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25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二五卷)  2006/3/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六大段乞食道行第六首看起:

      【見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在路上,我們常說的有上坡路、有下坡路,『昇高路』就是上坡。我們知道,從前沒有像現在這樣平坦的馬路,道路總是高低不平,走路也相當辛苦,完全是徒步。又何況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一般人都是不穿鞋的,印度的風俗沒有穿鞋的,也沒有穿襪子的,都是赤腳,所以出門回來之後,一定要洗腳,這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看見的。

      走上坡路,這往上昇,引發的大願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佛在經上給我們介紹,三界一共有二十八層天,一層比一層高,所以生天,一般人籠統講生天,到底生哪一層天?每層裡面狀況還都不一樣。佛教常常給我們講忉利天,這是講得最多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世尊在忉利天講的,不是在人間講的,忉利天的平面就是三十三天,到底是哪個天?

      三十三天裡面苦樂不相同。天人沒有福報,比不上人間的帝王,當然比一般人那個福報是大多了,跟人間的帝王相比他還相當遜色。天人裡面有福報的,福報大的,我們人間帝王都沒有法子跟他比,何況天王!佛對於這些介紹都說得很多。明瞭之後,天道福報雖然大,壽命長,可是不究竟。怎麼說不究竟?他也有生老病死,愈是往上面去,三苦、八苦愈淡薄、愈少,到色界天八苦沒有了。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個八苦欲界有,色界沒有。

      所以學佛最重要的要能放下。我跟同學們做過多次報告,煩惱習氣重,為什麼放不下?從哪裡做起?這都是我們初學人很關心的事情。我在初學的時候也不例外,那個時候可以說是剛剛接觸佛法一個多月,認識章嘉大師,頭一天見面我就請教他這些問題,怎麼入門?他教我的就是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從布施,布施就是捨,那個範圍太大太大。深入佛法之後才曉得,布施可以說包含了全部的佛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離不開布施,這範圍多大!

      在一般講,這也是很多祖師大德們常說的,我們懂得這布施方法,布施從哪裡做起?各人煩惱習氣不相同,有人財看得很重,你要是遇到佛,佛一定告訴你把財放下;有人名看得很重,財看得不重,佛一定給你講把名放下。這就是說像大夫給人治病一樣,毛病很多,哪個病最重,不治就要命了,先把重的治好,然後再治其他的;佛教化眾生,亦復如是。你的毛病習氣哪個重?貪財,貪色,貪名,貪愛權,貪愛地位,多!甚至於學了佛之後貪愛佛法。貪愛佛法的,你看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也要布施掉,不可以執著。

      總的來說,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學,這從根本上來講的,首先我們要把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放下,我不要再控制別人,把控制的念頭放下;把佔有的念頭放下,這個也想據為己有,那個也要據為己有,得到了歡喜,得不到就怨恨,這個不行;把人跟人對立的那個念頭要放下,念頭尚且要放下,何況事實!我們要不從這裡下手,從哪裡下手?

      你放下得愈多,清淨心現前,你不肯放下,你的心怎麼會得到清淨?《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行的綱領「清淨平等覺」,這是菩提心的深心。為什麼你做不到?菩提心的體你沒有,有體才有用,清淨平等覺是作用,體在哪裡?體是什麼?真誠。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誠敬是體,真誠恭敬,真誠恭敬心對自己就是自愛。怎麼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清淨、平等、覺而不迷;誠敬心對別人,大慈大悲,他受用。真正修行人,「淨行品」的一百四十一願,略舉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事相,落實在這裡。無論是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對自己一定要保持清淨平等正覺,對別人一定是大慈大悲,這個人是真正懂得自愛,懂得愛人。

      大慈大悲是愛別人,清淨平等覺是愛自己。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哪些該放下。頭一個要把虛偽放下,因為有虛偽,誠就沒有,菩提心的體就沒有,是你迷了菩提心,把真誠變成虛偽。真誠跟虛偽是一個體,就是迷悟不同,迷了就是虛偽,悟了就是真誠,所以虛偽要捨掉,傲慢要捨掉。為什麼對人不恭敬?傲慢,根本煩惱,你看貪瞋痴慢,這個字要放下,放下傲慢你修行才能入門。

      世間法裡面,我們打開《禮記.曲禮》,第一句話說「曲禮曰,毋不敬」,這個「毋不敬」就是佛門裡面常講的「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就是普賢菩薩講的「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把一切眾生都看作諸佛如來?你有沒有這個心?沒有;對佛很尊敬,對眾生就不敬,不知道眾生是未來佛。禮敬諸佛裡頭包括一切眾生,這個「諸佛」是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過去、現在,世尊為我們介紹了很多;未來?未來是現在的一切眾生,現在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你去輕慢他、輕視他,你那個心怎麼能誠?真誠永遠不會現前。真誠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就是被煩惱習氣障礙住,你今天把煩惱習氣放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統統現前。煩惱習氣放下的愈多,你就覺得性德透出來也愈多,不肯把自己煩惱習氣放下,性德永遠也透不出來。

      諸位要知道,菩提心是真心,哪個沒有!雖然我們迷了,並沒有失掉,諸佛菩薩很清楚,他對眾生為什麼那麼樣恭敬?他看到你的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知道你本善,本性本善,他知道,他怎麼不尊敬你。我們對一切眾生恭敬心為什麼生不起來?我們看到他天天在造惡,看他的相,不知道他的本,不知道他的本性,只看到現在的表現。現在種種不善的表現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他是佛,本性本善,這是佛菩薩看人跟我們看人不一樣。不但一切人是未來佛,一切眾生也是未來佛。《華嚴經》上講的範圍更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個無情包括什麼?植物、礦物,還包括一切自然現象,就是說世出世間沒有一法不是佛。所以覺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迷了的時候,《華嚴經》也不是佛法,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

      我們曉得欲界有六層天,我們能夠把五欲六塵看淡,然後你才能夠把它放下。放下不多,生四王天,再放下多一點就生忉利天;如果是把五欲六塵全部放下,那恭喜你,你就生初禪天;還有少分放不下,那就是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去愈淡薄。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放下對自己好處利益太大。堅固的執著而不肯放下,果報在三途地獄,有什麼好處?

      那我們要問,為什麼一般人放不下,學了佛,明明知道應該放下還是放不下?這個原因是煩惱習氣太重,其次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如果真的了解透徹,你很歡喜放下,不必人勸你,為什麼?知道這個對自己真正有好處,他怎麼不放下。我們了解不夠透徹,天天聽,甚至於聽了二、三十年,三、四十年,半信半疑。學幾十年,不能說不信,這個信裡頭有疑惑,疑沒有斷盡。譬如我有百分之八十相信,還有兩分疑惑,那兩分就產生障礙,它就起作用,決定障礙你。你放下得不夠徹底,感應不能現前。

      在菩薩位次上可不能留戀,證得初信位的菩薩,很喜歡,安住在初信位,你決定不能到二信,為什麼?你放不下。你要把初信放下才能到二信,二信放下才能提升到三信,不斷的提升;換句話說,就是不斷的放下,就是這麼個道理。放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就成佛。所以我們總的來說,這是常講的,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證阿羅漢果,出三界了,念佛往生淨土不是生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再能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分別放下了,你就證菩薩果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四土三輩九品節節向上提升。

      而向上提升,佛在經教裡頭教導我們,不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現前,為什麼?現在提升那比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速度快!豈不聞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那我們在這個地方修行十天,就等於在西方世界修行一千年,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一百天,等於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萬年。這是什麼道理?西方世界是清淨世界,斷煩惱很緩慢,所以時間長。這個地方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天天在折磨你,你要能夠承受得起、能禁得起折磨,大幅度的提升;禁不起折磨,也是大幅度的墜落,大起大落,道理在此地。所以它對於真正修行人來講,娑婆世界真的是有好處。西方世界修行一萬年,在娑婆世界一百天就做到,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好?這個地方是起得快也落得快,關鍵是念念覺悟,念念警惕,一念不覺立刻就滑下去。

      人生在世間,壽命短促,大聖大賢給我們做的示現,我們看了要知道警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住世八十年,我們中國人講虛歲,外國人講實足年齡,釋迦牟尼佛圓寂七十九歲,孔子七十三歲,聖人。中國古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稀是不多,尤其生活在現代的社會,我們的大環境嚴重的染污,對我們的健康壽命時時刻刻在威脅著,這個情形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在這個環境裡面,覺悟的人他只知道一樁事情,提升自己的境界,這絕對正確。

      六道就是三界,講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講六道是有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這是講六道,所以六道跟三界是一個意思。「永出三界」,阿羅漢以上。諸位要曉得,阿羅漢是怎麼成就的?見思煩惱斷盡,平常所說的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就是見惑,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斷盡了,這證得阿羅漢果,永出三界。雖然出了三界,並沒有見性。三界之外還有四聖法界,這是他們在那個地方修行,聲聞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說之為「相似即佛」。四聖法界都是相似的,相似裡面功夫有淺深不同,最高的是佛法界,最低的是阿羅漢。必須是破一品無明,那就出了十法界,四聖法界就超越了,才證得一真法界。在《華嚴經》裡面,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初住菩薩,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師講「分證即佛」,是真佛。雖是真的,還沒有圓滿,為什麼說沒有圓滿?無明習氣還在,無明習氣斷盡才叫究竟圓滿。

      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說永出十法界,只講三界,沒有講永出十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三界是最難出的,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頭,六道輪迴,頭出頭沒苦不堪言!四聖法界就好太多,跟佛靠近了,三苦、八苦都沒有。換句話說,他們往上提升,進得多、退得少,縱然退也不會退到三界來,就是不會退到六道。證到阿羅漢,不會再退到阿羅漢以下,那麼成無上道這是時間上的問題。確實在時間上有的很快速,有的很緩慢,為什麼有這個現象?我們想到善導大師的話「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好,為我們解決了許許多多疑惑。從這句話當中我們要覺悟,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不要忘記與一切眾生結善緣,將來我們遇的緣就殊勝;如果說常常不給別人方便,跟別人結不善的緣,我們的菩提道上也不順。這是什麼道理?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還都是自作自受,不能怪別人。

      佛法不離因果,你看看清涼大師判《華嚴經》是五周因果,天台大師判《法華經》是一乘因果,世出世間法不離因果。我們今天對因果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常常犯過,有意無意,警覺心不夠,沒有智慧,不能夠通權達變,就現在話來說不能活用,活學活用做不到。做不到,如果你有這個心,常常求佛加持,常常懺悔,那就能逐漸的改善。一定有高度警覺,人命無常,及時行善,抓緊光陰、抓緊緣分,我們一般講機會,把機會抓住,努力行善。行善沒有別的,方便眾生,「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的慈悲從哪裡表現?就是從方便,與人方便,與一切眾生方便。

      心地要清淨,有方向、有目標、有決心、有勇氣,勇猛精進,才不會退轉,禁得起挫折,禁得起打擊。這些環境昨天我們也談到,以真誠清淨心來承受,消業障消得最快。尤其是無根的謠言,人家造謠生事來毀謗你,我們世間人講冤枉,是受了委屈、受了冤枉,你如果沒有瞋恚,沒有報復,業障盡消,這個消業障消得快!對於造謠生事的人,對於毀謗的人,對於侮辱陷害的人,絲毫都不放在心上,沒有怨恨,沒有瞋恚,更沒有報復,不怨天不尤人。自己會想到,他毀謗我,為什麼不毀謗他?總是我在過去生中曾經毀謗他,曾經侮辱他,曾經陷害他,這一生當中我們碰到,他對我這些行為是不是應該的?應該的,一報還一報,我今天覺悟了。

      覺悟的人有沒有因果?有,不能說覺悟就沒有因果,覺悟的人不昧因果,就是對於前因後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歡喜承受。而且對於造作這些業的人,不但沒有怨恨,有感恩的心;他造罪業消我業障,他會墮落,他墮落我們不忍心,所以要把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減輕他的受苦,大慈悲心。提婆達多毀謗釋迦牟尼佛,破壞僧團,造五逆十惡罪,墮阿鼻地獄,釋迦牟尼佛怨不怨恨他?不怨恨,釋迦牟尼佛憐憫他,把功德迴向他。當然他還是要墮地獄,但是在地獄裡面受的苦就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佛菩薩為我們做的示現,這些人將來縱然墮三途,他受的苦輕,不會受很重的苦。這也符合菩薩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毀謗我的、陷害我的他也是眾生,我不能把他漏掉。總不能發願,陷害我的、毀謗我的這些眾生例外,我不度他,沒有這個道理。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統統包括在其中。

      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大慈悲心發出來,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面,你都不會被環境干擾,再苦的環境、再惡劣的環境,不失清淨平等覺。換句話說,孔子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還是生活在快樂之中,那個快樂是精神上的,不是物質上。精神上的快樂影不影響物質?影響,決定影響。「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能轉境界,再惡劣的境界,你的心善境界都善。這是說什麼?共業裡頭有別業,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共業不善,別業善。共業裡面有許多善根深厚的人,你的愛心善意他也能分享。他分享多少,那是跟他的愛心、跟他的善根多寡決定成正比例。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第七首偈: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這首偈是說你在行路的時候走到下坡地。我們現在雖然很少步行,出門都有車,即使是乘公共汽車,一般大眾的交通工具,在路上行駛的時候也有上下坡。我們在上下坡的時候會不會有這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就是願,會不會生起這個念頭?從這個地方去省察,就知道我們自己跟菩薩有相當一段距離,菩薩是時時刻刻念念不忘,我們縱然在這裡學了,走在路上的時候就忘得乾乾淨淨。有些人在走路、坐車的時候還不忘記佛號,還不錯,但是像願文裡面所說的,一般都沒有,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

      尤其是心量大,我們今天的心量實在太小,總是拓不開。所以這一百四十一願,每一願的第二句『當願眾生』,這個眾生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多大。就是一般我們常常在法會看到疏文裡面所念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當願」確實是包括了遍法界虛空界。雖然這個心發不出來,常常念也有好處,念個三年五載,念個十年、八年,肯定你的心量會拓開。雖然沒有像菩薩這樣大的心量,肯定比往昔有大幅度的進步,至少對一般人可以包容。

      這是我們現前最大的障礙,不能容人。見人的善生嫉妒心,見人之惡生輕慢心,統統生煩惱,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所以,我們自己冷靜反省一下,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哪一天不是生活在煩惱裡面?哪一天不是生活在是非裡面?是非、煩惱從哪裡來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是從內心來的,外面的境界只是一個助緣,把你的煩惱引起來。這個道理你要是參透了,永遠不會怪別人,我們講的怨天尤人,這個不好,你不會怪別人,起心動念會往裡面看,不再向外面看。這個方法,觀世音菩薩修行證果就用這個,「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一般講回光返照,他不去想外頭境界,他回過頭來想自己。

      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跟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意思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外面沒有過失。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物質環境裡面都沒有好壞,都沒有善惡,也沒有是非,是非、善惡、好壞都是自己心裡頭的事情,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你自心裡頭起的反應。這個道理要參透,然後不管在什麼境界當中,你肯定都趨向心平氣和,具足這個條件才可以講修道。為什麼?不具備這個條件你想修道,這些東西在障礙你、在破壞你,你就修不成功。這些東西你搞清楚了,你把它放下,修道就沒有障礙。

      所以一定要知道障礙在裡面,不在外面。外面的境緣你就看出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清淨的、是平等的。什麼時候看到外面環境是清淨平等的,這恭喜你,你即使沒有見性,距離見性也不遠了。明心見性,法身菩薩看一切境緣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所以真正做功夫的人,向內不向外,佛法稱之為內學,有道理!菩薩修行稱為反聞,言語、文字一切的顯示無非都是給人啟示,你要是看懂、聽明白了,當下回頭,回頭就是。

      所以走下坡路的時候就要想到,菩薩發願『其心謙下,長佛善根』。我們現在走下坡路就要想到謙虛卑下,對一切人、對一切物,中國人所說的謙恭有禮,謙虛、恭敬、有禮貌。這樣的人自自然然得到大眾的尊敬,大眾的愛戴,你做事情幫助的人就多。你再有智慧,再有能力,禁不起一個「傲」字,態度傲慢,盛氣凌人,結果別人怎麼樣?別人就離開你,你做事情別人不會幫你。你一天到晚總是怨天尤人,我的心很好,我想替別人做事,都沒有人幫助。你有沒有想想為什麼人家不幫助你?一定有原因,你把原因找出來,把這個原因消除,這就對了。

      「長佛善根」,先要長世間法的善根,為什麼?佛法是建立在世間法上;換句話說,佛法是以世間善為基礎。這就是世尊在《佛藏經》裡面教我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個話講得多清楚、多明白,為什麼?小乘從世間善講起的,世間善就是孝親尊師。佛法是師道,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本師」,根本的老師,佛陀教育的創始人,根本的老師,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淨業三福第一句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才是「奉事師長」。他沒有把奉事師長放在第一句,沒有,奉事師長在第二句。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孝親尊師,這是善根。

      善根要怎麼去長?現在我們用的方法,落實弟子規。弟子規的教學要是做不到,哪來的善根?那這兩句就沒有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兩句空話。你要把它做到,做到就是弟子規。《弟子規》上講的一百一十三樁事你都能夠做到,這兩句話你就有了,你有了根,你沒有做到,你沒有。會念不行,會背也不行,會講也不行,都不是你的,做到那就是你的。身做到,心裡面真有,你有了善根。有了善根還得增長,為什麼?這個善根是人天的善根,還要增長,再增長,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就是弟子規的向上提升,給學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佛法裡面講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在十善業道裡頭。於一切順境不生貪愛,於一切逆境惡緣不生瞋恚,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現前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絕不痴迷,這就是不痴。不貪、不瞋、不痴,三善根。我們今天這三善根怎麼想建立都建立不起來,原因在哪裡?沒有弟子規的基礎,沒有世法裡面孝親尊師的基礎,問題出在這個地方。我們跟一個老師學習,奉事師長你真能做到嗎?做不到,對老師教誨的總是有疑慮(有懷疑、有顧慮),信心不足。即使在學習當中,還是自己的知見擺在第一,老師講的一些地方跟自己知見相應的點頭,與自己想的、做的不一樣的地方搖頭。老師的教誡做不到,這怎麼能成就?一個老師教幾十個學生,學生各個成就不一樣。老師在一個講堂、一個教室教,為什麼每個人成就不相同?得益不相同?那就是對老師的誠敬程度上有差別。印光大師講得很好,一分誠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老師講的不相信,不能依教奉行,你要想得到勝妙功德,那談何容易!

      這個地方講的「其心謙下,長佛善根」,你要想到用什麼方法才能夠落實?對我們來講最現實的、最有效的就是落實弟子規、落實十善業,這是入門,這樣才能入門,入門之後還要不斷的向上提升,不斷的增長。再往上,弟子規、十善業道再向上去,三皈、五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淨行品、普賢十願,步步高陞。你真的要想向上提升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就是這裡講的其心謙下,你才能成就,不謙虛、不好學就沒有辦法成就。有些人看到別人學得很好,也很難得,他也歡喜讚歎,但是自己就是不行,很想跟別人一樣,就學不到,原因在哪裡?不謙虛,跟人的時候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境界永遠不能向上提升,他不知道原因在哪裡。自己有了過失不肯向人道歉,不承認自己過失,心裡知道,清清楚楚,所謂是面子拉不下來,這種人很多,你只留意一看,到處都有。這是什麼?貪瞋痴慢這四種煩惱統統具足,愛好面子是傲慢。

      什麼人謙虛?我們看到佛菩薩謙虛。怎麼知道謙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從這個地方看出。佛家講本跡因緣,他的本是佛、是菩薩,今天要度化你,要現一個凡人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把面子放下來;如果他要面子放不下,他就不能示現比菩薩更低的身分。要度畜生一定要現畜生身,要度鬼道他要現鬼道身。諸位也許看過放燄口,燄口台的對面通常都是用紙紮的一個鬼王,青面獠牙,他的名字叫焦面大士,那是誰?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在鬼道裡面度眾生他就現鬼身,其心要不能謙下,那怎麼能做到?所以,你要不能謙下,當然你成不了佛,即使你成了佛,你也度不了眾生,為什麼?身段放不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就變成空話,你永遠不能兌現。

      世出世法,尤其在教學,教學有多大的成就,關鍵就在「其心謙下」這一句。所以不恥下問,這樣才能成就學問;以能問於不能,以高問於下,才能有圓滿的成就。聖人怎麼成為聖人?沒有別的,無非就是好學,多聞,不恥下問,都從恭敬心當中得到。相信老師,對老師沒有懷疑,老師的指導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他才能成就,你要不依教奉行,你怎麼會成就?這個話說得容易,大家聽得也非常耳熟,真正做到的有幾個人?

      我們自己這一生過來人,做過學生。我們在李老師的會下,他老人家辦了一個經學班,培養弘法講經的人才。這個班開了兩年,二十幾個學生,時間雖然是不長,他用的方法是過去私塾的教學法。二十多個同學程度不齊,就一般來說,有讀過大學還沒有畢業的(我們二十多個同學,有一、二個念過大學沒有畢業),有念高中的,有念初中的,差不多有一半是小學畢業的,所以老師的教學是採取一對一的教學。這二十個人當中有有成就的、有沒有成就的;有有成就就不能再向上提升,向上提升的有幾位,不多。細心去觀察,好學、謙卑是決定性的因素,凡是謙卑的、好學的他就有成就,他就不斷向上提升。

      老師這兩年辦的那是個基礎,果然謙虛、誠敬、好學,在這個基礎上你就不斷向上提升。好像農夫種植一樣,種子種在田地裡面,因緣具足,它可以從樹苗長成小樹,長成大樹,開花結果。這個緣就是剛才講的真誠、謙卑、好學。沒有這三個字,時間不久,十年、二十年就淘汰掉了,為什麼?禁不起外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他又迷了,又墮落了,佔大多數;能夠不迷的,就是小樹苗長成大樹,很少。我們在李老師一會裡面看到,然後再想想,世尊當年在世,他老人家那一會,再看看歷代祖師大德自行化他的一會(我們這個一會說一生,這一會),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歷代祖師大德裡面,一生培養真正成就人數最多的,是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四十三個人,四十三個明心見性。十個宗裡面,找不到第二個老師一生當中成就這麼多人,找不到。希有的因緣,老師好,學生也好,能大師所遇到的是根熟的眾生,如果不是根熟的,跟他也沒有用。他老人家道場,跟他所修學的幾千人、幾萬人,你看一生成就的,四十三個。往上看,一個法師一生當中只傳一個。能大師會下這些學生,他們成就之後也各個去教化一方,這歷史上記載得很清楚,他們會下成就的,少的一、二個,多的四、五個;四、五個就很少,還有很多沒有,一生弘法利生,一個見性的都沒有,很多!關鍵我們總曉得不在老師,老師是好老師,在學生學習的心態。

      現在很多人重視方法,錯誤。這個我在很早,大概在出家的時候就講,四十多年前我都常說,成就與否,與學習的心態成正比例,方法在其次。如果用百分比的比喻來說,方法充其量只佔百分之十,而心態要佔百分之九十,不能不知道!明白了,那我們自己要想想,我這一生當中想不想成就?光是說我想,口頭上說想沒用,不是真想。真想那就是對於老師,老師裡頭第一個是根本的老師,根本老師釋迦牟尼佛,你對釋迦牟尼佛是不是真的相信?如果對於經典還有疑惑,對釋迦牟尼佛不是真相信,真信就沒有疑,叫斷疑生信,那個信是真信,還有疑惑,不信。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的經很多,有很多經看不懂,看不懂怎麼辦?不需要看,八萬四千法門,只要有一門你懂得就行了。《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一經通一切經通,何況古大德還給我們做了例子、榜樣,一生受持一部經,為人演說也是演說一部經。我們在《高僧傳》裡看到,有受持《佛說阿彌陀經》,一生講了二、三百遍,真的是一門深入,不換題目,肯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一切都通,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通了。通了為什麼不講一切經?大慈大悲,給你做個好榜樣,讓你親自看到怎麼成就無上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即使通達一切經,不講,我專講一部,給後學做榜樣,這就是大慈大悲。所以一個不好學、懶散、不謙虛,當然精進就沒有,這樣的人成就有限,在一生當中頂多只能學一點佛法的常識,經教的皮毛,不能夠深入,善根很難增長。

      這個話我也常說。好學,好學一定是謙下,一定是尊師,對於佛相信,對於經典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對於老師相信。文殊菩薩教善財,這些經文早年我們都在此地講過,我們沒有道場,以前是租街坊福利會,是選講《四十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給我們做示範、做榜樣。善財童子他的老師就是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會下成就根本智,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悟了以後這就畢業,現在人講畢業,古時候人講出師,可以離開老師出去參學。所以參學是有條件的,不是隨隨便便的。文殊菩薩教他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親近善知識?最重要的,不見善知識之過,這是文殊菩薩特別重視的。為什麼?你跟一個老師學,你要常常看老師的過失,你對老師的信心就沒有,受害是自己。因為你在老師那裡求學,你能得多少,是你對老師的誠敬心,「一分誠敬,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十分利益」。你對老師誠敬的心降低了,你所得的利益也下降,這個損失是自己不是別人。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好,老師他接觸的面很廣,學生在旁邊看到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老師在與大眾接觸應對當中隨機應變。你看多了、聽多了,你不懂得老師的意思,只著重在跡象,怎麼老師說話矛盾?你就產生疑惑。這不但在佛法裡,世法也一樣,你看《論語》,孔子的學生問「孝」,好幾個人問,而孔子答覆都不一樣。應機施教!最後講到權實難分,老師有很多是善巧方便,通權達變,應付不同的根性,千變萬化,你要懂得。如果有疑惑可以問,老師一定會給你解釋。我們都遇到過這個事情,看到李老師接待大眾,我們有疑惑,等人走了之後向他老人家請教,他給我們解釋為什麼用這些方法來教,都有道理的。我們初學看不出來,也不知道老師的用心,久了之後才知道,無論怎麼樣做法,都是利益眾生。所以他們的一個原則,決定讓來的人得利益,不能讓他空跑一趟,這慈悲攝受!那是高等的智慧,真的通權達變,沒有定法,這要知道。這樣才能夠增長自己的善根,增長自己的智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