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4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八卷)  1999/6/2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48

      請掀開經本,化樂天長行最後一句:

      【普見十方天王。得示現不思議眾生形類差別解脫門。】

      天王修學得道的法門,正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所以我常說,《華嚴經》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科書。『得』是他證得,是他自己契入這個境界。『示現』,實在是比《普門品》裡面菩薩示現的還要明顯。《普門品》與《楞嚴經》上所講,都是說三十二種應身,我們一般人讀這些經文總是分別執著,執著一定就是三十二,三十三就沒有了。哪裡知道這三十二,就是將『不思議眾生形類差別』歸納為三十二類,是這個意思。三十二應展開,就是此地所講的不可思議的形類,類別太多太多,無量無邊,沒有一樣不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我們學佛如果連這個概念都沒有,連這個道理都不能認知,我們學佛要想成就太難太難,智慧不知道到哪一天開,煩惱永遠不能斷除。智慧不開是煩惱障礙,煩惱不能斷除就是你有嚴重的分別執著,不知道事實真相。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從哪裡來的?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佛在《華嚴經》說得透徹,真正是簡要詳明到極處,跟我們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有一切現象唯心所現,心是真心、是本性。在大乘法裡面講,十法界是唯心所現,一真法界也是唯心所現。唯心所現,何以有十法界?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是心錯誤的起用叫識。佛法說來說去,就是兩個字「覺迷」而已。迷的時候,識起作用,識就變境界。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都是識。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心所現的相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是無礙的。十法界的現象都是心所現的,就現相而論決定沒有障礙,《華嚴經》上講四無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障礙從哪裡來的?障礙從識來的,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有障礙,離了妄想分別執著,決定沒有障礙。佛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世間法也如是。佛教是緣生之法,其他宗教又何嘗不是緣生之法?諸佛如來、菩薩、緣覺、聲聞,唯識所變;大梵天王、天神、鬼神、龍神,乃至地獄道裡面的閻羅王,哪一個不是唯識所變?我們把這些事實認清楚了,才曉得這些現相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所以菩薩成佛的時候,看到大地眾生皆成佛道。大地眾生,包括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無情眾生裡面,包括我們現在所講的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太空有太空的相貌,世界有世界的相貌,星球有星球的相貌,這些無一不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佛,心就是如來,所以說皆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凡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他不是諸佛如來是什麼?

      所以入境界的人,這個地方講入『解脫門』之人。入解脫門是什麼意思?入一真法界。「解」是解開、解除,中國人講解放,就是這個意思;把妄想分別執著解放、解除了,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門」是方法、門徑。他從哪個地方解脫的?什麼方法解脫的?徹底了解「不思議眾生形類差別」,這個事實真相他搞清楚、搞明白了,六道不見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這個時候我們想想,他是什麼樣的心情?佛法裡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時候的心情是這樣的。這個心情正是諸佛如來的心情,所以他成佛了,他入佛的境界。我們今天怎麼樣修行,都入不了這個境界,不但不能入,連這個境界都一無所知,原因在哪裡?我們沒有解也沒有脫,我們沒有脫離三界,我們沒有把自己的煩惱習氣解除掉。這個事情,諸佛菩薩雖然是大慈大悲,幫不上忙,一定要自己覺悟。

      佛幫助我們的,開示而已;換句話說,只能將這些事實真相跟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修行證果決定是自己的事情。所以悟入,悟入就是修行證果,這個事情誰都幫不上忙,如果別人能幫得上忙,我們早都成佛了,不會受這些冤枉的苦報。這個事情沒有人幫忙,迷是自己迷,執著是自己執著,分別是自己分別,不關別人的事。佛菩薩慈悲,把這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說清楚、說明白,我們要覺悟,所以悟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悟了之後就要解脫,解脫是功夫、是行門,悟是屬於解門。真正覺悟了,肯定相信明瞭,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眾生」兩個字是廣義的,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眾生,有情是眾生,無情也是眾生,所有一切自然現象都是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一個生命共同體,在佛法裡面叫清淨法身,諸位在經上也曾經讀過,「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是一個共同生命體。因此諸佛如來清楚、肯定,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愛護一切眾生就是愛護自己,以純善之心對一切眾生就是對自己,所以自他不二,生佛不二,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唯獨大乘經論裡面說得詳細、說得透徹、說得究竟圓滿,這是大乘佛法可貴之處,我們稱它作寶。

      佛天天在說,我們天天在讀,也天天在研究討論,可是總是不見回頭,總是不見覺悟,原因在哪裡?總要把原因找出來,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才有指望。這個原因,實在講煩惱習氣太重太深。這也難怪,無量劫來迷惑顛倒,在六道輪迴薰習這些惡劣的習氣種子。中國古人常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兩句話是講一生的薰習,一生的薰習就有這麼大的力量。「少」是年少,從小這種薰習,這個薰習就好像天性一樣,像天生的一樣,習慣就成了自然。也正因為這個道理,中國古聖先賢、諸佛菩薩著重在少年的教育。儒家的教育從胎教開始,母親懷孕就開始,現在誰懂得?聖賢人的教學一生都不間斷,為什麼不能間斷?一間斷就被煩惱習氣薰習,所以正覺的教育怎麼能中斷?凡夫眾生是惡的薰習、是染的薰習,佛法的教學是把它翻過來,用善的薰習、用淨的薰習。這樣的薰習,在一生當中,不但是天天不間斷,要念念不間斷,才能產生效果。我們今天在此地,時間雖然不長,相處幾個月、幾年的時間,我們的薰習可以說天天不間斷,為什麼不能產生效果?天天不間斷,實際上是念念有間斷。我們每天在一起薰習才兩個小時,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還有二十二個小時是煩惱的薰習,諸位想想這佛法怎麼能抵得過煩惱?所以你不會開悟,你不能證果,你的心依舊得不到清淨,原因就在此地。如果每天有十個小時以上的薰習,那個情況完全不相同,你會覺悟,縱然不能證果,開悟是非常可能的。如果每天有二十個小時的薰習,你這一生決定證果。我說這個話非常肯定,憑什麼說的?自古以來證果的人都是這麼修成的。無論是修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很認真,鍥而不捨。念佛這個法門,能夠這樣用功,生死自在,走的時候預知時至,決定沒有病苦,站著走、坐著走,瀟灑極了。他不是天生的,他是這一生修成的;怎麼修成的?念念功夫不間斷,他成就了。

      我們今天搞這麼多年,生死沒有把握,開悟沒消息,功夫不夠,沒事的時候成天打妄想,怎麼行?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全是妄想,妄想是造輪迴業。想開悟、想得一心不亂,還是妄想,決定得不到的。真正得開悟,斷煩惱,自在往生不退成佛,只有用功,打妄想那是做不到的。我們看到六根接觸外面形形色色,我們被這些無量無邊形類差別迷惑了,在這裡面起分別、起執著,錯了。諸佛菩薩他們為什麼在這裡頭開悟?你們想想這什麼道理?他們在這個複雜現象裡頭,他不迷,所以他作佛菩薩;我們在這個複雜現象裡頭,完全被迷了。迷的現象,就是六根接觸境界起妄想分別執著,迷的現象;悟的現象,他們在這個現象裡面生起什麼?是戒、定、智慧。戒是隨緣,有秩序的隨緣,有條不紊的隨緣,一點都不亂;定是心,心永遠是清淨平等,我們今天講的真誠、清淨、平等,那是定;慧,對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慧。所以覺悟的人面對六塵境界,他生起的是戒定慧;我們迷惑的人面對境界,生起的是妄想分別執著。生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搞輪迴,搞三途、搞六道。六根對六境全是戒定慧,純真之心,純愛之心,純是利益眾生之心,那是覺悟的人,那是佛菩薩。諸位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就曉得自己應該從哪裡學起,從哪裡入門。

      所以自性體雖然是一個,自性起用就是多元的,不是單一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濃縮,一部經;一切經就是一部經,一部經就是一切經。世尊所說一部經,再跟諸位說,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大經裡面所謂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再要問,基督教的《新舊約》,是不是一切經?你們諸位是真懂得、真明白了,你就會肯定點頭,是的。《新舊約》能不能包括全部的佛法?包括,它怎麼不包括?伊斯蘭的《古蘭經》能不能包括一切法?包括。如果不包括,一就不是一切,一切就不是一,這話就講不通。大乘佛法裡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什麼叫圓人?圓悟,法法皆圓。現前我們社會障礙太多,障礙、歧視從哪裡生起的?迷執、誤會。迷情、執著,所以才有衝突、才有矛盾、才有戰爭、才有災害,如果大家都覺悟、都明白了,所有一切災難全部都化解,都沒有了。用什麼方法?教學。

      我常說,華藏會上,華藏世界,我們看這些天王,每一位天王就是一個族群,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化樂天跟他化天那很大的不同,欲界天跟色界天那更大的不同。化樂天這個地方舉十一位天王,這個族群裡又有十一個族群,太多太多了。每一個族群裡面又分許許多多族群,可是他同一個根、同一個源,他跟其他不同的族群確實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今天得的是人身,住在這個地球上,這個族群是人類,人類是個大的族群;但是比起這些天王,還只是天王底下一個小族群。我們學佛在佛經裡面讀過,大梵天王統治三千大千世界,我們這個地球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頭一個小球,是屬於他統治的。可是地球上面這些人類,又分多少個族群,族群裡頭又分小族群。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樹有根、有本、有幹、有枝、有條、有葉,都是這一棵樹,都是從根本生出來的、變現出來的,不能說這個枝跟那個枝打架,這個葉跟那個葉對立,那就錯了,那就不好了。

      中國文字,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這是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裡面沒見到的。中國文字象形、會意,「好」,什麼叫好?知道不同的族群是一個,那就好。這個字的意思很深,從人類來講,這個族群最根本的是中國五倫的教育,夫婦,倫常從這個地方做起,首先夫妻要和,你家才會興旺。「好」是一個「子」,一個「女」,合起來兩個不打架就好,兩個打架就不好了。所以這象徵夫婦,夫婦和睦、和好,這叫好;這兩個人天天鬧意見,天天吵架,就不好。你想想看,這個字的意思多深多廣。引伸出來,一切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族群,現在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和合就好。雖然和合,並沒有破壞,這才叫真好。為什麼不能破壞?自性起用,原本就是多元的。

      我常常舉例子,舉我們身體來說,這是大家最容易體會的。我們身體是多元的,身體裡面也有很多族群,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眼是一個族群,眼跟耳決定不一樣,耳跟鼻又不一樣,鼻跟舌又不一樣,這就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群要和睦合作,這個人身體健康,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族類雖然不一樣,決定平等,沒有高下,《華嚴經》上講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正如同我們身體每一個器官,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舌嘗第一,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所以大家相安無事。有第一,有第二,我老大,你老二,非打架不可,那就不好了。個個都第一,頭在上第一,腳在下也第一,絕不能夠說頭尊足卑,那是凡夫錯誤的概念。說實在話是平等的,每一個人他的功能都是第一。如果頭跟腳兩個爭第一的時候,兩個不和,腳也不願意走路,頭也不願意仰起來,這人非死不可。社會也是如此,不同的族群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原本是一家人,原本是一體,一個生命共同體,彼此互相合作,我們的社會才安定繁榮,我們的生活多采多姿。這幾天,每一個宗教都在展覽、表演,我們去參觀、去欣賞,這是多采多姿的生活。決定不可以把其他的族群都消滅,一定要跟著我走,那是錯誤。一個身體,眼好,耳朵不要了,耳也變成眼,口也變成眼,那變成只能看,不能聽,這個人也就完了。大道理,我們總要清楚、總要明瞭。

      我們今天在此地做的工作,和睦多元文化,和睦不同的族群,和睦不同的宗教。有很多人問我:法師,你這個思想從哪裡來的?從《大方廣佛華嚴經》來的。我們今天這個做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教義的落實,我們不能只在課堂裡面講解、在自己書房裡讀誦,要落實,落實就是與一切眾生和合相處。他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很容易融合。他有分別執著,我也有分別執著,永遠對立,永遠是矛盾,這就錯了。我們常常要想到,諸佛菩薩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沒有一定的身相,這個佛就是真心。心識沒有一定的相狀,沒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它能夠隨類化身,應機說法,隨機說法。這是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普賢十願裡面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一切眾生行善、行惡都要隨順,他行善隨順他,幫助把善化成淨,更善;眾生作惡隨順他,把他的惡轉變成善,這叫恆順眾生、叫隨喜功德。所以恆順跟隨喜是高度智慧的運用,不是迷情,妄想分別執著、迷惑顛倒隨順眾生,那就不得了!隨順眾生到三途,隨順眾生墮惡道,那就錯了。跟佛菩薩講的隨緣、隨順的意思完全不相同,名詞術語一樣,意思不一樣,我們要懂得。十願是大菩薩修學的綱領,所以這一句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的去學習。

      清涼大師在這一句有個簡單的註解,「示現等者,無邊品類,一毛頓現,更無來去,尤顯難思」。這句話就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種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不可思議。為什麼?因為思跟議都已經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清淨心裡面沒有思也沒有議。所以佛跟佛見面沒有一句話說,彼此在一起都是一念不生,沒有思沒有議。佛跟菩薩在一起才有話說,菩薩分別執著斷了,妄想沒斷盡,所以佛還要教菩薩,菩薩還有疑問向佛請教,這好像是有思有議。佛跟佛見面就沒有思議,沒有一句話說。長行我們就說到此地,下面再看偈頌:

      【爾時善化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善化天眾而說頌言。】

      這是一類大族群,這一類族群就是欲界第五層天,一般經論裡面稱之為化樂天。化樂天天王也很多,善化天王做為代表,首先來讚佛,提出他修學的報告。這些讚頌意思都很深,讚歎性德,讚歎法門,讚歎修行的成就,文字雖然很少,只有四句偈,意思無限的深廣,全經都是這個樣子,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這一行文是說偈的儀規,從這裡面我們能看得到,他們將普賢十願,第一願跟第二願落實了,第一願是禮敬諸佛,第二願是稱讚如來,落實了。『承佛威力』,知恩報恩,他的智慧從哪裡來的?老師教的,不忘本,不敢說我自己有這個能力、我自己有這個智慧,他不是這個說法,承佛的威力,這是教我們不忘本,知恩報恩。『普觀一切善化天眾』,不輕慢眾生,這些眾生是跟他同一個族群,同類的,都是善化天,一同參與這個法會。「普觀」,統統照顧到。他今天這個報告、這個讚頌,不僅僅是承佛的威力,也是大眾威德的加持,這個意思多好,這個意思多麼圓滿,儒家講止於至善,這才是真正止於至善。就像善財童子一樣,學生只有我自己一個人,除我自己一個人之外,其他的都是善知識、都是善友、都是老師,華嚴會上人人都是用這種心態。所以我們提出三個字「真、愛、利」,真誠、熱愛、利益所有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這三點就決定融合,圓融和合。用什麼東西圓融和合?這三個就圓融和合。決定不破壞族群,不破壞宗教信仰,達到彼此尊重、彼此互愛,互助合作,互助合作是大利,是真實的利益。下面『而說頌言』,這就是稱讚如來的落實。請看經文:

      【世間業性不思議。佛為群迷悉開示。巧說因緣真實理。一切眾生差別業。】

      前面我們所讀到,天王所得的法門是「開示一切業變化力解脫門」,他的報告正是說明他從這個法門修學的成果。第一句總說,『世間業性不思議』。先說世間,世是講時間,間是講空間,我們現在人講時空,中國古時候人講宇宙,它的意思也是時空的意思。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這個字,它的形狀,三個十,三個十是代表過去、現在、未來,實在講它是一樁事情,所以底下是個「一」。從分別執著上觀察這個字的意思,三十年叫一世,這是世間人的看法。而佛法看這個字的意思不一樣,還是這個字,還是這個寫法,佛法看三世一心作,三世是一念,一念是三世。還是這個字,體會不一樣,你看這個字,你的看法想法、體會意思不相同。世間人三十年是一世,他也沒說錯。佛法才看出它的真相,真相是一念三世,三世是從自性一念所現的相狀。「間」也叫做界,界是界限,間是間隔,意思是一樣,指空間。說一個時間、說一個空間,把這裡頭所有一切事事物物都包括了,一樣也漏不掉。這裡面所有一切活動就是業,業所依據的理體就是性。業是從什麼地方生起來?能生一切業相的叫性、叫體。此地這個「業」,要用體、相、用三個字來說,業就包括現相、作用,「性」是體,不可思議。在本經經題「大方廣」三個字,性就是經題上「大」字的意思,業就是「方廣」,方是講相,廣是講作用,三種都不可思議。

      「世間」,在經文表面上來看,這個世間是指十法界;如果更深一層去觀察,也包括一真法界,虛空法界統統包括在其中,不可思議。不思議就對了,你就成佛、成菩薩;你要有思有議,錯了。也就是說,思是你想錯了,議是你說錯了,為什麼?你想你想像不到,你想的範圍非常窄狹;你也說不到,說不圓滿,你能夠說的是一部分,很窄小的一部分。它原本是不可思議,你一定要去思,一定要去議,這就壞了。佛法的修行,諸位想想,它修的是什麼?你要是真看清楚,想通了,你才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把我們的思議放下。《般若經》上講得最清楚、最透徹,告訴我們「萬法皆空」,一切法,包括佛法,都不可得。既然皆空,既然皆不可得,你有什麼好思,有什麼好議的?你的思議也全都落空了。所以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無非是把我們思議的習氣回歸到自然,回歸到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不思議。由此可知,不思議是覺,思議是迷。《般若經》上才說「般若無知」,什麼叫無知?無知就是不思議,真正的智慧是不思議。心境俱空,俱空不是沒有現相,有,相都存在。什麼是空?思議空,俱空是講這個空,不是說相沒有了,你就搞錯了;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空了。俱空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空掉了,你的心清淨。佛所入的境界叫寂滅忍,清淨寂滅,一念不生那是佛菩薩。凡夫的心裡面有思有議,心有思,口有議。諸位要曉得,真正有修行的人、有修養的人,言語少,哪有那麼多廢話?

      中國古聖先賢教人,言語要記住一個原則:簡要詳明。文字是言語的符號,寫文章也是守這個原則,要簡單、要扼要,又要詳細、又要明白。所以我們讀中國的古文,文章真是做得好,符合這四個標準。好到什麼程度?一個字不能加,一個字不能減。加一個字是累贅,可以刪掉,少一個字它不通,文章做到不增不減,一流的文章。我們學佛的人學過科判,用科判一擺開,就知道他的文章好不好。科判是一條線,一條線把它穿起來,廢話穿不進去,多餘的;如果裡面要緊的,斷掉一個字、斷掉一句,科判判不下去,就中斷;所以做到不增不減。說話也要說到不增不減,好言語。廢話多,表示什麼?思想亂,心思亂,廢話就多。心地清淨,言語就少,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從你的言行,就知道你的修養功夫,能夠觀察到你學養的淺深。愈是修養高的人,雜念是愈少,言語也少;少,與事實真相相應。「世間業性不思議」,到如來果地上完全相應。般若無知,如來才做到究竟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個無知還欠缺一分,還不圓滿。這是真理,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為群迷悉開示』。我們在前面長行裡面讀到,末後一位普見十方天王,他跟我們說,一切眾生品類差別太複雜,群迷。此地講的「群迷」是指九法界眾生,為什麼?對九法界眾生,佛才有開示,對一真法界那些法身大士們就沒有開示。所以有開示是對十法界眾生來說的,這是佛的慈悲,這一句是慈悲。「巧說因緣真實理」,這一句是智慧。佛有大慈悲心,不捨一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任何一個族類,任何不同的群體,佛普遍的應現,佛沒有分別,所以佛心是平等的。應現在其他不同宗教裡面,經典上講得太多了,最明顯的本經後面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婆羅門現在在新加坡稱興都教,興都教就是婆羅門。這是諸佛如來示現婆羅門身,那婆羅門就是諸佛如來。應以婆羅門身得度就現婆羅門身,你怎麼能說它不是佛法?遍行外道,那也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你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婆羅門女,婆羅門女是誰?地藏菩薩。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恍然大悟,我們天天讀經,連這個都看不出來,都不能體會,還要跟許多族群、許多宗教劃界限,我們這個經不叫白讀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種種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宗教是一體,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大士化現的。所以我們禮敬諸佛,要以真誠、平等的禮敬,對待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如果我們輕慢他們,就輕慢佛陀,輕慢了自性,我們讀佛經要明白這些道理,要能夠去體會到。

      「群迷」就是一切眾生,十法界裡面所有一切眾生都包括在裡頭。佛為這些人開示,就跟《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一樣,應當示現什麼身就示現什麼身。這個現身,不是佛自己的意思,佛要有意思,那就錯了。不思議,他怎麼會有意思?佛身怎麼現的?佛是因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的感有有心、有無心,可是佛的應決定是無心,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也不可思議。這個感應,確實不分種類;菩薩有感,佛現菩薩身;餓鬼有感,佛現餓鬼身;地獄有感,佛現地獄身。而且現身,還有一個奇怪不可思議的現象,佛所現身不來不去。何以不來不去?佛的法身遍一切處,哪有來去?佛的智慧遍一切處,佛的德能遍一切處。諸位要曉得,佛是我們的自性,一念心性具足無量智慧德能,遍一切處,那是自己本人,禪宗裡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我們本來面目。佛的教學沒有別的,幫助我們恢復本來面目而已。迷了,我們的本來面目不見了、迷失了,佛菩薩慈悲教誨,幫助我們恢復本來面目而已,把自己找回來,佛家教學目的就在此地。

      『巧說因緣真實理』,巧是善巧方便。沒有善巧,你就不能說法,你也沒有辦法教人;沒有方便,別人就很難接受。「方」是方法,「便」是什麼意思?最適合的方法叫便,便是便宜。也就是說,對方最歡迎的方法、最尊重的方法、最愛好的方法,你用這個方法,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你的教學才能收到成果,這都在一個「巧」字裡頭。說的是什麼?說的是「因緣真實理」。這五個字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是因緣,因緣下面有果報,果報省略了,因為這個偈頌一句七個字。真實的因、真實的緣、真實的果、真實的報,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為這些眾生說出,這是佛能做的事情,佛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的事情。

      末後一句也把果報補出來了,『一切眾生差別業』,因為行業不相同,所以現的相就不一樣。你看十法界,從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第一個因素,佛跟我們講,佛的心是平等心,清淨平等覺,這作佛了,這是佛的業,佛的因緣果報;菩薩的因緣果報是六度心、六度行,緣覺的因緣果報是十二因緣,聲聞的因緣果報是四諦的心行,諸天的果報是上品十善、慈悲喜捨,人的心行是五戒十善;往下去,餓鬼是貪、貪欲,畜生是愚痴,地獄是瞋恚。實在說,因緣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巧說。巧說是什麼?在無量因緣裡面,哪一個最重要,說一個,這巧。所以佛將十法界眾生的因行,給我們簡簡單單說出來,我們自己聽了之後明白了,知道一切眾生業差別,相就差別,果也有差別,報也有差別。這一切眾生因緣果報差別怎麼來的,我們清楚明白了。真正清楚明瞭,你才有方法改善,我們不滿意的改變成我們滿意的,都做得到,沒有做不到的。

      現在人家說,這個世間有大災難,沒錯。大災難怎麼形成的?你懂得因緣真實理,就知道了。大災難如何消除?理明白之後,把災難的因緣消除,災難就沒有了。因緣是從內心,也就是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這才引發我們錯誤的行為,行為是差別業。能把這個轉過來,外面災難就轉過來,災難就化解了。一個人轉過來,這一個人自己災難沒有了,化解了;大家都能夠覺悟過來,共業就轉過來了。沒有不能轉的,這裡頭都有個理,理要清楚,理要明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