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1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一二卷)  2000/6/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12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夜叉王偈頌第九首:

      【世間所有眾福業,一切皆由佛光照,佛智慧海難測量,如是富財之解脫。】

      富財夜叉王,他所學的法門是「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聚令恆受快樂解脫門」。這一位夜叉王,真正是我們世間人心目當中所希求的財神,他教給我們生財之道,教給我們怎樣修福培福、怎樣去享福,所以這是非常受人歡迎的一位菩薩,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在讚頌裡面,實在講是真實的教誨,教導我們。

      一切眾生通達佛法的人不多,而對佛法產生誤會的人很多,這是在現代這個時代。古時候的社會跟現在不一樣,即使對佛法沒有深入的了解,古時候風俗淳厚,尊重知識。在中國社會,古時候也有階級,階級分四等:士、農、工、商,士是讀書人,讀書人擺在第一。諺語有一句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高在哪裡?高在明理。所以農、工、商對於讀書人格外的禮敬,要聽他們的教導。在印度也有四姓階級,印度的階級比中國嚴格,但是也是把知識擺在第一。第一個階級是婆羅門,剎帝利還在第二,剎帝利是王族,這是把知識分子抬得很高很高。婆羅門,用今天來講是「學者」,這個我們要知道。現在在新加坡的興都教,我們中國稱印度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婆羅門教。跟中國小小差異的地方,他們是宗教教育,而宗教教育也是真實智慧。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世尊跟我們講,婆羅門的修行人,他們的定功能到四禪天,能達到四空天,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心地清涼自在。六道裡面的狀況,他都清清楚楚、明明瞭瞭,足以指導一切人。

      我們從富財夜叉王,看他的教誨當中,也是把智慧擺在第一,唯有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今天想修福、培福、享福,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福就變成罪業,那個福雖然他享受,享受的時間不長,將來受苦的時間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這是愚痴,沒有智慧。因此諸佛菩薩的教誨,我們常說真實智慧的教誨,我們從此地可以看到。

      第一句,『世間所有眾福業』。「眾」是眾多,我們講無量無邊的福報;「業」就是果報,比果報的意思廣,因也在其中,因緣果報用這一個字來代表。無量無邊的福報,在佛法裡面為了說明方便起見,佛通常把它歸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財富,我們中國人所講的富貴;第二類所講的是智慧,聰明智慧;第三類講健康長壽;無量無邊的福報,總不出這三大類。福報從哪裡來?如果你要是明心見性,那沒話說。為什麼?我們自性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福德、相好,但是要見性才行,你才能享受得到。你要是沒有見性,你自性的本具都被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不能現前。不能現前,那我們在這現實社會裡頭所享受的是什麼?是修得的。

      這個意思諸位要聽不懂,我舉個比喻跟你說,譬如你很有錢,你有億萬財產在銀行裡頭,都存在銀行,現在你走在街上,身上一分錢都沒有,你想吃點東西得跟人乞討,你錢有,你拿不出來;換句話說,我要用錢怎麼辦?臨時去做個小工,賺一點錢來用,就好比是這個意思。我們每個人自性本具的,那就是你銀行的存款,但你身上一文沒有。明心見性的人,就好比他身上有銀行的信用卡,他用起來好方便,無論用多少他都沒有障礙,見性就好比拿到銀行信用卡了。我們現在身上沒有,只好去做小工,臨時賺一點臨時用,這叫什麼?這修得的,這不是性德,這是修得的。

      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學佛證果重要,我們一定要求明心見性,那我們就得大自在了。無論是智慧、財富、健康長壽、相好光明,樣樣都得大自在。但是這個事情說得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幾個人能夠在現前社會裡修行明心見性?實在說,沒有一個能辦到。念佛也不行,也辦不到,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亂才行,那見性;事一心不亂都不行。由此可知,這個事情難。難,所以佛才教給我們,學習做小本生意,修福。你修的福有多少,你享福那是享得盡的,不是性德,性德是享受不盡的,這個理要懂得。

      他這裡面所說的每一句都是雙關語,有修德、有性德,性德我們暫且不論,我們單說修德,修德是我們現前需要享受。如果要想得財富,哪一個人不想發財?中國人想發財,外國人也想發財;學佛的人想發財,學其他宗教個個都想發財。可是發財的理論與方法,佛法講得最透徹,佛告訴我們財富從哪裡來?從財布施來的,財布施。你不肯修財布施,你財從哪裡來?沒有地方來。你今天去做工,你能賺到一點工資,都是你命裡頭有的,這個命是前世修的或者是今世修的,做工是個緣。命裡頭有多少是因,因沒有緣,不能結果,你就得不到財。你命裡頭有因,現在你去做工這是緣,你就得到這個果報。果報得到多少,都是看你前生修積的多寡,所謂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前定」是前世修的,是修德,不是性德。

      這一樁事情諸位要是細讀《了凡四訓》,你就會覺悟。你一生有多少福報,如果你盡情的去享受,譬如說你有六十年的福報,你該活六十歲,你把你的福報享完了。如果你浪費、奢侈,三十年就把你六十年的福報享光了,到三十歲你還是要死,不是你壽命到了,叫「祿盡人亡」,你的福沒有了;你的壽命雖然還有,你的福報沒有了,祿盡人亡。你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古人教我們節儉,你能夠節儉,你懂得惜福,你命裡有六十年,六十年到了,你的福報沒有享完;壽命到了,福報沒享完,可以延壽,可能你會活到七十、八十,你的福報才享完。所以懂得惜福的人,延年益壽在其中。這三種福: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都有密切的關聯。

      因此我們要懂得修福、要懂得惜福,不要以為我的福報很大,別人要惜福,我用不著,我福報太大了。諸位想想,世間有什麼人的福報能跟佛相比?佛的福報不是修德,是性德,而且是究竟圓滿的性德,佛惜福。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法身大士們,性德幾乎都現前了,何必還要那麼樣的惜福?那是大慈大悲,做榜樣給我們看,讓我們覺悟,佛尚且惜福,我們就更要懂得惜福。佛的福報圓滿,佛還天天修福。佛沒有財布施,他們的生活是乞食,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沒有財物,所以沒有財施;但是你要曉得,他沒有外財布施,他有內財布施。內財是身體,他利用這個身體教化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今天我們講作義工。佛是做一輩子的義工,義務教學,不收學費。學生對他的供養,頂多也不過就是一件衣、一缽飯而已。所以他是義務教學,內財布施,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尤其是對於苦難的人,老人、病人、殘疾的人,格外要有慈悲心為他服務,愛護他、照顧他,這都是屬於內財布施,內財布施得的財富更大。你肯歡喜照顧、歡喜幫助別人,這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他不肯做;同時,又是無畏布施。所以這種修行法所得的福報,財富、智慧、健康長壽統統在其中。新加坡許哲居士就是個例子,非常好的例子。

      因此佛教導我們,我們才恍然大悟。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行、是業因,我們有財就要捨,愈捨愈多,不肯捨就沒有了。你不種因,哪裡會收到果報?捨財是智慧,捨財是福德的原因、真因。布施諸法,世出世間法,這是講教學,果報是聰明智慧。我們將佛法介紹給別人,不能講經沒有關係,印經布施。新加坡有一位長老曾經說過,他不會講經,「我會印經送給人家」;哪些地方有講經,他會勸信徒去聽,去聽經,都是屬於法布施。這個老人是廣洽法師,前年往生了。他是弘一大師的好朋友,交往很深,早年曾經做過「閩南佛學院」的監學,演培法師是他的學生,他懂得法布施。

      我們今天居士林跟淨宗學會,我們這個地方講經用網路、用電視、用光碟來傳播,全都是屬於法布施。每一位同修參與我們這個道場,我們結緣的東西全部是免費,希望你們都能夠帶回去,贈送你的親戚朋友、你所認識的人,幫助你修法布施,法布施增長聰明智慧。這個地方有不少的同修們,每天他們送一些吃的東西到居士林,幫助居士林每天供齋,讓一些家境貧困的人都能到居士林吃飯。所送的供品太多了,米、麵、麵粉,甚至蔬菜、油、鹽、醬、醋都吃不完。居士林每天在那邊活動、在那邊吃飯的人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法會期間總有三、四千人,吃不完。這些東西又不能存,存久了就壞,所以我們每一個星期也送相當大的分量,用小卡車送到新加坡其他宗教所辦的養老院、孤兒院,我們輾轉布施。這是財布施,也是無畏布施。

      我們的同學有智慧,天天聽經,天天聞法,一千多人在這個道場活動,大家沒有意見,和睦相處,平等對待。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所以居士林的道場這樣的興旺。為什麼興旺?家和。每天這麼多人在一起活動沒有意見,從來沒有哪個批評哪個,沒聽到,只是聽到大家合掌「阿彌陀佛」,彼此互相讚歎,這叫道場。道場天天講經是法布施,不但講經,還要把法布施盡一切可能的延伸,延伸到十方、延伸到三際,我們很認真、很努力的在做。這個果報諸位看到的,財富,就像其他宗教讚歎居士林,「你們的財富好像沒有底,摸不到底」。凡是到居士林來參觀的都會問,中國訪問團前天來訪問,也問到這個問題:你們錢從哪裡來?這麼大的開銷,錢從哪裡來?你們大家都知道,我們沒有向人化緣,沒有向人要一分錢,都是同修們自動送來的,歡歡喜喜送來的,沒有一絲毫的壓力。每天,現在確實是每天,我們都接待許許多多從外地來的貴賓,到這個道場來參學的、來念佛的、來聽經的,人數多的時候有一、兩百人,少的時候也有幾十人,天天都有。我們自己地方住不下的時候,我們還訂了旅館,附近的旅館跟我們的友誼都很深,我們是他們的長期顧客,所以給我們也有很好的折扣。這是說明「福業」的業因果報。

      佛教我們隨緣,不要去攀緣。我們遇到了就要做,不必到處去找著做,找著做我們的心就不清淨。遇到了就要做,遇不到我們心永遠是清淨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的念頭永遠不斷。遇到就要幹,這是諸位在此地親眼所看到的;團體做,團體興旺;個人做,個人得福。無論什麼樣好的果報,一定要想一想它是什麼因造成的,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緣,我們要多想想。

      第二句,『一切皆由佛光照』。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佛光怎麼照?佛菩薩的教誨就是「佛光照」。佛光在哪裡?經典就是佛光,我們展卷讀誦,體會經義,我們就破迷開悟,這就是佛光注照。我們明白了,通達了,明瞭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業因果報的道理,自己就知道應該怎樣去做,怎樣修福,怎樣培福,怎樣惜福,怎樣去享福。這裡面我們現前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懂得怎樣享福,享福決定不是每天墮落在五欲六塵享受裡頭,那個錯了,迷惑在其中,錯了。世尊是怎麼教導我們的?我們常常記著他老人家教導的總原則、總綱領,就在名號當中。世尊示現在我們世間作佛,名號叫「釋迦牟尼」,這個名號裡面就是教導我們享福的總綱領、總原則。「釋迦」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仁慈」,「牟尼」是清淨的意思。什麼叫「享福」?心地仁慈、清淨是真正的享福,不是在五欲六塵。

      經論上,諸佛菩薩、大阿羅漢都讚歎,世尊是「福慧二足尊」。而我們看到世尊當年在世,住世八十年,好像看到他沒有享什麼福,天天出去托缽。他享的那種福跟我們想像當中不一樣,我們一定認為花天酒地,那叫享福;那是什麼?造業,那不是享福,那是造業。人家那種生活方式是真正會享福,享福裡頭又知道培福、修福、積福,一生示現,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還不懂,那有什麼法子?那真是愚痴到了極處!我們要懂得,看了之後要明瞭、要學習。

      再看看世間有一些大富長者,昨天晚上我聽李木源居士告訴我,新加坡過去有個富商陳嘉庚,這個人很有福報,一生盡心盡力做慈善教育的事業,辦了許多學校,他有錢。有一個時期他的兒子被綁架了,綁徒要求要拿多少錢才放人,陳嘉庚當眾宣布,他說:我的錢都是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絕對不給我的兒女,你把我的兒子綁去,你把他殺掉,我一分錢都不給。結果綁匪把他的兒子放掉了,為什麼?沒有錢好拿,殺了也沒用處,反正一分錢不給你,他的錢做社會福利事業。他去檢查身體,貧血。你就想他自己生活的節儉,平常生活也是粗茶淡飯。他懂得惜福,他懂得幫助人,他一生生活得很快樂,清淨慈悲。這種人真正懂得享福,他有智慧,跟我們現在一般世俗人完全不一樣,果報在來世,來世的福報比這一世又不知道提升了多少層。如果是善根深厚遇到佛法,念佛決定往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第一等大福報,一生決定成佛。

      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真的是極樂。可是這個樂我們凡夫很難體會,佛跟我們講的樂,苦樂兩邊都捨掉那叫樂,跟苦相對的樂不是真樂,是假的;兩邊都沒有,這是真樂。西方極樂世界,一切五欲六塵的享受都是自然的,不必要去營求。我們這個世間要經營才能求得,要住房子一定要蓋房子才有房子住,西方極樂世界不必,想什麼房子,房子已經現成,所有一切受用從心想生。我們這個世間人常說「心想事成」,是假的,心想事成還要費很多力氣;西方極樂世界心想事成是真的,不要費一絲毫的力氣,那是真實的福報。

      怎樣才能往生?有福才能往生,沒有福不行,沒福不能往生。西方世界的人個個都是福慧二足尊,連下下品往生的亦如是。我說這個話有根據嗎?有,在《無量壽經》上。西方世界跟一切諸佛世界不一樣,十方一切諸佛讚歎西方世界、讚歎阿彌陀佛,原因在哪裡?它是平等法界,其他一切諸佛法界不平等,西方世界平等,所以下下品往生福慧跟佛就相差不多,就很像,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一切皆由佛光照」。這個「佛光」是阿彌陀佛的光,阿彌陀佛的光是我們念念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這一句佛號決定不間斷、不夾雜,那就是阿彌陀佛的佛光常照。

      第三句說得好,『佛智慧海難測量』。阿彌陀佛的智慧、阿彌陀佛的本願不可思議,我們所獲得的智慧福德也就不可思議。這個理太深了,沒有人懂,經上說得很好,「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即使是等覺菩薩,對這個道理還不是十分清楚。經上有個比喻,等覺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有如「隔羅望月」。「羅」是什麼?很細的紗,隔著一層看月亮,不是直接看的,還隔了一層。等覺菩薩還隔一層,何況其餘?什麼人能相信,這個人有福報。這個福報從哪裡來?從善根來的。善根不是一生一世,多生多世修積的善根,這一生遇到他就深信不疑。

      我們也遇到很多人學這個法門,學了幾年之後,聽到別人說,他對這個懷疑,又去學別的法門。這個我們很清楚,他善根薄、善根不深厚,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遇到這些人,這是冤家債主,來擾亂他,看到他這一生想成佛了,趕緊把他拉回來,叫他學別的法門,把他拉回來,他這一生注定不能成功。這就是《楞嚴經》上佛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勸你學其他的法門,不讓你去老實念佛,對我們來講是邪師,把我們這一生大好的機緣破壞了。有一些聽到之後,他還是不動搖,還是能堅持老實念佛,這一類的人善根深厚、福德深厚。在佛法裡面講,這是屬於根熟眾生,他不動搖。善根福德成熟了,他能成功。根要不熟,很容易動搖,這就是在「三性」裡面講,叫「不定性」。不定性的人,遇到好的環境、好的善知識,他就成就了;遇到的修學環境不好,遇到不是真善知識,他就不能成就。

      可是要真正能肯定佛的真實智慧,確實是不容易的事情。《無量壽經》其中有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邊地到底在哪裡?還是在七寶池中,不是真的去了邊地;要是真的去了邊地,那你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錯會了。還是在七寶池裡頭,不過在七寶池裡頭蓮花化生,你那個花開得很慢很慢,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到那裡去,花很快就開了,你的花開得比別人晚,所以叫做邊地。為什麼花開得那麼晚?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外乎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懷疑佛的智慧,佛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他疑惑;也相信,但是不敢肯定,他要不相信,他就不能往生了。他也相信,他不敢肯定,這個過失就很重。諸位必須要曉得,佛智慧是我們自性的智慧,不相信佛的智慧,就是不相信自性本具有那麼大的智慧,所以你不能見性。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疑為菩薩最大的障礙」,道理在此地,障礙明心見性,這是一類。另外一類,是懷疑自己善根福德不足。這個倒不懷疑佛那邊,懷疑自己無量劫來造的罪業太重了,這能往生嗎?像我這樣的人能往生嗎?雖懷疑,他還真幹,所以他真去了。不是說懷疑就不幹了,懷疑不幹,那就不能往生。雖懷疑,還真幹,抱著僥倖的心理,「我真幹,能往生當然更好,不能往生就算了」。抱這麼一個心理,他也能成功,也能生到七寶池邊。這兩種錯誤的見解,耽誤他花開見佛。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耽誤最長的時間多久?五百年,這是個極限。大概五百年這麼長的時間,他覺悟,不再懷疑,花開見佛。可是諸位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時,我們這個世界有年月日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時,那五百年怎麼算法?算我們這個地方的五百年,耽誤這麼長的時間。但是我們這個地方的五百年,在西方極樂世界不算什麼一回事情,為什麼?人家無量壽,壽命太長了。所以這五百年是小事情,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佛跟我們說出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我們對於佛的智慧,你能夠肯定,決定不懷疑,這是你的善根福德。這是說我們即使不能夠通達明瞭,也不懷疑,這是善根福德。如果佛講的話你一聽,經典一看,你就能通達明瞭,那是你的智慧。當然智慧現前,決定沒有懷疑,智慧就是破迷起信;沒有智慧,接觸也能深信不疑,這是善根福德成熟;這兩種人決定得度,決定有成就。

      『富財』,我們看到這個名號,他真的是財神。財神教給我們發財的方法,我們要記住,決定要修布施。世間人很多人不願意修布施,好像我自己賺來的錢,辛辛苦苦好不容易賺來,為什麼要這麼輕易的就給別人?這是他不懂道理,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是根本的道理。如果你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你就會很歡喜的幫助人。不是外人,幫助別人是真正幫助自己,成就別人是真正成就自己,「自他不二」,這佛法上常說;「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也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一如」。這些話佛都是把諸法實相從根本上教導我們,我們要常常記住,常常放在心上,這就是禪宗裡面講的「疑情」,常常放在心上,不必求解釋。常常放在心上,常常依照佛陀教導我們的去做,久而久之豁然開悟。悟什麼?這幾句話真的明白了,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以前是聽佛這麼說,現在我真的證明確實是一體。從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大慈大悲,哪有不幫助別人的道理?真正做到了捨己為人。剛才我們所說的,新加坡過去的富商陳嘉庚先生,為什麼自己還會貧血?貧血是營養不良,從這個地方你就能體會到捨己為人,自己在生活上盡量節儉,幫助別人。

      我過去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的生活狀況大致我們曉得,細密的不知道。我們只曉得,他日中一食,人家心地清淨,工作雖然繁忙,他的體力也行,能應付。到他往生之後,我們去看他展覽出來的遺物,才曉得襪子都是補釘補的,幾乎沒有一雙是完整的襪子,統統都是補釘補的,內衣、汗衫,裡面的襯衣都是補了好多補釘,我們看到之後心裡很難過。他不是沒有錢,他的收入在當時相當可觀,全都做了慈善福利事業,幫助別人。這些衣服,實在講他可以不要去買,學生送他的很多,新的,他那些新衣服學人送給他,他從來自己不穿,輾轉送給別人。我跟他學的時候,我的生活非常清苦,人家送他的好衣服,他還送給我。我以後知道了,這送給我的衣服我也不穿了,做個紀念。

      老師是好東西供養別人,別人不要的自己用,這是什麼?享福。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佛菩薩、真正覺悟的人,他們享的是什麼福?享這種福!跟我們世間人的觀念上完全相反,我們認為這是受苦,他們認為是享受。他們的享受當中,我們才恍然大悟,他們培福、修福、積福、享福,享的就是培福、修福、積福,他享這個,所以人家能真正消除業障,福慧圓滿。一生以佛法教化眾生,幾十年不間斷,早年我們沒有看到,到台灣我們看到了。他在台灣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教學沒有間斷,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沒有間斷。一生生活只有一個單純的目標: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真實智慧,真實的福報,我們要學習,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到,做給別人看。

      但是這個社會上,不僅是現在,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開始就有,有什麼?嫉妒障礙。所謂好事多磨,你要有智慧;你沒有智慧,你就會遇到魔障、魔難。障難,自己要曉得,過去無始劫來跟這些眾生結的冤結,不是無緣無故的,他為什麼不找他麻煩而找我麻煩?我過去生中跟他有過節過不去。這是佛講八苦裡頭的「怨憎會」,決定是有,而且很多,所以要有智慧,怎麼樣把這個結解開。要想利益眾生,實在講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第一要懂得低姿勢。釋迦牟尼佛一生都是低姿勢,決不敢在人之上,比別人高,釋迦牟尼佛沒有這個。我們在一切經典上看,他無論對哪個人,他總是比別人矮一截,教我們化解障難。一定要學謙虛,謙虛的人有福;一定要學吃虧,中國古德也常講吃虧是福,你不肯吃虧,那你就是不肯修福,也不肯享福。幾個人知道吃虧是修福、吃虧是享福?「吃虧是修福」,這個意思還有人能懂;「吃虧是享福」,懂得的人很少。所以一定要曉得自己姿勢要低,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己要有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卑下心,你就有福,你無論做什麼事情,幫助你的人就多了。如果你的姿態很高,自以為是,沒有把別人放在眼裡,你無論做什麼事情,阻礙的人多,幫助你的人少。

      釋迦牟尼佛能夠得到一切眾生的協助,什麼原因?低姿態。中國儒家講禮,禮的精神《禮記》裡頭一句話說破:「自卑而尊人」,這是禮的本質、禮的精神之所在。自己卑下,尊重別人,這個人懂禮。世出世間聖賢,無不是教我們學忍讓。謙虛、卑下、忍讓,這種人有福。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袁了凡他所提到的,跟他同時代的那一些人物,他的觀察非常敏銳,哪一些人有前途;那個時候讀書人去考功名,他都能夠預料,哪些人一定會考中,哪些人不能考中。他從什麼地方看?完全從德行上看,特別看卑下謙虛,這個人一定會考中,貢高我慢決定考不中。他所講的那些人,都被他說中。

      其中還舉了個例子,那個例子舉得很好。有一個人考試,沒考中,落第,到外面去散散心,大概走到個寺廟裡頭,在這裡面大罵主考官,他的文章這麼好,居然沒有看清楚,把他落第了。道場裡面有個老修行人,看到他那個樣子,聽到他在那裡抱怨不平,這個老道人就跟他說:「大概你的文章是不太好。」他翻過臉來就責備他:「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你怎麼知道不好?」這個老道人說:「真正有學問的人心平氣和,像你這樣的浮躁,恐怕是不好。」這個人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馬上氣燄就熄下來了,真讀書人。回去反省,再用功努力,過了三年再來考,他考中了。這個老道教導他,分析給他聽,告訴他一個人是有命運的,你去考試該不該中是命裡注定的,與你的文字不相干,命裡注定的。去考試是緣,命裡頭有沒有這個福才是因,因緣聚會,果報才會現前。你的心裡頭這麼不平、這樣傲慢,你的因就不真、因就不純,你的文字寫得再好,那是緣,有緣沒有因,果報不能現前。這個道理,明白的人就不多了。

      古聖先賢,中國、外國,真正善知識教化眾生,要用我們現在人的觀察,他們是什麼教育?因果教育,真實智慧的因果教育。尤其是我們希求財富,不懂得財富的道理,不懂得財富的因果,縱然你得財富,造罪業!你財富得的愈多,你造的罪業愈重,你來生墮落得愈深,是不是福?不是福;真正的福德是智慧。這一首偈裡頭,特別強調的是智慧。尤其是「一切皆由佛光照」,這一句話講的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因緣果報,佛經講得最透徹、講得最清楚,你要是能夠通達明瞭,你就有能力趨吉避凶,自求多福。

      對於佛法決定不能懷疑,要相信佛的智慧是究竟圓滿真實,沒有絲毫缺陷。佛的智慧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佛這一句話說得好,不是他獨有,大家都有。都有,你為什麼不能現前?你有業障;業障消除,你的智慧、你的福德、相好統統現前。所以佛法是平等法,雖然佛證得圓滿的智慧福德,為什麼不敢輕慢一個眾生?為什麼不敢高高在上?他知道眾生跟他平等的,不過是你有障礙,你障礙去掉之後,跟我完全平等,所以他尊重。尊重一切眾生,尊重性德,是這麼一個道理!我們要深深去體會、去理解,然後就曉得自己應當怎樣修學,如何把佛的教誨落實在我們生活上,我們真正得到受用。

      決定不可以傲慢,一定要謙虛,一定要尊重別人。現在人都有自己的創造,這個創造就帶著傲慢習氣了。釋迦牟尼佛沒有創造、沒有發明,孔老夫子也沒有創造,都是「述而不作」。他所講的這麼多經,他說:過去諸佛如來所講的,我現在所講的不過是重複過去諸佛如來所說,我自己沒有講過一句經。謙虛到這樣的程度!可是我們細細去想想、細細觀察,是真實的,決定不是假的。所以我們求學,一定要學謙虛,要學忍讓,要學尊敬別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