,《地藏經》上所說的,果報分分都是自己得。

      再看下面第四尊,『寂靜海音主夜神』。「寂靜」是性德。「海音」是海潮音,比喻不失時節因緣,應機說法,而說的時候恰好,所謂是契機契理。契機就是海潮音,契理就是寂靜,理機雙契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但是這個名號是主夜神,所以寂靜海音意思更深。這在一切有一些障礙阻礙,弘法利生的工作不能夠順利的推展,要不要做?要做,還是要做,默默的去做,這就是「寂靜海音」的意思。海是廣大,我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與海這個字就相應。我們明瞭清楚,佛法是諸佛如來幫助九法界一切苦難眾生最好的教學,為什麼在這個世間會遭遇許許多多的障礙?是因為有一些眾生對佛法不認識、不了解,產生誤會。由於嚴重的誤會造成排斥,根本就不願意接納。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就要懂得「寂靜海音」的意思,要以善巧方便,種種障礙也要想方法突破,把佛法介紹給他們。這些人當中,特別是這個地區有影響力的人,這在佛法裡例子很多。

      佛法當年向四面八方去宣傳,誰認識?誰了解?這些法師大德,包括一些在家居士,古時候在家居士講經的很多,翻譯經的也有。他們找哪些人?找對社會有影響力的人,去拜訪他們、去接觸他們,親近他們,這是佛法接引大眾所謂的四攝法。四攝法,第一個是布施,送禮,送禮人家總歡喜,歡喜之後他就會接見你;先送禮,把這個路開通。然後是愛語,愛語是關懷對方、愛護對方,幫助他們的社會繁榮興旺,幫助社會大眾都能夠得到幸福美滿、繁榮興旺,這他們高興的,所作所為對他們都是有利益的。這樣這些有影響力的人明白了,他們接受佛法、歡喜佛法,佛法推動障礙逐漸就沒有了,所以開端一段長時間要寂靜的去做。寂靜就是不明顯,所以他是主夜神,不是很明顯的做;明顯的做要遭受人家抗拒,遭受人家排斥,默默的去做。所以這個名號在主夜神裡面,那就有主夜神的意思存在,我們一定要了解它。

      第五尊,『普現吉祥主夜神』。「現」,現身說法。我們看到這個字,就要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這是一般講的身教,以身作則。現什麼樣子?現吉祥。世間人哪個人不想求吉祥?吉祥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如果我們方便的來說,種善因得善果就是吉祥,這個意思很深。你沒有種善因得善果,不吉祥,你種善因不得善果也不吉祥;一定是因果相應,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這就叫吉祥,你所種的因,你已經收到你應該得到的果報。所以這個意思也非常的廣泛,也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想一想現在這個世間人,他們心裡想些什麼?他們求些什麼?我們明瞭,這就是觀機,這懂得了。我們要怎樣幫助他們,幫助他們覺悟?世間人貪財,我們要示現發財的相,那我們是不是貪?你要是貪,你就錯了,你就不相應。財發了怎麼樣?發了捨,愈捨愈多。那個想發財的人看到,這樣才能發財,他也來學布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吝嗇的人決定發不了財,縱然發了也是一生受窮困的生活,他捨不得花錢,所以一生都過得很窮苦,錢白白的給別人拿去了。死了以後,一文也帶不走,這是愚痴沒有智慧。所以有財多做社會福利事業,多幫助世間窮困之人,你的財富永遠就不絕。

      中國人過去供財神,財神供的是范蠡,這很有道理、很有學問,范蠡確實給我們做發財的好榜樣。他經商,做小生意,愈做愈發達。他怎麼做的?賺來的錢布施。你不肯布施怎麼行?賺來的錢不是自己用,給社會大家用,所以選舉他來當財神,我都投他一票。歷史上所記載的三聚三散,發了一段時候,財很多了,散財,做大布施。布施完了之後,從小生意慢慢又做起,沒幾年又發了,發得更快、發得更多,他再散財。再又幾年,又發了,愈發就愈多,愈來時間愈短促就愈快,他總是散財。居士林這一段期間,同學們跟我講好興旺。為什麼興旺?散財。而不是把收入存起來,不是天天在講求利息,怎麼樣能得到更多的利潤,不是,統統散掉。李木源菩薩有智慧,他懂得散財,所以現在財源源不斷而來,有增無遺,就這麼個道理。這是現身說法,普現吉祥主夜神。所以你要懂得散財,不要去儲蓄,儲蓄錯了,財一定要有用處。不要怕,我散掉之後沒有了,沒有那個道理,散掉之後就來了。如果散掉沒有了,也是吉祥。為什麼?你命裡根本就沒有。命裡沒有你得來的不吉祥,你散去之後,你災消了,禍就除了,那是吉祥。所以愈散愈多。

      許許多多法師,連過去演培法師請我吃飯也開玩笑,他說他要向我學,我說學什麼?我有什麼好學的?我們是後學、晚輩。他說:你的法緣很殊勝,這一點我要跟你學,你是法緣怎麼殊勝的?我說:沒有別的,結緣。肯結緣,不積蓄財物,十方供養馬上就散掉。也有一些法師,十方供養他來建大的寺廟,建得富麗堂皇。我想想,如果我要不拿去布施,我也可以建個道場。我道場不要,統統把它布施掉,所以跟全世界學佛的人真的結上法緣了。你不肯布施怎麼行?沒有別的,誰願意做,誰就得到這個果報。所以財萬萬積不得,不可以積蓄,決定要散,要懂得散,拿有限的財物,做真實的功德利益。我們印送善書、印送佛經,這些年來除佛經之外,我們還做磁帶、做錄相帶,現在還做CD,又還做到網路,網際網路,做這些布施,這才跟世界各個地區眾生結了法緣。法緣好是這麼來的,不肯結緣,你要想法緣好,那怎麼可能?所以一定是種善因得善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就是「普現吉祥」,我們做出樣子來給人看。

      第六尊,『普發樹華主夜神』。普發,意思好懂。什麼叫樹華?「樹」是樹立,「華」在佛法裡面表因行。特別是像現前居士林董事會要發起辦佛學院,要辦培訓班,這就是「普發樹華」,成就諸位修學,成就續佛慧命的弘法人才。我們非常期望將來佛學院或者是培訓班,四眾同修都可以來參加,不一定完全限現在的出家眾,在家眾我們也培養,更希望在全世界各個地區都能夠來參學。學成之後,能把正法向全世界各個地區去弘揚。這個道場,不僅僅是著重在教,有解有行。參加佛學院的學生,平常在經教上下功夫學習講經,每一個星期一定要到念佛堂念一天佛。像現在三十六個小時,每一個星期念三十六個小時的佛,解行相應。這三十六個小時是修什麼?修定,進入念佛堂,萬緣放下,一心專念。也是我們講席當中常常說的,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念佛堂三十六個小時修什麼?修戒定慧。它能夠幫助你平時研教,幫助你平時學講經,有很大的幫助,心地清淨才開智慧。這是我舉出一個例子。「普發樹華」四個字裡面妙義無窮,這就不多說。

      第七尊,『平等護育主夜神』。「平等」兩個字大家好懂,我們心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平等,才有分別執著就不平等;不平等是妄心,平等是真心。在佛法裡面不平等是末那,八識裡面的末那識;平等心就是四智,四智裡頭平等性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識成智。四智是真心,真心的四個作用,都是真的。八識是妄心,平等是真心,也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真實心中作」。作什麼?護育眾生。護是保護,育有養育、有教育。你要養他,還要教他,這才做到育;只有養沒有教,不能算育;只有教沒有養,也不能算育,所以育是教養的意思,這兩者同等的重要。今天這邊道場,尤其大家都有彌陀村的概念,彌陀村裡面有養,這一分做得很圓滿。進入彌陀村來念佛的同修,原則上不收一分錢,到這個地方來四事供養,衣食住行,照顧你的生活。進到彌陀村,你平常穿的衣服都收拾起來不要了,彌陀村裡面發制服給你,大家穿一樣的,衣也送給你。樣樣都照顧周到,這是養。教是什麼?有這麼多法師領導你念佛,每天講開示給你聽,你有疑問為你解答,這是教。護育,平等護育,凡是到彌陀村來念佛的人,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老少、不分貴賤,什麼樣的人到這裡來一律平等。彌陀村建立了,大家都是平等護育主夜神,我們真的做到。

      第八尊,『遊戲快樂主夜神』。這個地方所講的,好像都是我們彌陀村裡面想像的。我們生活,確確實實是生活在遊戲快樂之中,念佛堂裡遊戲。有些同修最初聽說念佛堂都有點畏懼,到這個地方不自由了,這一天什麼都不能幹,好像受到很大的拘束一樣。可是念了幾天之後,有些人告訴我,很好、很快樂,不想離開了,這就是遊戲快樂。也有同修告訴我,說是念佛堂裡頭止靜的時間太長,止靜的時間太長了,大家在靜坐,坐著念佛會打瞌睡、會昏沉。一般真正用功人,古大德給我們講,佛經上也說有兩種現象,一種叫掉舉,掉舉就是妄念很多,身心不安,會有這個現象;第二種昏沉,昏沉是精神提不起來,打瞌睡想睡覺,坐在那裡也睡,站在那裡也睡,這是昏沉的現象,這都不正常。正常的現象是遊戲快樂,你把念佛堂當作遊戲場,很快樂、很自在。我們這個講堂也是遊戲場,也非常自在、快樂。這個樂跟世間那種快樂不一樣,這種樂接近真樂。世俗裡面的快樂都是五欲六塵外面的刺激,不是真的;真的,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那是真樂。你在這個地方得清淨心,所有一切煩惱、憂慮、牽掛都沒有了,你的心多清淨,所以說清淨平等覺在這裡面能體會到,在念佛堂你可以體會到。雖然不是真正證得,接近了,清淨平等覺的氣氛有了,這就是很大的進步。這個氣氛要保持、要延續,還要不斷向上提升,再一提升就到功夫成片。到那個時候,離開念佛堂,回到家裡,回到工作崗位,從事任何工作,你都是遊戲快樂。正如同諸佛菩薩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經上常常說「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佛法裡叫這些佛菩薩遊戲神通。他們到六道、到十法界教化眾生,遊戲快樂,他是來唱戲的,所以唱得很快樂。諸佛如來到世間都是來唱戲的,都來表演的,表演給我們看,各個都是自在快樂。所以這尊主夜神教我們,這就是過佛菩薩的生活,做佛菩薩的工作,沒有自己,只有眾生;沒有自己的主觀,只有諸佛如來的正法,我們只不過是在表演而已。這就叫行菩薩道,這叫修佛行。

      第九尊,『諸根常喜主夜神』。「諸根」,六根,六根都歡喜。六根怎麼歡喜?清淨心現前,六根就歡喜,這是佛經上講的常生歡喜心。經典裡面常常形容,釋迦牟尼佛全身愉悅,那就是六根常喜,毛孔都微笑,這是經典上形容諸佛菩薩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很難體會,是自己從來沒有這種境界,每天都生活在苦惱當中,從來沒有過過這樣的生活。這個生活在大乘佛法之中,在《華嚴經》裡面、在《無量壽經》裡面,所以我們通過《無量壽經》、《華嚴經》的學習,你會得到。你得到,這是正常的享受;你沒有得到,是你修學功夫不得力。你如果學習功夫得力一定得到,這就是平常所講的法喜充滿,就是這個意思;六根愉悅,法喜充滿。世間人也常說,「助人為快樂之本」,這話說得也有道理。諸佛菩薩從來沒有為自己著想,念念行行都是為社會、為大眾利益,幫助社會安定和平,幫助社會繁榮興旺,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他怎麼不生歡喜心?

      末後這一尊,『出生淨福主夜神』。這十位上首以「普德淨光」發起,以「出生淨福」來收束,總結在這個名號裡面,這個意義非常深。主夜神所修的是積陰德、積陰功,做一切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不求人知道。《論語》一開端,夫子教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就是淨福,真實的福報。《論語》開頭三句,可以說是儒家教學的三大綱領。當年編這個書的人,把這三句編在開端,意義很深。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跟我們此地講的意思完全相同。學,我們在《華嚴經》上也學到了。時習就是時時刻刻做到,那是習。你要是做不到不行;你做到之後,你就法喜充滿,你就常生歡喜心,所以學了之後一定要做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居士林幾乎每天都有海外的團體到這裡來參學,天天有朋自遠方來。所以這個道場從上到下,乃至於每一位在此地做義工的都是法喜充滿,這個道場一片祥和。為什麼?淨福,真實清淨的福德。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這是總結這一類參加法會的大眾,他們的人數無量無邊。『皆勤修習,以法為樂』,這句是說他們的德行。他們雖然默默在做,沒有人知道,可是他不懈怠、不疲厭,很認真努力天天在做;沒有人讚歎他,沒有人獎勵他,以法為樂。法是什麼?法就是他所知、他所學、他所做,這個法專指這一點。他真正覺悟了、真正明白了,曉得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樣樣如法,與佛的教誨相應,念念之中遠離迷惑顛倒,念念之中與真實福慧相應,他怎麼會不快樂?所以總結以法為樂,絕不以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為樂。那個樂是假的,決定不是真的。為什麼?會失掉的,佛法裡面講樂是壞苦。自性裡面的樂這真的,永遠不會失掉,所以才能講常生歡喜心,你永遠不會失掉。就是你起心動念、一切作為與法相應;法在此地簡單的說,就是與《華嚴經》這個法相應。我們現在曉得,《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總結,《無量壽經》的分量少,容易讀誦、容易受持,都能與經教相應就是以法為樂。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