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119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一九卷)  2003/10/1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19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末後這一段,苦滅道聖諦,第三句看起:

      【或名教導。】

      在佛法裡頭,通常也稱呼佛陀為導師,導師、大師都是對於佛陀的尊稱,這個稱呼我們一定要懂得,否則的話容易失禮。世間人往往對於自己的老師尊敬,稱為大師,稱為導師,實在說這都過分,過分就變成不尊敬。禮,它有節度,就是恰到好處,不能夠超越,也不能夠不及,這才叫合禮。稱大師、稱導師,過分了。為什麼?那是對佛的稱呼。我們看看自古以來,各個宗派裡面高僧大德,真正有成就的,稱大師是後人,這個行,不是在當時。翻經的這些法師都是修行證果的人,他們的稱呼「三藏法師」,實在講稱法師,他通達三藏,冠上一個三藏法師。如果三藏裡面只精於一門,精於戒律的,稱為律師;精於經教的,通常稱法師;精於論藏的,稱論師。沒有稱導師的,沒有稱大師的。

      稱大師有個例外,那就是淨土宗。淨土宗的祖師,我們知道,不是他在世的時候稱祖師,是他老人家往生之後,不在世間了,後人尊稱他的。他在淨土宗,他自己修持以及對淨土的弘揚有特殊貢獻,後人尊稱他是我們這一代的祖師。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大師。為什麼?勸人念佛,念佛往生淨土,那是一生成佛,一生圓滿成就,這跟一切如來教化菩薩沒有兩樣。因此,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這是個例外。所以,稱呼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合禮,這個常識一定要懂。

      印光大師當年在世,他老人家是七十歲教化眾生的緣才成熟,也就是七十歲之前沒有人知道他。他只是在普陀山藏經樓裡面一位老法師,他在藏經樓管理藏經樓三十年。我們想像當中,他老人家大概是四十歲的樣子進藏經樓,藏經樓就像一個道場的圖書館,他在這個道場得到這麼一個執事,這是他的工作。管理藏經樓,當然有時間他就看藏經。又何況在那個時代,到寺廟燒香香客很多,去看藏經的人不多,很希有,熱鬧的多,真正用功的人少。印祖落得清淨,有足夠的時間自己念佛、閱藏。

      三十年,他被人發現了,也就是當時有些真正有修有學的大德居士,到普陀山朝山,去參觀藏經樓裡面,發現印光法師。跟他見面,感到他的威儀、談吐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樣。向他請教佛法的理論,修學的方法,學習的境界,這個法師答覆的,教這些人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叫發現了寶,真正善知識!離開普陀山,於是到外面去宣傳,普陀山真正有高僧,這樣就把他搞出名了。他老人家八十歲往生的,所以,他的弘法只有十年,真的是中國古人所講的厚積薄發!他養的時間養得長,功力深,這發出來之後叫厚積薄發。深入淺出,這才能折服當時佛門四眾裡面的大德,沒有人不佩服,沒有人不讚歎。弘法時間雖然不長,短短十年,影響太大了。

      你說在中國這麼一個時代,過去我也聽不少人說,過去這些高僧大德都有人批評,唯獨印光法師沒有一個人敢批評他,真實的德行。所以,他圓寂了,這一代的人尊稱他為淨土宗的祖師。淨土宗祖師跟別的宗派不一樣,別的宗派祖師是祖祖相傳,所以有傳法。淨土宗沒有,淨土宗的祖師是民選的,大家公認的,這一代公認他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所以,淨宗祖師絕對不是他在世的時候稱呼。祖師稱為大師,也不是他在世的時候稱呼。我們看到民國初年出版的《文鈔》,是寫的《印光法師文鈔》,不是大師,《印光法師文鈔》。這個稱呼是正確的,是如法的,如理如法,我們要懂得。古時候帝王的老師,稱國師,沒有稱大師的,沒有稱導師的。所以,這兩個名稱我們要注意,這不是隨便稱呼的,這是對佛的尊稱。讀書要明禮,禮不可以僭越,不可以過分。

      這個地方,《華嚴經》上所說的道諦,修行證果都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分證佛,大乘經教裡面稱如來,諸佛如來,那個諸佛如來就是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家看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他裡面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諸佛指什麼人?指這四十一個階級叫諸。諸位,就是四十一個階級。諸佛,就把究竟果位也包括在其中,總共是四十二個階級,稱諸佛。這四十二個階級都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稱如來。

      他們應化在十法界就一樁事情,『教導』眾生,教導十法界的眾生。所以,佛法是師道,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佛教不是宗教。我最早聽到這個話,是歐陽竟無,我看到他的講演記錄,他是在民國十二年在第四中山大學講的。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南京師範大學,現在改了名字,改成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之前是金陵女子大學,在民國十二年的時候稱為第四中山大學。發表這一篇講演,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麼長的一個講題。筆記是他的學生王恩洋,這也是很出名的在家的佛弟子,王恩洋記錄的。我看到這個記錄,我接受他的說法。那佛教是什麼?他雖然沒有明顯的說出來,從整個講演,我們知道佛法是教育,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佛是導師,諸佛如來應化在九法界,我們常講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他應化到世間來做些什麼?這兩個字就說出來,「教導」眾生。教是教化;導是指導,是誘導,這是從教學儀式上說的,我們現在講方式,教學的方式。教化是從成績上說的,是從果上講的,你的教導要能夠達到令一切眾生化惡為善,這個成績拿出來了。化迷為悟,他開悟了,化凡為聖,這個教導成就了。如果接受教導的學生不能夠轉惡為善,不能夠轉迷為悟,不能夠轉凡為聖,你的教導失敗!教導有真正的成就,真正的成績,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業,佛在《法華經》裡面講的「一大事因緣」,這一大事因緣是教導。

      所以儒家講,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只要你是群眾的領導人,最小的是家庭,你在這一家是個家長,你有夫妻,有兄弟,有兒女,你是一家之長,也是個領導人,家庭是最小的社會。領導人有三個字的天職,職就是他的職責,天是自然的,自自然然你有責任。這個責任,儒說得好,「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以這個責任三個字,君、親、師,只要是你在領導地位,你就有這個使命,你就有這個天職,你一定要把這三樁事情做好,你這個領導人就有功;這三樁事情做不到,你就有過;做錯了,你就有罪。最小是家庭的家長,最大的是一個國家的帝王,國家領導人。佛經裡面有講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是什麼意思?世界領導人。這三個字做到了沒有?君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領導,你帶領他、指導他到哪一條路,到哪一個方向,到哪一個目標?這個帶頭的人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現在我們最現實的話來說,國家社會的領導人,你要帶領大眾走向和平、安定、幸福、美滿,你這個領導就不錯了,這個方向、目標正確。在現在,現在是亂世,怎麼亂的?領導人不負責任,教導眾生沒有正確的方向,沒有正確的目標。方向跟目標亂了,出了問題,誤導眾生,不是正確的領導,所以老百姓生活過得很辛苦,領導人有責任。領導人第一個責任,方向、目標要正確。

      第二個天職,親。親是什麼?民之父母,父母有養育的責任,你要養被領導的這些人民,他們能吃得飽嗎?他們能穿得暖嗎?他們能住得舒適嗎?他們都有稱其能力的工作嗎?這些是養。就像做父母,你養了小孩,生了小孩,你要養他。所以,第二個天職你要養這些人。國家領導人不容易做,尤其在中國,中國人多,十幾億人,你要養這些人,這是你的天職。第三個天職就是教、師,你是眾人的老師。所以領導人的天職是君、親、師。師是什麼?師是教導。佛菩薩示現在個世間,他也是個領導人,學生跟老師就像學校一樣,不管這個學校大小,學生人多寡。最少的,佛法講四個學生,一個老師,四個學生。這個老師也是個領導人,他領導四個人,他也有君親師的天職,但是他偏重在師道。剛才我講了家庭的家長,在君親師他偏重在親。不是說那兩個不重視,同樣重視,到底還是父子有親,這是倫理裡面最重要的一條。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國家領導人,省級領導人,縣級領導人,鄉鎮領導人,他偏重在君。但是親、師,他一定要做到,這三個字是一而三,三而一,決定不能夠偏廢,他的功德才圓滿。

      中國人習慣上常講,佛門也說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是教人;換句話說,做領導人不容易,這三樁事情你自己要做被領導人的榜樣、模範。你要是做不到,諺語常講「上樑不正下樑歪」,被領導的人不服,接受你教化的人,會對你打很多問號:你沒有做到,你為什麼要求我做到?在現代最近這幾年,社會上提倡小朋友讀經,我也常常鼓勵小朋友學《弟子規》。真的他學了,很認真的學,學了之後,看到父母沒有做到,常常質問父母,「爸爸媽媽,怎麼你這個沒有做到」?做父母的人難為情。

      所以,你要教兒女,你自己跟兒女一起學習,你要先做到,你要做他的榜樣,你的兒女學習就非常認真。而且他學了之後會影響他一生,他不會改變。你自己本身做到了,他服,他知道父母教我的是正確的。將來在社會遇到邪知、邪見、邪行,他有能力辨別,那是邪,我是正。他有能力辨別邪正,這個功德就大了!他在社會上樹立正知、正見、正行的好榜樣。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四眾弟子,只要是佛弟子,你就有(現在的話說)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使命,出家,專任;在家,兼任,都要幹這個事情。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給社會大眾做正面的好樣子。要從自己本身做起,然後才能教人,人家看到了、聽了,他服你。你自己本身做不到,口裡說得再好聽,別人不服,很難接受。

      所以,佛法,宗教,實在講宗教還是社會教育。我們細細去研究、去讀誦一切宗教的經典,他們的聖人,他們的神,他們的上帝,是怎樣教導他們的信徒?怎樣教導整個社會?所以我跟許許多多宗教接觸往來,我的體會,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論哪個宗教,我們今天講吸收信徒,這是現在一般人說的,實際上應當說接引信眾,而不能用吸收這個名詞,接引信眾,都是神聖的教導。而且基本的理念完全相同,都是教你孝順父母,尊重師長,都是教你愛護眾生,絕對沒有教你殺害眾生,沒有!沒有教你偷盜,沒有教你邪淫,沒有教你妄語。佛經上講的這些基本的德行,所有一切宗教統統都有。

      一般宗教都肯定宇宙之間有一個真神,這個真神是宇宙的、眾生的創造者。上帝造天地、造萬物、造人。佛教裡面同樣也承認,也肯定,不過佛教裡頭沒有稱他作上帝,沒有稱他作神;稱他是什麼?稱他是自性,稱他作法性。儒家稱他作本性,名稱不相同,真的是一樁事情。大乘經教裡面告訴我們,宇宙從哪裡來的?世界從哪裡來的?一切眾生從哪裡來的?外國人的宗教講神造的,大乘經裡面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識就是上帝,就是神,就是大梵天,各個宗教稱的名詞不一樣,事實是一樣的。我們就真正體會到真神只有一個,佛法裡面稱為法性,稱為性識。

      佛經裡頭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感應道交,現身說法」,「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當給他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所以,身沒有一定,法也沒有一定。於是我們就明瞭,所有一切宗教,他們崇敬的神明是一個;在基督教裡面示現的耶穌,在猶太教裡面示現的摩西,在伊斯蘭教示現的穆罕默德,在佛法示現的釋迦,在中國示現的孔子。一個人!隨類化身。所以我說世間所有一切宗教信徒是一家人!神聖在各個不同的地區,各個不同的文化領域,示現的身形不一樣,教化的方式不一樣。細細觀察,他教化的宗旨相同,方向相同,目標相同,我們要學習。

      所有一切神明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展開基督教的經典,「神愛世人」,那個世是遍法界虛空界,那個愛就是佛家講的慈悲,真誠清淨平等的慈悲,這個愛稱為博愛。他們經典裡面講得很好,愛不是佔有,當然愛也不是控制。如果有控制、有佔有在裡面,不愛了,那個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愛是煩惱,不是性德,不是神聖。神聖的愛裡頭沒有佔有,沒有控制,那個愛是神聖的,無條件的;附帶條件的就不是真的。

      所以,所有一切宗教,真的是一個宗教的分支、支派。我們自己迷了,不知道那個根,永遠都是執著在枝幹上,沒有找到根。找到根之後,才曉得是一家。所以,我進任何教堂,看到他們的神,我統統都拜,看到他們的經典我也拜。人家問我為什麼?因為我知道「根」,我知道是一不是二,他們有分別,他們在枝幹上有分別,我在根本上沒有分別。像一棵大樹,我找到根,這個根長了好幾枝樹幹,幹又長好多枝,枝又長好多條,條又長好多梢,梢又長好多葉。所以,入要入得深,入到根本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的。

      這個教導才究竟、才圓滿,才把所有一切衝突、矛盾化解掉。所有一切對立消除了,宇宙遍法界虛空界是和睦的,是平等的。是自自然然沒有一絲毫勉強,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裡面,自自然然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彼此敬愛,彼此關懷,彼此照顧,彼此互助,彼此合作,自然的,決定沒有加一點意思在裡頭。大乘佛法裡面講法身,法身是一個身,整個宇宙是一個身,這叫法身。我們這個人是法身裡頭的一部分,我們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法身,那我們這個人,是這個身體上一個細胞;這一個細胞是小我,這個身是大我,你從這裡去體會。現在我們這個身是小我,整個宇宙是大我,大我不生不滅,小我也不生不滅,你就把自己真正找到了。

      這個時候妄想分別執著,不要離,自然沒有了。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必求,本來如是,自然現前了,性德現前。智慧現前,光明現前,迷惑沒有了;平等現前,分別沒有了,執著沒有了;清淨心現前,染污沒有了。這個時候這種境界,大乘教裡面稱之為明心見性,稱之為如來境界。如來境界是我們自己一切眾生本來有的,本來具足的。現在搞成這個樣子,是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搞成這個樣子。搞成這個樣子是你自己迷惑,你自己受苦,於本來一絲毫沒有改變。不是說我迷了,自性就真的迷了,我現在被染污,我自性就染污,沒有這回事情,於自性毫不相關,自性一絲毫沒有改變。只是你現在不得性德的受用,你得不到。自性全體大用不可思議,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無盡的相好。我們世間人念念所希求的聰明智慧、財富、健康長壽,人希求這個,自性裡頭統統具足,圓滿具足,一絲毫沒有欠缺。所以,你見了性之後,你就得大圓滿。

      沒有見性的人很苦,沒有見性,性德統統不起作用,你什麼都得不到。你把智慧變成煩惱,把德能變成愚痴,把你的福報變成貧窮。迷的人怎麼辦?佛也救他,也不是不理他,佛還是慈悲幫助他。那怎麼樣?你臨時去打工,維持你的生活!臨時打工就是教他修布施。你修財布施,得財富,這是六道裡頭的,不能出六道;你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你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統統在三界六道,有漏福報。明心見性是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福報,那就不得了,那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無量壽命,無量財富,無量相好,無量德能,自性是沒有限量的。不能見性,佛就教你修有量的,解決現前的苦難。「教導」!不教不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四句:

      【或名善迴向。】

      『善迴向』,也是菩薩修因的總的德號之一。「迴向」我們很熟,為什麼?每天都要念迴向偈,一天至少要念兩、三遍,哪有不熟悉的道理!可是念是念了,你懂得什麼叫迴向?尤其這上面加個「善」字,善加在這上面,意義就不平凡,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先來談談迴向,經論裡頭佛菩薩常講迴向有三處,迴是迴轉,向是方向,迴轉向著哪一個方向。佛告訴我們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是「實際」。實際就是自性,要迴向自性;換句話說,不離自性,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第二,迴向「菩提」。菩提是覺悟、是智慧,菩提是梵語;換句話說,我們所有一切的修持,求什麼?求智慧。迴向實際,就是我們要求與性德相應,與自性相應。第三,迴向「眾生」,決定要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修持,我們所求的,求願就是這三樁事情。今天我們雖然每天迴向偈念好幾遍,與這三條相不相應?難了!所以,迴向只有言語,真的有口無心。果然要是有心、有願,你在修行過程當中,你就有很大的成就。這個成就,就是一般講的契入佛的境界,悟入心性。

      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能成片,學教不能開悟,什麼原因?我們天天迴向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我們的修學就會有非常好的成績展現出來。學習過程當中,學習包括我們的生活,包括工作,包括處事待人接物,與自性相不相應?迴向實際就是與自性相應。與智慧相不相應?那就是說,與煩惱輕、智慧長相不相應?與眾生相不相應?我們每天的修學是不是給眾生帶來幸福,帶來真實利益,有沒有?諸佛菩薩的迴向決定落實,我們每天幹的落空了,不知道迴向。那我們再看看,我們天天念的迴向偈,迴向偈是祖師大德,都是大徹大悟的人;換句話說,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做的,他們的迴向。我們天天念,不懂得意思。

      頭一句,「願以此功德」,所以先要問問你,你這一天有什麼功德?這一句是能迴向。我今天有什麼功德,總不可以拿煩惱習氣去迴向,今天我做了些什麼好事可以迴向的?「莊嚴佛淨土」,這句話就是迴向實際。佛淨土是什麼?法性土,也就是說與法性相應就莊嚴;與法性不相應的時候,那不是莊嚴。這八句偈裡面,所包容的無限的深廣,稱性,稱性哪有邊際!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兩句是迴向菩提,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德能。沒有真實智慧,哪裡知道報恩?與性德不相應,他根本不懂得什麼叫恩德,更不知道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他怎麼會有「下濟三途苦」的這個意願,這個願心生不起來。所以這兩句迴向菩提,大菩提心生起來了,那個現象就是這兩句,報恩、度苦。度苦,「下濟三途苦」也是迴向眾生。這四句偈,前面四句偈,第一句「莊嚴佛淨土」,迴向實際;第二句「上報四重恩」,迴向菩提;第三句「下濟三途苦」,迴向眾生。你所做的,「願以此功德」,這個功德是什麼?我們用一句話來說,如教修行,這就是功德。佛在經典上怎樣教導我的,我完全接受過來,我把它落實在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功德。我真做到了,我把這個迴向給與自性相應,與菩提相應,與一切眾生相應,真正利益眾生。

      底下那一首,那是勸導別人的,「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這是一個願望,希望見到我的這些眾生要學我,跟我一樣,我們都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就是迴向心。迴向實際,迴向菩提,迴向眾生,真正的菩提心;「四弘誓願」也是真正的菩提心。最後這兩句是自他大圓滿,「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究竟圓滿!這個圓滿,是三個都圓滿,與性德圓滿相應,與菩提圓滿相應,利益眾生也是圓滿相應。

      「善」是什麼意思?善就妙了,善是念念迴向,不一定要去念這個迴向偈,特別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古大德曾經說過這個法門叫「不迴向法門」。也就是說,念佛人二六時中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完了要不要迴向?不要。為什麼不要?他念念句句都是迴向。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用意何在?求生淨土,求生淨土這一念就是迴向。我是念念為求生淨土,豈不是念念都是迴向,還要什麼迴向偈?迴向偈八句意思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這一句名號圓圓滿滿包括了。我念佛號就是為這個,我求生淨土也就是為這個,我親近阿彌陀佛,圓滿成佛道,還是為這個,就是為莊嚴佛淨土,為上報四重恩,為下濟三途苦,我就為這個,除這個之外,什麼都不為,這叫「善迴向」。我們懂不懂?

      我們天天念這個迴向偈,八句兩首偈,我們的精神,我們的願望,我們的祈求,在不在其中?如果只知道念這個迴向偈,精神、意願、祈求都沒有,這個迴向不就是有口無心嗎?「善」這談不上!善是念念相應。古大德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我們連一念都沒有,這迴向偈叫白念,就像古大德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你沒有心,你沒有願,沒有這個祈求,就是沒有行。你的心、願、祈求都沒有,口念有什麼用?

      我們看到這個名詞,這個名詞是菩薩修行證果的總名稱。為什麼迴向是菩薩修行證果的總名稱?佛法術語裡面講,「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現在人講總綱領、總原則、總方向,總持包括這些意思在裡頭。「善迴向」這一句是菩薩修行總持法門,這裡頭每一句都是總持法門。我們從這麼多名詞,這麼多意思在裡頭,你才曉得,真正體會到大總持法門。佛法裡頭,梵語稱為大陀羅尼,翻成中文意思是總持,總一切法,經裡頭所說的字字句句,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裡頭無量無邊的義趣,一句話包括了。他這每一句都包括一切法、一切義,一句話裡頭含無量義,這叫善。

      古大德這個迴向偈,兩首偈八句,不可思議,做得是真好,做絕了。言語這麼簡單,法義這麼圓滿,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一堂功課做完之後,念這個迴向偈,這一堂功課認真去做,那就是功德。誦經、學教,古大德說,怎樣有功德?隨文入觀;換句話說,你念了之後,真的把你自己的思想、見解、觀念轉過來了,這就是功德。我這一部經念下來之後,我就學到如來知見,《法華經》上講「佛知佛見」,把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換成佛知佛見,這是功德。為什麼天天要念,天天要學?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習氣太重、太深了,伏不住。念一遍,好像剛剛伏住,兩天不念的話,妄想雜念又起來了,天天要幹。一遍不夠,兩遍,兩遍不夠,三遍。所以,真正有毅力的人要改造自己,改造自己是超凡入聖。自己劣根性太重,那怎麼辦?勇猛精進。

      一天,讀《無量壽經》,一天讀十遍,一天讀二十遍,這就是密集的薰修。一遍一遍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壓了,這樣幹法。一天十遍、二十遍,幹上個三年、五年,真的把它壓平了。煩惱習氣有沒有?有,不起作用了,這個時候叫功夫成片,不起作用。功夫不能間斷,還要依舊加強,再有個三年五載,煩惱真的沒有了。它產生變化了,變成什麼?完全變成佛菩薩教誨。你要聽懂這一句話的意思,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變成了佛菩薩的教誨。我這句話多重覆幾遍,你多聽聽,看你懂不懂這個意思?這就是個轉變!煩惱轉變成菩提,轉煩惱成菩提,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轉變成跟佛陀教誨一樣。

      這個時候已經不是諸佛菩薩的教誨,不是他的經教,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無量壽經》,也不是阿彌陀佛講的,是自性裡面本有《無量壽經》顯現出來。顯現出來跟諸佛菩薩所講的一模一樣,這叫大開圓解,這就是宗門所講的明心見性,你的性德圓滿流露出來。這一部經現前了,再給你說,部部經都現前,不就是講嗎?一經通一切經通。那試問問,我們凡夫一生能不能做到?能,肯定能!能為什麼做不到?是你沒做!你能勇猛精進嗎?你能一天把《無量壽經》念二十遍、三十遍嗎?古人講的,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你不肯用這功夫,這個境界當然不能現前。誰肯幹,誰就能得到。

      當然這裡頭有客觀環境,客觀環境就是業障!我想做沒有緣分,畢竟這個身體是個肉身,業報身,業報身他要吃飯,他要生活。我要是幹這個,專心幹這一門,我的生活從哪裡來?誰能照顧?這就是外緣,外緣是要有護法!誰肯發心照顧你?我希望我能幹三年,我能幹五年,五年的生活要有人照顧;沒有人照顧,你想幹,難!你還要為生活奔波,還要為這個操心;換句話說,你的功夫有夾雜,夾雜就很難成片,不是不能成片,難!三年、五年不容易做到,總得個十年、八年,甚至於二十年、三十年,夾雜。不夾雜,三、五年就成就了。

      這個緣可不是容易遇到的,今天縱然在寺院裡面都不行。寺院裡頭也不能白住白吃,寺院裡還要分一份工作給你做。古時候行,古時候寺院是成就人修道的,你真正發這個大願心,常住供養你。你每天誦經,你每天拜佛,一天拜三千拜,一天念三十部經,常住供養,所有一切執事你不要做。從前有這個環境,現在沒有了!為什麼?現在人不相信你,你說我每天拜三千拜,沒有人看到你就休息,沒有信心。你說我每天念三十部《無量壽經》,你是真的念,還是假的念?因此,你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沒有這種真心誠意,不起感應,沒有人護持你。所以,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要求真實的感應,你真做,自然有感應。沒有人?沒有人,佛菩薩來照顧你。

      你們看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他誠心誠意去朝五台山,三步一拜,拜兩、三年才走到。這兩、三年當中,保不住身體不生病。路上生病,曠野裡頭連個村莊都沒有,那真可憐,生死關頭。遇到一個叫化,叫化來照顧他,來幫助他,等他身體病好了,恢復健康了,那叫化走了。到五台山之後,才知道這叫化是文殊菩薩。所以,你誠心誠意,不怕死、不怕難,到真正有困難的時候,佛菩薩現身來照顧你。所以一切法要從真實心中作,不能摻一點假,不能有絲毫虛偽,你才會有感應。佛經上講的這句話,《楞嚴經》上說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孟夫子所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要反省,你要檢點,你要找出毛病究竟發生在什麼地方,你能把這個因消除,果地上自然一帆風順。

      世出世法第一個,「真誠」,沒有真誠一切都落空。大聖大賢教導我們,「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這句話重要。離開真實,你怎麼能證到正果!虛妄決定不能證正果,正果要真實心中作。活要活得真實,工作要真實,待人接物要真實,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統統要真實,真實就是自性,用真實就與自性相應。自性是真的,真與真相應,才能明心見性,才能見性成佛;虛偽不行。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樁事不能不透徹,不能不明白。然後你自然知道從哪裡下手,自然知道怎樣用功,不需要去問人。

      經教,是諸佛菩薩親身的教誨,展開經卷就是接受佛菩薩真實教誨。這樁事情過去有人問過印光大師,大師怎麼教他的?只講兩個字「誠敬」,這是入道的祕訣,「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不自欺,這太難太難了,自己欺騙自己,誠就沒有了。誠沒有了,縱然表現的敬,那個敬是虛偽的,不是真的。果然有誠意,這個敬是自自然然生出來的,絕對不是假裝的。虛偽假裝,裝得再像,不能持久,總有一天被人拆穿,拆穿之後一文不值。所以,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一切法從真實心中作,一切法從真實心中成就。這些都是「善迴向」。

      每天功課完畢,念迴向偈,要懂得迴向偈裡面的真實義,然後你才能真正做到隨文入觀。讀到這個句子,聽到這一句,在內心裡頭就起作用。你不懂這個意思,你雖然念,雖然聽,耳邊風一樣,不起作用,那就叫白念了。真懂得這個意思,真起作用,與性德相應,與菩提相應,惠予眾生真實利益,與這個相應,這就是真實功德。千萬不要以為我們自己動一個善念,說一句善言,做一樁善事,好像與別人不相干,那就錯了。現在我們懂得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科學裡面講都有波動。這個波動是善的,是美好的,這個善再小、再微弱,它的波動都周遍法界。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曉得迴向偈裡面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不是一句空話,你的善念、善意、善行真起作用。

      我們看到眾生苦難,還是不能避免。沒錯,眾生苦難雖然不能避免,你懂得嗎?他的苦難已經減輕了一些。我們自己做的功德愈大、愈真、愈純,他得的利益愈大。因此,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善,不做;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惡,無所謂。再小的惡,那個惡的波動給眾生增加苦難;極小的善,給眾生帶來消除業障,化解災難。這樁事情,我們可以從近代許許多多科學家研究報告裡面得到。

      前幾個月,也是最近,有個同學送了本書給我看,西方跟印度一些學者研究植物,發現植物有靈性,植物有見聞覺知,植物也有感情。這一片樹林當中,你要是去砍一棵樹,它周邊這幾棵樹都感覺到很悲哀,都感覺到很痛苦;植物如是,礦物亦如是。我們以善意對待這些花草,連附近的花草都有喜悅的感受表現。我們以不善的意念,「我討厭它,我要把它砍掉」,你還沒有砍,有這個意念了,它自己本身當然很苦,圍著它周邊的這些花草都感到很痛苦,都感到很難過。科學家做實驗,實驗出來的。我們知道不僅是植物,連礦物都如是。

      所以,佛在經上講的那一句話,「境隨心轉」,這個境包括動物、植物、礦物跟自然現象,跟我們起心動念不是沒有關係,有密切關係。所以,念頭不能不善,存心不能不善,行為不能不善。我們的心意、言行善,沒有一樣不善。你所接觸的人善,他有感應,你所接觸的一切動物、植物也善,甚至於你居住在這裡,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善,這是說明《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是總原則、總綱領,我們都能記得,也都能說,但是沒有辦法得受用,這是什麼原因?你知之不夠深,你了解得不夠透徹。果然了解得夠深、夠透徹,你一定會依教奉行,改變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破迷開悟是功,離苦得樂是德,真實功德!以這個功德,實際上不必要作意去迴向,自自然然感應所有一切現象,它都產生變化了,這叫善迴向。你看這個「善」微不微妙?不需要作意去迴向,自自然然與性德相應,與菩提相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了,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不就是迴向眾生嗎?妙絕了。為什麼?因為整個宇宙是一體,我們常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體,這一體就是法性。所以,只要與法性相應就是善;與法性不相應,不善。事上有,理上無;相上有,體上無。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