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389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八九卷)  2005/5/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89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五大段福田甚深,目首菩薩偈頌第二首: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別,佛福田亦然,眾生心故異。】

      這個比喻很好懂,為什麼一切眾生布施得報不同?目首菩薩答覆的十首頌,從第二首到第十首,這十首偈是分別來解釋。前面第一首是總的說,往下這分別解釋。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九首都是上半是比喻,下半是法合。

      「水喻,器有大小,方圓任器故」。水是一樣的,但是盛水的器皿不相同。如果我們說這個水杯(杯子)有大有小,水盆也有大小,也有方圓長短不一樣,水注入裡面就隨著器的形狀,這些事相我們平常都看得很清楚,都能夠體會到。佛用這個比喻,比喻眾生修福,眾生器有大小,這個器就是我們講的心量,說器有大小不好懂,心量大小不一樣,心量懇切也不一樣。即使是在一個人,同一個人修福,昨天的心情跟今天心情就不一樣;同樣修布施,昨天我們也布施十塊錢,今天也布施十塊錢,得的福報相不相等?不相等。布施的心情不相同,得果報就不一樣。

      所以布施,佛常常給我們講要用誠懇心,要用愛心,要用尊重心、謙敬心,我們的心圓滿,功德就圓滿。如果布施裡面沒有恭敬心,也沒有愛心,是一種什麼心?可憐他,他很可憐,給他一點。能不能得福?能得,得的福報不大。而且這裡面還有問題,夾雜著貢高我慢、輕視別人,佛說果報在修羅道不是在人天。有些人說:阿修羅也不錯!阿修羅不一定是你理想的。為什麼?阿修羅有四種,天阿修羅,那個福報大,人阿修羅,畜生阿修羅,餓鬼阿修羅。六道裡面只有地獄道沒有阿修羅,其他的五道都有。

      所以天阿修羅不錯,他的福報跟諸天相等,欲界天。色界天裡頭沒有阿修羅,為什麼?色界天人很慈悲,沒有瞋恚,也就是說從來也不會發脾氣。修行人修得再好,定功再深,智慧再高,如果常常還有不平,常常還有憤怒,那我們就曉得充其量他生欲界天,色界天沒分。如果瞋恚嚴重,那生在欲界天裡面,不是在欲界天道,是欲界天裡面的阿修羅道。阿修羅的福報跟天人是一樣的,他修的福大,但是德行就不及天人,天人有德行,阿修羅傲慢容易生瞋恚心。所以修羅死後多半墮惡道,往上升的太少太少了,多半都是往下墮落。

      我們在佛經裡面常常看到,八部護法神裡面有阿修羅,這一類的阿修羅是學了佛的,他是皈依三寶,接受佛陀的教誨,他們有修行。雖然有修行,修行得好的當然沒有問題;修行功夫還差一點的,還有阿修羅的習氣。這個我們要明瞭,有帶著習氣的,就是說他有沒有傲慢?沒有,真的沒有,真的不會輕視別人,可是樣子好像有,這就是習氣,習氣很難斷。

      我們平常修行,瞋恚對我們傷害最大。對於現前,像過去許哲居士所講的,她講的話有道理。發一次脾氣,時間只有二、三分鐘,時間並不長,憤怒!你全身震動,你每個細胞、每個器官都受影響,要三天才能恢復正常。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發脾氣對自己身體健康傷害最大,三天才能恢復。如果常常發脾氣,那對於身體健康的損害非常嚴重,壽命也折損了,所以心平氣和的人延年益壽。這貪瞋痴裡面,瞋恚是嚴重的傷害,發脾氣當然有對象,那個對象的傷害實在講不大,他的傷害大概只有三分,對自己的傷害至少有七分。你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才知道發脾氣是很愚蠢的行為,不是聰明。

      這一首偈是告訴我們,修福這裡面的情況也非常複雜,就是複雜的心情所得的果報不相同。所以六道眾生、九法界眾生,我們修福怎麼修都比不上佛。我們說這個佛就是經上所講的「佛福田」,比不上佛。圓教初住以上就是佛,分證即佛。這前面跟諸位說得很明白,佛跟凡夫不同的,佛用真心,凡夫用妄心;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沒有。只要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人就叫做佛,是真佛不是假佛。真心是什麼?真心在經教裡稱為菩提心。大乘教教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用我們現在的話,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修的功德是圓滿的、是究竟的。真心就是我們常講的真誠心,真誠是菩提心之體。後面講四種,講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菩提心的作用,有體、有用,體用是一不是二。作用雖然說四個,每一個裡面都圓滿的含攝其他的三種,我們要學!

      菩提心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諸佛如來有,一切眾生都有,這是性德、真性,哪能沒有!可惜的是我們凡夫把自己的真心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迷了。迷了之後,體就變成虛偽。你看真誠對面就是虛偽,清淨對面就是染污,我們想想我們現在的心虛偽,不是真心,平等心的對面就是傲慢、不平等,正覺的對面是愚痴,慈悲的對面是自私自利。諸位想想看,我們用虛偽、用染污、用不平、用愚痴、用自私自利去布施修福,你跟諸佛怎麼能比?差別太大!為什麼有這麼大差別?佛在經上講得好,講得太多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布施的錢財也好,法也好,說布施無畏都好,不在數量在心。真心布施以金錢來說,一分一毫得多大福?福報是遍法界虛空界,為什麼?真心心量是那麼大,它跟那個心量一樣大,妄心則不然。妄心心量很小,自私自利,只為自己,那得福就最小了。我為我一家。從前家庭是大家族、大家庭,不像現在,我們現在講家跟中國古人以前講家的意思不一樣,所以現在講家的概念,很少人能夠體會到古人講這個家的意思。古人這個家四代同堂、五代同堂。這一個家族少說也有幾十人,多的時候有幾百人,那個家族。所以齊家就能治國,你能治家,你就有能力治國,這很有道理。現在小家庭,一家只有三、四個人,這不行。這個家容易治,治國就難了,你就沒有治國的能力。

      可是現在小家庭,小家庭還真難治,我們普遍看到的現象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天天吵架,這種現象在古時候很難見到。你要問為什麼?古時候對於家族非常重視,家教很嚴,他有家教!這就講到教育,中國教育的特色就是家教。我說過很多次,學校教育是家教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教的擴張,宗教教育是家教的究竟圓滿,家教是根,現在沒有了。

      人在過去,從小受過家教,但是不一定是念書。你看有很多生長在農村偏僻地區,他有家教,有沒有念過書?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他明理,他懂事,他會做人,他懂得孝養父母、懂得友愛兄弟、懂得尊重長輩,他會做人。跟現在的教育不相同,現在家教沒有了,現在有學校教育,沒有家教。所以學校教育學了很多知識,也學了很多技能,很會辦事,不會做人;不知道孝養父母,不知道友愛兄弟,自私自利。這一生人與人之間相處,為什麼?就是利害,沒有道義,於我有利的就是朋友,於我有害的就是敵人。這一生過得多辛苦,這樣一生,人生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這樣的人生跟畜生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甚至於連畜生都不如。

      人之可貴,貴在教育!中國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最重視教育,最重視家教,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今天整個社會動亂,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是教育出了問題。學校這麼多,從幼兒園到大學、研究所,全世界學校有多少?教育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沒有家教,就出在這裡,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根爛掉了。樹再老,樹再高,根爛掉,自自然然它會倒下來,它會枯死,道理在此地。

      所有一切的教育都是以家教為根。我們今天提倡《弟子規》,提倡十善業道,那就是根。釋迦牟尼佛教導人是從根本教起,「淨業三福」這三條十一句不能不重視,那是修行證果的根本,從小就要學。「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前面兩句是根本的根本。佛法建立在哪裡?建立在孝道、建立在師道的基礎上。佛法本身是師道!孝道沒有了,師道的根就成了問題。

      所以從前人講十善業道,他有沒有念過《十善業道經》?沒有,有沒有學過十善業道?沒有,可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他真做到了。他為什麼會做到?從小學的。父母、長輩甚至於鄰里鄉黨,看到小孩有過失都會糾正他,都會教他。而這些孩童都很乖,都能接受,都不敢反抗,這是從前社會風氣,現在沒有了,現在看不到了。父母說他幾句也許還能接受,別人說他,他就不能接受,這是什麼原因?還是家庭教育疏忽了。

      由此可知,我們現在要想救自己,這不敢講救別人,救自己。學佛的同學都相信人生有來世,人不是死了就了了。死了就了了,我們這些事情都可以不必幹了,諸佛菩薩也不必應化到世間來了,一定要知道,身有生滅,靈性不生不滅。你要不相信,你自己可以細心去想一想,你晚上睡覺作不作夢?會作夢。你的身體睡在床上,在那裡休息,就像死人一樣,你的靈性依舊在活動,身睡覺了,你的靈性沒有睡。你有沒有想到這樁事情?你真想通了,你就曉得,靈性不生不滅,身有生滅。這一生在這個世間,靈性借住這個身體,好像住在身體裡面,這身體是活生生的,它走了這個身體就叫屍體,靈性到別的地方去了。一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它靈性不斷向上升。我們這上面有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欲界天上面有色界天,色界天有十八層天;再上去有四空天,四空天再往上去就超越六道輪迴,六道之外四聖法界,不斷向上提升,那我們這一生過得就有價值、有意義。

      菩薩自行化他是一樁事,自己修行就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就是自己修行,是一不是二,《華嚴》說的不二法門!菩薩怎樣提升自己?教化眾生,所謂是教學相長,自己必須要在人事物這個環境當中去磨鍊。磨鍊什麼?磨鍊不執著,磨鍊不分別,磨鍊不起心、不動念。你不在境界上你怎麼修法?所以大乘的修學比小乘快速。為什麼?小乘盡可能避免歷事鍊心,避免這些事情,那麼他進步就很慢很慢。大乘人是主動要接受考驗,天天在考,就像念書一樣,每天都參加考試,進步很快。那個小乘人不願意參加考試,一年參加一次,兩年參加一次,那他的進度當然就很緩慢,道理就在此地。

      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切時、一切處都在修菩薩行。諸位要曉得,菩薩行是什麼?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舉個例子,穿衣吃飯你天天要幹。你穿衣是不是以菩提心修六波羅蜜?你吃飯是不是用菩提心修六波羅蜜?都是!你有沒有去做?穿衣對於衣服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不選擇款式也不選擇質料,這是什麼?這是布施;布施是放下,放下那個貪愛,但是衣服要整齊、要清潔,這是持戒;衣服不能很髒,不能很亂,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穿起來很舒適。甚至於破了,破了補幾個補釘,補得也整整齊齊,也不是很凌亂,這都是屬於持戒波羅蜜。不給人家去較量,並不認為人家穿得很名貴,我穿得好像是不能見人,這修忍辱波羅蜜,都在其中。精進,我們衣著穿在身上,道業精進,你的心清淨、行清淨。

      貧困裡頭有真樂,不在乎社會的地位,不在乎財富,宗教裡頭都講「以苦為師」,能夠忍耐清寒。佛如是,你看看,把榮華富貴捨棄,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成就忍辱波羅蜜,成就精進波羅蜜。精進波羅蜜裡頭最可貴的是化他,始終不懈,自己做出一個好樣子,行為世範。世間人貪名、貪利、貪享受,我這統統放下給你看,我比你還快樂。你所貪得的那些享受,細心去觀察你付出多少代價,仔細算一算得不償失。你把帳算清楚之後,你就羨慕這些聖哲他們的生活方式,真的得大自在,真有道理!

      禪定,禪定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無論在順境、在逆境,善緣、惡緣如如不動。般若波羅蜜是歡歡喜喜,對於諸法的實相,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斷的自己在提升,也幫助別人提升,自他不二,性相一如,這個境界凡夫很難體會。

      九法界眾生根器不一樣,所以布施得益不相同,就像水注入這個器,目首菩薩在這裡做這個比喻。《法華經》上的比喻比這個更容易懂,《法華經》上比喻下雨。雨水落下來,落下來在這個地區一樣多,但是地面上這些植物吸收水分不一樣,大樹它吸收得多,小草它吸收的就少。大樹跟小草器有大小,雖然雨水是一樣的,但是它吸收的不相同。各人根性不一樣,得福不一樣,但是都可以說是圓滿的。小根器得一點點就很滿足,那心量大的他就得的多。多與少都不是自己享受,自己有大福報,應當與更多的人分享,這就對了。我的福報不大,可以幾個人在一塊共享,幾十個人在一塊共享;如果福報大的,幾千人、幾萬人、幾十萬人來共享,這就對了。

      享福,什麼才是真正的享福,我們有沒有想到這一層問題?真正的享福是學習!孔子說得好,「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是真正的享福,世出世間第一等的享福,學習;「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教學。自己學習快樂,教學也快樂。教學是幫助別人,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所以佛在經上常講,大千世界七寶財布施比不上四句偈的法布施。諸位讀《金剛經》,佛在《金剛經》,《金剛經》不長,只有五千多字,佛這種比較的講法在《金剛經》上重複多少遍,反覆的來說明,這真的。你要不是這樣學習,不是這樣教學,你享受不到。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這幾千年來,絕頂聰明智慧之人,我們可以這樣讚歎。為什麼這麼讚歎?你看看他遺留下來的經教就知道,今天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超過,絕頂聰明智慧,他過的生活就是絕頂聰明的生活。他不迷惑,他不傻,他過的就是絕頂聰明智慧的生活。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去學習,他那種樂趣我們也能得到。這裡面的樂趣肯定超過欲界天王,超過大梵天王,超過摩醯首羅天王。可惜世間人迷失了自性,不知道真樂,把真心、真樂迷失了,追求物欲的享受,以此為樂。這好比什麼?好比現在世間人常講的吸毒、打嗎啡,現在世間人追求的樂就是這樣的。那是刺激,那個樂的時間很短,真的是幾分鐘,過後之後痛苦不堪,最後還把自己的性命賠掉。現在世間人所追求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真的就像服毒,這錯了,大錯特錯。迷得太深,迷得太重,很難回頭,諺語所謂是「積重難返」。

      我們真的是在這一生當中非常幸運,在這樣花花世界裡頭沒有被迷惑很不容易,這自己很慶幸!應當更加努力向佛菩薩學習。在這裡面我們也能體驗到,自己過去生中,肯定有深厚的善根。沒有善根哪能不迷?唯有深厚的善根,在現前這個境界裡頭,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幫助你向上提升。

      法合裡面兩句,『佛福田亦然』,第三句每一首偈都是佛福田亦然,『眾生心故異』,眾生心不一樣。菩薩六波羅蜜在我們初學的人來講,這六種都是修福。布施是修福,持戒也是修福,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沒有一條不是修福,所得的福確實千差萬別。有人這一生修行,這一生沒有得到福報,可是你要相信福不唐捐,這一生沒有得到,來生得到;來生不能得到,後生得到。為什麼?你修福的時候,你這阿賴耶識裡頭有福德的種子,但是種子要遇緣才起現行。緣裡面最重要的,我們一般人講人緣。古人說得好,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懂得與一切人和睦相處,要懂得尊敬一切人,要懂得愛一切人,你的緣就殊勝。障礙我們善因福德種子不能現行的,給諸位說,這三大類的障礙,天時、地利、人和,最大的障礙我們可以說百分之八、九十是在人事。我們看看聖賢人怎麼教我們的。

      我今天寫了個扇面,是早年在新加坡講天主教的《玫瑰經》,等於又溫習了一遍。《玫瑰經》是天主教早晚課誦本,非常重要!經文不長,一共三章,每一章有五段。第一章「歡喜奧義」,第二章「痛苦奧義」,第三章「榮福奧義」。第一章第一節裡面歡喜,歡喜從哪裡來?聖人降生。耶穌降生在世間,眾生有救了。聖人降生,他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第一個歡喜。第二條聖母瑪利亞所示現的謙卑,這教我們學的!所以我們修行從哪裡學起?謙卑。接著下面一條「神愛世人」,你們想想這個味道。那個早晚課誦就是天天在提醒你,早晨、晚上提醒你,對一切眾生要謙卑、要敬愛,所有宗教都是以這個為基礎。儒家講「謙受益,滿招損」,做人從謙卑做起。你要想學聖人,要想提升自己境界,佛家教忍辱,聖賢教誨無不是從這個地方著眼;然後我們才真正能做到孝親尊師,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我們對人謙卑,別人對我們更尊敬。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目首菩薩偈頌第三首:

      【亦如巧幻師,能令眾歡喜,佛福田如是,令眾生敬悅。】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註得也不多,我們把它念一念,「幻喻,體外方便,貴且悅心」。下面還有《鈔》,什麼叫體外方便?「無而假設,如無三說三等」。這個要解釋,不解釋還是不好懂。這個三是三乘,大乘、中乘、小乘;小乘是聲聞,中乘是辟支佛,大乘是菩薩。本來沒有三,你看佛為我們說法就分這三類,這叫方便。到《法華經》上,那佛說真話,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說二乘就是大乘、小乘;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是《法華經》上,佛把這個說穿了。

      佛法就是一乘法,一乘法才真正是佛法。一佛乘是什麼?眾生就是佛,這叫一乘!你現在迷得太深了,所以慢慢、慢慢給你恢復,就像我們辦學校一樣,學校目的是要成就學生圓滿的學業,那是什麼?大學。辦幼兒園、辦小學、辦中學,階段性的,最後都是要達到圓滿,那才是教育的成就。所以到大學這才有學位,小學、中學、初中、高中都沒有學位,這大學才有學位。佛法,一乘法才是真正學位,阿羅漢、菩薩都是假設的,都不是真實的。

      在修學過程當中,假設這些目的在哪裡?『能令眾歡喜』。如果一直要是學到究竟圓滿,這很多年才學成,當中沒有階段性的,這歡喜心就不能生。所以當中設成階段,小學畢業了,很高興、很歡喜,再念幾年初中畢業了,又念三年高中畢業了,再念四年大學畢業了,好像時間並不是很長,這是階段性的。佛舉這個來做例子,這是教給我們,我們自己學習以及教化眾生、幫助別人,終極的目標決定是相當的遙遠,要懂得在當中設階段性,令一切眾生常生歡喜心,使他對於終極的目標有希望,對於現前修學有信心,這個學習心情很愉快。教學的方法非常善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這首偈的大意如是。

      我們把經文念一念,『亦如巧幻師』,這個比喻。前面這兩句是比喻,「巧幻師」,我們現在講的魔術,魔術師。我們知道魔術所變的都不是真的,他的手法很快,你知道它是假的,你看不出破綻,高明處就在此地。去年澳洲圖文巴建市一百周年紀念,這在澳洲是大事。澳洲歷史不長,歐洲人移民到那邊才兩百年,所以這城市建市一百周年是他們的大事。我們住在當地,也給當地提供娛樂的節目,我們節目是邀請浙江雜技團去表演,很成功。你看一年了,到現在當地的人念念不忘,表演得太好了,他們一生當中從來沒見過。這裡面就有一位魔術師十六歲,他就是變撲克牌,撲克牌在哪裡?手上沒有,可是在空中攔一攔,手上就拿到一把,手法快,你不知道他怎麼樣拿到的,好像永遠拿不盡。到落幕的時候,我們很熟就問他,你身上到底帶了多少副?十副。這就是「巧幻師」,舉的這個比喻,他的表演能教大眾生歡喜心。

      『佛福田』。佛是布施,佛布施是三種布施統統具足,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他什麼財物都沒有,他身上的財產就是三件衣一個缽。每天吃飯到外面去托缽,他用什麼布施?每天講經教學,這是他的布施。講經教學需要體力,還需要身體示範,身是屬於內財,所以財布施裡頭有內財、有外財。你拿這些財物,金錢、財物這外財;身體是內財,我們今天講做義工,做義工是財布施,內財布施。在佛法裡面說,這佛經裡面講,內財布施得的福比外財布施還要殊勝。外財布施,換句話說,是你的福報分給別人分享,內財可不是,內財我自己為別人服務,所以這是更要殊勝。

      內財布施也得財富,你為別人服務,你還用智慧,你還要用你的善巧方便,這些屬於法,所以內財布施裡頭有法布施。為別人做示範,令別人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有所啟發,有所悟處,能斷他的煩惱,能解決他的疑難,這就變成了無畏布施。所以佛當年在世天天所幹的,三種布施具足,真的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我們讀佛經,無論這個部頭大小,小部頭一百多個字,你們看看《阿含經》裡頭,《大集經》裡頭,小部一、二百個字。大部像《華嚴》,這是大部的,一百多卷,除掉重複,因為這個經有三次翻譯,除掉重複的有九十九卷。這個分量大!最大部頭的《大般若經》,六百卷。不論分量大小,這個經典的長短,你仔細觀察,內容戒定慧三學具足。就是說佛教給你,一定是有理論、有方法、還有境界,你依照這個修行,你將來會得什麼樣的結果、效果,這一種教學是圓滿的教學。

      佛一生教學沒有教科書,這是我們古大德在經教裡頭他們的體驗,寫出十二分教;就是佛講經的這個儀式有十二種。最普遍的我們講長行,第二種這是偈頌,偈頌是詩歌,這兩種應用得最普遍。我們在《華嚴經》上統統看到,十二種例子在《華嚴》上都具足,所以《華嚴》是十二分教。這都是方便設施。長行是一般的講演,我們佛門裡面講開示,學校裡面講授課,一個意思。有時候佛是主動的為大眾宣說,沒有人啟請,就是沒有人提出問題,佛主動講的。像這一類的經,集結經教的這些大師,他們也有很好的方法,在經題上冠上「佛說」。

      你看很多經有佛說,《阿彌陀經》是佛說,《無量壽經》也是佛說;《法華經》上沒有佛說,《華嚴經》上也沒有佛說。這是什麼原因?一個是有人發問的、啟請的,不用佛說;佛主動說的,沒人問的,佛是主動講出來的,加「佛說」。我們一看經題就曉得,從這個地方來辨別。多分都是有人向佛提出問題,佛來給他解答。就像大夫給病人處方一樣,這人是帶著病來的,求大夫治病。大夫給他診斷,給他處方,他依照這個處方去服藥,藥到病除。所以佛經上也常常用這個比喻,佛比作醫王,比喻作大夫。眾生都是有病的,九法界眾生都是有病,只是輕重不等。向佛請教,佛就告訴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方法。所以佛沒有教材,佛也不要準備,一天說八個小時也不累,真是好老師!四十九年不休息,每天說八個小時。這個上課,講經就是上課,八個小時。所以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我就舉這個例子說,哪一個行業的人,每天幹工作八小時,四十九年不休息,天天如此。你能說他消極嗎?

      釋迦牟尼佛所從事的工作是教學,要用現在人的看法,他是教育家,他一生所幹的是社會教育工作。因為他教學的對象,他也沒有招生,他不是辦學校,只要有人來跟他學,從來沒有拒絕過一個人。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佛弟子當中宗教徒很多。我們經上常常看到婆羅門教,像《地藏經》上講的「婆羅門女」,那就是婆羅門教的修行人。許許多多都是其他宗教的領袖人物、傳教師,跟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我們要清楚,他是來接受教育的,佛教他。用現在的話來說,佛這個教育叫多元社會教育。佛一生教學,沒有收人家一分錢學費,完全是義務的。所以我說釋迦牟尼佛這個人,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一個社會教育義務工作者,值得我們佩服。

      我們學佛先要把佛搞清楚,佛的真實面目我們搞清楚,我們才知道怎樣學習,才真正能得到真實的教誨。佛不是神仙,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的關係,師生關係。我們稱他為老師、本師,本師是最初創教的這個老師,根本的老師。當時在世有人稱他為佛陀,佛陀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翻成覺者,這是照意思直接翻的;而是照意思來翻,就是中國人講的聖人。我們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聖人,在印度稱為佛陀;印度人稱菩薩,我們中國人稱賢人,聖人的學生,有成就的學生。中國人稱聖賢,印度人稱佛菩薩,一個意思,所以一定要認清楚,這是教育不是宗教。

      但是中國的教育,像孔孟教育它只講一世,沒有講過去也沒有講未來,過去、未來講得很含糊,「未知生,焉知死,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對於祖先的紀念那是孝思、盡孝。永遠懷念先祖,效法先祖,光大先祖的教誨,光大先祖的德業,是這個意思。但是佛法是講到有過去、有未來,這是儒所沒有講到的。儒講的是我們這一個世界,當時也只講到中國這個地區。那個時候,這個地區都是小國。我們讀歷史,你看看,春秋戰國那個時代,春秋時代八百諸侯,那一個諸侯就是一個國家。中國現在很多縣市的名稱還保留著古時候的名稱,古時候這個地方是哪一個國,現在還保持這個名稱。所謂大國,一百里就是大國,小國二、三十里,就是現在的村鎮,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小國。孔子周遊列國,實在講,他所走的也不過二、三個省而已,就周遊列國了,在現在地圖上二、三個省,足跡並不是很大。

      所以中國人講天下,開口就講天下,天下有列國;到秦這才統一了,把這些小國都變成郡縣。所以孔子的教學在那個時候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印度也都是一些小國。所以對於國並不重視,對天下重視,開口就是天下。這在中國遺留下來的文字裡面,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世尊在印度教化也是如此,他的足跡就遍五印度,哪個地方有緣哪裡就去。什麼叫有緣?有人請他。聽他的課的人太多了,到處都是宣揚、讚歎「釋迦牟尼佛講得好、教得好」,所以這是名聲遠傳,到處都有人邀請。佛很慈悲,哪個地方邀請就到哪裡去,一切隨緣。緣深的,也就是肯接受教訓的,能接受的人多,佛就會在那裡住的時間長一點;能接受的人少,佛在那裡住的時間短一點,每個地方居留的時間長短不定。我們現在知道,從經典裡面記載,佛住的時間比較長一些的像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靈鷲山講《法華經》,這些比較長一點的。

      但是一個重要的原則,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如何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自己要歡喜。你自己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你怎麼能叫別人生歡喜心?所以首先自己要能生歡喜心。自己歡喜心從什麼地方來的?性德的流露。歡喜是性德,所以明心見性之後,法喜充滿。儒家,你看《論語》裡頭所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法喜充滿。學而時習與性德相應,功夫達到一定的深度就見性了,怎麼不歡喜?宇宙人生真相大白,到這個時候,真的,看一切眾生都在迷惑,他不知道;你契入這個境界,你明白了,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所謂是宇宙之間性相、理事、因果,過去、未來,此界他方通達明瞭。

      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之後,空間維次的界限不存在了。這近代科學家才發現,空間跟時間都不是真的,說某一種條件之下,空間等於零,時間等於零。在佛法裡面講,就是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時空不存在了。你坐在這個地方,你能看到過去,你能看到未來,你能看到此界,你能看到他方,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面前,怎麼會不歡喜?教化眾生還需要準備嗎?不需要了。所有一切無量無邊無盡的教材,隨手拈來,只要動念它就現前。你也給人家講天道,講欲界天,欲界天就現在面前,你就一一介紹,介紹不盡,不是憑空想像的。介紹過去古聖先王,古聖先王就在面前,你統統看見,不思議的境界,我們現在人講神通。佛說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眾生平等的受用。你今天把沒有空間維次這個一真法界變成了無量無邊的空間維次,自己拘束在這個小範圍當中,外面一無所知,真的是古人形容的「作繭自縛」。怎麼形成的?妄想分別執著形成的,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這空間維次就存在。

      科學家講空間維次,在我們佛法裡頭不用這個名詞,佛法裡頭叫法界,我們通常講十法界。諸位要曉得,十法界並不是十個空間維次,十是代表無量,《華嚴經》統統用十表法。科學家也相信,從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是無限量的。但是他們現在科學能夠肯定、能夠證實,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空間維次,很像我們佛經上講的十法界。實際上前一句話講得正確,法界無量,不止十個。無量到什麼程度?一個人一個法界。你們想想看是不是真的?一個人一個法界,一個眾生一個法界。再深入觀察,一個眾生就無量法界,怎麼樣?我那個念頭念念不一樣,法界隨著念頭變!一個人就已經產生無量的法界,何況一切眾生!這麼個道理。

      所以只要自己突破,別人障礙不了我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別人他那個妄想分別執著會影響我,那我們永遠不能成佛,永遠不能突破,這個道理要懂,你要相信,我自己破掉了,一切都破掉了。所以我成佛了,一切眾生都成佛了,這是正理,這是真正的事實。佛突破了空間維次,也就是我們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他眼目當中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本來成佛」,《華嚴》、《圓覺》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當你沒有突破的時候,你就是看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菩薩都是眾生,真的是相隨心轉。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心要善,我們的念要善,我們的行為要善,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環境,沒有一樣不善。所以佛經上有兩句話說「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這佛經上的兩句話。我把它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好人、壞人都是好人,善事、惡事都是好事,境隨心轉。我們如果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心來看,沒有一樣不善,純淨純善。心轉境界,所以你的修行才有結果,你才有成就;如果我們被外面境界轉了,這叫凡夫,很痛苦,日子就不好過。

      佛菩薩為什麼那麼歡喜?他轉境界,他不被境界轉,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佛轉過來了,把他的歡喜跟我們大家分享;我們看佛這麼樣的歡喜,對他很羨慕,向他學習,我應當也像他一樣的歡喜。佛就會告訴我們,道理講清楚了,我們的信心才能建立。我們對未來存著希望,對現前修學有信心,我們有方向、有目標,人生就有意義、就有價值了。所以修學、教化這裡頭有大樂,《論語》上前兩句講得一點都不錯,這裡有大樂。可是一般人讀這個書,這裡頭有樂趣他很難體會,為什麼?自己沒有契入;你契入一分有一分的樂趣,契入十分有十分的樂趣。

      佛教化一切眾生用四悉檀,用四攝法。四悉檀講的是原則,我們要懂,要懂這個原則;四攝法是方法,這就是說我們與一切大眾相處。四悉檀就是四個原則裡頭第一個,歡喜,確實跟《玫瑰經》上頭一段的意思完全一樣,「歡喜奧義」,但是內容不是一個說法。四悉檀裡頭,這第一個歡喜,它叫「世界悉檀」,內容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要學佛,你一定要懂得,我在這個地方叫一切眾生生煩惱,錯了,你跟佛的教誨背道而馳。「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如果這個地方的眾生討厭我,我怎麼叫他生歡喜心?我趕緊避開,他就歡喜了。我看到他來,他討厭我,我看到他趕快躲避,時間久了之後(一段時間之後),這個人他就不會討厭你。這個人很好、難得!你看他知道我討厭,遇到我他就避開,他在後頭讚歎你,那你就感化他了,用不著去解釋。

      從這個地方我們要懂得,普賢菩薩教導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必要計較。凡事一定要明瞭因果,任何一個人一生當中,決定沒有偶發的事情,無論什麼事情都有前因,都有後果。我們好心做一樁事情被人騙了,尤其像財物被人欺騙了、被人侵佔了,佛菩薩歡歡喜喜,一點煩惱都沒有。為什麼?大概是前生我是這樣對他的,這一生遇到還債,還債歡喜,這個帳了了,來生好朋友。如果我前生沒有欠他的,他今天來侵佔我的,來生遇到的時候,他還要加上利息來奉還。有什麼懊惱的?無論在哪一種狀況之下,統統都是歡喜心,心總是平靜的,所以命裡頭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頭沒有的,絲毫都不能強求。又何況菩薩要修布施,別人要,給他好!而且愈施愈多,妙在這裡。不是說你這裡捨了,捨去就沒有了,沒有這回事情,愈施愈多。

      總是看人人是好人,所以這個教學,佛教,我們知道它是教育。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要肯定「人性本善」。儒家的教學也建立在這個理念上,《三字經》一打開,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佛教導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一定要肯定,肯定你的心就變了,人人是好人。他現在作惡是一時迷惑顛倒,他的本性是善的,我們就會用善心對待他,就會生歡喜心,有過失自然會原諒,不會計較,不會放在心上,我們這一生多快樂。他是我的怨親債主,處處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對他一片真誠,一片善心,假以時日自然就感動,化敵為友,化怨為親,這是教育的成功。

      不能說這個人不可教,這個人是惡人,我們就不要去理他,這不是教育。教育怎麼樣把惡人變成善人,把壞人變成好人,把愚人變成聰明人,把凡人變成聖人,這是教育成功。「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那一人不是好人是壞人,都不捨,壞人都不捨,好人當然更不捨。那人的程度不齊,根器不齊,你要有耐心去教,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最重要的真誠,那個理念就是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佛性。這個理念是非常非常重要。基於這個理念上,我們才會有信心,才真正能夠自己學得好也教得好。所以這四個原則裡頭,第一個是歡喜。

      第二個是對治,對治什麼?對治煩惱、習氣,我們在境界裡頭,順境、善人對治什麼?對治我們貪戀的習氣,因為順境都會起貪心;逆境、惡人,對治我們瞋恚的習氣,這是至理。你不在這個境界上,你的煩惱習氣你怎麼斷?你要懂得這樣修行,順境善緣、逆境惡緣統統是善知識,統統是菩薩學處。你要修行證果,這些都是你的恩人,都是成就你的。你對於善人歡喜,對於惡人瞋恨,那你錯了,你學什麼?你在那裡修煩惱,你在那裡修貪瞋痴慢,錯了。搞貪瞋痴慢,那就是搞三途六道,你看看一念之差。所以古大德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就在這一念之間。我這心善,統統都善,沒有一樣不善;我的心不善,沒有一樣是善的。你才真正了解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佛講透了,這樣的句子在大小乘經典裡面,你常常可以看到。

      無數次的薰習,那我們學了不覺悟,偶然悟到,境界現前它不起作用,還是煩惱做主,這怎麼行?為什麼我們學佛會有這樣的效果?沒有真幹。學了要真幹,學了要改。李老師從前常常教導我們,改心!我跟老師十年,老師這句話重複了幾百遍都不止,印象非常深刻。天天反省,天天改過,改心就是改過。起心動念就是過失,分別執著是過失,貪瞋痴慢,過失。我們用什麼心對人,佛講的這些原則,我們在生活當中有沒有落實?落實歡喜,落實對治,對治是對自己的毛病,第三個為人,第四個第一義諦。那是真正我們學習的目標方向。第一義諦就是明心見性,所以這是指導的總原則,落實在事實上,這就是四攝法。

      四攝法講得很多,諸位都知道,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能夠運用這四種方法,你在家庭裡頭用這四種方法,家庭和睦。家不和呢?頭一個布施沒做到,家庭裡面布施是什麼?為全家人服務,任勞任怨,做最好的榜樣,你的家人會感動。家人沒有感動,自己做得不夠,再頑劣的根性都會被感化。所以你要想想,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舜王,舜王當時在家裡頭的處境,恐怕任何一個人都受不了。你看他如何能在三年把全家人感化,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沒有別的,用佛法來講就是四攝法,你們想想對不對?

      如果四攝法用在公司行號裡頭,用在團體裡頭,哪有不興旺的道理?用在國家,用在世界,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今天社會動亂,人心迷失方向,都在那裡找,其實佛法就明擺在你的面前,你不識貨就沒法子。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人帶頭幹,做出樣子給大家看,這大家才能相信。你講經講到他點頭,未必能信,沒見到,一定要有事實。現在講三轉法輪,示轉,勸轉,最後是作證轉,我一定拿出成績、拿出證據來給你看,才相信。作證要誰?要佛弟子。在家、出家真的是「學為人師,言為世則,行為世範」,這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把佛的教誨完全做出來。我們生活當中表現出來,工作當中表現出來,處事待人接物表現出來,佛陀的教誨一定能發揚光大,自他受用無窮。『佛福田如是,令眾生敬悅』。一切眾生尊重你,歡喜你。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