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97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七六卷)  2008/8/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97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五段「精進慧菩薩」。偈頌我們從第五首看起:

      【若見見世間。見則世間相。如實等無異。此名真見者。】

      四、五、六這三首偈是講緣起無生,也就是講三性裡面的依他起性。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生法說明法沒有自體。譬如佛經上講我們人,為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人相不是真的,《金剛經》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個懂得,全都明白了。怎麼說無人相?佛說人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成的現相,四大五蘊要是分開,人相就沒有了。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一下不能夠領悟,譬如我們這裡一座房子,這房屋,我們一看這是房屋,房屋是相,房屋是眾緣和合的,你仔細去觀察,它有水泥、有鋼筋、有磚頭、有瓦塊,這樣組成的。如果一樣一樣的拿開,這房子就沒有了,堆在旁邊那就是建築材料;依照圖樣把它一塊一塊放在它一定的位置,它就成了一個房子。你說這個房子是真的還是假的?眾緣和合它就有,眾緣散掉的時候它就沒有。所以現相是什麼?叫緣聚就成形,緣散形就滅了,就沒有了,這是真相,這個道理要懂。從人的相,我們體會到緣聚則有,四大是物質,我們人身是物質組成的,外面看起來有五官眼耳鼻舌身,裡面有五臟心肝脾肺腎,所謂六腑,這是從器官上看到的。每個器官再分析,是細胞組成的,現在科學分得更細,細胞再給它分析,就分成分子,分子再分就變成原子,原子再分就成電子、基本粒子,但都是物質,這是緣聚就有這個身相,緣散了這相就沒有了。所以科學也講物質不滅,人死了之後這細胞分散,緣散了就沒有了。

      除肉體之外,肉體是四大,四大,佛經上用地水火風這四個字做代表。現在學科學,我們懂得了,佛經裡面你看看世尊在三千年前講的,跟現在科學家講的沒兩樣。基本的物質,佛法裡面稱微塵,現在科學的名詞稱為基本粒子。它的現象,它的性質、它的現象,它確實是個物體,在高倍的顯微鏡下面你能看到,肉眼看不到,太小了;它帶電,帶陽電,佛叫它做火大,你看火是陽電;陰電是水大,它帶陰電,有陰陽電;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它永遠在那裡活動,而且活動的速度非常快,那個動就是風,不動就沒有風。所以佛用「地水火風」,說明基本的物質有這四種現象。除物質之外我們還有個心法,物質是色法,色代表物質,除物質之外它還有心,心是什麼?見聞覺知這是心。我們要問,物質帶電,陰電、陽電,它永遠在運動它不停止,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給諸位說,這個沒有答案。那你有疑呢?有疑就是你起心動念了,你要不疑沒事,有疑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它就浮出來了。我們在這個課堂裡面學了不少,學了很多,起心,宇宙現前,有物質現象現前;動念,精神現象現前。但是起心動念幾乎是同時的,所以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非常重要,從心想生。與什麼都不相干,與佛菩薩不相干,與上帝不相干,與閻羅王不相干,與別人是更不相干。與什麼相干?與你起心動念相干,這個道理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可不是那麼簡單,我們這一生如果沒有遇到大乘經教,我們永遠搞不清楚。我們今天能夠搞清楚、搞明白,不是自己親證的,是聽佛說的。聽了之後想想很有道理,我們接受了,我們依教奉行,在依教奉行當中逐漸把佛所講的這些話證實。這個證實在佛門講就是證果,從佛那裡得來的是信解,我們自己的功夫是行證。佛講的話不是假話,講的四大五蘊是真的,一點沒講錯。講的起心,念頭才一起,懷疑,從哪來的?為什麼會動?為什麼會有陰電、陽電?只要有疑,你找不到答案。不疑呢?不疑,答案現成的,不疑,不疑就見性,見性才徹底明瞭。怎麼回事?自性裡頭本來具足,道理在此地。自性本來具足,你要是沒有疑、沒有念,它不起現行,自性是一片光明。諸經裡面所說的,諸佛的報土都是講四土,四土也是自然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看惠能大師見性不是說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四土是本來具足的,四大是本來具足的,五蘊是本來具足的,沒有人創造,沒有人發明,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起心、不動念,它不起現行,不起現行不是沒有,起心動念它起現行了,物質的世界,我們今天講宇宙、講大自然出現,這個境界出現,生命出現。出現了,不能說它有;沒有出現,不能說它無,非有非無。我們前面一堂課給諸位介紹「八不中道觀」,那是什麼?那是覺悟的人,諸佛菩薩的人生觀、宇宙觀,那是正確的,一點錯誤都沒有。

      所以我們這一生得人身不容易,遇到佛法不容易,遇到《華嚴》跟淨土是更不容易。在這種幸運遭遇之下,如果不認真學習,還要去墮地獄、變畜生,那罪可重了。重在哪裡?對不起自己,不是對不起別人。別人想出去,沒有遇到,我們遇到了,自己還不能夠認真去學習,還要往地獄、畜生裡面去鑽,這叫愚痴到了極處。佛法裡面講恥辱,這是最大的恥辱,沒有比這個更重了。世間那些小小的事算不上恥辱,受一點冤枉,別人一點傷害,這不算什麼。我們把這個機緣錯過了,這一生當中沒有去作佛去,沒有去作菩薩去,這才叫奇恥大辱。可是遇到佛法的人多,真正成就的人鳳毛麟角,為什麼?我在圖文巴,有同學來告訴我,我們道場裡面有不少出家的同學,天天聽講經,聽了怎麼樣?這個經是為他說的,為他說的,不是為我說,與我不相干,說的是他們。這就是聽經聽了一輩子還在造業,造的業可重了,佛門造的業跟世間造的業不一樣,佛門造的業都是墮阿鼻地獄。我們再深深去觀察,到底什麼原因?中國有句諺語說「不敢當」,佛祖教人直下承當,你就成佛了。佛說你本來是佛,我就敢當我本來是佛;我們老祖宗說人性本善,我承當我本性是本善。我今天的不善是什麼?不善是習性,是被外面環境影響。裡面的煩惱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是什麼?這是不善的習氣,長遠以來染上這個習氣。外面這些五欲六塵的誘惑,禁不起誘惑,一誘惑的時候,貪瞋痴、自私自利馬上就現行,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佛雖然講,也聽、也明白,不敢當,真不敢當。

      我初學佛的時候,過去我一些老同事們,他們不敢進寺廟,怕見佛。為什麼不敢見佛?我一身罪業,我怎麼敢見佛?實際上這種人都有救,他有良心!自己做了虧心事情的時候,不好意思見佛,還有救;自己造一身罪業,見佛的時候很大方,若無其事的,那個人沒救了。所以我們要幫助這些人。可是眾生回頭不是那麼簡單的,如果那麼樣容易的話,我們這個世界應該是極樂世界,怎麼會有這麼多災難?無始煩惱習氣太重,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太大,這個力量太大了,禁不起!佛堂裡面、講堂裡面學了兩個鐘點,管不管用?不管用。為什麼?我們每天接受大乘佛法的薰習兩小時,接受外面煩惱習氣的薰習二十二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你去看看,你怎麼能成就?所以聽了經、學了佛,還幹壞事,還搞名聞利養,還搞五欲六塵,還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我們一點都不能責怪,為什麼?正常的,他薰習的時間不夠。所以從前寺院叢林道場,他們薰習的時間是每天十六個小時,管用。你看二十四小時有十六個小時,三分之二用佛法薰習,它才能夠起作用。過去寺院每天聽經是八小時,修行八小時,修行不外乎參禪、念佛,所以它有禪堂、有念佛堂,念佛的人每天在念佛堂念佛八個小時,參禪的在禪堂裡面去打坐,去坐禪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行門裡面選一門,願意參禪的進禪堂,願意念佛的進佛念堂,但是教的八小時都要學習。

      從前叢林就是佛教大學,我們現在學校叫教室,佛門不叫教室叫堂口,講念佛堂、禪堂、講堂叫堂口,那就是教室。大叢林裡面人多,它開的課程也多,它不是一個課程,就像大學裡面它有很多科系,《華嚴》是華嚴講堂,法華講堂、楞嚴講堂、三論講堂、法相講堂,每個講堂都有堂主,堂主就是老師,他在那裡講經。我們學習,學習只能學一門課,不可以同時學兩門的,譬如你學《華嚴》,你就天天聽《華嚴經》,每天聽八個小時。所以從前那些出家人是真有功夫,每天能講八個小時,我們現在跟人家比,體力不夠。我在年輕的時候還行,年輕的時候我曾經一天講過九個小時的,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晚上三個小時;講六個小時的,那時間就很長,講了很多年。以後年歲大了,也是事務比較多一點的時候,就減到四個小時;現在就講兩個小時,怎麼比都比不上古人,所以我們要生慚愧心。我每天讀經,我不間斷的,至少我每天有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讀經,講兩個小時。如果有很安靜的環境,現在讓我每天講四個小時還沒有問題,體力還可以,上午講兩個小時,下午講兩個小時。八個小時聽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從前道場裡面修一年,我們現在十年都趕不上人家。所以成就的人多,心都在道上,他不在世間法裡頭,真的他把世間法捨掉、放下了。

      我們也總是想能夠有這麼樣一個道場,小一點都不怕,重要的還是一門深入。怎麼講法?現在有辦法,如果我們有三、五個、十來個志同道合的發心學教的,我們統統學《華嚴經》,每天八個小時,我可以講四個小時,另外四個小時讓學生講,學生學講!好在現在我們已經講了將近四千個小時,這四千個小時,讓學習的人他們來複講。每天聽八個小時《華嚴經》,念八個鐘點佛,這就跟古道場一樣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睡眠的時間是四個小時,中夜睡眠,十點鐘到兩點鐘,十點鐘睡眠,兩點鐘起來了。我們現在體力不如古人,咱們加兩個小時,六個小時夠了,還有兩個小時那就是你用餐的時間,你自己整理房間的時間。所以這個時間很緊湊,日子過得很充實,那是真正辦道,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們現在講懶惰、散亂,這個不行,這不能成功,你肯定會受外面的誘惑,你肯定把握不住自己,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你造業、你墮落、你受報應,這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一點都不奇怪。這就是說明,我們現在人的福沒有古人大,古人的福報比我們大,他有很好的修行環境。在現前的社會,如果真有志同道合不是不可能,即使在都市裡也可以做得到。真正一同修學的人,大家買房子住在一起,公寓也行,一個人買一個單位,能夠有五個人、十個人,大家再合資買一間空的,裡面統統打通做佛堂,可以講經,也可以念佛。不是做不到,是自己不想幹,真想幹哪有做不到的道理!由此可知,能不能成就不在別人在自己。

      所以佛給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權完全操在自己,你看給我們講得多清楚、多明白,十法界的因(阿賴耶識的種子)圓滿具足。每個人,每個有情眾生,有情眾生包括十法界,包括餓鬼、包括畜生、包括地獄,他阿賴耶識裡頭,有佛種子、有菩薩種子、有聲聞緣覺種子,有六道裡每一道的種子,這是親因緣。前面我們講過四緣生法,這親因緣有,種子都有,沒有人欠缺的。那成就呢?起現行成就呢?成就這是所緣緣,所緣緣就是大乘教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什麼?想佛那你成佛,佛就現前,阿賴耶種子佛就現前;想菩薩,菩薩現前。我們現在想什麼?想財色名食睡、想地位、想權力,想這個。不管你想得到、想不到,只要你肯想,這屬於哪一道?增長貪心、增長我慢心、增長嫉妒心,是地獄道。你所緣緣不是緣佛菩薩,你是緣地獄道,你也在修道,修的是地獄道,地獄道肯定修成功,地獄道就現前,就這麼回事情。修人道,人道就修《弟子規》,《弟子規》百分之百落實,你來生還在人道。《弟子規》展開來對一對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你得不到人身,你在下三道,餓鬼、畜生、地獄,你到那裡去了。天道,天道修上品十善,比《弟子規》要高一層,總得要懂、要明白。這是依他起性,眾緣和合而現的相。選擇對了,能不能成就關鍵在無間緣,這第三個關鍵是無間緣,不能中斷,你就能成就。如果中斷,效果就沒有,你所修積的效率被你自己破壞了。不能中斷,不但是天天要相續,佛教我們念念相續,做到念念相續,那你要多久能成功?你真的想成佛的話,這是古人有例子,不但有教誨,有例子,三年成功,不難,三年也不長。要記住念念無間,一間斷功夫全沒有了;更不能發脾氣,一發脾氣就全完蛋。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佛門也常講「火燒功德林」,那個火就是瞋恚,一發脾氣所修的功德全完了。所以功德好修,不容易保持,它是個易燃品,很容易燒光。你想想,你什麼時候沒有發過脾氣?昨天晚上發了一頓脾氣,那麼你所修的功德是從昨天晚上脾氣發完之後到現在。這些事跟道理,佛都講得清楚。

      我們現在學的是「精進慧菩薩」,我們怎樣能得到精進?前面跟我們講的離遍計所執性,四、五、六這三首偈,跟我們講要離依他起性。依他起是假有不是真有,遍計所執那完全沒有,是妄想,從妄想成就的。這第二段前面一首偈,給我們講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從眾生虛妄分別變現出來,這就從心想生。過去我們看到,同學們給我送來一些資料,裡面有一份是美國夏威夷島上土著古老的傳說,裡面有這句話,「這個地球是你心想造成的」,跟佛法講的一樣。夏威夷古老的土著沒有見到過佛法,那是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佛法沒傳到那邊去,他們幾千年的祖先就說出這個話,「這個世界是你心想變成的」。我們就要想到,現在世界太亂、太苦,那是什麼樣的想法會變成這種境界?極樂世界也是心想成的,華藏世界還是心想成的,無論是十法界依正莊嚴、諸佛的實報莊嚴土,都是依他起性。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明白,佛國土裡面遍計所執決定沒有,依他起有、圓成實有!所以明白之後,我們自己的前途是自己確定的。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把它修正過來,修行是修正,我們的想法錯了、看法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你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邪正的標準,佛經就是!佛給我們所做的樣子,他的日常生活、起心動念、待人接物,記錄下來就是戒律,是他用身教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所以佛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總的綱領不外乎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戒學、定學、慧學,這是有次第的。戒是學佛的身教,他老人家做出樣子給我們看,可以防止我們身口意做錯事。佛的心,佛心清淨,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都不想,只要是想都是妄想。現在教我們想佛呢?想佛也是妄想,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妄想裡面最好的妄想,它的果報無比殊勝,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懂!我們想佛,念佛想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再高一點是方便有餘土,實報土去不了。實報土怎麼樣?實報土就不想了,連佛的想都沒有了。可是他念不念佛?念佛,念怎麼樣?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像我們,我們念是真念,我們真的想佛,叫著了相!人家不著相,念跟不念是一不是二,破了,就是有念跟無念都放下,念佛放下無念,無念放下有念,二邊都放下。這叫什麼?「隨緣妙用」,隨緣可以隨大眾一起念佛,妙用是他二邊不著;我們總是著一邊,這個不一樣。所以他是屬於性德自然的流露。「威儀有則」那更不得了,那就是完全示現做樣子給我們看,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我們不能做壞樣子,我們不可以做出自私自利的樣子,不可以做成貪瞋痴慢的樣子,那可就不得了。你不但害自己,你害眾生,你把他往什麼地方去誘導,你要負因果責任。拿著佛法,還要往名利裡面去誘導,這個罪可重了,這不是世間法裡的罪,這個罪是阿鼻地獄的罪報。所以佛法裡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你要是觸犯,你將來墮落你可不能怪佛菩薩,早就告訴你了。

      一定要知道一切法的真相,諸法實相是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以《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可以享受,像我們看電影一樣、看電視一樣,你可以觀賞,你得不到。電影銀幕上的東西,哪樣東西你能得到,相有性空、事有理無,你就得大自在。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什麼?學菩薩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在生活裡是清淨心、平等心、智慧心、大慈悲心,這個人過的是諸佛菩薩的日子,不是六道凡夫的日子,我們要是學會這一點,這叫本事。世間人無知,世間人可憐憫,造作種種罪業,我們要隨順他,不能不隨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是什麼?因為我們自己習氣沒斷,所以還要受,還要磨鍊,哪一天到我們磨鍊習氣磨光了,境界就沒有了。到境界沒有的時候,那你就全心全意要幫助別人,拉人家一把,這叫度眾生,度眾生決定是先度自己。自己沒得度的時候,不但不能度眾生,你幫助眾生墮落,為什麼?眾生看你的樣子,你做得不如法,他跟你一樣學。這就是佛門裡所謂「以盲引盲」,罪重!你自己帶的頭不好,這個罪比什麼都重。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這個世間騙人容易,你騙不了鬼神,你更騙不了佛菩薩。古時候人警覺比我們高,他知道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不但不敢做壞事,連個惡的念頭都不敢動。現在我們學了《華嚴》知道,起心動念無論是什麼念頭,這個波立刻是遍法界虛空界,比光波快,比電磁波快。光波一秒鐘才三十萬公里,我們現在念頭一動就遍法界虛空界,這經上講得太多!你能瞞誰?所以自欺欺人,這是佛經裡面常講可憐憫者,就這個道理。

      這首偈『若見見世間,見則世間相』,你還有能見,你見到世間,你想想看,你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我見到、我聽到、我接觸到,還是落在分別執著裡頭,這是世間相。這個心叫做輪迴心,我們學佛要不能把這個心轉過來,那是造輪迴業。應該怎麼見?下面兩句說得好,『如實等無異,此名真見者』,如實,前面後兩句所說的,「知世皆無生,乃是見世間」。你知道這世間所有一切法「不生不滅」,前面我們講八個不,「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你是真正見到事實真相。見到事實真相的人,心是清淨的,為什麼?他沒有執著,他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沒有分別是菩薩,他不是凡夫知見。「如實等無異」,知道相有性空、事有理無,所以他沒有貪著,他在境界裡面得自在,真正得自在沒有貪心。譬如我們飲食起居,吃什麼都好,不吃也好,決定沒有這個喜歡、那個不喜歡,有這些東西,你的分別執著,特別是執著你沒有離開!有跟沒有都一樣,妨不妨害?不妨害。穿著亦復如此,居住環境沒有一樣不自在。

      古人修行為了把世間五欲六塵斷掉,他到山上去住茅蓬,能捨得乾淨!茅蓬是自己搭的,不要求人,砍幾棵樹把架子搭起來,再割一些茅草鋪在上面就行了,下面也墊的是茅草,生活多麼簡單。他對這世間沒有一絲毫貪愛,他過的生活是上上人的生活,我們看到他過得太可憐、太苦,其實他比什麼都快樂。現在人說壓力,他沒有壓力,精神沒有壓力,身體也沒有壓力,他怎麼會不自在!中國這些修行人出家、在家都有,到山上去住茅蓬,自己開一塊地,種點蔬菜、糧食。糧食種稻米比較麻煩,多半種什麼?種花生、種芋頭、種馬鈴薯、種玉米,這可以做主食。種點蔬菜,山上野菜很多,他每天採一點點,因為人沒有煩惱、沒有憂慮,他需要量就少。我們這飲食是能量補充,身體是個機器,消耗能量多,你補充就要多,所以一天要吃幾餐;真正修道人一天一餐就夠了,他消耗能量少。這個我們都做過例子,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在家人,他一天吃一餐,幾十年都是這樣的。他告訴我,他大概是從不到四十歲,三十多歲開始,一生就保持日中一食。我在台中跟他學的時候,曾經五年,跟他五年我一天也吃一餐。可是他的功夫比我好,我比不上他,因為他一餐飯吃一個饅頭就夠,我一餐要吃三個饅頭。在那個時候的生活程度,好像是民國五十年的時候,民國五十年他一天的生活費用,台灣錢一塊錢,我一天要兩塊錢。這個沒有辦法跟他比,就是我吃得比他多,大概多一倍的樣子。省事,身心清淨,別人看到是苦,他自己在享受,這是一般人沒有辦法想像得到,這裡頭有樂趣。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一點牽掛都沒有,這個得大自在。

      戒律幫助我們轉惡為善,這是修行人的基本功,如果說是這個轉不過來,後頭你就不要談了。禪定幫助我們轉迷為悟,定能開智慧!就是清淨心生智慧,所以煩惱不是好事情。我們佛門有一句諺語,我們剛剛出家的時候,老和尚常常講給我們聽,你要害那個人,就是都是出家人,你要害他,你就叫他做住持,叫他做當家。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做住持、做當家他要操心,他心不得清淨。做錯事情的時候,如果有偏差的話,多半墮落,那真是害人。道場裡面什麼人享福?清眾,什麼事都不管的。執事是服務的,在過去寺院叢林這些執事是什麼人當?佛菩薩來做,不是人做的,是佛菩薩化身來的。所以擔任執事他知道因果,他知道佛法,多半是什麼?講經的法師、修行的法師。他們當然一生接受別人供養,對這個寺院不能沒有貢獻,至少也要做個一任(一任是一年),做個兩任、三任,做個二、三年,報寺院之恩,為大眾服務。從前寺院叢林裡面的執事,任期是一年,正月初一上任接執事,臘月三十辭職,總辭,三十晚上拜完佛之後總辭,辭了以後大家選舉。所以說民主制度,幾千年前在佛教寺院裡,它是用民主制度,大眾來選。所以工作人員講一百零八單,就是它的執事職位,叢林的人一百零八個職位。從住持到菜頭(種菜的,菜園裡面種菜的)、挑水的、砍柴的,總共一百零八個人。所以很公平,都肯認真負責,在擔任執事的時候,他就全心全力照顧大眾,讓大眾身心安穩,所謂心安則道隆,這是他的功德,他修福。清眾,清眾是修慧、是修清淨心;執事是修福,照顧他們,要成就他們,這總得要搞清楚。

      絕對不是有權力作威作福,我要管你們,你們要聽我的,那些不如法的規定,你不就害人嗎?不是障礙人修道嗎?這個造罪業就重,比殺他的罪還重;殺一個人,殺他的身命罪不重,斷他的慧命這就重了。你障礙他修行,他念佛,障礙他念佛,不准他念佛;他聽經聞法,障礙,不准他聽經聞法。這個可不得了,這個果報生生世世在惡道,而且惡道裡頭愚痴,你障別人的法身慧命得愚痴果報,生生世世愚痴,這個麻煩大,愚痴遇到佛法都沒辦法學。所以定可以幫助你轉迷為悟,慧,這戒定慧三學,慧能夠幫助你轉凡成聖,幫助你證果,沒有智慧不能證果。有定沒有慧是福,福報,有戒律沒有定的話,這是世間福報,人、欲界天的福報;有定功,那是色界、無色界天的福報。智慧開了之後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三學是有次第的。菩薩的三慧那是沒有次第,三慧是聞思修,那個慧是什麼?慧就是戒定慧的慧,你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才有聞思修,慧不開沒有!所以三慧是菩薩的,聲聞緣覺還是在三學,還不到三慧,三慧高!聞是接觸,眼見也叫聞,耳聽是聞,眼見也叫聞,鼻嗅、舌嘗、身接觸、意裡面的念頭,接觸都叫聞,用這個字做代表。一接觸就明瞭,明瞭就用思做代表,我們一般人不明瞭,你想想,想想就明瞭,所以用思做代表;它不是真的思,真的要思就落在分別執著裡頭去了。所以用這個代表,他一接觸就明白,明白他就不迷惑,不迷惑叫做修。這是什麼?這是一時頓覺成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

      我們舉個例子諸位就明白,像惠能大師,我們《壇經》上看到的。法達禪師讀誦《法華經》三千遍,去見六祖,見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頂禮三拜頭沒有著地。起來之後,六祖就問他,「你禮拜,頭沒有著地,應該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他就說他讀《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很長,一天頂多念一遍,三千遍就是十年,很難得,這經念得滾瓜爛熟。六祖就問他:《法華經》講什麼?他不知道,他答不出來,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就說「我不認識字,我也沒有聽人家念過《法華經》,你《法華經》念得很熟,你念給我聽聽。」法達就《法華經》從頭念起,《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六祖說「行了,不要再念,我全明白了」。這就是三慧,你看他一聽,這一聽全明白,明白就是思慧,對這個經一點都不迷惑是修慧,一剎那之間聞思修三慧一時頓悟。講給他聽,他有十年讀經的基礎,這一講他就明白了,法達就覺悟了,再禮拜頭就磕地了,磕到地上去了。所以惠能大師一生度了四十三個人,四十三個明心見性,法達是其中的一個。他為什麼能開悟?十年《法華經》,一門深入是十年薰修,他有這個底子,他心是定的。所以祖師一說他就明白了,叫豁然大悟,道理在此地。所以心不清淨沒用處,你給他講,他不會開悟,一定要清淨心;不是清淨心,天天薰修都沒有用處。雖然天天薰,沒有染上,你看它多厲害,染不上,正法染不上,邪法一染就上。

      第二首是講泯能緣,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提起警覺,這是真修,夏蓮居老居士所說的:「真幹!」外面境界是所緣,能緣是更深一層,外面境界我們知道它不是真的,所以你不要去計較它。不計較,到以後才能看到什麼真相?「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毀謗我這個事是不是好事?好事,侮辱我是好事,陷害我是好事,你能知道嗎?如果遇到這些事的時候,你心地清涼自在、如如不動,那怎麼不是好事!等於說他來考驗你,你到底功夫到什麼程度?果然不動,及格了、通過了,好事!那些害我的人、毀謗我的人,全是我的善知識,全是我的恩人,你怎麼會怪他?感謝都來不及,他來考我,我通過了。如果我對這些人跟事有怨恨,那個麻煩大了,你就跟他墮落,你就有怨。有怨,麻煩可大!將來生生世世在輪迴裡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雙方都痛苦,雙方都難過。所以人要覺悟,覺悟不在別人,在自己,我這邊一覺悟,外頭問題就沒有。他殺我,我不怕,我感謝他,他殺我是什麼?他送我早一天往生,你說多好,要不然我還多受幾天罪,不是壞事。要知道靈性不生不滅,人有沒有死?沒有,沒有生死。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是說得很清楚嗎?那是真相,沒有生死。這身是什麼?緣聚緣散,緣聚現形,緣散就沒有了,本性沒有生死。有這麼好的修養,他往上提升,這是好事情,所以沒有壞事。只有你自己墮落,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才有染淨、你才有善惡,那是已經墮落了。提升上去,再不會往下墮落,這才是你這個佛沒有白學,你真得到受用,什麼都能忍,什麼都能隨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我們要常常想著他。我最初親近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叫我去看《釋迦譜》、《釋迦方志》,很有道理。你看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個什麼樣的樣子,要常常跟他學習。我們李老師,這是在家的佛弟子,他一生的行誼跟出家人沒有兩樣,只是沒有剃頭換上這個衣服而已,每天的生活非常簡單,我跟他學。那個時候,在那個時代已經相當有進步了,不燒木炭的爐子,最早是燒炭,爐子灶上燒炭,我們那個時候已經有煤油爐子。可能還有些人不知道,像我這種年齡還曉得煤油爐子,那就方便多了,我煮一餐飯,連吃完把碗統統洗乾淨,只要十五分鐘。老師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所以他告訴我,《印光大師文鈔》裡也講,麵食的營養比米好,吃一餐的話最好吃麵食。我們那個時候吃是採取的麵,李老師因為年歲大了,我跟他的時候他七十多歲了,都吃一點比較軟、容易消化的,台灣人叫麵線,我們家鄉叫掛麵,雲南那邊叫米線,這都很容易消化的。水燒開了青菜放下去,放下去沒有油,放一點鹽,青菜放下去,放下去很快它就又開了,再把麵條放下去,鍋蓋蓋起來,火熄掉,讓它在裡面燜五分鐘,再揭開就可以吃了,所以一餐飯只要十分鐘時間。碗跟鍋是一個,是帶著把的那種鍋,所以也就是碗,不要再洗兩個,一個就可以了。油,油是預先都把它煉好的,像花生油、豆油買來之後把它煮開,讓它涼了之後裝在一個瓶子裡面。吃的時候就在裡面用調羹挖一瓢到麵裡,所以鍋上都不沾,洗起來很方便。這麼樣簡單,十五分鐘就解決,一天就一次,這生活多快樂,哪有那麼麻煩!

      老師給我表演,他老人家這樣生活過了一輩子,他的工作量,每天工作量是普通五個人的工作量。所以我們在這裡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消耗在妄想上,妄念;真正勞心勞力消耗量都少,都不多。所以一般人每天吃三餐,還要進補,那東西很麻煩,他什麼?他消耗多,他不補充就不夠,消耗量太大了,統統消耗在妄想上。所以佛經裡面告訴我們,阿羅漢七天吃一次、吃一餐,辟支佛半個月吃一餐,他心多清淨!他那一餐可以提供一個星期的消耗,他一餐就夠了,他一餐並不多。辟支佛心比阿羅漢更清淨,消耗量更少,所以他兩個星期吃一餐。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也做了這個實驗,真的,一點都不假,想不想吃東西?不想吃,看到都不想。可是老師是大乘不是小乘,處處利益眾生,有些賓客來的時候,晚上到了,請他吃飯,老師坐上桌上,一樣陪他吃一點。所以我們看到老師是那麼樣的活潑、那麼樣的慈悲。他給我說,這些是初學的人,初學的人他白天很忙,得工作,請客在晚上,老師都去。他說不去是什麼?人家不是說你什麼持戒,說你什麼?說你瞧不起他。所以有人請他吃晚飯的時候他照去,有的時候把我帶去。我們才曉得,佛法的生活活活潑潑,它不呆板!所以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它有道理的;如果是執著一定要這樣做,你就不能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要緊,你跟他結個好緣,他對你能生歡喜心,因你而得度,你看這功德多大。你要一執著的時候,人家起反感,他並不知道佛教裡頭這些規矩。你瞧不起我,我請你吃飯,你瞧不起我,算了,以後少往來,他一生學佛的緣分就斷掉。處處不是替自己想,是替眾生想,這個我們要學會,不為自己,為別人,處處為別人,事事為別人,念念為別人,沒有自己。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真實相,那就對了。

      「如實等無異」,等是平等,沒有兩樣,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也不二。什麼人有輪迴?有執著就有輪迴,我們可以這樣說法,有我就有輪迴,你出不了輪迴;無我,輪迴就沒有了,阿羅漢無我,我執破了,這個道理要懂。《金剛經》前半段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是什麼?不執著。阿羅漢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弘法利生,他不執著這個事相,相是有,他心裡沒有。所以相跟無相是一不是二,「如實等無異」。菩薩那更高,菩薩連分別心都沒有了,那就是《金剛經》的後半部,它不是講四相,講四見,這裡講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不是說相不執著,連念頭都沒有了,見是念頭,念頭都沒有了。阿羅漢還有念頭,但他不著相,這個境界就高!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註解我們先看《疏》,「二泯能緣」,能緣是自己,所緣是外面境界。「上半牒前生過」,上半是前面兩句,是屬於過失,什麼過失?「有無生見,同世非實」,跟世間一樣,不是真實,是凡夫知見,「若見見世間,見則世間相」,你還是著了相,你沒有離相。也就是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著相,你著了相。所以說同世間,你是同世間人的見解,同世非實,你不是真的離相。下半是後面兩句,如實等無異,此名真見者,「下半見等無生」,等是等前面一首偈所講的無生,前面一段講的,你能見到一切法不生,這是「真見」。大師後面還有註解,怕我們看他這個註註得太簡單,不能了解他的意思。他這個小註講,「有無生見者」,由上面說的,「知世皆無生,今牒此言云」,就是根據這句話說的,牒前生過,根據這句話說的,「若見見世間,謂見世無生,既有此見」,這個見就是生,你還是沒有見到真的無生,所以「同世間,非真實也」,沒真離,沒真放下!下面舉個例子說,「故古人云,無生終不住,萬象徒流布,若作無生解,還被無生顧」,就這個意思,為什麼?你還起心動念,你沒有真放下。以為放下,我都放下了,有沒有放下?我都放下了,還執著「我都放下了」,你還沒放下。真放下,真放下沒話可說,已經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是真放下了,起心動念沒放下。

      所以《金剛經》後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深很多,前半部是小乘境界聲聞緣覺,後半部是菩薩境界。我們記不住全經,記住經上重要的幾句話就好,無四相四見是重要的,可以常常提醒自己。最簡單的,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息滅我們的煩惱貪瞋痴慢。看到順境自己喜歡的,起了貪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把念頭打掉;見到不如意的事情,瞋恚心生起來,不高興要發脾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夠把火氣就降下來。為什麼?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何必當真,假的當真的,你才會起貪瞋痴慢。如果知道它是假的,根本不是真的,像《般若心經》裡面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講到能緣上來了。「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會起心動念嗎?你還會生煩惱嗎?喜怒哀樂愛惡欲,中國人講七情五欲,那就是煩惱,不生了,這叫真功夫,這叫真正超越。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有這些東西存在,我們時時刻刻要提起觀照,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裡修。不是在念經,不是在念佛堂念佛,不是在禪堂參禪,是在生活當中去修。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你的真誠心現前、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慈悲心現前,這是真修行,這是大乘。貪戀你就墮餓鬼,瞋恚你就墮地獄,糊塗那就畜生道,糊塗是愚痴、沒智慧。在哪裡修行?在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生活,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是講我們生活。

      所以古人講這個境界,「無生終不住」,為什麼?有些人是住在「我已經得到無生」,那個沒有得到,他住在那裡,錯了,他著相。我已經放下,其實他沒有放下,他那個放下沒有放下,他不是真放下。真放下是什麼?真放下連放下的念頭都沒有,他真放下。萬象徒然流布,萬象是森羅萬象,為什麼?各不相干,你在裡面得大自在了,這些外面境界已經干擾不了你!我們用現在話說,影響不了你,也就是說它沒有能力再誘惑你。因為你對這個境界知道得很清楚,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在裡面不會生貪戀,也不會生厭惡,所以你的清淨平等心在那裡現前了。你還有喜歡、還有討厭,你就要曉得,你的心是染污的、不清淨。所以「無生終不住,萬象徒流布」,萬象不能再干擾你。後面講「若作無生解」,如果你還以為「我不錯了,我現在外面境界已經不能誘惑我了」,你還有沒有斷掉誘惑?沒斷,為什麼?你還有這個念頭,念頭還在。「還被無生顧」,你沒有真的見到,你不是真功夫,你假的,充其量你到一個相似的境界,沒有達到真實。但是這個境界是什麼?往往自己以為入境界,自己以為得到了。得到怎麼樣?什麼一個態度?叫增上慢,瞧不起別人,你們修行不行,功夫不夠,我夠了。其實那是假的,功夫真正夠的時候,決定沒有傲慢;還有一點傲慢什麼?傲慢是煩惱習氣,你煩惱還在!

      這不單在佛法,在世間法也如此,你看《論語》裡面孔子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孔老夫子一生最景仰的人、最佩服的人,聖人。他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才華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可是這個人怎麼樣?驕傲、吝嗇,只要有這兩種態度,夫子說「其餘則不足觀也」,其他不必說了,假的,不是真的,世間法。我們學佛還有點傲慢心,你有什麼成就?許多人持戒,自己覺得持戒很好,戒律很嚴,看到別人犯戒瞧不起他,批評他,他是不是真有戒行?沒有。真有戒行的人,因戒得定。他是什麼?他是因戒得傲慢,因戒則貢高,輕視別人,所以這是假的不是真的。他自己不知道,自己以為樣樣都做得不錯,其實是假的。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老師一個月,我想不止一次,至少有二、三次有人請他晚上吃飯,請客請了他,他都去,他不就破戒了嗎?不是這樣的,所以這個很多人不知道。而且戒律,每一條戒,連殺盜淫妄統統都有,有開緣,應當開的時候你不開叫犯戒,應當持的時候你不持是犯戒,所以你要懂得規矩。什麼時候是開緣?利益眾生的時候,不是利益自己,對眾生有利。所以條條戒都有開緣,接引眾生的方便需要開,這些理事都要懂。戒律裡叫開遮持犯,每條戒都有,你都要搞清楚。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活活潑潑,一點拘束都沒有,得大自在。

      「下半見等者,以經文言,若見等無異」,這個意思說「謂見等所見,同無生故」,這是什麼?我所見的是虛幻、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能見的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的,所見不可得,能見還是不可得,那就對了。如果所見沒有、能見有,能見有,所見就有,為什麼?它是相對而生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那個心想沒有斷,外面的相怎麼會沒有?它當然在。這就是我們每天看到宇宙這個現象,為什麼天天都看到,時時刻刻都看到?因為我們念頭沒斷。所以前念滅,後念就生,雖然念念不相同,但是它念念相似。我們看到的現象是個什麼現象?這我們講得也很多,是一種虛妄,不是真實,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真的相續相,就是前一個相跟後一個相是完全相同的,相似是前面一個相跟後面一個相不相同,但是它很接近,確實不是一個相,這才是事實真相。能所都不可得,你才真正得自在。外面相看破了是假的,可是我能見諸相的念頭你沒有放下是真的,你的心還是不清淨,真正的法喜你還是得不到。這法喜充滿。一個得不到,一切都沒得到,《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個得到,一切都得到。一悟一切悟,說我這個悟了,那個還有問題,你沒有開悟,如果開悟了,全都悟了。像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做覺悟的樣子,所有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只要一接觸沒有不通達的,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真的悟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開悟,講出他覺悟的境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境界是什麼?這境界就是我們自己生命的真相,不是別人!為什麼不是別人?我跟釋迦是一不是二,這怎麼是別人!他說他的就是我的。你看中峰禪師《三時繫念》,咱們天天念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所以阿彌陀佛是誰?那就是自己,不是別人,本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們今天展開《大方廣佛華嚴經》,本性釋迦,唯心華藏,你才能契入這個境界,華藏在哪裡?就在此地。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地方有沒有災難?沒有災難。確實是如此,而是你不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把華藏世界完全看變質、扭曲了,實際上呢?實際上它並沒有,是你自己把它看錯了。自己看錯了,你在錯誤當中你會生很多煩惱,你會受很多苦難,叫自作自受;在佛菩薩看完全沒有,這是真相,我們必須要知道。所以末後講,你看末後說「若見等無異,謂見等所見,同無生故,能所兩忘,名真見者」。能見、所見都要放下,放一邊不行,二邊都要放下,那就對了。你看末後這首偈,這首偈就是你所得到的好處,你所得到的利益:

      【若見等無異。於物不分別。】

      你對於森羅萬象再不會分別了,為什麼不分別?它全是自性,性變的。古人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好像我們進到一個黃金展覽館,我參觀過,台灣陳大川居士他就是做珠寶、做黃金的,我去看他的樣品展覽室,差不多兩萬件,相都不同,琳瑯滿目,全是黃金。我一看就想到經上的話,「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統統都明白了之後,那麼大一個展覽廳裡面,什麼東西?就一樣黃金,你就不會再分別,價值都相同的,沒有貴賤。你要是著相,這個跟那個不一樣,著相了;你要是不著相,全是一樣,你就不起分別了。如果你要是不著相的話,能所都不執著的話,森羅萬象是什麼?全是自性,這明心見性。性在哪裡?隨拈一法沒有不是。黃金在哪裡?你在那裡隨便拈一個都是黃金。迷的人呢?就是黃金在哪裡他找不到,這是什麼?這是首飾,那是耳環,那是鐲子,那是項鍊,他著這個相,沒有黃金,找不到黃金,迷了。法性在哪裡?真性在哪裡?所有的現象就是,它變成相分,性相是一不是二,這叫明心見性。你心平等了,再不會有分別執著,那見性了。見性的人還有分別執著是假的,沒有見性,見性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