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303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0三卷)  2004/8/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03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五首看起:

      【十方求法情無異。為修功德令滿足。有無二相悉滅除。此人於佛為真見。】

      在前面我們學習過這首偈前面的兩句,『功德』這個名詞,把佛菩薩從初發心到證到究竟極果所修學的法門,全部都包括在其中,可見得「功德」兩個字不可思議。功德跟福德不一樣,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的,因為世間許許多多人往往把功德跟福德混淆在一起,以為福德就是功德。最常見的,我們到一個寺院道場,很多地方看到有個箱子是叫人捐錢的,叫功德箱,這個名稱就有問題。我在這個道場捐助的錢多功德就大,捐助的錢少功德就小,哪有這種道理。所以懂得佛法的人,這種箱子擺在那個地方,應該寫「廣種福田」,這就對了,這是修福的,那不是修功德。功德是你要真正自己用功夫,用外財、外力全都是修的福德,福德跟功德要辨別清楚。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淨土都要靠功德,福德只能在六道裡面享受福報。所以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此事福不能救」,這個事就是生死大事。生死輪迴的大事,福沒有辦法,功德才行;積功累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只是在三善道受報。我們念到這個地方不能不提一提,希望大家對佛學名詞要有正確的認識。所以這一句是講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乃至於成佛之後廣度眾生,都是屬於功德,究竟圓滿的功德。

      第三句,『有無二相悉滅除』。這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註的「圓智」,就是智慧圓滿。「有無二相」怎麼說「悉滅除」?是不是這二相沒有了?不是的,這滅除是在有無二相裡面,妄想分別執著滅除了。二相在不在?在,二相不會滅的,二相不礙空性,空性不礙二相。清涼大師判《華嚴》無障礙的境界,這個境界就在現前,理無礙,理是空,就是此地講的無;事無礙,事是講的有;理事無礙,理不礙事,事也不礙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跟事有沒有障礙?沒有。

      可是我們今天看到,理無礙,因為理不是事,大致上我們能同意,理真的是無礙,事有礙,理事也有礙,事事是更有礙,我們看到是這麼個現象。為什麼清涼大師講沒有障礙?沒有障礙是《華嚴經》上說的,是真相,事實真相。障礙從哪裡來的?障礙從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滅除了,無障礙的境界就現前,確確實實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事無礙,達到空間等於零、時間等於零,空間沒有距離了,華藏就是此地,此地就是極樂,空間沒有了;時間沒有了,無量劫就是現前,無量劫之前、無量劫之後就是現在,所以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了。這是事事無礙,這不是理事無礙,這是真解脫、大自在。

      佛菩薩告訴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現在為什麼搞得這麼多障礙?這個障礙統統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發生的,這個發生是虛幻的,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上佛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決定不可以執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不執著就沒有障礙。所以一切對立都是從分別執著裡面生的,我們執著相有才顯示出性空,執著一個性空才顯示出相有。如果不執著相有,哪來的性空?性空、相有,這宇宙森羅萬象怎麼回事情?法爾如是,心現識變,自自然然是這個樣子,你不能分別。不但不能分別,在森羅萬象當中,你最好不要起心、不要動念,你跟森羅萬象理事融合成一體,這是什麼?清淨法身佛,這才是究竟圓滿,又叫做常寂光淨土。

      常寂光在哪裡?就在現前。我們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把這個常寂光扭曲了,變成我們眼前這種境界,扭曲了;去掉妄想分別執著,真相就現前,那個稱為一真法界。這些理事,我們從佛經裡面得到的教誨、得到的資訊,我們能信能解,能把這些落實到生活當中,你就得自在了。一切煩惱、憂慮、牽掛,也都是從分別執著裡面生的;放下分別執著,我們現前生活就得大自在,而且心定了,妄念沒有了。妄念沒有了,生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願得智慧真明了。不但知道現前,知道過去、未來;不但知道此方,他方世界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真智慧,這就是事實真相。

      『此人於佛為真見』。依著這個教訓修行的人,這個人才是真知真見,跟諸佛如來的真見沒有兩樣。清涼大師這個註解末後,有一句解釋見真法身,「若此之求,見真法身」,怎麼個求法?「於一切法,都無所求」。這是前面講無異,『十方求法情無異』,無異就是於一切法都無所求。那有沒有求?有求。不是為自己就是無求,對自己來講是無求,為服務一切眾生有求。所以這裡頭一定要清楚,不是無求什麼都不求了,什麼都不求,你什麼也不能辦!你自己生死也不能了,你自己功德也不能成就。一切為眾生,沒有一樁事情為自己,這樣你就能見真法身。

      什麼是真法身?遍法界虛空界就是自己的真法身。我們在講席以前講過,虛空法界是自心相,心現的,剎土眾生,尤其是十法界六道三途是法身,跟自己是一體,無二無別。六道裡面三善道是善心所變現出來的,三惡道是惡心所變現出來。有沒有?沒有,如夢幻泡影。雖然是夢幻泡影,你不能說沒這個事,雖然是假的,它有這個事。那你又必須要清楚、要明瞭,這個事情你要是不覺,你要是迷,就等於說作夢,夢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你不覺悟的話,你就不會醒過來,不醒過來,那個惡夢不好受,你的惡夢不間斷,天天在做!三善道是好夢,三惡道是惡夢。總而言之,都是夢,你沒醒過來。醒過來之後,夢中境界就沒有了,所以說覺後空空無大千,無大千就是六道沒有了。這個我們要曉得。

      曉得之後,你真的曉得了,你眼前的生活,對人對事對物你就不會計較,也能過相似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生活我們做不到,接近了,那就是說不執著。這個不執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什麼?無量劫來薰習的習氣,現在想一下把它轉過來,談何容易!雖不能轉過來,決定要轉,這叫功夫。怎麼修法?先從分別執著下手,分別執著愈來愈淡薄。以前很認真,現在馬虎一些,不那麼認真了。到哪一天完全放下,那就恭喜你,六道沒有了,六道輪迴沒有了。慧還沒有開,無明還沒有破,你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都是正覺之人,阿羅漢是正覺。

      佛法裡面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可以翻沒有翻,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何以說尊重不翻?佛法修學目標就是這個。這句話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確實可以翻的。阿羅漢就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德。斷見思煩惱是功,你有這個功,你就有德,德是什麼?德是正覺,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破一品無明就是把妄想也放下少分,這是功,德是什麼?德是菩薩,你是法身菩薩,證得法身的菩薩。如果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這是功,德是無上正等正覺,你得到了。

      記住,特別是初學,那個功好不容易修,經上講你發脾氣火燒功德林,你功沒有了,佛這是舉一個例子。貪心起來,功一樣沒有了,貪是水;瞋恚一生,火燒掉了;貪心一起,水把它淹掉了,貪是水;愚痴一生起來,風吹掉了,愚痴是風。貪瞋痴那個果就是三災,水災、火災、風災,水火風,貪瞋痴感應來的。火能燒功德,水也能淹功德,風也能把功德吹毀,不平也不行,不平是地震,一樣把功德毀掉。所以你要曉得,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種煩惱都能把你的功德毀掉,所以你修行很不容易成就,原因在此地。

      這個事情,十方諸佛來都沒有法子幫助你。佛幫助你、開導你,勸你修行,但是你自己會把它毀掉,修行證果之難就難在這個地方。你自己才修那麼一點點,一下全毀掉了。無量劫到今天,你有沒有功德?什麼功德也沒有,這是跟你講實話。生生世世修到今天變成什麼?福德,善根福德,你還有善根福德,功德沒有了。善根福德是你來生後世遇到佛法能信能解的根源,阿賴耶識種的佛種子。你要想成就,那就是一生當中你要懂得修功德,就是你要懂得修行。

      那我們這個念佛,念佛是修功,念佛要有功夫,你念得沒有功夫,什麼叫沒有功夫?貪瞋痴慢疑壞習氣天天還起來,沒有功夫。念佛要怎樣才有功夫?念到貪瞋痴慢疑惡見都不起,沒有斷,只是這句佛號能壓住。祖師大德常常跟我們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淨土宗的覺就是這句佛號,貪瞋痴那個念頭才一動,阿彌陀佛,第一念煩惱動了,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把你的煩惱擺平了,念頭一起馬上就阿彌陀佛,這是功夫。功夫沒成,功夫成了怎麼樣?我不念它也不起來,功夫成了,那就是功夫成片,念跟不念煩惱都伏住了。這天台家講觀行位,我們淨土宗講功夫成片,有功夫了,功夫成片了,真的把煩惱伏住,念也好,不念也好,煩惱都不起作用了,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都不起來了。這個條件就穩穩當當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可以學智者大師的圓五品,功夫好的生死自在,想走就走,想住就住,一點妨礙都沒有,多住幾年不礙事,今天走、明天走,行!所以生死自在,這就叫了生死出三界,不但出三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出十法界。往上面去的品位實在是不容易,在理論上講沒有問題,就如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但是凡聖同居土,永明延壽大師說得好「萬修萬人去」,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修,肯修的人決定往生。凡是念佛念一輩子去不了的,怎麼樣?沒修,天天念佛不是修,一面念佛,煩惱一樣起現行,沒修。古大德說得好,「喊破喉嚨也枉然」,是講念佛人,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勸人念佛不用念珠,念珠拿在手上,可以掐著念珠念阿彌陀佛,不要記數,不要「阿彌陀佛」撥一個珠,「阿彌陀佛」又撥一個珠,為什麼?分心,你的心念不專一,功夫就不容易得利益。拿著念珠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念佛,這是祖師念佛的經驗。大眾裡面在一塊共修,維那師,譬如這一段要念一百聲佛號,像《三時繫念》裡面講的念一百聲佛號,就是一百零八聲。維那師他要拿珠子來記數,一串這功德圓滿了,他的磬就敲下去,他不是念佛,他是照顧大眾。大眾不要分心,不要去記數,不要去理會,有維那作指揮,聽他指揮,他記數。他幹的是捨己為人,自己夾雜這個記數,但是大眾得利益,這個要知道。

      你看看掐念珠記數都分心,那現在有人念佛還要什麼記數,還要什麼畫筆劃,不是更分心嗎?淨土三經、五經裡面教我們持名念佛,沒教我們記數。祖師大德有的時候對於妄念特重的人,教他一個方法,那是什麼?那是控制妄念,用記數不用念珠,心裡面記,教你什麼?精神意志集中,你稍微散亂了,你就數錯了。這個記的方法就是從一到十,十句,再念下去,再從一到十,佛號念得清清楚楚,心裡面記得清清楚楚,用這個攝心,這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到你心清淨,妄想雜念少了,心平定下去,就不要用這個,不要再記了,一心念下去就好了。所以那是階段的,那不是目的,是一種手段而已,而且是有期限的,期限並不長,我們一定要曉得。

      念佛最初的目標就是功夫成片,要把目標定在這裡,近程目標。這個目標達到了,如果我們還有壽命不要急著往生,為什麼?你要記住,這佛說的,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功夫得力的人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生凡聖同居土,從凡聖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餘土要很長的時間。如果在我們這個世間,你已經得功夫成片,你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亂,辦得到;一到事一心不亂,你往生就是方便有餘土,所以這裡修比那裡快。你要問為什麼?這邊環境不好,非常惡劣,惡劣的環境當中你都能修成,真功夫。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障緣,功夫反而慢。這個地方有障緣,障緣所謂是大風大浪,大風大浪是什麼?你要往上升升得很快,你往下墮也墮得很快,大起大落。西方世界沒有大起大落,永遠是平平靜靜的,他只有進,他不退,但是他不能大起;這個地方可以大起,但是你要是不善用心就大落。對於不善用心的人,到極樂世界保險,善用心的人在此地我要大升,我不要大落。這樁事情也是事實。

      究竟我們自己應該是早一天到極樂世界,還是多住幾年在這邊加功用行?那完全靠自己,你自己要有把握,這個把握就是真放下。我常常講十六個字,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放下,行!你在這個地方會大起不會大落。如果這個放不下,那你的麻煩就大了。放下是要真放下,心地裡頭絲毫都不沾染,你在這個世間修行只有上升不會有墮落。沒有這個把握,就像瑩珂法師一樣,宋朝時候人,這個人也算是老實,他跟阿彌陀佛講,劣根性很重,禁不起這個世間的誘惑,外面境界一誘惑他煩惱就起現行,所以他雖然還有十年壽命,他不要了,跟著阿彌陀佛走。這也是聰明的做法,禁不起誘惑,那我就走。你能在一切誘惑裡面如如不動,行!這個地方修行是好地方。

      淨土念佛的功夫也要不斷向上提升。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講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怎麼叫信願之有無?那我們現在信不信?有沒有願?沒有。怎麼叫做沒有?你這個世間放不下,你就沒有;信願要有是怎麼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有了。你的心裡頭只有淨土,只有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確實放下了,真的是隨緣度日。隨緣度日,有什麼,好,沒有也好,好的好,不好的也好,隨緣度日,心裡頭沒有這個世間拉拉雜雜的,可以真正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計較,我不計較;我不計較,我能隨順你的計較,為什麼?不生煩惱。我不計較,得自在了,我不隨順你的時候,你不生煩惱嗎?菩薩怎麼會叫別人生煩惱?所以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不會,一定隨順。隨順的本錢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不肯隨順。他什麼?你隨我可以,我不會隨你。所以菩薩,真正菩薩能恆順眾生。不能恆順眾生的,功夫不夠,甚至於可以說沒有功夫。有功夫,哪能不隨順的道理!

      有功夫,簡單的說就能轉境界,沒有功夫的人被境界轉,這一定道理。能轉境界,自在!楞嚴會上佛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就曉得如來能轉物,你也能轉,你跟如來就差不多了。轉物就是不受外面境界影響,能隨緣,什麼都好。對自己本身來講沒有好惡,對於一切眾生來講,眾生有業、有緣、有果,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他造的這個業,遇到這個緣,他當然受這個果報,菩薩看到也隨緣。造的這個業,緣不成熟,果報也沒有現前,菩薩可以勸他:遠離惡緣,你就不受惡果。他要能接受,好;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那是他業障現前。所以接受好,不接受也好,菩薩總是無動於衷。

      菩薩教誨,眾生能接受,菩薩歡喜,歡喜並沒有動心;菩薩教誨,眾生不接受,菩薩惋惜,惋惜並沒有悲哀。這是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不相同的地方,我們要懂得、要學習,學會了有大利益,在現前得大自在。所以說這個人於佛才是真見,這個真見,真知真見,大乘教裡頭也有用正,正知正見,跟這個地方用的真見意思相同,真比正還要深一層。

      我們讀了這個,有沒有學到?我今天十方求法為誰?十方求法,現在水平不一樣,在過去大乘一定要開悟之後才許十方求法,現在在這個時代沒有了,哪有開悟的人!所以早年我們在台中,李老師就把這個水平降低了。降到什麼程度?你有能力辨別真妄,這個境界現前,你曉得它是真的還是假的,你能夠辨別邪正、能夠辨別是非、能夠辨別善惡,行了,只要有這個能力,你就可以參學,最低的水平。不像《華嚴經》,《華嚴經》要求的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我們中國古時候大乘佛法裡頭要求的。宗門一定是大徹大悟,教下一定是大開圓解,淨宗一定是得一心不亂,沒有這種功夫,沒有資格參學。換句話說,老老實實跟著老師,老師帶路,你不會迷失!離開老師,怕你迷失。外面的岔路很多,你要是沒有能力辨別的話,肯定走上歧途。歧途所謂是不歸路,你回不了家,到不了目的地,那就錯了。

      所以老師管你,老師照顧你,就是幫助你自己有能力認識路,你就可以出師;古人叫出師,現在叫畢業。沒有這個能力,老師不會讓你走,也就是你畢不了業。我們看古大德,有根利的,跟老師一、二年他就出去參學了;有的根鈍一點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離開老師出去參學,不是一樣的。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現在師道沒有了,自己要懂得自求多福,你也要懂得這個道理,一門深入。李老師在那個時候把印光大師介紹給我,要我跟印光大師學習,印光大師在哪裡?《文鈔》就是,每天讀誦《文鈔》,研究《文鈔》,依教奉行,跟定這一個老師,那就是說其他的書都不能看,你只看這部書。那要照是五年學戒怎麼樣?你用五年的時間就學這一部,學《印光大師文鈔》正篇、續篇、三篇就行了,現在《全集》,其他的可以不必看,你只看這三篇,都是他老人家自己寫的。

      你認真好好的學習,學五年。五年,你可以十方求法,沒問題。為什麼?你肯定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真妄,你有能力了。這個時候你參學,增長你的後得智。五年讀一部書,跟一個人學,這就是師承。這是古時候叫私淑弟子,雖然跟老師沒有見過面,我確確實實死心塌地跟你一個人學,我真正是你的好學生。在一個老師會下成就戒定慧三學。打開《文鈔》就像老師在我面前,我對他恭敬,我對《文鈔》這本書恭敬,讀他的書就是聽話,他的教誨記在心上,沒有解錯,依教奉行。那你要問我,要我給你介紹,我也給你介紹印光大師。別的東西好,都一樣好,都非常好,為什麼單獨介紹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文鈔》對你契機,對你確實有很大的利益,別人的東西是比較困難。《文鈔》純,真的是純淨純善,因果分明,有大利益在。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學習第六首偈:

      【普往十方諸國土。廣說妙法興義利。住於實際不動搖。此人功德同於佛。】

      這首偈「說法行」。前面求法,求法成功了,求法當然是修行,成功之後要說法。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前半說法益物」。這個物是九法界眾生,益是利益,說法利益九法界眾生。「義利者,令眾生得離惡攝善故」。什麼是義?什麼是利?幫助眾生得到離惡攝善,我們平常講斷惡修善,但是修沒有攝字好,攝包括一切善法。「此世他世益故」,這叫真利益,今世得利益,來世還得利益。「世出世益故」,世間利益、出世間利益統統都得到。「福德智慧益故」,「上四對」都是先是「義」後是「利」。這把義跟利都跟我們說清楚了。

      現在我們如何來學習這首頌?前面我們要記住,要有真誠、恭敬求法的意願,學習的意願。至於說法這樁事情我們要不要做?要做。我還沒有成就,我怎麼能說法?對的,沒有成就是做學生,學生上講台說法給老師聽,這樣就對了,不要以老師自居。我們初學出來說法,我是學生,我是來求教的,希望大眾對我批評指教,這個態度就正確。中國聖人常講,「滿招損,謙受益」。你不能狂妄自大,「我是法師,我在這裡弘法利生」,這個太傲慢了。古時候說法利生有標準,大乘法裡面要明心見性,小乘法裡面要證果,換句話說,最低的限度。大乘法初信位的菩薩,小乘法初果須陀洹,還是做學生的態度,不敢以老師自居,不敢。到什麼時候才是老師?小乘四果羅漢。四果無學了,他可以能當得起老師;大乘法裡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老師,天人師。在這以前都是在學習,學習在講台上,這是我們常講教學相長,好。

      我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開班教學,他開了兩個班,先開講演班,教學生學上台、學講演。這個班我沒有能參加,因為是在我到台中以前先開這個班,我到台中去的時候這個班已經結束了。結束了又開一個新的班,就進一步教講經,我是正好碰到教講經的這個班,經學班。這個經學班的學生,以後我明瞭,經學班學生從哪裡來的?是從以前學講演那個班裡面挑選出來的。挑了二十幾個學生,挑選出來的,都有講台經驗,都上過台講過演的。老師對他們上台講演總覺得很滿意,可以講經,所以那個班結束之後,就繼續辦這個講經班。

      我也很幸運就遇到了這個講經班。遇到這個班,當時我就跟老師講:我只初學,怎麼可以上台講經?這我到台中來目的是聽你老人家講經,跟你學的,我沒有發心上台講經,講經這是難事,這不是容易事情。老師聽了點點頭:你跟我去看看,今天我上課,你跟我去看看。好,跟著去看,結果到了班上去,一坐在那裡一看,這個事情不難。下了課之後我就跟老師說:行,我可以學。因為我看班上這些同學很多不如我的,我也有講台經驗,我以前在學校念書就喜歡上講台,所以我這樣就參加了。

      參加的時候,老師是常常叮嚀囑咐絕對不可以以法師自居,以什麼?學生。他教我們永遠記住一個態度,在台上是學生,在台下的是老師、是監學。我上台來是把我所學習的做報告,向老師報告、向監學報告,這個心態對了。誠誠懇懇接受大家的批評,你才會有進步;如果不接受別人的批評,別人說了你,你就不高興,你永遠不會有進步,為什麼?你的缺點人家再也不會告訴你,你怎麼能改進?你怎麼會進步?

      所以講台是磨鍊人的,教學相長。而且人都有毛病、都有習氣,毛病習氣是什麼?懈怠懶散。我也有,比別人稍微輕一點,因為我喜歡讀書,但是雜、不專不精,被李老師這一訓練,這才稍稍上一點軌道,得一點利益。這種毛病要改,怎麼改法?講經是個好方法。為什麼?逼著你非要專心用功不可,你要不專心去準備,你下不了台,那很難為情!這種求學比做學生嚴格,學生考試可以騙老師,老師一個人好騙,上台去講經,聽眾有幾百人,你沒法子騙人。這麼多老師在底下,你怎麼騙得了他!一定要非常認真、要謹慎,逼著你非用功不可。

      初學講經的時候很難,那一關必定要突破,突破之後就順利。我自己講經的經驗,初出來講經,講一個小時要準備四十個小時;換句話說,一個星期只能講一次。兩次我還能夠講,但是太緊張,所以一個星期一次。在那個時候,時間大概一個半小時,一個星期一次,半年之後慢慢就熟了,駕輕就熟,我準備一次,十幾個小時就夠了,初搞的時候是四十個小時,慢慢就到十幾個小時。講到一年之後,差不多講一次,我用二、三個小時準備就夠了。一年半下來之後我很輕鬆了,我準備一天可以講三天,每天講的時候可以講三次。我的時間也就加長,最初一個星期講一次,一個星期講二次、講三次、講四次,到最後是一個星期講七、八次。七、八次怎麼講?一天講兩次,上午、下午。準備輕鬆了,我準備一天就可以講一個星期,愈講愈熟!

      最困難的時候是第一年,第一年那個苦頭你要不吃,後頭哪有這麼輕鬆愉快。很認真,把第一年突破,往後的日子就好過了。多少人講經的失敗,頭一年這個關口不能突破,灰心;另外一個就是法緣,講經時候聽眾愈來愈少,自己感覺到不好意思,這樣退心大有人在。我也遇到,但是我有一個長處,臉皮厚,不在乎,有沒有人聽沒有關係,只要我上台講,一個、二個也好,不在乎,為什麼?練習,我統統把它當作練習。

      所以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那個時候是聖懷法師、謝道蓮居士他們兩個人邀請,邀請我到香港來講《楞嚴經》。我也很歡喜,因為《楞嚴經》我剛好一遍講圓滿,現在講第二遍那很輕鬆,對我沒有困難。在這邊是一個星期講六次,講六天休息一天,連續講四個月,四個月好像經只講了一半,沒講完,我們簽證的日期到了,進來只給我四個月。借暢懷法師的圖書館,就是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借那個地方講經。前面兩個月是在這邊,後兩個月就搬到香港藍塘道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在他那裡講了兩個月。

      來的時候頭一天暢懷法師到機場接我,我們第一次見面,以前沒見過面。晚上吃晚飯,他就告訴我,他說:淨空法師,我們香港人對你很生疏,你沒有名氣,沒有人知道你,你講經心理上要有個準備。我說:怎樣?他說:香港聽經的風氣不興盛,一般都是第一天人會來得多一點,來看看,最後一天圓滿,大家來捧捧場,當中沒有人來。他說:你要知道,可能一個聽眾都沒有。我說:這個沒有關係,沒有聽眾,有桌椅板凳擺在那裡就行了。我說:我們是學講經,練習,我們也不是什麼大法師,有名的法師。他說:這樣行,這就沒有問題。我說:我不在乎聽眾多少。

      到第二天開始講經,真的講堂來的人滿滿的,他那個講堂很小,沒好大,一百多人就擠滿了。如果來一百五十人,大概連樓梯口、門口都站滿人,那真叫人擠人,小圓凳子挨著,椅子不能放,法緣很盛,暢懷法師也很歡喜。到第二天人還是這麼多,一直兩個月都是這麼多,暢懷法師很開心,告訴我,他說:法師,你的法緣很殊勝,從前老和尚到這裡講經,都沒有這麼好的法緣。那我也沒想到,這個經真是剛剛講完一遍,駕輕就熟。所以晚上講經兩個小時,一個小時翻譯,翻廣東話。以後到藍塘道,聽眾要求不要翻譯了,他們能聽得懂我的話,連續聽兩個月就能聽懂。我慢慢我也能聽懂他的話,我不會講,他也能聽懂我的話,他也不會講,我們各人講各人的,彼此能溝通。白天這些居士們非常熱心,帶我去觀光、去旅遊,所以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你們住香港人都沒有去過的,我統統都去玩過。四個月的時間,每天白天沒有事情帶我去玩。所以我對於港九這些地方很熟,都去過。

      這就是開始學講經一定是以學生的心態,不要以師心自居。一定要謙虛、要恭敬,每個聽眾都是老師,你不能把他看作學生,不可以把他看作信徒,那你就錯了。誠誠懇懇的請大家批評指教,真的改過,我們才會有進步。我跟諸位同學說,我講經前面三十年都是抱這個態度,一直到現在還是這個態度,我都是做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哪裡敢說講經。我沒有證得初住位,塵沙、見思、無明沒斷盡,別說沒有斷盡,說實實在在的話,一品都沒斷。我這一生的成就,充其量到最高的成就就是智者大師講的圓五品位而已,這是我一生努力自己有一點把握可以能達到這個境界,再往上去那就要斷見惑,斷見惑就是圓初信位,很不容易。真正修行證果,那要到極樂世界,不到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我們這一生無始劫來的習氣很不容易斷掉。所以這一點我們自己,特別是學講經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要謙虛、要明瞭。

      古德常講「人貴自知之明」,自己要了解自己,不可以太過分。所以人最難得的是守本分,有自知之明能守本分。我們對於世出世間的事理,大乘佛法,真的是只懂得一點皮毛,談不上深度!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我們很認真努力在做,也只做到幾分之幾而已。譬如三皈、五戒十善、六度四攝、普賢十願,我給自己打分數能打多少分?大概四十分、五十分勉強,只能到這個程度。當然我還是天天在努力、在提升。就這一點點,要是在古大德的面前,我們連做學生的資格都沒有,勉勉強強做個旁聽生,為大眾服務,在這個道場裡面做義工打雜,行,祖師大德的學生沒分,充其量旁聽。

      今天我還受許許多多人的尊敬,非常慚愧。使我們想到在這個時代修行人沒有了,就是我這樣修行四、五十分的人已經就很少了。我們為整個時代悲哀,也給自己警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還要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才能報佛恩,才能報眾生恩,怎麼可以傲慢?所以我們看看現在年輕人,學了一點點佛法,實在說他比我比不上,但是他的氣焰,那個威德、那個傲慢,那比我高得太多了,這個現象不好,這個現象說明他很難成就。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在謙虛、真誠、恭敬當中求得。

      真正學佛,一定要從放下下手。世出世間法都要放下,你才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在佛法裡頭才能扎根。我二十六歲才學佛,深深感覺得太遲了,如果能早十年那就不一樣,這是各人時節因緣不相同,二十六歲才遇到。好在這是過去有這麼點善根,認識之後如獲至寶,這是我初學時候的狀況。對這門東西非常喜愛,到寺廟去借經書看,雖然看不懂,但是有興趣,興趣不衰。星期假日找這些善知識請教,看到經論裡頭疑惑的地方去問、去請教,這是歸功於好學。所以這首偈我們的學習,在今天講抓住因緣,認真去練習,不能夠在講台上學習,你就不會成就。

      李老師從前教我們,最重要的要能跟人結善緣,為什麼?希望人家請你去講經,到哪裡?到他家裡。他家裡小客廳,三個、五個同修,十個、八個就很多了,聽眾。一個星期一次或者是兩次,最好是一次,不妨礙人家家庭,或者是每個星期一,或者每個星期二,一個星期一次定上時間講一部經,隨意定,跟人家緣好人家會請你。在你家這部經講完,那個聽眾同學:下一次講完到我家裡去講。你才有地方練習,要不然到哪裡去練?

      跟護法結緣,跟聽眾結緣,老師教我們是教得很周到。我們到人家的佛堂,不管是寺廟或者居士們的佛堂,見到佛我們都拜三拜,我們拜三拜在許願。第一拜,我跟這個道場常住有緣,結緣;第二拜,我跟這個道場住持結緣,主人,希望他將來能請我;第三拜,我跟這個道場信徒們結緣,我有聽眾。我們到人家道場大殿上禮佛三拜,人家也三拜,我們的心願不一樣,這李老師教的,你的法緣才會殊勝,真有效!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不懂這個,你沒有這個心,你沒有這個誠意。所以初學的時候,哪裡有請哪裡就去,就是講經這個機會絕不放過,天天在講台上練。以後我得到韓館長的護持,她護持我三十年,我所要的,天天讓我有講台練習講經的機會,其他的我一概不要,統統放下。這是早年跟我的這些同學們,你們都親眼看到的,很可惜怎麼樣?你們沒有學到,你們看到了,你們沒有學會。要學,為什麼?這個世間弘法的人愈來愈少了。

      修行、弘法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放下名聞利養,我常講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要放不下沒法子,不但障礙你弘法,障礙你修行,障礙你開悟,所以這十六個字要知道。這十六個字是我們出家修行、弘法的大病,大毛病、大障礙,你要不放下,你怎麼能成就?放下,你有大成就,你得大利益,你真正能成就大功德,那個成就絕對不是你能夠想像得到的,你所想的是眼前一點名聞利養。眼前這一點名聞利養,說老實話,還是你命中有的,你用心不善,用心不善是什麼?打折扣。天天虧折,年年虧折,本來這個名聞利養你可以能夠活到一百歲的,享一百年的,結果怎麼樣?五十、六十你就走了,享盡了,沒修!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是罪業,沒有修功德。不但功德沒有修,甚至於福德都沒有修,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折福,你說這個事情多麼可怕。

      世出世法,凡是成功的人,沒有別的,他認識機會,他抓住機會,這個太難得了,所以他成功。一般人不能成就,機會在那裡不認識,沒有抓住,錯過之後,後悔莫及!有人提醒也疏忽了,為什麼?名利把它沖掉了。人家提醒,那真是一念光明,有道理,名利現前忘掉了,敵不過名聞利養。還有一個很大的障礙,正是佛經上講的,菩薩最大的障礙是疑惑。你看這個煩惱,貪瞋痴慢下頭就是疑。今天縱然我們對佛菩薩不疑,我們對經教不疑,我們對善知識懷疑,這要命!

      說善知識過(這不是我們學生,別人),別人在我們面前說老師的過失,我們聽了之後怎麼樣?疑心馬上起來,信心動搖了,對善知識那個尊敬的態度降溫,到最後捨棄了,誰吃虧?自己吃虧。只有堅定不移的人他成功,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自己的經歷都可以給諸位做參考,我親近三個老師,三個善知識,有沒有人毀謗?多得很。毀謗方東美先生是哪些人?老鄉。方先生桐城人,距離我的老家,用現在這個距離來說大概三十公里這麼近,我們同鄉,在台灣我們的同鄉不少。我跟他老人家學,所以就有很多人說他在家鄉所犯很多很多過失,我聽了之後,如果我們是捨棄、不學了,那這一生就完了。我聽了之後,我們遵守古大德的教誨,人縱然有過失,那是他以前的過失,他現在沒有過失,我又何必管他以前的。這個要知道。

      常常念著別人過失,這心地就不夠厚道,你就缺德了,你還能有成就嗎?別人在我面前說,有意無意的,這叫兩舌,挑撥離間,破壞師生的感情,對他未必有利,說說而已;我們如果聽了,要是沒有智慧,肯定就上當了。再想想這些說話的人並不常常跟老師在一起,我是每個星期都跟他見面的,我有很多問題請教,他都能夠給我解答,真善知識,我們不能上人當。我跟章嘉大師,還有出家真的是有身分、有德望受人尊敬的法師來跟我說:章嘉政治和尚,你怎麼跟他學?那不是普通出家人。他說這個話是什麼?他也沒有親近過章嘉大師,人云亦云。我們是真正親近,大師的德行我們非常仰慕,大師的威儀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李老師,我親近的時候毀謗的人很多,種種毀謗,這個事情李老師告訴過我,為什麼?他怕我聽到之後退心,就是他知道有人在我面前毀謗他。我不會聽,我不會接受,我還是跟定老師依教奉行,一點都不懷疑,才能在佛門裡頭紮下根,才會有進步。

      這樁事情,以後我們讀《華嚴經》,讀《四十華嚴》,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頭講得好,善財童子出來參學,文殊菩薩就教他不能夠見善知識的過失。即使善知識真的有過失,我們不學他的過失,我們學他的道法,他有道、他有法,我跟他學這個,過失我不跟他學,這就成功了。這是講的什麼?善知識真的是有過失,我們都要用這個心態,我要學他善的,我不學他不善的,只要他有東西給我學,那我就死心塌地老老實實跟他學,決定是尊師重道,你才學到東西。印祖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老師不能不敬,不敬得不到利益。

      又何況善知識裡面有權、有實,他對於某一類根性的眾生,他的教學方法不一樣。也許你看到有過失,其實不是的,那種根性的人必須要用那種方法他才能得度,善巧方便,把善知識善巧方便看作過失,你無知。所以清涼大師在最後說,你親近這些善知識,權實難分,也許他是佛菩薩應化來的,你不認識!他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他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方法,那是善巧方便。戒律裡頭,條條戒律裡頭有開緣,你不能說他破戒,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懂得,你才不生疑惑,你才會真正有成就。

      我有一個老朋友前年過世了,也是小同鄉,他這個故事我曾經說過幾次。在抗日戰爭當中,他是我們國家的特務工作人員,在日本佔領區裡面活動,被日本人發現,日本憲兵隊發現,南京,他們三個人(他們是戴笠的部下)被發現了,日本憲兵隊抓他們三個人。他們一直逃,逃到南京雨花台中華門外有一個寺廟,逃到寺廟見老和尚,求老和尚救他。老和尚很聰明立刻把他剃頭,剃了頭之後給他穿上海青,正在那邊念佛,就鑽到念佛隊伍裡面去繞佛。日本憲兵隊來包圍這個寺廟,怎麼查沒查到,走了,這三個人救了,所以對老和尚這個救命之恩念念不忘。

      日本投降之後,他們又回到南京,想起這個老和尚,要報恩,三個人辦了一桌酒席供養老和尚,把老和尚接來,老和尚也非常歡喜。想到那個時候救命,老和尚真是有智慧。所以日本人他對佛教很好,這個國家是佛教的國家。結果老和尚一來之後,他們才發現一桌是葷菜,有酒有肉,這一下搞得很不好意思,可是老和尚怎麼樣?從從容容,沒關係,來來大家坐、大家坐一起吃,吃得很高興。這三個人想,老和尚真的了不起。這不是破戒,是開戒,為什麼?他不是有心的,他沒有想到。這個舉動把三個人折服了。

      像這些要是被佛教徒看到,這老和尚在這裡吃肉又喝酒,這成什麼話,那不就造很多毀謗!這就是在什麼場合度什麼樣的眾生,用什麼樣的方法,善巧方便。這些都是軍方公務人員,平常他們都不接觸佛教的,有這個機緣,給一個很好的佛教形象給他,阿賴耶識裡頭種了佛的種子,說不定這個種子在這一生就開花結果。像這種情形,真正的高僧大德都有這個智慧,而且這個事情在日常生活當中確實會遇到,你不能夠通權達變,不能夠靈活的來運用,你就捨棄了機會;接引眾生的機會,這個重要!在這個場合把佛法介紹給大家,這是無量功德,不要拘束這些小節。當然出家人素食養成習慣,在這個時候是肉邊菜而已,毫不介意,要懂得。這是《華嚴經》上文殊菩薩教善財童子,你出去參訪,善知識的表現確確實實善巧方便,自在無礙,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才真正能夠不見善知識之過,你能夠看到善知識的智慧,看到善知識的靈活運用,怎樣把佛教介紹給廣大的群眾。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