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2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二四卷)  2001/12/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524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座內眾流,說偈讚佛,海慧菩薩讚頌第六首:

      【摩尼寶藏放光明,普發無邊香燄雲,無量華纓共垂布,如是座上如來坐。】

      向下五首偈頌,是讚歎所坐的莊嚴。這些菩薩摩訶薩,都是從法座、從師子座出現的,所以多半都讚歎師子座。在前面清涼、李長者都給我們提示過,師子座是表法身的,也就是表法界的,也就是自性、法性。我們想一想,哪一尊菩薩只要是明心見性,都是從法性流出,法性才是諸佛如來真正的寶座。從法座所出的菩薩無量無邊,經裡面講的沒有錯。我們看他的讚頌,讚頌依然是表法的義趣。

      『摩尼寶藏放光明』,讚頌都是讚歎寶座以及寶座上種種莊嚴,而實際上都是講的自性。寶座的座體就是自性的性體,寶座無量無邊的莊嚴就是自性的性德。「摩尼」是如意寶,藏是形容其多,多到沒有法子計算。「放光」,確確實實是放光,充滿了智慧光明,也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光波,周遍虛空法界。『普發無邊香燄雲』,「無邊」是從量上講的,香表性德,光表智慧。『無量華纓共垂布』,「華纓」是代表修行,表菩薩無量的法門,都是從性德裡頭流露出來的。這個相,像「垂布」一樣,布是展開。『如是座上如來坐』,這樣的寶座上,如來坐在上面。如來是自性的全體大用,所以這個如來是法身如來,不是應化身,不是報身。

      由此可知,寶座、虛空法界、如來,都是不可思議。不但「等虛空、遍法界」不能形容它,「包虛空、周沙界」是實相,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這一首偈,我們懂得它的意思,會對自己的心量有所拓開,會對自己修學的信心肯定增長。知道佛法的修學,絕對不是迷信,理論的依據踏實,不是虛構的,不是推想的,是諸佛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佛法的殊勝,最令人讚歎佩服的,它在最後讓我們自己去證實,決不是說「他說的只有我們信他,我們永遠不能夠證實」,這很難教人相信;佛法字字句句都希望我們親證,契入如來境界。第七首:

      【種種嚴飾吉祥門,恆放燈光寶燄雲,廣大熾然無不照,牟尼處上增嚴好。】

      從文字上看,全是歎座。『種種嚴飾』,嚴是莊嚴,飾是裝飾。最近距離新年接近了,街道上商家都張燈結綵,迎接新年,跟這個地方講的相似。「種種嚴飾」,種種是多,不勝枚舉,莊嚴、莊飾『吉祥門』,門是門徑,這個門通到哪裡?通達諸法實相。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才叫真正的「吉祥門」。入這個門不容易,這個門是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吉祥門,無量無邊的法門,入這個門就成就了法身菩薩,我們常講的法身大士。門多,多門裡面,世尊為我們介紹一個特別的方便門,這個方便門又稱為門餘大道,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或者是無量無邊法門之外的一個特別法門,淨土法門。特別是彌陀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吉祥門中最吉祥了。《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指歸這一個最吉祥的法門。

      『恆放燈光寶燄雲』,「燈光」,在從前的人說到燈光,沒有現在人感觸這麼深,為什麼?從前的燈光是蠟燭、油燈,跟現在的電燈來相比,不成比例。現在夜晚燈火如同白日,而且日月光明照不到的地方,房間裡面照不到,燈光能照到,可以說燈光是無處不照。佛在經上常常用「日月燈光」來做比喻。「恆放燈光寶燄雲」,這一句也就是無處不照、無時不照,它不受時空的限制。在時間上說,太陽照白天不照晚上,月亮照晚上不照白天,燈白天也可以照,晚上也能照,日月照不到的地方,它還是照,我們去想這個意思。

      『廣大熾然無不照,牟尼處上增嚴好』,「牟尼」這是說的應化身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是寶座上的裝飾。這個寶座是法身如來座,千百億化身佛也從寶座流出,寶座不但出菩薩,寶座也出化身佛;「光中化佛無數億」,這是化佛。也可以把它看作摩尼寶珠,也行!因為寶座上面的莊嚴,光照到摩尼寶珠,摩尼寶珠就格外的好看,這個解釋也行,也講得通,因為底下有「增嚴好」,增加了它的莊嚴美好。這一句話它表法的意思,是表菩薩的修德。從法身、從法界流出這些佛菩薩,以普賢大行還來莊嚴法界、莊嚴法身、莊嚴性德,使性德格外的莊嚴美好。性德包含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我們怎麼能不修?不但要修,而且要非常認真的去修行,迴向偈的偈文才真的落實,「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個地方講的法身、道場、法界、寶座,全是佛淨土。第八首:

      【種種摩尼綺麗窗,妙寶蓮華所垂飾,恆出妙音聞者悅,佛坐其上特明顯。】

      門窗都表通達的意思。前面說吉祥門,這個地方說『綺麗窗』,這些都是形容詞,這個窗種種摩尼寶做的。讀《華嚴經》,特別要留意的,那就是世尊多半都是意在言外,你要能夠體會得到。如果你要問,有沒有這些相?有。相在哪裡?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現相。這個相誰能見到?法身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佔了很大的便宜,為什麼?我們確確實實沒有能夠證得法身,帶業往生,見思、塵沙、無明都沒有斷,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但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你有沒有見到?見到了。憑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是西方淨土大眾不思議之處。華藏世界的三賢位菩薩都見不到,登地才能夠見到佛的境界。但是在極樂世界情形就不一樣,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一切諸佛都讚歎,道理在此地。

      『妙寶蓮華所垂飾』,讚歎寶座的莊嚴,「妙寶」所成。形狀像蓮華,蓮華表法的。『恆出妙音聞者悅』,前面放光,現在是出聲音,寶座自自然然出聲。這些菩薩大眾,想聞什麼樣的經法,音聲就為他宣講;什麼都不想聽的時候,寂然無聲,所以到這個地方修學一切法門,沒有障礙了。在我們這個世間,親近一個善知識,在古時候千里萬里尋師,非常艱難。佛法是從後漢傳入中國,印度的高僧前來中國,中國的學人到印度去學習,走路大概就要走一年才能走到,你們想想看,是多麼艱難的事情。現在交通方便,不知道從前學習的辛苦,所以古人修學成就多,為什麼?單單就是這個路程,就是一種很好的考驗。你要是沒有真誠的心,沒有一個渴望希求大法的心,這麼長的路,這麼艱險的路程,退轉的人很多很多,真的一百個人去,能夠回得來的十幾人而已。我們今天展開經卷,無上妙法垂手可得,不能生感恩之心,所以我們契入有限,甚至於完全不能契入,還把經教錯解了,這個情形很多。

      『佛坐其上特明顯』,這個佛跟前面「牟尼」一樣,是化佛。佛的相好、佛的形相,特別的明顯。形相裡面就顯示諸法實相,就顯示性體、性德,智慧、德能、相好,大乘經上常講的法身、般若、解脫。或者我們用現代話來講,最淺顯的語言來表達,我們這些年來,將一切經論裡面的教誨歸納為二十個字,諸佛菩薩的形相就是顯示這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示現這個形相,上報四恩,下濟三途苦。第九首:

      【寶輪承座半月形,金剛為臺色燄明,持髻菩薩常圍繞,佛在其中最光耀。】

      『寶輪』這是師子座下面有輪相,輪的下面是蓮華。這個輪相,我們常常講的蓮臺,就像蓮華當中的蓮蓬一樣。『承座半月形』,我們所能看到的這個形狀;『金剛為臺』,這是講質體。第一句是講的形相,第二句講的寶座體質,「金剛為臺」。一切珍寶當中,我們世間凡夫把金剛看得最貴重,金剛鑽石看得最名貴,佛就用這個來表法。它的色彩隨著光波的反射現出各種不同的顏色,所以這樣的寶石雖然體積不大,價值很高,不是一般物品能夠相比。在這個世間富貴人家用它來做裝飾品,做首飾、做項鍊、做寶冠。在佛境界裡面它做什麼用處?建築材料,用這個來做寶座的。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佛家的富貴跟諸位說,不是修得的,是自性本具的。

      佛告訴我們,不是他專有的,這個意思說得好,一切眾生各個具足。佛有,你也有,他也有,我也有,平等的。法性是平等的,法身是平等的,法身如來的師子寶座也是平等的。問題就是佛與法身菩薩,性德本具的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他受用到了,他得其受用;我們雖然有,不得其用,在六道裡面過著很辛苦的生活,不能跟他相比。佛菩薩大慈大悲教導我們,為我們示現,讓我們曉得自性本具的財寶,決不是人天福報能夠相比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的天福,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為什麼?那是修得的,這是自性本具的。如何能得到這受用?把自性上面障礙除掉就行了。所以修行不是修別的,斷煩惱去障礙而已。性德在纏,被煩惱纏縛,像我們性德沒有減少一分;出纏,像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性德也沒有增加一分。所以《楞嚴經》上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持髻菩薩常圍繞,佛在其中最光耀』,菩薩的名號也都表法的,『髻』是表高的意思,髻是頭上挽的髻,『持』是保持;這個意思,我們能能夠體會得到,保持高度的智慧,保持高度的善巧方便,用現代人的話來說,永遠保持著高度的藝術生活,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佛在這些人當中顯得最光耀,在我們凡夫裡面佛顯不出來。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裡面,佛才顯示出最殊勝圓滿的光彩。第十首:

      【種種變化滿十方,演說如來廣大願,一切影像於中現,如是座上佛安坐。】

      『種種變化』就是唯識所變,『滿十方』就是十方剎土依正莊嚴,包括我們現前這個境界在內。『演說如來廣大願』,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佛說,菩薩說,一切神靈說,一切眾生說,一切無情說,我們沒聽到,對!有時候說不用音聲的,為什麼?演,演是現相說,不要用聲音的;說是言語說。在本經向後菩薩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一般都稱之為大問。六道凡夫有這些疑問,找不到答案,沒有人能解答,菩薩代我們發問,請佛為我們開示。這一開示,就是這一部大經,總共問了三百一十個問題,佛的解答那就非常的廣泛。佛的解答有事相答,那是演;有言說答。事相比言說多,我們要會看。

      諸佛如來演說大經,所謂「塵說剎說」,就在我們的眼前,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要覺悟,所謂是高度的警覺,我們這一生才能有所成就,所謂是了生死、出三界,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首先一定要懂得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自己覺察不了,看外面境界,外面的境界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一切影像於中現』。這個影像有一真法界、有華藏世界、有極樂世界、有諸佛剎土,也有三途六道,全都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我現在走的是哪個路,我現在走的是哪個方向?《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我們現實的境界!活的!這一本經書不過是我們生活的一個指引而已,真的經就是現前社會林林總總點點滴滴,哪一法不是?

      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你體會得愈深、體會得愈廣,自然你就能夠契入,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諸佛菩薩在經典裡面給我們的教誨,你自自然然能夠信受奉行,哪裡還要人勸?哪裡還要人勉勵?為什麼?境界你見到了,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在你眼前。天台大師講《法華經》所謂「百界千如」,一點都不假,這些都是性德,「種種變化滿十方,一切影像於中現」。我們在這裡頭見色聞聲,六根所接觸的境界,要能體會到「如來廣大願」。具體而言,淨宗方便,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實際上就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弘願。『如是座上佛安坐』,這個如來師子寶座,是法身如來所坐的,報身如來所坐的,應化身如來所坐的,我們都要有智慧去體會,才能得到受用。

      請看雷音菩薩的讚頌:

      【爾時雷音普震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這個說偈儀,意思跟前面完全相同。第一首偈:

      【世尊往集菩提行,供養十方無量佛,善逝威力所加持,如來座中無不睹。】

      這十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前面四首是直歎座,讚歎寶座。這裡面我們應該如何來學習?『世尊往集菩提行』,「往」是往昔,「集」,集結菩提大行,他是怎樣集結法?總的綱領不外乎三自歸:歸依佛,覺而不迷;歸依法,正而不邪;歸依僧,淨而不染;這是菩提行的總說,也就是總的綱領、總的原則,我們一定要懂,不能不知道。我們的修行,說實實在在的話,把最要緊的開示、最要緊的傳授疏忽了。試問問,不要問別人問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有沒有想到這三句話?三句話我們把它歸納為九個字:「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這三個字展開,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不只八萬四千法門。佛菩薩確實慈悲到極處,我們一入佛門就傳授給我們。佛不吝法,把最真實的、最寶貴的,「覺正淨」稱為三寶,一入門就傳授,希望從此而後,無論你學哪個法門,無論你學哪個宗派,不離開這個原則,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任何一門都是覺正淨,任何一門都是覺正淨流出來的,還歸覺正淨。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正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淨是自性本具的相好,我們用這三句來配。如果是配法身、般若、解脫,都可以,都能講得通。究竟圓滿的大覺,中正純淨,我們有沒有在真修?如果真的幹,一生當中證得圓滿菩提是可能的,這話不是假話。《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榜樣,《法華經》裡面龍女給我們做了榜樣,人家為什麼行?沒有別的,他就是學到了釋迦牟尼佛一句話,一生信受奉行,哪一句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善財童子學會了,老師教導他的,完全接受,毫無疑惑。這是他有智慧,他沒有疑惑,依教奉行。

      他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在老師會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覺正淨,在老師會下成就了覺正淨。然後老師教他去參學,參學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明瞭,參學是把從老師那裡所學得的,完全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落實在自己工作之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叫做參學;換句話說,日常生活不違背覺正淨。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五十三參裡面給我們示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也不違背覺正淨,這叫菩薩。人與人之間,不能沒有往來,你有親戚朋友,甚至於現在社會有許許多多活動,你可能都參與,參與所有一切活動也不離覺正淨,你在行菩薩道。你把如來的教誨活活潑潑在你一生當中表演出來,「為人演說」。這叫「集菩提行」,這樣就是『供養十方無量佛』。

      十方必定包括三世,十方跟三世是分不開家的。三世裡頭有過去佛、有現在佛,還有未來佛。過去佛跟現在佛,他們已經福慧圓滿,圓滿具足,他要什麼供養?我們拿什麼去供養他?我們對於諸佛菩薩,只有一樣是真正的供養,「如教修行供養」。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照做;佛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絕不違背,這就是供養過去、現在諸佛菩薩。未來佛現在是眾生,九法界有情眾生是未來佛,對未來佛的供養,那就要具足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我們把這些供養換句話來說,大家容易懂: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九法界眾生服務。用什麼方法服務?還是一句老話,如教修行就是服務,自己做出一個形象出來,一定要把自己塑造成真正名副其實的佛弟子。

      名副其實的佛弟子,「淨業三福」十一句統統落實了。孝養父母做到了,做得很圓滿。養父母之身,這是物質,父母的物質生活照顧到;養父母之心,父母天天歡喜,沒有憂慮,沒有煩惱;養父母之志,父母希望子女成聖成賢,他是聖賢的父母,不但受到社會大眾尊敬,受到諸佛護念,九法界神靈讚歎,養父母之志。奉事師長做到了,我們要奉事師長之身,照顧老師一生的物質生活,要照顧到。要照顧到老師的心情,讓他很愉快,也不辜負老師對學生的期望,這個奉事才圓滿。「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到才行,不做到沒有用處。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一切時一切處,坐有坐的相,站有站的相,走有走的相,臥有臥的相,行住坐臥四威儀,這些都在《沙彌律儀》裡面,你不學,你行嗎?你要是不學,說老實話,你天天念佛,未必能往生。縱然能往生,你的品位不高。

      人要有志氣,要爭取高品位的往生,為什麼?這是我能夠爭取得到的。佛教導我們的,我們要做。第三條「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發覺悟的心,就是發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心。你真覺悟了,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是我服務的對象,是我關懷的對象,是我盡心盡力效勞的對象。這真正發心,不再自私自利。「深信因果」,世出世法總不離因果報應。因果有三個性質:「因果轉變」,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循環」,「因果相續」,因果這三個性質,這三個性質永遠不滅。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為什麼不空?這三個性質不空。這就是真正供養十方無量佛。過去諸佛是這麼修的,我們如果不這樣修,你就肯定成不了佛。

      『善逝威力所加持』,「善逝」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他為什麼用這個號,而不用別的號,用意在哪裡?我們要懂得。善逝的意思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用現在的話來說,「離一切相」,這叫善逝。逝是離相,善逝是「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這叫善逝。如果只有逝,沒有善,好了,離了,你怎麼能幫助眾生?幫助眾生不要著相,就叫善逝。無論用什麼方式來幫助眾生,無論用多麼長的時間,用財力物力,甚至於用身體,「等身布施」,心地上痕跡都不著,這叫善逝。此地是說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威力所加持」,佛這樣作法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我們這樣作法,必定得到一切諸佛護念。從這一首偈當中,我們能夠體現到,不但佛佛道同,佛佛互助。這個互助不要勸請的,法爾如是,自自然然,佛跟佛互助。

      『如來座中無不睹』,這也是讚歎寶座,在如來師子寶座裡面,清清楚楚,統統都看見了。諸位要記住,寶座是講的法身,寶座是說的法界。十首這一首是總說,下面是別說。第二首:

      【香燄摩尼如意王,填飾妙華師子座,種種莊嚴皆影現,一切眾會悉明矚。】

      第一句是讚歎寶座。『香燄摩尼如意王』,摩尼寶珠,摩尼寶珠裡面最殊勝的、最大的,稱之為王。這個寶珠明亮,燄是放光,不但放光,還有香味,能如人意,隨意變化。這個寶珠是寶座上的裝飾品,『填飾妙華師子座』,師子座上的裝飾品。師子座是法界、是法身,那我們就曉得,前面這一句是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第二句是表菩薩六度萬行,第三句『種種莊嚴皆影現』,是菩薩修行契入的境界,境界稱為「種種」。我們以這個經來說,這個經裡面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就是種種。每一個地位的莊嚴都不相同,境界不一樣。初住不知道二住的境界,二住不知道三住的境界,上位知道下位,下位不知道上位,種種境界都在寶座裡面現出來了,你都看見了。

      『一切眾會悉明矚』,「眾會」是菩薩眾會。佛經裡面講到眾會,多半都是說諸佛菩薩講經的法會,這是正說;引申包含其他一切法會,正說是佛陀教學的這種聚會。佛陀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並不一定有教室、有房舍,有不少聚會是在野外,是在樹林裡面,我們今天講的原始森林,有山有水,樹木高大。諸佛菩薩聚會在這些地方,席地而坐,聆聽世尊教誨,所以稱為法會。一切眾會都在這裡現前。第三首:

      【佛座普現莊嚴相,念念色類各差別,隨諸眾生解不同,各見佛坐於其上。】

      這一首偈非常明顯的為我們說出「一切法從心想生」。『佛座普現莊嚴相』,普是普遍,現的這些相是『念念色類各差別』,它不是固定的,千變萬化。為什麼?不是如來有念頭,隨著一切眾生的念頭在變化,真的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底下一句就說出來了,『隨諸眾生解不同』。我們就以法身菩薩來說,十住菩薩所理解的,跟十行位就不一樣;十行位菩薩所理解的,跟十迴向不一樣;十迴向菩薩所理解的,跟十地不一樣,這是大分說。細說,初住菩薩理解的跟二住不一樣,二住跟三住不一樣。譬如我們現在一般學校的學生,小學生所理解的跟中學生不一樣,中學生所理解的跟大學生不一樣,就這個道理。一年級學生理解的,跟二年級的不一樣,「一切法從心想生」,事實確實是如此。

      『各見佛坐於其上』,每一個人見的佛也不一樣,這裡頭微細的境界,可以說極其微細的境界,我們凡夫沒有覺察到。為什麼?粗心大意。到什麼時候我們會覺察到「念念色類各差別」?你幾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就見到了。換句話說,這個境界,不但六道裡面的眾生不知道,完全不了解,就連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藏教通教的佛,也只能了解一個彷彿,何況我們?所以每一個人見佛相,你所見到佛的形相也各個不相同。這一樁事情,普陀山梵音洞可以做一個例證。學佛的同學有很多都去拜訪名山寶剎,佛教的大道場。普陀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每年朝山的人很多。朝山的人很少不去梵音洞,傳說在梵音洞裡面可以見到觀世音菩薩示現,你去看看觀音菩薩示現的是什麼樣的形相?

      八O年代,有一次我在香港講經,聖一法師來看我,告訴我,他跟另外兩位法師去朝普陀山,在梵音洞裡面見到觀音菩薩,他們在洞口,拜觀音菩薩拜了半個小時,菩薩現身了。三個人都見到,非常歡喜。離開之後,各人說各人所見到的菩薩形相,三個人見的不一樣。聖一法師所見到的,菩薩現的是金色身,戴毘盧帽,另一位法師見到的相是白衣觀音,第三位法師見到的觀世音菩薩是出家人比丘相。三個人同時在拜,同時見到,各人見到的相不一樣。「各見佛坐於其上」,各人所見的佛相也都不一樣,所以佛菩薩沒有形相。形相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感應,你想什麼相,菩薩就現什麼相,妙!隨著你的真誠,隨著你的清淨心,隨著你的平等心,每一個人真誠清淨平等慈悲不一樣,所以感應就不相同。

      這一類感應的事跡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我們在古人文字記載裡面看到的更多,我相信,那不是假的,絕對不是欺騙後人的。就是像《聊齋》、《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我都相信裡面所述說的是真的,大多數肯定都是真的。世間事真的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佛教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從心想生」。第四首:

      【寶枝垂布蓮華網,華開踊現諸菩薩,各出微妙悅意聲,稱讚如來坐於座。】

      『寶枝垂布蓮華網』,還是寶座上的莊嚴具。這個寶座不但四周布滿莊嚴具,上方下方都不例外。『華開踊現諸菩薩』,「華」就是上面講的蓮華網,可見得蓮華之多,像羅網一樣。每一朵蓮華裡面有一尊菩薩,菩薩出聲讚佛,『各出微妙悅意聲,稱讚如來坐於座』,這裡頭含義很深,我們能懂嗎?如果能懂,你就能學。如來坐在法座,法座是法界,法座是法性,這個師子座就是法性,坐於法性那就是如如不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如來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過,這就叫「坐師子座」,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諸大菩薩無有不讚歎的。

      凡聖的差別,其實就在此地。凡夫的心不定,所謂是心猿意馬,猿是猿猴,猿猴的心是動的,從來沒有安靜過,用牠來比喻六道凡夫的妄想、念頭就像猿猴一樣,不能暫停。前念才滅,後念又生,生滅永遠沒有止息的時候。晚上睡覺還會作夢,夢是什麼?夢就是你念頭的生滅,應當說滅生。前念滅,後念生,無量劫來沒有暫停過。如果暫停,那就叫禪定。世間的禪定是暫停,出世間的禪定是真的停止了,我們修行功夫能不能成就,全在此地。淨土宗的方法高妙至極,教給我們把念頭換過來,換成阿彌陀佛。經教裡頭常常教導我們,祖師大德們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幾個人真的懂得?幾個人真的做到?

      所以念佛,真正念佛不必在念佛堂。但是現在一般人業障太重,不到念佛堂全忘掉了,全是雜念,全是念的三途六道,所以才進念佛堂共修。真會念佛的人,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念頭才起,立刻就轉成佛號,用一句佛號換所有的妄念。無論這個念是善是惡,古德常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真正的大覺。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