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4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四二卷)  2001/12/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42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說偈讚佛,法界菩薩偈頌第三首:

      【往昔修行忍清淨,信解真實無分別,是故色相皆圓滿,普放光明照十方。】

      這首偈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到此地來昨天有同學問我:「什麼叫做苦?這個問題使我感到很茫然。」他不懂得什麼叫做苦。我就告訴他,把你狠狠的打一頓,看你知不知道苦;餓你七天,七天不給飯給你吃,不給水給你喝,你苦不苦?你就曉得了。熱天把你關在一個火爐裡頭,冬天把你放在寒冰裡面,然後你就曉得什麼叫苦,苦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忍辱波羅蜜,我想我們再用一節課的時間,把這首偈重新再說一說,希望大家好好的聽。

      佛法從初發心到究竟圓滿的佛果,真正修行的綱領只有兩條,一個是捨,一個是忍。捨就是放下。《金剛經》雖然給我們講六波羅蜜,重點在布施、在忍辱,布施能得究竟圓滿的福慧。在三皈依裡面,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這兩種究竟圓滿,佛門裡面就稱他為佛陀。菩薩正在修這兩種,但是還沒有到究竟圓滿。所以學佛學什麼?沒有別的,求智慧求福德。佛說施是能得福慧,忍能保持福慧,如果不能忍,你這個福慧得到,很短時間就失掉,那很可惜,所以佛陀教導我們這兩樁事情比什麼都重要。

      『往昔修行忍清淨,信解真實無分別』,這兩句是講修因,下面兩句是講果報。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們要想得果報,一定要知道修因,你不修因哪來的果報?看到果報就要知道修因。我們看到《華嚴經》毘盧遮那佛的果報,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是看到果,一定要知道修因。佛在最初跟我們今天的地位是相同的,也是凡夫,他在無量劫中知道修因、知道修行。修行這兩個字一定要懂得,要很清楚的明瞭,行是行為,行為再多,總不外身語意這三大類,這包括盡了。佛教導我們,祖師也教導我們,會修行的人是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意是根本,意就是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再把它歸納總不外乎三大類,這三大類就是善、惡、無記。所謂無記,就是說不上善惡。無記有沒有果報?有。什麼果報?無明,所以很麻煩。善惡業是煩惱習氣,無記業是無明、是愚痴,所以必須加以修正。

      正的標準一定要知道,佛法裡面說邪正的標準是自性,凡是與性體、性相相應的這是正,與性體性德相違背的這是惡。中國古人教童蒙,小朋友啟蒙的教育教《三字經》,《三字經》頭一句就是性德,「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學佛的同修知道,雖然說了一個人,人是代表,代表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有情眾生,正報,無情的眾生我們講物質環境,依報,他的性本來都是善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我們講到性德、性體,今天人講自然。凡是能順乎自然的這就是善,違背自然是惡。自然是什麼現象?自然決定沒有意思。日月運行,四時春夏秋冬運轉,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花開花謝,行雲流水,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是善。諸位要曉得,沒有意思是真平等;有了意思就是惡,就不善。

      佛有沒有意思?佛沒有意思,所以佛能夠跟十法界依正莊嚴和睦相處,非常圓滿的至善,儒家講的「止於至善」。才有一點意思就壞了,那一點意思就不善,那一點意思就叫無明,那一點意思就是把性德轉變成情識,轉性德變成八識,八識不善。或者說,唯識家講的,八識是善與不善和合,這個說法也行。為什麼?自性性德是本善,現在你夾雜著自己意思在裡頭。這個意思就是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富樓那尊者的;富樓那尊者問,「這一切眾生為什麼會有無明?無明什麼原因起來的?什麼時候起來的?」佛只說了八個字,「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個話是什麼意思?你違背了自然,你在大自然裡加了一點點意思在裡頭,那就是無明的根本,你錯了。

      佛無論示現在哪個法界,九法界眾生有感,佛都有應,佛起用的時候沒有意思。釋迦牟尼佛是性德變現出來的應身,我們這個身體是阿賴耶識裡頭業力變現出來的這個身體,都是虛妄的。佛這個身體應化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四十九年,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裡頭,完全順乎大自然,跟大自然融合成一體。虛空法界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現出的相分;有體,體自然就會現相,體相作用。本經的經題「大方廣」,大是說體,方是講相,廣是講作用,體、相、作用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這三個字全都包括了,完全明瞭,完全通達,完全融合,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佛的心是自性的性體,佛的相、佛的作用是自性的性德,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稱性起用,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善,善的標準在此地。違背了性德,自己起了自私自利,佛法裡面講我執、法執,以為這些現象是真的,是真有的,你錯了;如果以為這些相是幻相,是假有的,你也錯了。什麼是不錯?不起心不動念就不錯。起心動念你說它有也錯,說它沒有也錯,說它亦有亦無也錯,說它非有非無還是錯。錯在哪裡?錯在你起心動念。真心離念,如果不起心不動念,你的作用完全稱性。我們無量劫來就墮落在起心動念裡面,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哪有不起心動念的?這叫凡夫。如果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你就成佛,我們就稱你為佛陀。

      現在我們再把話說回來,我們迷了這麼久,已經養成習慣,養成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現在要把這個習慣放下,難!過去這些諸佛是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才修成功,才真正放下。這樣說起來,我們這一生能不能辦得到?跟諸位說,這個事情一生辦不到。我們是不是沒有指望?不能這個說法。為什麼?你有過去生,過去還有過去,你怎麼知道你過去生中沒有修行?說實在話,過去生中你要是沒有修行,你就不可能坐在這個地方聽我講經聽一個小時,你不可能!你能夠在此地安下心來聽我講經講一個鐘點,你過去善根無比的深厚。佛在《無量壽經》上給阿闍王子講的那一段話,我想我們同修都很熟悉,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們聽了歡喜,心裡面都發願希望將來自己成佛都像阿彌陀佛一樣。他們起心動念佛就知道,佛告訴他也告訴大眾,他們這五百個人,這是個小團體,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我們中國人講億是萬萬為億,印度的億有上中下三等,下等的十萬就叫億,中等的百萬,上等的千萬。我們就不算上中,就算下等,十萬是一個億,十萬乘四百,你就曉得他們過去生中善根深厚!

      我們今天跟他比一比?超過他,不輸給他。怎麼知道超過他?我們今天聽到講經說法,都起個念頭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生了這個念頭,阿闍王子當時沒有起這個念頭。你就曉得,我們起這個念頭,我們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不只四百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一生中能不能成就?善導大師講的話是真的,值得人敬佩,他說「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太好了。你能不能成就?你有多麼大的成就?都在你遇緣不同。如果你遇到的緣非常殊勝,你這一生不但有成就,而且有很大的成就。如果這一生遇不到善緣,對於教理不能通達明瞭,自己雖然修得不錯、修得很好,你的成就不大;縱然能往生,說老實話,凡聖同居土這是有可能的,方便土、實報土非常非常難,你遇緣不殊勝。

      我們這個緣勝與不勝,我們也能夠很親切體會得到。什麼叫緣殊勝?聽經聞法。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每天講經八個小時,四十九年沒有休息,常隨弟子天天跟在身邊,這個緣殊勝,無比殊勝!聽久了戒定慧三學自自然然完成。但是今天我們的緣比不上過去,不要說佛的時代我們比不上,古大德的時代我們都比不上。什麼原因?古人從小就教,懂規矩;現在沒有人教,就是在我面前,他都得不到利益。為什麼不得利益?他的心不一樣,也就是說他的心不清淨,他不懂得忍辱波羅蜜,他不懂規矩。晚近印光法師教導學人,很多人向他請教:佛法有沒有方法教我們契入佛的境界?大師說得很好,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可是什麼叫誠、什麼叫敬?不知道,沒人講也沒有學過。自己以為很誠很敬,那是屬於增上慢,你不是欺騙人,你確實沒有意思欺騙人,是你自己無知,沒有入這個境界,自己以為入這個境界,過失在這裡。

      我早年遇到一位同修,這個同修現在不在了。有一天,因為沒有出家之前都是老朋友,出家之後到台北去的時候,偶爾到他家裡面去看看,談談佛法,他也是非常虔誠的在家佛教徒。他告訴我,他證到阿羅漢果。我就很難給他解釋,他絕對不是騙我的,就是佛家講的增上慢。他不知道阿羅漢是什麼樣的境界,肯定的。在我想大概他是得一點輕安,誤認為證阿羅漢果。怎麼跟他講,他說「真的,我是真的證得」。到最後我就沒有法子。阿羅漢一定有六種神通,這就是他修得的;天眼通、天耳通,天眼跟天耳是最先得的,證得什麼果位得的?須陀洹果。小乘初果就證得天眼通、天耳通,二果就有宿命通、他心通,三果就有神足通,四果就有漏盡通。我說:「佛在經上講得太多了,你們客廳外面是馬路,牆壁外面人走來走去,你有沒有看見?」他說:「我沒有看見。」我說:「那證明你連小乘須陀洹果都沒有證得。」這樣他才服了,他才覺悟了。我說這個你不是妄語,如果你沒有證得說證得的時候,你有欺騙人的行為,那你是大妄語,那個罪過很重;你這個不是妄語,你這個叫增上慢,自己以為證得,沒有欺騙人的念頭在裡頭,這種人太多太多了。

      我以為我非常虔誠恭敬了,他不知道、他不曉得虔誠恭敬是什麼意思,虔誠恭敬是什麼樣子,虔誠恭敬是什麼心態,不知道,沒有學過他怎麼曉得?古時候這些是從小教的。什麼叫做「誠敬」?我在此地一再告訴同學,你們一定要把《弟子規》學會,《弟子規》上面所講的字字句句都落實了,你們懂得什麼叫恭敬,誠心誠意去做,那就是誠敬,你才會有感應。你今天茫然無知,「我很恭敬」,佛菩薩不以為然,護法神不以為然,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以為然。學佛的弟子什麼叫誠敬?我一再提示大家《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完全落實了,你大概有五六分的誠敬,誠敬不圓滿;圓滿要落實菩薩律儀,那個難,我們想想做不到。所以今天我們在家能夠落實《弟子規》,出家能夠落實《沙彌律儀》,你才能有幾分誠敬的心、誠敬的威儀,不是憑自己妄想,你妄想是與妄識相應,它跟性德不相應,這不是真善。諸位要曉得《弟子規》裡頭講的與性德相應,佛家的這些戒律威儀都是跟性德相應,你不在這上下功夫,怎麼辦?

      所以我請楊老師在此地把《弟子規》細講,這個課程學完了,你有沒有天天溫習?有沒有字字句句落實?行住坐臥、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開口說話,有沒有想到合不合規矩?我今天要求大家是從這個地方做,這是大乘法,這不是小乘。自己在生活當中做到了,就是利益九法界眾生,為什麼?要樹立諸佛菩薩的形象。諸佛菩薩形象在哪裡?在你自己身上,在你起心動念,在你的言語造作。你果然做到了,從前李老師常講,你在佛臉上貼金,佛有面子;你要是做不到,你要是不守規矩、不守戒律,起心動念與性德相違背,李老師講你天天在佛臉上塗糞,你給佛丟人。修行人要像佛、像菩薩,道場要像一個佛教教學的場所。我們道場不大,形式上比不上別人,但是能過得去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真幹,佛家的形象落實在我們身上。我們的信解行證要與大經大論相應,修法要忍辱,你不能忍你怎麼會成就?你要想成就,你一定要修行忍辱波羅蜜。

      忍辱是我們自己這一生能不能成就的關鍵所在,佛法能不能常住這個世間也是關鍵所在。最重要的就是人事,我們能不能跟別人相處?上可以跟佛菩薩相處,下可以跟妖魔鬼怪、地獄眾生相處。忍的功夫成就就是定力,忍辱是修禪定的前方便,我們講是預備功夫。人沒有忍辱,哪裡來的禪定?哪裡來的三昧?沒有禪定、三昧,哪裡來的智慧?所以一般人講智慧,那是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佛法裡面講八難之一,你遭難了。世智辯聰是遭難,這個話一點都不假。為什麼?有世智辯聰,自己以為那是智慧,就不會再求智慧,所以對於戒定慧三學肯定疏忽,他怎麼會成就?不可能成就。我們這種根性不上不下,既非上智,又非下愚,什麼樣的方式對我們最有效果?經教,經教天天要薰習。

      我在這邊教導同學,目的是培養人師,不是經師、不是律師、不是論師,佛法裡面經律論通哪一種稱什麼師,我目的不在此地,目的在人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人師是什麼?人間的表率,人間的好人。誰是人師?釋迦牟尼佛是人師,孔老夫子是人師,我們目標訂在這個地方。起心動念要想想這個念頭「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孔老夫子有沒有?」要說個話,「釋迦、孔子是怎麼說的?」這叫學佛。我們有標準,不是漫無目的,總要學得像。佛家常說,禪是佛心,這個經上有禪,律是佛身,教是佛的言語,一而三,三而一。我們不能跟人相處,那是我們最大的恥辱。何以不能跟人相處?自己的成見放不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不下,總是覺得別人不對,這正是自己的大病。真正修行人跟一切眾生都能和睦相處,為什麼?平等對待。我們看修行人有沒有德行,有沒有功夫?就在這裡看。所以佛門的修行人真正有道德有功夫,為什麼?六和敬。三寶當中「皈依僧,眾中尊」,「眾」就是團體、佛門的團體,無論是在家出家、是學佛的人,大家在一起這個團體,是九法界一切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尊」就是我們今天講尊敬的,最值得人尊敬的,為什麼?你是所有團體裡面的好榜樣、好模範。所以佛門當中,同學不能夠相處,佛菩薩痛心。

      上一次我在新加坡,這邊有一位同學跟大眾不能相處,大家傳真給我,問我怎麼辦?我一點辦法都沒有,我拿到你們的傳真,我在館長像面前燒香,把它供在館長面前,我說:「館長,這些人出家是你的意思把他度來的,現在他不守規矩,跟大家不能相處,怎麼辦?你去處分。」果然沒錯,到第二天他打電話給我,他說他要回台灣去了。阿彌陀佛!館長有靈,很管用,她真的還在護持我們。最值得人尊敬的,諸佛歡喜,善神擁護,你們大家能和睦相處。人與人和睦相處之道,如果遇到不如意事情,「他沒有錯,我有錯」,問題解決了;「我沒有錯,你有錯」,這事情解決不了。小是兩個人的事情,大是兩個國家,國家與國家為什麼打仗?這個說「我對你不對」,那個說「我對你不對」,就非打架不可。你們想想看,如果有了衝突,回頭自己想「我的錯,他沒有錯」,問題立刻化解了。

      孟夫子教我們在這種情況之下,懂得反求諸己。別人哪有過失?沒有過失。要知道過失都在自己,在自己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出了麻煩。如果我們像佛菩薩一樣,恆順性德,恆順自然,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跟大家一樣和光同塵,一樣受用,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我們今天過的日子是諸佛如來的日子,是法身菩薩的日子,好過!你們看到今天社會動亂,我看天下太平;你們看到許許多多紛爭,我這裡清閒無事,清淨!關鍵是我們能不能把念頭轉過來。

      「信解真實無分別」,真實是諸法實相,什麼是諸法實相?無分別就是的。宇宙之間,世出世法,依正莊嚴,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實的?無分別就是。有分別,真跟實都不見了。所以這個經叫不思議經,「大不思議經」。不思議就是無分別,你要是無分別,你讀這個經,聽我講這個經,你就能入華嚴境界;你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你讀這個經、聽這個經,你只能夠得一點皮毛常識,聽我在這裡講故事,你入不了境界,你得不了受用;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這個利益你得不到。什麼是誠敬?無分別是誠敬。無分別還得要懂規矩,不是規矩都不要了,那你就完全搞錯了。

      前天我來的時候,在機場同修送我的人很多,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放下是不是一切都放下了?」「是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話你懂嗎?」他說:「我懂,我工作也放下,家庭也放下。」我說:錯了,你不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舉個例子,吃飯要放下,那你是不是從今之後就不吃飯?穿衣放下,你是不是不穿衣?你錯了!飯照吃,衣還是要穿,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吃飯不要挑剔菜餚,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教你放下這個;放下酸甜苦辣鹹,你吃的是平等一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酸甜苦辣鹹都變成一味了;穿衣服不必講求這是什麼料子、那是什麼款式,教你放下這些。我說:你不要搞錯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是教你愈學愈迷惑、愈學愈顛倒,你把佛經上那些意思全都錯會了,你還認為你自己做得很如法,豈不是笑話?真正的菩薩,你現在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身分、是什麼樣的地位,你要把你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得圓圓滿滿,給你同樣身分、同樣工作的人做一個好榜樣,你就是佛菩薩,你的修行就如法。

      心頭一絲毫不沾染那叫真放下,「放下」是契理,「一切提得起來」是契機。你是在家佛教徒,你能做到讓社會上所有在家人看到你敬佩你,佩服你,「你這個人有道德、有涵養、有學問,值得人尊敬,值得人向你效法」,你學成功了;不是學得怪怪的,不是學得讓人家看到畏懼你,看到害怕,離你遠遠的,那你大錯特錯了!釋迦牟尼佛多麼親切、多麼和藹,平易近人!哪裡像你們這樣怪樣子?對於大乘教義不通。「修行忍清淨,信解真實無分別」,上面修行忍清淨是事,守規矩一切都如法,下面是心地清淨,離妄想分別執著,一塵不染,果報『是故色相皆圓滿』。

      你能夠忍怨害,一切眾生對你,能忍別人對我的誤會,別人對我的毀謗、別人對我的陷害統統能忍,像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體能忍。他沒錯,錯在哪裡?我錯了,他沒有錯。他為什麼沒有錯?他無知,無知不能怪人。我錯在哪裡?我沒有把佛法給世間人講清楚、講明白,我的錯!我沒有把佛法做好讓他看到生歡喜心,過失決定在我自己不在別人,這是人事環境當中要忍。物質環境要忍,天氣炎熱要能忍受,天氣寒冷要能忍受,缺乏糧食飢餓的時候要能忍受,缺乏飲水害渴的時候要能忍受,這是自然的災害,要能承受得了。第三個是修行,是向佛菩薩、向善知識求教,學習的時間很長。我們是初學,老師訂的課程很多,立的規矩也不少,樣樣都要能遵守,這個要忍耐,你沒有忍的功夫你做不到。這是修行有「法忍」,你對於世出世間法通達明瞭,通達明瞭要有很大的耐心,你的色相才能圓滿。

      『普放光明照十方』,你的影響力才逐漸擴大,別人尊敬你,別人效法你,別人向你學習。影響的時間長,影響的面廣大,所以「普放光明照十方」,這句是講你的影響力。這首偈我們就補充到此地。

      法界菩薩讚頌第四首:

      【往昔勤修多劫海,能轉眾生深重障,故能分身遍十方,悉現菩提樹王下。】

      這一首是講精進波羅蜜,清涼大師註解:「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我們換句話來說,諸位比較容易理解,精就是純而不雜,進就是不退轉。精進這兩個字不容易,確實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你很難做到,我們這邊的教學,確實想到這樁事情。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世間許許多多年輕人陶醉在科技當中,迷失在金融裡面,把做人的大根大本、純淨純善的心性疏遠了,這個問題相當嚴重。迷失了自性,所以造成的現象是富而不樂;不但不樂,是心神不安,幾乎每天都生活在緊張恐懼之中,好像不知道什麼時候大禍降臨,這個日子多麼難過!這原因是什麼?迷失了根本,用現在的話來講,迷失了人文,才有這麼一個結果。所以倫理道德的教育是挽救當前劫難的不二法門,也是讓自己獲得真正幸福美滿生活的唯一因素。

      戒定慧三學比什麼都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戒是講方法,古聖先賢千百年傳下來的老規矩,有很深的道理在,不能說它東西是舊的,舊的就不要、舊的都不好,那你就完全錯了。他們傳下來的是真實智慧,你要是違背必定有災難,你要是隨順必定得安樂。它那個不是發明,它那個不是創造,它是真理,它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在教學起步是教我們背誦,沒有講解的。中國古時候的小學,小朋友六歲上學到十二歲畢業,在這幾年當中把一生當中應當學習、應當知道的,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古聖先賢的經驗教訓,都要把它念得很熟。學習必定是一樣一樣的學,絕對不能說同時學兩三樣,為什麼?你分心了。就是學一樣,一樣學完成再學第二樣,學的科目不多。

      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只學了五部經,五部經要給你講出來的時候,你會笑話。為什麼?太少了,微不足道,都是小部頭。我第一部跟他學《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你們看過了,我們算紙一張張算,只有四張半;第二部學《佛說阿彌陀經》,很短;第三部稍微長一點,《普賢菩薩行願品》,《八十華嚴》最後的一卷;第四部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五部長一點,《大佛頂首楞嚴經》。十年,這些經典在普通佛學院大概一個學期完成,我在台中十年。古大德教學方法非常笨拙,但是有效。我今天教同學們,你們每天八個鐘點聽經,只聽一片。我們現在做成光碟,只聽一片,一片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重複聽八遍。你怎樣才能得到利益?每一遍都非常認真、非常誠敬,你才能得利益,你會有悟處。如果你一遍聽了,到第二遍第三遍,「這個聽過了,頂多溫習溫習,沒有多大的意思!」你永遠不能入境界。

      昨天楊老師跟我說,她說八遍不夠,她給我建議,「這一片聽兩天好不好?」聽十六遍,當然好!遍數愈多愈好,遍遍都要認真,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遍遍要認真,不能夠疏忽。這是什麼道理?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守住這個規矩,每一遍認真來學習,聚精會神,這是戒學;八個小時就集中在一片裡面,或者兩天十六個小時都在這一片光碟,這是定學;有戒有定你就有悟處,那個悟處是慧學。這個方法不是學別的東西,是學戒定慧三學,三學一次完成。這是幫助你成就戒定慧三學,幫助你成就六波羅蜜。如果你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聽,聽得很多、聽得很雜,就不叫精進,叫雜進、亂進。雜進亂進收不到效果,你將來可以當個博士佛學家,了生死出三界難了。你對於佛學學問淵博,你的德行就差勁了,你煩惱不能斷,你起心動念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李老師以前常說的,該怎麼生死你還是怎麼生死,你沒有辦法超越三界六道,這個過失就犯大了。諸位想想看,我們的教學跟世間教學目的不相同,所以方法不一樣。但是今天的人,定力可以說沒有,妄念紛飛,八個小時已經都守不住,這怎麼能學成?

      我昨天跟同學們講,我決不能希望每個人都學成功,不可能!我們這個道場將來能夠有兩個、三個有成就的,就不得了,怎麼能想各個人都有成就!哪一種人有成就?守規矩的人有成就,不守規矩的人決定沒有成就。我們現在這個小道場,這個設備都還不夠用,我們計劃當中要蓋兩個教室,希望趕快把這個事情辦好,多幾個教室我們可以分開來學習。一個光碟願意聽十六個小時的是一個班,願意聽八個小時的是一個班,願意聽四個小時的我們又有一個班,你喜歡參加哪個班可以自由參加,希望大家有成就。八小時念佛,現在我們住眾不多,工作量很大,你要懂得工作的時候不妨礙念佛,也不妨礙聽經。我們可以製作卡式的錄音帶,工作的時候只要不需要用思考的工作,工作可以聽經,工作可以念佛。我們這樣作法就對了,這樣作法這就是菩薩道。佛法在世間,真的是不離世間覺,不壞世間法。要慢慢養成這個習慣,以後不用這個隨身聽,二六時中心自然在道上,行又不礙一切工作、不礙為大眾服務,這就如法。心地永遠能夠清淨,這是真精進!

      在一切工作上,工作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眾生無邊誓願度」,度是服務的意思。我們發心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服務的原則只有三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轉惡為善,離苦得樂。服務的宗旨、原理原則就這三個,項目很多很多。要看這個社會、這個地區大眾的需要,我們盡心盡力把它做好,為九法界眾生服務。要學菩薩,要學佛『往昔勤修多劫海』,「劫」是時間,「海」是形容,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不是限天數的,不是說這一生的,生生世世!無量劫中到這個世間來沒有別的事情,就是為眾生服務,盡心盡力就圓滿了。

      『能轉眾生深重障』,怎麼轉法?我們自己轉給他看。我從前不能容忍,心量很小,跟他們一樣,現在我能容忍,我能夠包容,做出來給人看。從前我有貪心,貪財、貪名、貪利,現在我轉過來了,我不但沒有貪心了,我還歡喜布施,歡喜幫助別人,能夠捨己為人,做個轉變。從前我總希望處處我比別人高一點,我跟別人不一樣,現在人講享受特權階級,現在我能夠跟大眾完全相同,四攝法裡頭「利行」、「同事」。學佛之前跟學佛之後完全改變了一個人,你在家庭你一家人看到,會受感動。學佛之後你對於家人的照顧,比你沒有學佛之前更認真、更親切、更完善,你家人感激你,你家人是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最接近的先度他。先度他,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不是勸他學佛,他未必肯學佛;你在家裡服務得周周到到,讓一家人生歡喜心,他自自然然會回頭。他看到了,學佛真的是好,好處太多說不盡。

      你自己完全沒有做到,天天勸家人學佛,說家人業障重,引起的是反彈,引起的是反效果,你怎麼能幫助他?幫助他首先要照顧他物質精神生活,從這裡做起,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然後你這個家庭是這個地區模範家庭、最好的家庭、最快樂的家庭、最幸福的家庭、最美滿的家庭,你的鄰居、你的街坊看到了,羡慕你,向你學習。你要能夠感化你這一條街、你這一個社區,這一個社區變成所有社區裡面最好的社區,模範社區,你這個社區就能感動這個城市、這個地區,這叫菩薩。我們是不是這樣做?是不是誠心誠意在這樣做?是不是很認真在這樣做?不能說我學的經典跟我的生活脫節,那你學它幹什麼?所學非所用,這個東西就毫無意義、毫無價值,我可以不學它;學了就管用,學了真正得好處,真正得利益。

      精進也有三種,「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什麼叫做被甲?被甲是比喻。古時候戰爭的時候士兵都帶上盔甲,頭上戴的盔,身上披的甲,防禦刀槍。盔甲多半是用皮革製造的,或者是金屬的,金屬有銅的、有鐵的,這就比較重。現在戰爭雖然軍人不要穿上笨重的盔甲,意思沒有兩樣;現在衝鋒陷陣的戰車叫裝甲。戰車跟被甲的意思是一樣,衝鋒陷陣,不畏刀槍,佛是用這個比喻。修行人披的是什麼甲?披的是誓願。在佛法裡頭,大乘佛法,諸位每天都念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大乘菩薩的鎧甲。你發了這樣的大誓願,你在任何狀況之下你都不會退轉,都不會畏縮,勇猛精進。這個四條四願,跟諸位說實際上就是頭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後面這三願完成第一願的。「度」就是我常說的服務,我們發心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眾生我們的目的何在?目的有三個,幫助眾生轉惡為善,幫助眾生轉迷為悟,幫助眾生轉凡為聖,方法,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這三條是目的。不管你服務的項目是什麼,你有這三個目的存在,這是佛法。可是我要把這個事情做好,自己沒有德行辦不到。沒有德行,瞧不起你,「你自己都做不到,你還叫我做?」所以頭一個要成就德行。

      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佛教導我們第一個也是德行,德行是什麼?斷煩惱。你有煩惱習氣在,你沒有德行。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還是要斷。所以講到修行,把斷煩惱擺在第一位;煩惱斷了之後才成就學問,「法門無量誓願學」。諸位要曉得,我們教導大家每天讓你去聽八個小時,這都是方便。什麼意思?沒有別的,斷煩惱而已。把你日常生活當中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習氣,用這種方法把它打掉。為什麼不讓你研究討論?因為你煩惱習氣沒斷,你智慧沒有開。所以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你研究你是胡思亂想,你討論你是胡說八道;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把水平提高了,你沒有開悟,你就沒有資格研究討論。為什麼?你沒有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沒有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你的研究討論是把大乘佛法變成世間法,錯了!

      我今天對諸位教學的方法,比過去老師對我要嚴格;我老師對我沒有這麼嚴格,說實在話,我的老師如果像我今天這樣要求對你們的嚴格,我今天的境界至少比現在提高十倍都不止。我對我的老師很感激,老師為什麼不像我這樣嚴格的要求?怕我跑掉,怕我受不了,真的,這是他慈悲,他對我的限度觀察我能受得了。我今天對諸位要求這麼嚴格,我不怕你跑,你跑了就算了,你不跑我知道你在這裡會有成就。你跑掉你不能成就,不能成就你何必住在這裡?我們今天在一塊共修,重質不重量。當年覺明妙行菩薩,他們在一起修行的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個個成就,這叫大圓滿。人多了,一個都不能成就,全盤失敗。所以我今天跟我往年的老師不一樣,我希望諸位的成就在我之上,不能在我之下,在我之下對不起我。你應當踩著我的肩膀,踩著我的頭頂往上面去了。古人常講「後來居上」,這是我們願意看到的;一代不如一代,這個社會就完了,還有什麼前途?一代比一代殊勝,要求不嚴格怎麼行?

      我自己老了,未來的社會比現在還要複雜,未來眾生比現在還要難度,你們沒有真實的德行、真實的學問,你必定被淘汰。這一淘汰後果不堪設想,都在三途地獄,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一定要披弘誓鎧甲勇猛精進,為什麼?一定要想到我早一天成就,眾生早一天離苦得樂;我晚一天成就,眾生多吃一天苦,不是為自己,是為大眾。為自己早一天晚一天無所謂,成不成就也無所謂,這個事情不是關於自己,是關係九法界苦難眾生。人沒有大徹大悟,都在苦難之中;不是說他今天享受富貴,富貴沒什麼了不起,多生多劫修的一點福,一生享完,享完之後就墮落了。佛菩薩看得很清楚,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也能看得很清楚,人天福報我們不希罕,沒有放在心上。如何幫助大家覺悟重要,所以自己先要覺悟。

      第二種叫「攝善」,就是攝善法精進,這是對自己的。古德給我們解釋的「方便進趣」,一定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別善惡,要知道遠離諸惡,親近善法。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們有沒有落實?什麼是善法?十善業道是善法,淨業三福是善法,六和敬是善法,六波羅蜜是善法,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善法,這是淨宗學會成立那個時候我們提出來的修學科目。我們起心動念、思想行為與這個善法相應不相應?天天要反省,一天不反省一天就失念、就失掉了,這一天就空過了。怎樣保持念念相應,這就叫方便,重要!人有能力辨別善惡,這是真智慧,你才會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遭遇挫折不怕,心善把那個挫折惡緣轉變成善緣,自他兩利。

      在中國我們這些年,對社會、對佛教也做了不少好事,古人常講「好事多磨」,這是一定的道理。不免有一些嫉妒障礙,嫉妒障礙現前的時候,我們反過頭來好好的反省,我們自己做錯了。錯在哪裡?錯在做得太過分了一點,所謂是鋒芒頭角露得過分了,遭人家嫉妒。明白了馬上反省,馬上改過自新,立刻就退轉。這些凡是露頭角露鋒芒的事情應當讓他們去做,所以我退到攝影棚裡面來,在攝影棚裡講經,大庭廣眾講經我都不講,讓學生們去講。我在這裡做錄像,提供給同學們做參考,我做這個事情;除這個事情之外,我沒有事情了。所以我在新加坡、在香港,我住的這個地方電話線拆掉了,傳真機拿掉了,人家所有給我的信件我完全不拆不看,我沒事了。確實這幾個月來非常清淨,清淨智慧就增長,你們聽我講經就不一樣。萬緣放下,專門幹這一樁事情,這樣「能轉眾生深重障」。

      我感激對我誤會、嫉妒、障礙、毀謗這些人,他們都是菩薩、都是善知識,沒有他們這樣子表演一下、示現一下,我還在迷惑,《華嚴經》這一生未必能講得圓滿。他們這樣一示現、這樣一表演,我明白了我覺悟了,我退回到錄像室剋期圓滿,這個事情可以做得成功。現在一切緣都很殊勝,我們的這個攝影棚,澳洲的、新加坡的、香港的,我現在來看了一看,一處比一處殊勝,果然是古人所講的「後來居上」,把前面的優點完全吸收了,缺點統統改進了,後來居上。有攝像棚我就有工作了,我可以在這個地方長住了。沒有攝影棚我就不能住,為什麼?時間空過了,這是最可怕的。每天四小時的錄像,我們沒有假期,沒有星期日,也沒有年節,天天幹!我們要學老師,釋迦牟尼佛沒有星期假日,沒有年節假日,那是我們的好榜樣。

      『故能分身遍十方』,「分身十方」,實在講我們肉眼看不到,九法界眾生都在聽經,都在聞法。現在有形的我們利用網路,各個地區有緣的同修都能收聽得到,也是「遍十方」一分的意思。將來有人說能不能在衛星電視裡面去廣播?那不是我的事情,我現在只要把東西留下來,那是後人的事情。什麼時候眾生有這個福報,有這種殊勝的緣分,能夠聽到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它自自然然就現前,我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

      『悉現菩提樹王下』,這是講利益眾生。所以精進第三個項目是「利樂眾生精進」,念念不捨眾生,為眾生離苦得樂,不辭一切辛勞,我們在世間就是為這個。世間最苦的地獄眾生,我們有沒有見到?有見到。哪些眾生?現在在世間造五逆十惡不善業的就是,眼看著他就要墮落,我們能不能幫助?佛法當中常說幫助得要有緣,佛門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緣是什麼?現在人講條件,我們想幫助他,有沒有這個條件?條件裡面最重要的,他接不接受?緣殊勝歡喜接受,緣成熟了;想幫助他他不接受,這就沒有緣了。佛法給諸位說,沒有剎土的界限,沒有國家的界限,沒有種族的界限,也沒有宗教的界限,什麼界限都沒有,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只有一個「緣」,眾生有感,佛菩薩就來示現。

      《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的偈子,「千處祈求千處應」,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確確實實是一體,哪個地方的緣先成熟,先到哪裡去。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海闊天空,盡虛空、遍法界,不是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緣沒有成熟,那個地方成熟了,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所以沒有不歡喜的。這裡緣成熟了我們歡喜,沒有成熟還是很歡喜。成熟的,立刻要幫助他;沒有成熟的,等待他成熟我再來。念念不捨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清涼大師註解講得好:「因既離身心相,故果能身遍十方。」修因既然能夠離身心之相,就是不著心相、不著身相,果報自自然然你的身能遍十方。就像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的身有沒有動?沒有動;心也沒有動,身也沒有動,眾生有感,自自然然就示現在他面前。

      現實這個世間這個事就常有,我常常聽到一些遠方的同修來看我,告訴我說有多次夢見法師給我講經說法;旁邊的人聽到,「法師,你真的在夢中給他說法?」還有一個奇妙的事情,早年我在舊金山,有一個同學來給我說,我沒有在舊金山的時候,他夢到我給他治病,他真的有病,給他治病到第二天他的病真的好了。他來謝謝我,以為我真的到他夢中替他治病。感應道交,我沒有到他夢中去,自自然然現相。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不只是這一樁,許許多多,這個事情很普遍。這是「故能分身遍十方,悉現菩提樹王下」,菩提樹是代表覺悟,「王」是大覺,你現在大智大覺之中,這句話是個比喻。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