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4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三卷)  1999/6/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43

      請看化樂天長行的第二句:

      【寂靜音光明天王。得捨離一切攀緣解脫門。】

      天王名號的表法前面都報告過,這個地方我們專門來探討他所修學得法的法門,他得的是『捨離一切攀緣』。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得比較多一點,他說「攀取緣慮,是惑病之本」。惑是迷惑,也就是說明,惑業苦這三樁事,那個根是迷惑。因為迷惑才造業,造業才受報,所以我們想不受虛妄的果報,那就決定不造業;要能夠免除造業,一定要不迷惑。所以這個惑是屬於無明,在十二因緣裡面無明緣行,那個無明就是惑,它不是根本無明。因為二乘聖者沒有能力斷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一定要法身大士他才能見到。這個地方十二因緣講的無明,是屬於枝末無明;也就是說六道輪迴的根本,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都在六道輪迴裡面,因此「攀取緣慮」這個念頭,每一個眾生都有。我們不能講每個人,六道裡天人有、阿修羅有,畜生、餓鬼、地獄統統都有。這個現象怎麼來的?佛告訴我們,這是無始劫以來,我們迷失了自性,從根本無明生起枝末的無明,墮落在六道裡面,沒有出頭的時候。諸佛如來為我們示現,這個地方是示現天王的身分。清涼大師在此地說,第一段善化天王,這是化樂天的第一位,寂靜音光明天王都是屬於化樂天的。化樂天是第五天,欲界第五層天,示現天王的身分來教導我們。欲界第五天算是相當不錯,真正也算是得到自在,一切受用隨心所欲變化所生,這在欲界裡面福報相當大了。這樣的福報從哪裡來的?還是修德,不是性德。性德的福報是在十法界之外,十法界之內都是屬於修德。他修什麼?「捨離」,捨離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攀緣;攀取緣慮,清涼大師用這四個字來解釋。

      「心境無得」,才能夠捨攀緣。這從理上講,我們為什麼捨不了?也就是為什麼放不下?我們總認為心有,境界也是實有。心是能得能取,外面境界是所得所取,認為能所都是實在的,這個認識就錯誤,這個認識就是惑病的根本,所以對於外面境界,攀取緣慮的念頭非常堅固,念念不忘,他怎麼能放下?佛教導我們放下,一定是先教我們看破,世尊確實在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當中,這是他主要的一個課題。他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般若經》的內容是什麼?要是把全部內容歸納起來,就是三個字「不可得」。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的境也不可得,所以你真正了解心境俱不可得,攀取緣慮的念頭自然就能夠放下了。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要沒有能搞清楚、搞透徹,這是決定不能夠放下的。

      我們要怎樣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佛法雖然說得多,我們聽了也不能說不懂,聽了也歡喜,但是就是做不到。做不到沒用處,還是要搞生死輪迴,這一點諸位必須要清楚。解悟不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真實的利益是要證悟,解悟不行。悟有兩種:解悟跟證悟。解是你明白了,你沒有做到,也算是很難得。所以解悟是福報邊上的事情,是屬於福德,證悟才是功德。功德才能解決問題,福德不能解決問題。六祖在《壇經》裡也說得很好,這樁事情「福不能救」,福報再大,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就一定要明白,福跟禍兩個相比,福小禍害大。什麼道理?福是善因結成的,禍害是惡因結成的。我們想想,我們一生當中,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如果我們很冷靜的觀察,觀察一天,我們從早到晚,晚上在睡覺的時候,很冷靜的思惟反省,我這一天處事待人接物,我起的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決定是惡念多過善念。一日如是,一年也如是,一生亦復如是。你就會想到,過去生生世世,我們累積的是惡念多、惡業多。這個惡念、惡業果報在三途,善念少。所以我們到人天來享福,正是我常舉例講,我們出去旅遊,觀光旅遊度假,度假的時間總是短,假度完趕緊回來,回來就是回到三惡道去受報。所以佛在經上講,六道裡面眾生,三惡道是故鄉,三善道是出去作客,這話講得很有道理。

      我們聽了以後要有高度的警覺,這個日子怎麼能過?惡道裡面的狀況,諸位念念《地藏經》就明白了,佛對於這些境界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大乘經裡面常常說到。佛在楞嚴會上講六道輪迴狀況,他講得細,講七道,除六道之外,有仙道,這比較少講。但是七趣裡面,講地獄道經文佔二分之一,其餘的六趣佔二分之一,地獄這一道佔二分之一。世尊為什麼要那麼詳細的來說?地獄太苦了,地獄很容易墮落;換句話說,進去容易,出來難。世尊苦口婆心的教誨,唯恐我們粗心大意墮落在其中,慈悲到了極處。我們要想免除三惡道的苦報,這一次機會遇到了,尤其遇到最殊勝的法門,念佛法門。可是念佛法門雖然容易,你一定要把攀緣心放下,你念佛的功夫才能得力。如果緣慮心放不下,遇到這個法門,只能說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這一生不能往生。這一生不能往生,那就是李炳老所講的,你在輪迴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要受;李炳老講「不免長劫輪迴」。這個機緣遇到不容易,遇到之後一定要真正的把它抓住,放下萬緣,一心專念。縱然學菩薩道,弘法利生幫助別人,一定要知道,幫助別人是我們附帶的,不是主修的;主修的,要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主。幫助別人,有緣就做,沒有緣就不做。這個緣是什麼?緣是機緣,自然成就的,不是我們去製造;我們有心去製造,就是攀緣。攀緣,你心就不清淨,所以這個自己要常常想。隨緣,心是清淨的,隨緣對於自己的功行沒有妨礙,攀緣有妨礙。攀緣是我想怎麼做怎麼做,不行!說老實話,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都隨緣。我們細細觀察,細細去想一想,哪一個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攀緣幫助眾生?如果佛菩薩有攀緣的心,立刻就退墮了。小菩薩有,常常退轉,大菩薩就不退轉。你要問,他為什麼不退轉?攀緣的念頭沒有了,這才能保住不退轉。我們拼命去做好事,為什麼做?好事榮耀,好事人家讚歎,這個念頭就壞了。所以是非善惡,吉凶禍福,就在極微細的一念之間。佛菩薩在經論裡面教導我們,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才有一個學習的處所。

      註解裡面引用《維摩經》裡面一段話,「淨名問疾品經云,何謂病本?」這個病是生死之病、煩惱之病、輪迴之病,這個病的根本是什麼?佛在大經裡面跟我們講這些事情是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裡面哪一個是第一因緣?第一個因緣就是根本,就是病本,答覆說;「謂有攀緣。」攀緣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是所有修行人不能出十法界的根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換句話說,因為有攀緣心才有三界。攀緣的心有大小、有淺深不同,愈是往下面的,攀緣的心愈嚴重,六道十法界愈是往上面去,攀緣的心愈淡薄,但是他還有。如果攀緣的念頭沒有了,給諸位說,別說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這個人就到一真法界裡面,我們稱他作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算成佛了,禪宗裡面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是分證佛,就算成佛了。由此可知,攀緣這個念頭障礙我們功夫,障礙我們精進。由此可知,斷攀取緣慮是我們修行裡面最重要的功課。佛祖教我們隨緣度日,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依教奉行,這個人身心自在,我們現在人講沒有壓力。攀緣有壓力,身心都有壓力,我們今天講生活的壓力,精神的壓力。世間人,攀緣之心害他一生。實在講,快樂的生活不是沒有,有!他不知道。

      我在往年,說這個話總有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台北坐計程車去講經,這大概總有二十年前。這個計程車的司機給我訴苦,工作很辛苦,錢很難賺,日子很不好過。我跟他講,我說:日子好過,現代社會富裕跟過去確實不一樣,現在賺錢不難。我說:你一家四口,你開計程車,計程車收入不錯。我問他:要照很節儉的生活,你這一個月,你的一家生活費用,你工作幾天能維持?他告訴我:如果照一般來講的話,大概十天,十天的工作,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就夠了。為什麼不夠?攀緣心。今天看到鄰居買了什麼好東西,天天跟人家比賽,那你這個生活當然苦,諺語所謂人比人氣死人,這個苦是你自己找的。我說:如果你要不跟人家比賽,譬如你買個電冰箱,這個電冰箱好好的保養使用,至少可以用十年;你做一件衣服,你好好的愛護它,這件衣服也能穿個十年、二十年,何必天天跟人家比賽?天天要講求時裝新的款式、新的樣子,今年流行這個,去年剛剛做的,今年不流行了,穿出去人家笑話,難為情!你說你這種心理不是害死人嗎?我就跟他講,舊的衣服穿出去,說人家笑話,笑話是他笑,笑死了是他死,我不死。真的能笑死人,多死幾個人好!所以不受它的誘惑,不受它的影響,你的日子多好過。我跟他講:你工作一年,可以休假兩年,你想想對不對?他又想想我的話,也不錯!所以你要是緣慮心降低、減緩了,日子很好過。一般生活水準是普遍提升了,我們看看倓虛法師在《念佛論》後面,給我們講青島一個女居士,姓張的,念佛往生,那個時代生活真苦。這個女居士的先生拉黃包車的,這個諸位現在都沒有看過,體會不到。一家四口,一天不工作,一天就不能過日子,生活就沒有著落。拉黃包車能賺幾個銅板?所以說物質生活跟過去那個時代比,這是五十年前的事情,普遍提升了。現在物質生活不難,只要你肯勤奮的工作,生活都能過得去,你何必攀緣?何必跟人家比賽?

      佛菩薩、祖師大德無論示現什麼樣的身分,都做出節儉的樣子給我們看,節儉是美德、性德。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孔子學生讚歎老師,大家公認老師有五種美德,其中有節儉,溫良恭儉讓。夫子的生活節儉、忍讓,諸佛菩薩也如是,這就是教給我們放下攀緣的心。佛菩薩所修積的功德,世間聖賢所修積的功德,我們比不上。他功德的成就是隨緣成就的,正是普賢菩薩所說的隨喜功德,決定不是攀緣,攀緣是造業。現在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學佛而對於佛法產生誤解、誤會,錯會佛的意思,把攀緣當作功德,不知道盡心盡力就是圓滿的功德,他不懂這個道理。佛在經上講得這麼多,講得這麼清楚,可惜他體會不到。我們確確實實知道很多人,想在佛門裡面修積一點功德,自己沒有錢,去借高利貸,付很重的利息,這錯了。你想想看,造成他自己身心的壓力,他是不是真的做了功德?沒有,功德是清淨心做的。佛家裡面常講淨財,借高利貸拿來的錢不淨,這個財不清淨。淨財那個「淨」字怎麼說?你的心清淨,你借高利貸你心裡有負擔,你心不清淨,這個財拿到佛門裡是不淨財。勸人家發心,要人家歡歡喜喜,這是屬於淨財。如果別人是被逼的、被迫的,不得已的,不是甘心情願的,因為你的面子,不得不拿出來的,這個財都是不淨財。所以一定要他明理、歡喜,而且是在他自己能力之內的,他在生活當中可以能夠節儉一點出來,這才是淨財,這才是真實功德。我們今天讀到這一段經文,想到現在佛門裡面許許多多的弊病。

      我們的修行不能說不努力,不能說不認真,很用功、很努力的在做,但是收不到成效,這就應當要認真去反省、去檢點,我們到底錯在哪裡?佛法真正的效果,諸位要曉得,就是煩惱輕、智慧長,這是效果。法喜充滿,身心自在,這是佛法修學真正的受用。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他說一句話,他說「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諸位聽聽,享受!煩惱不是最高的享受,自在才是最高的享受。我們要捨棄攀取緣慮,唐朝龐蘊居士做了一個最佳的示範。這一家人了不起,佛法裡有授記,一家都是菩薩。他家裡相當富有,自己捨棄功名不作官,在家裡面修行,過著很自在的生活。有一天,他把他家裡的財產全部裝在一個船上,把這個船划到江中心,長江的中心,船底砸個洞,全部沉下去,全家的財產統統沉沒了。他做這樁事情,主要就是留一句話給世人。世間人一定問:你這麼多財富沉到江裡多可惜!你不要了,為什麼不去做一點好事?人家看到這種現象,一定會問這個話。他答一句話,這句話永遠流傳在世間,「好事不如無事」,這個道理深,太深太深!以後他過日子,傳記裡有,他編草鞋。編草鞋,在新加坡看不到,大陸也許還有,恐怕現在也不多了。編草鞋,每天編幾雙草鞋賣幾文錢,拿這個錢買米回家過日子,過得很舒服、很自在。他往生的時候,叫他的女兒,出去看看是什麼時候了。他女兒知道,女兒在外面說:「時間還沒到!」他自己再出去看看,他女兒在外面站著往生了。這個丫頭,還要我料理她的事情之後才能走。先走的人,後人要料理後事。一家生死自在。為什麼他有這樣的成就?攀緣心沒有了,真正放下了,得大自在。

      物質生活所需,諸位要曉得,非常有限。今天吃飽了,不要想明天。世間人就是有攀緣、有顧慮,明天沒有了,怎麼辦?總是會想明天。還要想明年,還要想後年,想得可長遠了。佛菩薩不想,為什麼不想?因為「不可得」,想什麼?所以諺語說得好,「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強求到的,還是你命裡有的,你說冤不冤枉!明白這個道理,積功累德就好。這是諸佛菩薩無量劫來,從來沒有間斷,他做的。德,就是存心利益眾生,能夠捨己為人,利益眾生,常存此心這是德;功,那是看緣分,有機緣就做。機緣時時刻刻都有,就看你認不認識,你會不會抓住。我們走路看到路上人家丟的果皮,這個果皮不小心踏上去會滑倒,你能夠把它撿起來,丟在垃圾桶裡面,這就是功德。看到老年人過馬路,馬路上車很多,你能夠照顧他,幫助他安全過去,都是功德。好事,時時刻刻都會遇到。桌子椅子沒有擺正,把它扶正一點,不乾淨隨手擦一擦,擦乾淨,都是功德。

      念念有利濟一切眾生之心,這就是大德。時時刻刻肯幫助人,不必刻意去尋求,遇到就做,你的心才安。不要去找,什麼時候遇到隨手就做,這就是功。只知道利益眾生、利益別人,決定不求果報,養成這種習慣,那就是諸佛菩薩的行誼,要在生活當中養成這個習慣。自己心行,自己的生活,都能做別人的好樣子,那是大功德,就在自己本分的生活上,儒、佛都是這樣講。你過的是富貴的生活,給富貴人做好榜樣,你過的是貧賤的生活,給貧賤人做好榜樣,這都屬於菩薩示現。富貴人多做一些社會慈善福利事業,慈善福利事業裡面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是慈善福利事業最重要的。無比的慈悲心,真實的救濟,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而不是說,他沒有衣服穿,送幾件衣服給他;他沒有東西吃,送一點吃的給他;他沒有房子住,我們蓋一個房子給他住。這是救人一時,教育是救人一世;不但是一世,佛法講教學是救人慧命,衣食是救人身命,身命是一世的,慧命是永恆的。在佛家講殺生,斷人身命那個罪不重,斷人慧命可不得了,斷人慧命都在阿鼻地獄,斷人身命的罪就輕了。從這些教義上來看,才曉得真正無量無邊的功德是教化眾生。

      我們從事實上來看,孔老夫子一生教化眾生。夫子當年在世,生活過得很清苦,並不富裕,平民生活,他一生的事業是教學,他的功德永垂不朽。你看看在中國歷史上,歷代作帝王將相的人多少,今天誰知道?都淹沒不張。孔老夫子是個平民,兩千多年之後多少人紀念他,多少人聽到他的名字生恭敬心。不但中國人,連外國人都不例外,這是功德永垂不朽。你再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帶著這一群弟子到處遊化,也是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每天出去托缽,一分錢不收,那個時候不收金錢的供養。接受信徒供養只有四種:飲食,每天去托缽的一缽飯,接受;衣服,衣服破損了,接受人家供養衣服;臥具,晚上睡覺,印度那是熱天,臥具簡單,草地上鋪一塊布做墊被,蓋的是三衣,三衣一缽,三件衣晚上當被子蓋。鋪在地上墊的,我們現在叫具,具本來是臥具,現在用來做拜佛鋪在拜墊上,這都不如法。這個臥具原來是鋪在草地上當墊被用的,生活這麼簡單。今天世界上多少人拜佛,多少人禮敬佛,佛做的是真正救濟眾生的大事業,救人法身慧命,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印光大師一生,所有信徒對他的供養,他全部拿去印經布施,救濟眾生法身慧命,沒有做別的事情。曾經有一次,北方有災難,他也隨緣賑災。賑災錢從哪裡來?從印經錢裡面撥三千大洋去賑災,這個記載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裡面,大師講演的時候說出來。所以我們才明瞭,他所有的力量統統用在法布施。因為他自己是陜西人,家鄉口音很重,在南方講經說法一般人聽不懂,所以他一生自己就沒有講經,完全用文字,他用文字來弘法。早些年,清朝末年,定海知縣請他老人家去講經說法,他請人代講,自己沒有去,請別人代講。講什麼?講《文昌帝君陰騭文》。我看到這些資料,剛剛學佛的時候非常奇怪,一代祖師,人家知縣縣長請他去講經,他派人去講《陰騭文》。那個時候我們想不通,現在才知道。世出世間善法奠定在因果的基礎上,人要不相信因果,這個佛經是念不下去的,大乘經論給他講了也是枉然。所以世出世間善法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因果是佛法的根本。佛法全是一個「因果」,《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五周因果,《法華經》所講的一乘因果。我們就明瞭,印祖這個做法正確,真正是應機而說。這個地方是初學,他們只有這個程度,這個程度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說老實話,程度比我們現在都高,所以說這些東西他們能相信,他們能得受用。我們今天講這些東西,人家不相信,說我們在搞迷信。大乘經論裡面理論很妙,談玄說妙,他點頭,得不得受用?不得受用,真的是玄談,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所以佛法一定要從根本學起,無論我們學得多久,即使到地上菩薩、等覺菩薩,都不能捨棄因果;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還是修學五戒十善,沒離開。

      《觀經》三福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法,一開端教給我們「孝親尊師」,孝親尊師的意思太深太廣了,幾個人懂得?《感應篇彙編》講到「忠孝」這兩個字,註解裡很大的一個篇幅,不能不知道。孝敬兩個字要做圓滿,是在如來果地上才做圓滿。孝敬是大德,在我們佛門,地藏菩薩代表。中國的佛法,實在講,在整個世界佛法裡面來說,無比的殊勝,它以四大菩薩來代表我們修學的法門,把佛法的重心都凸顯出來:地藏的孝敬,觀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普賢的落實,普賢是代表實行。不但世尊一代時教顯示無遺,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所說一切經教,也都圓圓滿滿含攝在其中,一法不漏。我們不能捨棄攀緣心就是不孝,佛祖教我們要捨棄,我們不能捨棄,我們對老師不敬。父母希望我們有所成就,希望我們作聖作賢,學佛了,希望我們作佛作菩薩,我們不能夠依教奉行,這就是不孝。所以「孝」這個字,概括了全部的佛法。

      我們要想做到真正有成就,要斷煩惱,要把煩惱的根拔掉。根到底在哪裡?我們自己不知道,實在講,我平常講經也有提示。我勸導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把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斷掉,控制的念頭就是攀緣心。諸佛菩薩、大聖大賢對於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如果有控制這個念頭,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念頭都沒有,哪裡有行為?這才與性德相應,與自性相應。我們要想見性,要想明心見性,這些妄念是我們見性的大障礙,你能夠捨掉,自然就明心見性。可是你要是徹底放下,你必須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千經萬論說的是什麼?就是說宇宙人生真相。真相明白,你這個念頭自然不生。我們今天為什麼起這個念頭,為什麼堅固執著?對於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不曉得這一切法緣起性空。緣起性空這四個字,你們都認識、都很熟悉,也常常掛在嘴上,會說,可是真正什麼叫緣起、什麼叫性空,確實沒有這個概念。如果有這個概念,你的心會清淨,你攀緣這個念頭會放下。換句話說,我們還是放不下,還有這個念頭,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緣起性空」這一句沒有參透,還有這些毛病習氣在。

      古大德修行,多半依《金剛經》是有道理,不能說沒有道理。《金剛經》是禪宗五祖忍和尚提倡,而六祖惠能大師發揚光大。這個經簡單扼要,很容易提醒我們警覺,幫助我們改正錯誤的觀念,像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很好的觀照依據。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妄念才動,或是貪愛、或是瞋恚,要是把這一句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平了,恢復到平靜,平靜是真心,真心是平等心,真心是清淨心。攀緣心起來的時候,想想「三心不可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攀緣的念頭自然就放下了。最大的功德、最真實的功德是見性,沒有比這個功德更大。在淨宗裡面,無比殊勝的功德是往生。

      最近這幾天,潮州小馬居士帶十幾個人到這邊來念佛。他告訴我,就是最近這一、兩年當中,潮州那邊念佛人往生,瑞相稀有,預知時至,坐著往生。我告訴他,我說:你把這些事情寫下來,我們這裡有個「佛陀教育季刊」,可以在這個地方發表,那是無量真實功德。這個老太太、老先生一生也不會講經說法,也沒有做什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但是他一往生、一表現,讓多少人看在眼裡、聽在耳裡受感動,發心效法,增長信心,增長願力,你想這個功德沒有法子相比的。使念佛人聽到、看到,信心增長,他能我也能,努力向他追。諸位要曉得,一個人往生就是一個人作佛去了,誰知道這是真實功德?這是無比的功德!那些人天天認真努力在修學,最後把成績展示給我們看。你要問他,他為什麼能成功?沒有別的,攀緣心放下了,心地得到真正清淨。所以他來問我,有些當地修學不太如法,還有一些毀謗淨土,嫉妒障礙,來問我。我告訴他隨緣,不必放在心上,不必去理會他。如果把這些拉拉雜雜事情要是放在心上,我們的清淨心被破壞,平等心被破壞,這個傷害就大。一切隨他去,侮辱隨他侮辱,毀謗隨他毀謗,不聞不問,始終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我們完全依據佛陀經典教誨去做就沒錯,這是佛家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我們還特別從經典裡面節錄重要的開示,節錄六十幾條,編成一個小冊子,《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把這幾條先做到。經文太長,怕大家記不住,這個小冊子隨時放在身上,時時刻刻看,看了要照做。經要天天讀,讀經是親近佛菩薩,照做這才是佛的真正弟子。我們要做真正的彌陀弟子,要學阿彌陀佛,要學得很像。佛教導我們要「自行化他」;《觀經》三福,前面十句是自行,末後一句是教我們要化他。「勸進行者」,勸是勸勉,勸勉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要令他生歡喜心。歡喜心怎麼生起來?一定把這些理事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捨棄一切惡念,不造惡事,這個非常重要,果報當然就能夠轉移。

      「一切攀緣」,一切的範圍包括的太廣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世間法是虛幻的,佛法也是虛幻的。佛法跟世法差別在哪裡?差別在覺迷。所以你一念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念迷,一切法都是世法。一念覺,法界就是一真;一念迷,這裡頭才變現出十法界,十法界是從迷邪染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三皈,那個皈依講得很明白、很清楚,三皈是皈依覺正淨,捨棄一切攀緣,迷邪染是攀緣。宇宙事實真相你搞不清楚、搞不明白,那就是迷。從迷裡面生起的知見就不正,邪知邪見。不正知見必定造成污染,污染是什麼?煩惱,妄想、分別、執著都是污染,真心本性裡沒有這些東西。惠能大師說得好,真心是什麼樣子?「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的樣子。有一物,都不是真心。

      我們現在根性太差,走「本來無一物」的路走不通,所以換一個法門,換念佛。念佛有沒有一物?有,那個一物就是阿彌陀佛,心裡有阿彌陀佛,口裡有阿彌陀佛,有一物。有一物能不能成就?修別的法門不能成就,修這個法門能成就。為什麼?阿彌陀佛會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再把這一物放下,這個法門方便,所以一切諸佛讚歎。由此可知,我們今天是用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放下一切攀緣心,就攀緣阿彌陀佛。八萬四千法門,沒有這個法門,沒有這個說法的。我們今天攀緣心確實放不下,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專緣阿彌陀佛,用這種方法,這叫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更高一點的,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再把這一念也放下,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就能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的菩薩,阿彌陀佛他念不念?念。但是人家念跟我們念不一樣,他雖然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叫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完全稱性。他為什麼要念,不念不就行了嗎?沒錯,不念是行。不念念是為度別的眾生,給別的念佛人做個樣子,你看看「佛都念佛,等覺菩薩都念佛」,念給別人看的,讓別人看到增長信心,增長願心。我們今天是有心念佛,他是無心,所以他在實報莊嚴土,我們在凡聖同居土。幾時我們念到功夫純熟,也念到念而無念,我們的境界自然往上提升。不要去求,有求就是有攀緣心,攀緣心是求願的障礙,所以佛法講要有願,不能有求。求跟願確實不一樣,是很相似,但是不一樣,我們現在才算能搞清楚。願是什麼?隨緣是願,攀緣是求,這才能夠把它辨別清楚。希求跟發願不一樣,一個是隨緣,一個是攀緣。一定要把它變成我們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功夫就得力了。

      寂靜音光明天王,他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此地講的『解脫門』,是指一真法界。「解」是動詞,解開,解開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脫」,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他入一真法界。「門」是方法,他是從這個方法、這個門徑修行成就的,證得一真法界。我們讀了之後,一定要深刻的去體會,要時時提醒自己的警覺,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就是沒有捨棄攀緣。當然捨不容易,一定要把它淡化,攀緣的念頭、攀緣的行為一天比一天淡薄,我們功夫就得力,就會有進步。一定要向佛菩薩學習,向祖師大德學習,不能向一般人學習。現在一般人,學佛的人世緣太濃,攀緣的念頭跟行為太強烈,這個不能學,一定要以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榜樣。我過去學佛,李炳南老居士多次勸我,學印光法師。那個時候我沒出家,還是作居士的時候,他特別提醒我,「古人別學蘇東坡,近人不學梁啟超」。蘇東坡跟梁啟超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佛學家,為什麼不能學他?攀緣心沒有捨棄,佛學雖然很通達,講得天花亂墜,著作也很多,都能夠誘惑知識分子,但是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念佛往生都沒分,所以這個不能學。這個開示對我有很大的影響,是老師慈悲真實的教誨,我們大家都可以共同來勉勵。一定要真幹!真幹,一定要把攀緣捨棄,自行化他隨緣好,隨緣是真實功德,無量功德。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