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0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102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八面,最後一行看起:

      【復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解脫門。】

      從這個地方看起。天王的德號前面介紹過,這一尊雖然前面跟諸位說過,可是意思還未盡,有必要補充一些。『普觀一切眾生根』,這是說觀機,『為說法斷疑』,這是說法,主要是說觀機說法。世尊教導我們,不僅僅是說法要認識眾生的根機,實在講即使在日常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要懂得觀機。「觀機」這個名詞裡面,含義可以說是無限的深廣,世間為什麼有許許多多的障礙,這些障礙之發生,實在說就是不能夠明瞭一切眾生的根機,隨著自己的意念與一切眾生相處,這裡面才產生許多誤會、許多隔閡,現在講許多矛盾,乃至於許多的衝突。在經上講是障礙,理事有障礙,事事有障礙,理與理有障礙,事與事有障礙。眾生世間就是這麼形成的,尤其是六道,眾生日子過得非常辛苦。

      我們再仔細觀察,諸佛剎土何以那麼樣的安樂,那麼樣的自在?《華嚴經》所說的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哪些人住?諸位曉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也是來自不同的諸佛剎土,不同諸佛剎土有多少?無量無邊。不像我們世間,你來自多少國家,來自多少族群,是有數量能夠算得出的。地球上的人口也能算得出,這個數量不多,要比起華藏世界,我們的數量是太少太少,微不足道。他們的數量太多,多到我們不可思議,華藏世界如是,西方極樂世界也如是。華藏世界我們暫且不論,為什麼?因為他們都是法身大士,用我們中國俗話來說,都是修行證果之人,那還有什麼問題?我們現在來看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許許多多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他是道地的凡夫。這些凡夫也是來自十方諸佛剎土六道裡面的眾生,人數也是數不清的,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來自不同的剎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類,太多太多了。煩惱習氣沒斷,在西方極樂世界怎麼能夠生活在一起,不鬧事、不打架、不吵嘴?這個我們要好好的想想。華藏世界是聖人,不談他,他們不打架、不吵嘴我們能想像得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人,他們天天在一起不鬧事,這是什麼原因?

      當然大致上我們也能體會得到,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要問阿彌陀佛是如何加持?這些地方我們要學習,我們有沒有能夠意識到?阿彌陀佛對於這些人的根性,觀察得清楚透徹,佛以他的神力,一個眾生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狀況,他都清楚,他都明瞭。佛陀的加持,給諸位說,用現代的話來講愛心,在佛法裡面講慈悲。這個慈悲心是從清淨平等覺裡面生出來的,真實的慈悲,佛法裡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清淨平等覺裡面流露出來的,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真實的愛心。無論哪一種不同的族類,你要用真心待他,用愛心待他,沒有不被感化的,這是阿彌陀佛的用心。他用什麼樣的心待人,將種種異類能夠把他化解,我們現在講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思想,如何能把它融合,這是大學問。我們讀經、我們學佛,實在講就要學這個學問,要學這個本事,學成之後就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這就是佛陀的教學。

      所以先要學習佛陀的用心,佛是用什麼樣的心?其次,你看看他用的是什麼方法?方法是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世尊當年在世,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每日二時,二時就是今天的八小時,世尊當年在世每一天講經八小時,從來沒有中斷過。時至末法,我們現在的人,無論在智慧、在福德都比不上古人,當然更比不上佛陀那個時代,我們在今天沒有任何一個人有這種能力,也沒有這種體力,每天講八個小時,偶爾講一天還勉強,恐怕三天就會病倒。今天唯一的方法,就多請幾位法師輪流來跟我們講,行不行?是可以;但是這裡頭有問題,每一個法師講的不一樣,那怎麼辦?這個法師教我往東去,那個法師往西去,我們到底往哪裡去好?這也成了問題,西方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一個人說法,一個老師走的是一條路,不會出問題。

      你才曉得阿彌陀佛用的手段是教導,不但佛自己講經說法,經上講佛能夠變現眾鳥,這些眾鳥也都說法。那個鳥不是畜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鳥說法就是阿彌陀佛說法;不僅鳥說法,樹木花草統統說法,六塵說法,六塵說法還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真的叫神通廣大。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聞法決定沒有中斷的時候,在我們這個世間縱然一天給你講經說法八小時,還有十六個小時中斷,西方極樂世界從來沒有中斷過,我們在講席裡面曾經多次提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八個字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徹底做到。所以無論什麼樣的根機,在這種環境裡面薰陶,就能夠統合種種不同的意見。

      佛講經說法的內容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說明一個真正的事實,那是盡虛空遍法界跟我們是同一體。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覺悟什麼?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是他真正覺悟了。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他也不是你,這不是覺悟人的觀念;覺悟的人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一體,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家,這才是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了。實在說,佛說出來,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的聖人也曾經說過這個話,老子講過;老子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沒通過訊息,從來沒接觸過;老子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不是覺悟的人說不出來。如果這兩句話不是老子隨便講,確確實實是他的境界,老子就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最低限度他也是法身大士,他如果不是法身大士,沒有證得清淨法身,這兩句話怎麼說得出來?這兩句話跟如來的境界無二無別。如果契入這個境界,就天下太平,一切意見都化為烏有了。

      佛法講到最高峰的地方,凡是有見解都是邪知邪見,自性清淨心中無有一物,唐朝惠能證得,「本來無一物」,哪裡有知見?《楞嚴經》上說得更好,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無明從哪裡來?什麼原因有無明?幾時起了無明?通過修行,無明斷了之後,什麼時候無明還會起來?這是富樓那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我們佛門叫大問,根本的問題。世尊解答得太好,八個字,「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八個字為我們說出來,一切眾生你有思想、你有見解、你有意見,全是錯誤,真心本性裡面沒有知見,沒有知見的知見才是佛知佛見,才是正知正見。沒有知見的知見怎麼講法?你睜開眼睛不是一切都看見嗎?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知。外面所有一切音聲,你不是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你也不瞎、也不聾,六根接觸外面的六種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得其受用,這叫知見,這是佛知佛見。什麼叫邪知邪見?你在這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叫邪知邪見。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裡面,不容許起心動念,不容許分別執著,我們只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捨掉,當下就是佛知佛見。你要是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叫「知見立知」,你在知見裡面建立一個知見,你錯了。無量無邊的意見,不同的知見,是這樣產生、這樣建立的,這種知見都是錯誤的,都不是正知正見。佛清楚,菩薩清楚,所以一切意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停的跟大家講經說法,讓你覺悟。

      所以有許多同修來問我,我們在網路上,美國那邊同修也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為什麼我們修學功夫不得力?在念佛堂共修心地很清淨,回到工作崗位心又亂了,如何能保住?這些問題問得都很實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的答覆是聽經不夠,所以你妄想才多。要怎樣消除這些妄想,恢復自己的清淨心?一定要多聽經。可是聽經有聽經的方法,不會聽的不行。怎麼聽?佛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得全做到。佛給我們講經,任何一部經典,它的內容結構總不外乎「教理行果」,這是佛說一切經的內容結構。教是他的言語,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將佛的言語記錄下來變成文字,我們今天稱為經典,文字是言語的符號,這是屬於教;這個言語文字裡面,包含著有道理在,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所以經就有內容,它有道理,有理;不但有理,而且經典裡面,佛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方法,我們依據這個方法能夠證明道理;然後你在生活上就得到福利,你得福、你得利益,那是果。果怎麼講?你學會了之後,你會過日子,從前你不會過日子,你現在會過日子,你過得很幸福、過得很快樂,離苦得樂;你會做人,從前不會做人,天天跟人家結冤仇,結怨,歡喜也是怨,歡喜冤家。你會做人,跟人往來決定是利益眾生,如諸佛菩薩接觸大眾一樣,增長自己的定慧。跟一切眾生往來,自己心地清淨不染,增長定力;對外面境界了了分明,增長智慧,又能利益一切眾生,布施恩德,所以說你就會做人了。我們現在凡夫很可憐,天天跟眾生結怨,天天在造業,還想往生,還想脫離輪迴,那怎麼能辦得到?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要深解義趣,我們明白這樁事情,才知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重要性,你不聽經怎麼行?不讀經怎麼行?佛說經的內容分為教理行果,我們要怎樣去受持?要怎麼去聽,要怎麼去讀?清涼大師在這部經上教我們方法:信解行證。我們信佛的教誨,我們解佛的理論,依照佛的教誨來修行,最後才能得利益,得利益就是證果;剛才講了,你會過日子,你會生活,你會做人,你會應酬,那就是你現前得的果報。從這個果報,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從證小果逐漸證大果,先做小菩薩,慢慢就做大菩薩,菩薩摩訶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這幾天有一些同修送了幾個光牒來給我看,這光牒是什麼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海灣戰爭,這四套VCD。我偶爾看了一看,看了我有心得,我看這個東西是在讀經,是在學佛,也有幾個同學跟我一起看,我問他:你們看了之後得到些什麼?你體會到什麼?他說不出。我告訴他,世間種種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思想,戰爭解決不了;我們從這半個世紀這些歷史,我們一定要覺悟,這個方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能把問題搞得更糟,眾生會過得更辛苦,不能解決問題。什麼樣的方式能解決問題?阿彌陀佛這個辦法能解決問題,天天講經說法,問題就解決了。大家都覺悟,大家都明白,意見都消除,誤會也沒有,就不會打架,就不會再吵吵鬧鬧,諸位想想有沒有道理?佛法整個的教學,可以說是多元文化的融合。融合多元文化一定要高度智慧,才能解決世間一切的紛爭,達到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帶來社會整體的安定、世界和平,共存共榮這個理想才能達到。其他的手段,百千年來多少人在試驗,都得不到很好的效果。真正能得到效果的,我們看看西方極樂世界,看看華藏世界,看看諸佛剎土,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在這裡面找出一條出路。這些都是觀察一切眾生的根性,然後為他說法斷疑。以真誠心說,以清淨心說,清淨心決定沒有染著,以慈悲心說,關懷他、愛護他、幫助他,這裡面沒有任何條件;有條件就不清淨,你的心就不清淨,無條件;有厚薄就不平等。所以我們要修的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我們要做的是將世尊留給我們的大乘佛法,為一切大眾講解清楚、講解明白、講解透徹;不但你能講,還要做到,身體力行,別人才能相信。你能講而做不到,別人信心很難建立,我們自己真正做到,佛在經教裡教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要做,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做,依教奉行。

      天王所得的法門,我們應當如何學習?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知道觀機,然後才能跟大家和睦相處。人是機緣,事物也是機緣,你會不會辦事,你認不認識事之機;你不認識事的機就不會辦事,不認識人的根機你就不能處人,還要認識物之機你才能跟物相處。我們現在這三方面都很糟糕,不懂得人之機不能處人,不懂得事之機不會辦事,把事情辦錯了,不懂得物之機,破壞我們生活自然生態,這是我們不認識萬物。今天地球生態平衡被破壞,什麼原因?不懂得這個機,隨我們的意思來處理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生態被破壞,不平衡,直接間接影響我們的生活,直接間接給我們帶來一些自然的災害。歸納其原因,我們不善於觀察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包括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也就是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包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裡面主要是講有情眾生,因為他有根性,實在廣義的講,無情眾生也包括在其中。我們明瞭就能與人相處,與大自然相處,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就得受用。他能夠得解脫,我們也能得解脫;解脫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在淨宗裡面講往生不退成佛,解脫的意思。接著看第二尊:

      【淨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這一句裡面,他說有兩個意思:第一個「隨念何佛,如名應之」,第二個意思是「隨念有淺深,令見佛有粗妙」,這兩個意思都說得好。『淨莊嚴海天王』修的是念佛法門。世尊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幾句話是我們修學乃至於生活基本的概念。你能掌握到這個基本的概念,你的生活決定是幸福美滿的,你過諸佛菩薩的生活;你與這個概念相違背,那你要過苦日子。我們既然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念佛會成佛就是根據這個理念。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無量無邊差別的相分,從何而來?從眾生心想中變現出來的。我們要問:是從一切眾生心想當中生起來的,還是從我心想生出來的?你要說是從一切眾生心想生出來的,那我要受他們的累贅;如果從我心想生出來的,那很不幸,這個災難大家都要受,我對不起大家。

      事實真相到底是什麼?《中觀論》裡解釋得好,「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這四句偈我們能懂嗎?如果你要懂了,你的問題解決了。佛菩薩講得好,真的很簡單幾句話,將事實真相和盤托出,奈何我們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我們自己有業障;這個業障,總而言之是妄想分別執著。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說的話我們都不懂。我們聽了,用什麼方式來領略他話的意思?還是用妄想分別執著來解釋佛說的法,把佛所說之法統統變成妄想分別執著,冤枉不冤枉!我們每一堂講演的時候,大家都念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個願望,而實際上我們都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天天是幹這個。所以才奉勸諸位同修到念佛堂老實念佛,目的是什麼?希望你妄想分別執著減緩一些、減少一些,佛法你就能多聽明白幾分。少一分分別執著,你對佛法就能聽明白一分,少兩分分別執著,你就能聽懂兩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佛說法你就全都懂了。佛法不能猜、不能想,一猜一想落在意識裡,諸佛菩薩的教誨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不是從意識裡面流出來的,我們是用意識心,解如來自性當中流露的真言,怎麼會懂?麻煩在這裡。

      人家念佛,念幾聲佛號就把佛叫來,佛就現前,我們念了多少年,佛的影子都沒有,什麼原因?不相應。古大德教導我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雖然念得很多,不相應,所以佛不現前。大家聽了我這個話,千萬別打妄想「我要相應,我要把佛念來」,佛沒來,妖魔鬼怪來了,麻煩就更大。用什麼樣的心才感應?用真心,真心離念,真心裡沒有妄念,沒有妄念的心就是真心。我們念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除了念阿彌陀佛之外,不摻雜一個雜念,你那個心就是真心,就有感應,佛現不現在你面前都有感應。其實諸位同修在這個念佛堂,我想都有一些共識,確確實實有佛菩薩在念佛堂跟我們一起念佛,不少同修有這種感受。佛雖然沒有現身,我們已經感覺到佛菩薩在我們這個念佛堂,這就是感應。我們顯感,佛菩薩冥應,雖然是冥應我們也能夠覺察出來,這個念佛堂殊勝,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因緣。

      清涼說得好,你念哪一尊佛,隨這個名號就起感應道交。我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們聽經、讀經要相應,相應就是字字句句都有信解行證,你就相應。念佛也如是,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聲聲具足信解行證,你就相應了。對於這個名號深信不疑,你是具足信心;名號含無盡的義理你能夠明白,這是自性的德號,你能夠解其義;念到名號與阿彌陀佛的心願行解都能相應,這是行,這是證。所以念佛人聲聲名號裡面都具足信解行證,這叫相應,這樣念佛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相應功夫有淺深不相同,眾生有感,佛則有應,感應的勝劣不一樣,我們念佛的心真誠懇切,你有十分真誠、十分懇切,你得到的感應是圓滿的;我只有三分真誠,只有三分懇切,你得到的感應也就淺,不是沒有感應,決定有感應,你感應淺薄,這豈不是佛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四土三輩九品,這種現象從哪來的?華藏世界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這個現象又從哪裡來的?是從我們每個人用心不一樣。實在講,佛講經說法,都是把它歸納歸類,認真說華藏世界菩薩的階位無量無邊,不只四十一個。正如同我們這個世間,我們說學生的程度,也是籠統的說,他是中學程度,他是大學程度,這籠統說;說中學,那還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他是幾年級的程度。同樣是一個年級,一考試還有第一名、第二名,從第一名到末後一名,每個人不一樣,哪裡會找到兩個人程度完全相同,找不到。於是我們才曉得,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歸納起來講,細說每一個位次裡面都無量無邊,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亦復如是。到什麼時候才完全一樣?成佛,佛佛道同,只有佛是真平等。菩薩不平等,同樣是等覺菩薩,他們也不平等。到佛才完全平等,為什麼?妄想斷盡,當然是平等。還有一品妄想沒斷盡,那一品妄想都有差別。同樣是等覺菩薩,這一位等覺菩薩跟那一位等覺菩薩有差別,並不完全相同,成佛才完全相同。我們要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所以你念佛見佛,所見的佛不一樣,但是你都見到佛,正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肯定的。我們現在修的法門跟天王很接近,他這些理論方法值得我們學習。第三尊:

      【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脫門。】

      他所得的『法性平等』,這個法門非常重要。怎樣才知道一切眾生就是自己?或者與我是一體?必須通達親證法性平等。在中國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見的是什麼?就是法性。法性是平等的,性體湛寂,自性的作用虛靈。我們只是聽古大德這麼說,沒有契入這個境界,如果契入這個境界你就是法身大士;所謂法身大士就是證得法性平等。這樁事佛告訴我們,凡夫所以不能見性,總有三重障礙,也叫三種煩惱,第一個是見思煩惱,第二個是塵沙煩惱,第三個是無明煩惱,你有這三重障礙,所以你不能見性。性是什麼?性才是真正的自己,宗門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自性。自性在有情眾生的分上,佛法裡稱它作佛性,在無情眾生的分上就稱它作法性。佛性、法性、自性是一個性,三個名稱說的是一樁事情,所以它叫平等的。

      世尊為我們說明十法界的業因,十法界很複雜,因緣無量無邊,怎麼說法?世尊有高度智慧,有善巧方便,他把它歸納,歸納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我們常講第一個因素是什麼。佛說,作佛第一個因素是平等心,佛心是平等的,如果你能夠修到平等心現前,你就作佛了。平等不容易,你起一個念頭就不平等;我起個念頭,你也起個念頭,你的念頭決定跟我念頭不一樣,那怎麼叫平等?所以,什麼時候才平等?一念不生就平等了。一念不生是不是真的平等?未必。為什麼?一念不生是無明,無明怎麼會平等?這個事情可麻煩,一念生是妄想,一念不生是無明,那到底生不生?妄想不平等,無明也不平等。所以一念不生你要懂得,不生妄想也不生無明,這才叫真不生。我們凡夫不生妄想就墮到無明去,不生無明又墮到妄想去,總是在二邊,總到不了當中。佛法講中道,我們總是落在二邊,所以很困難,眾生成佛不容易。

      佛教給我們修行有個總原則,總原則就是禪定。禪定是怎麼修法?定慧均等,不落二邊,這是禪定,落在二邊就不是禪定,佛法上講的禪定是二邊不住。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禪定,這是中道,這是平等法;住生死是凡夫,住涅槃是二乘。佛與大菩薩,心平等、心清淨。《無量壽經》經題好,直接教導我們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清淨平等覺」,多好!經裡面的文字,文如其體,體如其文,才曉得這部經的好處。所以法性平等,是我們學佛人唯一的一個目標,我們要證得。證得的方法,從前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我學佛四十多年,在講台上講經今年也四十年,這四十多年當中,深深體會到章嘉大師這兩句話的深義。可以說佛法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地,沒有別的,就是看破、放下而已;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一直到如來地。

      世尊在經教裡面,跟我們講了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法門仔細觀察,離不開這個原則,就是看破放下,沒有別的。看破是明瞭事實真相,放下是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執著是煩惱,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你能夠放下見思煩惱,也就是說你放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你就超越六道。更進一步也不分別,塵沙煩惱也沒有了,塵沙煩惱是從分別起來的;對世出世法不分別,你就超越十法界。這個時候你就成佛,但不是究竟圓滿的佛,分證佛,這是《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證即佛,天台大師說的,你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沒有究竟圓滿。必須把妄想再捨盡,妄想是無明,統統捨盡,你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佛在大乘教裡面,跟我們說修行證果的原理。你明白這個道理,依據這個原理原則去修,你的方向目標正確,沒有錯誤,你的功夫才會得力。

      現在許多同修都在說功夫不得力,你想想你為什麼不得力?因為你還有嚴重的分別執著,你的功夫怎麼可能得力?換句話說,你還放不下。你既然沒有放下,你怎麼可能看破?我們要想看破,從哪裡做?從放下做。我們是凡夫,必須從事上真正下功夫,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下我執,放下我所,這還是從綱領上說。如果落實來講,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貪瞋痴慢,放下一切欲望,你的心才能恢復到清淨;稍稍有欲望,你的心就不清淨。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還在世間,身體還要活下去,離開衣食住行,這個身就活不了,這個時候怎麼辦?你要把欲望減少到最低的限度,所謂是只取所需,所需之外你應該統統放下。

      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表演,他生活所需只需要三衣一缽就夠,別無所求;印度那個地區是熱帶,所以三衣足夠了。佛法傳到中國,中國是在溫帶,一年四季分明,你的衣服要有四季的衣服,三衣不夠用;夏天有夏天的衣服,冬天有冬天的衣服,只要能夠遮體,能夠保暖,足夠了,不需要很多。飲食能夠維持健康就夠,不必講求色香美味,不必講求這些。我們現在人煩惱重,一天必須要吃三餐,古時候的修行人煩惱輕,一天吃一餐就夠了。飲食實在講是我們身體能量的補充,現在人講能源,能源的補充。每一個人生理不相同,換句話說,有些人是大量耗費能源的身體,他補充就要多,沒有大量的補充,他這個身體就生病,他那個機器就故障、就壞了。有些人的身體只需要少量的能源,他就足夠用。

      能源的消耗,消耗到哪裡去?我在早年作學生的時候,曾經跟李炳南老居士討論過這個問題。因為李老師是個在家居士,他的工作很多,非常忙碌,他一天吃一餐;換句話說,他的能源消耗量很少。我在旁邊仔細觀察,觀察很久我得到一個結論,能量的消耗不是工作量的多少,我覺得與工作量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李老師的工作量很大,大概他一個人做的工作,至少是普通人四、五個人的工作,他一個人所做的。通常要跟他見面,必須在一個星期之前約定時間,不在一個星期之前約定時間,他抽不出時間來接見你。這樣一個忙碌的人,一天吃一餐,所以我覺得能量的消耗跟工作量關係不大。到底消耗到哪裡去?我的觀察是消耗在妄想上。我提出這個看法,我跟李老師講,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消耗在妄念上,你實際上生活工作需要百分之十就夠。他聽到我這個話點頭,他同意我的看法。

      所以,一天吃一餐夠了。什麼人夠?妄想少,工作量多沒有關係,妄想少才行!妄想多的人也要學日中一食,我想三天他就病倒,他什麼工作都不能做了。因此,妄想愈少、心愈清淨,你消耗的能量就愈少;換句話說,你的飲食就可以愈簡單。這個事情諸位同修明白之後,不可以勉強學,勉強學你一定把身體搞壞,那是錯誤的。你需要多少能量,每天應當照那個量去補充,這是正常的。佛最偉大之處,最了不起之處,令我們佩服五體投地,佛從來不勉強一個人。佛對我們的慈悲,講經說法勸我們修行,我們修不修,他從來不管,從來不逼著你修,不勉強你修,佛從來不幹這個事情,我們要學會。如果我們勉強一個人,這個人依照這個方法修,我們生歡喜心,不照這個方法修,我們就很煩惱、很苦惱,自己墮落了。為什麼?你天天生活在煩惱裡面,生活在七情五欲裡頭。人家如教修行,生歡喜心,落在歡喜裡面;稍稍看到不如意生煩惱,你豈不是天天生活在喜怒哀樂愛惡欲之中,你天天修七情五欲,你不是修戒定慧,你搞錯了。

      要學佛菩薩,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從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天天講經說法教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功夫,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他這種示現,告訴我們什麼叫中道第一義諦,示現講經說法,不住空,可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住有,空有二邊不住,他示現表演的是中道。這種表演給我們做了八十年,從釋迦牟尼佛出生到他老人家滅度,做了八十年做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還看不出來嗎?佛雖然不在世,這些事情都記錄在經典之中,我們展開經卷就如同面對佛陀。我們在經典裡面細細觀察,了解世尊一生的行誼,那就是我們的榜樣,那就是諸佛菩薩的生活。我們想提升自己,想改造自己,世尊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做了一個最好的模範,我們怎麼沒看出來?我們到哪裡去學習?他已經做出樣子來了。

      尤其是這部《華嚴經》,《華嚴經》的四分,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得很明白,我們現在讀的這一部分是「信」,第二部分是「解」,第三部分是「行」,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證」。他證的是什麼?完全把你所信的、你所解的、你所行的,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就是證。末後五十三參,五十三尊佛示現給我們看,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隨類現身,隨機說法,那是五十三參,那就叫證。證就是證明、證實,證實佛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兌現了,真正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的工作,變成我們日常應酬,處事待人接物。這樣我們才真正認識佛法,是了不起的大學問。歐陽大師所講的「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是今人所必需」,這句話講得一點都不錯,他要沒有契入這個境界,這句話說不出來。能說出這句話不是凡人,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有學、有修、有證,才能說得出來。

      信解行證都離不開平等的法性。佛經裡面也常常講「一味法性」,一就平等,二就不平等。這個話很難講,為什麼?你要有「一」的念頭,還是不平等;一的念頭沒有,才真正叫一念。淨宗裡面講「一心不亂」,一心是什麼?一心就是平等的自性,就是此地講的法性平等,二心就不平等。所以我們念佛求什麼?每天用功夫,還不就是求「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是《彌陀經》上的八個字,淨宗人所求的就是這個。如果你能真正得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給諸位說,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法身大士。為什麼?你已經證得平等的法性,你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也是法身大士。

      但是淨宗裡面講一心不亂有程度差別,這個差別很大,古人才講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裡面差別也很大,最低我們講功夫成片;其實,功夫成片裡面還是有很多的差別,總要諸位同修細細去體驗、去體會。到理一心不亂,祖師大德所說的理一心,那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叫理一心,也就是理一心是真正證得平等的法性。《華嚴經》上給我們說有四十一個位次,也就是說理一心淺深程度有四十一個階級,但是這都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就跟《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無二無別。可是淨宗法門很特殊,這是個特別法門,難信之法;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人,也跟實報同居土裡面的人在一起聽經,在一起上課,在一起生活,這是不可思議。這是其他經裡沒有說過,其他諸佛國土裡面,釋迦牟尼佛也沒有給我們講過,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諸佛國土都有四土,四土不在一起,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四土不同時空。現在科學家講時空的維次,諸如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空間,空間的維次不相同,所以見不到。我們三度空間的人見不到四度的,四度空間的人也見不到五度的,不同空間。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不同空間,它空間沒有障礙,它完全在一起;凡聖同居土的人,也能夠見到方便土的菩薩、實報土的菩薩、寂光土的菩薩,這不可思議,這才叫真正特別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

      我們要怎樣修學才能有把握往生,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千萬不能夠疏忽。首先我們要曉得,我們功夫不得力,是因為我們有障礙、有煩惱、有習氣,必須在生活當中把煩惱習氣磨掉;磨是磨鍊。本經末後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修學的方法「歷事鍊心」,這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因為善財童子也是修念佛法門,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也是生淨土。他的方法就是直接教導我們修學的方法,這個方法諸位要記住,包括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要在五十三參裡頭學,學了馬上就管用,這才是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學問。過去方東美先生對《華嚴》讚歎備至,他給我介紹,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無論是理論、方法,字字句句都落實到生活上,沒有一句話是空談,這才令人佩服。

      我們每一個人習氣煩惱不一樣,自己一定要曉得,自己哪一種煩惱重,重的煩惱先斷。譬如有人貪心重,你要先斷貪心;貪還很複雜,有人貪財、有人貪名、有人貪利、有人貪色,哪一個煩惱重,先從這裡下手,先斷最重的。有人傲慢,習氣不相同,還有人自卑,都是煩惱,你的心都得不到平靜,你的功夫都沒有辦法得力。《維摩經》上講「平常心是道」,前面都跟諸位細說,如何能做到平常心,實在講平常心就是此地講的法性平等。那用什麼方法能突破?淨宗的方法殊勝微妙,一句阿彌陀佛。當我們煩惱起現行的時候,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了貪瞋痴慢,念頭才一起,「阿彌陀佛」,眼睛閉下來,阿彌陀佛,回歸到阿彌陀佛。我這個念頭只起來一次,第二念換成阿彌陀佛,心地很平靜、很安詳,這一句阿彌陀佛把自己的煩惱消除,這叫會念佛,這叫會用功。一定要用這句佛號,把自己無始劫來的妄想習氣煩惱,把它伏住。《金剛經》上講「云何降伏其心」?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來降伏其心,這個心就是妄心,妄想、雜念。

      這個功夫要綿綿密密,不能夠間斷。古德教我們,念佛第一個不能懷疑,「不懷疑」就是你有信心,非常重要;你能不能理解,關係都不重要,信心最重要;「不夾雜」,念佛不可以有一個雜念摻雜在裡面;「不間斷」。只要能做到這九個字,你念佛的功夫就得力,決定是煩惱輕、智慧長,你功夫就得力。絕大多數功夫不得力的人,這三個毛病都犯了;第一個對淨宗懷疑,半信半疑,說你不信你又滿相信,說你相信,疑問很多,問題很多;第二個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再有常常間斷。這是我們功夫不得力的原因,要把這些因素消除,功夫自然就得力。真正功夫得力,智慧就開了,煩惱輕,智慧就增長,你自自然然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相應、都如法,那個時候你就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佛法裡面常講「常生歡喜心」,你就得到了。這個時候你得到是輕安喜悅,這是我們學佛得到功夫最淺的,我們講證,你證得最淺的是輕安歡喜,感覺得一身都輕鬆,輕飄飄的,有這個感觸。這就是瑞相現前,功夫得力之相。由此可知,是非人我要淡,愈淡愈好,我們現在是沒有辦法完全離開,煩惱、貪瞋痴慢也要淡。一定要懂得知足常樂,樣樣都知足,生活衣食住行知足,名聞利養也要知足,世法知足,佛法也知足,也不能夠貪圖這些許許多多經論,那你也搞壞了。我們在一切經論裡面選擇一門,一門深入,這就是知足。

      這個文下面,還有『無所依莊嚴』。什麼叫無所依?《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得很好,「三心不可得」,「諸法無所有」,你把能得的心放下,你所得的一切諸法也放下,這叫無所依。無所依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所以佛也稱為無依道人;世法都有個依靠,佛沒有依靠。沒有依靠,跟諸位說,跟法性相應;如果你有所依靠,你跟法相相應,但是法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就說明十法界裡面有所依,十法界外面無所依,無所依就擺脫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如果有所依,出不了十法界。有我、我所的執著,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怎樣做到無所依?隨緣而不攀緣,這是無所依。攀緣是有所依,隨緣是無所依,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莊嚴身』,這是你證得真正的莊嚴。《金剛經》上所謂「莊嚴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那是真莊嚴。你一定要以為有一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才叫莊嚴,你著了相,你不莊嚴了。諸佛菩薩,隨類化身,那是莊嚴。我們看看《虛雲老和尚年譜》,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幾千里的路程要拜三年才拜到,路上避免不了寒暑的病痛,傷風感冒避免不了的。生病的時候,遇到難的時候,文殊菩薩來幫助他。文殊菩薩現什麼身?乞丐的身分;那個乞丐的身分是莊嚴身。換句話說,心地真正清淨平等與法性相應,無論現什麼身相都是莊嚴身,莊嚴身是這個講法,沒有一樣不莊嚴。不是我們世間人從分別妄想執著裡想到,一樣很美好那叫莊嚴,有缺陷的不莊嚴,我們哪裡懂得莊嚴的意思?《華嚴經》上講世尊十身,一切諸佛、一切法身大士都有十身,每一種身都具足圓滿的莊嚴,這才叫莊嚴身。由此可知,莊嚴身是從無所依來的,無所依是從證得清淨自性而來的,這個名號裡面講了三樁事情,三樁事情都有密切連帶的關係,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他得的是「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都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應當要學習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