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十三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63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五頁,倒數第四行,從第六尊緊那羅王看起:

      【見者欣樂緊那羅王。】

      這十尊德號裡面,我們要特別留意表法的意思。這一大段是代表迴向法門,十迴向。迴向法門偏重化他,前面曾經介紹十住、十行偏重自利,自利利他,到十迴向偏重利他。可是一定要記住,利他行跟自利行是一不是二,自利當中一定有利他,利他當中還是成就自利,這個理事都要很清楚、很明瞭。第三迴向用緊那羅來表法,意思很深很廣,這是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是以高度的藝術來弘法利生。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受持是十住位,讀誦是十行位,為人演說就是迴向位。諸位把佛教導我們點點滴滴連起來看,你就能體會到世尊教學的智慧,教學的善巧方便。迴向裡面,迴向的教學一定是高等的智慧、高等的藝術。『見者欣樂』,凡是接觸到佛法,接觸到菩薩,修迴向心的菩薩,沒有不歡喜的。「欣」是欣喜,內心裡面生出來的喜悅;「樂」是愛好、樂好,對人愛好,對法愛好,對周邊的環境愛好。前面我們講過「悅意吼聲」,悅意是心裡面無比的歡樂,我們一般世間人最好的感受是微妙至極,他真正有這樣的感受;這也是往年方東美先生所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接觸,「見者」就是接觸,要不生喜樂之心,那就談不到享受,何況是最高的享受。

      由此可知,如果我們學佛要沒有契入這個境界,自己一定要知道,我們的修學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錯誤。為什麼?依照常理來講,依教奉行的人一定是法喜充滿,他得到法味。法味裡面一定帶給你是法喜,你沒有能夠得到,你的修學就有錯誤;不是佛法裡頭有錯誤,是你自己修學有錯誤。錯誤到底在哪裡?雖然每個人不盡相同,但是大致上我們也能夠理出一個頭緒,找到一個根源。這個根源,實在講是對於佛的教誨或者佛的教訓沒有真正理解,所以你在修行的時候,你的功夫不得力。修行,諸位一定要記住,修行就是生活;換句話說,你的生活沒有幸福、沒有快樂,這就是你修行功夫不得力。修行功夫得力,一定在生活裡面會感到很幸福、很快樂,一天到晚歡歡喜喜,修行功夫得力了。

      行門從哪裡生的?從解門生的。《華嚴經》的順序:信、解、行、證,可見得行門功夫不得力,是解門不透徹,也就是你的認識還不夠,認知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無量劫來你累積許多錯誤的經驗、錯誤的思想、錯誤的看法做法,你不能捨棄。所以學佛緣就太重要,正如唐朝時候善導大師所說,他老人家雖然講的是念佛往生,講的是九品,但是他講的這個道理可以通一切法門,他說「九品往生,地位高下不同,總在於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如果我們遇到的緣殊勝,我們就可以上上品往生,遇到的緣不殊勝,我們往生品位就下降,這個說法很有道理。

      同樣這麼一個原則,我們修學功夫得力不得力、有沒有成就,也都在遇緣不同。這個緣一般來說有三種,第一個是遇到好老師,《華嚴經》裡面講善友,你遇到好老師;你遇到好的同學,同參道友;第三你遇到好的修學環境。如果這三種緣具足,不但功夫得力,決定會有成就;三種緣不具足,縱然有善根、有福德,缺少因緣,還是不能成就。《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要想有成就,一定三種緣都具足。有力量,還要有機會,沒有機會不行。機是緣,要抓住機緣,現在人講創造條件。創造條件也是各種緣具足,條件你才能創造得出來;如果條件不具足,怎麼想創造也創造不出來。學佛的同修,哪一個人不想在我們自己居住的環境建一個道場?如理如法的修行道場,哪一個人不願意?想的人太多了。為什麼不能建立?緣不足;緣是講外緣,外面的條件不足。我們再要問,外面條件從哪裡來的?從內緣來的。這就很少人懂得,外面條件是從內緣來的。外面是應,內裡面是感。你沒有感,哪來的應?感應道交,那就成功了,你的內外緣都具足了。果然內外緣具足,那個好!我們世間人常講「心想事成」,真的就心想事成。

      由此可知,要想外緣具足,先要具足內緣。內緣是什麼?發心、發願,你發的願、發的心要真誠,決定沒有為自己;如果為自己,你的心就不真、就不誠,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的心是為佛法、為眾生,沒有一絲毫私心在裡面,沒有一絲毫自己的欲望在裡面,這才能得感應。由此可知,外緣不成熟,決定是我們自己還有一念私的念頭在裡頭,這個東西障礙。從前李炳老常常講比喻,好像一碗醍醐,上好的飲料,這裡面摻雜有一點點毒藥,全都變壞了。醍醐就是你發的大心,你發的大心大願那是醍醐,那一點點毒藥是什麼?自私的念頭,沒有能夠放下。摻雜著一點私念頭在裡頭,跟諸佛菩薩就沒有感應,道理在此地。勉強你也能夠建樹,但是以後不如法。那個建樹是你的福報,你有福,你有這個力量,你還是沒有善緣。由此可知,這個事情確實是難。不但現在難,古大德也常講「師資道合」,這樁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諸位要曉得,那個「遇」也是緣成熟,絕沒有偶然的遇,不可能有偶然的事情發生,緣成熟了你才會遇到。

      今天我們佛門在世界各個地區,普遍的缺乏講經弘法的人才,這在佛法裡頭非常重要,第一樁大事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許多老法師,我過去親近過,在一塊談話的時候,常常話題都談到繼起的人才,都注重要培養人才,要辦佛學院。確實他們也曾經辦過佛學院,辦了幾十年的佛學院,佛學院裡為什麼出不了人才?原因在哪裡?歸根結柢原因還是有放不下的處所。所以很想培養人才,又怕人才出頭,害怕年輕人講經說法比我講得好,修學威儀比我講得好,到我道場來講幾次經,我的信徒都被他拉跑了,這一大堆的供養都入他荷包去了,這還得了嗎?所以盡量排斥,盡量打壓。口裡說要培養人才、要提拔人才,實際上他所做的,忌諱人才爬到自己頭頂上來,這一念私心,所以人才就沒有了。培養一個講經的法師,要怎麼培養?要天天叫他上講台。他不上講台,他什麼地方去培養?佛學院念了四年畢業,上台不能講經,原因是沒有講台經驗,沒有上過台,那怎麼行?

      我年輕的時候也算是緣不錯,機會好,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我親近他正好他辦經學班,開班教講經,我去拜見他的時候,他那個班才開始一個月,才開班一個月。他那個班一個星期上一堂課,換句話我只缺四堂課,第五堂課我就參加了;這是緣好,一般講運氣好,碰上了。他老人家培養人才就是要學生上講台講經,不上講台決定不能參加他的經學班,他經學班就一個條件。學生不分男女老少,最老的林看治老居士那個時候六十歲,我們班上最老的一個同學六十歲。他也不管程度,林看治居士小學畢業,六十歲,她有勇氣來學。李老師說,上台講經,行!他願意上台,那就收了。所以李老師經學班教學的條件,就是你肯上台講經,他就收你。你不上台講經,你當聽眾,你不可以參加這個班上課。

      他那個班上課是關門的,外面還派著有護法巡邏,不可以讓人接近,不能讓人來偷聽。其實教學有沒有祕密?沒有。為什麼不能讓人來偷聽?因為老師又打人又罵人,年歲都那麼大了,挨打挨罵的時候,別人看到多難為情!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不准人來看,不准人來聽。關起門來有打有罵,你上台講不好,嚴格的批評。打是打記性,這個地方你不熟被打了,記住這個地方挨過打的,是這麼個道理。所以實在講沒有祕密,就是外面人看起來難為情。再就法師將來訓練出去講經,他挨過打的,這就不好聽了是不是?所以這個事情不能讓外面人看到。在這裡面受訓出來都很像樣子,他教學非常嚴格,那真是絲毫不茍的。教學的方法,專,決定是專攻一部經。還不是說一部經學完成了,你再出去講,不是的。今天學這一段就上台表演這一段,後面還沒學過,真的所謂是現炒現賣。這樣把大家一個個逼上講台,我們在這個會裡面學成了。

      真正發心培養弘法人才,絕對不怕學生超過自己,實在講學生超過自己,好!學生要不能超過自己,完了,一代不如一代不就完了?學生能超過自己,底下一代勝過我們這一代,好!前途是無量的光明。這樣成就學生的學問、德行、道心,從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廣大群眾接觸當然生歡喜心。由此可知,感應之事,先從自己內緣做起,裡面的條件具足了,外緣就容易;最難的還是自己的發心、自己的內心。無私才能夠辦道,有私障道,就不能辦道,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建道場、立法幢、弘法利生,曉得從哪裡下手,讓人見到才生歡喜心。第七尊:

      【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

      德號裡頭最要緊的就是『最勝光』,光是光明。光明是智慧、最殊勝的智慧,是什麼智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從哪裡來的?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這才是真正的莊嚴,真實的莊嚴。『莊嚴』,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真善美好。世出世間一切法,實在講它本來就具足真善美,很可惜我們看不出來。沒有一法不圓滿具足這三個字!一切法裡頭都具足有真、有善、有美,四聖法界具足,六凡法界也具足。我們要問,造作罪業眾生具不具足?也具足。這個事情在四聖法界很明顯,在六凡法界逐漸就比較隱晦,如果在三惡道,幾乎他的真善美我們完全看不見了。他有沒有?有,確實有,但是我們看不見。為什麼看不見?我們有障礙障住了,說老實話不是他的障礙,是我們自己的障礙。何以見得?惡道眾生的真善美,為什麼佛菩薩見到?我們為什麼沒見到?可見得障不在他,在我自己。難道阿鼻地獄的眾生也有真善美嗎?當然有。真善美在哪裡?自性具足。我們要問,地獄眾生怎麼來的?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是本性,真心本性豈不就具足真善美嗎?所以諸位如果是見性不見相,真善美你就看出來了。

      譬如我們有黃金,造佛菩薩的形像,這是高度的藝術,我們造十個像,有菩薩、有佛、有聲聞、有緣覺、有六道眾生,如果你從它的質料上去看,全是黃金,你怎麼不愛?「這佛菩薩像我愛它,那是地獄、餓鬼我不要它、討厭它」,那你就愚痴。你知道那個金的成分跟佛像的成分沒有兩樣,都是真金,都很高貴。你如果再看相,見性之後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原來地獄、餓鬼的相跟佛菩薩的相沒有兩樣,你入了平等法界。我們今天看到佛菩薩喜歡,看到餓鬼、地獄、畜生討厭,你不但沒有見性,相的真相你也不清楚、你也不明瞭,還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之中,你怎麼能夠契入境界?所以「最勝光明莊嚴」,無論在體性、無論在現相,你都能夠發現真善美,發現真善美是高度的智慧。哪個法裡頭沒有真善美?一切法裡頭統統具足,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發現?我們有沒有看出來?一切人具足,一切物也具足,一切法也具足,一切事相裡頭還是具足,這是我們在華嚴會上跟諸位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迴向位的菩薩,這是圓教迴向位的菩薩,法身大士,這是我們從相上看。如果從本跡上去看,應當都是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所以在緊那羅這一類以王的身分來出現。「王」在表法的意思裡面就是得大自在,得真正的解脫自在。得真正解脫大自在,當然是諸佛如來,是地位極高的法身大士,我們常講「等覺菩薩」。《彌陀經》上所講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就是指等覺,沒有比他更高的,所以稱為上善;法雲地還不能稱上善,他上面還有等覺。所以諸位要曉得,上善是指等覺菩薩,不是指一般人。在西方世界,觀音、勢至,我們在經上讀到文殊、普賢、彌勒這些大菩薩,全都是等覺菩薩,像他們同一個階層的,在西方世界無量無邊。十方世界這些等覺菩薩,常常都到極樂世界去聚會,在他們境界裡面,無量無邊的法界無一不具足真善美慧。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上面,去體會、去發現。不要老看人家的缺點,你想方法去看人家的優點,別去想他的壞處,多想他的好處,對自己有好處,有很大的利益。多看別人優點,多想一切法的好處,成就自己福德、功德,成就自己的清淨慈悲。唯有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們才能夠逐漸擺脫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最初方便下手之處。常常看別人的缺點,看別人的過失,你心裡常生煩惱,看什麼都不如意,看什麼心裡都難過。這樣一來你自己就往下墮落,在十法界往下墮落。你知道看人好處是往上提升,看人缺點是往下墮落。這是在我們現前境界當中,談到修學應當從哪裡下手,「最勝光莊嚴」教給我們的方法很巧妙。再看第八尊:

      【微妙華幢緊那羅王。】

      『華幢』的意思,諸位我想都好懂。什麼叫『微妙』?「華幢」在此地是表法,「華」表行門,表菩薩行,也就是說菩薩的生活、菩薩的工作、菩薩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世間人的榜樣,都是世間人的模範,他做得非常突出、非常明顯,一般人很容易覺察到,這就是「華幢」的意思。菩薩跟我們一般凡夫不相同的地方,我們凡夫的生活、工作、應酬,墮落在六蔽之中。第一個是慳貪,我們有這個心,我們用這個心來過日子,自己有的捨不得布施,捨不得放下,還一昧的在貪求;尤其是非分的貪求、過分的貪求,我們過這種日子。第二是惡業,起心動念都是想做損人利己,打壓別人,厚利自己,幹這個事情。與一切大眾相處,小不如意瞋恚心就生起來,嫉妒瞋恚。自己對於道業、對於善法懈怠懶散,對於惡法拼命去造,積極的去造,以為這些惡業可以對自己有好處、有利益;心散亂、愚痴,我們凡夫過這個日子。菩薩的生活跟我們凡夫恰恰相反,菩薩的生活是布施,菩薩的心是慈悲喜捨,跟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是貪而無厭,人家是慈悲喜捨。

      我們要想學菩薩,就要把觀念、心理趕緊改正過來,學布施,你要曉得布施愈施愈多。有一些同修以為,你們出家人布施,有很多人供養,愈施愈多,我看到了;我們在家人做生意,要是布施的話,誰供養我?錢很難賺,這是現實。其實他把現實看錯了,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你愈布施愈多,你做生意愈布施生意愈好,他不曉得這個道理。你做生意目的是賺錢,錢從哪裡來?錢從布施來的,所以愈施愈多。你不肯相信,不肯去試驗,你試試看有沒有效果?決定得效果。佛法講財富,財富是從布施來的,聰明智慧是法布施來的,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來的,你能修三種布施必得三種果報,為什麼不肯布施?

      大家到此地居士林來參學,我希望你們在此地多多留意,你去觀察居士林的布施,這個地方的布施沒有一點私心。三餐的供養,真正是佛家講的「無遮大會」,無遮是無條件的供養,並不是說你是佛教徒才可以到這裡吃飯,沒有,任何人來吃飯都歡迎、都歡喜,喜歡你來吃飯。你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回教徒,甚至於毀謗佛法,不相信佛法,糟蹋佛法,只要你來吃飯,我們這裡笑臉相迎,很熱情的招待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律平等的供養,世界第一家。愈布施愈多,李木源告訴我,這些年來,我們樓下的大齋堂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油,菜都沒買過,而這些東西愈施愈多,源源不斷而來。來太多了,吃不了,所以米油鹽常常送給養老院、孤兒院。常常送,每個星期一車一車往外送,吃不完。這不是一個好的證明嗎?愈布施愈多,所以你不要害怕。

      最近在發起建彌陀村,彌陀村需要不少錢,居士林有沒有錢?沒有錢。沒有錢為什麼敢做?李木源居士說,我們沒有福報、沒有錢,阿彌陀佛有福報、有錢,後台老闆硬,敢做。我們不是為自己做的,為佛做的,為一切眾生做的,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是哪些人?到念佛堂念佛的這些人,到念佛堂念佛的,我們肯定他必定成佛。所以今天建彌陀村是幹什麼?是供養諸佛如來的,這個福報多大!一切諸佛護念,一切龍天善神擁護,你還怕什麼錢財不夠?不怕!一點心都不操。剛才講,主要問你,你內在的緣具不具足?此地的人內在的緣非常充沛,圓滿具足,外緣的感應不可思議。我們原先看旁邊這個大樓,沒有想到從這個緣就發展到第二個洪先生送地的緣,緣愈來愈殊勝,從第一個緣輾轉變成第二個緣,愈來愈殊勝。諸佛菩薩安排的,不是人力所為,這就是「微妙」的意思。換句話說,只要我們的心正、行正,這非常重要,這是關鍵。確確實實為眾生、為社會、為正法久住,沒有一絲毫的私心。所以法幢高樹,顯得無盡的微妙。微妙的意思深,但是經文前面也講過,往後還有很多。請看第九尊菩薩:

      【動地力緊那羅王。】

      『動』是震動、動搖的意思,『地』是大地。能夠震動大地,能夠動搖大地,這個『力』就很大,所以它是形容大力,表這個意思,大力。可是它表法真正的意思是講心地,是說這個,而不是指我們地表,不是指這個,是指心地;佛家特別是大乘法,常說的心地法門。什麼力量才能夠動地?我們以世間比喻來說,現代人自從發現地裡面含藏許多寶貴的資源,用盡方法去挖掘、去開採,這就是動地。把這些資源開採出來,再加以提煉,就變成我們日常的日用品。貴重的金屬像金礦、銀礦,我們佛家講的七寶。在日用品裡面,特別是能源,我們常講的石油,帶動整個社會繁榮進步,所有一切機器幾乎都是靠能源來推動的。大家把這個看得很重,拼命的在爭奪,造成世界的紛爭,造成許許多多的災難。

      這個地方講動地力,如何開發我們心地裡面的寶藏?佛告訴我們,我們心地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再告訴諸位同修,心地含藏無量的寶藏、無量的財富,你永遠受用不盡。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古人曾經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人間帝王沒有法子相比,小巫見大巫;大梵天王要跟佛來相比,大概就是經上的比喻,乞丐跟帝王相比一樣。諸位在《無量壽經》上讀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富貴,跟毘盧遮那佛沒有兩樣。他們這些富貴從哪裡來的?他沒有做生意賺來的,沒有。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他有動地力開發出心地的寶藏,讓他在物質生活裡面,達到究竟圓滿無比的美妙,不是世間人能想像得出來的,無法想像。佛雖然是很會說話,佛的言語具足無礙的辯才,佛給我們介紹,我們還是體會不到。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逛一趟,親自看看你才明瞭,說不出的。我們要懂得怎樣效法諸佛菩薩,開發我們自性的寶藏。大乘經裡面,說實在話就是教我們這樁事情。

      我們歸結大乘的總綱領,就是三無漏學:戒定慧。戒是什麼?方法。世尊提供我們許多的方法,這些方法你要能認識,你要能體會,要會用。所以我們看到「戒」,不要想到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你把那個戒看得太窄小了。三學裡面講的戒,就是世尊四十九年一切教誡,他教導我們的。這裡面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理論我們要明白、要覺悟,方法我們要遵守,境界我們要懂得,這都是屬於戒學裡頭。依教奉行你就能得定,定是什麼?定是萬緣放下,就是《無量壽經》經題裡面講的清淨、平等。你的戒學功夫得力了,心清淨,清淨一定得平等,平等是定,清淨、平等心裡面決定生智慧。所以,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智慧才是目的、才是寶藏,是我們希求的。換句話說,戒定都是手段,都是此地講的動地力,手段,用這個手段開發自性寶藏,頭一個是般若智慧,智慧現前,無事不辦,自性裡面無量的德能都現前。這是佛家的教學,佛家教學終極的目標,這是一般的講法。

      如何落實在我們生活裡面?最好莫過於《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三福」,落實在我們生活上,一定要去做,認真去做。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從這裡做起,這是戒學的落實,你要真做。父母不在了,父母不在身邊,你要是真想這一生當中作佛,孝養父母就不是指你家裡面的父母。哪裡的父母?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換句話說,孝敬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我們過去父母,孝養父母;一切眾生就是未來的諸佛,奉事師長,我們的師長是諸佛如來。你這個觀念有沒有轉過來?你有沒有把一切眾生看作是自己的父母、是未來的諸佛?我對他要孝養、要奉事,這是動地力,這個力量開發你心地的寶藏。你這個念頭生不起來,你自性裡頭雖然含藏無盡的般若智慧、無盡的寶藏,沒得用處,你現在一樣都得不到,還要過苦日子。這一點非常要緊,絕對不是兒戲,希望我們同修要認真看待這個問題,要真正把我們的念頭轉過來。別人轉不轉,不關我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自己要成無上道,我自己要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非從這裡做起不可,這是第一步,然後講六度、十願那是其次的,這是第一步。佛給我們講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不是很勉強的我一定要這樣子看法,要把眾生當作是我的父母、當作是諸佛如來。當作不行,差遠了,你還是隔一層;換句話說,你的功夫還是不得力。就是!絕對不是當是,就是!是真的。我們學佛的人都能肯定,都有這個認知,我們承認有六道輪迴,一個人決定有過去世,過去還有過去世,過去無始,我們跟這一切眾生哪能說沒有關係?沒有緣你不會相識,沒有緣就不可能聚集在一起。既然相識,既然相聚在一起,這就有緣。什麼緣?必定是過去親屬的關係,父母、兄弟姐妹這種關係。現在一輪迴,一轉世,一投胎,不認識了。如果你有天眼,你有宿命通,你就都知道了。佛的六通、三明到究竟圓滿的地步,所以佛看得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事實真相,真相如是;確確實實是父母、是諸佛。你怎麼敢怠慢?怎麼敢不恭敬?怎麼敢不關懷、不愛護?

      佛教給我們修行下手處,這個意思深,太深太深了。從這個地方打下堅固的基礎,後面九句輕而易舉你就做到了。後面幾句是「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一般人覺得很困難,困難在哪裡?你前面這個基礎沒有,你覺得做起來很難,如果前面基礎奠定,哪有難事?自自然然你就做到,輕而易舉就成就。再往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小乘的善具足;再往後去,「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菩薩善也具足了。三福十一句是動地力,開發我們的心地,以這個心態來學佛,以這個心態來修學大乘,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實實在在講哪有什麼難處?沒有難處。你說我業障重,業障重也會消掉,念頭一轉業障就消掉。你生生世世有冤親債主,今天你把你的冤親債主當作父母看、當作佛看,冤親債主也歡喜,算了!不麻煩了,所以冤親債主一筆勾消。諸佛如來護念你,龍天善神幫助你,你的菩提道中一帆風順。凡是遇到障礙,你沒有這個基礎,你就障礙重重,你障礙太多太多了。希望諸位多想想,認真去體會,想想有沒有道理,我們應不應該從這裡下手。再仔細去思惟觀察,我們這樣做會得什麼樣的效果,這一來你的信心就具足,你才能夠斷疑生信,我一定要這麼做。末後這一尊:

      【攝伏惡眾緊那羅王。】

      在弘法利生的過程當中,常言說得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世尊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楞嚴》末後第九卷的下半部一直到第十卷,有一卷半的經文,相當長,《楞嚴》總共十卷,給我們說明五十種陰魔,這就此地講的惡眾。魔從哪裡生的?從五陰生的。五陰是色受想行識,每一種裡面說十種,總共就五十種。為什麼稱它陰魔?五陰,從五陰生的。然後你才曉得妖魔鬼怪從哪裡來的?從五陰生的。怎樣把這些魔王消除?觀音菩薩在《心經》裡面講得很好,「照見五蘊皆空」,這五十種陰魔就都沒有了。你用什麼照見?智慧,真實智慧。《無量壽經》上教我們「住真實慧」,我們現在還沒念到,住真實慧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魔不但不擾亂,魔就沒有了。我們今天還會受妖魔鬼怪擾亂,原因在哪裡?沒有智慧,魔不怕你。不但沒有智慧,連福德都沒有,福也沒有,你怎麼能脫離妖魔鬼怪?你有智慧、有福德,妖魔鬼怪也尊敬你,也不敢為難你。沒有智慧、沒有福德,這些妖魔鬼怪都是過去生中的冤家債主。我們跟多少眾生結怨!你一生當中,我們沒有學佛,沒有學佛吃肉、殺生,你跟這些眾生結多少冤仇。冤有頭,債有主,你能逃得掉嗎?今天這些冤親債主還沒找到身上來,什麼原因?自己還有一點福報。你的福要是享完,冤親債主就現前。這個現前,兩種現象,一種是多病,多災多病,做什麼事情都不順心、都不如意,妖魔鬼怪、無形的東西在你身邊給你障礙;另外一種,在你臨命終的時候,這些冤親債主變現成你的家親眷屬來誘惑你,你很容易跟他去了,去了之後他就跟你算帳。這個事情《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說明臨命終的時候,亡人見到的家親眷屬不是真的,是假的。這些道理我們要曉得,事實真相要了解,然後你才有智慧,有善巧方便。

      『攝』是攝受,『伏』是降伏,不但能夠降伏惡眾,你能夠攝受惡眾。為什麼能夠攝受惡眾?惡眾也有好的一面。你能夠捨棄他惡的那一面,去想他好的那一面,你就會提他一把了。你看到這些作惡的眾生,他要墮三惡道,他要墮地獄,但是他一口氣還沒斷,這個時候好救。雖然跟自己是冤家、是仇人,我們也不能看到冤仇墮三途。世間凡人看到冤家仇人墮地獄,鼓掌歡喜,墮得好!還要咒他幾句。想想看,慈悲心到哪裡去了?慈悲心沒有了。真有慈悲心還是要拉他一把,還是要幫助他,只要他肯接受。所以這裡頭困難,困難是他不肯接受。你好意,因為你是他的仇人;他教我的,不懷好意,那就沒法子,他不能接受。他真正肯接受的話,都能得度。就怕的是他提防你,你的好言好語,他都把你認為你不懷好意,因為你跟他有冤仇,他時時刻刻提防著你會報復他。所以對於這些人,接觸的時候要和顏愛語,要懂得他的心理,用什麼方式他能夠接受,他能夠回頭,讓他明瞭所造的惡業必墮惡報,勸他回頭,這叫行菩薩道。這些人真的是要幫助他,而且還要趕快幫助他。特別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因為嫉妒、因為欲望、因為權利,往往做了很多惡事,破壞三寶的事情,障礙三寶的事情,往往有之,這些罪業統統墮落得很重。

      過去我們在此地曾經講過《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經文一開端,世尊就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真的,不是編出來的。這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有兩個人破壞法師講經。有兩個比丘常常講經說法,當然他的聽眾很多,法緣很殊勝。惹起另外兩個人嫉妒,所以在群眾當中造謠生事,毀謗法師,破壞大眾對法師的信心。造這樣的罪業,經上佛給我們講,他墮地獄。墮地獄時間多長?以我們人間時間來算,一千八百萬年;人間的時間來算,一千八百萬年。地獄裡面的時間那就不得了,地獄是度日如年,地獄是論劫數算的。六道裡面,諸位一定要懂得,現在講話的時候大家比較容易領會到,時差。我們地球上有時差,我們跟餓鬼道也有時差,跟地獄道也有時差。這個時差很大,他在地獄裡面確確實實經過無量劫,在我們人間也許只有幾年,所以時不是真實法。《華嚴經》上講,一剎那可以展開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縮成一剎那。所以他在地獄裡面受罪無量劫是真的,不是假的。這麼長的時間,為了嫉妒變成瞋恚造的業,受這樣的果報,你說多可怕。一切罪業當中,毀謗三寶的業最重。

      實在講在那個時代沒有這些科學工具,他造這個業墮地獄這麼長的時間,我們想想看那還是短的。現在這個時代要造作罪業,果報那就不得了。如果今天毀謗三寶,是自己愚痴無知,謗佛、謗法、謗僧,你幹這種事情,無論你是什麼樣的動機,如果你今天寫成文字;古時候你要是寫成文字,你不能夠出版,為什麼?出版要經過國家審定,你沒有辦法流通。現在民主自由開放,你只要有錢可以大量印,你可以做成錄音帶、錄影帶,做成CD大量流通。那個麻煩可大了,你墮阿鼻地獄什麼時候能出來?你那個罪要受滿,而且這個世間你的影響力完全消失了,你才能出來。換句話說,你毀謗三寶如果是書、文字,還有一篇在這個世間,你就不能離地獄,你說這多可怕!你要是講錄音帶、錄影帶,還有一片在這個世間,你也出不了地獄,麻煩大!還有好奇的人,他把你收藏起來,糟糕!這麻煩大了。收藏它不銷毀,就讓你永遠在地獄受罪。所以從前說話,那時候影響人少,面不廣,《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果報都那麼樣慘了。所以今天造同樣的果報,如果有書、有文字、有這些音聲傳流在這個世間,麻煩可大了,永遠不能脫離阿鼻地獄。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這個救,的確是很麻煩。有沒有救?有,能救。必須是他自己,古時候有例子,以前我毀謗,現在我懺悔、我懺罪,懺罪之後我再讚歎,這樣行。像過去世親菩薩,世親菩薩學小乘,為小乘法造五百部論,毀謗大乘。以後他哥哥救了他,哥哥是無著菩薩,幫助他慢慢的了解大乘、認識大乘。之後,他後悔了,他知道他自己錯了,他向佛求懺悔,他是真的下定決心。原先講經說法造的口業,他準備把舌頭割掉求懺悔。他哥哥知道了,哥哥勸他:不必割舌頭,你從前用你的舌根毀謗大乘,你現在為什麼不用你的舌根讚歎大乘?那個念頭一轉就行了。所以他就回過頭來讚歎大乘法,也給大乘造五百部論,歷史上稱他作「千部論師」,人聰明絕頂。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讀到,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由此可知,造極重的罪業還是有救,必須要自己懺悔,別人救不了他。但是別人可以提醒他、勸告他,讓他覺悟,讓他回頭;真正肯覺悟、肯回頭,行!都能得度。如果是礙於面子,不好意思,那就完了,那就甘心墮阿鼻地獄去受罪了。這可不是開玩笑的,這一墮落無量劫,要比《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所講的,那不曉得要增長多少倍,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的。所以這一句裡面意思非常好,「攝伏惡眾」,我們對於作惡的眾生,要憐憫他,要同情他,要幫助他,要誘導他回頭,這才是個真正的菩薩。你說降伏他還不夠,一定要攝受。在這裡面看到菩薩真實慈悲,無盡的慈悲。請看末後的總結: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總結一定跟前面第一句標數辨類相應,與會的這個團體大眾其數無量。所以我們讀到這一句就曉得,這個法會超越時空。它的廣,盡虛空遍法界;它的深,圓徹三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全都在這一會當中。這一會就是佛家常講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一點都沒錯。這才是我們自己圓滿的性德。末後這一句是讚德,讚歎他們的德行:

      【皆勤精進觀一切法。心恆快樂自在遊戲。】

      『勤』就是精進,『精進』就是勤的意思。『觀一切法』,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我們今天犯的毛病是懈怠、懶散,難怪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人家勤奮、精進,一法都不放過。「一切法」裡面,我們用現在大類來說,人、事、物就全包括,這是一切法。現在學術界裡面分類:動物、植物、礦物,包括一切自然現象,這都是一切法。我們有沒有認真仔細去觀察一切法?怎麼觀法?我剛才提醒同修,觀察一切法的正面,觀察一切法的真善美。為什麼?你才能得到下面的受用,『心恆快樂』,恆是永恆,佛常講的常生歡喜心。可見得常生歡喜心,是觀一切法的正面得來的。極惡的眾生,對我們自己完全是敵意邪惡,來對我們自己,我們也要知道那個人的長處,也要曉得那個人的好處,這樣才公平,你才沒有敵意對他。他為什麼以邪惡敵意對我?他迷惑、他愚痴,他被煩惱所蓋。我們正要同情他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去恨他?所以應當要憐憫他,要原諒他,還要幫助他,我們心多快樂。

      你要一聽冤家債主來找麻煩,馬上就頭痛,煩惱就起來了;那我們跟他一樣,我們被他度了,不是我度他,是他把我度了。我們學佛跟他就不一樣,他以邪惡對我們,我們以歡喜對他,以真誠對他,你學佛就沒有白學。他執著,我放下;他奪取,我忍讓,跟法界一切眾生決定沒有衝突。這個道場你要,馬上就給你,送給你。送給你,是不是沒有了呢?不會,你命裡有的終須有,命裡沒有的守也守不住。我這裡送給你,那個地方道場又成就,自自然然成就,不必要自己去經營,命中所有的,操這種心幹什麼?剛才講,一定充實自己內在的緣,內在的緣具足,外界感應太容易了。我們深深相信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的心多開闊!佛法裡面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們這些法師天天常常念,你的心有沒有包太虛、有沒有量周沙界?天天念就天天想,慢慢就真做到了。那是真心、那是佛心,佛心量之大,沒有人能跟他相比。

      我們一定要把心量拓開,《華嚴經》是最好的拓開心量的一部教科書,《華嚴》讀了,心量就大了。這裡頭句句經文都是與虛空法界相應,字字句句都是量周沙界,都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確確實實如此。所以你得到法喜,你得到真正的快樂。你在十法界,在無盡時空之中,你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樣的身,現身自在;應該給眾生說什麼法,你就給他說什麼法,說法自在。你在十法界裡所表現的是遊戲,你就想想他這個人生多幸福、多美滿。我們這是舉一個例。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跟我們人一樣,但是不一樣是人家自在快樂,人家常生歡喜心,我們得不到這個福分,我們是樣樣都有煩惱、都有拘束,煩惱蓋覆住我們,我們的生活得不到自在,得不到快樂,日子過得很辛苦,前途茫茫,迷惑顛倒過這一輩子。諺語常講「醉生夢死」,我們過這種日子,過得多辛苦,過得多可憐。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學佛?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

      學佛,找回自己真正的面目,把真我找回來,過佛菩薩的生活,也像佛菩薩一樣,在這一生當中遊戲自在。你要問行嗎?決定行。佛家常講「乘願再來」,再來人,這些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再來人,法身大士示現的也是再來人。我們不是再來人,我們是生死凡夫;生死凡夫沒錯,只要念頭一轉過來,你就變成再來人。大乘佛法妙就妙在此地,把我們輪迴心轉變成菩薩心、菩提心,把我們日常生活輪迴業轉變成菩薩業,我們就成功了,就得大圓滿。從哪裡轉起?剛才說過,一定把一切人事物都認定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從這個地方轉,換我們的思想,換我們的觀念,確確實實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其他法門才好講,這個觀念不轉,沒有法子,你不得其門而入。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